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公益 | 人間福報

生活

悅讀扎根偏鄉 航向書海讀出希望

【記者江俊亮南投報導】周大觀「讀出希望中心」16日與南投市立圖書館簽署姊妹圖書館,鼓勵偏鄉孩子「少滑手機、為愛朗讀;航向書海、讀出希望」。周大觀文教基會表示,目前已攜手79國姊妹圖書館推動「好書交換.悅讀交流」活動,希望讓閱讀往下扎根,向上結果。 姊妹圖書館簽署儀式,由南投市長張嘉哲、周大觀「讀出希望中心」主任金馨梅共同簽署,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陽光喜憨天使」周以嘉吹奏希望樂章揭開序幕,她的母親尤惠珠則朗讀女兒的自傳《第一道陽光》,用愛讀出希望。 周大觀文教基會指出,「陽光喜憨天使」唐寶寶周以嘉,出生4個月被診斷出罹患唐氏症,她克服先天障礙與肢體缺陷,學習陶笛、鋼琴、電子琴、薩克斯風等樂器,每種樂器都練習無數次,在全台各地考取23張街頭藝人證照,還出版自傳《第一道陽光》,激勵許多人。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表示,為化解孩子們缺乏閱讀實體書的危機,基金會推動「家庭歡樂悅讀活動」,攜手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79國姐妹圖書館,鼓勵孩子「少滑手機、為愛朗讀;航向書海、讀出希望」,開啟通往世界的大門。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郭盈蘭表示,最近轟動全球的電影《恩賜妙手》,是美國著名神經外科醫生班傑明.卡森博士(Benjamin Carson, M.D.)真人真事改編,故事主角是個黑人小孩,因為閱讀,不僅改變了他的人生,也造福無數病患。 郭盈蘭指出,挪威、紐西蘭已發現孩子過度使用手機,會造成識字能力減退,因此率先立法,禁止孩子攜帶手機進入校園,並加強實體書的閱讀分享,值得全球各界重視與借鏡。

MORE

代無聲植物人 向護理人員說聲「謝謝」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每年5月12日是國際護理師節,用來紀念南丁格爾犧牲奉獻的精神,並表彰護理工作的使命和專業。疫情期間,護理人員堅守崗位辛勤投入,在防疫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創世安養院裡,日夜照顧植物人的生活需求,更是需要耐心與愛心的工作。 創世基金會草屯分院護理師邱孟柔,照顧植物人近10年,也曾擔任過彰化分會的到宅護理師,她說:「當我看到從前到宅服務的個案住進創世安養院時,特別的感動,因為知道這些弱勢家庭,在照顧與經濟的雙重困境裡咬牙苦撐,有多麼不容易,看到院民們入住創世後,身體狀況一點一點的進步,真的覺得這份工作很有意義。」 「4/3花蓮大地震我剛好值班,當下我告訴自己必須堅強不能跑,震後便逐床安撫他們情緒,迅速繼續進行著護理工作。」邱孟柔說,沒有人不會害怕,但在害怕之餘仍須堅守在工作崗位上,不僅守護著院民的生命,也給予他們溫暖和關愛。 安養院內護理師和生活服務員每2小時為植物人翻身、拍背及更換尿布,每4小時鼻胃管灌食、給藥、抽痰及生命監測,24小時日夜輪班,均以院民的照護需求為優先考量,面對生命照顧的責任,有著外人難以理解的壓力和挑戰。 尤其近年來各種病毒、細菌流行,更是時刻繃緊神經,仔細觀察,避免抵抗力低弱的植物人受感染,但這些努力和辛苦,卻無法從照顧對象得到回饋。今年適逢國際護師節與母親節同一天,創世基金會代替無聲的植物人,一起向所有的護理人員說聲祝福和謝謝,感謝他們的付出及奉獻,並給予更多的肯定和尊重。創世基金會歡迎具有照顧專長、熱忱、使命的朋友一同加入。報名專線:(02) 2835-7700。

MORE

職場求才以貌取人 陽光推臉部平權指引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畢業季即將到來,社會新鮮人摩拳擦掌、期待進入職場一展所長。但顏損者卻因外貌特徵,在此階段面臨挑戰。據陽光基金會最新「顏損者求職經驗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燒傷與顏損者在求職過程中,曾遇不友善的面試經驗,甚至有面試官要求顏損者揭示疤痕或胎記。 每年台灣臉部平權日(5/17),陽光戮力推動「不管顏面外觀如何,都應有平等的就學、就業的機會,外表不是定義一個人的唯一標準!」 本次調查219位填答者中,138人(63.0%)有面試的經驗,其中52.7%的燒傷與顏損者,在面試時會遭遇至少一種不友善的經驗。最常遇到的前三種狀況分別為:面試人員的提問,讓顏損者覺得面試人員對其容貌有許多顧慮(31.2%);其次,面試人員注視顏損者的眼神或表情,讓他感覺不舒服(22.5%);第三,被面試人員要求揭示胎記或疤痕等有特徵的部位(21.0%)。 調查也發現,40.5%顏損求職者求職準備過程中,呈現中高程度的焦慮,主要會焦慮外表影響錄取,或擔心因燒傷而被質疑工作能力。 焦慮原因常與外表有關,例如「競爭者外表比較漂亮/帥氣,我是不是就失去了這個機會?」。有些人則是焦慮受傷後能力受影響或能力被質疑,例如「因為受傷的緣故,怕會被質疑工作能力以及速度」。 陽光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嫻引用yes123求職網調查(2023)指出,有39.2%企業坦言,曾經以求職者「履歷照片的長相」,當成面試邀約與否的「篩選機制」。還有26.6%公司表示,曾經在面試求職者時「以貌取人」,結果求職者錄取到職後,企業因此後悔過的比例,也高達61.2%。 為解決聘僱雙方的不理解甚至焦慮、歧視行為的發生,陽光基金會特地蒐集文獻與傷友經驗後,編撰「職場臉部平權行動指引」,讓雇主可以從招聘,到職場互動有所依循,營造更多元共融(DEI)的職場環境,有能力的求職者(無論顏面外觀是否有特徵),也有機會一展長才!「職場臉部平權行動指引」於陽光官網索取https://lihi2.com/26GP5 。

MORE

《科學人》逆襲重生再出發

文/蘇林 2002年由遠流出版引進台灣的《科學人》雜誌,在台灣發行滿20年後,去年因財務結構嚴重惡化,一度傳出將「走入歷史」,所幸在國內熱心人士共同努力下,組成充滿活力的新經營團隊,重新啟動《科學人》,希望能繼續成為國人了解全球科學發展趨勢的重要科普雜誌。 台灣版美國老牌雜誌 台灣《科學人》雜誌,過去主要的報導內容,以創刊於1845年,美國《Scientific American》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基礎,再加上台灣的科研結果,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激發所有人對於科學的嚮往,並致力於科普教育的推廣。 許多對人類貢獻良多、極富國際聲譽的科學家,如費曼、愛因斯坦等人,都曾投稿發表於美國版《科學人》雜誌上。該刊物堪稱全球科普雜誌的第一品牌,也是公認最能掌握全球科學發展趨勢的科普雜誌。 年年榮獲金鼎獎肯定 台灣《科學人》雜誌從2002年發行以來,總共發行超過250期、共累積1萬2000多篇文章,年年榮獲雜誌出版最高榮譽「金鼎獎」的肯定,不少國內科學研究者,也以文章能出現在該刊物中為榮,該雜誌則努力朝向「人人都是科學人」的目標前進。 然而近10年來,由於數位媒體快速成長,影響了紙本刊物的生存空間,一直走在時代前沿的台灣《科學人》也不例外,雜誌營運受到嚴重衝擊,遠流創辦人王榮文先生在苦撐多年後,不得不於2022年8月對外公告:「若沒有『奇蹟』,《科學人》將在年底停止營運。」 科宅鼓足勇氣擔重任 「不是內容不好,但訂戶還是逐年大量流失……」現年36歲、常自稱「科宅」的新《科學人》雜誌內容長陸子鈞,從學生時代就在數位媒體「泛科學」上撰寫科普文章,多年來凝聚許多熱愛科學的粉絲,幾乎每篇文章都有數萬人點閱…… 陸子鈞因此深信:「國人並非不喜歡閱讀科普文章,科學依然擁有許多熱愛者」,只是傳統坐等民眾來訂閱的紙媒,應該要有全新的傳播內容和管道,而這正好也是曾任職《聯合報》媒體創新研發中心,創設過簡報公司、數位行銷公司的他,可以使得上力的部分。 展開台灣科普新旅程 2022年底,大江生醫集團與貝殼放大群眾集資顧問公司,為不讓《科學人》這本科普雜誌消失,決定共同注資3600萬元,和遠流一起成立「台灣科學人公司」,特聘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前任館長孫維新擔任總編輯,陸子鈞則被延攬主持編輯團隊,擔任決定雜誌未來主要方向和內容走向的「內容長」。 陸子鈞說,未來《科學人》除了經典內容外,將加入許多全新的科學詮釋,包括將國內內容提升至5成,同時透過前所未有的數位轉型,為《科學人》打造全新面貌,展開台灣科普教育的新旅程。 誰知科研人從不缺席 「台灣擁有世界級的科研人才,值得用世界級的科學媒體去報導。」陸子鈞說,其實從黑洞到醫學、再到強子對撞機,所有台灣民眾曾聽聞的科研重大事件,台灣科學家幾乎從不缺席,但台灣人卻從不曾聽聞那些偉大的成果,或台灣科學家在整個事件中扮演哪些角色…… 陸子鈞希望,未來台灣人不再自認只是個「科學麻瓜」,即便不能像他在青少年時期,整天宅在家裡上網或在研究室探索科學,至少也要活在一個能大聲討論科學真理、讚揚科研成果的台灣,而在那之前,一定要能從此刻開始支持台灣的科學及科普教育。 年輕團隊超熱血投入 受邀擔任總編輯的台灣天文學家孫維新老師則說,由於仍有1萬多位《科學人》長期讀者不捨紙媒,所以紙本形式未來仍會持續傳承,但為因應社會變革,經營團隊由年輕一代接手,現年36歲的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將擔任總經理,創新雜誌業態和經營模式,相信未來能讓更多的年輕人,發現《科學人》對自己的價值! 陸子鈞坦言,新《科學人》雖然拿到新的資金,足以經營一段時間,但若要持續維持營運,更需要每個相信科學的民眾支持,因此《科學人》雜誌與貝殼放大最近正共同發起「探索永不停止《科學人》重啟集資計畫」,目前已有近1700位民眾支持。希望透過群眾力量的加入,一同持續探索科學世界。 打造全方位科教環境 科學家始終相信:「站在巨人肩膀學習,文明才會生生不息。」除此之外,年輕人勇於嘗試和創新,往往能帶來新的驚喜和火花。 今年3月新出版的《科學人》雜誌,推出一項全新嘗試:特別使用鏡面反光材質,製作出一本「鏡面材質」的封面,只要讀者拿起雜誌,反射中的書封鏡像就是讀者本人,也就是說,這期《科學人》的「封面人物」,其實就是每一位讀者! 雜誌內容長陸子鈞說,之所以如此設計,是希望除了原有的頂級期刊與科學家研究論文外,也拉近和民眾之間的距離,讓大家發現:「科學即生活,和每個人的距離,一點都不遠。」從雜誌內容出發,打造全方位的科學教育環境。 未來《科學人》將陸續從內容面進行更新,原有「科學人書摘」欄位,不只改名為「知識搖籃」,更邀請到專欄作家「Gene 思書齋」分享讀後心得,並搭配由《科學人》編輯挑選推薦的科普書籍,期盼能提供熱愛科學民眾,擁有更多閱讀選擇。「我們公司很多產品,點子就來自《科學人》。」大江生醫董事長林詠翔說。 凡是集資期間訂閱《科學人》一年方案的民眾,可以獨家享有「科學再延伸計畫」,內含科學人Premium俱樂部,加入後可免費參觀全台特約博物館等優惠,參與特定講座,以及報名限定會員專屬活動。 ◦集資計畫官網: https://backme.tw/ref/sw2aD/

MORE

日月光投控捐款1000萬元 協助花蓮大地震重建

【本報台北訊】花蓮近海於4月3日發生規模7.2地震,造成嚴重災情,全球封測龍頭日月光投控(3711)今日表示,將捐款新台幣1,000萬元、協助重建工程。 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更新最新數據,花蓮大地震已造成人命傷亡為13死、1140傷、362人留置、失聯6人。這次地震是921以來最大強震,各地也傳出災情,其中花蓮最為嚴重。

MORE

開車10小時 攤販送愛 繞半個台灣赴災區供餐

【本報嘉義訊】花蓮3日發生芮氏規模7.2大地震,死亡人數已攀升至13人,仍有6人失聯、多人受困。地震發生後,各地愛心湧入,其中在嘉義經營現烤烘焙點心餐車的黃堂珅夫婦3日當天開了10小時車程,深夜抵達花蓮市天王星大樓救災現場,免費發送現烤麵包、蛋塔給救難人員及災民;還有高雄米漢堡小販、一間宮廟夫妻到救災現場架起鍋爐提供熱食,花蓮的多特瑞療癒之手基金會也加入送愛行列,為災民和救難人員按摩解壓。 嘉義黃堂珅夫婦,駕車趕赴花蓮途中,在道路中斷的台11線花蓮豐濱鄉短暫停留, 先提供餐點給搶修人員。黃堂珅老闆說,準備千個蛋塔、千個麵包、蛋糕,開10小時車程到花蓮,只是盡一分心力,讓災民、義工們感受來自嘉義鄉親愛心溫暖,5日回程開了9小時車程。黃堂珅夫婦在花蓮停留3天2夜,善舉感動許多人。 除了載麵包  還帶來鄉親善款 黃堂珅更在臉書貼文公布捐款明細供徵信。他貼文說 : 「餐車人生剛好一年,一切祂自有安排,我們想做的只是拋磚引玉,再次強調,這是嘉義鄉親,還有虎珅客人及各地善心善款,我們只是代為轉發愛心。我們轉交善款給位在花蓮吉安鄉的花蓮縣嘉義同鄉會王副理事長,協助災民事務,真正感謝的是幕後大家的愛心,因為有您們,讓台灣更好。」 此外,在高雄經營「小蜜蜂米漢堡」的陳先生,平常假日到市集擺攤,看到花蓮大地震,立刻放棄清明4天連假賺錢的大好機會,牽著妻子的手,開了近10小時車,5日起在太魯閣工務段的搜救前進指揮所旁路邊,架起鍋爐,烹調米漢堡,無限量供應搜救隊員食用,補充體力,一天忙碌10幾個小時,送出上百份美味餐點。 同樣繞過半個台灣來奉獻愛心的,還有在高雄小港的宮廟主陳小姐,她和另一半從事汽車美容工作的林先生,3日晚上就到現場,4日開始每天在路邊煮餐食。陳小姐說,搜救隊很辛苦,這幾天比較冷沒有熱湯,便當送到這邊也涼掉了,就想煮點熱食給隊員們吃。 花蓮在地人也是愛心滿滿,多特瑞療癒之手基金會9人這幾天帶著公司提供的精油,到收容所、消防局為災民、救難人員按摩。團隊成員張曉紅、莊麗端說,在花蓮更能感同身受,想用專長盡一己之力,「公司出油、我們出力」,用溫柔的按摩,共同陪伴度過難關。

MORE

林淑照 辦學傳承阿美族文化

文/胡雪綾 2000年,紀錄片攝影林淑照因為拍攝工作,來到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深深著迷於當地的阿美族文化,覺得如此美好的文化,值得學習、保留和傳承。 為了沉浸其中,林淑照決定移居這個海邊部落,隨後進修取得教師證,進入當地的港口國小任教,並於2003年和阿美族青年結婚,成為了阿美族的「台灣」媳婦,不但有了族語名Nakaw,更追隨部落耆老學習族語及文化。 文化流失令人好唏噓 「港口部落交通不便、開發較晚,反而因此幸運的保留許多阿美族文化。」其實早在當初拍攝部落頭目上山打獵的過程,林淑照就已經與這位年逾90的長者想法共振了。「當時我一句阿美族語也不懂,聽著彷彿外星文的族語唏噓,深深感受到頭目對於族內孩子不會說族語、文化迅速流失……感到多落寞。」 林淑照的老大出生不久,頭目過世了,接著老二、老三出生,林淑照試著用自己的方式,除了教孩子說族語,也在港口國小推動母語教學。「許多原住民孩子在體制教育下,因低學習成就而失去自信,也忘卻了自己的天賦。」林淑照希望孩子長大後,能驕傲自信的說:我來自阿美族部落! 2009年,林淑照發現華德福教育的3個核心,「規律的生活、虔敬之心、貼近大自然。」根本就是部落生活的日常寫照,也是更適合原住民孩子的學習方式啊! 部落生活與自然教育 為了結合部落文化與教育理念,林淑照放棄正式教職,前往宜蘭慈心華德福接受師訓及擔任代理教師,並從2012年起,帶著3個孩子在家自學。林淑照努力學習華德福大量運用念謠、故事、遊戲和動手做的學習方式……完整帶完1到6年級,最後把真正適合部落文化的教育方式帶回給族人。 2015年寒假,由於實驗教育3法通過,Nakaw覺得時機成熟,便創辦了Tamorak共學園,除了自家3個孩子,另有4個家庭的孩子,很自在的講了整整一個月的阿美族語──不論上課、林間探索、玩遊戲、煮飯,或午休唱催眠曲……都以族語進行,不但獲得族人認同,開學時孩子們都不想再回體制內學校上學了。 Nakaw思考著延續共學園的可行性,沒想到遠在宜蘭的金曲歌后以莉.高露聽到後,也想著把戶籍遷回花蓮,讓孩子有機會學習母語。Nakaw緊急把自家的停車場空地,建制出一間教室,正式成立Tamorak共學園(幼兒園),2年後,又應家長及孩子的要求,延伸出國小實驗教育學程。 以歌聲代替上課鐘聲 採混齡教學的幼兒園,晨圈時間,先由兩位部落老師,以歌謠、舞蹈帶著十多個孩子活動及遊戲。自由活動時間結束,沒有上課鐘聲,而是老師的歌聲把孩子喚進來。 周一到周五,每天安排的主題各不相同,烘焙、溼水彩、散步、手工、蜜蠟捏塑、自製生活工具…… 孩子在其中學到如何平分狩獵所得(數學)、野炊、手藝、合作…… 午餐時間到了,孩子們個個閉上眼睛認真感謝,認真吃飯。吃完午餐在戶外玩一下下,又在老師歌聲的呼喚中回到教室,伴著四季的風聲、鳥聲,有時還有雨聲入眠,午睡後孩子們或在草地、樹上玩耍,家長做的盪鞦韆盪啊盪,呼應著不遠處的海浪…… 取名南瓜學園寓意深 Nakaw說,不要以為原住民孩子天生野性,有些孩子一開始到海邊,可能什麼都不敢碰,他們是慢慢地喜歡上大自然的…… 幼時即隨著父母北漂的阿美族藝術家Lafin Sawmah,和香港出生、加拿大成長的藝術家妻子Heidi Yip,在孩子剛滿3歲時就加入共學園,現在已經是三年級學生了。林淑照說,個性獨立的孩子通常很快就能適應,一個月左右就能聽懂老師的引導,慢一些的,也在3個月後能完全融入課程,很多小朋友後來都成為了爸爸媽媽的母語小老師。 林淑照說,「Tamorak」是阿美語「南瓜」的意思,象徵著生命力旺盛,可以快快適應環境,落地生根。「當初啟發我的部落頭目,名字就是Tamorak,我永遠不忘他的一字一句教誨,也希望天上的頭目,知道他最在意的族語傳承夢想終於實踐了……」林淑照不僅替族人圓夢,也走在自己的教育大道上。 萬事皆難卻絕不放棄 7年多來,林淑照依照一年四季的大自然變化,不但自己編寫教材、創作歌曲、製作繪本及動畫,透過日常的煮食、種稻、山林、河海……帶著幼兒園12個、國小14個孩子,以華德福混齡教學方式,全母語在生活中學習及扎根,同時還教導家長如何在家中帶著孩子喜歡及善用母語。 Nakaw坦言,雖然家長一直很願意跳下來幫忙,煮菜、釘課桌椅、教室布置、準備慶典……但不論在經費或師資、人力上,始終困難重重。「雖然每天都有許多困難等著被解決,但我們卻沒想過放棄,始終相信母語才是文化傳承的根本。」 募資分享教材教法 很多人問Nakaw,「全美語」教出來的孩子,會長成什麼樣貌?她驕傲的指著自己的3個兒女說,「看我的孩子就知道,他們充分具備生活能力,心靈充滿慈愛,也認識自己,以來自阿美族部落為榮,而非到了都市就自覺矮人一截。」 大女兒Atomo在家自學到高中,以「酒靈織路」為題發表畢業專題報告,總結自小學習母語的感想,影片在網路上收到許多回響,但畢業後卻不想直升大學,而是先去台北工作體驗都市生活,去年才透過特殊選才就讀政大民族系。 為了帶動更多人學習母語,2018年,Nakaw成立台灣Tamorak文教協會,全方位推動原住民各族族語學習。 「好的教學方法是可以複製的。」最近她登上募資平台Flying V,籌集印製7本繪本、族語教學包、線上說唱會、教學工作坊的經費,希望能不藏私的分享多年來研發的教材和10個包括日、英、閩、客及卑南、泰雅、布農、排灣、太魯閣……等中外族語,只要有心進行,人人都能「族語」朗朗上口。

MORE

楊冠義 迦南計畫串起僑外生的心

文/朱莉雅 從故鄉馬來西亞來台灣讀大學,畢業後留台工作,至今已15年的楊冠義,如今的「正職」不是每天上下班打卡,月底領一份不錯的薪酬,而是成立擁有數萬名會員的東南亞僑外生社群平台,而他每天的工作日常,則是樂在為僑外生提供資訊或解答疑惑…… 2020年3月疫情剛爆發不久,來自馬來西亞馬六甲的楊冠義,大膽辭掉讓同儕羨慕的社群媒體工作,創辦「迦南計畫(Canaan Project)」展開助人工作,為僑外生解答各種留台工作的「疑難雜症」,也為台灣企業推薦、尋覓合適的東南亞人才。 經過3年半的努力,楊冠義不但在FB、IG、Youtube……上合計擁有4萬名會員,經營著台灣規模最大的僑外生社群平台,還在今年10月獲得「關鍵評論網」評選為第7屆「未來大人物」之一。 分享成功申請經驗 2014年6月,楊冠義從輔大影像傳播系畢業,適逢台灣勞動部實施「僑外生留台工作評點新制」,留台門檻不再限制月薪要4.7萬元以上,相比過去寬鬆許多,但由於一開始新制度沒有任何資料可參考,他用延畢的方式,邊摸索邊前進,隔年,就順利通過留台工作申請,並於任職期間和同事相處愉快、得以發揮所長,後來更取得永久居留身分。 基於自己是第一批評點新制的受惠者,2015年,楊冠義毫不藏私的創立社群平台「馬來西亞人在台灣M.I.T. Malaysians in Taiwan 」分享經驗,結果引來2萬5000多個同鄉,求教及求助如何透過此一新制留在台灣工作,而楊冠義利用工作之餘解答助人的過程中,也找到自己的一份使命感。 助人找到應許之地 英文名為 Isaac(以撒),所創的社群又名為「迦南計畫」,可想而知,楊冠義不但是虔誠的基督徒,而且相信藉由分享及串聯,可以讓更多的馬來西亞僑外生,找到自己的「應許之地」,順利留台工作發揮各自的影響力,付出實力讓台灣更具國際競爭力。 3年半前,楊冠義在疫情爆發、全球人心惶惶的當下,看到有更多僑外生積極想留在台灣,便決定勇敢遞出辭呈,全心投入這項助人服務,創立「迦南計畫」科技公司,透過拍攝youtube影片、社群分享、解答QA……迅速凝聚串聯了在台灣的數萬名大馬學子。 教戰影片清楚實用 在楊冠義已拍攝的近40支YT教學影片中,「永久居留外國人在台灣要如何申請?」有6.5萬人點閱;「不用讀卡機,第一次網路報稅就上手」有3萬人點閱。 此外還有關注勞基法與全民健保、工作證申請及自由接案、在台必須知道的資訊、外籍人士在台灣的法規及相關權益……的釋疑及教戰影片。 多語能力人才難得 為了幫助更多人,楊冠義積極聯絡各大專院校安排演講,透過自己留台工作的經驗,幫助更多尚在就讀大學或研究所的僑外生,提前思考:畢業後究竟是該返回故鄉工作或是留在台灣工作?同時預做準備才不致手忙腳亂。 楊冠義更不吝分享各種自己收集研讀的資訊,幫助在台僑外生化解可能面臨的工作及生活難題。近期,更拍攝不少影片,關注在台生活一段時間後想返鄉工作的大馬僑外生,提醒他們應如何再次適應回大馬後的工作及生活…… 楊冠義觀察發現,想在台灣就業,必須跨越一定的門檻,而馬來西亞華人具備了一項優勢,就是擅長多種語言的溝通能力,不僅是中文、英文、馬來文朗朗上口,甚至廣東話、福建話等各地方言都能溝通無障礙。 「也許僑外生的工作能力不全是最強的,但在馬來西亞培養多種語言的溝通能力,讓他們成為了在國際市場上炙手可熱的人才──不僅限於台灣企業或台商想到全球打天下,全球各國對具備多語能力者同樣求才若渴。」楊冠義很客觀的做出如是的分析和評論。 助力企業精準求才 也因此,從展開服務不久,就有台灣企業主動找上楊冠義,提供各種工作機會資訊,請他推薦優秀的東南亞僑外生,到自己的企業任職。 也有打算前往大馬投資的台商,請楊冠義代為尋覓有意返鄉的馬來西亞僑外生,讓這些人才既可享受外企的高薪和福利,又能回到大馬陪伴父母家人、發展故鄉,同時讓有意前往東南亞工作的台灣人實現夢想。 事實上,不少台灣知名企業早就看上了馬來西亞的發展優勢,多年前即有計畫的前進馬來西亞拓點,例如誠品百貨,就在馬來西亞成立了東南亞第一間的海外分店,此外還有半導體、電商、資通訊、服務業及各種製造業……皆看好以馬來西亞為跳板,將版圖擴及東南亞各國。 為各國學生成立專屬社群 看到「馬來西亞人在台灣」運作得風風火火,不少來自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僑外生,欣羨之餘忍不住建議楊冠義為他們成立相關社群,而楊冠義也順勢為他們陸續成立「香港澳門人在台灣H&M(Hongkongese&Macanese)in Taiwan」專屬社群,以及「印尼、越南僑外生專區」等社群,幫助各國留台僑外生擁有屬於自己的社群。 現年34歲的楊冠義表示,過去來台求學的外國學生比例,馬來西亞僑生曾穩居第一名多年,近年隨著越南和印尼學生人數逐漸超越,馬來西亞學生比例下降,但不可否認的,台灣依舊是馬來西亞學生海外留學的重要選項之一,所以未來他仍有許多工作等待進行和完成。 楊冠義的人生座右銘是「願景指引你的腳步Your Vision Guide Your Feet」,而他經營社群的經驗和本領,全都來自畢業後在媒體擔任「創業小聚」社群行銷企畫、「AAMA台北搖籃計畫」主任;一年訪問100個創業家,累積整合創投、政府等線上線下的資源,幫助台灣的創業家能夠持續經營…… 「我很感謝台灣給僑外生相當開放的機會,讓我有機會藉由社群平台,消弭族群國籍、生活背景的落差,有機會凝聚串聯起在台灣的各國僑外生。」楊冠義不但在台灣書寫自己的創業故事,未來也計畫繼續在新創浪潮中乘風破浪,服務更多在台灣的外籍人士。

MORE

旅宿業大缺工 鼓勵身障者為人力補充好幫手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領有第一類身障證明的小高畢業後曾在加油站穩定就業6年,後來又在醫院服務過,近來密集找工作都錯失機會。今(4/16)日參與「飯店從業人員培訓班」,他期待能順利取得就業機會,有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 從20公里外的地方到市區參加職業訓練,對小高而言算是一段遙遠的路程,但他仍不辭辛勞,他說「渴望能被進用」,成為旅宿業的新血。 疫情之後觀光產業復甦,很多旅宿業面臨缺工問題,勞動部因應疫後觀光缺工推出「疫後改善缺工擴大就業方案」,盼更勞動市場有更多人力。 高雄市博愛職訓中心攜手翰品酒店辦理身心障礙者職訓專班,讓身障者在合理調整的訓練過程中,習得一技之長,並能進入職場就業。 博訓中心今(4/16)日進行「飯店從業人員培訓班」招考,從25名不同障別的身障者中錄取10人,針對其體耐力、理解力、專注力、辨視能力等做篩選,再進行專業培訓,以補充旅宿業人力不足。這次的職訓類別有房務、廚務與清潔工作等。 翰品酒店總經理林俊宇表示,該飯店本來就有聘用身障者,也肯定他們與正常人無差別的能力,盼協助培訓後的人力能提供旅宿業更多的勞動力。 圖/高雄市博訓中心提供 方舟就業服務協會理事長王姿琦表示,為企業及身障者媒合工作機會,以因應職場供需,盼雇主能找到好的人才,身障者也有健全的工作環境,共創雙贏。

MORE

互助喘息平台上線 照顧者用line預約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根據衛福部去年統計,符合長照使用喘息服務資格約60萬名家庭照顧者中,長照2.0喘息服務使用人數約14萬人左右,使用率僅23%。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於2019年起,試辦照顧者新形態喘息服務「互助喘息」。今年的互助喘息更導入科技,發展照顧者「喘息時間銀行」。 最初提出「互助喘息」構想的家總祕書長陳景寧說,「互助喘息」由一位專業照顧服務員搭配一位照顧者義工,照服員負責身體照顧與活動帶領,義工協助安全看視,以「二對多照顧策略」合作照顧四到六位失能、失智或身心障礙者,照顧者義工喘息兩次、排輪值班一次。 計畫從2023年開始,由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教授陳正芬擔任總計畫主持人,健康科技學院院長洪論評及淡江大學會計系教授韓幸紋擔任共同主持人,整合型研究案入選國科會人文處「以包容為導向之科技計畫」。 陳景寧說,透過「互助喘息-預約服務平台」一鍵綁定line,註冊成為會員後,立即贈送16小時免費時數,讓使用者可立即預約「體驗」,並透過線上行事曆立即查看最新服務時間、地點、剩餘名額,輕鬆點選即可完成預約。另外,每月會員也能在個別帳號中,查詢自己的互助喘息時數與值班時數。 目前全台共辦理4處據點,台北市2處、嘉義市2處。開辦至今開班38次,近全勤的照顧者蔣先生已使用35次互助喘息、換工11次。 52歲蔣先生,與太太照顧77歲失智症媽媽,蔣媽媽雖然周一至周五使用日照中心服務,但他和太太都全職工作下,周末的喘息更加重要。蔣媽媽周末會問「今天要去哪裡?」兒子回「休假,在家裡」,3、5分鐘後媽媽又會再問一次,久了兒子也會不耐煩。 參加互助喘息後,一來周末媽媽有去上課的地方、家人也獲得喘息,二來家內會分工輪流擔任照顧者義工。蔣先生就讀大學的長子,也是互助喘息的金牌換工者,不僅會幫忙買長輩們要吃的食物,也會細心觀察長輩們的狀況。 家總歡迎家庭照顧者善用科技平台,透過「線上預約543」(五分鐘快速預約、四功能大平台、三步驟開通體驗),立即登入「互助喘息-預約服務平台」。

MORE
/13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