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全集15 華嚴經普賢十大願5 第二篇①】普賢十大願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15 華嚴經普賢十大願5 第二篇①】普賢十大願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42觀看次
普賢菩薩像/清代/上海黃浦 上海博物館藏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普賢菩薩是華嚴三聖之一,在佛教諸佛菩薩中是有名的大願王,也稱「普賢薩埵」、「普賢大士」、「普賢如來」、「遍吉大士」等,是毗盧遮那佛的脅侍,與金剛薩埵同體,可以說是佛陀的助理,也是法門的護法。

普賢的意義,依據《圓覺經》記載為「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探玄記》解釋為「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華嚴宗祖師宗密大師另有三釋:「一、約自體,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二、約諸位,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三、約當位,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

一般文殊、普賢常是並稱的。文殊騎金毛獅子,普賢乘六牙白象;文殊表示智、慧、證三德,而普賢則顯示理、定、行三德,合為解行並重。如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乃文殊菩薩開始,表示為從智慧而契入,最後向普賢問道,五十三參圓滿,表示從行而證悟,故有所謂:「文殊般若自在,普賢三昧自在。」即為定慧合一之義。

普賢菩薩十大願,出自《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內容描述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啟發,往南遊歷諸國,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之後,受學於普賢菩薩,成就佛道的修行內涵。

普賢菩薩的行願,不捨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利益安樂。因此,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要成就如來殊妙功德,應該實踐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這十大願不僅是對聖賢,也是對自己、對一切眾生而發,是盡未來際永無休止的悲切願心,啟發我們要提起生命無限的熱情,完成自己,奉獻大眾。

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詮釋:禮敬諸佛,即是人格的尊重;稱讚如來,即是語言的讚美;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懺悔業障,是行為的改進;隨喜功德,是心意的淨化;請轉法輪,是真理的傳播;請佛住世,是聖賢的禮遇;常隨佛學,是智者的追隨;恆順眾生,是民意的重視;普皆回向,是功德的圓滿。以下,一 一說明:

第一大願

禮敬諸佛(人格的尊重)



普賢行願威神力 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 一一遍禮剎塵佛



人是群居的動物,每個人都是大眾裡的一分子,人與人之間,是同體共生的關係,彼此互為因緣、息息相關,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如何在人我之間,和諧愉悅、皆大歡喜,獲得好人緣?在人生的旅途上,好事多一些,障礙少一點,首先要能做到「禮敬諸佛」。

禮敬諸佛,是「人格的尊重」。古德云:「佛是悟了的眾生,眾生是還在迷的佛。」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禮敬諸佛,不僅要在殿堂禮敬、感謝諸佛菩薩給予我們的教導和啟發,更要在生活中落實禮敬一切大眾,平常的行為舉止,要做到:語言要溫和、往來要誠摯、待人要恭敬、處世要謹慎、舉止要謙遜、人我要尊重。在社會群體的生活中,落實禮敬諸佛的精神,發揚人性真善美的可貴。

(一) 禮敬諸佛的意義

「禮」,就是恭敬心的意思。

中國人是一個好禮的民族,自古以來被稱為「禮儀之邦」,還常聽到「禮義廉恥」、「禮賢下士」、「以禮相待」、「先禮後兵」、「禮為情貌」等。一個國家的人民,能夠崇尚禮儀,就能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沒有了禮,則長幼不分、社會失序,國家就會動盪不安。因此,禮就個人來說,是自我的修養,是心意的傳達,是處眾的準則及家庭的倫理;就團體來說,禮是社會的和諧,更是人間溝通的橋梁。

 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過去古人,以禮來規範自己,藉以都攝六根,進德修業,長養浩然正氣;現在的社會,反倒是愈沒有禮者,愈引起注意。尤其立法院,常於國家殿堂之上,叫囂謾罵、拍桌擲物、上演鬧劇,不良示範於眾目睽睽之下,這樣的社會怎麼會有禮呢?恐只落得自我醜化而已。

再者,禮的表現形式,各有不同。譬如:軍人以敬禮為禮,職場以握手為禮,觀棋以不語為禮,看賽以擊掌為禮,學生以鞠躬為禮。有的叩拜為禮、讚美為禮、歌頌為禮,有的注目為禮、舉槍為禮、舉手為禮;有的以物相贈為禮,有的金錢祝福為禮;東方人習慣打躬作揖、三跪九叩、拜天祭塔,西方人喜歡擁抱接吻、貼臉碰鼻、親額貼頰。

日常生活中,認真諦聽、專注凝視、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衣冠整齊、談吐高雅,也是一種禮。此外,還有君臣之禮、父子之禮、朋友之禮、男女之禮、行走之禮、見面之禮、入座之禮、餐桌之禮、慶賀之禮、拜師之禮、交談之禮等,都是不可不知的禮。

佛門中人,常以合掌問訊為禮,其他如右膝著地、胡跪叩首、頭面頂禮、散花鋪地、散髮接足,乃至繞佛繞塔、瞻仰頂禮、圍繞經行、一瓣心香、上殿排班、過堂用齋等,都是一種禮;出家人「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更是難能可貴之禮。此外,捻香時走「十方禮」,聽法時行「注目禮」,參學時有「求法禮」,禮拜諸佛時要「普禮」,常住慰勞大眾辛苦時叫「普茶」……都是佛門裡既殊勝又獨特的禮。

禮,實在是立身處世一大學問,各行各業、各種時節因緣場合,凡舉衣食住行、婚喪喜慶、行住坐臥、社交往來,都要行之以禮,才有規矩;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尤其,禮要適中,要合時合宜、合情合理。雖說「禮多人不怪」,但繁文縟節,作的太過,矯情干譽,也不合適;馬馬虎虎,隨隨便便,敷衍了事,更不妥當;要發自內心,表裡如一,恰到好處,所謂「禮輕情意重」,心意的友善、交流、溝通,才最重要。

有句話說「禮尚往來」,交情不同、場合不同、身分不同時,禮就不同,人與人之間,要能相稱對等,真誠以待,才是好禮。另外,禮的回贈,也有很大的學問。送禮不得當,叫人不知如何是好,更有甚者,風紀敗壞,貪汙熾盛,都讓人不勝唏噓。送禮的用意,其實是表示友誼、表示關心、表示尊敬、表示感激。因此,傳頌別人的好話就是送禮,讚譽別人的美德就是送禮,給人一點助緣就是送禮,給人意見也是送禮。送禮不一定是物質的,有時是精神上的,有時是佛法的,有時是義理的,尤其心香一瓣,更是無上好禮。

「佛」又是什麼意思呢?

佛是具有完美人格的人,是充滿覺性、慈悲與智慧兼備的人。佛好比光,光能破除黑暗,溫暖人間,成熟萬物。同樣的,佛的光能破除我們內心無明煩惱的黑暗,溫暖我們的心,圓滿我們的人生、人格、未來,成就一切功德。

佛在哪裡?佛不能從形相上來看。《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華嚴經》也說:「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佛無處不遍,無處不在。心中有佛,佛就在我心裡,使我眼裡看的,都是佛的世界;耳裡聽的,都是佛的聲音;口中說的,都是佛的語言;手中做的,都是佛的事情。只要心中有佛,所謂「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三世諸佛都與我們同在,難道我們還會是凡夫嗎?

因此,誰是「佛」呢?佛原來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因為心中有佛,佛即我心,我心成佛。我有慈悲時,慈悲就是佛;我有智慧時,智慧就是佛;我做好事時,好事就是佛;我說好話時,好話就是佛;我存好心時,好心就是佛。肯得直下承擔,我自己就是佛!承認了「我是佛」,我還會和人吵架、還會罵人、還會抽菸喝酒、還會說謊不認錯嗎?

平常我們信佛、拜佛,其實更重要的,佛是要我們信自己,相信自己有佛的能量、有佛的願力,能可以行佛所行,作佛所作。佛慈悲,我就待人慈悲;佛給人歡喜,我就給人歡喜;佛有大忍耐、大勇敢的力量,我也能有忍耐、勇敢的力量。我心中有佛,佛所有一切,我都能奉行,我不就是佛了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