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醫藥 | 人間福報

醫藥

兒童早期療育 中藥、針灸助開竅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專家指出,3歲前是發展遲緩的黃金治療期,提早診斷治療,效果可提高10倍以上,可見「早療」的重要。而在傳統中醫學中,也有類似發育障礙之描述,累積了許多治療發展遲緩兒童的經驗。 行天宮醫療志業醫療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任張晉賢說,中醫在治療「五遲」、「五軟」等兒童發展遲緩,主要有兩種策略,一為「藥物」,二為「針灸」。「自古以來,中醫將這些情況分屬不同臟腑的虛損,臨床上使用通竅、醒腦、健脾、補氣、滋腎等相應的藥物來治療。」 張晉賢引用《小兒藥證直訣》中談到「五遲」,就是中醫對小兒發育遲緩的觀察,有立遲、行遲、語遲、髮遲、齒遲等,「五遲」中的「語遲」指的是語言發展遲緩,「立遲」與「行遲」其實就是動作發展遲緩。 「髮遲」初生時沒有頭髮或非常少,隨年領增長,頭髮仍稀疏難長或不濃密;「齒遲」指一般嬰兒六個月至八個月大時開始長牙,大約到兩歲半至三歲時,會長齊二十顆乳牙。若一歲仍未出牙、或數量甚少,就是屬齒遲。 而「五軟」,則是指小兒頭軟、項軟、口軟、手足軟、肌肉軟。這五種發育遲緩,和五種肌肉萎軟的疾病,都屬於小兒發育障礙的病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發展遲緩兒發生率約為 6-8%,台灣每年約有20萬名新生兒來計算,每年就會新增1萬 5000名發展遲緩兒童,換言之,台灣平均每15個孩子,就有一人可能面臨發展遲緩問題。 兒童發展遲緩的原因有很多,目前已知「基因遺傳」及「環境因素」的影響為最大,而環境因素則包括後天營養、家庭環境刺激等。 中醫臨床上使用通竅、醒腦、健脾、補氣、滋腎等相應藥物,來治療兒童發展遲緩。而除了針灸及藥物外,家長平時在家也可幫小朋友「捏脊」;安全起見,捏脊方法可於門診中請中醫師先行示範。 小兒腦性麻痺的症狀,包括運動障礙、感覺異常、語言能力及智力異常或低下;目前,中外已有研究證據顯示,中西醫整合復健治療腦性麻痺,比傳統治療方法更為有效。 ★演講通告:6 月 2 日下午 2 點到 4 點,張晉賢與楊賢鴻兩位中醫師,在線上有免費視訊課程,主講「中醫應用在兒童學習遲緩、腦性麻痺治療的角色」及「過敏性疾病中醫養生」,免事先報名,屆時可以網路查詢關鍵字「瘋中醫 基金會」找到入口。

MORE

過敏體質者 養生謹記2不2要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最近天氣溼冷、早晚溫差大,對於過敏性鼻炎族群,面對這種氣候,更是困擾不已。中醫師指出,此時更需注意自己身體,因為溼冷空氣會增加室內黴菌含量,加上溫度變化過大,容易讓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過敏症狀加重,建議室內可開除溼機,避免溼氣重、黴菌增長。還有,應謹記「2不2要」養生之道。 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師暨長庚大學中醫系教授兼主任楊賢鴻指出,立夏到端午節前後,早晚溫差大,民眾在穿衣部分仍要注意「保暖」,如頸部、手腳等部位,只要做好保暖,讓身體不受寒,就不會著涼,讓病菌有機可乘、產生不適感。 其次,在飲食部分,過敏體質者千萬不要碰生冷食物,應以溫熱性食物為主,可飲用「參棗茶」保健,青菜可用麻油拌炒,有助過敏性鼻炎患者改善寒性體質。平日也要養成運動習慣,適量出汗可使毛孔通暢,身體更健康。 過敏養生2不2要 1. 「不」碰寒食:體質虛寒應少碰寒性食物,林口長庚曾與北醫護理系合作研究,證實中藥與飲食的寒熱性,的確會影響過敏性疾病的嚴重度,尤其最明顯的是飲料,因此應以熱飲為主,如黑咖啡、熱紅茶,不要喝冷飲與寒性茶飲(如綠茶、白茶、苦茶)。 中醫師提醒,過敏體質者應以熱飲為主,如黑咖啡、熱紅茶,不要喝冷飲與寒性茶飲。圖/pexels 2.「要」吃補氣食物:中醫進補,並非為補充營養,而是要調理體質,以替來年健康打下基礎。因此,過敏體質者,平日要常食用補氣藥材,如以花旗參加紅棗煮水而成的「參棗茶」可以天天喝。 3.「不」可熬夜:生活作息要正常,避免熬夜,晚上12點前必須就寢,早上6、7 點起床,才符合大自然的生理需求。中醫認為,白天補眠 2小時,也不及夜晚(尤其「子時」:晚上11點至凌晨1點)睡著的半小時。孩童若熬夜,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會影響身高;至於年長者,經常熬夜、睡不好,精神體力會衰退,免疫力下降。 4. 「要」常運動:運動能使人精神好,免疫力佳,不易感冒,並使肌肉有力量,不易受傷,也可減緩關節退化。人愈是不動,身體機能衰退愈快。任何形式的運動皆可,適合自己就好。如在晚餐後散步 30至60分鐘,走路過程中,新陳代謝速率較快,心肺機能也較好,可使全身血液循環獲得改善。 ★演講通告:6 月 2 日下午 2 點到 4 點,楊賢鴻與張晉賢兩位中醫師,在線上有免費視訊課程,主講「過敏性疾病中醫養生」及「中醫應用在兒童學習遲緩、腦性麻痺治療的角色」,免事先報名,屆時可以網路查詢關鍵字「瘋中醫 基金會」找到入口。

MORE

10大順暢食材 讓你腸道不卡關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現代人經常用「吃大餐」犒賞自己,或者以各式甜點、零嘴、垃圾食物來紓解工作壓力,胃腸經常處於消化不良狀態,以致於「便祕」問題如影隨形。 想要跟便祕說byebye?營養師高敏敏特別歸納出10種有助清腸的順暢食材,讓你腸道不卡關。 1. 燕麥: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可軟化糞便、促進排便。 2. 地瓜:富含膳食纖維,可幫助清除宿便。 3. 無糖優格:豐富的益生菌,可幫助調節腸道菌叢,促進腸胃蠕動。 4. 菇類:富含水溶性膳食,可軟化糞便,使腸道菌叢健康。 5. 地瓜葉:豐富膳食纖維,可軟化糞便,幫助糞便排出。 6. 毛豆:豊富膳食纖維,可刺激腸胃蠕動。 7. 海藻:高黏度的多醣體,可以幫助排便順暢。 火龍果不論紅肉、白肉,其所富含果膠,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圖/pexels 8. 火龍果:富含果膠,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 9. 奇異果: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幫助軟化糞便,有機酸助腸道健康。 10. 香蕉:不可溶性纖維,有助軟化糞便。 高敏敏指出,還有4大必吃食物,堪稱「便祕剋星」: 圖/高敏敏提供 1.白開水:成人一天要喝至少2000c.c.的水量,腸道就像滑水道,沒有足夠水分,便便就「沖」不下來! 2.天然纖維:可以多吃蔬果來補充膳食纖維,因其不會被腸道消化,吸水後會膨脹、有助將糞便「推出」。 3.好菌食物:無糖優酪乳,為腸道生力軍,可抑制壞菌,調節消化道機能。 4.好油脂:有助潤滑腸道,讓糞便變得更滑順。 腸道就像滑水道,沒有足夠水分,便便就「沖」不下來!圖/pexels​​​​​​​ 想要打造腸道成為順暢「滑水道」, 不僅要充足水分和纖維,也需要好菌和好油脂,來幫助好菌定殖/繁殖,抑制壞菌,提升腸道保護力。最後,還要搭配良好的運動習慣,幫助腸胃動起來。

MORE

【營養專欄】 落實「五要」原則 降低食物中毒風險

文/柯曉彤營養師 近日食安風波不斷,人心惶惶,而即將進入夏季,台灣氣候溼熱,不利食物保存,是食物中毒發生高峰期。這次就來分享常見食物中毒原因及預防方法,讓我們一起落實「五要」,安心飲食! 食物中毒定義為二人或二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即可稱之。然而,若因肉毒桿菌毒素而引起中毒症狀,且自人體檢體檢驗出肉毒桿菌毒素,或由可疑的食品檢體檢測到相同類型的致病菌或毒素,或因攝食食品造成急性食物中毒(如:化學物質或天然毒素中毒等),即使只有一人,也視為一件食物中毒案件。或經流行病學調查推論為攝食食品所造成,也視為食物中毒案件。 常見的食物中毒症狀為: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候伴隨血便或膿便。但每次症狀不一定相同,患者年齡、健康狀況、致病原因及被汙染食品攝食量等因素,都會影響中毒症狀及嚴重程度。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造成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因物質有:細菌性(如: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毒性(如:諾羅病毒等)、天然毒素(如:植物性毒素、河豚毒等)、化學物質(如:農藥、重金屬等),其中以下四種細菌性中毒最常見: 1.腸炎弧菌中毒:多發生於生鮮海產。 2.金黃色葡萄球菌中毒:多發生於蛋製品、乳製品、盒餐及生菜沙拉等。 3.仙人掌桿菌中毒:多發生於米飯、澱粉類製品、沙拉及乳製品等。 4.沙門氏桿菌中毒:多發生於受汙染的禽畜、鮮蛋、乳品及豆製品等。 食物中毒嚴重恐致命,想要降低中毒風險,平時請落實食藥署公告之預防食物中毒「五要」原則: 一、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都需徹底洗淨,有傷口需完整包紮。 二、要新鮮:食材應新鮮衛生,水源需乾淨無虞。 三、要生熟食分開:生熟食分區保存,處理器具以不同顏色或形狀區分,避免交叉汙染。 四、要徹底加熱:中心溫度至少超過七十度,細菌才容易被消滅,適當的加熱可殺死活的細菌,亦可除去某些細菌產生的毒素,如:肉毒桿菌的毒素在溫度一百度加熱十分鐘後會失去活性。但也有部分細菌毒素耐高溫,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毒素在高溫烹煮過後仍不會被破壞,因此應同時遵守其他四點原則,加強預防。 五、要注意保存溫度:溫度介於七至六十度之間稱為危險溫度帶,許多細菌在此段溫度間能快速生長繁殖。一般而言,食品加熱溫度需超過七十度,細菌才易被消滅。保存溫度方面,冷藏溫度需低於七度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其中已烹調食品,或是易腐敗食品及其原料,建議於溫度五度以下保存;熱藏溫度則需高於六十度保存。為避免細菌在食品中繁殖而產生毒素,建議食品製成後請勿於室溫下放置超過兩小時,夏天勿超過一小時。 另外,外食時應謹慎選擇衛生優良餐廳用餐,避免來路不明的食品;如要申訴或陳情食品衛生相關案件,可提供詳確事證(包括時間、地點、違規情節,以照片等方式舉證),向當地衛生局反映。

MORE

慢慢瘦才是硬道理

文/陳立哲醫師(澤予堂成祐中醫診所院長) 「治標」,就是先透過藥物讓代謝增加、改變飲食方式;「治本」,則是維持減重的效果。 「來到減重門診,是不是可以瘦很快呢?」如果你對中醫減重這件事期待很高,我只能誠實地說:「很抱歉,我可能無法符合你的期待!」 我認為減肥就像是《龜兔賽跑》的故事,目標訂在誰能達到終點,如果一輩子只想要減重一次,花上三個月、六個月跟花上一年減重成功,中間有多大的差異? 我想,最大的差異在於,減重後誰能維持三個月、六個月還是一年,甚至十年以上都不復胖? 就像想要讓代謝、循環、消化變好,絕對不是三個月、六個月就可以改變的事情,可是在這六個月裡,你有可能因此而瘦十公斤,這就是治標的概念。「治標」就是先透過藥物讓代謝增加,並改變飲食方式;「治本」則是維持減重的效果。 很多人會尋求中醫調理體質,我常常會畫一個圓餅圖,一半是「調體質」,方法有藥物、埋線等,另外一半就是睡眠、運動型態、生活習慣、飲食模式。你會發現,到最後還是要找到一個能長期維持的生活習慣,無論從治標或治本的角度,其實都做同一件事情。 不用花大錢也能減重 「陳醫師,我在這邊看診十年了,也認識你十年了,這幾年來你的體重都沒有變,是不是都有自己在吃藥控制體重?」說實話,我只有吃中藥調理身體,從來沒有吃過任何減重藥。 我在這十年來所做的事情,就是:在正確的時間吃正確的飲食。身為醫師,天天需要坐在診間看診,沒有時間吃很健康的食品,也沒有辦法吃低油低鹽的食物,我所能做到的就是長期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 我認為控制體重跟控制飲食是一體兩面,只要各位了解之後,甚至都不需要依靠藥物,也能做得到,所以才會花很多心思跟患者溝通及討論,因為我相信不用在減重上花大錢,都能做到飲食控制。 慢慢瘦就是懶人減肥法! 有沒有「最強懶人減肥法」? 「你就放心吃吧!不用刻意去想該怎麼做、如何準備、吃什麼、不吃什麼,只要記得選擇一些低GI的食物。」我通常對患者這麼說。正因為太複雜和過度刻意的飲食方式,根本做不到! 我自己最在意的事情就是在任何方面,包括對患者都能提供簡單可執行的建議,否則難以持之以恆。 「慢慢瘦」正是一種健康減重的概念,想要多懶,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態。透過觀念的導正,把握住大方向,不需要為了減重而刻意做出改變。做自己平常會做的事情,就可以慢慢地瘦下來,才是最好的狀態。這才是懶人減肥法的重點。 因為無法完美複製營養師或醫師交代的飲食建議,或是覺得一個月要瘦十公斤根本難如登天,但是如果調整成一年瘦十公斤,等於一個月只要瘦一公斤,好像就沒那麼困難了,接下來只需要跑到終點即可。 因此,懶人減肥法不需要極端的改變,只要將飲食做出合理且適合自己的調整,便能順利讓體重下降,維持一副好體態。減重這件事就是這麼簡單! 慢慢瘦,是我希望大家在減重中具有的心態,也是送給每位減重者的終極目標。 良好的睡眠也可以減重? 良好的睡眠,也是懶人減肥法的一種! 睡覺時分泌出的兩種激素,有助我們在睡眠中慢慢瘦,分別是瘦體素(Leptin)、飢餓素(Ghrelin)。飢餓素分泌多,會讓人感到飢餓;瘦體素分泌多,飽足感就會上升。 當我們睡覺的時候,飢餓素就會大幅下降,瘦體素就會上升,自然比較不會產生飢餓感,就不會想要吃東西。當長期睡眠不足的時候,兩種激素的比例就會失衡,讓人愈來愈容易感到飢餓,也會愈來愈想吃東西,於是就容易變胖。 睡眠也會影響生長激素,進而影響代謝速率。因此,只要開始合理化睡眠時間,其他什麼事都不用做,自然起到一個加分的作用! 什麼又是「充足的睡眠」?一天睡上六到八個小時最好。曾做過研究,一天睡六點五個小時以下,跟睡眠超過六點五個小時以上的人相比,會非常顯著地產生肥胖的狀態。 後來也發現,那些多睡一個小時的人,平均一天可以少攝取兩百七十大卡的熱量,少吃兩百七十大卡,等於多消耗兩百七十大卡,對於減重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因此,良好的睡眠習慣,不就是回歸並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嗎?而「慢慢瘦」就是讓人維持良好且規律的生活習慣。(摘自《慢慢「瘦」才最快:減重不是數學題,讓中醫師用最簡單的方式,陪您走到目的地》,博思智庫出版)

MORE

保健食品變冰淇淋 全台最美藥局吃得到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以顛覆產業面貌、打造非典型風格空間為核心,有「全台最美藥局」之譽的「分子藥局」,時隔七年,首度走出故里台中,於台北信義新光三越A11打造別具生活風格的都市空間「分子藥局NORTH HUB」;創辦人特別將優質保健原料與飲食結合,打造「Future Bar未來吧」,讓人們可以在藥局裡品嘗兼具「美學」與「食療」效果的冰淇淋,享受愜意、吃出健康。 第三代的感性視角 出身在地藥局第三代,擁有科班藥師專業背景的劉彥伯Tony Liu,2017年於台中國家歌劇院前打造出顛覆產業傳統印象的「分子藥局(Molecure Pharmacy)」,以健康選物概念出發,讓顧客推門而入不僅聞不到藥水味,還飄散著陣陣咖啡香;更以絕美設計空間、獨具美感與實用的選品成為人潮聚集地,吸引大量都會時尚男女爭相到訪拍照打卡,也成為國際媒體報導話題,甚至躍升外籍旅客到台中旅遊必訪之地。 歷經七年來的市場觀察,劉彥伯探索了藥局與生活融合的各種可能性,作為當代藥局的先行者,他期望打造更著重在個人化、精緻化的連鎖照護系統,「讓人不是只在生病時才想到藥局,而是在日常需要身心保養時,就會自然地聯想到分子藥局。」 作為連鎖藥局的首站,他選擇以台北繁榮的信義區百貨作為起點,以「分子藥局NORTH HUB」開啟都市藥局的感性視角,以「尋求健康也能成為美的途徑」為題,打造分子藥局的2.0版本。也藉由顛覆藥局的空間意義與行為脈絡,掀起一場新產業型態的革命。 年輕藥師劉彥伯,以美學、科學為核心精神,為置身都市叢林的現代人,帶來全身感官都能感受到平衡的「身心靈健康保養」。圖/記者陳玲芳 美學食療新主張 劉彥伯說,有感於人們在後疫情時代對健康與保健的關注度提升,遂聯手功能醫學醫師共同研發自有品牌「studio GLOW」,引進國外優質保健原料,重新定義保健品市場,同時通過獨特的視覺設計語彙與創新功能理念,重塑人們對保健品的認知,協助人們找回內在健康的自然平衡。 除了「實用」之外,連「食用」上的考量也一併注意到了,如人們在服用一般保健品過程中,往往因為其特殊氣味而難以下嚥,於是他發揮自身飲食品味解決大眾痛點,與studio GLOW合作推出「多重高效B群」即無常見B群酵母異味,取而代之的是舒適的穀麥香氣。 圖/分子藥局提供 他也透過自身對於機能性食材的深度研究,聯手台中「JLI lab」研發出無麩質、無蛋奶的「Future Vegan Gelato未來冰淇淋」,跨界推出6款讓現代人有感的「美學食療」新主張。 未來,他也將帶領團隊持續以美學、科學為核心精神,為置身都市叢林的現代人,帶來全身感官都能感受到平衡的「身心靈健康保養」。 時隔七年,分子藥局首度走出故里台中,於台北信義新光三越A11打造別具生活風格的都市空間。圖/分子藥局提供

MORE

疫情期間台灣孩童近視率增幅低 眼科醫師揭露關鍵

【本報高雄訊】國際期刊Nature近期刊出台灣近視防治成果,提到新冠疫情期間台灣孩童近視率僅微幅增加,增幅遠低於其他東亞地區,是近視防治範例。高雄長庚醫院眼科主任吳佩昌說,台灣持續宣導「近視是一種疾病」,以「天天120」計畫,推廣學童每天戶外運動2小時的觀念,讓台灣近視率從最糟糕時期高達50%,目前降至4成多,「是世界絕無僅有」。 吳佩昌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民眾減少外出,許多地區的孩童近視率大幅度增加,中國大陸山東、香港等地區甚至飆高到原本的2.5倍以上;台灣的兒童近日率近10年來,從50%一直往下降到44.5%,疫情爆發後略為上升到45.2%,幅度遠低於其他東亞地區,3年間大致持平。 吳佩昌表示,台灣自2010年推出的「天天120」計畫鼓勵孩子每天走出戶外活動至少2小時,並持續宣導「近視是疾病」,而疾病應該要被治療的觀念,消除家長對於近視加深是正常生理現象的迷思,兩者結合下,台灣疫情前數年間的孩童視力不良率維持下降趨勢。 吳佩昌說,台灣孩童視力不良率控制成功關鍵,是衛福部宣導「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每天戶外活動120分鐘以上」,教育部呼籲學童「下課儘量到戶外活動」,都起到很大作用,近年來國人對近視治療有更多理解,只要有異常就會配合用藥,能控制住孩童視力不良率。 吳佩昌說,近年政府推行「生生用平板、班班有冷氣」一定程度上讓學童戶外活動意願降低,需要政府更大力的倡議「下課就到戶外」,除幫助孩子護眼、增加維他命D、增加社交機會外,若在課間暫時關閉教室內的冷氣與燈光,也將有助於節能。 吳佩昌表示,中國「唯有讀書高」觀念深植人心,孩子不容易有戶外活動的機會,中國政府為了防止孩童近視,試圖把戶外帶進室內,推廣玻璃教室、特殊照明設備、自然主題壁紙等,但效果仍未知。 吳佩昌說,台灣雖有取戶外教學,老師仍認為窒礙難行,建議新課綱可考慮納入每天1堂體育課,強化「天天120」護眼。

MORE

莫名大小眼 「重症肌無力」找上門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眼皮莫名下垂、變成大小眼,不一定是眼睛病變?17歲少女,突然出現單側眼皮下垂、晨起複視經幾分鐘才恢復的情況,起初以為只是疲累,一年後症狀變明顯,且伴隨吞嚥困難,陸續經兩位眼科醫師追查原因,直至轉診神經內科才確診為罕見「重症肌無力」。醫師指出,重症肌無力致死率曾高達4成, 目前仍有約2成頑固型病友,因無法使用傳統免疫藥物或效果不如預期,治療陷入困境。 每年6月是世界肌無力症關懷月,歐洲更自去年開始將6月2日定為「肌無力關懷日」,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希望喚起大眾對於重症肌無力的重視,特於今(31)日邀請「台灣肌無力治療之父」邱浩彰教授、義大利拿坡里腓特烈二世大學 Francesco Saccà教授,與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理事長梁采葳,同台交流分享。 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葉建宏表示,過去醫療認識與資源有限,重症肌無力被視為絕症,許多病友因嚴重的呼吸肌無力、造成呼吸困難而致死。隨著生物製劑的研發,未來台灣重症肌無力將邁向個人化精準治療新時代,可望幫助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病友穩控病症,讓生活更有活力。 邱浩彰指出,重症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與類風溼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等疾病相同,都是因為免疫系統不當攻擊正常器官所導致。重症肌無力發病年齡有兩個高峰,20-30歲以女性為主,50歲以上則以男性為主。   一張表速懂重症肌無力與肌少症的差異。圖/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提供 「重症肌無力」與「肌少症」有關係嗎?肌少症主要是因年齡增長或活動不足,造成肌肉快速流失的病症,好發於老年人;重症肌無力則是肌肉無法正常收縮的疾病,會影響全身肌肉,且依發病位置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 梁采葳確診迄今40年,當年從發病到確診共花了2年時間,歷經眼皮睜不開、無法吞嚥、呼吸困難、兩年內住院8次與2次加護病房命危、插管、急救等過程,與長期用類固醇導致體重飆升、母親欠債籌錢救命、多段戀情被拋棄等坎坷命運。直到接受胸腺瘤切除手術與心靈轉念,她才逐漸走出陰霾,並且投身協會志工行列,與病友相互交流與鼓勵。 葉建宏說,目前國內僅少數幾位重症肌無力病友,接受生物製劑的臨床試驗,其餘病友仍在苦苦等待治療機會;期待未來台灣能加速引進相關生物製劑,且比照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納入健保給付,幫助重症肌無力病友穩控病況。

MORE

自助式導尿管爭取健保補助 讓脊髓傷者擺脫尿袋夢魘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樹先生在一場車禍意外中,成為一名頸椎四五節損傷的癱瘓患者。受傷之後,擺脫不了的尿袋成為他的人生惡夢,除了經常性的管路拉扯出血、阻塞、感染外,無法隱藏的尿袋,更讓他飽受別人的異樣眼光,因此,他開始學習自我單次導尿。 台北慈濟醫院泌尿專家楊緒棣副院長指出,拋棄式導尿所需要的耗材費用不貲,對傷後即失業的樹先生,造成不小的負擔;直到他獲得可以重複性利用導尿管的資源,才成功克服前述困難。「雖然尚未有健保給付,但總算讓書樹先生的人生,不再受尿袋限制。」 楊緒棣表示,脊髓損傷是常見的意外傷害,發生原因多元,包括先天疾病、後天感染或腫瘤、意外事件造成的損傷等。統計資料指出,台灣脊髓損傷每年約新增4至5千人,累積數目相當可觀。「每個脊髓損傷傷者的受傷程度不一,因此殘餘功能也不一樣,但不管脊髓哪個部位受傷都會影響排尿系統。」 他指出,排尿需要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體神經共同控制,三套神經都要完整才能正常運作,無論哪裡受傷都會導致排尿系統不協調,使病人尿不出來,進而失禁、感染、高燒,若細菌因此進入血液或腎臟中,更可能面臨洗腎的命運或危及生命。 楊緒棣說,學會自助性清潔導尿後,只要帶著一根導尿管並搭配隔夜式導尿,病人幾乎就能正常生活,不再受尿袋限制,因此現在醫療端多鼓勵病人自助導尿,藉此改善留置尿管的不便。無奈的是,現今健保只給付留置性導尿,未有自助性導尿的醫材給付,使多數傷友仍然面臨經濟壓力及世俗眼光的兩難抉擇中。 台北慈濟醫院、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北區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與國紹泌尿科學教育基金會,將於6月1日共同舉辦「脊時關懷 有您陪伴」講座暨義診活動,歡迎有需要的傷者及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

MORE

視力模糊別輕忽!可能是視神經發炎結合腦病變

【本報台北訊】一位50多歲的婦女因為視力變差而就醫,檢查發現是視神經發炎,於是住院接受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眼肌神經科主任鄭惠禎醫師指出,「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除了視神經發炎之外,腦部也有病灶,最終診斷為多發性硬化症。」 剛聽到罹患多發性硬化症時,患者非常難以接受。鄭惠禎醫師說,經過一段時間後,患者漸漸能夠理解這是一個需要好好控制的疾病,也願意聽從醫師的建議接受治療,目前狀況維持穩定,在門診持續追蹤。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MS)是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己的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發炎反應,漸漸造成神經退化、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受損。鄭惠禎醫師說,多發性硬化症可以在任何年齡發病,較好發於20~40歲的年輕族群,以女性患者占多數。 多發性硬化症的表現與受到攻擊的部位有關,可能的症狀包括複視、視力異常、色覺異常、眩暈、疲勞、肢體無力、痙攣、手腳發麻、感覺障礙、失去平衡、口齒不清等,而且每次發作可能出現不同的症狀。 約有80%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會表現眼部症狀,而至眼科就診。鄭惠禎醫師指出,視神經炎會造成視力減退、視野缺損、伴隨眼球轉動疼痛、光反射遲緩、甚至失明等;眼球運動系統受到影響,可能出現複視、眼瞼下垂、眼球轉動困難等;中樞神經系統受到影響,可能出現眼球不自主跳動、凝視性麻痺等。 很多原因都會造成視力模糊,大家如果發現有視力模糊的狀況,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請盡快至眼科檢查,仔細找出病因。鄭惠禎醫師提醒,至於多發性硬化症患者一定要按時回診追蹤。 「曾經遇過一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已經發作過視神經炎,但是沒有按時回診追蹤。直到有一天,患者因為視力模糊回到門診。檢查發現患者的視力相當差,視神經已明顯萎縮。若等到視神經萎縮再接受治療,效果大概也相當有限。」鄭惠禎醫師說,「多發性硬化症可能會有一些小發作,而病人沒有明顯的感覺,但是傷害會漸漸累積,神經學後遺症便愈來愈嚴重。患者務必定期回診!」 積極治療、穩定控制多發性硬化症 針對視神經發炎急性發作的患者,必須先排除感染、壓迫等問題,然後評估是否進行類固醇脈衝治療,以控制發炎。鄭惠禎醫師說,急性期的治療,通常以類固醇治療為主。 在急性期的症狀緩解後,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改變病程的治療。改變病程的治療有助於減少發作次數,讓病情維持穩定,盡可能減少神經破壞,避免神經學後遺症持續累積。 有多種藥物可用於改變病程的治療,包括干擾素、標靶藥物、免疫調節藥物等,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選擇合適的藥物。目前也有口服藥物可供13~18歲之青少年使用,便利性高,有助提升治療遵從度。 本文由「照護線上 https://www.careonline.com.tw/ 」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 https://www.careonline.com.tw/2024/05/multiple-sclerosis-240520.html 原文標題:視力模糊別輕忽!多發性硬化症經常出現眼部症狀,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MORE
/194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