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醫藥 | 人間福報

醫藥

姿勢不良致膏肓痛 及早治療避免復發

【本報台北訊】腰痠背痛是現代人普遍的毛病,尤其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的上班族,姿勢不良恐造成「膏肓痛」,會異常疼痛。中醫師表示,膏肓痛主要發生在背部、前胸位置,若沒有找出源頭,一昧貼藥布僅是治標不治本,有時更涉及骨頭結構問題,一定要找尋求專業醫療。 胸肌長期緊繃 導致肩胛骨移位 一名三十歲的男性上班族,長期久坐在辦公桌前,造成背部老是隱隱作痛,只要一咳嗽或大笑就會更疼痛,但他痛了五年,都只以貼膏藥、推拿來因應。中醫師楊宗翰表示,該病患去年開始背痛加劇,連呼吸、睡覺都會不舒服,經診斷發現,他一周都打高爾夫球三到四次,過去舊傷沒有照顧好,加上不正常的肌肉運用,才讓膏肓痛更嚴重。 膏肓痛在西醫來說是「菱形肌筋膜炎」,位於背部肩胛骨附近,楊宗翰指出,由於神經、手臂肌肉、斜方肌都會連結到肩胛骨,因此膏肓痛很大部分與「胸肌」過於緊繃有關,若只是單純處理後背,其實沒辦法根治問題。 楊宗翰說,打高爾夫球握桿的姿勢需要身體前傾、夾胸,對胸小肌來說非常緊繃,又直接從前側連結到肩胛骨上,長期過於緊繃就會導致「肩胛骨移位」,這也正是該名上班族個案背痛的根源問題。 滑手機、洗碗 膏肓痛風險姿勢 如何從根源解決膏肓痛?楊宗翰表示,中醫會採取針灸、針刀、拔罐、徒手治療等方式綜合治療,首先是將緊繃的肌肉放鬆,再將歪掉的骨頭結構擺正,後續也需要病患學會正確的坐姿,否則膏肓痛仍會不斷復發。 滑手機、吃飯、洗碗都是膏肓痛的風險姿勢。楊宗翰說,駝背、低頭等動作都需要身體往前拱,導致前胸筋膜的張力大,加上久坐會影響下背、臀部、大腿的筋膜緊繃,長久累積下來,不但會引發膏肓痛,還容易閃到腰。肩胛再往內包含了心臟、肺臟、食道,若膏肓痛都不處置,會導致胸悶、心悸,甚至影響到心理健康。 中醫師陳潮宗指出,手往前拉、往後伸、用力推門等動作,都會使用到膏肓部位的肌肉,臨床上膏肓痛常出現在搬重物的工人身上,往往手一用力就會痛到無法入眠。 楊宗翰表示,膏肓痛治療得先分辨是「姿勢不良」還是「神經壓迫」引起,姿勢不良導致肌肉緊繃,可能會直接影響肋骨、手臂關節周邊,單純抗發炎藥物無法解決,需進行結構調整;若為頸椎壓迫到神經引發的疼痛,就得先把壓迫部位鬆解開來,再針對不同部位進行治療。

MORE

北榮引進新系統 瓣膜狹窄患者得救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北榮總導管瓣膜團隊與歐美醫學中心同步,引進新型主動脈瓣膜系統,成功搶救二位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順利康復出院。 八十一歲的黃先生,日常活動時呼吸會容易喘,因症狀嚴重就醫。另一位六十八歲的胡女士,曾接受腎移植,因移植腎再衰竭,後又規則洗腎超過十年,因有心律不整症狀,經由心臟超音波檢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二位病人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後,已經康復出院。 北榮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張效煌表示,新型主動脈瓣膜系統,適用於更多血管較窄的病人,且術中置放位置不理想可重新置放,另增加顏色標記,可更精準確認置放深度。 醫師提醒民眾,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恐致命,如發現家中長輩出現胸悶、昏厥等現象,應盡速就醫檢查。對於無法接受傳統開胸手術的病人,可選擇傷口小、低侵入性,且併發症發生率極低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MORE

對付假性飢餓 多吃原型食物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放完長假的「後遺症」之一,是「吃飽卻一直嘴饞」。小心不是真餓,而是「假性飢餓」;如果傻傻分不清,恐將吃下過多熱量,讓你「想不發胖,也難」。營養師高敏敏提示幾個重點,教你這樣吃、這樣做,輕鬆對付假性飢餓。 營養師高敏敏說,所謂「假性飢餓」就是「明明吃飽了,還是覺得餓」。不少人長期以來,會因為分不清「假餓」、「真餓」,而在無形中吃下很多不必要的熱量,造成體重增加,甚至血糖上升、引發身體代謝問題。 高敏敏表示,對付假性飢餓,可以「這樣吃」: 1.少吃高GI精緻澱粉:以原型食物為主,如地瓜、玉米、芋頭等;未精緻食物較粗硬,更能放慢吃飯速度,增加飽足感。 2.正餐吃均衡、吃飽:按時定量攝取,維持餐餐均衡,並以「原型食物」為主,更能維持飽足感、延緩飢餓、平穩血糖、滿足營養所需。 3.定時喝夠水:除了飲食之外,水分的補充也很重要,再加上有時候「覺得餓」,其實可能只是「口渴了」。因為人體處理飢餓與口渴感受,在大腦屬於同區域,因此容易混淆。建議多喝水,可幫助身體代謝,讓自己更有精神。 4.嘴饞嚼口香糖:嚼無糖口香糖,讓嘴巴有「咀嚼」動作,藉此判斷「是不是真的餓了」。 同時,對付假性飢餓,也可以「這樣做」: 1.不熬夜、睡眠充足:睡覺時會分泌瘦素和飢餓素,幫助身體控制飽足感,但熬夜會造成瘦素水平下降,飢餓素水平上升,因此容易「嘴饞」、想吃東西,甚至「不吃還會睡不著」。 2.多活動、去運動:營養師常強調「運動很重要」,畢竟要有好身材、好體力,非得「7分靠飲食,3分靠運動」,兩者都做到,才是健康人生。足量運動,可幫助身體提高代謝、減重、提升心肺功能,好處多多。 3.壓力大、找原因:壓力大不只會影響心情,身體功能也會受影響,所以「穩定情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尤其「情緒上的飢餓」,只會造成嘴饞加重。建議找出「壓力源」並予以改善。如果自己無法改善,一定要尋求醫師或心理師協助。 4.吃飯認真吃,不要滑手機:研究發現,螢幕的藍光,會誘發「飢餓感」,還會降低「褪黑激素」造成睡眠障礙。吃飯每口至少嚼20下,專心用餐時間至少20分鐘。每一口都感受食物在口腔中的味道才能將「飽足」的訊息傳到大腦,同時也能減少腸胃負擔。 高敏敏也提醒大家,不要等到「餓了」才吃飯,最好能每天定時、定量,攝取食物營養,維持「餐餐均衡不過飽」,才是好的飲食習慣。

MORE

沒蛋吃 喝豆漿吃豆腐替代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近期缺蛋議題持續延燒,民眾餐桌少了許多熟悉的「蛋」料理,不僅負責採買的主婦煩惱,外食族也為了是否該加購一顆水煮蛋或茶葉蛋,猶豫不已。 「補充蛋白質,無蛋也可以做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戴暐庭指出,雞蛋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不過在缺蛋的情況下,可以用豆製品替代。 戴暐庭說,一顆雞蛋的蛋白質含量約為七公克,若想攝取相同含量營養素,可改吃半盒嫩豆腐、一杯一百九十毫升的無糖豆漿、一點五片五香豆乾、一小把毛豆(約五十顆),都可攝取到等量的蛋白質。 「三餐沒了蛋的蹤影,民眾該吃些什麼?」戴暐庭建議,可多吃富含植物性蛋白的豆製品。若早餐習慣來個水煮蛋或是茶葉蛋的民眾,可考慮更換為豆漿或豆乾、豆腐、豆皮等,一樣可以補足蛋白質。午晚餐部分,也有其他選擇做替換。 若真想吃蛋,市面上已有許多業者以鴨蛋代替,事實上,在同等重量下,鴨蛋與雞蛋的蛋白質含量相似,也可做為替代選擇之一。

MORE

學童多到戶外玩 避免惡視力

【本報台北訊】暑假結束,新學年迎接學生的是「生生用平板、班班有冷氣」的學習環境,然而到了下課時間,部分學童仍然在教室吹冷氣、眼球黏在平板電腦螢幕上。眼科醫師擔心學童用眼過度或加深近視,提醒下課多到戶外活動讓眼睛休息,並評估預防性點藥以保護視力。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學童每年定期視力檢查兩次。吳佩昌身為國健署學童視力保健計畫主持人,他主張,學校採購平板同時應購買監控時間的軟體,甚至應該設計程式,登入使用前會跳出視力度數提醒。 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蕭雅娟也點出台灣「惡視力」威脅的現象。她說,60年前的亞洲近視率僅1至2成,現在已達到9成近視率,台灣人口超過9成是近視族,「台灣高中生以下高度近視占比超過1成,這非常可怕。」 小小年紀就近視,是惡化成高度近視的開端,500、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發生視網膜剝離、近視性黃斑部病變、青光眼和早發性白內障等風險大增。 在3C時代之下,甚至面對數位教學,學童更容易暴露近視風險,吳佩昌到校園宣導護眼時,常以高度近視的案例來嚇一嚇孩子。他強調,避免近視的第1步是淨空教室,落實下課戶外活動。

MORE

年紀愈小近視 度數增加愈快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眼科醫師提醒,近視是一種疾病,近視達五百度以上就稱為高度近視,高度近視者罹患視網膜剝離、白內障、青光眼的風險都會大幅提高,而這樣的風險無法藉由近視雷射手術而降低。特別是學齡兒童,因還在成長發育,近視度數增加特別快,愈小得到近視,高度近視的機會愈高。 眼科醫師表示,近期門診觀察發現,有許多近視定期回診的學童,受到疫情影響,約有一、兩年的時間,有線上上課的需求,使用3C時間大幅增加,加上因為疫情久未回診中斷治療,原本近視控制不錯,在這段期間度數大幅的增加。 目前有多種控制近視的方式,可依學童的生活習慣、有無過敏、對藥物的接受度、戶外活動量等來做評估。

MORE

溝通滿意度愈高 親子關係愈緊密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有些家長會擔心孩子因為壓力大、或受同儕影響,而使用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根據一項二○二三年發表於《JAMA網路開放期刊》(JAMA Network Open)研究指出,與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滿意度」愈高,親子關係愈緊密,不但有助於其成長過程的身心健康,並且能降低其尋求尼古丁這類有害物質作為慰藉的程度。 研究由美國費城兒童醫院(CHOP)研究者進行,採用《全國青少年至成人健康縱向研究》數據,結果顯示,在母親與青少年和父親與青少年的關係中,有關溫暖、溝通、在一起的時間、學業期望、關係或溝通滿意度水平較高者,其成年早期的「總體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說,上述研究顯示,青少年在報告中呈現父母溫暖程度、相處時間以及人際關係或「溝通滿意度」較高者,與成年早期對尼古丁依賴和藥物濫用程度較低,以及意外懷孕機率較低有關。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與青春期或正值叛逆的青少年相處,要避免常常發生衝突。如看到孩子在服飾或外觀上比較新潮,可試著拋開主觀意見,用接納、欣賞的態度,取代一味的制止或斥責;從互動中聽懂他們的語言,瞭解青少年流行什麼、同儕間關注的話題,成為他們的朋友。

MORE

【養眼專欄】針灸、吃補等 能改善飛蚊症嗎?

文/陳瑩山(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 最近有很多廣告宣稱,能夠改善飛蚊症。門診有男性病患求診,主訴飛蚊症比以前明顯增多。細問之下,原來他在友人介紹下,接受針灸及按摩,內服氣血調理藥物,希望解決飛蚊問題。沒想到結果卻相反,不僅沒改善,反而覺得病情有擴大的感覺,趕緊到醫院就醫。 我們的眼睛好比在暗箱中操作,運用視網膜的底片作用,透過視網膜前方的透明結構,如玻璃體、水晶體、瞳孔、前房、角膜等構造,互相輔助,才看到外面的影像。玻璃體是我們眼睛裡面的一個透明膠狀物體,玻璃體和視網膜是連著的。當玻璃體與視網膜有分離的動作時,有時就會拉出一些雜質出來,視網膜看到的這些雜質就是所謂的飛蚊症。飛蚊症就屬於「內視現象」。 當飛蚊症擴大時,建議要到醫院檢查。為什麼呢? 因為飛蚊症是存在於一個透明的球體,此球體是眼睛最大的腔體,稱為玻璃體腔。當眼球退化,玻璃體中產生微小叢聚之凝膠,或細胞碎片的混濁物,投影在視網膜上,便形成飛蚊症。一顆眼球有五西西的容量,玻璃體腔就占了四西西,其成分像膠質,還有很少數的玻璃體細胞,作用是眼睛的一個填充物。玻璃體腔內,如有一點小的雜質存在,因透明的關係而被看見。當玻璃體退化,與視網膜發生分離,過程中如把視網膜拉出一個破洞,破洞變大,很容易造成視網膜剝離,喪失視力。 就組織、生理、藥理分析說明,玻璃體腔沒有血管,它是靠視網膜上面的血管運送養分進入玻璃體腔。此時,你去吃中藥,希望運用氣血調和,或者去針灸、按摩,這個雜質並不會消失。而這些雜質是一種退化,也不會因為你做的任何處置,它就會被快速地融合。換句話說,這些處置對飛蚊症是沒有效果的。 飛蚊症是一種進行性的退化,當飛蚊增加而就醫,檢查完當下沒問題,並不代表真的沒問題。臨床上,常發生檢查完隔天就突發因視網膜裂孔嚴重而剝離的病例。因此,長期追蹤是非常重要的,建議病人每半年到一年追蹤一次,特別是高度近視的人。若有破洞並做過雷射,術後更要追蹤,待病情穩定後才改為每半年追蹤一次。 飛蚊症可以分為生理性、退化性以及病理性,其中要屬病理性的飛蚊症最危險,會因視網膜剝離而導致失明。 以現階段而言,飛蚊症仍是預防大於治療。若想透過針灸、食療中藥等方法,是無法解決飛蚊的問題。建議平日保養眼睛,以延緩老化的發生,並定期追蹤檢查眼睛。如突然有飛蚊增加的問題,應立即到眼科檢查。

MORE

健康長壽 優質社交勝過朋友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與20年前相較,美國人社交時間愈來愈少,獨處時間愈來愈多;醫學雜誌《BMC Medicine》發表研究顯示,社交活躍不僅生活品質較好,還可長壽。研究人員說,社交關係品質好比朋友多更重要。 這項研究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對調查對象追蹤十多年並收集孤獨感(Loneliness)數據;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孤獨有礙健康,導致焦慮、心臟病和癡呆。 根據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最新研究,未與親人見面、沒有每周參加團體活動,或經常感到社交孤立,例如獨居又少有親朋來訪,可能增加死亡風險。 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老年病學家和安寧療護醫師佩里西諾托甚至認為,很難找到任何一種健康狀況不受孤獨影響。 美國蓋洛普公司(Gallup)今年的民調發現,17%美國成人表示受訪前一天感到很孤獨。 格拉斯哥大學研究人員分析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資料庫45萬多名38∼73歲參與者數據,約過12.5年,3萬3000人死亡,其中5000多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研究人員指出,從未有家人朋友拜訪者的死亡風險最大,較每天有人拜訪的人增加39%。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醫學院教授泰拉恰諾說,孤獨帶來的不舒服與痛苦感受將造成壓力,讓人易生病。

MORE

北市第2例本土登革熱 無旅遊史

【本報台北訊】台北市日前出現第2例本土登革熱個案,且無國外或中南部旅遊史。環保局呼籲市民加強居家周邊環境整頓,落實「巡、倒、清、刷」,做好孳生源清除。 北市環保局昨指出,北市23日出現第2例本土登革熱案例,且無國外或中南部旅遊史,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加強孳生源清除。 環保局表示,本次確診案例22日快篩陽性期間,環保局已派出23人次,在個案居家周邊半徑100公尺範圍環境孳清及化學防治噴消;個案經確診為北市第2例本土病例後,環保局23日加強動員,合計噴灑藥劑9.5公升,噴消面積1萬9000平方公尺,清除垃圾46公斤及積水容器32個。 環保局指出,後續將依北市病媒管制計畫,持續、定期進行孳生源清除與環境噴消作業。

MORE
/18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