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全集15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33 第二篇㉙】向善知識學習 勇往直前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15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33 第二篇㉙】向善知識學習 勇往直前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4觀看次
萬年寺普賢菩薩像/北宋太平興國5年/金銅/通高7.4公尺/四川峨眉山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3.要不畏艱苦

我們向善知識學習,要有不怕困難,不懼挫折的精神;即使遭受打擊,也要能不忘初心,鍥而不捨的勇往直前。佛教裡有許多精進勇猛學習的例子,如:

宋朝的浮山法遠禪師,曾經和義懷等人前往河南歸省禪師那裡參學。歸省禪師一見這些人,就破口大罵:「來這裡做什麼?我哪有多餘的飯養你們這些閒漢?」大聲喝斥,叫他們離開。

大家沒有因為斥罵而改變心意,禪師就拿水潑他們,再用廚房的灶灰丟向他們,弄得大家灰頭土臉,全身溼漉,非常難受。最後,大家忍受不了無理的對待,都悻悻然離開了,只留下法遠、義懷兩人。

歸省禪師問:「大家都走了,你們兩個怎麼還不走?」

法遠說:「久仰和尚道德,不遠千里而來,豈是幾盆水、幾把灰就能趕走的?」

歸省說:「既然真為法來,此間無人燒飯!」

法遠當了典座,每天燒飯供養大眾。由於平日吃的簡單,有一天,歸省外出,大眾請求法遠為大家加菜。這件事被歸省知道後,怒罵法遠是侵盜常住物、假公濟私,趕他出山門,法遠只好在門外廊下暫住。不過,每次歸省禪師上堂說法,他便隨眾聞法。過了一陣子,被歸省禪師撞見,追著法遠交房租。法遠不得辦法,只得化緣還了房租,再搬到縣城居住。但是每每有佛法開示,法遠總會回來座下聽法,每次見到歸省禪師,也更加恭敬有禮。又隔段時日,歸省見時機成熟,便派人迎請法遠回寺,親自上堂傳法給他。

法遠禪師虛心求法、不屈不撓的精神,實在是追隨善知識最好的模範。

4.觀德莫觀失

雖然人人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但是在還沒有成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佛陀之前,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貪瞋痴慢疑等各種缺點、習氣。這是向善知識學習時,必須有的心理準備。

親近善知識,要如《成佛之道》所言:「觀德莫觀失,隨順莫違逆。佛說滿梵行,學者應尊敬。」意思是對於善知識,我們只要觀察學習他的道德、長處,不要計較在意他的缺失、短處。如果習慣「雞蛋裡挑骨頭」,常常用放大鏡看人,說這個人這裡不對,那個人哪裡不好,那麼這一生要找到一個善知識都是很難的。

何況眼見耳聞,往往不一定是正確的。善知識有時候表現在外的言行,它的深意,不是我們以管窺天所能知曉的。如同前文所舉例的黃檗對臨濟、歸省對法遠的無理對待,還有「師父房間藏女人」、「一休揹女人過河」等,其實都是善知識們的苦口婆心、善巧方便呀!

有一次,阿難向佛陀說:「修行過程當中,因為有了善知識的引導,我們才能遠離惡友,成就善法,因此有了善友,我們的修行就成就一半了。」

佛陀聽了,指正阿難:「你說有了善知識,修行就成就一半,這是不對的。善知識能引導我們遠離惡見,不造諸惡,常修眾善;只要能跟隨善知識如實修行,便能得到利益,所以善知識能圓滿我們所有的修行啊。」

從這段話可知,善知識的重要。像過去佛陀的十大弟子及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由於經常隨行在佛陀的左右學習,因此能速證聖果。孔子也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親近善知識久了,耳濡目染,像是走進充滿芝蘭香草的屋子,我們也會全身沾滿香氣。

(四)做自己的善知識

《六祖壇經》說:「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需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可見,常隨佛學,最應該跟誰學呢?跟自己學啊,自己就是智者,自己就是善知識啊!

有了困難,有了挫折,自己檢討反省,您就是自己的善知識;你明理、仁慈,就會得到別人的尊敬,您就是自己的善知識;能夠勤勞、廣結善緣,必定會有很多人來幫助您;肯得腳踏實地、努力學習,不斷創造自己的價值,您就成了自己最好的善知識。

台東菜販陳樹菊多年來以個人名義,共捐出近一千萬元作為慈善用途,幫助兒童、孤兒、建立圖書館等,被稱為「愛心阿嬤」、「慈善英雄賣菜阿嬤」。美國《富比士雜誌》還將他選入亞洲慈善英雄人物之中,美國《時代雜誌》也將他選入二○一○年最具影響力、時代百大人物的英雄。

網路流傳一則故事: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對老夫婦走進旅館大廳,想要住宿一晚,但房間都客滿了。飯店的服務生很抱歉的說:「房間都滿了,如果不嫌棄,可以住我的房間,雖然不豪華,但還蠻乾淨的。」年輕人極為誠懇的態度讓老夫婦非常感動,大方的接受了他的建議。隔天早上,老先生前去結帳,年輕人不收錢,因為他們住的不是旅館的房間。

幾年以後,年輕人收到一封老先生寄來的掛號信,信裡附上一張邀請函和一張紐約的來回機票,邀請他前往一遊。原來,老先生蓋了一間豪華旅館,希望交給年輕人來經營。這旅館就是紐約最知名的 Waldorf 華爾道夫飯店,在一九三一年啟用,是紐約極致尊榮的象徵,也是各國的高層政要造訪紐約下榻的首選。

人間有許許多多的因緣,每一個因緣都可能將自己推向另一個高峰,不要輕忽任何一個人,也不要疏忽任何一個可以助人的機會,學習對每一個人都熱情以待,學習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完善,學習對每一個機會都充滿感激,我們就會是自己最重要的善知識。

佛教講「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追隨善知識的最終,還是要回歸到自己。佛就是我,我就是佛,自己能勇於承擔嗎?我們整天向外追逐,忘了自己也是佛,忘了自己也應該做自己的善知識。如果我們能向自己學習,把自己的慈悲擴大,把自己的般若智慧擴大,不斷鼓勵自己、提升自己,我們就是自己最好的善知識。所以,跟別人學習,更要向自己學習,因為,我──就是佛。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