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說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說偈--生活的佛教

文/星雲大師 一教二眾行三好,四給五和六度寶,七誡八道要趁早,人人都能成佛道。──星雲 這首四句偈是佛陀紀念館成立之初,我為成佛大道兩旁八座中國樓閣式的寶塔所作。這八座寶塔,代表佛教的「八正道」,不僅是出世解脫道的實踐法門,也是通往成佛的八條正確道路。 為了讓人方便記憶,進而認識生活中的佛法,我將這八座寶塔分別命名為:一教塔、二眾塔、三好塔、四給塔、五和塔、六度塔、七誡塔、八道塔。 一教,指一切的佛法都在人間,也是我畢生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二眾,意味著出家眾和在家眾同道修行,說明佛教為僧信所共有,兼具僧信平等之意。三好,希望這個社會人人都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四給,即「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也是所有佛光人的工作信條。五和,希望人人從「自心和悅」開始做起,接著做到「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最後能夠「世界和平」。 六度,就是佛教的六度波羅蜜,是菩薩修行的基本德目,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七誡,除了殺盜淫妄酒五戒,還要誡賭博、誡暴力。 八道,指佛陀的「八正道」教法,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比方說,對因果義理有正確的認識,就是「正見」;平日所思所想與佛法相契合,就是「正思惟」;與人交談說話都是慈顏愛語,讓人有信心,就是「正語」等等。 所以,佛陀紀念館的這八座寶塔,不僅涵蓋了人間佛教的本懷,也包含了信仰與道德的要目,是人生最平實而生活化的實踐法門。

MORE

星雲說偈 忍辱最強

文/星雲大師 節身慎言, 守攝其心; 捨恚行道, 忍辱最強。 ──《法句經》 一個人若想提高自己的人格修養,應該怎麼做呢?《法句經》告訴我們:「節身慎言,守攝其心;捨恚行道,忍辱最強」。 「節身慎言」,對於自己的身體、語言行為必須有所節制。在身體上,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是「殺生」,好比看到蟑螂、老鼠、蟲、蛇等動物,隨手拿起棍棒就打;更嚴重一點的就是侵犯人的身體,或者竊盜、殺人等等,這些都不可以。因為這些行為不但傷害他人,更會為自己帶來許多的苦果。所以,日常行為要能威儀莊重、知道進退。 節身之後要慎言。說話,要說慈悲的語言、善良的語言、道德的語言,要講給人歡喜的語言。如果不慎言,經常對人惡口、妄語、諷刺、譏嘲,不但與對方結下惡緣,自己也會受苦。 除了修身、修口以外,還要「守攝其心」,將自己的心照顧好,不要讓它整天妄想紛飛。佛經裡常譬喻我們的心,就像不受拘束的牛,會任意侵犯鄰家的禾苗;又像脫韁的野馬,到處奔騰跳躍;也像猿猴,終日煩躁不安。這顆心每天都活在顛倒妄想裡,一刻都不得寧靜;甚至像盜賊一樣,天天想要盜取別人的東西,卻不知道自家有許多的寶藏,因此要好好守攝其心,不要讓它亂想。 「捨恚行道,忍辱最強」,恚,就是瞋恨心。人的瞋心一起,猶如暴風雨來襲,會摧毀一切好事;甚至顧不得義理人情,什麼可怕的事都可能做得出來。瞋恨心重的人,就像手裡舉著一把烈火,在還沒有殃及別人之前,已經把自己燒得遍體鱗傷了。所以要能「捨恚行道」,捨去瞋恚之心,才能入道、行道。 此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忍辱最強」。忍,是一種修身處世的涵養,忍也是一種力量、一種智慧,所謂「一忍萬事休」,能忍,才是做人處世最究竟的安樂之法。

MORE

星雲說偈-- 戒定慧明

已有戒心, 則定心成, 定心已成, 則慧心明。 ──《佛般泥洹經》 這四句偈出自《佛般泥洹經》,說的是佛教的戒、定、慧三學。戒定慧,是三種修行增上的學問,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戒、定、慧三學增上,人格會隨著提升,品德也會更加完美。 「已有戒心」,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起心動念,都要存有戒心。什麼是戒心?就是規範自己行為舉止的心念。人有了戒心,可以約束自己,不讓自己有非法的言論或行為。例如:對於眾生的生命,不但不去殺害,還要護生;對於他人的財富,非但不貪取,還要給予保護;對於別人的名節,不但不予以侵害,還要尊重、讚美他。時時保有戒己之心,就可以防非止惡,遠離煩惱。 在佛教裡,佛陀是戒行最嚴謹清淨的覺者。他不但自律,還為佛弟子制定出家、在家戒法,讓他們的身心有所依止。如十大弟子之一的優婆離,以「持戒第一」聞名;開創南山律宗的道宣大師,也因持戒精勤,而有「戒香芬潔,定水澄奇」的稱譽。 無論用世間的法律來約制自我,或依佛教的戒律來規範身心,甚至自己擬定一套處世標準,平日待人接物,都要能「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但個人的基本原則不能改變,與人相處,也要保持隨緣的風度。就如一個國家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有民主和法制,有了民主法治,社會才有安定的次序,人民才有生活的保障。同樣的,一個人能時時警戒自心,人格道德自然能健全有序。 「則定心成」,有了戒己之心,行為合宜、心念不散亂,就容易生起定心。定心,是指不為外境動搖的心。再多的金錢,誘惑不了我;再高的名位,震撼不了我;再大的威勢,也恐嚇、威脅不到我,我自有安身立命的原則。一個人能不隨著世間的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風惑亂動搖,自然不會被世間的是是非非、好好壞壞所影響。 「定心已成,則慧心明」,當自心靜定不迷,智慧會如同日月般明亮照耀,可以看清世間萬物,不愚痴、迷惑不明理。 這首偈子啟示我們:謹守道德規範,可以使我們心慮澄定,進而引發般若智慧,轉煩惱為菩提,獲得圓滿幸福的人生。祈願人人都能「三學增上」,福慧圓滿!

MORE

星雲說偈 寂滅為樂

文/星雲大師 一切行無常, 生者必有盡, 不生則不死, 此滅最為樂。 ──《增一阿含經》 在《增一阿含經》裡有四句偈:「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說明了世間的實相。 「一切行無常」,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氣候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物質有成、住、壞、空,心有生、住、異、滅,萬事萬物都在遷流變化之中。你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眼看著嬰兒降誕,轉眼就白髮蒼蒼老病死了;眼看著平地起高樓,也看著高樓慢慢的倒塌。無常是世間的實相,因為「生者必有盡」,是世間平等的真理。 生與死,是人世間很平等、很普遍,也是必然的真理,這個真理不能改變。除非你能跳出無常的世間,跳出生死的輪迴,否則是不可能的,因為有生就有死。如何才能不死呢? 過去有一個大戶人家老年得子,一家人正為喜獲麟兒歡喜慶祝。這時候一位禪師經過,就在他家門口停下來悲傷啼哭。主人看到了,很不高興的說:「和尚,你要化緣可以直接跟我說,何必在我辦喜事的時候哭哭啼啼呢?」 禪師回答:「我不是來化緣的,我是哭你們家裡又多了一個死人啊!」 一般人總認為「生之可喜,死之可悲」,其實這是很短見的。人之所以會死,是因為有生;如果不生,不就不會有死了嗎?所以生的時候,就註定終有一天會死,何必難過生就是可喜,死就是可悲的呢? 「此滅最為樂」,先滅生,就會滅死;先滅有,就會滅無;佛教講到追求涅槃寂靜的境界,就是追求一個「滅」的快樂。離開了憂悲苦惱、離開了生老病死,不生不滅,不生不死,那才是最究竟、永恆的快樂。

MORE

星雲說偈--菩薩行誼

出家依在俗, 得如法資具, 在俗依出家, 獲微妙正法。 ──《佛說本事經》 佛教雖不講究生活資用,但所謂「衣食足,然後禮樂興」,衣食住行是人在世間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出家依在俗」,一個人雖然出了家,但也難免和在家人一樣,必須過世間的生活。比方農禪生活,需要下田耕作,才能供應吃穿飽暖;乃至蓋屋建寺、著書立說、印刷出版,都必須仰賴世間物資的助力,才能圓滿完成,才有條件弘揚佛法。 此外,歷來許多慈善事業都是佛教的出家人所推動,例如:修橋鋪路、布施茶水、建築涼亭,這些雖然都是世俗的事,但是出家人一樣要關懷社會,利益眾生。只要是正當、合理、對眾生有利的事,就能「得如法資具」,可以在世間上有生活的條件。 「在俗依出家,獲微妙正法」,在家人如果歡喜依止出家法,過簡單的生活,歡喜念經拜佛、參禪打坐等修持,也同樣能得到法喜。如過去的維摩詰居士、勝鬘夫人、妙慧童女等,都是在家菩薩的典範。到了現代,有的寺院道場會舉辦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短期出家修道會等短期參修,都是讓在家人學習過出家生活的方便法門。 世間的人凡事都從「有」的上面去建立,比方:要有房屋、要有妻子兒女、要有親戚朋友、要有土地、要有財產,但是「有」是有限、有量,永遠都不會滿足。出家的人,大都能領會「無」的意義,「無」就是無限、無量,「無」裡面有時比「有」更多,「無」中反更能獲得無限的禪悅法喜、安樂自在。 所以,究竟是出家好,還是在家好呢?很難有絕對的答案。在家的人如果喜歡出家生活,要有出家的正知正見,才能獲得微妙的正法。不論出家、在家,都要有出世的淡泊思想,能做入世的弘法事業,才是真正的菩薩行誼。

MORE

星雲說偈--普賢警眾偈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普賢警眾偈〉 大陸有所謂「四大名山」,為佛教四大菩薩的應化道場,分別是:山西五台山,為大智文殊師菩薩的道場;四川峨嵋山,為普賢菩薩的道場;浙江普陀山,為大悲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安徽九華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的道場。這首〈普賢警眾偈〉,就是大行普賢菩薩所作,佛教的寺院也常在晚課時誦念這段偈頌,警示大眾珍惜現有人生,不可虛度光陰。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這一天過去了,生命也隨之減少一天。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就如同在水裡優遊自在的魚兒,忽然警覺河池中的水越來越少,不禁慌亂無主,哪裡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轉念一想,生命就如石火電光,無常的大火馬上就要燒到頭上來了,還要繼續放逸享樂下去嗎?應該精勤學道,早日出離生死大海。 在佛教裡有四種精進,又稱「四正勤」:一、未生惡,令不生;二、已生惡,令去除;三、未生善,令生起;四、已生善,令增長。對於斷惡修善,必須精進、勤勞的去做,不可有片刻的懈怠放逸。 人不要心存僥倖,認為壞習慣慢慢戒除,好事慢慢去做就好了;今天過了還有明天,今年過了還有明年,卻不知人命無常,生命就在呼吸之間,是由不得人的。 尤其一個學道之人,應當常思「國土危脆,人事無常」,所謂「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一切的榮華富貴都是過往雲煙,你可以擁有,但是不能不為生命的未來做一些預備、播種的工作。就如晴天備傘,白天備燭、備手電筒,平日總要有些預備。人生如何預備?唯有把握當下廣結善緣,廣修善行,才不會空過這一期寶貴的生命!

MORE

星雲說偈--無言之辯

文/星雲大師 舌上雷轟一默間, 纖塵不動鼓波瀾; 拈花會上人無數, 輸與頭陀一破顏。 ──宋.物初大觀 這一首偈語說明了:「道」不一定要用語言來表達,真正的真理,有時候是離開語言、文字,甚至是離開心裡的念頭。 「舌上雷轟一默間,纖塵不動鼓波瀾」,是說許多的大菩薩和維摩居士聚在一起,討論什麼是不二法門,大菩薩們一個個說了以後,文殊菩薩問維摩居士什麼是不二法門?維摩居士只是眼睛一閉,他這一默一聲雷,這一沈默不開口,所謂的不二法門道理,就統統講清楚了。 「拈花會上人無數,輸與頭陀一破顏」,釋迦牟尼佛當初在靈山會上拈花,頭陀大迦葉便微微一笑,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意思,而佛陀就說大迦葉懂得了真正的真理。因此,佛陀就將不立語言文字的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傳給了大迦葉,真所謂「無言勝有言,無聲勝有聲」。 過去有一位難纏的居士,每天都到寺院裡問難,與住持辯論不休,讓住持不勝其苦。有一個賣豆腐的知道以後,就對住持大和尚說:「你不必為難,我來代替你解決。」於是賣豆腐的就穿著住持的大袍,坐在佛殿裡等待居士前來。居士一進寺門,遠遠望見住持已經在座,居士立刻豎起二隻手,賣豆腐的則豎了一隻手回答。接著,居士再豎起三根指頭,假住持就以一根手指頭指向居士。沒想到,居士連佛殿都沒有進,就歡喜讚歎地離去,逢人便說住持開悟了。 有人問,你怎知住持開悟了?居士說:「我問他十惡如何對付?他豎起一隻手,表示五戒就可以了。我再問三毒貪瞋癡如何對付?他豎起一個指頭,說一心就能對付。」實際上,賣豆腐的當然不會懂這些道理,他告訴住持說:「居士一來就豎十個指頭,問我十塊豆腐多少錢?我說五毛錢一塊,總共五塊錢。他卻還價說三塊錢,我馬上就用手一指,罵他壞心眼!」 所以,就算講得舌敝唇焦,真理也未必能說得明白。一個賣豆腐的,他沒有說話反而能使人覺悟,由此可見,語言不一定是究竟之法,有時無言更能讓人契入真理啊!

MORE

星雲說偈--行慈悲

若人壽百歲, 勤事天下神, 象馬用祭祀, 不如行一慈。 ──《經律異相》 人在世間生活,有宗教信仰固然很好,但是信仰裡的輕重、智慧不能不知道。這四句偈告訴我們,假使有人活到一百歲,在這一百年當中,他「勤事天下神」,媽袓也拜、關公也拜、城隍也拜、基督也拜,什麼神明都拜,甚至拿貴重的象馬做為祭祀的牲禮,還不如行一個慈悲。 經典裡常也有類似的例子,如《金剛經》說,以數量多如恆河沙的七寶來布施,不如受持四句偈的功德;《普門品》告訴我們,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勝過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的功德;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殊勝莊嚴,受十方諸佛之所護念等等,那麼,我們究竟禮拜哪一尊佛、修持何種法門才是最好的呢? 其實,經典裡所說的,並不是要人去分別誰好、誰不好,而是告訴我們信仰要專一、要有智慧,不是信得多就有保佑;更何況佛教重視心地的開發,比求發財、求富貴更為殊勝長遠。因為信仰再多的神明,縱然可以從中得到什麼好處,卻只能讓你在現世裡享受,無法增長你的福德智慧,解決老病死生的根本問題。 佛法裡有各種法門,不管是什麼法門,都是教我們如何調伏自己的心,其中最重要的是慈悲。所謂「慈悲為本」,修學佛法、行菩薩道最根本的條件,就是慈悲心的培養;儒家也說「仁者無敵」,慈悲的人因為廣結善緣,不與人結怨,所到之處都沒有敵人;慈悲是做人的根本道德,甚至可以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慈悲,就不像個人了。 因此,人生最重要的是能行慈悲。所謂慈,是給人快樂;悲,是為人拔除痛苦,如果我們一生都可以做到帶給別人快樂,幫助他人不再痛苦,那就是最好的修行了!

MORE

星雲說偈--菩薩

 菩薩不樂於財利,唯能護持十善業;汝等若能共修行,我說此名真供養。 ──《大乘菩薩藏正法經》什麼是菩薩?是供在寺院供人禮拜的泥塑木雕像嗎?不是的,舉凡發心行道,樂於助人、善行義舉的人,都可稱為菩薩。  在世間上,若想成為大學教授,要經過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的學習,再念到碩士、博士,取得學位才有資格任教。修習菩薩道也是如此,要漸次往上升級,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五十二個階位,在修學過程中,必須力求自我精進、自我教育、自我健全、自我印證。  一個真正行菩薩道的人,不樂於追逐財富及名利地位,而能一心持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恨、不愚癡等十善業,因為真心守護,所以不會輕易違犯過失。  「汝等若能共修行」,佛陀勸勉大眾,當我們依循菩薩的行持修習十善業,不汲汲營求金錢和名聞利養,則「我說此名真供養」。  所謂的供養,並不單只是金錢、物質的供養,用「修行」來供養,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也更為超然。比方,給人方便、給人歡喜、給人服務、給人祝福讚美、為人排紛解難等等,如果能把自己所獲得的快樂與大眾分享,願意為他人解除痛苦,就是修菩薩道,就是真供養。  一位僧人問法眼文益禪師:「什麼是真正之道?」禪師說:「除了實踐,還是實踐。」另一位僧人問文益禪師:「二六時中,該如何修行?」禪師回答他:「步步踏實。」  學佛要先學做菩薩。做菩薩不是躲在深山裡修行,必須從眾生身上修,在日常生活善護心念;從力行十善業、饒益有情中淨化身心、提昇道業,在每個當下自知、自覺、自證,慢慢成就自己法身慧命,圓滿佛道。

MORE

星雲說偈-- 恆念無常

恆作無常想, 變壞則無憂, 如睹電為先, 聞雷不驚怖。 ──《大毘婆沙論》 這段偈頌從字面上很容易明白,主要強調一個很重要的真理──無常。真理與一般世間的學說、宗教都不同,也不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是這樣的。真理有真理的條件,佛教以「三法印」作為印證真理的條件,分別是: 一、諸行無常。行,指世間的有為法。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沒有恆常不變或常住在世,如果是「常」,那就不是真理。 二、諸法無我。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有,不能單獨存在;如果說世間上有單獨存在的事物,那就不符合真理。 三、涅槃寂靜。即從差別到平等,從矛盾到統一,這當中是有規則的。 能符合上述的三個法印,才是真理。 因此,無常觀是真理,人生了會死,這句話就是真理。有生就有死,死了會生,不生不死,不死不生,這都是無常;花開了會謝,房子建了會壞,不論什麼東西都是無常,平時就要這樣來思惟。 一般人生了兒子,就很歡喜,旁人也連聲道賀「恭喜!恭喜!」可是家裡死了人,就哭喪難過得不得了,這就是不懂無常。你要懂得無常,就會明白:人從出生以後,最終會走向死亡,那麼又何必生時歡喜,死時痛苦呢?這就是沒有遠見,沒有先知。所謂學道,就是要學習無常觀,對無常有正確的認識。 有了正確的無常觀,自然能「變壞則無憂」,無論遇到什麼狀況,是好是壞,或者擁有的東西忽然沒有了,這些都不必難過,因為世間的萬事萬物本來就是無常。 「如睹電為先,聞雷不驚怖」,好比看到閃電,自然知道隨後即將打雷,有了心理準備,就不會被雷聲驚嚇恐怖。 當我們明白無常的真理並經常憶念,在面臨人生的順逆境時,就能處之泰然了。

MORE
/10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