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全集15 華嚴經普賢十大願32第二篇㉘】 謙虛受教 向善知識學習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15 華嚴經普賢十大願32第二篇㉘】 謙虛受教 向善知識學習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31觀看次
普賢菩薩像/元代/日本京都右京妙心寺藏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2.居士的護教行誼

除了以弘法度眾為己任的僧人,是饒益世間的善知識,許多在家居士,他們護法衛教、利益社會的菩薩行誼,也是令人欽佩的。

近代的楊仁山居士,出生於書香世家,因為讀了《大乘起信論》、《楞嚴經》,開啟他一心向佛、傳播佛法的一生。清朝末年,因為戰亂,經書佛像幾乎蕩然無存。為了佛法的延續,他捐出自宅,創辦了「金陵刻經處」,所刻印的經典有兩千多卷,流通的經書有百萬餘卷,印刷的佛像則有十餘萬幅。

後來他又創立「祇洹精舍」、「佛學研究會」,親自教授佛學,培育佛教人才,啟動了學佛和研究佛學的風氣。由於他不遺餘力的奔走推動,而促進了近代佛教的復興。仁山居士這種公而忘私,盡其所有奉獻佛教事業的精神,是佛教的功臣,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大菩薩。

還有,如弘揚淨土的李炳南,他是台灣光復後首位結社念佛的人。尤其難得的是,他將淨土思想落實到人間化的事業,像他講經說法、著述立說,推動教育、慈幼、醫病、敬老等各種利益眾生的事業。李炳南為人正直嚴謹,生活簡單樸素,心心念念只在弘法利生。他雖志在淨土,但是所做不離菩薩行,特別是對於青年的教育著力最多,現今許多法師、教授,當年都曾以李炳南為老師、為善知識,跟著他學習。

其他如:積極重建寺院、興辦佛學院、挽救中國佛教、推展各項佛教事業的趙樸初居士;致力以文化教育,延續佛教薪火的嚴寬祜居士;一生護法衛僧,長年熱心公益、真誠為佛教奉獻服務的孫張清揚女士;協助建寺,發大心以淨財幫助佛教文教事業的張姚宏影女士等人,都是現代菩薩的典範,也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善知識。

昔人已遠,但是典範常存!而在生活裡,時時處處也都有能讓我們學習的善知識,像父母養育我們不求回報,就是我們的善知識;師長春風化雨,也是我們的善知識;親朋好友諄諄規勸,是我們的善知識;義工為社會無私奉獻,也是我們的善知識。甚至歷史讓我們明古鑑今,無疑的就是我們的善知識;現代科技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給人方便,科技就是我們的善知識。

一本好書、一句好話、一件好事,能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能提升淨化心靈的,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小狗的忠心、小貓的自在、蟬鳴鳥啼、粉蝶翩翩……這些能帶給我們喜悅、溫暖的,不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嗎?大自然的花、草、樹木、朝陽、和風、雨露等,能滋潤我們,又何嘗不是我們的善知識呢?

由此可知,人生不可能沒有善知識,善知識無所不在,端看我們能否用心去體會。「三人行必有我師」,有優點長處的人,固然值得我們學習;有缺點陋習的人,也是一面鏡子,藉此讓我們反觀自照,改進自己。

以上所舉的古今善知識,無論僧人或居士,他們各自以不同的能力、專長和方式,在教化眾生,在奉獻佛教。追隨這一個個德行崇高的善知識,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護法衛教的心念、無我為眾的精神、堅忍無畏的毅力、提攜後學的氣度……

(三)學習的精神與態度

人生在世,不論是生活、工作、修行,都不能沒有善知識的引導相助;善知識就如同我們「生命中的貴人」。善友、貴人何處尋?我們又應抱持怎樣的精神和態度來追隨學習呢?

1.要慎選明師

世間是一半一半,有白天有黑夜,有好人有壞人,有善知識,必然也會有惡知識。白天、黑夜是大自然的循環,無法改變,但是親近善知識或惡知識,卻是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不同的選擇,人生就會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

佛世時,有位青年鴦崛摩羅,又稱「指鬘外道」,他拜摩尼跋陀羅為師。由於他很聰明又凡事尊重順從,很得老師的喜愛。不料有一次師母誣衊他對其侵犯,摩尼跋陀羅很生氣,為了教訓他,故意說有一法能成就佛道,就是去殺一千人,並取下每個人的一根手指,串成花鬘,掛在頸上,如此就能成道。

信以為真的鴦崛摩羅於是到處瘋狂殺人,殺到九百九十九人時,恰巧母親送飯來,鴦崛摩羅想加害母親,湊成一千人。佛陀知道後,即刻前往。見到佛陀走來,他馬上拿起刀要殺害佛陀,卻始終無法接近佛身。佛陀悲憫的為他開示說法後,他才懺悔改過,皈依佛陀。可見,跟隨邪師、惡知識學習,比不學更嚴重。

現代社會的誘惑更多,人心浮躁,許多人在迷茫、慌亂中,往往失去理智,不辨是非,只求有個寄託,於是成為狐群狗黨的一分子,或結交了吃喝玩樂的酒肉朋友、趨炎附勢的阿諛之友、見利忘義的勢利之友、花言巧語的奸佞之友……這類的損友,不僅損害我們的品格,長期下來也必定敗壞我們的人生。

親近惡知識的果報,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涅槃經》裡,將惡友形容如醉象,親近惡知識的危害,比遇到一頭醉醺醺的大象還要來得大。因為發狂的大象能奪去的,只是我們的生命,但是損友、惡知識迫害的,不僅是我們的身體,更會毀滅我們的善心。

2.要真誠謙恭

「佛法在恭敬中求」。佛法本來存在,如如不動;佛陀、聖者、賢者,也本來具足,我們是否虔誠、恭敬、禮拜,對他們而言,其實不增不減,沒有任何影響。只是,學法者、求法者本身,若恃才傲物、貢高我慢,沒有真心誠意、謙虛尊重的態度,怎能顯示學習的迫切,又怎能和佛陀接心、和善知識相應,而得到尊貴的法寶呢?

善財童子參訪每位善知識,在頂禮合掌後,總是非常恭敬的說:「我先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請問要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由於他的誠懇謙恭,每位善知識自然敞開胸懷,把自己所專長的法門傾囊相授,並且告訴他可以再找哪位善知識、學習哪個法門。

「誠於中,形於外」,唯有內心真誠,表現在外的言行才能感動人,才能引起共鳴。有的人明明有事要請教,卻抱著不信任、猜疑的心態在掂量、觀望。或許他們謹慎的求法也沒錯,佛教也不怕人懷疑,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過佛教所謂的「疑」,是指提起想要參透生命本質的各種疑惑,而非對善知識、對自己、對他人的猜疑。

在《華嚴經》裡,一再提到能遇見善知識的殊勝,以及學習的態度,如:「善知識者,難可得見,難可得聞,難可出現,難得奉事,難得親近,難得承接。」「由善知識見一切智,於善知識不生違逆,於善知識心無諂誑,於善知識心常隨順。」「志發如佣作心,隨所受教無違故。應發如除糞人心,離憍慢故。」因此,我們向善知識學習,應該誠懇、恭敬、謙虛受教。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