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環保 | 人間福報

生活

海洋大學發現新細菌株 可分解塑膠去除柴油

【本報基隆訊】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在這天公布校內學術團隊發現具分解塑膠、去除柴油能力的新細菌株,將持續研究這株新菌種獨特代謝能力,開發新的生物環境修復策略和生物產品,提升環境保護和資源再利用的功效。 海大今天表示,全球每年有高達800至1200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嚴重影響環境生態。這些垃圾受海浪拍打會釋出許多塑膠微粒,不僅會進入生物食物鏈,也讓海水吸附更多的有機汙染物,形成海洋塑膠生物圈,養出增加疾病傳播風險的微生物。 海大海洋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何攖寧投入開發海廢生物圈監測系統,觀測黑潮海域的塑膠生物圈生態情形,並使用第3代高通量定序及化學代謝體等技術,鑑定海洋微生物。 何攖寧帶領海洋細菌基因體與環境生物科技研究團隊,發現具有分解塑膠及去除柴油能力的新細菌株Oceanimonas pelagia NTOU-MSR1。,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Antonie van Leeuwenhoek》,將進一步探討具體分解機制與分解效率。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新菌株Oceanimonas pelagia NTOU-MSR1,圖為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照片。圖/海大提供 何攖寧說,未來全面性的研究NTOU-MSR1的環境修復與商業潛力,期望充分利用牠獨特的生物化學能力,開發對環境保護和資源再利用的實際應用方式。 這株能夠分解塑膠及去除柴油的大洋單胞菌屬(Oceanimonas)新菌株,是何攖寧和團隊從台灣北部海岸的海洋沉積物中分離取出,為革蘭氏陰性、需要氧氣且具有運動能力的細菌。新菌株展現高度的環境適應能力,能夠耐受高鹽度,在廣泛的溫度和pH條件下也具有良好的生長能力。 第3代高通量定序技術能夠加速新微生物種的發現和研究,通過長片段序列的讀取,有助更快速、精確分析微生物樣本的基因組,先進定序技術不僅使研究團隊快速識別和鑑定新的海洋微生物種類,並深入了解Oceanimonas pelagia NTOU-MSR1的基因組結構和功能,再運用獨特代謝能力開發新的生物環境修復策略和生物產品。   海大研究團隊利用第3代高通量快速定序技術,加速識別和鑑定新物種,透過基因體瞭解菌種特性。圖/海大提供 研究團隊表示,大洋單胞菌屬大多數物種都具有分解芳香族化合物的能力,Oceanimonas pelagia能在120天內分解10-15%的聚乙烯(PE),且NTOU-MSR1及其同屬菌株分泌的新型生物界面活性劑,能夠在兩周內去除40%的柴油。從基因體資料發現可生產聚羥基丁酸酯(PHB)的生合成基因組,意味著還可能生產傳統石油塑膠的環保替代品(生物可降解塑膠)。

MORE

碳費訂定延宕 環團4點聲明籲520前出爐以展決心

【記者吳亭頤綜合報導】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多個環團今天發布聯合聲明,呼籲政府5月20日新舊政府交接前,將碳費費率制定完畢,以展現足夠強健的減碳決心,並針對碳費費率審議會提出建言,包含碳費費率每公噸500元起徵、公開碳費審議會會議紀錄以利監督及盡快公布碳費相關子法。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台灣環境規畫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等多個環團今天共同發布聯合聲明,呼籲政府應加速訂定碳費徵收辦法,以展現足夠強健的減碳決心,並針對碳費費率審議會提出四點建言。 聲明指出,5月20日是台灣新舊政權交接的日子,過了這天,新上任的政府團隊可能會為碳費的設定帶來其他變數;環團認為,若碳費制定期程過晚,可能導致部分排放源無所適從或找到藉口,聲稱已錯過制定下一年度減碳政策的時機,因此無法溯及既往,並確實準時於2025年繳納2024年的碳費。 聲明也指出,碳費費率每公噸500元起徵,切勿放大綠色通膨,其中列舉其他亞洲國家案例,2022年南韓的碳交易價格來到每公噸540元,新加坡於2024年起的碳稅也增至每噸570元。 環團表示,雖然在碳費費率審議期間,產業界提出碳費實施將可能導致物價上漲,但是全球最大的工商組織,國際商會(ICC)的研究已指出,碳定價的實施並不會導致通膨危機,呼籲環境部與碳費費率審議會應堅守碳費底線。 聲明提到,碳費審議會至今已召開兩次會議,除了受邀參加的公民團體代表、學者專家與政府部門外,一般社會大眾並不曉得碳費制定的進度與過程;應讓公眾充分了解政府決策的依據和過程,並進行有效監督,也有助於民間團體提供自身觀點,確保碳費制度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最後,環團呼籲政府應盡快公布碳費相關子法,若僅有碳費制定完成,其他子法的腳步卻無法跟上,恐無法在短期內完善碳定價制度;並強調優惠費率的指定減量目標應遵守SBTi原則,才能夠有效地實現減碳目標,並推動碳費制度的落地。

MORE

世界地球日/落實循環再生 咖啡膠囊回收率破6成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今年「世界地球日」年度主題為「多一塑不如少一塑Planet vs. Plastics」,設定2040年減塑60%的減量目標,呼籲加速淘汰所有一次性塑膠製品。塑膠製品創造了便利性,但真的是追求生活方便的「唯一」解答嗎? 由瑞士精品咖啡品牌Nespresso所研發的全球第一顆定量咖啡膠囊,早在1980年代奠定產品100%循環再生的願景,更以回收鋁、回收塑料來製造膠囊及咖啡機,在重視綠色消費的時代,讓咖啡愛好者以更永續的方式擁有美好味蕾享受。 Nespresso自2015年在台灣推廣咖啡膠囊回收計畫,過去多年透過便利回收管道規劃、會員教育及獎勵機制,創造突破60%咖啡膠囊回收率、膠囊回收量更成長近40倍,超越全球平均、締造突出表現。回收後的咖啡膠囊也實際運用於有機農業研究及再生鋁製品,兌現企業永續影響力。 根據國外市場調查研究資料顯示,鋁是地球上回收率最高的材料,可回收率約 100%。憑藉著鋁可以無限回收再利用的特性,Nespresso目前所有Original Line膠囊都以80%再生鋁製成、Vertuo Line膠囊以85%再生鋁製成,其環保材料使用比例更在逐漸增加,期待為消費者實踐更多環境責任。 圖/ Nespresso提供 除了塑膠議題,「減碳」更是地球暖化時代下,企業必須採取行動的重點項目之一。根據Quantis研究,以一杯110mL Nespresso咖啡而言,其35%碳排放來自於咖啡種植階段,而使用化學肥料更是造成溫室氣體排放最大的主因。 為此,Nespresso積極於全球各地推廣「再生農業」的種植法,保護產區土壤健康、生物多樣性,更在產地種下740萬棵樹,透過「農林間作」提升咖啡品質,又有碳足跡補償的效果,以行動落實產地永續。 在產品生命周期最終的「回收處理階段」,Quantis評估妥善回收可減少5%總體碳足跡。在台灣,Nespresso自2015年起推廣回收計畫,整合門市、中華郵政全台郵局及i郵箱、商用咖啡用戶回收服務創造便利的回收管道,至今台灣咖啡膠囊回收率已大幅超越全球平均,突破60%的佳績,膠囊回收量更成長近40倍,攜手會員共創環境永續。

MORE

剩食變佳餚 翻轉窮人餐桌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剩食竟然也能變佳餚!據聯合國界糧食計畫署(WFP)的資料顯示,在秘魯,3歲以下的孩童有46%因營養不良而貧血,且貧窮人口占全國的23%。為了解決飢餓問題,秘魯廚師歐坎波 (Palmiro Ocampo)近年積極推廣永續烹調,教社區慈善廚房善用廢棄食材煮出美味料理,既營養又不浪費。他說:「我不想忽視世界的問題。我不想說『我只是個廚師』,我無能為力。」 39歲的歐坎波出生於首都利馬(Lima),16歲就成為廚師。才華洋溢的他,曾為世界上一些頂級餐廳烹飪,例如Noma及El Celler de Can Roca等,這些經驗讓他親眼目睹廚房每天產生的垃圾數量,並深切感到秘魯資源匱乏的問題。 「在一個貧窮和飢餓成為常態的國家,不可能有美食。這是一種矛盾,一種不平衡。」歐坎波表示,這些反思幫助他意識到廚師角色的重要性,因此產生教導人們如何更好地利用糧食資源的念頭,並創辦非營利組織「最佳廚房」(CCori:Cocina Óptima,西班牙文),教其他廚師如何透過減少食物浪費,例如:將蔬菜皮製作成更便宜、更營養的飯菜。 訓練環保廚師  檸檬皮當食材 他表示,在秘魯,人們扔掉了40%的農產品,以及65%轉化為成品,但在過期之前沒出售的食物,「我喜歡高級菜餚,但我們需要在高級美食和食不果腹的人之間取得平衡」。 這些年來,CCori開發名為「最佳烹飪」及「烹飪回收」的美食方法,目標是最大限度地利用食物。歐坎波說:「超過一噸會被扔進垃圾桶的食材,在這些餐廳被充分利用,變成美味的食物。」在一次課堂上的料理示範當中,濃稠綠色醬汁淋上盤,搭配一杯營養果汁,一套美味餐點在短時間內就被歐坎波端上桌。 單從外觀很難想像,餐點中使用的食材,包括豌豆莢、花椰菜莖、檸檬皮等,這些平常會被丟棄的部分,在「最佳廚房」訓練出來的環保廚師手中,都搖身一變成為美味料理。 歐坎波推廣烹飪循環利用計畫已經11年,他相信只要妥善運用,許多被視為「不可食用」的廚餘,其實都是好吃又健康的食材,像香蕉皮含有大量的鎂、鋅,豌豆莢則富含鐵。秉持這個概念,歐坎波近年與妻子深入利馬的貧困地區,將獨門食譜及料理功夫,教授給社區慈善廚房,讓更多孩子、婦女能利用所學,解決飢餓問題。 歐坎波說:「這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教他們烹飪不了解的東西,就可以避免老是把馬鈴薯皮、豌豆莢、胡蘿蔔皮等蔬菜丟掉。」 兼顧好吃環保  翻轉民眾思惟 「環保料理」剛推廣時並不很順利,有許多人認為,再窮也不能吃垃圾。但經過長期努力,愈來愈多人發現,這些剩食料理不只環保、味道也非常好吃。秘魯民眾帕里南說:「真的很好吃,我在這個慈善廚房吃飯,真的很棒。」 歐坎波指出,CCori的意思是「黃金」或「寶藏」,「我選擇它,是因為它代表我們內心的寶藏。這些烹飪技術對人們來說是黃金,我相信對世界來說也是如此 」。

MORE

迎接世界地球日 15項有趣行動助環保

【編譯林奕榮綜合外電報導】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到來,這項跨國界的情祝活動旨在提升環境保育意識,保護自然環境;這項活動已成為全球最盛大的公民活動之一,除了各界舉辦不同活動,以下幾項建議不僅有趣,也能為環保貢獻一份力量。 1. 種棵樹 這是世界地球日的經典活動。樹木不僅能降溫,還可淨化空氣,釋放更多氧氣。 圖/美聯社   2. 騎自行車 減少路上的汽車,就能減少空汙和導致全球暖化的碳排放。騎自行車和散步可減少碳足跡,另外則是共乘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與朋友或家人以遊戲方式,進行交通碳排放量的競賽,看看誰能最大程度地減少與交通相關的碳排放。 圖/法新社   3.勇敢發聲 主動接觸並了解一些優秀的青年氣候活動家組織,參與他們的行動。世界地球日有助了解如何投入志願服務,也可以發起或簽署請願書,要求做出改變。 4. 節約用水 全面檢討用水習慣,例如安裝節水淋浴噴頭、刷牙時關掉水、檢查廁所是否漏水、謹慎使用洗碗機,選擇種植抗旱樹木和不需要經常澆水的植物。節約用水是長期任務,需制定真正有效的計畫。 5. 重複使用袋子 據估計,美國人平均每人每年使用365個塑膠袋,光是生產塑膠袋就需要約1200萬桶石油。購買美觀、可重複使用的袋子,不僅更時尚,還有助環保。 圖/美聯社   6.使用可重複裝水的水瓶 回收塑膠水瓶,仍會損害環境。購買可重複使用的瓶子,最好帶有過濾器。 7. 採購當地種植的農產品 購買當地生產的水果和蔬菜,可幫助地球。生鮮雜貨商店裡的食物,平均要經過1500英里的運輸才能到消費者手中,但所有運輸都會造成汙染,增加化石燃料消耗和碳排放。採購當地農產品,可減少運輸距離。 圖/美聯社   8. 審慎購買衣物 購買衣物,也可以很環保。購買二手物品,有利地球環境,因為這可以減少消耗新資源。此外,一些研究顯示,線上購物對環境更有利,因為所消耗的能源減少約30%。 9. 舉辦衣物修補工作坊 什麼對您的錢包和環境影響較小?尋找新方式來對待已擁有的衣物,讓其煥然一新,可以減少對荷包和環境的衝擊。學習基本縫紉技巧,有助減少被送往垃圾掩埋場的紡織廢料。 10. 社區花園 參與社區花園能了解鄰居,建立社區人際關係,且能透過種植水果、蔬菜和草藥,減少對工業化農業的需求,並降低運輸相關的碳排放。 11. 回收海岸線廢棄玻璃 海岸線侵蝕日益嚴重,一些組織已開始把回收的玻璃變成沙子的替代品,以緩解海岸線遭侵蝕的速度並保護生態系統。如果你住在海岸附近,可嘗試加入這項行動。 圖/法新社   12. 改造後院供野生動物棲息 許多野生動物面臨棲息地喪危機,你可以在後院栽種當地植物,為當地野生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支持生物多樣性,庇護野生動物。 13. 投入環保工藝 有關升級再造工藝品和環保DIY裝飾的創意,在網路上可輕鬆查詢到相關資訊。減少購買新品,用回收材料製成花盆等物件。 14. 捨棄紙本目錄 紙漿和造紙工業是森林砍伐的主因,用於生產目錄的木材,估計占全球木材消耗量的15%,現在,你可以選擇取消訂閱這些目錄。 15. 出門欣賞當地植物和野生動物 對周圍的自然環境了解愈多,愈能欣賞她的美里並體認其重要性,也會萌生保護它的責任感。我們的身邊有許多脆弱、複雜的自然生態系統,你可能每天經過同一棵樹,卻不知道它的種類,或者沒發現住家附近就有動物棲息地。帶上當地的動植物指南,趁著地球日出門走走。

MORE

跨國界的全球倡議 2024世界地球日籲打造「零塑膠未來」

【編譯林奕榮綜合外電報導】創紀錄高溫、森林野火頻傳、洪水肆虐、嚴重乾旱,這些事件均反映氣候危機已籠罩全球;令人擔憂的是,拯救地球的氣候政策進展有如牛步,這也讓許多人已產生「氣候焦慮」甚至「氣候絕望」的感覺。在這個背景下,「世界地球日」(Earth Day)的意義更顯重大。 世界地球日的核心議題,涵蓋減塑、植樹、拒絕快時尚、教育、排毒(體內環保)、永續、生物多樣性;環保人士指出,世界地球日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創造共同焦點,凝聚共識轉化為集體行動,並提醒人們,「人類需要美好的環境,它也需要人類的保護」。 2024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多一塑不如少一塑」。圖/截自Earth Day官網 每年的世界地球日都有核心主題,近年來分別是2021年的「修復地球」、2022年與2023年「投資我們的星球」,2024年的主題則為「多一塑不如少一塑」(Planet vs. Plastics),呼籲全球團合作終結塑膠汙染對地球與所有生物的危害。今年的活動倡議是2040年全球塑膠產量減少60%,為下一代打造「零塑膠未來」。 世界地球日首次舉辦是1970年,起因是1969年1 月一場在加州外海發生的油井爆炸意外,導致油汙外洩。這起漏油事件發生後,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美國威斯康辛州參議員尼爾森(Gaylord Nelson)開始號召校園演講,並致力宣導空汙、水汙染議題。1970年4月22日,尼爾森籌組一場全國活動,旨在提高人們對工廠廢物處理和空氣品質法規等重要環境議題的認識。當年的活動,被譽為環保主義概念的先驅,也是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環保運動,並促進多項環境保護法案通過。 首屆世界地球日活動在1970年舉行,是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環保運動。圖/資料照片 隨著保育意識提升,愈來愈多國家和地區加入慶祝地球日的行動,讓這項活動成為全球性的倡議活動,每年此時,世界來自各地的民眾和環保組織都以各種方式,為環境保育盡一份心力。聯合國大會更在2009年通過決議,宣布4月22日是「國際地球母親日」(International Mother Earth Day),呼籲各國採取明確行動,轉向對人類和地球都有利的更永續的經濟,遏止氣候變遷、對大自然的人為改變以及破壞生物多樣性的行為,包括砍伐森林、土地利用、集約化農業、畜牧業生產、非法野生動物貿易。 各國舉辦活動慶祝世界地球日。圖/美聯社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指出,世界地球日已發展至全球193個國家、逾10億人參與的全球環保運動,目標是透過日常的節能減碳和各種地球日活動,致力改善地球環境。 世界地球日網站指出,氣候變遷是人類未來和維持世界宜居的維生系統面臨的最大挑戰。參與世界地球日活動的人士則表示,「地球日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個讓人們聚集在一起的機會,提高人們對當地乃至全球範圍內的環境挑戰的認識,並慶祝那些為我們社區做出貢獻的人所取得的成就」。 環保組織強調,守護地球應從日常生活中做起,例如關注環保議題,珍惜食物減少浪費、自備環保餐具、選擇環境友善產品、落實垃圾分類等。 此外,因應2024年的主旨,在塑膠危機加劇之際,所有人都該體認緩解這個危機的必要性;「綠色和平」指出,塑膠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塑膠提供了便利性,卻嚴重危害環境,並影響生物與人類健康。解除塑膠汙染危機,無人能置身事外,民眾、企業、政府須思考如何改變生活習慣,從源頭減量,才是永續之道。 化解塑膠汙染危機,所有人責無旁貸。圖/法新社

MORE

不慎購買汙染土地整治需花千萬 環部提供3招自保

【記者吳亭頤台北報導】近年來常發生土地、廠房遭不法業者棄置、掩埋廢棄物的情事,有民眾購買法拍土地與廠房後,發現用地土壤已有重金屬汙染,後續整治使用要花費數千萬;環境部環境管理署呼籲民眾謹慎,購買或租賃前確實查資料、看現場以及參考專業人士意見。 環境部今天舉辦「土地交易查看聽 掌握要訣好安心」記者會;有民眾購買法拍土地與廠房,先前為廢棄物處理廠使用,廠內外曾堆放含重金屬汙泥,經環保機關主動查證,確認用地土壤已有重金屬汙染,所有權人必須清除廢棄物及進行土壤汙染整治。 另有事業設廠前進行用地評估調查及土壤檢測,結果發現用地土壤重金屬銅超過法規標準(管制標準),環管署表示,由於事業尚未營運,即可釐清該汙染應非該事業所造成。 環境管理署副署長劉瑞祥提到,現在進行汙染整治花費高,普通廠址要花費數千萬,甚至到上億都有可能,雖然汙染整治技術已經多元化,但每一種金額都很高,所以能夠做好事先預防工作,就能避免後續花費的時間跟金錢。 劉瑞祥指出,廠房、土地遭到廢棄物棄置掩埋,不僅容易衍生土地土壤汙染的問題,甚至可能造成地下水汙染;土地汙染整治需花4到6年,若牽涉地下水汙染,則需耗費6到8年的時間。 環境管理署呼籲,民眾購買土地或廠房,要掌握「查、看、聽」3要訣,也就是查資料、看現場以及聽意見,避免購入遭廢棄物棄置或已有汙染的土地;民眾出租廠房或土地時,也要特別注意承租者實際用途。 環境管理署說明,民眾可於環境部列管汙染源資料(含裁處資訊)查詢系統,查詢用地事業的環保列管情形;環境部環境管理署土壤及地下水汙染整治網查詢用地是否為汙染場址;民眾亦可透過申請土地登記簿謄本確認有無汙染場址資訊登載。 其次,民眾可看現場有無異狀,並視需要進行評估調查及檢測;民眾可聆聽熟悉用地相關人士的看法,並參考各種專業人士的意見;藉由「查、看、聽」3要訣,民眾可更加瞭解用地的歷史背景與品質狀況。 此外,土地所有人、使用人與管理人均應善盡責任,掌握「查、記、報」3要訣,定期巡查土地並做成紀錄,倘發現涉有環境汙染情事,可利用公害陳情專線0800-066666通報環保機關查處。

MORE

環境部擬擴大塑膠袋限用場域 納傳統市場攤販早餐店

【中央社台北訊】環境部今天表示,現正與各界討論擴大限制使用塑膠袋的場所及期程,包含攤販、傳統市場等可能會納入,暫訂明年有預告草案將對外說明。 立法院社環委員會今天邀請環境部、經濟部、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就「限塑政策執行成效,及家戶與一般事業廢棄物減量之檢討與策進作為」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多名立委連名提出臨時提案,認為2023年塑膠袋內銷量達20.8萬公噸,較2022年還增加1300公噸;另外,環境部雖限制4大類業者提供內用者塑膠吸管,但對外帶飲料並無規範,目前有近9成手搖飲料店提供外帶飲料使用塑膠吸管,難發揮塑膠吸管減量效果。 立委要求研擬擴大限塑適用範圍的可行性方案,並在1個月內提出報告。 環境部長薛富盛答詢表示,明年預計會先預告攤販、傳統市場,早餐店等納入購物用塑膠袋的限制對象,未來整體的大方向是只要開發票的業者就會納入。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今年已就擴大限制購物用塑膠袋使用場所與各界討論,包含期程和實施對象,暫訂相關的規劃明年能對外說明,但實施時間會再尋求各界共識;由於聯合國預計今年底公布全球塑膠公約,也會希望國內的規劃能接軌國際。 今天會中也有立委提出垃圾隨袋徵收應擴大縣市。賴瑩瑩表示,由於垃圾處理主要是各地方政府的權責,因此是先請各地方提出相關規劃;目前基隆、台中、連江等正研擬先期規劃;彰化在4大超商及5個工業區、桃園龜山共4個里進行試辦。而雙北地區、台中石岡、台南柳營、苗栗銅鑼共有9個工業區已在施行。

MORE

調查近9成台灣民眾同意減塑 環團:盼政府追上民間意識

【記者吳亭頤綜合報導】環團綠色和平今日發表台灣民眾對塑膠汙染以及禁限塑膠意見調查,近9成台灣民眾同意減少塑膠生產量,也有逾9成民眾最憂心「塑膠垃圾難回收,焚化後會排出大量有毒物質」,並支持政府加強建立重複使用系統,以作為淘汰一次性塑膠包裝及用品的優先作法。 綠色和平台北辦公室今日發布「2024 台灣民眾對塑膠汙染以及禁限塑膠意見調查」結果,提到與國際民調數據相比,台灣民眾減塑意識更為積極,83.5 % 受訪者表示政府必須立法逐步禁用一次性塑膠包裝及用品;87.8%受訪者同意減少塑膠生產量。 在解決方案上,台灣民眾亦高度支持政府應加速發展重複使用系統,85.9% 認為政府有責任制訂明確重複使用目標,並要求企業從一次性包裝轉換成重複使用包裝; 更有92.1 % 支持政府加強建立重複使用系統,以作為淘汰一次性塑膠包裝及用品的優先作法。 面對塑膠氾濫使用所造成的各種影響,結果顯示,90.8%台灣民眾最憂心「塑膠垃圾難回收,焚化後排出大量有毒物質」,而對於「影響海洋或陸地野生動物健康」、「微塑膠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衝擊 」及「塑膠製造增加,使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加」,也都有超過85%的民眾感到擔憂。 綠色和平日前曾針對全球19個國家進行大型國際民調,發現82%受訪者支持減少塑膠生產以阻止塑膠汙染;90%受訪者支持從一次性塑膠包裝過渡到可重複使用和可再填充的替代方案;75%受訪者贊同禁用一次性塑膠包裝。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表示,今年是聯合國制定《全球塑膠公約》的關鍵年份,將於下周以及年底舉辦最後二次的研商會議;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本年主題也訂為「多一塑不如少一塑」(Planet vs. Plastics),倡導 2040 年全球塑膠產量減少60%,加速終結塑膠汙染,凸顯各國減塑政策刻不容緩。 張凱婷說:「2024 年是全球政府展現解決塑膠汙染決心的關鍵年,也正值台灣新政府上任,期望台灣新內閣能追上台灣民間社會高漲的減塑意識,讓台灣用減塑走向世界。」 根據環部資料,台灣自2002年起推動限塑政策,陸續以法令強制購物用塑膠袋、免洗餐具、一次性飲料杯、塑膠吸管等禁限用;去年公告「一次用旅宿用品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網際網路購物包裝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及「網購包裝減量指引2.0」。  

MORE

台灣海底垃圾 農業廢棄物占比驚人

【本報台北訊】根據環境部資料,2023年全台海岸廢棄物約940噸,但海底垃圾的數量多寡?分布熱區,甚至是種類、結構,目前尚未有全面數據。有鑑於此,「骯 der the sea 海底農廢調查小隊」從2023年底,跟大溪漁港的黃士洋船長合作,展開為期一年的調查,每周兩次,在濃郁氣味纏繞的漁獲裡,努力分門別類。 「骯 der the sea 海底農廢調查小隊」的陳彥翎也是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研究生,她表示「河川垃圾有人做了,海岸垃圾有人做了,海底的垃圾卻沒有什麼被關注」。陳彥翎說,她有時看到農藥、除草劑出現在海裡,的確是會傷心,但更重要的是,該怎麼用全觀的調查,去掌握到垃圾的整體比例,包括環境、氣候、甚至是產業等等因素造成。 聯合報推出的影音專題「當農廢沉到海廢」,紀錄陳彥翎、黃士洋等人撿拾海底垃圾並分析的過程,他們從中發現農業垃圾的比例頗高,除了輸水帶、育苗盆等田間常見用具之外,又以農膜的比例最多。該怎麼理解農膜為何沉落至龜山島外海底,陳彥翎預計花上一年的時間,除了蒐集撿拾回來的農膜之外,也會用軟體推估,這一年撿到的農膜面積大小。但,最大的疑問還是農膜究竟從何而來? 聯合報採訪團隊逆著蘭陽溪河谷向上,找出農膜為何從可用工具,但最後卻變為海底廢棄物的原因。 圖/資料照片 蘭陽溪中下游河床,由於海拔漸高,日夜溫差極大,加上砂質地排水良好,是著名的西瓜、高麗菜產地。一行行的西瓜幼苗,要能成功在夏季完熟,用石頭壓住的農膜其實有其作用,因為材質反光緣故,所以能有效抑制雜草,許多農民使用初衷是避免使用大量除草劑,瓜農黃子誠也表示,農膜可以保持土壤溼度,有效保護根部以及土壤。但能這麼指稱海底廢棄物的來源,就等於是蘭陽溪覆蓋在西瓜田上的農膜嗎? 陳彥翎表示,調查海廢最困難的一點就是追查源頭,因為包括河川流域、使用行為、甚至洋流都會影響,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顏寧則說,人類犯罪行為可能可以驗指紋來抓兇手,但海中廢棄物是沒有記名跟標示的,頂多只能確定,這是農業行為產生的,要找到丟棄行為人的確很困難。 圖/資料照片 宜蘭縣環保局回覆,未發現大規模丟棄整塊農膜的現況,而實地探查其他西瓜田之後,發現有些西瓜田中間,的確容易找到些許的碎裂農膜,形狀大小與陳彥翎等人蒐集的海底農廢極為相似。瓜農黃子誠分析,如果有農民只顧節省成本,選用品質不好的農膜,的確會因為過薄而容易碎裂。宜蘭縣農業處處長李新泰則說,有些田地因為重複種植,本來應該屬於一次性使用的農膜,第一時間沒有回收,但也沒有好好撿拾,等到颱風季或雨量大的時候,可能就被一起沖入河谷沖入海。 該怎麼解決農膜問題?顏寧以韓國處理海廢保麗龍為例,她說,當地政府花許多時間請來漁民開會溝通,讓當地跟漁業有關係的產業都能直接對話,了解彼此的需求,同時也鼓勵產業界去開發替代的輔具,並且增加回收機制,花了10年的時間,海廢保麗龍的量從80%減少到28%。如果對應到宜蘭的海廢議題,她則建議加強跟當地農民溝通,不管是回收的頻率或地點都可以增加,讓農民不要覺得回收很麻煩而不願意去做,甚至是隨時可以拋棄,或者是思考農膜還有沒有回收再利用的可能,減少農膜成為環境廢棄物的機會。 圖/資料照片

MORE
/7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