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宜蘭弘法十年記 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自序:青年星雲十年磨劍 | 人間福報

《宜蘭弘法十年記 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自序:青年星雲十年磨劍

THE MERIT TIMES
文/闞正宗(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字級
收藏文章
47觀看次
《宜蘭弘法十年記 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
美如綠玉的蘭陽平原。 圖╱資料照片
文/闞正宗(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星雲大師「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國際化願景,從國際佛光會成立之後即告完成。2014年我到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專任不久,即蒙「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妙凡院長的錯愛,邀請我加入該院研究員行列,同時選定研究主題。因在宜蘭任教,心想,不若以青年星雲在宜蘭十年的弘法作為研究方向,可就近田調與觀察。

1949年春來台的青年星雲,經歷諸多磨難,從中壢圓光寺的台灣佛學院「白色恐怖」,經苗栗大湖法雲寺的看山時期(1950-1951)、「台灣佛教講習會」(1951-1953)時期,至1953年2月至宜蘭雷音寺領導念佛會止,終於擺脫居無定所的窘境,並以十年磨一劍的堅定意志,完成了佛光山未來50年的人間佛教藍圖。

青年星雲於1950年冬起,在苗栗大湖法雲寺看山期間陸續寫下《無聲息的歌唱》系列散文,並在1953年集結出版。該書透過佛教法物、法器等「物語」,借物諷弊,因所揭櫫佛教現象,距其來台不過一年,故無疑絕大部分佛門事態,必是其在大陸時期的見聞,而文中透過「物語」針貶時弊,點出近現代中國佛教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使該書成為他吹響人間佛教的號角最佳寫照,往後50年間並逐步落實佛光山人間佛教之路。我作如是觀。

青年星雲十年宜蘭弘法,以驚人的意志力,幾乎是不眠不休的態勢,以雷音寺為基地,足跡遍布蘭陽平原,不數月,包括宜蘭市在內的頭城、羅東、蘇澳等地紛紛成立佈教所,邀請他前去講經,為佛光山奠定基礎的黃金十年。

尤有甚者,十年宜蘭弘法之餘,仍不忘支援全台各地。與高雄的結緣始自1953年7月,煮雲法師邀請他參加鳳山佛教蓮社落成弘法大會,也因此開啟日後佛光山開山的因緣。

青年星雲多元弘法方式,從文藝創作到歌詠佈教,膾炙人口。注重文字弘法的他,以「文藝青年」之姿,完成諸多佛教文學歷史著作。因青年星雲早年就體認到古代三種弘法方式:經文轉讀、梵唄歌唱、經文敷演通俗故事的口頭宣講,已無法滿足當代眾生,必須要深入社會,慈悲入世,以身體力行的方式,方能成就人間佛教之路。

回到源頭 見證篳路歷程

佛光山開山已逾50年,過去相關研究大多著重高雄開山之後的弘法成就,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是,若不回顧青年星雲宜蘭十年的歷史動向,或許會無從體會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辛,只有回到最初,回到根本,才必然有所體會。我想,未來亟望開展的,或許應放在青年時期星雲大師宜蘭弘法團隊成員的研究,如心平、慈容、慈惠、慈莊等法師的相關主題上,也唯有如此,方能見證這十年磨劍的歷程。

本書撰寫間多次前往佛光山查找資料,訪談惠師父,感謝妙凡院長的細心安排,人間佛教研究院、叢林學院諸多法師、同學的協助,銘感五內,恕不一一。

2018年5月1日於淡水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