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 佛法義理⑦ 無我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 佛法義理⑦ 無我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34觀看次
圖/123RF
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佛教講「無我」,一般人聽了會害怕,以為「無我」就是沒有「我」了,因為人最關心的就是我。但我們所關心的這個「我」,是真的嗎?佛經有一個譬喻:

有一個有錢人,娶了四個太太,富翁最喜歡的就是四太太,最年輕、美麗。但到了百年,富翁即將去世時,想到黃泉路上很寂寞,就想到平時最愛的四太太,希望他來陪著一起死,「你陪我一起走吧。」四太太一聽,花容失色,「我年紀這麼輕,這麼漂亮,怎麼能陪你一起死呢?」

大富翁不得辦法,想到三太太平常自己也很愛他,也歡喜和他在一起,就跟三太太表明心意。哪知對方一聽,「陪你死,不能。」「為什麼?」「雖然承蒙你愛我、關心我,但是你死了以後,我還年輕,還可以改嫁,所以我不能跟你死。」

大富翁又失望了,找二太太,平常雖然不跟你多來往,總之你是我的老婆,我現在要死了,你就陪我吧。老二想一想,「不行,這個家平時都是我在當家,你死了以後,還要料理後事;不過你放心,看在夫妻一場,你死了以後,我會為你送葬,送你到墓地。」

大富翁很無奈,只有找大老婆,「你願意跟我一起死嗎?」大太太很了不起,他說:「我們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你要死了,當然我們一起死。」到這時候富翁才真正看出,大太太是最愛他的人。所謂患難見真情,路遙知馬力,人心的真假,要經過時間的考驗。

這個大老婆是誰?就是我們的心。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當我們一期的生命結束後,唯有這顆心是自己的,能跟著自己走。四老婆代表什麼?四老婆是我們的身體,每日化妝、吃營養品,愛的不得了;但是死的時候,身體也不是我們的。第三個太太年紀輕,能改嫁他人,他要去追求他的歸宿和未來;他象徵的是金銀財寶,平時我們也是愈多愈好,到了你要死了,也帶不走。二老婆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親戚朋友、我們的家人,他也不能陪我們死,我們死的時候,他來幫忙後事、來祭拜,最後送我們到墓地。大老婆就是我們這顆心,一旦無常到來,平時造的善業、惡業,好的、壞的;這時候,也只有它跟隨我們去流轉。

其實,佛教講的「無我」,不是說現在的這個我是沒有的、空無的;佛教講「無我」的「我」是變化的。就是六尺之軀的人,在一生的歲月裡,也是時時刻刻都在變化裡。

例如,一個女人的成長,經過歲月的流轉,不斷的地變化,從女嬰、女童、女學生、小姐,到媽媽、老太婆,究竟哪一個是「我」呢?既然如此,哪還有什麼真實不變的東西呢?一個人的健康、疾病,歡樂、煩惱都是「我」的變化,因此,「我」不是不變的實有,是由許多因緣和合,緣生緣滅;在生滅之間,昨日的我,今日的我,明日的我,哪裡是固定不變的呢?

無我也不是說什麼都沒有,而是指能苦能樂、能多能少、能大能小、能早能晚;無所不能、無所不是的我,這就叫做「無我」。

其實「我」,還有一個涅槃的世界,就是常、樂、我、淨的真我,這個世界裡,生命是恆常的、不死的、安樂的、寂靜的。實在說,人的生命是不死的,你要死都死不了,死的只是形體;生命就像是一江春水向東流,不論流到哪裡去,還會再流轉回來,這叫輪迴。

就像季節有春、夏、秋、冬的輪替,冬天你不用怕,春天馬上就來了;物質也有成、住、壞、空的循環,這棟大樓壞了、倒了,沒關係,倒了還有空間、有空地,可以再重建高樓;又如時鐘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走完「十二」,它又會再從「一」循環回來。

因為「無我」,所以「我」不是受神明所控制,不是上帝創造,我可以自我改變、自我修正,自己可以做自己的醫師,做自己的雕刻師,做自己的畫家。要想把自己變成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可以自己做主;也正因為人生並非有一個一成不變的「我」,而是可以透過現在的「我」改變未來的「我」,所以「無我」的真義是蘊含無限價值。因為懂得「無我」,才能去除自私自利;也因為明白「無我」的意義,當我們面對人生各種困難,也才能生起超越的心態。



中道

世間法都是對待的,善和惡、是和非、好和壞、事和理,甚至於對與錯、難與易、高與低、大與小、男與女等等。佛法就不同了,佛法不講對立,講究中道。中道,是超越有無、增減、善惡、愛憎等二邊的極端,但是,「中道」並非折中之道或中庸之道,而是以般若智慧來調和事理,融和有無,以便趨向解脫之道。

佛世時,當時的印度有六師外道,在修行上有順世派的極端享樂主義者,有尼乾陀的極端苦行主義者;對於宇宙人生問題的看法上,有著極端的「宿命論」與「無因論」等。他們各執一端的說法,佛陀認為不可取;為不落於偏見,因此佛陀「離於二邊,而說中道」。

佛陀的弟子二十億耳,過去是一名琴師。隨佛出家後,急於證果;日夜不懈精進修行,卻久久沒有開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憊不堪,因此萌生退心。

佛陀知道了,就來到他修行的地方,指點他:「你用音樂來幫助我宣化,長養你和大家的信心,這個很好。你在彈琴時,假若琴絃太緊了會怎樣呢?」

「琴絃太緊是會斷的!」二十億耳回答。

「那太鬆呢?」

「沒有聲音!」

「太緊太鬆都彈不成調,唯有急緩得中,才能彈出美妙的聲音;修行也是如此,過分急躁或是懈怠,都不是正常之道。」二十億耳聽佛陀教誨後,調整自己的修行方式,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

中道的思想,是空有融和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間實相。有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在現世生活中幸福快樂。因此,不只修行要合於中道,做任何事情,過與不及都不好。例如,生活中有人過於追逐物欲,有人過分刻苦自勵,有人對金錢的使用浪費無度,有人則一毛不拔,這都不是正常之道。就像一隻手,始終緊握拳頭是畸形;只張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才是正常。

中道是中觀的般若智慧,有了智慧,遇到事情就懂得事待理成,懂得把握其中的原則;看到果,就知道果從因生,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因而不會怨天尤人。佛陀告訴我們「緣起性空」,就是要我們明白「有」因「空」立,所以能真正明白緣起者,於諸法則不執著實有,亦不執著全無。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此體悟非空、非有,就是「中道」。

人間佛教有擁有的生活,也有空無的生活;有群居的生活,也有獨處的生活。如能把世間所有的一切都調和起來,過著中道的生活,思想不要偏激,不要走極端,不要用二分法,用圓融才能中道。中道,世間才會太平;中道,世間才沒有紛爭;中道,人生才能有樂趣;中道,才有美好的生活。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