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人間佛教講壇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我所認識、理解的星雲大師 下

文╱程恭讓(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 編完《法藏文庫》之後,我有很多年足不出戶,幾乎是處在閉關狀態,開始我個人學習、研究梵文佛典的計畫。再次親見大師之面,要到2010年之後。當時我已經調到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其間因為台灣華梵大學東方思想文化研究所的邀請,我前往華梵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一年。這一年在台灣教書,慈惠長老盛情邀我周末時間常常到佛光大學或高雄佛光山參訪,因此有機會多次見到星雲大師,聆聽老人家的教誨。 同時因為我個人研究近現代佛教和人間佛教的經驗,及對兩岸社會、文化的觀察,我真切地感覺到:人間佛教的既往經驗,亟待理論上的系統反思和提升;人間佛教已經取得歷史的發展高度,但其前景仍然不會一帆風順,需要培養人間佛教的高等人才,推動人間佛教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向大師建議要有一個專門的機構,成為未來研究、弘揚人間佛教思想學術的中樞。 專門機構 思想學術中樞 2010年至2011年在台期間,幾乎每次與大師談話,我都表達這樣的觀察。大師思想一貫敏銳,極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對於我所發表的這些議論,他都認真傾聽,並加以評論。尤其記得他常常感歎:「未來人間佛教很難。」大師側重跟我講人間佛教是給的佛教,很辛苦;大家已經習慣了傳統的模式,很難發心。大師囑咐慈惠法師等研究我提出的意見,後來又命如常法師加以專題研究,這就是後來佛光山成立人間佛教研究院的一個小小緣起。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成立後,由妙凡法師擔任實際負責人。2013年3月,研究院創設「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先後和南京大學、上海大學合作,在大陸連續召開了5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並且在佛光山召開了5屆「人間佛教座談會」。今年研究院還將舉辦第六屆研討會和座談會。這兩個系列的人間佛教會議,深入推進了人間佛教思想學術研究,為兩岸學界和國際學界打造了一個從事人間佛教思想學術研究、發表的穩定高層次平台,也有效地參與了當代佛教話語的構建。研究院還啟動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叢書的研究計畫,先後有20多位兩岸優秀學者參與到這個項目中,高層次的人間佛教學術研究成果,也正在不斷湧現。 論文寫作獎助 培養人才 研究院還遵照大師的特別指示,啟動了人間佛教論文寫作獎學金的計畫,如今已經進行了3屆獎學金的評審和培養工作,今後我們還會將這一旨在培養年輕佛教學術人才的工作持續進行下去。研究院也有力地推動了與佛光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單位的學術合作,正在造就人間佛教學術思想研究聯動的格局和氣氛。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所開展的這些會議、項目、培養等工作,已經在兩岸佛教界、學術界形成很好的影響,也已經在國際學術界、佛教界逐步引起重視,我們可以不折不扣地說,星雲大師親自指導下的人間佛教研究院這些年所進行的工作,將把人間佛教帶到一個新時代! 20世紀崛起的現代人間佛教,可以說是漢傳佛教在現代社會的一次美麗轉身,是現當代佛教最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 關於這個事件的重大意義,迄今還沒有得到佛教界和學術界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對於現代人間佛教而言,我們可以說太虛大師是其思想開啟者,巨贊法師、慈航法師是其精神延續者,印順導師是其學術建構者,趙樸初長者是其艱難復興者,星雲大師是其理論、實踐全面拓展者。由於特殊的個人因緣,使得我對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有更多的觀察和了解,也因此這些年來撰寫了一系列的文章、著作,來表達我對星雲大師思想和智慧的理解。 理論實踐 提升歷史高度 如我曾從理論、實踐、僧團、信眾、新判教、現代化、國際化、兩岸和平、台灣佛教、大陸佛教等10個方面,較為全面、系統地概括星雲大師對現代佛教的「十大貢獻」(〈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我也從「推動佛教的基本價值、核心價值與現代普世價值、當代人文關懷的互動與對話」、「大型菩薩教團顯現於世間」、「作為人間佛教極具系統性及規模性的先行先試」3個方面,揭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運動的特殊重要意義;(〈論人間佛教的歷史必然性〉)我還試著解讀星雲大師最近期的著作《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我把大師這部著作視為這位人間佛教導師的定論著作,並且通過我的理解,我認為這部著作中昭示了佛法化、中國化、全球化3大人間佛教建設方向,這3大方向對於今後相當長時間人間佛教的建設具有指針的意義。(〈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三大方向〉)。我希望這些分析、論述,有助於彰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深度和廣度。當然,我對大師人間佛教智慧最深的觀察,還是體現在拙著《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一書的核心概念上,這個概念就是我所謂與般若智慧不一不二、不即不離、平衡開發、辯證彰顯的善巧方便智! 通過多年對於初期大乘經典的細緻文本研究,我獲得確認:初期大乘佛教不僅有提升、升格般若波羅蜜多的重大思想動向,也有提升、升格善巧方便波羅蜜多的重大思想動向,更有將般若與方便平等並列予以開顯的充分經證。所以方便如菩薩父,般若如菩薩母,方便與般若宛如鳥之雙翼,如車之二輪,確保菩薩可以最終證得大菩提而不至於中途墮落或折回。我認為這是初期大乘佛教所啟示的理論奧妙,是大乘佛教的智慧學基礎,也是當今人間佛教健康持續開展的學理根本。我們考察佛教史的發展軌跡,不難看到後期的佛教對於這一基本模式有所偏離,甚至有時候出現嚴重的偏離。我在我這部研究大師的書中,因此負責任地論斷,從般若與方便兩種品質均衡發展的角度言,唐以後中國佛教的理論家和踐行者中,無有如星雲大師顯示的深廣和博厚。星雲大師能夠將人間佛教帶到歷史的新高度,豈無內在的緣由? 重視關懷學者 令人動容 今年是星雲大師出家80周年紀念,蒙妙凡法師幾次促請,寫下以上的回憶文字,藉以表達我對大師的認識、理解和感念。我沒有隨時筆記的習慣,雖然自年輕時候以來,有幸多次承大師耳提面命,但是沒有留下文字記錄,所以追憶難得深入,是深遺憾!去年我們在山上舉辦人間佛教座談會,大師心中牽掛學者,會議中4次來會場問候學者,他老人家在大手術之後的康復中,尚能如此重視學者,讓大家無不動容!我辭行前,與大師有一番談話,至今記憶猶新。這裡謹予錄出,讀者由此或可領會大師91歲高齡的精神面貌: 恭讓:恭喜大師《全集》出版,與會學者們都很讚歎。 大師:我寫東西都沒有注啊,隨便說說,他們就拿走了。 恭讓:您不需要作注,我們的任務是給您作注。 一位在座大師弟子:請問程教授,如果推薦讀者讀大師著作,你推薦那些書? 恭讓:如果可以推薦1本,我推薦《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如果可以推薦2本,我推薦《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和《釋迦牟尼佛傳》;如果可以推薦3本,我推薦《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釋迦牟尼佛傳》和《往事百語》。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往事百語》。 大師:那本書罵了很多人啊。 恭讓:您罵的都是該罵的。 大師:還需要我做什麼?我還能做什麼? 恭讓:您健康住世,就是對人間佛教的貢獻……

MORE

人間佛教 是中國佛教的根本特質

文/樓宇烈(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 佛教到了中國,是有很大的變革。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佛教的理念、思想更適合中國文化的環境。佛教在印度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間,它不是主流,它是一個異端。因為它跟印度的主體、主流文化是相背離的。所以佛教根本的兩個理念、根本的兩個理論跟印度的主流文化相對抗的。 因為印度的主流文化是講神創世界,當然它不是一神論,而是多神論,它強調人的命運、人的輪迴、命運的決定全掌握在神的手裡面。佛教恰恰提出了根本對立的思想、不同的理念。 第一,佛教認為世界是緣起,不是神創,世界是自然發生的。但在自然發生中間,在佛教裡面,緣起的思想更強調佛教必然的連繫。對緣起論的根本的、核心的說法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它側重強調事物之間必然的因果關係,並從根本否定了神創的世界。第二,人的命運是掌握在神的手裡嗎?不是,人的命運是掌握在每個人自己的手裡。你造什麼樣的業,做什麼的因,你就會受什麼樣的報,結什麼樣的果。所以,佛教的核心人生觀就是:因果業報,自作自受。 所以就這兩點來講,佛教如果背離了這兩點,那就不是佛教。所以「緣起性空、因果業報」就是佛教的核心,根本問題,這在中國的文化環境裡面是契合的,完全跟中國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很多人認為,佛教在印度的消亡,是因為伊斯蘭教的進入,其實不是這樣的,佛教在印度的消亡,原因在於佛教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地消退了它的特色(即剛才那兩點)。慢慢的,人們受到印度主體文化的影響,把活菩薩當成為了救世主,大家依賴於活菩薩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因為印度佛教消失了自己的根本特質,才逐漸消亡了。我們應該看清這個歷史發展過程,所以中國的佛教,不能還原到印度佛教去理解和研究。我們研究中國佛教、探究中國佛教過程中應該抓住佛教的根本特質。 出世不二 煩惱即是菩提 那麼中國佛教有什麼特質?近代太虛大師講的,中國佛教的特質是「禪」。這個禪,就是禪宗,不是一般的禪。本來這個禪在印度就不是佛教創造的,它原本就是普遍的、大家都可以使用的修行方式。 禪宗的禪才是中國佛教的特質。這個禪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間,處處都有的。所以禪宗講「時時有禪,處處有禪,事事有禪」,所以它是不離生活的。就應該說是,佛陀當年體悟到的一個根本的精神。佛教、佛法就是在生活中間體悟出來的。我們從生活中間,體悟到了生老病死種種的煩惱和痛苦,所以我們也要在生活中間去解決這些生老病死的痛苦和煩惱。 但是我們一般的人認識不到這種世界的本質、生命的本質,所以就不斷地在生死輪迴中,去經受生老病死的煩惱和痛苦的過程。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歷程中,到了大乘佛教特別是中觀與中觀的理論發展起來後,已經打破了所謂的「出世」和「入世」的結境。《維摩詰經》講的很清楚:「佛即是性空,即出宗教,是出世不二。」非常強調佛法和世界不是隔離的。這個情況從佛教剛傳入中國的時候也產生過誤解,經歷長時間的磨合和討論,慢慢發展到了禪宗,明確地提出了這樣的概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禪宗將這種問題闡釋得非常明確了。佛就在你心中,彌勒就是眾生。所以永嘉禪師到了惠能禪師那裡,一夜就理解了「行也禪,坐也禪,體默動靜體安然」的思想。這種安然不僅是在坐中、臥中、靜中可以得道,在行中、在雨中也可以得道。 我就借用三位禪師的三句話來構建禪宗的入門修行次第。 第一句是趙州從諗和尚的話,我們都知道「吃茶去」這句話。「吃茶去」是他的一個說法,實際上更重要的是他說的另外一句話,「做本分事」。你不要因為修禪,就胡思亂想把本分事丟在一邊,那能修得成嗎?那修不成。他之所以讓你吃茶去,實際上吃茶是當時寺廟最最普通、平凡、時刻都在做的事情。所以趙州和尚有人參訪、問他如何修禪,他都要給別人說「吃茶去」、「做好你的本分事」,把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去做好。做好你的本分事,這是最重要的。所以它告訴我們就在人間修,才是一個學佛者。 第二句話是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佛教最重要就是要回歸到一種平常心。什麼是平常心呢?馬祖道一講的很清楚,「所謂平常心,就是沒有分別心。」那我們人呢,要沒有分別心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六識,功能就是分別。也是這種分別,讓我們產生了種種的喜怒哀樂,由分別心形成了執著心,由執著心生出種種的煩惱,得到了就欣喜,失去了就煩惱。所以平常心就是要像一個嬰兒一樣,剛來到這個世界上,一點分別都沒有。所以馬祖道一講「平常心是道」。 持平常心 放下執著自在 即使我們做好本分事,有人誇獎你,有人說你做給別人看的,你這個時候會不會動心。如果有動心的話,就是沒有進步。如果寵辱不驚,那才是一種平常心。以上,我們從「做本分事」說到了持「平常心」。 第三個步驟呢,就是黃檗希運「做自在人」。什麼叫做自在人呢?那就是一種「終日吃飯未曾嚼一粒米,終日行走未曾踏著一片地。」不僅不計較我吃的什麼、我走的什麼路、吃過什麼東西、沒有計較,而是根本就沒有吃的米、沒有走的路。所以就是說,從消除分別、執著,到最後都能放下就成為一種自在了。 禪宗提供了非常清晰,怎麼從現實的生活做本分事、持平常心到做自在人,這些都在生活裡,這是中國文化下面產生的影響。在中國文化環境中間,我們更重視現實的生活,所以把這種信仰、理論、關懷,運用到我們的生活實踐中去。所以我們不應該只「仰止為佛陀」更應該「完成在人格」,所以太虛大師的這句話是非常精采的。從信仰方面是「仰止為佛陀」,但是在實踐方面是「完成在人格」。 「人圓佛即成,是名真現實。」人做圓滿了,你就是佛,覺悟人生了。在覺悟人生的基礎上,我們又奉獻人生,在奉獻人生的過程中,我們又覺悟人生。把這兩種思想又開始結合起來。所以我覺得,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的根本特質。 學佛行佛 才得發展未來 近代來重新把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提倡起來,因為太虛大師看到了把人生佛教變成轉為死人服務的佛教,希望能夠重新服務人。太虛大師說的很清楚,人生佛教倒過來也可以講「生人佛教」,就是活著的人的佛教,由此推廣到人間佛教。在整個社會中間取得成功。所以我們研究中國佛教不能離開人間佛教的特點。只有這個才是佛教的根本特質所在。 所以我講,我們現在看到的現實,總體上講人間佛教已經是兩岸四地共同的佛教發展理念。在實踐的中間,依舊還有很大的距離,所以我們還需要不斷地研究和探討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更要去實踐人間佛教的理論。 星雲大師在這方面做出的貢獻是非常有意義的,他是人間佛教的實踐者,給我們很多的啟示,給我們很多引導。也可以說他就是一個活菩薩,開示我們對佛教真正的認識。人們如果真的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人們如果能夠真的將其融入到生活之中去,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很有收穫。但是我們看到,人們依舊把學佛、拜佛主要的方向放在「求佛」上。我們學佛、拜佛是為了「做佛」。所以活菩薩的「再來」就是你的再來。我認為只有這樣,中國的佛法、中國佛學才有它存在的意義,有發展的未來。 生活實踐佛法 人人成佛 最近經常有人問我,「如果學了佛好像什麼就可以不努力了?讓我們把什麼都放下,那我們人生幹什麼?」這種對佛法存在的誤解很多很多。這就需要我們有志之士,去努力地把中國佛教實踐的精神在生活之中發揚。 現在還有很多甚至認為,現在這種人間佛教把佛教的神聖性降低、掩蓋了。我認為這實際上是用西方的宗教理念來認識宗教世界,西方的理念是一種神聖與世俗二元對立的。所以它在人間是一種對立的狀態。在西方的宗教理念裡面,是把神聖性、世俗化對立起來,是一種神聖性。我們在中國文化中,我們是希望人人成佛,所以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人聖性的問題,不是一種神聖性的問題。 我們人生在何處成就?是在生活化的語境之中成就。離開了生活,哪裡來的人生呢。所以我們不能再用西方的理念來詮釋我們中國的宗教,特別是佛教。所以我也就今天這些感慨吧,有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指教。

MORE

人間佛教在人間 任重而道遠

文╱程恭讓(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 第四期人間佛教座談會期間,學者們談論最多的,是星雲大師剛剛出版的新著:《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再讀大師這部書,又有一些感想。關於佛教尤其是中國佛教今後發展方向問題,我們更加有了清晰的輪廓,這裡歸納為一個階段性的結論:那就是以原始佛教為基礎,以大乘佛教為指導,以中華文化為歸宿,以人間佛教為導向。 1、以原始佛教為基礎 原始佛教主要是指釋迦牟尼佛在世到佛入滅之後的1、200多年中的佛教,尤其是沒有產生部派分裂之前和合一味的佛教。原始佛教的經典主要是阿含經。北傳阿含經主要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現代學者認為它們並不屬於同一部派的傳承。南傳原始佛教經典,則有《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本期課程重點閱讀學習的《雜阿含經》與南傳《相應部》經典存在對應關係,所以所謂的「雜」,應該理解為是「相應」的意思,即指經典的主題分類。 學習《雜阿含經》或者南傳的《相應部經典》,類似於儒家的《論語》對學習孔子思想言行的意義。阿含類經典表達了原始佛教的根本意義。尤其是以四部阿含中的《雜阿含經》作為主軸來學習佛法,更是為了從原始佛教進入,讓大家直接與最親近佛陀的經典打交道,用原始佛教的學習打好佛教思想的基礎。 2、以大乘佛教為指導 中國主流的佛教是大乘佛教。佛陀入滅500年後,大乘佛教經典紛紛結集問世,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其中大乘佛教的宗派和思想成為中國的主流佛教思想。大乘佛教有一部重要論書《大乘莊嚴經論》,講大乘有7大義,系統解釋了大乘之為「大」的深刻意涵。佛陀在世的印度文化是婆羅門教神道文化,同一時期的中國,這方面的思想因為絕地天通的重大文化事件,神道的思想相對淡薄、人文思想較為興盛。佛陀不會超越他所在的時代和文化宣講佛法,一定是以那時、那地的文化歷史的現實影響講解佛法,這是佛陀的善巧方便。 但是,後期的大乘佛教因為時空變換、文化文明也發生了轉變,所以試圖通過研究佛法尋求超越時空和文化文明的佛法深意,澄清佛陀真實所要說的意思,探討針對所有的文化和時代可以宣講的佛法。大乘思考的方向是突破時間空間、文化文明的限制,探求的就是佛陀的本懷。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也是這樣發心的大乘佛教理論、實踐的現代再總結。簡而言之,大乘佛教思想有其深度義蘊,有其重要傳統,所以說今日我們學習佛法,應該以大乘思想義理作為指導。 3、以中華文化為歸宿 伴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國家和社會都很關注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佛教裡面的大乘佛教早已融入中華文化,我們也可以說,沒有中華文化,大乘佛教就有可能中斷和消亡。中華文化對大乘佛教最大的貢獻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是價值觀。在印度傳統的宇宙觀系統中,印度婆羅門教的神靈系統是主流的文化認同基礎,佛教經典中表述的很多神道思想,本是婆羅門教文化傳統所賦予的。但是,中國文化本身是重人文薄神文,是「未知生,焉知死」的重生的文化。中國的佛教文化接受了中國文化重人文而薄神文的傳統,這方面佛教以人道為基礎討論佛法,是中國文化對佛教詮釋的巨大貢獻。《六祖壇經》和印度佛教經典的區別,也在此顯得非常突出。 第二點是人類倫理觀。中國文化更加重視平等價值,印度婆羅門教高度成熟,社會倫理思想上有種姓等級的嚴格區分。大梵天用嘴表達語言,產生了婆羅門,梵天通過胳膊產生了剎帝利,從腿產生了吠舍,從腳產生了首陀羅。所以人類種姓等級的畫分,出自先天性的神意。中華文化沒有這種天生的等級制度,「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統治者的合法性,向來都以德性或者才能獲得賦予,這是千百年來漢文化,強調人的自身努力來成就自身、改變命運的寶貴思想傳統。中華文化確定沒有天生等級的圖式,隋唐的科舉制貫徹長達1000年,貫徹孔夫子思想,學而優則仕。強調德性的訓練,智慧的學習,這與佛陀對待眾生的態度與期許,可謂是高度的一致。再如《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一陰一陽就是對生活經驗的抽象,陰陽平衡提供了基於哲學的男女平等理解。 這些中華文化歷久彌新的價值,人文、平等的理念,與佛陀重視人類解脫和自由的追求結合到了一起,或者說,佛陀對人類的解脫、自由的思想被中華文化發現了,這是我們學習佛教、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重點。 4、以人間佛教為導向 人間佛教不是哪個個人的佛教,是19世紀以來佛教主要的發展方向。人類進入現代化之後,從文化到社會,與傳統農耕文明有很大的區分,佛教信仰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就會徹底成為一個小眾的信仰,就不能成為主流社會的信仰,也就不能為現當代人類文明的建構做出應有的貢獻。適應現代社會、後現代社會,是佛教面臨的變化和挑戰。現代佛教文化更加要重視現實人生的價值,更加重視社會淨化的價值,而這些基本的價值方向,其實是佛陀的核心關懷,也是現代人間佛教所談論的重點。 所以人間佛教價值是現代中國佛教的共識,也是當今海峽兩岸佛教的共識。在推動這一共識的形成過程中,太虛大師、印順長老、趙樸初先生、星雲大師等百年以來的高僧大德、廣大佛教信徒,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星雲大師所推動的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尤其更是具有典範意義,可圈可點。所以我們現在學習佛法,不應該再在黑暗中摸索,而應該堅持和發展百年以來的重要的新傳統:以人間佛教作為現代佛教的主流方向。 所以人間佛教在路上!人間佛教不可不謂任重而道遠!

MORE

人間佛教與國學弘揚 下

文╱陳兵(四川大學教授) 佛教雖然有許多優點,但也有其局限性。其教理過於深奧,修證難度大,缺乏普及性的佛學教育,故雖能攝化上智,卻難以普及民間;而普及民間的民俗佛教,又有低俗迷信之嫌,為社會精英所詬病。明清以來。因為多種原因,佛教衰微不振,至清末面臨生死存亡關頭。乃有楊仁山居士、太虛大師等為首的一批僧信,發起了一場佛教復興運動,使佛教重現生機。 以太虛為主將的新派,對明清佛教的弊端作了深刻反省,應時契機,呼籲從教理、教制、教產三大方面進行改革,名曰「三佛革命」。教理革命方面,宣導「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力圖將滿足少數厭世階層的明清傳統佛教,依大乘精神改造為發達人生、教化社會的新佛教。人生佛教,主要從個人的宗教關懷著眼,宣導發達人生,過好物質的、倫理的、精神的生活。人間佛教,則主要從社會教化著眼,太虛於1934年發表的〈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一文中,說:「人間佛教,是表明並非教人離開人類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裡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 社會理想 建設人間淨土 人間佛教的社會理想,是建設「人間淨土」,人間淨土的願景,是佛經中所描述的北俱盧洲、眾生最初從光音天下生的原初社會及未來彌勒成佛時的美好社會。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總體精神,是適應現代文化,以人類為中心而施捨契機的佛法。其內容,大略有兩個層次:一個是注重弘揚佛經中本有,而長期被中國佛教忽視的人天乘正法,一個是以「圓漸的大乘法為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印順法師進一步闡明人間佛教並非只是人乘正法及慈善事業,其深義是即人而佛的大乘道。 約半個世紀間,中國佛教呈現出一片前所未有的興旺景象。在港台,佛教基本上沿著1949年以前佛教復興的路子行進,印順、星雲、證嚴、聖嚴法師等宣導實踐的「人間佛教」,成為佛教的主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佛教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迅速縮小。無神論極左思潮至「文革」發展到極點,釀成「三武一宗」及太平天國之後的又一次大舉滅佛,僧尼多數被迫歸俗,寺廟佛像經書多遭破壞,藏區也在所難免,佛教基本上被消滅。 1980年起,佛教又開始在中國恢復,但因其信仰的基礎──輪迴與因果說,經幾十年無神論教育,基本被摧毀,信佛者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在很多地方,佛教的發展都沒有基督教快,佛教徒改信基督教者不少。與飛速發展的時代文化相比,劫後重恢復的當代中國大陸佛教,仍顯陳舊、滯後,未能徹底實現現代轉型,存在的問題不少,其樣態,基本上還是明清以來國家限制、寺院中心、僧人主導的陳舊模式。 我曾見幾個漢藏教理院的學僧,他們都說現在的佛教比起解放前是大倒退。明清以來使佛教衰微的致命內傷未能得到根治,永明延壽大師、蓮池大師等曾列舉過當時教界的種種偏弊,在今天的佛教界隨處可以發現,而且益發嚴重。或者只是修廟造像,而且修的大都是主要供愚夫愚婦及初學佛者進香的香火廟子,佛像造得愈來愈大,卻缺少現代弘法、修持所需要的禪堂、講堂、居士樓、會議廳等硬體,佛法的軟體更為貧乏。 人道關懷 未能積極實踐 佛教徒的慈善、慈悲,主要表現於放生魚蝦,而扶貧助困助學等對人的實際關懷並不多見。基督徒攻擊說:基督教有錢用來修建學校醫院、救濟貧困,而佛教有錢則用以修寺廟造佛像,事實大多如此。淨宗法師對黑龍江同江市祥雲寺與同街道的基督教堂就占地、耗資、教職人員、信眾人數及宣教活動等作了比較研究,結論是:佛教投入1500倍的資源,只達到基督教1/15的教化效果,基督教教化功能為佛教的22500倍。受社會商業化的影響,佛教寺院亦多成為一種產業,佛事商品化。以經懺佛事為內容的民俗佛教,仍為當代中國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東南沿海地區甚至可稱作佛教的主體。「人間佛教」雖為中國佛教協會所提倡,但未能被大多數佛教徒所實踐,整個佛教,還未能以信眾的行為在社會上樹立起人間佛教的鮮明形象,社會人士和許多佛教徒對佛教的基本精神尚多誤會、曲解。 在信仰的核心──正法上,問題更大。長期作為主流的禪宗,雖然在知識階層尚有市場,但真正開悟、能指導別人開悟的合格禪師,可以說沒有一個;禪寺禪堂,用的多是清末以來流行的參「念佛是誰」程式化的死板方法。據估計,大陸為數不多的禪堂中,長期修持的僧尼不到500人,其中真正參禪的人很少。可以說,禪宗名存實亡,只剩下禪寺、禪修儀式與禪宗文化。信仰淨土宗者在信徒中雖然占大多數,但信眾所修,大多不能建立在人乘法、大乘法基礎上,多聽信「一佛一經一師」等偏頗說法。而且,淨土法門雖然三根普被,也不能攝化一切人,上根者或不滿足唯求念佛往生,社會人士容易認為念佛人自私消極,唯此一法門,難以展現佛法的智慧及大乘道莊嚴世間的積極精神,其弘傳自然有限。 禪、淨二宗既然不能滿足人們的宗教需求,學佛者難免外求,或學南傳內觀禪,雖然效果不錯,幾乎沒有宗教性內容,任何人都可以參加,但能抽出10天以上的時間參加內觀禪禪修者,在社會上沒有多少。更多的人學藏傳,形成有史以來最大的赴藏學法運動,喇嘛來內地者成千上萬,但成就者罕聞,漁色斂財者卻不在少數,所傳法也多是順應發財、健康的世俗需要,護摩放生,其社會效應多半是損害佛教的形象。更多的人則看好基督教,對佛教失望。 星雲大師 實現三佛革命 星雲大師所開創的佛光山事業,針對明清傳統佛教的諸多弊端,繼承發揚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成功地實現了太虛所主張的「三佛革命」。在人間佛教的建設上,星雲大師有三大貢獻: 第一、在教理方面,將太虛所提倡的「圓漸的大乘」落實於以禪宗的超越性智慧點化的人乘正道,以發達現實人生為本,既符契儒家的傳統精神,又具有佛法的超越性,為振興佛教開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生路。 第二、建立了弘揚人間佛教的道場──佛光山,並在全球五大洲建立起近三百處道場。自有佛教以來,其弘傳從未走出亞洲,而星雲大師於末法時代將佛教傳播於全球,實乃不可思議。 第三、建立了菩薩僧團,樹立了菩薩僧的榜樣。佛教雖有大乘,但從未建立大乘僧團,出家眾皆按聲聞乘律儀修行。據佛教記載,佛世僧尼中修大乘道的比丘只有彌勒、文殊二位。後來龍樹菩薩想要建立大乘僧團而未能實現。星雲大師是培養佛教人才的天才,他培養出了一大批弘揚人間佛教的骨幹──一千多名優秀的僧尼,建立了大乘在家菩薩的僧團──國際佛光會。星雲大師自己示現了一個菩薩比丘的榜樣,全身心投入弘法利生的事業,而且率導千餘僧尼做菩薩僧,以「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為原則,針對傳統佛教僧團的積弊,吸取現代管理思想,建立了既符合佛陀戒律、又適應大乘弘法需要的完善僧制。 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的不少寺院也在學習佛光山,宣導人間佛教,但因各種條件限制,進展很慢,未把握好出世和入世的尺度,產生人間佛教庸俗化的偏弊。這幾年來星雲大師的著作,在大陸影響不小,其思想得到許多人特別是商界、政界、知識界人士的認同。希望海峽兩岸共同努力,大力宣揚星雲大師的思想,推廣佛光山的人間佛教榜樣,促使中國佛教沿著人間佛教的路徑順利前進,作弘揚國學、建設民族文化的中堅力量。 (全文完)

MORE

2017世界神明聯誼會學界觀察團簡要報告 消弭對立 見賢思齊

文╲翟本瑞(逢甲大學教授) 宗教可以引導人生方向,具有淨化心靈、提升世俗生活的功能。因此它需具備更高的道德標準、價值理念及生命目標。不同的宗教,各自形成一套對世界通透而全面的理解,正因為這套價值體系,讓宗教成為信徒生活的指引、心理的支持。對信徒而言,宗教代表著真理,整套崇高價值系統,足以護持信徒的生命意義。既是價值系統,就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愈是信仰體系完備的宗教,愈容易讓虔誠的信徒堅定信仰,但同時也視其他價值系統為旁門,甚至產生對立。 因此,雖然宗教都以提升人世價值、引導人生方向為目標,卻在不同宗教間因彼此的不了解,產生許多誤解、對立,甚至干戈相向。不同價值系統往往是不可共量的,很難論斷是非。果真如此,各別宗教各自努力,卻也欠缺可以合作的機制。 為了改善不同宗教間的隔閡,星雲大師在2011年倡議每年在12月25日起,假佛陀紀念館舉辦世界神明聯誼會,藉著共同參與盛會,打破彼此不相往來的困局。推廣至今,參與的宗教、神明、信眾愈來愈多,已經成為宗教界的盛事。2016年685家宮廟、2188尊神明參,締造了兩項金氏世界紀錄,一天之內擁入佛陀紀念館參加盛會的人數將近5萬人,都是空前的壯舉。 然而,這麼盛大的活動,具備什麼樣的意義,具有什麼學理上的反思,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2017年度盛會,由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及人間佛教研究院邀請國內不同領域的專業學者,參與盛會,近距離觀察活動辦理,並將發表學術論文,評析世界神明聯誼會的成效與意義。以下是學者觀察團初部的看法: 人間佛教擴大宗教的人間性 星雲大師強調人間佛教,讓佛教不再只是出世、寺廟內的活動,而能走入「人間」、進入真實社會,發揮提升生活的影響力。世界神明聯誼會,更讓佛教主動走入「世間」,走向不同宗教,讓過去甚少交往的宗教教團願意交流、參加共同的活動,打破樊籬,肯定對方的優點、尊重個別的差異。唯有願意交流、參與不同教派的活動,才能讓不同宗教看到彼此優點及特色,才能相互學習如何有效解決現實社會問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強調給人方便、給人歡喜,神明聯誼會則是給神明方便、給神明歡喜,讓不同宗教的信眾有更多具體交流,因此更能擴大不同宗教的人間性。 開啟全新宗教交流模式 星雲大師推動的世界神明聯誼會,讓過去各說各話的「宗教對話」,進入到「宗教參與」的新階段。透過參與不同宗教的活動,讓信徒更能感受到不同宗教的氛圍,達到彼此認識和融合的可能性,開啟了全新的宗教交流模式。來自巴西天主教聖保羅大教堂的神父就表示,回去後也將籌辦不同宗教共同參與的和平音樂會,將邀請佛光山教團梵唄演唱。而巴西黑聖母特別經梵蒂岡批准來台,與菲律賓聖嬰能團聚,也創下一段佳話。許多民間信仰團體,護持著他們的神明來給佛陀加持,都法喜充滿,相約明年還要再來。少了神明聯誼會的安排,這個殊勝的榮景不可能發生,佛陀紀念館讓不同宗教的融和與交流,有了具體開展的可能。 促進各宗教交流觀摩 這次七大宗教都派代表參與聯誼會,在交流過程中見到不同宗教都有共同合作的意願,而且可以從其他宗教教團學到可供參考的作法。例如,法國猶太教代表Claude Windisch擔任「碧西聖喬治多元宗教文化協會」主席,他認為該協會主動與佛教等不同宗教教團有許多往來互動,在促進宗教對話與交流的貢獻應該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但這次參加神明誼會後,才知道佛光山在宗教交流的作法更值得參考,更深入廣袤,真的值得效法。 又如東倫敦清真寺的南半球策略及研究中心主任Dr. Abdullah Faliq表示,過去他們致力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對話,並認為教育才能消除彼此的偏見、改善對立的立場,這次見到佛光山神明聯誼會的作法,將會帶回作為未來改善之參考。 其他諸多民間信仰教團,對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中宗教的莊嚴和諧,留下深刻印象,也會取法其間精髓提升信眾品味。而大陸武當山道教協會、香港黃大仙廟、閩台各地的媽祖齊聚一堂,都開啟實質交流與對話的機制,讓所有宗教能為人類社會的和平與幸福而共同努力。 推進各宗教向佛教學習 推展神明聯誼會7年以來,不同的民間宗教信眾,也因此接觸到佛教教義和儀式,更願意多與佛教接觸、學習可資參考的內涵。受到佛教儀式與美感的薰陶,這兩年在交流時已不復起初交流時般的嘈雜。這次的神明聯誼會,好像嘉年華會一般,熱鬧但能夠讓每個教團都感到自在,雖然「眾聲喧嘩」,但是亂中有序。整體而言,過程流暢、井然有序,不同教團都能各取所需,也因彼此觀摹而有自我提升的效果。 集體創作制度領導 過去半年來,佛陀紀念館如常法師和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無數的會議及拜訪活動,加上佛光山高素質的義工,讓這兩天的活動近乎完美,每個人各司其職,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精神,讓每個細節都能流暢自在,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每位金剛師兄、接待師姐、服務義工,實實在在的把負責任務做到無懈可擊,同時彼此支援,這種團隊合作、敬業態度,得到所有人的肯定,真要給所有參與的團隊成員最高的肯定。 有效促進世界和平 2016年世界神明聯誼會破了兩項金氏世界紀錄,未來的重點應放在產生實質的社會影響力。宗教具有引領社會朝向靈性發展,更能消弭暴戾之氣,應該共同合作,致力於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和諧。從這幾年神明聯誼會的發展,看到宗教合作對於促進世界和平及文化交流,已經產生一定的影響。 建議 未來神明聯誼會,每年可以選定一個全球性待改善的人類社會問題,期許不同宗教在未來一年間,可以共同致力於改善此一重大問題。諸如消除貧困、消除飢餓、減少不平等性、教育品質、環境生態等議題,就像佛光會世界大會每年都有一個主題。如此,全球眾志成城,一年一個議題,發揮不同宗教共同合作的力量,改善人類的問題,達到共善、共好的目標。 整體而言,學界觀察團成員因為近距離觀察,更能體會神明聯誼會不可思議的殊勝,從中學習到許多寶貴經驗,更希望見到神明聯誼會未來的規模與深度都能更為擴大,以期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的實質影響力。

MORE

人間佛教與國學弘揚 上

文╱陳兵(四川大學教授) 「國學」這個詞,最早見於《周禮》,指國家所辦的學校。20世紀初起流行的「國學」,是一個新概念,指相對於西方學術的本國傳統學術,包括的內容,到後來非常廣泛,只要是我們中國所創造而非其他國家創造的東西,都稱之為國學。儒釋道三家文化、中醫、民樂、書法、國畫、武術、茶道、古琴、古箏、象棋等,都被叫做國學。 現在有一些儒家文化的弘揚者,把國學說成只是儒學,這種看法太狹隘,儒學只是國學中最重要的一家,國學不僅僅只是這一家,道家、道教的地位也應跟儒學差不多。而佛教雖自印度傳來,但經久流傳,成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中國人發揚光大,也成了國學。習近平總書記在歐洲的一次講演中,高度讚揚了中國傳統文化,並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佛教的智慧最高。 一體多元 建設中國文化 隨經濟之騰飛,中國即將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愈來愈顯著。國際有學者說,如果民族文化沒有建設成功,那麼經濟不管多發達,也難避免衰敗滅亡的命運。有人稟告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中國崛起了。夫人說:「不用怕,他們還沒有自己的文化。」的確,主導現在社會的,可以說基本上都是西方文化,各門科學技術、馬列主義,都來自西方。現在政府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對民族文化的建設愈來愈重視,國務院參事室專門成立了「國學研究交流中心」,管理全國國學弘揚,撥款數億修建展館。中國領導人充滿文化自信,讓中國文化高聳於世界文化之林,乃至引領人類文化,應是最輝煌的「中國夢」。 中國文化究竟如何建設?正確的路徑,應該是一體多元。一體,指在政治理想、社會功能上是一致的;多元,謂應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吸收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太虛大師早在1919年所寫的〈中國近代之民族生活〉中就主張:「今後之中國民族心理,其將吸收東西兩半球、古今5000年各種民族之文化,陶鑄為中國民族新心理,以為創造世界文化之發軔。」 在多元文化結構中,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為民族新文化的主體。太虛大師在〈中國今後之文化〉(1943)中提出,中國文化必須重建,重建須「承接上溯本國固有之文化」,乃能選吸世界近代文明,擬成現代中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儒釋道三教,各有各的精華,各有各的糟粕,應該如毛澤東所說,批判的繼承,發揚精華,揚棄糟粕。有些東西在過去未必是糟粕,現在就變成糟粕了。不能搞文化專制、文化復古。老子想回復原始社會,孔子想回到西周,皆失敗。要廣泛吸收全世界各種先進文化的精華,熔鑄成一種新型的民族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或者國學的主體,長期以來都是儒學,儒學基本代表了古代華夏民族傳統的主體精神,有許多應該繼承發揚的優良傳統,特別是先秦孔孟之學與易學。但儒家本來有其缺欠,封建性較強,缺乏神聖性,宋明新儒學又吸收了釋、道的消極面,對釋老二氏「陰附陽擠」,搞文化專制主義,促使佛教衰落,對中國近幾百年來的社會發展消極影響頗大。儒家作為官方主流意識形態,從西漢以來維持了兩千多年,最後的結果,就是被列強瓜分,幾乎亡國滅種。 古代讀書人沒有一個不是從幼年起便飽讀儒家四書五經等聖賢書的,當然也培養出了一批民族精英,但也出現了大批貪官,而且愈到後來愈無法收拾。明朝用活剝皮等酷刑整治貪官,結果是愈整治貪官愈多,政治愈腐敗,最後幾億人的大國被只有幾十萬人的後金(滿清)滅掉。當然政治體制、社會制度有問題,但文化也有問題,積弊漸深,自我中毒,須外來文化刺激排毒。印光、梁啟超、南懷瑾等,對宋明儒學的弊病都有中肯的批判。 智慧正信 指引文明航向 中國不能只有儒家一家,儒家有其缺欠,於是才有佛教輸入。張曼濤《談宋儒與佛教》批判中國傳統文化,頗為深刻:「中國文化,自始就落在一個政治道德型態裡,它未曾開出希臘精神思辨的一面,也開不出印度精神超脫之一面。」這種型態代表了中國民族大多數人的潛在要求,但它缺了精神上思辨及超脫的一面,需要佛教來彌補。 北宋張商英《護法論》說得對:儒以治皮膚之疾,道以治血脈之疾,佛以治骨髓之疾,各有其用,缺一不可,而佛最為深徹。實際上,宋明及現代新儒學,皆受惠於佛教甚深,儒學欲進一步發展,仍須參酌佛教。牟宗三《佛性與般若》自序說:儒家哲學的未來發展,必須涉及如何對應大乘佛學與西哲的重新挑激,而未來佛學的創造發展,也須容納儒家倫理於世俗諦中。 長期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佛教,作為中國的主要宗教,承擔著為許多民眾安身立命的職責。建立正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做人須先解決的「大本」,是人生旅程必要的方向盤。若缺乏高尚的信仰,人容易墮落成為物質、金錢的奴隸,導致物欲橫流、道德淪喪,精神心理出毛病。心理學家榮格指出:如果沒有一種宗教世界觀的支撐,不可能徹底治癒精神心理疾病。國民沒有信仰的國家,不可能太發達。 以人類最高智慧成果──佛法──為信仰核心,兼具科學、哲學性質的佛教,在多元文化中,應有更重大的文化使命:充當智慧長者,負起指引人類文明航向的重任。在人類文化體系中,只有佛法,以全宇宙十法界為座標俯瞰人生,具有高度的文明自覺,對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處境及人的自性潛能、終極歸宿有清澈的認識,對人間的缺陷和人類文明的弊病有深刻的揭露批判。 佛法不諍 圓融各家之長 佛法對人心有獨到的深刻認識,極力強調自知其心、自治其心,具有治理自心的高級技術。大乘以承擔人類終極關懷、度盡眾生、莊嚴國土為己任,其無緣大悲、同體大悲、無我利他、眾生平等的道德觀,和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犧牲奉獻、「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勇猛精進精神,極富道德感召力,足以磨礪人性光明,幫助人們端正價值座標,提高精神境界。佛法圓融不諍,認同異己之說中的真理,吸取他家之長,使得它易於與各種文化和平共處,協調各種文化。 像大乘佛法這樣以人類文明的永恆課題為中心,以人的終極關懷為基點,超時代、超地域、超人類,具總持人類文化、解決文明根本問題的智慧和技術,具亦宗教亦哲學亦科學而又超宗教超哲學超科學的性質,及慈悲、平等、圓融、寬宏、靈活的性格者,在全球現有各種文化中,還舉不出第二家。著名歷史學家阿.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曾在日本的一次講演中預言:「21世紀,整個世界將會轉向中國,引導世界文化的中心,將是大乘佛教。」作為大乘漢藏兩大語系中心的中國佛教,理應是這一光榮使命的主要承擔者。中國文化要走紅世界,首先是大乘佛法而非儒家、道教。 大乘佛教的又一大使命,是培育民族精英。大乘的菩提心及六度四攝等菩薩行,對人的智力、意志力、定力、忍耐力、自制力、魄力、包容性、親和性、靈活性等能力進行全面鍛鍊,是培育理想遠大、道德高尚、胸懷寬廣、智慧超凡之精英人士的最佳教育系統,2600多年來,已為東方古國培育出無數英才賢聖。古語云:「山中無高僧,朝中無宰相。」佛法的修行,可以造成殊勝的阿賴耶識,無數的菩薩乘願再來,生為世間賢聖、民族精英。而賢聖、精英總是社會的引領者,能帶動全社會。振興華夏,關鍵在於人才,人才須信仰養育,信仰以佛法為最勝。(待續)

MORE

古那爛陀智慧遺風

文╱釋覺明(南華大學宗教所專任助理教授) 印度那爛陀古蹟(Nalanda Archaeological Site)是在那爛陀所在縣城中心比哈舍弗市(Bihar Sharif)南方15公里處,距離東南方比哈爾省首都巴特那城(印度古時稱華氏城)95公里,交通便利,火車和公路均可抵達。回顧古那爛陀,約在佛陀在世時的西元前6世紀,是佛陀最有名大弟子舍利弗出生與涅槃之地。 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在王舍城見到我佛大沙門釋迦佛陀的莊嚴威儀,兩人連袂歸投佛陀座下。那爛陀古蹟群中,最映入眼簾、大放舍利之光與能量場的就是紀念舍利弗的舍利塔。尊者不忍見佛入涅槃,經佛陀同意後,選擇在生養之家鄉迦羅臂拏迦村莊,先於佛陀,證入般涅槃。不僅獲得佛陀首肯,也獲得僧團大眾送行。舍利弗回家先向百歲老母及家人等辭行,就連摩揭陀國阿闍世王,也親率大臣親睹及聆聽最後珍貴的法教誨。 舍利弗佛塔 今仍放異彩 這座供養舍利弗的舍利塔,歷經5、7、9世紀印度3個王朝不斷建造,至今仍在那爛陀古蹟群裡大放異彩。 然而成為著名之地,是起自5世紀時,被認定為是僧團和大學教育中心、一處東方人文和學習的佛教世界,吸引學生遠從不同國家而來,包含中國的玄奘和義淨。當時大學開設有各種不同的專業學科,比方宗教理論、文法、邏輯、天文學、形上學和哲學等。這所大學是募集鄉村收入充作教育經費,此是透過當時統治者的碑銘文來證實的。 進入寬闊校園和寺院廢墟之後,矗立在古那爛陀遺址偏左後方、映入眼簾的即是舍利弗塔。該聖塔方圓周邊都是大小塔,供奉過世比丘以作紀念。 目前,這裡是遊客禁區,以護塔區的清淨、莊嚴和神聖。依據傳記記載,舍利弗是佛陀十大比丘弟子堪稱智慧第一者。尊者是佛陀行化王舍城時,和目犍連一同,德行、智慧都證到了圓滿阿羅漢果位。 早些年,我屢屢朝聖此地,最鍾愛且流連忘返的,就是繞著大小塔、聽著古蹟維護導覽人員為我解說,從不厭倦。他們對我也熟悉如友,常問我:「你不是已經聽過無數次了嗎?」「就是愛聽啦!」我知道印度人好說、能說、不厭其煩搶著說,我這麼一副渴望專注又乞求的大眼神情,坦白說,是我每次給予導覽的精神費。 不論帶團來,或專程與少數朋友前來,或有事路過此地,這塊土地勢如我家廚房般,愛來就來,一天來回幾趟,不管聽幾百回始終記不住,也想不要記,無須記住。只消打開記憶的盒子,分區塊,那聲音以高科技卻免輻射自動轉換,前置後置化作縝密軌道,捲捲款款,密密影音,即刻植入我的腦海裡。雖然,從來沒有一次的版本是一樣的。無所謂呀,如飲清泉,津津有味,舒爽生液,回甘潤喉。通身如電流,串串交叉。 生死輪迴裡 澆灌菩提種 在古早輪迴裡,我是否也站在這一次一次的更替舞台呢?人事面貌全非,生生死死,如化春泥又護花捲土重來。試問自己是否再度來到人間?卻彷彿相識。回憶是否依然會像湧泉一般,也狀如海嘯狂捲襲來,淹沒過去、現在與未來?為什麼要去思索、史料到底「靠譜」嗎?這無關乎學術,更不是信仰問題。對我而言,走在廢墟裡,到底起了多少希賢希聖的情操?我只曉得,就是感到紅磚塊好自然、和諧、親切,就是融合為一。注定這輩子與紅磚牆有因有緣。東海大學雖以路思義教堂之西方文明建築聞名全球,但做夢年歲的我,最中意的卻是仿古建築的紅磚人文學院加上一片長長的相思林,走出林外,如今仍記憶沛然。年近不惑,有幸享有另一座古色古香、百年紅磚人文學院──就是印度德里大學。 朝禮每一處佛古蹟,都被片瓦、紅磚砌成了雋永與不朽。堆砌錯落,卻成細緻空間,是一世又一世的時間證明嗎?一次次的苦難翻滾後,再度掀起另一段塵沙飛揚的歲月。總是沾染滿身的汙垢,從來都是灰頭土臉的吧!就像一位劫難重生的過客,也誓將不忘菩提種子要灑水。導覽員用一種夾雜印歐古語的英語,渾身解數,眉飛色舞,口沫橫飛,用相當專家又權威的語態,我將其語彙如小小花朵,以紅絲線縷編織成鬘,串串花靈,告訴自己得小心翼翼,以免散落一地。這是一段段的天方夜譚嗎?站立廢墟堆裡,從豔陽高照聽到晚霞滿天,就像是鄰家姑婆、辦公室同事,聊八卦和打屁的調調心情。人人喜愛,輕鬆有趣,撿拾精采,再度輾轉,流傳下去。 Sunia Kumar先生,是掌管此古蹟維護的負責人,又是門票主管。也是當地出生、出家的戒賢比丘的在家弟子,就每每以禮遇貴賓之姿,門衛就在比丘大拇指和中指捻彈的一彈指間,肅穆神情,一手三指併攏齊舉上揚,以表敬禮。 為訪師問道 進學術殿堂 車輛緩緩駛入,兩旁齊整,綠蔭林道,鳥鳴飛舞,藍天白雲,都一序列隊為我喝采:「歡迎回家!」那是怎麼樣的欣喜若狂啊!想像當年古戒賢是如何迎接中國和尚玄奘的到來,當師徒相遇,也是千古奇葩,和絃齊奏。那時玄奘大師是訪師問道者,進入這座巍巍的學術殿堂,代表7世紀、堪稱當時全世界最雄偉的那爛陀大學,於今又堪比20世紀後的牛津大學之英姿。 縱使2月寒意稍減的季節,到了午後,仍肆意讓豔陽射在我臉龐,如鎂光燈聚焦在這座舍利弗塔,寫著2500多年來的一個壯麗且悠遠的故事,舍利弗出生在此地,也選擇在自己的故鄉進入涅槃。 今年再訪新那爛陀大學,是為南華大學學術交流任務而來,是一種艱巨任務。看到新興建築體,卻意味它承載著那爛陀千年萬萬載永續真理、佛法教育之慧命!一群師生身在古蹟中,日夜賡續一盞光明,不讓煙滅。來自新那爛陀大學、能說中文的達喜(Aman Raj),雖帶著印度腔調,其熱忱接待與解說,也無礙於彼此的交流與互動啊。無心栽花,花已綻開。 今年7月底,重踏聖地,正逢印度雨季,從菩提迦耶驅車前往那爛陀,第一次看到尼連禪河充滿了水,滾滾蕩蕩,道路兩旁沿著河流,綠樹隨風飄動,稻苗綠油亮麗,跳起波浪舞。 佛法教育 交流傳承智慧 過去10幾年來,每每朝禮菩提迦耶正覺大塔,總會在天光升起前,走路到尼連禪河,布滿的總是在乾裂枯土,屎橛(糞便)一坨坨,提醒我注意腳下!就在這裡,悉達多太子從優樓頻羅村苦行林,放棄折磨身體極端禁欲的修行手段。我也彷彿在湍湍急流裡,看見了骷髏身形,僅剩一絲纖氣的太子,正在洗浴塵垢;他正在清理疑惑,釐清身心互依與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修行關鍵。隨後,太子接受村婦蘇嘉達的乳糜粥供養。在南傳《大般涅槃經》,佛陀特別肯定,這是他成道前,首度接受供養,功德無量。 新那爛陀大學(Nava Nalanda Mahavihara)唯一隸屬於印度文化部,與其他大學不同,原因它承載著古文明那爛陀遺風,也肩負著復興玄奘精神的千秋大業於一身。 此時再訪,是巴利文系助理教授Dr. Rana Purushottam Kumar Singh為我接風。他曾是我就讀德里大學佛學系時,課堂外親近的戰友,我們經常圍繞著古典巴利經典語言激辯不已,不厭其煩。老師自由教學之態度,如今回憶起,正是一種無言之啟示!坐在他的學人宿舍裡,被誠摯禮遇之情,似乎又回到熟悉無比的場域。由於老師之故,我才有機會在教授學人宿舍區掛上一宿,讓我安心享用兩餐熱騰騰現做的印度慢食:奶茶與印度Paratha餅,頓時消融長途跋涉的疲累,身心獲得有機的療癒。 在此,巴利系系主任(Prof. & Head, Dr. Rajesh Ranjan)、中文系系主任孔達拉教授(Prof. & Head, Dr. U.Kundala)、佛學系教授(Assistant Prof. & Head, Dr. Lalan Kumar Jha)等師生30人齊聚一堂,鼓勵、交流,期許兩校間有更好的台灣與印度之連結,衷心祝願那爛陀智慧之光照亮人間,永續不滅。

MORE

人間智慧吾心有主

  《史記‧許衡傳》有這樣一個故事:元代大學者許衡一日外出,因天氣炎熱,口渴難忍。路邊正好有一棵梨樹,行人紛紛去摘,惟獨許衡不為所動。有人便問:「何不摘梨以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這樣亂,管他是誰的梨。」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我心有主」,意味著一個人能夠堅持自己的主見,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擾和誘惑,不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以求做到「一念之間即遏之,一動之妄即改之」。「我心有主」,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堅守精神家園,自然能夠成就一番事業。   我們方寸之間的心,是要建立自己的主人翁,要有自主意識,這樣才不會亂來,才能遠離鄙惡。今天社會風氣敗壞,犯罪案件層出不窮,就是因為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主人,也找不到自己的方寸。   「梨雖無主,我心有主」,這是一種準則、一種修養、一種情操、一種境界、一種精神。?瓞

MORE
/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