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佛光菜根譚星雲一筆字(35)-4】心的萬能 十二之四 | 人間福報

【佛光菜根譚星雲一筆字(35)-4】心的萬能 十二之四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67觀看次
世間上的問題層出不窮,不但有人的地方就有問題,而且常常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又再衍生出另一個問題,所以解決問題,唯有「對症下藥」、「根除病源」,才可一勞永逸。例如,「救寒莫如加裘」、「止謗莫如靜修」、「棄惡莫如揚善」、「離過莫如積德」,都是有效的「對治之道」。圖/李蕭錕
心的萬能 十二之四

文/星雲大師

鐵面無私出於公心
雪中送炭給人感心
用人不疑切莫多心
妙趣橫生充滿喜心
伉儷情深豈可負心
玩世不恭應該收心
自暴自棄讓人擔心
從善如流遠離惡心
按兵不動靜氣沉心
夢寐以求十分醉心
懷才不遇很不甘心
心無罣礙特別舒心
玉潔冰清白水鑑心
敬老尊賢實在有心
丟三忘四做事粗心
牽腸掛肚耿耿於心
名花有主不該動心
俠骨柔情劍膽琴心
愛莫能助力不從心
心浮氣躁須先定心

 
對治之道

世間上的問題層出不窮,不但有人的地方就有問題,而且常常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又再衍生出另一個問題,所以解決問題,唯有「對症下藥」、「根除病源」,才可一勞永逸。例如,「救寒莫如加裘」、「止謗莫如靜修」、「棄惡莫如揚善」、「離過莫如積德」,都是有效的「對治之道」。說明如下:

第一、救寒莫如加裘:每年寒冬,一般的寺廟、慈善團體,都會舉辦「冬令救濟」。所賑濟的物品,除了金錢、米糧以外,總少不了棉被、大衣等禦寒的衣物。因為天寒地凍,衣裘最能送暖,所謂「雪中送炭」、「寒冬送衣」,最是溫暖人心。

第二、止謗莫如靜修:現代的社會講究言論自由,但另一方面又常因言論失當,引發「毀謗」官司。其實,一個人所以遭人毀謗,多數都是因為表現太好,遭人嫉妒,所謂「譽之所至,謗亦隨之」,譽與謗常常「如影隨形」。因此,一個人當受人批評、毀謗的時候,切忌跟他舌戰、辯駁,或是打官司、控告對方,這都不是很高明的辦法。最好就是閉門自修,冷靜以對,最後是非自然止於智者。

第三、棄惡莫如揚善:佛經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做惡是消極的止持戒,能夠起而行善,才是菩薩道所應奉行的作持戒。尤其對於一個曾經壞事作盡、惡名昭彰的人,雖然良知發現,改過遷善,但是因為過去所造的罪業還是存在,所以必須多做善事,以行善培福來消弭罪業。行善就像是在田地裡施肥、灌溉,一旦禾苗長大、茁壯,下面縱有一些雜草,也起不了作用。

第四、離過莫如積德:「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一個人有心改過,必須下定決心,積極以行動來利益世人。所謂「立德、立功、立言」,能夠建立古今聖賢一致推崇的三不朽事業,必然仰無愧於天,俯無怍於地。

人生在世,時刻都要小心謹慎地修養身心,同時要有因應問題的智慧與辦法,因此四點「對治之道」,提供參考:

第一、救寒莫如加裘。

第二、止謗莫如靜修。

第三、棄惡莫如揚善。

第四、離過莫如積德。

──摘自《星雲法語》第一冊 p.292


從善如流遠離惡心

人是群居的動物,在團體裡,如何受人歡迎?首先要能做到:凡事不執著己見,對於別人的見解、看法,不能一概否決,遇事先設身處地替對方設想,才能在團體中不受排拒,進而發揮影響力。
〈普賢菩薩十大願〉中的「恆順眾生」,就是對民意的重視,凡對真善美的追求,必定是從善如流,從善如流的人就能遠離惡心。因為他處處與人為善,不輕易說NO,即使拒絕,也有替代,這樣的人做事必定能成,也是做人最高的智慧與涵養。

雪中送炭給人感心

每年寒冬,一般的寺廟、慈善團體,都會舉辦「冬令救濟」。所賑濟的物品,除了金錢、米糧以外,總少不了棉被、大衣等禦寒的衣物。因為天寒地凍,衣裘最能送暖,這就是所謂的「雪中送炭」、「寒冬送衣」,最為溫暖人心。

當一個人的心情陷入低潮,進入嚴冬的時候,也要給他一些暖意,讓他振作,這也是「雪中送炭」,自會比「錦上添花」來得有意義。

心浮氣躁須先定心

佛經裡常把我們的心比喻成猿猴,跳躍奔馳不已;又像脫韁的野馬,頑劣不羈,難以調伏;像瀑流,念念不停;心也像一潭水,丟入大石頭,就會變得混濁污穢、動盪不安。
我們的心經常被煩惱無明打亂,所以要透過定的功夫,來整理散亂的心思。心湖平靜了,就容易看清事情的真相,才能理智思考原委,很多問題、癥結,就可以豁然貫通,迎刃而解。

心無罣礙特別舒心

人來到這個世間,從小我們就掛念父母不喜歡自己;讀書以後,掛念成績不好;結交朋友,掛念朋友看不起;經營生意,掛念能否賺錢;有病時,掛念生死痛苦;老年時,掛念無人奉養,人的一生就在「心有罣礙」中過去了。

佛法告訴我們,對世間的榮華富貴、妻子兒女等等,要把它當成是一個皮箱,當用的時候,把它提起;不用的時候,就把它放下。但是人往往當提起的時候不提起,當放下的時候不放下,人生自然就不會好過。若能提得起,放得下,這就是「心無罣礙」的美好生活了!

和諧,受人敬仰。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