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醫藥 | 人間福報

醫藥

默克助力國衛院 樹立癌症精準醫療里程碑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國衛院「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已成功達到超過2000人次的收案目標,為在台落實癌症精準醫療的一大里程碑。台灣默克醫療保健事業體總經理池田秀子表示,默克在此計畫中,協助推動癌症精準治療的發展,提供腫瘤創新治療的解方,幫助病患提升生活品質。 全球領先的科學與科技公司默克於5月14日出席由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舉辦的「示範計畫領航、健保給付接棒—開創癌症精準醫療新紀元」記者會,宣示「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已成功達到超過2000人次收案目標。 癌症患者在標靶用藥治療的選擇,與基因息息相關,不同的「基因變異」可能帶來不同的治療效果。此合作示範計畫透過「公私協力聯盟」模式,由國衛院與衛生福利部聯手17家醫院及默克、羅氏等5家國際藥廠,透過跨癌別的全方位基因檢測、智慧化分析與癌症精準醫療臨床小組的建立,幫助病患以更具效率的方式,獲得最適合的醫療用藥。 池田秀子表示,見證合作示範計畫的成功,代表台灣朝向精準醫療的發展又往前邁進一大步,默克十分榮幸能參與其中。台灣以堅強的數位科技基礎及醫療體系為後盾,在近年來於個人化醫療領域有顯著的突破。為與政府共同實現「健康台灣」願景,默克將持續秉持「齊心為病患」初衷,貢獻在醫藥創新與智慧醫療的專業。

MORE

擺脫長年鼻塞 鼻竇內視鏡根治鼻竇炎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37歲廖小姐,因長期聞不到味道和鼻塞的困擾,至亞東醫院耳鼻喉部就診。經鼻咽內視鏡診察,方楷旻醫師發現她雙側鼻腔有鼻息肉,並且伴隨著膿鼻涕及鼻涕倒流的症狀,電腦斷層檢查也顯示其兩側鼻竇有嚴重的鼻息肉和蓄膿情況。 方楷旻說,有鑒於廖小姐在診所接受的藥物治療效果不如預期,因此建議她接受電磁導航鼻竇內視鏡手術治療。在導航系統幫助下,手術在短時間內順利完成,出血量極少,廖小姐的鼻竇炎得到完整根治,擺脫了長年的困擾。 「台灣潮溼的氣候,讓許多人常受鼻病困擾,其中,鼻竇炎尤其常見。」方楷旻說,急性鼻竇炎通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後發作,伴隨著膿鼻涕和黏鼻涕,通常透過藥物治療和局部抽膿治療快速獲得改善。然而,有些人因鼻竇結構異常或生長息肉等原因,導致鼻竇炎持續三個月以上,進而成為慢性鼻竇炎。 他指出,傳統藥物治療對慢性鼻竇炎效果有限,但現可借助導航系統的幫助,精準地清除鼻竇炎,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可說是患者和醫生都滿意的最佳治療方案。 方楷旻表示,目前鼻竇內視鏡手術已經成為一種精準的微創手術。鼻竇內視鏡手術中的精準即時導航,利用患者術前的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資料,建立鼻竇附近地圖。導航地圖呈現患者鼻竇微細的解剖結構、病灶,及周遭所有的神經、血管、腦部和眼窩的影像。手術中可使用器械即時標定抵達位置,準確地達到治療的鼻竇,避免損傷重要結構。 由於鼻竇的結構複雜,發育情況各異,部分鼻竇靠近眼窩、視神經、頸動脈和腦部,若不小心損傷可能導致視力減弱、手術中出血、腦脊髓液滲漏而引起腦膜炎等併發症。方楷旻說,現在通過鼻竇內視鏡手術中的精準即時導航,可以降低上述危險的發生率。

MORE

痠痛藥布國人年用逾4.3億片 1貼法恐致「藥布疹」

【本報台北訊】許多民眾都有使用痠痛貼布的經驗,台灣復健醫學會統計,國人每月平均使用6片藥布,總年用量超過4億3800萬片,不過痠痛貼布用多了可能會傷身,不同症狀使用的貼布種類也不同,大致可分為消炎止痛、熱感與涼感,藥師提醒,成人每天建議不超過3片,也應避免貼著睡覺,否則可能出現「藥布疹」。 食藥署引述復健醫學會統計,國人每月平均使用6片藥布,每年總使用量超過4億3800萬片。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黃彥儒在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中指出,目前市售的痠痛貼布種類繁多,大致可分為3大類,藥師會先詢問民眾的症狀,以及有無同時服用其他藥物等,如果同時使用口服藥與貼布,應選擇含不同成分的藥品,例如口服藥選擇主要成分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的止痛藥,搭配含有Indomethacin消炎成分的貼布,可避免同一成分累積過量,造成身體負擔。 目前市售的痠痛貼布大致可分為3大類別: 一、含有消炎止痛成分(如Diclofenac 或 Indomethacin)的藥布,黃彥儒說,拉傷、扭傷,甚至是睡覺睡到落枕,這類有明顯發炎,導致紅、腫、熱、痛症狀的患者,就適合使用這類含消炎止痛成分的藥布。 二、含有辣椒膏成分(Capsaicin)藥布:可使神經元脫敏感,減少痛覺的熱感貼布,局部血液循環不好,黃彥儒指出,這種貼布適用血液循環較差的症狀,例如冬天天氣冷,睡醒覺得局部「痠痠的」,又排除拉傷等發炎情性,就是用這類貼布。 三、含有甲基水楊酸、薄荷等成分藥布:黃彥儒說,如果民眾症狀不屬於前述兩種,可以透過這種藥布,提供短暫清涼效果,能暫時減輕疼痛和疲勞。 有些民眾會習慣貼著貼布睡覺,黃彥儒提醒,睡眠時間超過6小時,又長時間壓著,起床可能會發現如「尿布疹」的過敏反應,這是常見造成副作用的行為,應特別留意,針對這類「藥布疹」的民眾,因為藥布的藥效,大多會在4至6小時內釋放完畢,而睡覺會長時間壓著,長時間密閉緊貼,透氣性可能會降低。 黃彥儒說,藥布有水性和油性之分,油性貼布好處本身是油性肌底,雖然藥性比較容易滲透到皮膚,缺點則可能造成毛囊阻塞,不過原則上還是和個人的體質與膚況有關,容易產生局部不適的,建議使用水性;已經出現「藥布疹」的患者,如莓杳有造成傷口,建議清乾淨透氣即可;嚴重過敏則可使用口服藥,不過還是要先諮詢相關專業人員。 在藥布使用量方面,黃彥儒建議,成人1天是2至3片,一次使用1片,1片貼4至6小時就要取下,以免在皮膚附著過久,產生過敏現象;孩童因肝腎功能尚未發育完全,使用貼布應選擇成分較單純,且依體重使用劑量比例為原則,例如12歲40公斤算成人,6算20公斤用量則減半,再更小的孩子,建議先諮詢專業人員。

MORE

誤信詐騙陷憂鬱 醫籲「拉他一把」擺脫自責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詐騙集團猖獗,手法不斷升級,利用人性心理、社交群組來誘騙民眾,受害者除了承受心理、財務損失,背後更是帶來一連串的焦慮、懷疑、自責、自我否定等負面情緒,這些隱藏自我的批判,可能引發憂鬱跟身心症狀而不自知。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姸安分享個案並提醒,身邊親友的角色很重要,如有旁人「拉一把」,透過關心察覺、鼓勵求援,當能陪伴個案度過詐騙低潮。 38歲陳小姐,對愛情有憧憬,生活環境不易認識異性,透過交友軟體認識外國男性,短短3個月陷入情網,對於對方邀請投資金錢換取未來美好生活深信不疑,陸續借出近3百萬元,沒想到對方突然失聯,才發現自己被騙。她不願向家人訴苦,除了金錢損失,情感上也大受打擊,陷入自責憂鬱,偶有輕生舉動,經診斷為憂鬱症,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並配合服用藥物,症狀改善。 70歲王先生,覺得兒子賺的少,讓孫子過得很辛苦,經常提供資助。前陣子聽到街坊鄰居談到有個很好的投資機會,保證獲利,就將存在銀行中近3百萬退休金領出投資,事後接頭者避不見面,他才驚覺被騙。原意想「幫兒子養孫子」,不料卻賠上老本,連自己也要開始縮衣節食。因此陷入情緒低落、焦慮、憂鬱、嚴重失眠等情況,就醫後診斷為適應性情緒疾患合併焦慮憂鬱。 精神科醫師施姸安呼籲,民眾除提高警覺、避免受騙,也要對身邊受騙親友及時伸出援手。  圖/書田診所   施姸安表示,詐騙事件時有所聞,從上述案例可得知,任何年齡層都可能成為詐騙的對象,詐騙者利用人性心理弱點,包括好奇心、貪婪、恐懼、對未來的美好期待等行騙,而社交媒體和網路的廣泛使用,也讓詐騙者能夠輕易接觸受害者並建立信任關係,尤其當受害對象心中「有所求」時,更容易受到誘惑。因此,要時時提高警覺,才能避免被騙。 施姸安提醒,多數人在發覺自己被騙時,往往不願意被人發現,讓自己孤獨陷入困境中,平時應多留意身邊親友,在情緒、行為上是否有異樣,及時「拉他一把」,協助就醫。倘自覺可能被騙,情緒、生活已大受影響,也應適時對外求助。

MORE

國人因高血壓死亡率拉升 定期這樣做可預防

【本報台北訊】5月17日為世界高血壓日,根據111年國人十大死因中,高血壓性疾病佔據第7名,奪走8720位國人的性命。衛福部國健署表示,20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為27.3%,但仍有三成民眾不知道有高血壓。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在家進行一次「722」測量,更要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並掌握3C原則,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世界高血壓聯盟連續4年倡議「準確量血壓,控制血壓,延長壽命」,呼籲世界各國政府重視測量血壓的重要性。 您還記得上次在家量血壓是什麼時候?血壓有正常嗎?國健署106至109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發現,20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為27.3%,其中自知率為67.9%,仍有三成民眾不知道有高血壓。 同時,依據111年衛福部國人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因高血壓導致心血管疾病死亡,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在十大死因為第2位、第4位及第7位,且高血壓性疾病之死亡率及排行呈現上升趨勢。 吳昭軍表示,民眾定期量血壓,可避免發生白袍高血壓的情形,國際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在家量一次血壓,並搭配722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取其平均值。如果健康成人7天血壓平均超過參考值120/80 mmHg,建議積極進行飲食、運動和作息調整,持續觀察722血壓值,若仍未改善,可以再進一步諮詢醫療人員。 造成高血壓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吸菸、喝酒、缺乏適量運動、體重過重、攝取過多的鹽分等。吳昭軍表示,高血壓初期通常沒有特別感覺,需透過「定期測量」才能掌握自身血壓狀況,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並掌握3C(Check、Change、Control)原則,輕鬆做好血壓自我管理。 1C規律測量(Check): 18歲以上的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從年輕起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並利用紙本或手機下載相關健康管理軟體紀錄血壓數值,除可自我監測血壓變化情形,亦可幫助醫療人員瞭解血壓控制情形,做為治療的參考依據。 2C改變習慣(Change): 在日常生活上,落實良好生活習慣,如採用低油、糖、鹽及高纖(三低一高)的飲食原則、拒菸酒、適度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有助於血壓控制,減少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的風險。 3C控制血壓(Control): 高血壓治療目標值依罹患慢性疾病種類及年齡層不同,會有所差異。對於罹患慢性病及老人族群,血壓控制則更為重要,除落實良好生活習慣外,更需遵循醫囑服藥,讓病情得到妥善的控制。

MORE

她因罕見雙子宮頸難懷孕 台大矯正術後迎來雙胞胎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33歲陳小姐,先前因備孕期間不順利,檢查發現是罕見「完全性子宮中膈」。台大醫院婦產部生殖內分泌暨不孕症團隊指出,在習慣性流產及早產女性中,有高達25%患有先天性子宮畸形,其中又以子宮中膈占比最高,完全性子宮中膈更罕見,容易造成流產。陳小姐經台大團隊以微創子宮鏡手術方式完成切除後,目前已經順利懷孕、且為雙胞胎。 患者陳小姐說,在此之前她因備孕不順,吃了近一年中藥,甚至諮詢生殖中心門診,後續發現子宮異常,轉至台大醫院檢查,發現是罕見「先天性子宮畸形」的「完全性子宮中膈」。經台大醫院團隊手術治療,讓她順利懷孕,她很感謝婦產部團隊與楊博凱醫師的仁心仁術。 台大醫院婦產部生殖內分泌暨不孕症團隊,在楊政憲主任帶領下,過去16年已治療58例完全性子宮中膈病患。楊政憲說,這類陰道中膈、雙陰道女性,性行為時一定只會從「某一邊」進行,長期就會導致這一邊變大,因此「除非排卵在另一邊,否則不太可能受孕。」 楊博凱說,完全性子宮中膈的比例相當罕見,亦即患者擁有兩套完全獨立、並行「通道」,從陰道貫穿至子宮腔,換言之,是有兩個子宮頸、與陰道中膈及子宮中膈。而為避免患者未來懷孕會造成「子宮頸閉鎖不全」,因而在「保留雙子宮頸」前提下,必須「打通」兩個子宮通道,進行子宮中膈切除手術。 楊博凱說,台大醫院婦產部發現微創手術可降低困難度並增加成功率,利用子宮頸和子宮中膈的彈性差異,跳脫過去以引導的方式完成。相較於傳統方式,創新的微創手術成功約9成以上,依據國外文獻,若能將子宮腔矯正完成,將可大幅降低日後的產科問題。 楊博凱指出,完全性子宮中膈多半「無症狀」,少數人會在十幾歲的青少女時期發現,但醫界傾向在女性有「備孕」需求時再進行手術,因為此病症對無懷孕需求者,影響不大。

MORE

避免吃進塑膠微粒 飲用水要過濾煮沸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近年許多研究都顯示,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正影響人類健康。從廚房用具到居家用品,甚至兒童玩具,塑膠微粒無所不在。研究指出,塑膠微粒與癌症、心臟病、失智症與生育問題相關,但長期的影響仍是個謎。既然它無所不在,在家中如何避免吸入(吃進)塑膠微粒?以下是專家的建議。 1.做好居家清潔、除塵 即使是縫隙中的灰塵,也可能含有塑膠微粒。2019年,科學家估計,每小時約有16顆塑膠微粒進入我們的呼吸道。不可避免的是,其中一部分來自居家環境,定期除塵有助於減少吸入過多塑膠微粒。 2.避免使用人造海綿、超細纖維布 由人造纖維製成的海棉、超細纖維布和刷具等清潔用品,在使用時會有塑膠脫落。專家建議使用天然纖維製成的產品,例如棉和亞麻。 伯明罕大學生態水文學和生物地球化學專家Stefan Krause教授說,纖維種類繁多,有合成的聚合物纖維和天然纖維,她認為最重要的是創造出盡可能減少顆粒脫落的產品。 3.不要使用塑膠砧板 雖然塑膠砧板方便又容易清潔,但卻可能在切碎食物的過程,讓塑膠微粒進入食物,從砧板上的切痕就可證明所言不假。美國化學會2023年一項研究發現,塑膠砧板是人類食物中塑膠微粒的重要來源。Krause教授建議人們改用木頭砧板。 4.最好別用不沾鍋 不沾鍋除了與危險化學物質有關連,也可能讓烹調的食物沾上數千種塑膠微粒。根據2022年的研究,只是一個鐵氟龍不沾鍋上小小的刮痕,就可能導致超過9000個塑膠微粒脫落。 澳洲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演算法,計算日常使用時,這些看不見的小刮痕釋放了多少塑膠微粒。結果估算出如果不沾塗層破裂,烹飪時可能會釋放出多達230萬個微小塑膠碎片。專家建議改用不鏽鋼鍋、鑄鐵鍋或陶瓷鍋。 圖/FREEPIK 5.過濾飲用水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9年的分析,在歐洲,約72%的自來水樣本含有塑膠微粒;美國的情況更糟,達到95%。把水煮沸或者過濾,是從飲用水中去除大部分塑膠微粒的方法之一。 中國大陸暨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將水煮沸,然後用咖啡過濾器過濾,可以去除將近90%與癌症和生殖障礙有關的塑膠微粒。另外,如果使用的是硬水或富含礦物質的水時,將其煮沸特別能有效去除塑膠微粒。因為在高溫下,水垢會變成固體,有效地「包裹」塑膠微粒,使它們更容易透過過濾器去除。 6.少買塑膠商品、化纖衣物 普利茅斯大學環境汙染專家Fay Couceiro教授說,接觸高濃度的塑膠微粒,可能會出現類似氣喘、組織損傷和纖維化症狀,但在製造塑料的環境才可能發生,一般家庭環境不會達到這樣的毒素水平。但他建議,適度換掉家中的塑料商品,例如,地毯換成非塑料地毯或不用地毯。「我們穿的許多衣服也是塑膠,避免穿聚酯纖維和尼龍材質的衣服,也能減少接觸塑膠微粒。」 7.避免用一次性包裝 生活在現代社會,飲食中幾乎難以避免塑膠,水果、蔬菜、肉類多用塑膠包裝。但避免使用一次性包裝,如瓶裝水和即食食品,可能有助減少吃進塑膠微粒的量。

MORE

鳳梨飯後吃 助消化降血壓

【本報台北訊】有酸甜好滋味的鳳梨,又稱為「菠蘿」或「旺來」,每年四到六月盛產,富含鳳梨酵素、膳食纖維、阿魏酸、鉀、錳等營養素,有助消化吸收、降血壓、美肌等功效。 營養師劉怡里指出,鳳梨最大特色是含有鳳梨酵素,有助於分解蛋白質,鉀含量頗高,有利水利尿的作用,適合高血壓的人食用;維生素B6及菸鹼酸含量也不少,可以保養心血管,預防心血管疾病,改善更年期婦女的燥熱問題。 另外,鳳梨的膳食纖維很多,可幫助排便順暢又助消化。 特別的是鳳梨含錳,能幫助體內增加抗氧化能力;鳳梨還富含「阿魏酸」植化素,可以預防抵抗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劉怡里說,鳳梨含錳、鉀外,還含有維生素A、E等抗氧化成分,可抑制人體的發炎反應,幫助皮膚修復。 劉怡里提醒,鳳梨不要吃太多,以免太酸而傷胃,更要避免空腹吃,建議飯後食用,但消化性潰瘍的人不宜多吃,皮膚有濕疹的人也最好不要吃。

MORE

本土基因資料庫落地 每年逾2萬癌友受惠

【本報台北訊】癌症長期位居台灣10大死因之首,2023年的相關醫療支出近1400億元,占國家總醫療預算近2成,「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被視為重要武器,國衛院攜手醫界與藥廠,打造台灣首個本土基因資料庫,預計每年逾2萬名癌症病人受惠。 NGS在本月正式納入健保給付,健保署長石崇良說,將涵蓋14種實體腫瘤和5種血液腫瘤,給付區分為BRCA、小套組、大套組等3種,依檢測基因數支付不同點數,最高支付定額3萬點,另依專家建議各癌別之檢測時機不同,每人每癌別可終生給付1次。 石崇良表示,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是台灣最完整的生物資料庫,將資料分為臨床醫師判讀的PDF檔,以及由電腦判讀的Raw Data,當患者移動到不同機構,不需要再從新做一次檢測,Raw Data將可用在品質檢測、未來給付項目評估、新藥研發或檢測方式開發的材料來源。 國家衛生研究院長司徒惠康表示,NBCT整合來自31個隸屬醫院、3個隸屬研究機構、1個隸屬政府機構、1個隸屬於大學的資料庫,為台灣大學醫學院的「台灣腦庫」,該平台目前受理148件學術界申請案、32件產業界申請案,已開放給合作醫院團隊和藥廠申請分析運用。 司徒惠康指出,NBCT目前已收案近2000例,分別為肺癌604例、胰臟癌445例、食道癌291例、胃癌349例、膽管癌204例及膽囊癌41例,這些寶貴且數量大的台灣本土數據,可與全台產學研醫界共享,更有助推動運用真實世界證據作為藥物研發、藥品上市登記及健保給付評估的重要依據。

MORE

大林慈濟醫院首創 行動護理APP發表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大林慈濟醫院14日發表自行開發的「行動護理APP」,這款APP以護理核心作業為主軸,整合行動病歷、確認醫囑、語音及ChatGPT輔助護理紀錄、行動給藥等功能,成功翻轉護理工作模式,解決醫療與護理資訊系統的限制。 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表示,這款自行開發的「行動護理APP」,從發想、試用到正式上線,僅費時一年多,「單手一指」成功翻轉臨床護理工作效能,不僅大幅節省作業時間,是解護理荒的及時雨。 院方表示,由智慧醫療創新中心與護理部通力合作開發的「行動護理APP」,不僅提供工作提示、依時間序自動安排應執行的醫囑、隨時透過語音轉文字功能、立即記錄病人事件等,還能以ChatGPT自動整理成護理紀錄,取代傳統的手寫、手抄夾板。 值得一提的是,「行動護理APP」開發新的行動給藥功能,將給藥系統全面提升為全行動化,不受空間限制也可給藥,突破了病室空間狹窄,導致行動工作車無法推至床邊的限制,大大補足給藥安全的風險缺口。 智慧醫療創新中心主任林庭光表示,大林慈濟醫院自行開發的「行動護理APP」跨平台運行,支援多種操作系統,包括IOS、Android、Windows、Mac等,護理人員可以輕鬆地完成各項工作,功能簡潔、快速安全、易於維護,資料精準且易於辨識。 「一台手機就可抵一整台電腦」,護理師林劉文斌表示,這款APP好處是可以隨時觀察病人生命徵象、檢驗報告、檢體等,更結合「行動給藥」功能,且設有「除錯警示功能」,不用擔心給錯藥、給錯病人,也不會有錯誤的狀況,可大大減輕工作負擔。

MORE
/18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