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開示 苦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開示 苦

THE MERIT TIMES
字級
收藏文章
54觀看次
人人應該樂觀進取,不要老是把「苦」掛在嘴邊,應該徹底瞭解苦的形成原因,找到對治的方法。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影片來源:Youtube/ibpsradio/慧學-苦

文/星雲大師

說到苦,人都怕苦,喜歡快樂,但是苦是人生的實相,人的內心有貪、瞋、痴三毒之苦,身體上有生老病死的無常之苦,乃至憂、悲、苦、惱、無明,甚至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苦苦」,都讓人生苦不堪言。

圖/unsplash

煩惱是苦的根源,雖說人生「苦樂參半」,偶而也有快樂的時候,例如金榜題名是快樂、事業有成是快樂、妻賢子孝是快樂、財源滾滾是快樂、大病初癒是快樂、喜獲麟兒是快樂、苦盡甘來是快樂……。但是世俗的快樂,無論是感官或精神上的,都不究竟,也不長久,都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短暫的快樂過後,還是會有失去的落寞之苦,甚至有時候因為耽於快樂,不知上進,往往樂極生悲,這就叫做「壞苦」。

圖/unsplash

也許有人會說,我不求聞達於諸侯,是個安於平凡的人,既不貪愛權勢名位,也不羨慕高官厚祿,我能甘於澹泊,不被外在的物質有無,不受人事的好壞所動,因此能夠無憂無喜的過日子。然而一個人即使有此修養,只是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是遷流不住,都是剎那生滅,無法常住安穩,因此身心仍不免受到無常的逼惱,而有「世事無常」的慨嘆,這就是「行苦」。

圖/unsplash

苦、空、無常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佛陀所說的三法印,但佛陀同時也指示對「涅槃寂靜」的追求。因此「苦是增上緣,不是真目的」,佛教之所以說苦,主要是讓眾生知苦、離苦,其最終目標還是為了追求幸福快樂的生活。所以苦是人間的現實,但並非我們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要脫苦,尋求快樂;現世悲苦的實相不足以代表佛教,佛教的真相是禪悅與法喜,佛教其實是個歡喜的宗教。

圖/unsplash

然而過去佛教界的人士大多偏重「苦」的倡導,因此常令有心學佛的人望而卻步。我個人一向提倡人生要追求快樂,人人應該樂觀進取,不要老是把「苦」掛在嘴邊,應該徹底瞭解苦的形成原因,找到對治的方法,那麼我們就可以遠離痛苦的淵藪,享受真正快樂的人生了。

關於苦的原因,我曾經把它歸納為七點:

我與物的關係不調和

苦的來源,第一個因素是我與物之間的關係不調和。譬如居住的房子空間太小,家裡人口又多,擁擠不堪,不能稱心如意,自然感到痛苦。晚上睡覺時,所用的枕頭高度不合適,一夜無法安眠,精神不濟,難免心煩氣躁,也會痛苦不安。

圖/unsplash

除了身外之物會帶來種種的不便與痛苦之外,甚至長在我們身上的毛髮、指甲等,如果不加以適當的修剪、洗滌,所產生的污垢也會帶給我們困擾,因此古人常拿毛髮來比喻煩惱說:「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又說:「頭髮是三千煩惱絲。」沒有生命的物質,和我們的生活,其關係實在密不可分。

我與人的關係不調和

人我關係的不調和,是苦惱的重要因素。譬如自己喜愛的人,偏偏無法廝守在一起,而自己討厭的人,卻又冤家路窄,躲避不了。這就是佛教所謂的「愛別離苦」和「怨憎會苦」。

圖/unsplash

有時由於個人的見解不同,辦事方法千差萬別,彼此引起衝突磨擦,產生痛苦。有時自己小心翼翼做事,深怕得罪了人,但是看到一群人背著自己竊竊私語,心中就感到惶惶不安,以為別人一定是在批評自己。由於人我關係的不能協調,也會讓人感覺人生痛苦,日子難過。

我與身的關係不調和

有人說:「健康是第一財富。」假如沒有健康的身體,縱然擁有天下的財寶、曠世的才華,也無法發揮功用。偏偏身體的老病死是自然的現象,任何人也逃避不了。再健壯的人,也有衰弱的一天;再美麗的容貌,也有蒼老的時候。年輕時,雖然可以逞強稱雄,但是隨著歲月的消逝,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器官也會跟著退化,眼睛老花了,機能衰退了,動作遲鈍了,完全不復當年的生龍活虎、叱吒風雲。一個小小的感冒,就足以使我們纏綿病榻數日;一顆小小的蛀牙,就夠我們整夜輾轉反側,不能成眠。由於我與身體的關係不能調和,種種的苦惱也會接踵而至。

圖/unsplash

我與心的關係不調和

心是我人的主宰,如一國之君,操縱著一切。古人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們的心如野馬脫韁,到處奔竄,不接受我們意志的自由安排。譬如當我們的心中生起貪瞋癡等煩惱時,雖然努力加以排遣,卻是那麼的力不從心,又譬如心中充滿種種的欲望,雖然極力加以克制,卻又事與願違,不能隨心所欲。這種由於我與心的不調和而產生的痛苦,實際上並不亞於身體不調和所帶來的苦痛。身體的病苦,依靠珍貴的藥材、高明的醫師治療,痊癒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心理的毛病,有時連華佗也束手無策。

圖/unsplash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埋怨別人說:「你都不聽我的話。」其實最不聽話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無法叫自己的心不起妄念,不生煩惱,自己的心實在是世界上最難征服的敵人,我們和心如果處於敵對的關係,每日干戈不斷,痛苦交迫也就是必然的了。

我與欲的關係不調和

圖/unsplash


人不可能沒有絲毫的欲望,欲望有善欲和惡欲之別。好的欲望譬如希望成聖希賢、成佛作祖,或者希望創一番事業,服務鄉梓社會,造福人群國家,所謂立功、立德、立言等三不朽,佛教稱這些向上求進的欲望為善法欲。另外如貪圖物質的享受,覬覦官運的顯赫,眷戀愛情的甜蜜等等,佛教稱這些可能使我們墮落的欲望為惡法欲。善法欲如果調御不當,會形成精神上的重大負擔,產生很多的痛苦,更何況惡法欲,如果無法善加駕馭,和我們的心保持良好的關係,其所帶來的痛苦,更是不堪負荷。

我與見的關係不調和

圖/unsplash


見,指的是思想、見解。物質上的匱乏、欠缺,還能夠忍受,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是思想上的寂寞、精神上的孤獨,古來多少真理的追求者,都是孤獨的行於真理的道路上。因此陳子昂有「獨愴然而淚下」的悲嘆,佛陀也有入涅槃的念頭。而令我們感到痛苦的思想是「似是而非」的邪知邪見。

佛陀住世的時候,有一些邪見外道,主張修持種種的苦行:或者倒立於林間,或者在火邊燒烤,或者在水裡浸泡,有的人絕食不飲,有的人裸形不穿,極盡能事使身體受苦,企圖藉著苦行以獲得解脫。但是由於這些外道的思想不純正、見解欠適當,徒然使身體受到折磨,增加許多無謂的痛苦。邪知邪見能陷我們於痛苦之中,是障礙我們追求真理的最大絆腳石。

圖/unsplash

我與自然的關係不調和

從人類的文化史來看,人類最初的活動,就是和自然一連串戰爭的記錄。自古以來,自然界帶給我們的痛苦,舉凡地震、海嘯、風災、水災、旱災、森林火災等,真是不勝枚舉。任何一個天災,都會帶來嚴重的災情,譬如水量過多,泛濫成災,平地變成汪洋,無處安身;反之水量太少,乾旱成災,大地龜裂,無法耕作,都足以危害生存。所以,我與自然界的不調和,所帶給我們的苦惱,都是顯著而且直接的。

圖/unsplash

總說人生有無量無數的苦,而萬般痛苦,都是因為有「我」,如老子所說:「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人因為有「五蘊和合」的色身假我,因此有貪愛、執著、瞋恚、愚癡等輪迴生死的煩惱根本。

所謂五蘊和合,是說我們的生命,由物質的「色」和精神的「識」,加上心識活動所產生的作用──受、想、行三者所積聚而成。這五者只不過是條件的組合,是暫時的存在而已,如果因緣不具足的話,一切都將歸於幻滅。但是一般人的觀念認知裡,以為五蘊和合的色身是永遠不滅的,因此將它執著為真實的自己,於是產生種種的貪愛,因而流轉於痛苦的長夜。假如我們能夠洞察「我」的虛妄性,證悟本來無所得的「性空」妙理,自然能超越一切的痛苦。因此「我」是煩惱痛苦的根本,唯有「無我」才能解脫自在。

圖/unsplash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