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社論 | 人間福報

名家

社論--新青安房貸與炒房

囤房稅2.0版下月(七月)起將正式實施,而近一年來房市買氣反而更強、房價炒得更高,就是因去年政府推出的「新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對房市造成推波助瀾效果。一連串錯誤的房市政策,勢將激出更嚴重的「居住不正義」,而且一旦補貼到期、寬限期結束,以致房市反轉下跌時,必將拖累去年下半年開始踴躍進場買屋的年輕人。 囤房稅2.0和新青安房貸,都是去年總統大選期間,政府為了「居住正義」為抑制房價端出來的政策,結果反而成了房價與房租進一步上漲的觸媒劑。囤房稅2.0和之前1.0版本最大的不同是,1.0版只有縣市歸戶,2.0改為全國歸戶, 只要全國超過三戶,第四戶以上就課囤房稅。原本政府的目的是要增加多屋族的持有成本,但房東只會將增加的房屋稅負轉嫁到租屋族,造成租金上漲。主計總處公布,囤房稅2.0還未實施,今年五月的全國平均房屋租金就已上漲百分之二點六,創下近二十八年以來新高。 新青安房貸則是總統賴清德去年八月在競選期間,為了「挺青年,居住更安心」,將原有的青安房貸全面大升級,提高貸款額度至一千萬元、加碼補助利息、延長貸款期限至四十年、「只還利息不還本金」的寬限期延長到五年。由於貸一千萬的前五年每月繳款金額只要一萬七千多元,甚至比租房的租金還便宜,房市瀰漫「租不如買」、「無痛買屋」、「愈晚買愈貴」氣氛,讓更多原本買不起房的年輕人都跳下來買屋,房市交易十分熱絡。 內政部統計,今年前五月,全國六都累計不動產買賣移轉棟數創近十一年來新高。中央銀行的統計也顯示,今年第一季五大行庫承作房貸金額高達二千三百八十二億元,創史上新高;央行三月下旬曾升息半碼(零點一二五個百分點),結果房市也沒在怕,四月行庫新承作房貸金額繼續創下今年單月新高。其中,新青安房貸已占全部新房貸的四成,顯示現在房市買氣主要來自四十歲以下的年輕族群。 新青安房貸自去年八月開辦後,鼓動大批首購族進場,公股行庫承辦的業務每月都增加五、六千戶,撥貸金額每月增加五、六百億元,是近一年房市最大的動能。新青安房貸因為資格太寬鬆,也衍生不少問題:包括父母以子女名義買房出租(非自住)、等待五年寬限期結束就賣房賺價差等。因新青安最高可貸一千萬元,無疑墊高了購屋金額,更帶動了一波房價上漲,讓買不起房的無殼族更是望屋興嘆,加深了居住不正義的剝奪感。 據房產專家以專業技術面分析,目前全國房價已處於末升段的高檔,隨時有反轉走跌的可能;但因新青安的買氣支撐,很多年輕人沒怎麼評估風險就跳下來買房,一旦補貼到期、五年寬限期結束、房價反轉下跌,長期的還款負擔可能更痛、更沉重。 政府打房不成,去年八月上路的新青安房貸反而成為助長這一波房價上漲幫凶,難怪連主管房市的內政部長劉世芳最近都呼籲,「請財政部不要再加碼補助新青安了」。

MORE

社論--價值的話語權

中國大陸電動車以其價格優勢,有強大競爭力而行銷全世界,引起美國和歐洲的緊張。美國汽車產業一直是企業龍頭,勢力盤根錯節,政治遊說影響力特別大,因此發動反傾銷、高關稅之戰。理由是大陸產能過剩,政府補貼造成了全球市場的轉變。歐盟則準備用高關稅來加以應對。 如果從全世界因生產過剩而對其他國家發動「行銷」(當時尚無「傾銷」用法),那最初的起動者恐怕是一九五○年代的美國了。當時美國在二戰後糧食生產過剩,民間消化不下,價格暴跌。美國為了強化亞洲人對於牛奶和麵粉的需求,先是以美援的方式,幫助戰後的日本。但僅僅援助也不一定會受消費者青睞,更何況日本人以米食為主,麵粉食品市場很小。美國於是在日本進行宣傳:日本人的身材矮小,體格不夠健壯高大,就在於缺少牛奶和小麥,像美國人就是如此高大;因此日本一定改變飲食習慣,才能改變國民體質。有一度美國也將生產過剩的奶粉贈送給日本,讓小學生免費喝牛奶,從小培養新一代的生活習慣。 這就是一九五○年代的美國行銷。它先行銷一種觀念,一種價值觀,再進行產品銷售,如此就變得自然而然了。 電動車也是。在全世界節能減碳、避免地球暖化的正義大旗下,電動車被視為是環保節能的一種道德產品。美國是電動車生產大國,特斯拉即是代表。這逼得日本大廠如豐田、本田不得不跟進。電動車、油電混合車相繼出現。但中國大陸卻以電動車的技術,彎道超車,以大陸市場之龐大,得以支撐大規模生產而價格低廉,急起直追,終於越過美國,越過特斯拉,成為新崛起的電動車生產大國。 這件事情的核心矛盾,是美國和歐洲先提倡了一種價值觀,讓中國跟進。有一度中國是特斯拉全球最大的市場,獲利驚人。但等到中國自製的電動車趕上了,符合此一價值,且價格遠遠低於歐美電動車,問題就出現了。歐美既不能否認電動車對節能減碳的價值,又不能否認中國大陸的車確實比較便宜,最後可能打垮一些缺乏競爭力的歐美車廠,於是只能祭出「傾銷」,再課以高關稅,試圖阻止中國汽車的進口。 但問題即在於:特斯拉主要工廠在中國,歐洲某些車廠的生產部門也在中國,如果課以高關稅,自己的汽車公司也會跟著受害。德國總理蕭茲即表示,貿易保護主義和關稅壁壘只會讓一切變得更加昂貴,讓所有人變得更加貧窮。他強調,如果專注於進步和創新,他相信德國將於二十一世紀繼續走在汽車產業的最前端,但這需要公平和自由的世界貿易。 然而歐盟執委會已決議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差別只是關稅的高低。這也將逼使得中國的電動車廠轉向去歐盟國家設廠投資,匈牙利、比利時、葡萄牙等,都會是一種可能。 電動車只是一個例證。它說明世局的變動極其迅速,由歐美倡議的價值,一旦變成不利,就會有新的說法與制裁出現。如果中國要成為更有影響力的國家,最終還是得成為價值的倡議者。不管是自由貿易、保護主義、環境主義,價值的話語權,才是最核心的所在。

MORE

社論--當家執政應定國安民

立法院通過國會改革法案後,行政院認為窒礙難行,提出七項理由,認為立法院混淆雙首長制、違反程序正義還擴權。這些理由都被在野黨一一駁斥,批評這才是行政院不折不扣的擴權,為了這個覆議案,朝野又開始動員,並分別下鄉宣講,其目的就是擴大朝野鬥爭的戰線,延燒到地方;結果必然是使朝野更加撕裂,社會更加動盪不安。 立法院在審議國會改革案時,民進黨就全面杯葛,議事台前幾波的肢體衝突,場外則是由執政黨號召來的支持群眾,號稱自動自發的「青鳥」,誰在幕後操縱,大家都心知肚明。最後表決,因藍白合人數超過執政黨,而三讀通過國會改革案。此一法案其實正是民進黨在野時強力推動的方案,只是如今在朝了,不僅不願意讓在野黨監督,同時還想弱化立法院的職權。 例如最近新國會要求國家通傳會(NCC)提供「鏡電視審議過程」的相關資料,NCC說不給就不給,立法院莫可奈何,也只能任令NCC主委陳耀祥藐視國會,對於鏡電視審議過程的黑箱作業,一點輒也沒。如最近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王義川比對手機資訊引爆監控疑雲,NCC講些不痛不癢的話。儘管在疫情期間爆發過疫苗、快篩劑、護航高端等諸多疑雲,新國會想要調閱資料都困難了,別說是打開黑箱。 如今立法院不過是想要恢復調閱的權利,讓執政權不至於擴大到所有政策都黑箱作業,能攤在陽光底下;為使國會不受到行政院官員的藐視而仿照國外訂定藐視國會權,也被執政黨說是擴權,要無差別調查全民。而行政院不顧憲法五權分立的原則,一意要把立法院搞成行政院立法局,閣揆可以隨意罵立委「袂見笑」,或是針對委員質詢直嗆「吵死了」,這樣的官員不僅帶壞官箴,還帶壞社會風氣。 行政院反對總統到立法院做國情諮詢,理由是混淆雙首長制,違憲。請問行政院是大法官嗎?違不違憲豈能由行政院說了算嗎?到立法院做國情報告,不是賴清德在選前的承諾嗎?為何選後要躲民意,不願面對國會?是要像蔡英文一樣躲人民七百多天嗎?堂堂民主國家的總統和行政院卻羞於與人民溝通,是想搞獨裁嗎? 行政院提出覆議案後,現在戰場已經延燒到街頭,執政黨號召青鳥飛進各縣市,同時要到各地方去巡迴宣講;在野黨當然不甘示弱,也要到各縣市舉辦大型的宣講活動,指稱不能讓台灣只有一種扭曲造謠的聲音。顯然,一場暴風雨的即將來襲,已經讓台灣的上空籠罩烏雲。 行政院提出覆議案是憲法的權力,但必須考量到憲法制衡的原則與當初制憲意旨,不能讓行政權獨大,這是民進黨在野時強力的主張。而民進黨以雙少數執政,更應該考量大多數的民意,據多項民調,國會改革是主流民意,民進黨既已當家執政就必須依歸民意,豈可在國會表決失利就發動群眾上街,當家鬧事,怎能定國安邦、收服民心?執政就該好好想想自己在野時是如何衝撞體制,打壓在野!

MORE

社論--世界的台積電與台灣

六月四日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退休;日前他接受《今周刊》專訪,談六年來應對世局變化的決策。他說現在的台積電,不只是台灣的台積電,更是世界的台積電。 台積電擁有尖端技術與產能,根植台灣;由於世界不再安寧,不再是互通有無的全球化,竟成地緣政治家必爭之公司。為應對時局,才赴美國、日本、德國建廠,走向世界。 這家半導體龍頭企業如何布局全球呢?首先是著眼客戶、股東和員工的利益。客戶希望抵近生產,確保供貨;員工走向世界,能增廣見識勇氣;股東則盼有穩定利益。台積電兼顧三方,穩住自我,不在強權間選邊站。 其次,走向世界的決策,來自民主合議、集中智慧的共識決。經營團隊有異見時,就不會提到董事會討論,力求同心團結。另外,技術是台積電的寶貝,當全世界包括中國大陸在內,都需要台積電的產品,就是走向世界的本錢。 近年台灣政界格外嚮往世界的台灣。前總統蔡英文在二○二四新年談話中說,領政八年留下一個世界的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就職時也說,要展現自信讓世界迎接新台灣。兩位還都舉台積電為例,思慕能像台積電般被世界需求與關注的焦點。 世界的台灣與世界的台積電,當然政、企有別。從地球物理解讀台灣,本就存於世界;冰河期與亞洲大陸相連,一萬八千年來冰帽冰川融化,海水面回升,淹沒了海峽,台灣島與閩省才隔海對望。 從字義擴張解讀世界的台灣,無論政治、經濟、軍事面也都是既存事實。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治理台灣,實施地方自治民選官吏,改變日據時期以日本統治者利益為導向的高壓管制,世所共見。 經濟面,台灣從發展中國家進階已開發國家,是亞洲四小龍之首;從加工出口、石化、鋼鐵、造船,發展出高科技半導體產業鏈,為世所需要。軍事面,在美蘇集團冷戰年代,台灣直面鐵幕,流血犧牲,乃自由世界的哨兵。 早在一九七九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報告即指出,台灣是新興工業地區;西方世界視台灣為發展中國家地區的典範。上世紀台灣與世界的連結,已定位世界的台灣殆無疑義。 今之蔡、賴政府所定義世界的台灣,是指以台灣名義走向世界,與兩蔣時代以中華民國走向世界,和馬英九主政時善處大陸再走向世界,已見分歧。 時代、環境、潮流都在變,兩蔣時代的主體能動自難複刻。馬英九鑑於大陸國力日強,採善處鄰邦,與世界為友的衡平政略,意在厚植台灣經貿實力,以保家衛民。 目前台灣政府的政略路線很難善處鄰邦,還不時招惹出陸方圍島軍演和機艦戰備巡航;當外界認為台灣不是很平靜的地方,對台灣經濟發展有害無益。 世界的台灣不應是強權角力的支點,若藉瀕臨戰爭之憂患,而獲得世界各方關注,亦絕非穩定的策略。 借鏡台積電成功走向世界,前提應從台灣全民利益出發,避免在中、美兩強間選邊附隨,自詒伊戚。其次,民主合議,同心團結,若仍分化內鬥為黨派選舉張目,本土不寧,必定僨事。 台積電有技術本位,全世界相關產業無法拒絕他的產品,是走向世界的本錢。台灣政府的治理績效若不足法,何以奢談走向世界,或成就世界的台灣。

MORE

社論--修財劃法是政治也要專業

規範中央與地方政府財政權責與資源分配的《財政收支劃分法》,自一九九九年凍省後即未修改。最近在野黨立委力推修法,朝野繼國會功能法案後,再度就公共政策進行角力。 《財劃法》明訂中央與地方財政分配比為六比四,凍省後中央將省府占比的百分之十五收入全部收歸國有,地方政府少了原省府撥補的經費後,各縣市財政缺口逐年攀升,平均超過五成,有的甚至達到八成,需靠中央統籌稅款及補助款挹注,由而衍生補助不公的爭議。 總的來說,《財劃法》爭議包括中央與地方財政權責和資源分配不平衡、補助分配不公平、地方財政收入來源太過單一以及中央與地方協調不力等面向。這些問題亟需透過修法和政策調整來解決,行政院過去也曾五度提出過修正案,卻都沒有能夠完成,原因就出在政治問題。 過去二十五年台灣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地方縣市的藍綠版圖也出現幾輪消長,但往往誰掌握中央執政權,就消極面對《財劃法》修正,反之亦然。所謂「屁股決定腦袋」,朝野換位思考流於雙標,在《財劃法》問題上顯露無遺。 如今可說是推動《財劃法》修正的歷史性一刻,因為中央由民進黨執政,地方縣市國民黨亦占多數,加上立院三黨不過半,且未來兩年無選舉,確實是透過修法以實現財政資源公平分配的最佳時機。 目前中央國稅與地方稅的比重為八比二,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配比例約為七點五比二點五,在野黨提案主張修改為六比四,據財政部試算,將使各縣市政府每年增加超過五千億元的收入。 然而《財劃法》修正除了政治上的折衝之外,另還涉及複雜的專業問題。單就中央與地方層面,是要解決垂直不平衡的問題,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但同時還存在六都與各縣市的財政不平均問題,過去都是靠中央統籌款來調節,現在若以單一公式來處理,對貧窮縣市並不公平。 還要考慮區域發展的問題。目前台灣已形成幾大都會圈,如雙北都會圈、桃竹苗都會圈、中彰投都會圈等,許多建設都須跨縣市規畫。未來如果只針對個別縣市擴充財政,在本位主義作祟下,會淪為各自為政,不利於區域的整體發展。 應知地方財政自主應該是雙向的,收與支要一起考慮,自治事項與事權也要一併檢討。因此,除了修改《財劃法》,《地制法》也應連動修法,才有助於提升地方治理能力。 同樣不能忽略的,是地方的財政紀律問題,不能因為地方財源擴充了,縣市長變相成為散財童子,重蹈過去苗栗縣政府幾乎破產的覆轍。可見修法中也應有監督機制才行。 《財劃法》長年無法完成修正,是因為它從來不是單純的財政問題,而是複雜的政治問題。既然是政治問題,就回歸政治來處理,這是從修法的時機來看。但如前所述,《財劃法》修正也是專業問題,如何拿捏政治與專業,就看朝野各黨的智慧了。

MORE

社論--鬆開干預經濟的手

當前世界保護主義正方興未艾。美歐政客紛拿關稅為對抗他國的工具,致使全球經濟與企業營運擾攘不安。尤其可慮的是,有些國家的國內政治對立情緒陡升,將其外溢成為地緣政治的新風險,造成國際間的紛爭。 各國相互掐脖子將使野火延燒成為全面的貿易戰,關稅保護壁壘此起彼落,如美歐國家對中國大陸電動汽車產業加徵高額關稅,但所增加的購買費用,最終將由全球消費者埋單,致使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導致經濟復甦的力道受損。 另一方面,將對綠能產業的發展造成損害,不利對抗地球暖化問題的惡化。 世界自由化貿易體系的基礎正被磨損與破壞,全球經濟一體化正在開倒車,經濟分裂不僅會對貿易產生負面影響,降低效率與收益,也將增加宏觀金融動盪的風險。當今不斷上升的地緣政治風險,造成彼此的更不信任,削弱國際政經系統正常化運作的合作意願,從而拖累全球經濟系統。 由於主要國家愈來愈將安全因素導入經濟政策,以確保自己能取得必要的資源和技術,而引發競爭對手升高反制行動,加速去全球化的進程,進而加大國際經貿的系統性風險。其中一個現象是各國正在爭奪綠色技術的主導權,而非透過合作來加速技術的進程。 各國採取針鋒相對政策的結果,原本趨於一體化的全球經濟秩序可能崩解,全球共同遵守的規則將被破壞。可悲的是,強權國家最新一輪的保護主義措施,正一步步瓦解既有的國際經濟秩序,數十年來透過貿易整合和全球化帶來的巨大利益將蒙受重大衝擊。 當前各強國正競相增強經濟安全性,推動「去風險」經貿政策,紛紛透過龐大的產業政策補貼支持國內產業。全球化正在開倒車,世界經濟景象更加支離破碎。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貿易組織(WTO)先後發表研究報告,指經濟碎片化加深,將使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折損百分之五以上。 國際間經濟的集團性分化正加速進行,我群、他群愈來愈清楚劃分,這在相當程度內與政治和安全的界限重合。 其中最重要的兩個盟友群,一個以美國為核心,G7為基本盤;另一個盟友群以中國為中心,核心成員為俄羅斯、伊朗及一眾南方國家。 在盟友群之內,供應鏈功能相當齊全,而且密切整合。盟友群可能是區域性的產業聚集和自由貿易區,如美、加、墨北美自由貿易區;另有不以地域而以功能性劃分的盟友群,主要是尋求資源供需和產業鏈功能互補,各盟友群之間並非截然劃分,存在交叉和較弱的連結,不完全脫鉤。無論如何,經濟的集團性區隔加重了政治上的對立,讓全球的集團性摩擦更加激烈。 可慮的是,二次大戰後約七十年的時間,非社會主義集團的國家本於比較優勢利益法則分工合作,經貿聯通,資本驅動了全球化,大部分參與全球供應鏈的國家都獲得快速的經濟增長,對世界範圍的致富與脫貧貢獻良多。這個成果還能維繫嗎? 當下全球的貿易壁壘構築與供應鏈挪移加速進行,以政治為引擎,資本、技術等多股力量共同驅動的逆全球化進程正在制約全球經濟的健全發展。美歐國家基於政治利益而掀起的經貿大戰,讓政治利益左右了經濟的理性計算,迫使世界各國的個體、企業和國家備受利益受損的衝擊,不得不想方設法因應,謀求對策,俾能在動盪不安的世界中避凶趨吉。 人類本是命運共同體,為了促進全人類福祉,強權干預經濟的手亟應鬆開,讓經濟的重歸經濟,不再被政治的黑手扭曲。

MORE

社論--和平峰會與核武威脅

首屆烏克蘭和平峰會本月中旬將在瑞士舉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日前現身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爭取更多國家出席和平峰會。美國確定由副總統賀錦麗出席,俄羅斯未獲瑞士邀請而缺席,中國大陸則以不具實質意義婉拒與會。 俄烏戰火邁入第三年,迄今未見趨緩跡象。回顧兩年多來,包括非洲六國、巴西、印尼、土耳其、中國等相繼提出和平方案,盼能盡快終戰、恢復和平。羅馬教宗方濟曾呼籲烏克蘭應有舉白旗的勇氣,通過談判結束戰爭。 這些國家提出的和平方案,未受到美歐及烏克蘭青睞。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提出,只有俄羅斯軍隊撤出烏國領土,才有可能與其談判;他雖然要和平,但絕不會放棄任何領土。美國支持烏國立場,聲稱和平協議必須包括俄軍從烏克蘭領土撤出。 俄國總統普亭表示願與希望和平的人進行建設性對話,如果美國停止向烏克蘭供應武器,衝突將在兩三個月內結束。 盱衡俄烏兩國開出的停戰條件,南轅北轍,全無交集。 即將舉行的瑞士和平峰會,主辦國瑞士透露將有七十國元首、代表團參加(澤倫斯基宣稱逾百),雖然頂著「和平」之名,但在俄中雙雙缺席情況下,恐難有實質進展,只是為穿梭奔走勸和促談又增添一項紀錄罷了。 隨著烏克蘭前線形勢日益嚴峻,美歐已鬆口有條件支持烏軍使用西方援烏武器打擊俄國本土軍事目標,對此俄國反應相當強烈,警告這將使西方與俄國為敵;俄方聲稱,就像美國向烏國提供武器一樣,俄國也可以向任何美國的敵人提供武器,打擊敏感設施作為反制。 甚且揚言,如果威脅到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就會考慮動用包括核武在內的一切手段,前此普亭還明確列舉動用核武四條件。 一旦俄烏戰火外溢,進而引發北約與俄國兵戎相見,由兩國戰爭升級為區域大戰,再加上俄方毫不掩飾地出言恫嚇會動用核武,歐洲前景令人憂心。 在亞洲,同樣也出現了核威脅。近來朝鮮半島南北對抗情勢驟升,兩韓喪失互信,相繼廢除《九一九軍事協議》。 根據協議,雙方停止在軍事分界線舉行軍演,在任何條件下都不得動用武力,有如政治三十八度線。隨著情勢生變,北韓金正恩指控美國在朝鮮半島周邊海域擴充部署核戰略裝備,警告如果敵人挑起戰爭,將全面動員包括核武器在內的所有軍事力量予以反擊。金正恩日前視察導彈試射時還表示,將加強核武力量,讓敵人「不敢玩火」。 針對北韓祭出核威脅動作,立即成為上月底舉行的韓日中領導人會議重要議題,三方領導人在聯合宣言中,同意繼續為推進朝鮮半島問題政治解決進程做出積極努力,但卻未能載入「三方支持朝鮮半島無核化」字句,而僅是對此重申了各自立場。這應是美中戰略分歧加劇,北京偏向北韓所做出的戰略選擇。 美中深知雙方在安全領域的分歧和矛盾甚大,因此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美中防長見面會談,只是為了保持溝通接觸。美方歡迎兩軍指揮官將恢復電話交談以及年底前成立美中「危機溝通工作小組」;而中方亦稱「談總比不談好」,畢竟保持通暢的溝通管道,有助於雙方增進了解、避免誤判。

MORE

社論--發展AI與電力供應

AI(人工智慧)時代來臨,最近「台北國際電腦展」開幕,前所未見的共有九位全球科技大廠創辦人或執行長群聚台灣,賴清德總統形容「台灣的上空是光芒萬丈」。台灣發展AI的實力被世界重視,AI處理大量資料時也耗費能源,能否穩定的電力供應是影響AI發展的重要關鍵,正考驗著電力左支右絀的台灣。 人工智慧在今年呈現爆發式成長,台灣近年累積的科技實力,將台灣推上AI革命性發展的熱點。最近的台北國際電腦展,多家企業都表明有在台設立數據中心的計畫,全球科技大廠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更明確宣布輝達將在台灣投資超級電腦中心與加碼第二座研發中心,台灣成為世界AI重鎮的願景可期。 發展AI,除了需要大量的人才外,電力供應更是極大的考驗。臉書創辦人祖克柏前陣子就直指,「電力短缺已成為建造AI數據中心的最大挑戰,即使技術和資金都足夠,但如果沒有足夠的能源,還是無法順利發展AI」。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也表示,「AI和電動車的快速發展,全球將面臨電力和變壓器供應短缺問題;未來不再是缺晶片,而是缺電力」。 AI發展瞬息萬變,談到增加電力供應,經濟部長郭智輝坦承,明年底前還能支持五至六家設置AI數據中心,但其他還有很多家企業也有意在台設立AI數據中心,必須考慮如何增加電力供應。不過,經濟部針對AI發展增加的吃電需求,仍是「優先以光電為主」,雖然符合國際減碳的趨勢,但猶如空中畫餅,實務面在台灣誠難做到。 首先,前總統蔡英文執政八年規畫的能源配比政策失策,光電等再生能源進度遠遠落後,如原本規畫明年再生能源占比要達百分之二十,目前僅占約百分之九點五到百分之十,證明光電等再生能源並非穩定可靠。而且台灣平均電價猶低,國際的燃料價格又居高不下,台電公司去年底累計虧損已近四千億元。台電對再生能源的購電成本已比一般發電成本高出逾四成,若發展AI用電是要優先從再生能源支應,無論從供電穩定與供電成本來看,都不會是如意的算盤。 若再生能源的發展與供電不符預期,但在台的AI數據中心吃電能力勢將繼續大量攀升成長,未來對台灣總體經濟與民生用電都將造成很大的負荷與衝擊。 台灣的光電發展法規面寬鬆不周,執行面弊端重重,導致許多光電能源是以犧牲農漁業、破壞土地資源換取,對台灣環境的永續發展傷害很大。如果台灣發展AI要增加驚人的耗電量,卻是用極快的速度大量殘害台灣的環境,未來國民要付出的代價將比想像更可怕。 二○二五年至二○二八年是AI應用爆發期,誠如國內企業家所言,「得AI者得天下,但全球對減少碳排量已訂出嚴格的管控目標,例如二○三○年時就要達到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百分之五十的目標。台灣希望打造成為「人工智慧島」,但要如何大量發電,同時又要減少碳排,是政府及所有企業需要共同思考的嚴肅課題。

MORE

社論--和平的覺醒

前行政院院長劉兆玄剛出版的新書《台灣──烏克蘭計畫》,書中談到美國密謀要讓台灣成為第二個烏克蘭,因此設計了兩岸衝突的密謀,利用演習、軍艦通行衝突等突發事件,讓兩岸爆發戰爭。幸好台灣有相關的科學家、學者以及記者,共同揭發這一次陰謀,終而未能得逞。 雖然這是一部「推理小說」,故事人物純屬虛構,但因它所描寫的時事太過逼真,俄烏戰爭的現實確實發生,因此書中所描述的情節,確有高度的仿真感。有人就開玩笑說,希望這真的是一部「推理小說」,不要變成「報導文學」,否則就太恐怖了。 無獨有偶,中國大陸前駐美國大使崔天凱在出席美國智庫所舉辦的研討會上,公開對美國表示:「中國大陸不會掉入別人設下的台海戰爭的陷阱。」他認為中美之間的信任度很低,兩國要積累互信,首先要有誠意和善意。崔天凱直接擺明了說:「陸方當然不想看到中國人自相殘殺的形勢,那不是中國人的做事方式。我們不會掉入有些人給我們設下的陷阱。他們提供軍援,為代理人戰爭提供武器,想讓中國人殺中國人。我們不會掉進那種陷阱。」 劉兆玄用推理小說試圖要把台灣的危局,及美國在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加以呈現,提出警告,其目的無非是希望避免戰爭悲劇。而崔天凱挑明的陳述,更意有所指,讓美國明白,中國已經很清楚陷阱,不會上當。質言之,他們都是希望把可能的陰謀擺上檯面,攤在陽光下,期望消弭戰爭。這或許也是他們內在的某一種「不忍人之心」的顯現吧! 從民間的角度看,其實俄烏戰爭發生後,台灣民眾已經看得非常清楚。美國提供軍事援助,讓烏克蘭打代理人戰爭。但美國又限制烏克蘭不能去攻打俄羅斯境內的石油設施和重要設施。而歐洲國家也是袖手旁觀。其實戰爭的目的只是要讓烏克蘭拖垮俄羅斯,拖得愈久,對美國愈有利。 最可憐的是烏克蘭人民。在長期的戰爭裡,年輕人幾乎都死於戰場,現在開始大量徵女兵和老兵,紛紛派上前線。戰爭打到這個地步,烏克蘭已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這樣的國家境遇何其悲慘!台灣民間當然看得非常清楚。 作家楊渡曾在專欄裡寫過,他在中部鄉下聽到一個老人家對他說:「其實美國是要拿別人的拳頭去捶石獅子。」這句閩南話講得多麼直接而樸實。民間早已明瞭,台灣只是被利用的拳頭,打不破石獅子,只是讓手變得稀巴爛。台灣連鄉下人都了解,台海局勢已經不是台灣在決定的,而是中美之間的大國博奕,台灣老百姓不希望變成博奕的犧牲品。如此清晰的民意,也正是賴清德競選時得票才百分之四十的原因之一。 台灣要避免戰爭悲劇仍然需要執政者的智慧。也就是總統賴清德和民進黨執政當局要清醒地傾聽人民的心聲,執政不能違逆民意。如果賴清德繼續把兩岸局勢帶向緊張對立,很顯然他的支持度就很難得到提升。人民希望過著和平安定的生活,不希望變成大國衝突一顆棋子,這心聲,賴清德和中美兩方都應該認真傾聽。

MORE

社論--監察院的存廢

國會改革法案三讀通過之後,在野黨表示下一步要聯手廢除監察院,國民黨立委羅智強等人提出聯合倡議,主張「廢院不廢權」,先凍結被東廠化的權力,以後合併選舉再修憲。論及所有主張廢除監察院的理由都是因為監察院的功能不彰或是淪為東廠打手所致,監察院本身無罪,罪在執政者的濫權。改革之道在於完善監察委員的產生制度,才有可能防止監察院的失能。 廢除考監兩院是民進黨在野時一貫的主張,等到執政之後,發覺考監兩院的人事任用權太好用了,想要酬庸的人都可以放到考監兩院,輕易擺平所有的選舉人情和派系對壘,也可以擺放一些黨性堅強的人,必要時放狗咬人;而被任命的監察委員多半不需法律專業,更不必具備什麼學養風骨,以至於完全聽命政黨,淪為打擊異己和政敵的東廠角色,把監察院徹底搞成烏龍院。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監委高涌誠提案彈劾檢察官陳隆翔的案子,近日才遭到懲戒法院兩度駁回,說明監察院通過的彈劾案根本就是「政治追殺」,只為了護航民進黨立委段宜康的不實指控,竟兩度濫用監察院的彈劾權力打擊不支持民進黨的檢察官,這不僅是濫用職權的問題,更會造成檢察官不敢辦民進黨人的寒蟬效應,這樣的監察委員、這樣的監察院怎能不讓民眾深感欲去之而後快! 由常理來看,監察院這八年來的作為不僅把監察院搞成烏龍院,更顛倒是非黑白,嚴重傷害人民對於法治的信賴。這八年來官箴敗壞,貪汙腐敗橫行,正是監察院發揮職能為民除弊的時刻,如疫情期間的疫苗採購、快篩劑採購、護航高端的疑案,蛋荒期間的進口蛋笑話,民眾已經罵翻天;可是監察院完全像個無事人,昏睡叫不醒,偶爾翻身想拍隻蒼蠅,讓人覺得他有在做事,做的卻是迫害忠良。 然而,這不代表監察院本身必須廢除,正因為有這些執政腐敗,需要監察院去糾正,而這正是監察院存在的理由。 據《憲法》五權分立的原則,監察院職司風憲、糾舉,還督導審計、財產申報等關乎官箴和民利的問題,即使在兩蔣的威權時代也曾經發揮強大監督政府的功能,如陶百川委員就是風骨卓著的監委,在雷震案、孫立人案都說該說的話,不畏權勢,有「鐵面御史」的稱號,每天都有民眾向他陳情,他的座右銘就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樣的監察委員多幾位,那麼監察院還有什麼理由要廢除? 現在的問題就是在朝野之間惡鬥之下,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在朝時都不想廢監察院,因為它太好使了,在野時都想廢除,因為它太可惡了。監察院在風口浪尖上,主因在於執政者的私心,把它當工具。據孫中山先生的立法旨意,監察院的存在正好可以分擔部分立委的監督職權,不至於在執政黨立院獨大之下擴權。解決之道在於監委產生制度的改革,在兩蔣時代,監委還都是由民代間接選舉,現在當然可以還原為民選如同立法院,不致讓執政黨獨攬監察權。 在野立委主張「廢院不廢權」,說明監察院的功能仍有存在價值,但是如果轉移到立法院,會產生更嚴重的擴權問題。當前,或許可以採取杯葛人事或是凍結預算的方式,對執政者稍加箝制,直到他願意提出適合的人選;未來則可採取普選制度產生監委,應可回歸五權分立的憲政制度。  

MORE
/12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