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職場 | 人間福報

生活

不具IT技能 也能從事AI工作

文/蘇郁晴 如果有內行人告訴社會新鮮人:「每個人都能進科技業。」相信會有不少人熱血澎湃,覺得生涯發展希望無窮。事實上,IBM的生成式AI經理Matthew Candy,不久前就曾公開表示:多虧人工智慧,就算不具備資訊軟硬體相關學位,有志者也能找到科技相關工作…… 取得資訊軟硬體相關學位,曾是從事科技產業工作的敲門磚,但隨著生成式AI軟體日新月異,想投入該產業的人才,或許不再需要相關背景! 使用AI更需要創意 負責跨國整合科技與顧問服務公司IBM的AI經理Matthew Candy說:「現在人們就算沒有科技專業技術,也能輕鬆打造出一項產品。」因為有AI這項利器,能協助人完成各種專業工作,是否畢業自資訊科系,已經不是人才招募的必要門檻了。 但業界人士提醒:雖然科技業的技術門檻降低了,相對的,人們的軟實力卻變得愈來愈重要,如果不具備使用AI的紮實能力,依然難以從事科技方面的工作。 話說回來,哪些軟實力是AI世代人才必備的能力呢? 軟實力決定創新力 Candy說,AI世代,人類比起過往更需要培養批判性思考和創意思維;教育科技新創SageX Inc.創辦人Heide Abelli則認為,除了上述能力外,AI世代中必備的軟實力中,更重要的是,應具備優異的社交技能、好奇心和具道德感的決策力。 他們的觀點與LinkedIn副總裁Aneesh Raman的想法不謀而合。2023年底Raman受訪時,也提到:AI的進步讓軟實力變得至關重要,「而學位的重要性,則逐漸下降」。 相似的情況不只發生在科技業,藝術產業也是如此。Candy表示,AI圖像生成技術也深深影響藝術及設計相關產業,「你想擔任設計師、藝術家等,不再一定需要取得藝術或設計學位,卻一定要有絕佳的創意和風格。」 科技門檻大為降低 2023年高盛的一份報告指出,未來將有超過3億個工作,可能受到AI發展的影響。原因之一是:業界將有全新的職稱出現,Candy以「提示工程師」為例,這份工作不需要紮實的IT技能,只要了解如何訓練聊天機器人,就有機會獲得6位數(美元)的薪水。」 另外,未來也有部分工作會消失。像是IBM已暫停招募AI能取代的工作職位,尤其是與人力資源相關的工作,他們對外解釋:「因為現在多數員工,都已經能夠接受與聊天機器人對話。」 學習使用占得先機 這是否表示人們要開始擔心AI會讓自己沒了工作嗎? 對此,跨國顧問公司Accenture技術長Paul Daugherty認為,不會使用生成式AI的人,的確要擔心會失去工作,但搶走工作機會的不是AI,而是擅長使用AI的人。 原因不言而喻——未來,人人都需要會用AI。站在這個基礎上,唯一能比出高下的,反而是誰能夠更懂得使用這種軟體來幫助工作推展。(原載於「科技報橘」)

MORE

【國際職場最前線】國際企業招募員工 管道多

文/Sunny 國際企業招募新進人員的方式,往往既創新又多樣化,特別是在國際職人轉職需求旺盛,同時各國都在搶人才的時期,如何突破傳統招募模式,將人才吸引到自身的企業,成為各國際企業人資(HR)最重要的任務。 半導體產業爭搶人才 其實2024年全球經濟前景並不樂觀,美國不少企業甚至出現「預防性裁員」,但台灣往年在過年前後,本來就是轉換工作最活躍時期,而今年的轉職需求,春節後仍然持續成長! 加上幾家AI和半導體產業,持續在台灣和全球擴廠,對專業技術與科技人才的需求擴增下,台灣其實正處於各國際企業積極「搶人才」階段。 招募管道依需求而變 所以為了吸引優質人才,甚或只是要填補必要的職缺,國際企業通常採取多種招募方式,才能找到所需人力。加上不同的工作內容,和各個公司的要求和需求不同,雇主必須根據自己的就業環境和企業發展目標,選擇合適的招募策略。 有時,即便是同一家公司,因為內部不同的職位和部門需求人才的背景不一,也需要採用不同的招募方式。 例如,在製造業,HR需要負責招募設計、技術、行銷、銷售、財務、管理和工匠等不同工作內容和層級的人員,不可能用樣的招募方式來找尋各個部門的最佳人選,也唯有採用多元的招募管道和方式,才能有效且成功達到招募目標。 外企招才方式更多元 國內廠商徵才,常藉由「就業博覽會」或上人力銀行進行招募,但效果未必符合企業需求。至於外商企業,雖然也會入境隨俗採用上述方式,但更常用的招募方式還包括:直接刊登廣告、鼓勵員工推薦、委請聘用招聘機構代為尋覓,及國內企業較少採用的「口耳相傳」。 .發布廣告:量大風險高 在招聘網站、社交媒體和行業出版物上發布招聘廣告,是找到大量求職者的有效方法。它還可以展示雇主品牌並提升公司的聲譽。缺點是外部廣告的成本通常很高。此外,如果沒有精準地定位廣告的投放位置,可能會吸引不適合者上門,或是收到的申請者太少。 .員工推薦:適應性較佳 外商公司很常用此管道找到合適的專業人員,鼓勵現有員工推薦他們認識的人來應徵職缺,因此大多數外商公司,通常也都有一些員工推薦計畫。員工推薦是內部招募和外部招募相結合的舉才方式,其優點在於成本效益較好且快速,一般來說員工不會推薦不適合的候選人。此外,推薦來的新員工有公司老員工引導,通常也比外部員工更熟悉企業組織和文化。 .委外代招聘:利於挖角 一般國內企業,比較不熟悉也不太採用這種找人才的服務方式,但外商企業卻很習慣將招募流程外包給代招聘公司(例如:獵頭或獵頭公司),由代招聘公司代表客戶(企業)進行整個招募程序。儘管成本可能很高,但可以讓企業更精準找到人才,且能節省時間專注於更重要的事務。 這類職位,通常也是較難以填補、覓才的職位,此外,對於沒有內部人力資源或招募新人部門的公司來說,委託給代招聘公司反而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過程中,外部招募人員代表公司,聯繫並探尋特定的一至數位人才,了解其專業及綜合能力、原有薪資、跳槽意向……甚至是向競爭對手公司挖角(企業本身不好直接聯繫),這時候,獵頭或獵頭公司將是理想的選擇。 .招募活動:撒網撈才 對於規模大的組織或企業,或計畫大規模擴張的公司來說,招募活動通常可以吸引大量的各類人才參加。活動的形式包括舉辦開放日、招聘會、黑客馬拉松和校園畢業生招募活動等。 缺點是活動成本較高,所以企業如果想要獲得最佳的投資回報,必須事前準確了解徵才候選人類型,以及自身企業的價值主張為何,才能有效吸引合適人才上門。 老人和新人各有優勢 除了上述的方式,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招聘方式,雖然不一定每家公司都樂於採取,但效果通常還不錯。 1.回歸員工(俗稱:回鍋員工) 優秀員工因為某些原因離職,之後重新被公司回聘的現象愈來愈普遍。由於雇主或主管深知回歸員工的價值和能力,而員工也對公司文化有所認同,大大節省招聘的時間和成本,減少錯誤招聘的風險,並可提高員工的忠誠度和滿意度。 2.實習生和學徒 透過一定期限的實習或學習,實習生或學徒可獲得相關知識和技能,主管也可在過程中觀察和評估其潛質,最後再予選用,算是一種頗為有效的招聘方法。實習生和學徒也可在過程中,為未來的職位做好準備。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精明且專業的招募人員,必須擁有多種靈活的選擇,才能以不同的方式吸引人才!此外還有一些非傳統和創新的招募方法,例如遊戲化、入站招募、影片行銷、人員分析和人工智慧……都有機會吸引和激勵候選人,並幫助企業找到合適的人選。 (作者為國際人資專家,現居於德比荷邊境) 內招外招加服務外包 目前全球企業的招募方式和類型非常多樣,取決於不同的招募來源、方法和策略。招募方式基本上可以分為:內部招募和外部招募,以及混合招募和服務外包。 .內部招募:是指組織通過考評、晉升、調動或推薦等方式,從現有的員工中進行招募遴選。 .外部招募:是指組織針對現有員工以外的人群進行招募,例如通過招聘活動、社群媒體LinkedIn、獵頭公司或代理商來進行招募。 .混合招募:是指結合內部和外部的來源進行招募,例如同時通過人才庫、員工推薦和外部廣告進行宣傳,將人才吸引過來。 .服務外包:這種方式一般人比較不熟悉,其進行方式,除了持續招募新的人才,職缺的功能也可以通過服務外包的方式來完成,即僱用另一家公司,來提供部分服務或特殊技術研發,例如計算薪資、會計記帳或IT相關功能研發。 招募方式很多種,究竟內部招募和外部招募哪個比較好? 其實,兩者沒有絕對的優劣,各有利弊,具體取決於部門業務和需要填補的職位。

MORE

A I 時代 人才如何被看見

文/Sandy Chiu(Life Designer) 由於AI人工智慧大量導入各行各業,對產業形成劇烈的改變,有些產業立即萎縮不振,也有人靠著AI拉大與其他競爭者的差距……專家認為,愈是身處AI時代,愈是要依賴與人建立緊密的連結,才能透過合適的管道,進入理想的企業…… ChatGPT相關軟體不斷推陳出新。最近一家日本大型遊戲公司,把AI聊天機器人導入全部的工作流程,要求員工和AI人工智慧共同協作,最後,能適應新工作模式的人被留下了,不能適應的則被開除了。 而此一大動作改變,也導致原本靠接日本外包動畫案的中國小型公司,再也接不到案件,瞬間失去了生計。 儘早熟悉AI協作模式 我個人認為,這案例絕不是單一、偶發事件,而是未來大型企業必然的發展趨勢,不論是企業、小型工作室、個人自由接案者,在探索各種工作模式可能性的同時,應盡快將AI導入模式進行商業落地,否則很可能引發企業或個人存亡危機的連鎖效應。 此趨勢也可推估,未來年輕人將愈來愈難進入白領的專業領域,因為領先的人靠著AI軟體,將一飛沖天領先群倫,不但能力差距變大,財富兩極化也會日漸明顯,而年輕人想進入白領專業領域的門檻也會變得更高。 口碑加推薦等於實力 平心而論,AI時代,人的優劣在網路上愈來愈難判斷,人們很容易透過AI重新包裝自己,因此企業選才時,逐漸認為:合併考量個人的「口碑」與他人的「推薦」,將更能代表一個人的「實力」。 這跟許多企業喜愛員工內部推薦是一樣的道理。因為,當不斷推陳出新的科技,可以幫助人們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時,一個人的價值觀、品行與持續學習的能力,將更能代表其真實的能力價值。 也就是說,與其相信書面、電子履歷或社群媒體呈現的動態,愈來愈多公司更相信內部員工引薦而來的新人,且分析如下。 企業影響人反之亦然 .價值觀:個人價值觀會影響到一個人對企業文化的認同程度。如果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相符,那麼他或她就會更容易接受和適應企業文化。相反,如果個人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不同,那麼他可能會感到不適應,甚至會有隨時離職的風險。 其次,企業文化也會對一個人的價值觀產生影響。當一個人加入某個企業時,會被企業的文化所影響和塑造,並且會開始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以符合企業文化的要求。這種影響是雙向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價值觀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企業文化的發展。 更接受可信任者推薦 .品行:人的品行可能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家庭背景、教育和社會環境等。這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的相處與觀察,而這對企業用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成本與風險。雖然透過面試與資歷查核,可以降低此風險,但成本也會因此提高。 而透過企業內部員工推薦機制,則可以達到更聚焦的效果。因為,當我們認同一個人時,通常也會認同這個人所推薦的人,這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而形塑良好的企業文化,也會讓更多價值觀相同、品行優良的人加入。 持續學習進步是王道 .持續學習:網路上各式各樣的線上線下課程,學習資源豐沛,只要是願意學,幾乎不可能找不到相關資源。因此,未來一個人的年齡、性別、學歷,參考價值將愈來愈低,要選就要選擇能夠持續學習的人。 「愛學習」絕對是職場必備的特質,因為企業主可以透過求職者們的學習成果來判斷其能力。例如:透過Notion製作一個課程預約表,或是利用ChatGPT生成文本製作影片。重點不是會什麼,而是能做出什麼交付結果的能力! 可見,透過篩選式的人脈引薦,可以快速判斷這3項特質。不只是解決召募的問題,更是團隊成長、企業發展的核心。而所謂篩選式的人脈引薦,必定是有品質的、經過認可的,由內部或外部去建立一套篩選機制──第1要有明確的企業文化,第2清楚企業文化的內外部團隊,第3建立內外部引薦機制。 建立人才引薦機制 人才引薦分「內部引薦」及「外部引薦」兩種機制。 想鼓勵員工積極透過內部管道引薦人才,不少公司會給予推薦者額外獎勵或績效獎金。畢竟,願意推薦人才來公司的員工,一定是認同企業的。甚至推薦進來的人員表現好,可以讓引薦人一併被表揚、加薪…… 事實上,經過調查顯示,透過內部引薦招募來的員工,工作表現通常比較好。但若要真正徹底落實內部引薦計畫,研究顯示:真正有效的內部引薦,關鍵在於推薦人和被推薦人之間是否有深厚的關係;若雙方只是在社群媒體相互關注的粗淺關係,內部引薦的效益就微乎其微。所以企業在進行內部引薦評估人才時,會更多關注內部同仁與被推薦者間人際關係的親密度,據以找到最適合、最有價值的人才。 另一方面,企業不可或缺的外部引薦管道,應與能為企業過濾與篩選人選的外部單位合作,例如:培訓單位、職涯輔導單位、獵頭公司、職涯顧問、學校師長……都可以打造源源不絕的人才生產線。 不可諱言的,傳統的招募方法效果將愈來愈低,不少企業人資開始透過網路社群或領英尋找人才,事實上,單看履歷與職務說明,無法看見人才的價值觀、人格特質與學習能力。就算使用AI篩選,現在求職者也能透過AI分析履歷關鍵字,使履歷通過AI審核。 既然一個人的實際能力,無法只靠履歷表加以判斷,企業就必須從源頭思考,如何建立明確的企業文化,吸引適合的人才,打造一套人才引薦系統,才是解決人力不足的長遠之道。

MORE

【友善職場系列 4】盈錫精密 有使命感的隱形冠軍

文/得人資源整合 很多企業認同:「員工,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也是最能相濡以沫的家人!」但能真正將這份理念落實並實踐,卻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做到。生產精密機械零件的盈錫精密公司,卻能真正「不但把員工當家人,也愛員工的家人」…… 「員工是公司的資產,是一般人的觀念。我則是把員工當家人,不是當資產。」盈錫精密總經理巫有崇認為,企業資產在必要的時候,是可以處理的,「但家人,就有著割捨不了的情分。」 經營重在照顧好員工 巫有崇曾跟員工說:「我有美食,就會分你吃美食,我不會只讓你喝湯。我只有清湯,我也還是願意給你美食吃。」 巫有崇笑著說,「這些話聽起來有點肉麻,但事實就是如此。」 從1999年接任總經理到現在,不論景氣起伏,巫有崇始終認為:「能夠把所有同仁照顧好,是企業經營的最重要使命。」 小零件全球占率第3 盈錫精密工業成立於1989年,公司位於台中北屯。1999年起,巫有崇以女婿的身分接任總經理,並邀雙胞胎弟弟巫有捷,共同承擔經營重任。20多年來,公司從不到20人成長為180人,全員年輕有幹勁,平均年齡28歲,向心力十足。 盈錫主要生產精密軸承鎖定螺帽及精密小螺桿等機械零件,服務工具機和許多高精密工業的相關產業。其中,軸承精密鎖定螺帽市占率全球第3,客戶遍及5大洲40多個國家。當年負債的公司營收,如今因業績翻升15倍,最高峰時營業額超過新台幣6億元。 產學合作為社會培才 就讀勤益二專夜間部期間,巫有崇半工半讀,白天在盈錫任職,因而踏入此一產業。自身成功經驗,讓他活用產學合作,目前盈錫的正職同仁中,約1/3(65位)來自產學合作,32名在學的正職同仁,從大一到大四都有。盈錫不僅為自家公司作育英才,也為台灣社會培養人才。 除跟科大建教合作,盈錫也開放國中生、高中生參訪,讓他們了解技職體系,鼓勵有興趣的年輕人投入,對未來有願景。 支持員工能安家生養 值得一提的是,在典型男多女少的機械產業裡,盈錫精密竟有29%的女性同仁、40%的女性主管,落實多元包容、兩性協力的理想運作模式。 盈錫在母性保護措施上投入很多,長期聘任特約醫師跟護理師,定期到廠給予懷孕同仁從孕期到產後一年內的關心照顧。同仁常開玩笑說,「要懷孕就一起懷,一起生,比較有伴。」 因為安心無虞,盈錫精密的同仁成家偏早,年紀幾乎都落在28~30歲,內部迄今結成了十幾對夫妻。巫有崇總經理更善用公司在銀行的好信用,積極協助40多位同仁買房子,並享有較低的自備款及房貸利息。 鼓勵員工發言及溝通 盈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甚至媲美博物館、美術館,成為友善職場的實踐基地。每天一早由總經理帶領,以健康操開始新的一天,接著邀請同仁輪流到台前去講個小故事,或者唱首歌,上台的人發給100元紅包。 巫有崇說,公司建立這個平台,旨在鼓勵員工勇於發言和培養溝通能力。晨會最後,總經理等主管會誠懇地揭露經營資訊、分享管理新知,讓大家了解公司的狀況。「在盈錫,沒有階層之分,連新鮮人、實習生,都很清楚公司未來3、5年的發展方向。」 如戒指般的品質承諾 盈錫的公司標誌是一枚戒指,既代表盈錫的企業文化,也是對產品品質的一種承諾──不但外對客戶,也內對員工。 盈錫相當看重永續發展,在談到員工待遇,巫有崇說,「我們量力而為,希望長長久久;做可以做、能夠做,而且有持續性的東西。」 創造愛與溫度的企業 盈錫也帶著員工為社會付出。從2014年起,盈錫就響應台中市政府號召,成立企業志願服務隊,用時間跟專業來提供服務。新冠疫情剛發生時,盈錫快速回應政府,闢建生產線加入「口罩國家隊」,公司雖小,志氣頗大,讓不少年輕員工因為能貢獻國家而與有榮焉。 盈錫廠內一位輕度精神障礙的清潔員工,在公司工作近9年,每天從豐原搭1小時公車到北屯上班。而這樣的案例並非特例,在僅被歸為「中小企業」的盈錫,一口氣任用了5位身心障礙者,遠高於法規要求。 從家人需求角度思考 盈錫的產品精密度很高,企業經營、生產管理皆嚴謹而卓越,但在與員工相關的措施上,卻始終很有溫度。「盈錫不是以績效考量來訂定管理制度,而是以家人需求來思考問題。」巫有崇說,盈錫員工的特休假可以短至兩小時,讓年輕爸媽方便請假帶孩子去看醫生,以便全年間有足夠的特休假可以閤家出遊。 而公司舉辦尾牙、國內旅遊,均鼓勵帶家人參加,眷屬還可以參加尾牙抽獎,讓大家都開心。盈錫精密有十幾台公司車,同仁可以申請平日接送孩子上學,假日帶全家出去玩,免去買車、養車的費用,卻享受更佳的生活品質…… 同仁的孩子若就讀附近幼稚園、國小,放學後可以來公司找爸媽,廠裡環境很安全,爸媽也可以放心工作。晚餐可以在員工餐廳享用,也可以把餐廳多的食物打包帶回家,不僅減少了員工備餐的負擔,更吃得健康安心。 一位員工的2歲孩子發育遲緩,鑑於早療黃金期很重要,公司同意她每天晚一至二小時上班,安心陪孩子做早療。一對公司內夫妻檔,孩子罹患唐氏症,巫有崇獲悉後二話不說,要他們在孩子放學後,帶來公司就近照顧。 「一個人養孩子很辛苦,一家公司的人一起養孩子,就不會那麼辛苦。」巫有崇看到同仁因家有唐氏兒而心情低落壓力大,鼓勵他們把孩子帶在身邊,發展過程能經常與公司內的人群頻繁互動,也能避免自閉內向。「這是家人的事情,就要一起幫忙解決。」巫有崇認為,當企業有能力時,能夠做就多做一些。 夫妻同在盈錫任職的一位劉姓副組長說,太太個性積極認真,有過一次小產經驗後,給自己蠻大的壓力。後來再次懷孕,公司主動將她調轉為文書內勤,有效舒緩工作壓力,這種友善孕育的措施,令所有員工都備感溫暖。 「與其看硬梆梆的績效,不如看公司能夠創造多少歡笑。」巫有崇希望創造有愛與溫度的公司組織,也相信這麼一來,員工離職率會大大降低,還會為這個家齊心努力維護,「幸福就是知福,知福就會快樂」。

MORE

【國際職場最前線】 女性也能在工業出頭天

文/Sunny 長久以來, 工業的職場環境一直都以男性為主導,原因可能是工業類科的工作環境相對較差,需要面對各種困難和危險;同時工業的設備或製程中,很大一部分需要勞力來完成,需要有強壯的體力和耐力…… 工業類的職場範圍很廣泛,包括了工廠內有大型生產機器設備的製造業,提供製造的原材料供應商,或是化學材料上下游的產業,以及因為經手笨重的原材料及超大體積的產品,而被稱為「重工業」的相關產業…… 硬底子專業無可取代 在工業的環境中,除了產線的工人負責生產的重任外,負責各種不同項目的工程師,是最重要的職務之一。工程師們要負責設計、維護、改善、監測、管理工業的設備或製程,以確保工業的品質、效率、安全、環保等方方面面,可說是整個產線中最關鍵的角色群組。 除了工程師,其實工業類職場還需要有負責供應鏈管理的採購、資材和業務人員,他們負責與供應商、客戶、合作夥伴等進行溝通、協調、談判、合約、訂單等事務,以確保工業的供需、成本、利潤、風險等方面。 此外,公司內部也要有其他後勤人員,來協助完成及整合各專案工作,例如行政、財務、人事、法務、公關等人員。 女性若願意萬事不難 換言之,不論男女,若要從事工業生產的工作,任何環節的員工都必須對「工業」的相關市場訊息,以及知識、常識、成本、材料……有基本的暸解和認知。 此外,女性想要在工業領域中取得成功,不僅要面對工作上的困難和挑戰,還要克服社會上的偏見和歧視,難度比男性自然更高許多! 然而,如今喜見許多女性在這個領域中,逐漸展現自己的才能和貢獻,成為了工業的領導者和創新者。這周我不想講一些傳奇般的成功故事,而是要分享兩位女性,在工業領域職場展現優越表現的故事! 只要夠優秀就能突圍 我真心認為,在強調女權主義的時代,只要女性在職場上夠優秀,即使在男性為主場的工業領域,女性的優秀也會被看見,並有機會爭取到自己應有的地位。 也就是說,女性不需要在陌生的、非熟悉的職場或產業,去刻意強調「女權」的重要,更不需要產業因為要尊重女權,而給予女性特殊的待遇。只要女性持續認真,把自己變的好還要更好,就有機會走進工業相關職場並站在前列, 把那些懶惰的男性遠遠拋在後面! 有意前進工業界職場的女性夥伴們,加油!(本文作者為國際人資專家,現居於德比荷邊境) Ivy 全球農機集團發光 Ivy是一個在工業界發光的女性經理人,她從念外文到攻讀政治研究與MBA之後,以流利的多國外語及優越的談判分析能力,進入一家外商汽車產業,執掌美國上市公司亞太區的商務採購,以及需要高度機械專業技術的供應商品質管理業務。 Ivy因著外語能力的優勢,畢業後選擇從事國際企業的業務工作,初入職場的工作即跟零件物流的採購及銷售有直接相關,也奠定了她對於機械零組件的喜愛。後來進入同公司的採購單位,轉任零組件的直接物料採購。 Ivy透過與研發部門以及品管部門專業工程人員的現場直接學習,培養了在商務採購以及工程品質方面的專業能力,透過新產品的開發到與供應商不斷的溝通協調,加上在生產現場的實際考察,了解零組件的製程,累積深耕專業技術知識。 所以縱然Ivy不是理工科背景畢業的,也能讓自己在技術含量要求很高的工程及零組件採購以及品管方面,成為專業的經理人員。 幾年前Ivy被邀請加入在歐洲、南北美以及亞太區約有15間中心組裝廠的全球大型農機集團的East Asia辦公室,負責管理以及開發亞太區包括台灣、韓國、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尼等國家的供應商採購及零件開發品質管理。 這個職位需要能獨當一面,並有足夠的抗壓能力,足以應對集團內部的各國客戶──也就是世界其他15個以上工廠和與外部供應商順暢的溝通。從Ivy多年來在這家大型農機集團工作備受肯定的表現,可知台灣女性已成功站穩世界工業職場一隅。 Anita 專業自信散發魅力 今年,我為一家國際大型工業集團台灣分公司招募高階主管人才,其中有幾位候選人是40出頭的女性精英。這個職位是這家外國工業產品公司,在台灣的最高主管職,要負責帶領台灣地區的業務表現。 由於這個職位需要與台灣地區的製造業工廠或經銷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並對工業產品具備深入的知識和經驗,集團的最高主管,最後還特地來台做最後面試。 在首輪視訊面試中,出現了一位女性候選人Anita,她的儀態、外貌、氣質都讓我印象深刻。她雖然不是天生絕美漂亮,但是她散發著自信的魅力,對談時從容有禮,妝容得體,聲音悅耳,讓我一小時的時間都聽得入迷。 這次是因為「業內人士」的推薦,我們才找到了她,並邀請她來嘗試新的工作機會。第一次面試後,我真的被她的專業和才華所吸引,覺得她真是個優秀傑出的人才! Anita有著優秀的外語能力,她是外文系畢業的,和商業毫無相關,但是有絕佳的邏輯思考能力。她從大學起就為自己設定了要進入工業產品領域工作, 所以一畢業就憑著優秀的外語能力,從業務助理職位展開職涯。 因為工作認真,得到了跑業務的機會,透過自身的努力精研市場的動向與發展,就這樣在某集團工作了14年,一步一步地,做到了外商工業產品的台灣業務最高代表,也受到了其他外商的賞識,得到了其他跳槽和晉升的機會。

MORE

【國際職場最前線】印度崛起 將牽動台灣職場

文/Sunny 近年來有相當多國人前進印度就職、創業、設廠,十分看好印度崛起後的經濟發展,相對的,2024年初,台灣也將迎來數萬名印度移工……事實上,印度如今的現況,就像20年前的中國市場,而印度未來可預期的爆發式成長,勢將牽動及影響台灣的貿易發展和職場變動…… 專家預言:印度將在未來10年,成為世界上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而印度的快速崛起,也將牽動東北亞、東南亞,乃至全球的經濟、職場的板塊變動。 印度現在在全球的經濟地位,和20多年前的中國大陸有許多相似之處!印度利用境內豐富的資源,以低價發展基礎重工業,吸引國際間企業前往競相投資,目前已有許多企業在印度成立亞太營運中心、技術研發中心,或是直接開設工廠,就地生產。 全球人才及勞力大國 此外,由於印度已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勞工已逐漸取代菲律賓、印尼和越南,成為東南亞低階勞動人力主要市場,台灣也積極爭取於2024年初,引入數萬名印度勞工,來台解決製造業、建築業、農業和漁業……等領域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此外,印度從18世紀起到1947年,將近200年是英屬殖民地,再加上印度人幾千年來優秀的數學基礎,使得印度知識分子的英文及數理能力質量均佳,除了長期為世界(台灣)提供優秀的科技人才及外包工作團隊,前往國外進修並留在美國、英國等地工作的人更不在少數,因此印度人早已在全球職場脈動中,占有一席之地。 比想像中更拼勁十足 而近期中美兩國的經濟大戰,更讓許多投資及合作案湧向印度,讓印度占到不少便宜。有「印度比爾蓋茲」、「印度IT之父」之稱的印度富豪Narayana Murthy(同時也是英國首相岳父),是印度知名IT公司Infosys Ltd.創辦人之一,近期曾對國際媒體表示:「印度現在正試圖聯手美國和中國競爭,如果印度想要取得偉大成就,那麼每周工作70小時就是人們必須做出的犧牲!」 事實上,關於「印度人不積極」的刻板印象早已不存在,相反的,印度人真得很拼很勤奮,而這個事實,已經逐步影響到台灣未來的職場動態,甚至有可能影響台灣在全球的商業地位。 全球資源流向印度中 特別是當世界級的上市公司,將原本投資在近年戰亂地區的資金轉向印度,或是外資將台海評估為高度危機警戒區域,進而把資金轉向印度,絕對會削弱台灣的優勢,助長印度的成長,就長遠發展而言,對台灣的經濟和職場,有可能形成不利的影響。 不可否認的,印度和台灣在許多領域和行業,如貿易、半導體等關鍵產業,兩國雖一向是潛在的合作夥伴,但同時也存在著競爭的關係。 台印之間的競合關係 根據報導,去年台印雙邊貿易額已超過70億美元,也正在考慮達成自由貿易協定,並致力於在印度建立半導體製造中心。台印合作對印度而言,可以提高他們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並可能可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至於對台灣,則可以增加在印度市場的影響力,並可能開拓新的商機和合作夥伴。 簡而言之,要持續維持台灣人才在國際間的就業競爭力,政府和民間都需要持續監測和評估印度對台灣職場的影響,並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應對策略。透過採取積極主動和適應性強的方法,台灣可以應對印度崛起的挑戰並利用機會,來加強工作場所的發展,並保持在國際間的經濟競爭力。 (本文作者為國際人資專家,現居於德比荷邊境) 面對變局 多提升職場能力 根據近期觀察全球的動向,我認為印度對台灣職場的影響,是一個複雜且多面向的問題,需要台灣各界都做出謹慎和策略性的回應,採取的因應方式可包括: 1. 提升台灣人的職場能力 為了減輕負面影響,台灣應專注於發展國內勞動力並強化其職場能力,以滿足全球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 這涉及對教育、職業培訓以及促進創業和創新的項目進行投資。 透過培育技術熟練、適應能力強的勞動力,可以增強面台灣對外部影響的競爭力和適應力。 台灣可以與印度等國家進行文化和教育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以增進彼此的了解和尊重,也可以利用台灣多元文化和語言方面的優勢,與印度等國家進行學術研究、文化活動,和人才培養,以提高彼此的互動和溝通 。 同時,政府和企業應重視投資研發、促進創新和技術進步、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 透過利用數位化進步,優化台灣工作場所、簡化營運架構,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透過這些行動,台灣將可在全球市場中占據強而有力的地位,減少因外部因素導致的脆弱性。 2. 強化產業間的聯繫合作 台灣應該推動產業內的合作與知識分享,讓各個企業可以互相學習和支持。例如:可以多支持行業協會間的交流、研究聯盟或技術集群的建立,讓中小企業可以透過跨界合作、共享資源,結合力量共同應對世界級的挑戰,提升整體職場能力和競爭力。 為了與包括印度在內的其他國家建立互利的夥伴關係,台灣應該積極尋求和促進國際間的合作,積極參與各種聯合研發項目、知識共享和技術轉移的活動或計畫,並從其他國家的優勢和專業知識中獲益,進而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3. 協助印度移工適應台灣 台灣應該對來自印度的移工表示歡迎,並提供讓他們盡快進入工作狀況的必要條件與環境。這群新的移工進入台灣就業市場後,可以幫助台灣解決因為人口老化和失業率低,而造成的勞動力短缺問題,應視為是台灣產業的新生力軍。 一旦企業為這群印度移工,提供較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並提供他們必要的醫療和法律服務,就可以保障他們的健康和安全。 同時人力仲介業者或雇主應主動提供培訓,幫助他們面對與解決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難,如語言障礙、文化差異、歧視和剝削等,讓他們盡快適應台灣的風土人情,融入台灣社會,減少文化衝突。 對社會穩定來說,這也是雙贏的局面。

MORE

年後重新出發? 梳理清楚 再評估去留

文/Peggy Sha 一年又要結束了,不少基層員工正在一邊倒數領年終的日子,一邊在糾結到底該不該準備換工作。而身為主管的人,平日身上總是背負著各種責任,有一大堆要忙的事情,一心想離職卻沒有時間好好思考這件大事,遇到此時難免徬徨。 來自美國的多位職場專家,提供3種情況,幫助在職場已小有成就的男女,判斷到底是不是該開口提離職了。 意欲離職卻感到迷惘 據微軟在美國進行的一項針對3萬人的大型調查,發現有將近一半(46%)的在職員工,正在考慮於後疫情時代轉職或更換領域。不過,對於工作小有成就的專業人士或管理階層員工而言,要跳脫既有舒適圈,阻力有時比想像中得還要巨大。 很多人在面臨「該不該辭職他就」的年終關卡時,常不知該如何評估現況並突破盲點,所以在開口提離職前,不妨先檢視自己是否遇到以下4個「症頭」,再以專家提供的3原則,做為職涯評估的準則。 在職涯輔導的過程中,來自IMD的教授與副教授Bill Fischer、Heather Cairns-Lee歸納出了4種在高階領導者身上常見的症頭。 專業領導者常見4症頭 第一種:凡事都「太靠自己」。大部分的領導者都具有非常強大的獨立工作能力,然而,這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很難得到他人的反饋或是向外尋求幫助。 第二種:「過度思考」常是專業人士、領導階層需要克服的難關。對於領導者來說,敏銳的邏輯和分析能力非常重要,然而,過度思考卻也容易讓人忽略一些直覺或感官上的線索,讓自己聽不見內心真正的聲音。 第三種:過度「追求正解」導致擔心、懷疑、執著。追求「正解」(標準答案)是許多人從小被教導的準則,但這些人往往忘記了,生活與職業選擇其實沒有唯一答案。 第四種:最後,最大的魔王關卡則是「拖延」。身為高管,身上總是充滿各式各樣的責任和緊急工作,這些迫在眉睫的事情,很容易讓小有成就的專業人士及小主管,專注眼前而忘了未來的長期規畫。 先排除迷障再行判斷 也正因為這4種常見思惟,所以當面臨職涯抉擇時,某些人常會想要一拖再拖,或逃避模稜兩可、難以預料的情況及決策。 話說回來,究竟該如何判斷該不該離職?除了內心的心魔之外,還有許多因素也會阻止人們離職的腳步,比如說還沒找到下一份工作、擔心薪水沒著落等。而有些時候,離職的念頭來了,則會擋都擋不住。 美國職涯專家Alison Doyle建議,如果正處在負面情緒中,就不該匆促決定生涯前途,想辦法回家冷靜一下;而若是因為很久沒休假才想要離職,也不妨把假通通給它請下去,還自己一段能冷靜思考的空間,再思考離職是不是真心的選擇。 嘗試改變找出新轉機 其實,對於轉職深思熟慮並非壞事,但上述提到的職場4個「症頭」,在一般情況下是相當常見影響工作開心與否的職場特質。有時,我們只是需要一個改變,比如尋求他人的意見,來擺脫單打獨鬥、用思想練習找到內心的聲音,或是透過實驗去確認生活和工作中的成就感來源。 無論是因為現實因素,或是上面提到的心理門檻,而無法離開原本的職場,都可以嘗試跨出第一步,去梳理自己對於職涯的想法,或許也會有些新的啟發,讓自己能在真正適合的地方發光。 (本文原載於「科技橘報」) 這些情況下 應考慮離職 當真實遇到了以下幾種狀況,專家認為:離職或許會是更好(更明確)的選擇: 1. 工作成長進入停滯期 當工作變成平平無奇、水波不興的日常,無法讓你獲得成長時,可以先嘗試做出一些改變,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工作,或是小小的轉換一下推動的方式。若是這些改變仍然沒有任何效果,那就該move on了。 2. 長期疲憊兼缺乏動力 如果每天都得「強迫」自己去上班,想到工作便感覺疲憊不堪,這份工作可能是太操勞,不然就是根本不適合你。假設想到工作就讓你痛苦,那就應該考慮拋下它。畢竟人生苦短,本來就該將時間花在值得的事物上。 3. 工作環境有毒難防避 所謂「有毒」的範圍其實很廣,可能是企業本身的文化與你的相衝突,也可能是同事或上司對你言語羞辱、情緒勒索甚至是精神控制。如果這份工作影響到你的身心健康,請不要猶豫,早點轉身離開。 事實上,台灣的職場專家也證實,絕大多數離職者通常不是因為「做不來」、「對公司不滿」而離職,將近7成至8成的人,是因為和上司或同事「處不來」、「無法合作」,或遭到不平等的對待,才會動念想要離職,或乾脆憤而提出辭呈,且不接受更高主管慰留。 當自己的啦啦隊! 想找回工作熱情,擊退工作倦怠,首先要能成為「自己的啦啦隊」,也就是說:當工作不開心,也失去了工作成就感,又不知該如何突破時,不妨以下列幾招來找回工作樂趣,同時為自己做出正確的決定,擊退工作倦怠。 1.跟自己聊個天 心情煩悶又找不到家人、朋友聊聊時,不妨找個靜謐的空間,放上舒服的音樂,好好跟自己對話,瞭解自己的想法,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透過這幾個問題,找出工作對我們的意義: .部屬或同事敢對你說出真話嗎? .為什麼要工作?想從工作裡獲得什麼? .當初選擇這份工作的原因是什麼?這些原因是否還存在? .有哪些事情會讓我感到有成就感?哪些事情會讓我很開心? .如果我失去現在的工作,最糟糕的狀況是什麼? 2.對自己說一聲「辛苦了!」 當主管從不曾表揚或感謝你的努力和付出,不妨拍拍自己的肩膀,當一回自己的嘉獎員吧!準備一個小本子,每天睡覺前花 10 分鐘的時間,回想一下今天工作的內容,然後找出開心、好玩、突破或創新、有成就感的點……把當時美好感覺記住,並嘉獎自己「今天也做的很棒!」 3.何妨來個小冒險 利用周末或閒暇之餘,幫自己安排些小冒險吧!讓自己從快樂的事中,接觸平常工作中不會接觸的領域。透過這些小冒險,會有機會和不同的人對話,幫助開拓視野,產生新的刺激,也才能開發不同的可能性。

MORE

【國際職場最前線】職場的跨文化衝突與應對

文/Sunny 隨著全球化發展,即便在台灣的職場,同一個辦公室(部門)有不同國度的員工,或不同年齡、語言、宗教及性別……同仁的情況日漸普遍,當遇到跨文化衝突事件時,如何了解及接納彼此觀點,順利化解衝突,減少因此而形成的對立或負面情緒,成為新世代的職場課題…… 跨文化工作團隊愈來愈普遍,它有時是一群來自不同國家文化、語言的人,集中在同一個辦公室或部門內工作;也可能是在本國或國際企業工作的員工,經常和位在不同時區的同仁或團隊,一起上線開會討論或共同協作工作…… 進外商遭遇文化衝突 身處社會文化多元、市場經濟開放的台灣,長久以來,本地人才與其他國家或地區,有著不同程度的商業交流和經濟合作,而隨著不同國家的外國公司相繼進入台灣市場,也提供許多跨文化的就業機會,讓心嚮往之的年輕人,有機會躍升國際職場! 對台灣年輕人而言,有機會進入位於本國的外企,工作環境可以接觸到他國文化,外在大環境卻是自己熟悉的風土人情,待遇也相對比本土企業好一點,普遍而言欣喜會多於恐慌,但也因此,在遭遇職場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甚至是衝突時,往往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應對。 相異引發衝突乃常態 跨文化團隊通常會因為成員來自不同國家或背景,帶來多元視角和各具優勢,激發出全新的創造力,但也可能因為彼此不了解、不習慣,面臨溝通障礙、文化衝突和協調困難等挑戰。 畢竟,和來自不同背景、信仰、價值觀或觀點的人一起工作,很可能因為不同的文化視角,或對事情的理解和目標設計有著不同的期望,因而產生或多或少的文化衝突。 衝突起因處處皆踩雷 職場上常見的文化衝突,最常肇因於宗教信仰、種族、國籍、性別認同、教育,或甚至只是因為年齡差距而導致的代溝所引起。 至於台灣職場常見的文化衝突,主要會發生在:因為時間觀念、權力分配不平等(或稱為權力距離)、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不確定性規避(指社會能多大程度去容忍未來的不確定性)、長期或短期導向……等方面的觀念差異上。 入境隨俗未必是正解 例如,台灣人可能覺得美國人說話太直接,很不給人面子;德國人太愛批評;英國人太含蓄保守;日本人太過謙虛有禮貌;而澳洲人太喜歡自嘲且自以為幽默…… 其實,不同的文化養成,對於如何處理和解決衝突,本就會有不同的偏好、模式和規範,很難說誰對誰錯,或誰好誰壞,也不一定「入境隨俗」或「蕭規曹隨」就是正解。 期望落差方向各不同 例如,美國或德國文化,傾向於直接和明確的溝通,過程中若產生負面情緒,就各自私下處理;反之如中國或日韓等東方文化,則傾向於間接和隱性的溝通,會兼顧到對方的尊嚴和「面子」,同時也較傾向以上級長官的指示為遵從指標。 當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對彼此的信息有相互衝突的期望時,就可能會導致誤解或感覺到被冒犯。此外,對於如何在工作場所表達和管理情緒,也常會有不同的習慣和期望。 理解接納還要多包容 例如墨西哥或義大利文化,傾向鼓勵情感的直接表達,所以一見面就會抱來抱去,也認為可以「一抱泯恩仇」,不必一直記掛著不愉快的事;但另一些國家,如芬蘭或新加坡文化,則傾向於強調情感克制和控制,很多情緒被積壓在各自心裡,可能很久以後才知道:原來對方早就不爽你了。 既然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面對另一方的情緒反應或風格,很可能會導致衝突、誤解或判斷,那麼當處在一個跨文化環境中工作,一定要多理解不同國家的人,在對人對事上的不同處遇之道。 智慧化解靠彼此學習 更重要的,是不妨試著學習以對方習慣的解決問題方式,來進行溝通或處理衝突,如此,將有更大的機率讓對方接納你的意見和想法,畢竟,在你先認同對方的溝通模式下,對方自然而然會態度軟化許多,事情也將變得比較容易溝通和推進。 總而言之,如果企業可以事先注意到辦公室跨文化議題,並有效管理因文化產生的衝突,文化衝突反而可以成為組織學習、成長和創新的機會,讓員工間彼此截長補短,創造出最佳的競爭力。 (作者為國際人資專家,現居於德比荷邊境) 在台外商進化論 近代在不同時期,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公司,相繼進入台灣市場,提供各國人才就業的機會。 台灣的外商公司潮,最早起源於日治時期,大量引進的日本企業和商品,所以長期以來,日本商一直是台灣最大的外商來源國,知名的索尼、東芝、豐田、日產、三菱、鈴木、三井、大林組、無印良品、富士、花王、樂天、明治、森永、雪印、日清……都是國人耳熟能詳的日商。 國民政府遷台後,政府開始與歐美等西方國家建立友好關係。美國後續對台灣提供了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也開始有美國企業和商品進入台灣市場。 這可視為第2波進入台灣的外商潮,也讓美國成為台灣第2大的外商來源國,在台灣知名的美國企業有微軟、蘋果、英特爾、高通、惠普、戴爾、摩托羅拉、可口可樂、麥當勞、星巴克……等。 1970年代起台灣經濟起飛,經歷了快速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加上之後力推「南向政策」,不僅台商大量前進東南亞,香港、泰國、印尼、菲律賓、新加坡、印度……等地,皆有企業來台灣插旗,只是規模尚無法躋身國際級企業。 其後台灣開放了對外貿易和投資,吸引了大量的外商來台設廠或合作,歐洲各國逐漸成為台灣第3大的外商來源地區,台灣的知名歐洲企業如西門子、飛利浦、愛立信、巴斯夫、拜耳、奧迪、寶馬、路虎、香奈兒、LV……等,在台灣皆十分活躍,法國在台商會更具有相當影響力。 經濟富足後的台灣也開始對外投資,特別是台商大批進入中國大陸設廠與投資,啟動了大中華地區的商業合作,讓兩岸的工作機會直接交流起來,不過中國企業想要來台設置分公司,普遍受到法律限制。

MORE

【友善職場 系列3】宏全國際 用心照顧每一位員工

文/得人資源整合 年過70的宏全國際總裁曹世忠,13歲畢業後就開始工作,從最底層載貨員做起,當過工廠工人、技術員,業務員……一路走來,覺得整個公司系統最辛苦的,就是底層員工,因而提供許多員工福利、急難救助,讓各類人才皆能在企業中不斷成長及找對位置…… 2001年上市的宏全國際,從製作保特瓶專用瓶蓋的公司,正式跨足保特瓶製造及飲料填充廠,逐漸成為食品包材和飲料代工的龍頭企業。 宏全國際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始終致力於友善職場、照顧員工、人才培育、永續發展,並因而屢獲大獎,備受尊崇。 底層員工最該受照顧 企業總裁曹世忠坦言,每個單位有每個單位難為之處,但總歸來說,底層員工都是最辛苦的。公司如今有所發展,跟上面的決策領導有關係,但更重要的,是靠員工上下同甘共苦換來的。「所以,對底層員工一定要特別照顧、關懷。」 曹世忠經營企業有獨到眼光,公司一路走來,十分強調均衡發展:包括員工的水準、待遇、向心力……每個面向都面面俱到,以免在逐漸做大的過程,很可能因為業務上、技術上的閃失,或工人不願意同心協力,讓公司成長變成泡影。 急難救助猶如及時雨 幾年前,曹總裁為了照顧同仁,與榮譽董事長戴宏全自掏腰包,設立了每年200萬元急難救助金。按照同仁個別需要,給予5萬到20萬元不等的補助。 原因是,在設立急難救助金之前,有些急遇困難的同仁,不敢把自己的需要講出來,怕被人輕視或是排擠,透過急難基金的機制,公司對同仁便能及時伸出援手。曾有一名長年受到家暴、從蘭嶼遠離夫家到中部工作的婦女,罹癌手術後才兩天,為了生活就急著回來工作,公司獲悉便緊急提供急難救助金,讓她安心養病,恢復健康後再回到工作崗位。 排憂解難身心更健康 還有員工夫妻都在公司服務,因年邁父母需要專人照顧,拼命加班增加收入,但主管評估認為兩人膽固醇偏高,實不宜加班,結果竟引發兩人反彈,擔心不加班收入就不夠支付一個月4萬多元開銷…… 曹世忠得知後找他們深談,願意提供5萬元急難救助金相助(約為3個月加班金額),但書是「3個月後健康必須達標,否則仍須歸還」,後來追蹤他們健康狀況,指數都趨於正常,在工作上也更加認真打拼。 各級人才皆用心培養 曹世忠深信,不該直接給魚,而要培養員工會釣魚。在職訓練的意義,是天天都在訓練同仁成為公司需要的人才──大中小人才,各個階層的人才都要儘量培養。 「一旦同仁擁有優秀能力,公司得要知人善任,否則就太可惜了。」宏全國際會按照同仁的能力,幫他們找對位置,讓同仁看得到生涯發展的長遠方向。近年來公司更設立「宏全學院」,啟動線上及線下多元的教育訓練及課程,提升員工管理、通識、專業及語文的能力。 曹世忠自豪地表示,公司現在的高階主管都是他培養的,核心主力大概超過20人,再下一層應該超過50人,都在公司服務20年以上。以受訪時坐在一旁的發言人為例,她在公司服務21年,當初來的時候是總機,現在則是企業的重要幹部。 發展企業先強健組織 除了提升現有員工能力,曹世忠也深知引進新人的重要性。宏全積極參與政府各項就業促進計畫,與全台約33家公私立大學簽訂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訓專班,縮短學用落差。宏全也提供各大專院校暑期職場體驗及大四全學期實習機會,表現優秀者畢業後轉正職留任。 曹世忠形容公司組織及成員,就像身體構造的不同器官,有人認為心臟最重要,心跳停了就會死亡;也有人認為沒有腦就無法思考;沒有眼睛就看不到;沒有手腳就無法執行……這也印證:人體的每個器官都很重要,公司營運要穩健,就要照顧好每位員工,才有健康的「身體」發展事業。 鼓勵員工 追求人生4大平衡 曹世忠常提醒員工,「人生要重視心靈、健康、事業及家庭等4大平衡」。 「你工作有成就,家庭若沒有溫暖也沒有用,孩子也會成長在一個沒有溫度的家庭。」曹世忠認為,有溫度的家庭,會讓孩子參與所有的事情,父母要以身作則,教孩子怎麼照顧家庭,及體貼自己的孩子。面對成年子女,也要體貼孩子經營小家庭不易…… 曹總裁以家人的態度面對員工,也希望員工能對家人同樣多一分體貼。「讓員工有安定的工作、安定的收入,在家就會有地位,家庭也會幸福,這些都是串連在一起的。」 年初,公司會鼓勵同仁:先妥善調整及安排年度假期,優先增進家庭關係或滿足個人旅遊需求。福委會也會定期規畫豐富多元的活動,涵蓋鐵馬、登山、聚餐烤肉、電影欣賞等家族活動,提升同仁感情,兼顧身心健康及家庭幸福。 此外,公司聘有3位專任護理師,關懷員工身心健康,舉辦健康促進活動,並為懷孕同仁提供母性保護計畫。宏全超額進用身心障礙員工,並歡迎原住民同胞到公司服務;兩者總數占比達3.5%。其中,聽障者不受作業現場聲音干擾,反而成為工作上的優勢族群。 曹世忠強調,建構以同仁為本的友善措施,讓員工身心安頓,無後顧之憂,員工自然會提升工作效率、向心力強、做事認真……「人對了,事業就對了」。有快樂員工、幸福職場,公司才能繼續成長,製造更多優良產品滿足客戶需求,企業也會更加成長茁壯。 小檔案 宏全國際 創立於1969年的宏全國際,公司位於台中,起初只是一個製造感冒糖漿專用小吸管的公司。1980年代,保特瓶的使用範圍日趨普及,宏全決定停產吸管,引進國外設備,開始製造保特瓶專用瓶蓋。2001年更提升製造水平,成為飲料從內到外的代工一條龍大廠。 今日的宏全,旗下45個工廠遍及亞洲、大洋洲、美洲及非洲。全球有4700多名員工,年營收達240億元台幣。一年生產250億個瓶蓋、80億支保特瓶、為客戶填充24億瓶飲料,企業總裁曹世忠更榮獲《哈佛商業評論》台灣100強CEO。

MORE

【友善職場 系列2】四季藝術 努力減少員工職涯阻力

文/得人資源整合 成立於1995年的四季藝術兒童教育機構(簡稱四季藝術),在台中有6所幼兒園與國小課後ESL創客學校,450多名教職員,每年陪伴將近3000個孩子成長學習。2022年榮獲勞動部國家人才發展獎,是台灣人力資源領域的最高榮譽;更曾榮獲台灣教育領域最高榮譽的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 為老師伙伴規畫職涯 「人才,是幼兒教育最關鍵的力量。」創辦人唐富美說,在幼兒奠定生命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的關鍵期,幼教老師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絕非只負責「保育」和「教學」工作而已,而園方,也有責任為幼師伙伴規畫職涯發展。 四季藝術早在2013年就成立人才發展部,打破傳統幼教界的師徒制,建立嚴謹的師培制度和教學系統,強化老師的教學專業能力,激發其熱情和潛能,成為珍貴的幼教人才。「在四季藝術,沒有『員工』一詞,每位教職員都是『伙伴』。」 以數位創新翻轉產業 特別的是,四季藝術把教學跟行政分開,讓老師專心教學,不須負擔行政、導護、隨車等工作。並且讓老師共同備課,深化專業教學、擴展課程能量、減輕工作負荷,增進彼此情誼,不用單打獨鬥。 唐富美的想法是:「老師不能做的,給行政部門做;行政不能做的,給電腦做。」2017年起,四季藝術推動數位轉型,導入科技,運用手機APP整合家長服務、幼兒保育紀錄與學習評量、教學知識庫等,讓老師只需手機在手,便能聰明工作,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依伙伴需求設計制度 憶起當年提出數位轉型時,不少資深伙伴起初認為「不可能做到」,甚至認為「幼兒園和數位轉型有什麼關係」?但唐富美長期關注科技趨勢,堅信「數位轉型是一定要做的事」,幼教事業絕不能置身事外。 「我們是依據伙伴和家長的需求,來設計制度並推動計畫。」唐富美堅持推展各項管理方案,一方面為了留住人才,另一關鍵則來自親身經歷。 工作家庭能否皆兼顧 「小時候父母為了生計辛勞奔忙,我們只能自己照顧自己。」唐富美說,成長過程的孤寂感,讓她成年後,特別希望這樣的缺憾不要再複製到別人身上,創業後,更希望讓伙伴的孩子、家人都能被照顧到。 唐富美自身高度重視家庭,努力扮演好女兒、妻子、母親、媳婦等角色。「將心比心,我想讓四季藝術的伙伴(超過9成是女性)也能照顧好家庭。」唐富美立志,要讓四季藝術成為伙伴們實現夢想的場域。 幸福職場高薪福利佳 唐富美常提醒伙伴:「當妳把先生、小孩照顧好,家人就會支持妳的工作。如果家庭顧不好,反而會成為妳的職涯阻力」。而自創校起,她便提供幼教界罕見的高薪資,讓女性伙伴成為家裡重要的經濟支柱,暗助其獲得家人對「媽媽外出工作」大力支持。 此外,還主動提供教育補助,讓四季藝術的伙伴子女,可學費減半就讀四季藝術;懷孕生第3胎,更是學費全免。 準時下班 是最大成全 四季藝術因為教學方案多元豐富,不斷精進教育品質,早年老師加班是常態,工作負擔很沉重。5、6年前,唐富美提出年度目標:「破框顛覆,準時下班」,透過數位轉型、班群共備系統的運作,才讓老師們得以聰明工作,大幅度減少工作量,成功推動準時下班的「規定」。 當時多數伙伴遲遲不肯下班,唐富美先是規定大家每周至少一天回家和老公小孩一起吃晚飯,接著每天傍晚親自廣播,叫大家「趕快下班」,如果發現晚上7點辦公室的燈還亮著,她會一間一間去關燈。「最嚴格時,我甚至恐嚇大家:不準時下班就影響評核!還設定電腦自動關機,強迫大家不要再加班了。」她笑著說。 她以身作則,快到下班時間,馬上結束會議和手邊工作,收拾包包準備下班,並全力說服高階主管一起配合。她告訴各分校園長:「你們的準時下班,是對伙伴最大的成全。」 工作有彈性 接住每個人 四季藝術訂有「安心工作計畫」和「多元工作彈性計畫」,讓員工在必要時,可階段性調整工作時間,甚至調整工作模式,以兼顧家庭或照顧家人。例如:當家中幼兒生病需要照顧,可啟動「專職代課」協助伙伴安心照顧幼兒;疫情期間可遠距居家工作,讓伙伴持續擁有穩定的收入…… 2022年夏天,四季藝術一位園長因媽媽生病,改採彈性上班,每周僅上班3天,等媽媽病情好轉,才逐步改回4到5天,其他伙伴則配合快速調整和分工因應。 這位園長原本認為自己的責任很重,不應增加團隊負擔,但唐富美告訴她:「如果連園長職務都可以將工作拆分出去,其他伙伴看在眼裡,就會相信這個團隊真的可以『接住』每個人」。 園長彈性上班2個月 事實證明,這位園長前後長達兩個月的彈性上班,不但成功解決家庭危機,合力接住她的伙伴,也增進行政能力,合力讓校務順利推展。 相較於部分企業多從雇主角度出發,唐富美始終站在伙伴的立場思考制度和福利,不太在乎學校可能因此增加多少支出。「人才是學校的重要資源,伙伴的問題就是團隊的問題。」唐富美堅信,伙伴一旦把家庭照顧好,工作能力成長,職涯穩定發展,最終受惠的,將是整個四季藝術孩子的教育品質。 管理順暢靠凝聚共識 唐富美坦言,推動彈性工時和多元工作方案,確曾帶來管理上的不便。但四季藝術重新設計更靈活的排班系統和人力調度機制,同時不斷與每位成員溝通,說服大家用團隊的力量接住有需要的伙伴,久而久之,形成特有的企業文化和凝聚力,大家充滿同理心,相互理解、體諒和支持,每個人都知道:「當自己有需要時,同樣會獲得支援。」 她強調,企業在考量成本和創造盈餘時,不是只靠節流,而應創造獨特性與價值,當能運用人才資源,為孩子創造最好的教育品質時,就有機會收取較高的學費,創造高薪與彈性工作等誘因,進而吸收及留住好人才,形成正向循環,打造最強的教育團隊,並得以永續發展。

MORE
/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