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兩岸 | 人間福報

全球

何楚涵 短影片是沒有圍牆的大學

文/記者馮維健 每逢周日,河北大學一間普通的教室裡擠滿了學生,講台前架設的相機全程記錄著老師的授課內容,一段段精采的國學知識被剪輯成短影片放到網上,引來數百萬點讚。 授課教師名叫何楚涵,是一名「九○後」年輕教師。二○二二年,何楚涵從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畢業,進入河北大學藝術學院工作。 小嘗試有大迴響 寒假裡,何楚涵用手機錄了一小段自己的備課影片發到網上,準備接受網友的檢驗。「第一段視頻︵影片︶講的是蘇東坡一路被貶一路吃的故事,我想傳達的是一種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即使過得再淒苦,也要點亮生活。」何楚涵說,「當時我的粉絲還只有百人。我只是想做一個小小的嘗試,看看大家的反應,也好藉此調整課程。」 隨後幾天,何楚涵圍繞「中年看西遊,我們都是取經人」等主題又錄製了多條影片。雖然點讚量一般,但網友的評論給了她堅持下去的勇氣和完善課程的決心。 二○二三年二月二十六日,何楚涵講授的《藝術導論》在河北大學首次開課,她把相機架在教室裡,鏡頭對準自己。此時,何楚涵的粉絲只有約二百個,她還在課上和學生開玩笑:「我要努力一把,看看五月底能不能超過一千個。」 講授到蘇東坡的愛情故事時,課堂效果很好。這條影片剛一發出,三天瀏覽量破萬,如今各平台的總瀏覽量已突破百萬。到了二○二三年四月,何楚涵的粉絲就已過萬,遠遠超過了五月粉絲過千的目標。 「作為『九○後』,我本身是隨著互聯網長大的一代。自己身上的『網感』讓網民和大學生覺得接地氣。」何楚涵說,講到高適時,她說這是「一個中年草根的逆風翻盤」;講到劉禹錫時,她又評價「一身反骨嘴還硬」……她將晦澀的知識盡可能講得輕鬆易懂,不到半年就收穫了百萬粉絲。 圈粉超過五百萬 何楚涵發布的影片全部圍繞文化藝術、古典文學等主題,雖然並不多產,但乾貨多,內容吸引人,粉絲黏性很高。一些粉絲還經常將她講課的內容抄下來發到評論區,以此表達感謝。 「視頻書寫逐漸成為這個時代主要的表達方式,它讓知識突破『圈層』。短視頻(短影片)不僅可以記錄生活,更能傳遞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何楚涵說,短影片平台就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 如今,何楚涵的抖音粉絲有上百萬,全網圈粉超過五百萬。總容量一百二十人的線下課堂,在搬到線上後效果無限放大。但在何楚涵看來,無論擁有多少粉絲,她的本職工作都是一名大學老師,「能不能出名不重要,我的課能讓學生喜歡,讓他們真正受益才重要。」

MORE

【大陸社會觀察】北京什剎海 讓夜生活慢下來

文/記者王明浩、孔祥鑫、趙旭 老北京人常說,「先有什剎海,後有北京城」,歷史上的什剎海,古樸秀麗,渾然天成。過度的商業化卻讓這裡喧鬧無序。如今,什剎海由亂到治、「靜」下來了。 一大早,微風輕拂,燕語鶯啼。在什剎海邊住了近三十年的李兵和往常一樣出門晨練。環湖快走,愜意呼吸,不時跟遛早的老街坊們打著招呼,「不用再走『冤枉路』,沒鬧事兒的,望山見水,心裡熨帖得很!」 過去,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違建叢生,沿河棧道多處被圈占。酒吧林立,用高分貝招攬過客,酒後滋事時有發生。什剎海的早晨儘管安靜,前一晚留下的垃圾、未散去的酒氣,令人煩躁。 「面向著積水潭,背後是城牆,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地坐一天。」李兵感慨,短短五、六年光景,老舍筆下的什剎海回來了。 老北京人常說,「先有什剎海,後有北京城」。什剎海位於西城區東北部,包括前海、後海和西海(又稱積水潭)三個水域及臨近地區。元朝建都時,以積水潭和北海、中南海的東側為新都城的中軸線築城,修建了大都。歷史上的什剎海,古樸秀麗,渾然天成。一個時期過度商業化,這裡喧鬧無序。如今,人們說什剎海由亂到治、「靜」下來了。記者帶著好奇,一探究竟。 由亂到治靜下來了 沿湖岸漫步,什剎海荷葉盈池,楊柳拂堤。清晨的陽光灑在水面,鋪開粼粼金光。路邊皆是青磚灰瓦的小院,紅花綠枝掩映在亭台樓榭之間。偶有人力三輪車「叮噹」駛過,恬靜不失靈動。 穿過「荷花市場」牌樓向北前行,駐足前海北沿一處曲徑通幽的長廊。「誰能想到,這裡過去是『小王府』所在地、被私人侵占搭建的高檔會所。」什剎海風景區管理處主任張瑞生說,「小王府」建築體曾從岸邊蔓延至湖面,凸出一間玻璃房。「這樣的環湖堵點,過去有七處之多。」 每一處堵點都是「硬骨頭」。考慮到百姓生活,不能「一刀切」,又要「一把尺子量到底」。西城區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書記、什剎海街道原工委書記畢軍東說,二○一八年五月,環湖步道疏通正式打響,四年拆違二千九百多平方公尺,前海、後海、西海六公里鄰水步道全線貫通,串聯起周邊的公園綠地、文物古蹟、休閒設施和特色驛站,讓人流連忘返。 一路向北,在前海與後海交匯處,一座漢白玉石橋︱︱銀錠橋橫跨水面。站在橋上,憑欄西眺,水面愈發寬闊,遠處西山群峰層巒疊嶂。 「銀錠觀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清代詩人宋犖留下了「鼓樓西接後湖灣,銀錠橋橫夕照間」之詠。一九八○年代末,附近建起一座建築最高點約五十二公尺的醫院大樓,「銀錠觀山」遺憾地成了「銀錠觀樓」。 「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二○二○年發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二○一八年~二○三五年)》,將「銀錠觀山」列為核心區三十六條戰略級景觀視廊之一。次年,這棟醫院大樓完成降層,「銀錠觀山」得以重現。 銀錠橋東南側,一處古色古香的民宅院落裡,不時傳來孩子們的嬉鬧聲。然而,幾年前,透明玻璃裝飾的外立面,一到夜晚燈光亂掃、歌舞喧囂,通宵達旦。附近居民趙寶光說,那時酒吧人滿為患,什剎海水面漂浮著酒瓶、飲料盒、包裝袋,岸邊的車輛塞滿縫隙。 歌舞喧囂通宵達旦 二○○三年,什剎海酒吧開始「野蠻生長」。投資人「搶灘」開店,桌椅、沙發擺到湖邊。一些老居民看到商機,將自家房屋開牆打洞後,租給他人經營酒吧、旅館,還有的「種房子」牟利。張瑞生說,最高峰時有二百四十餘家店鋪,酒吧多達一百三十多家。「人們似乎忘記了什剎海還有寺廟、園林、古宅,似乎忘記了這裡是歷史文化街區。」 「熱鬧久了,大家懷念水邊安靜的生活。」房東和老居民們盼望著改變。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二○一七年四月,《首都核心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二○一七~二○一九年)行動方案》發布實施,什剎海酒吧街拆違整治拉開序幕。「到目前酒吧只剩下三十多家。」畢軍東說,什剎海「靜下來、慢下來」,「有當年的感覺了」。 老場景.新消費 擦亮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從什剎海風景區東側出來,走近北京中軸線上最古老的橋梁︱︱萬寧橋。在北京中軸線與大運河玉河段的交匯點上,古橋屹立七百餘年,自元代始建起至今,一直承擔著南北交通的重要功能。城市快速發展,附著橋體的設施愈來愈多,早已不堪重負。今年初,《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二○二二年~二○三五年)》頒行。實施中軸線申遺綜合整治,萬寧橋「減負」了:改遷市政管線,搬走隔離石墩,移除遮蔽綠植,河堤上鎮水獸周圍的架子也拆了,橋體原本風貌整體亮出來了。 拾級而下,走到一隻鎮水獸旁俯身觀察,其樣如虎伏地,頭長犄角,身披鱗甲,凶猛威嚴。拿出手機,打開一款名為「靈圖游」的App,鎮水獸化身「水靈龍」躍然而出,萌寵討喜,帶領遊人隨著定位的轉換,感受澄清上閘、什剎前海、火神靈閣、皇城北門、景山之巔、鐘鼓樓前等景觀魅力,品味「活」起來的中軸線文化。 從萬寧橋北行一百三十公尺左右,進入擁有七十餘年歷史的地安門商場。不久前,這裡升級改造重新營業,各類潮玩零售、國潮餐飲引來顧客盈門。地安門商場所在的地安門外大街,是北京中軸線上最早形成的商業街市,北起鐘鼓樓,南至地安門,東連南鑼鼓巷,西臨什剎海,全長約七百三十公尺。在「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中外修顏值、內煉氣質,同步推進業態復興,融合古樸與現代,不僅喚起老北京的歷史記憶,也吸引大量年輕人前來打卡。 亮出岸線還湖於民 「元代形成以來,地安門外大街體現中國古代『前朝後市』的營城理念。什剎海恢復寧靜後,地區業態朝著歷史需要、社會要求、管理規範、品質提升的方向發展。」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邊蘭春長期致力於什剎海地區保護與發展規畫研究,在他看來,什剎海兼具文化景觀、商業活力和傳統生活,需要特色業態支撐,以「老場景、新消費」為導向,錨定高質量、吸引新流量,與現代城市共生共融,才符合老城保護發展的內涵和要求。 西城區委書記孫碩表示,「什剎海作為北京老城區最著名的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毗鄰中軸線,處於京杭大運河世界遺產北端點,是對外交往的窗口、古都文化的縮影,更是居民百姓的樂園,要賦予其時代新氣象,『亮出岸線、還湖於民』,在長效治理中帶動地區發展,擦亮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讓老城居民更有詩意地棲居。」 環湖一周,已是中午時分。走進位於銀錠橋邊的「鴉兒李記」飯店,老闆李兵正忙著待客。親歷什剎海由「鬧」到「靜」,李兵生意愈做愈大,自稱「新什剎海人」。「這裡不但是一個歷史文化符號,更濃縮著成長奮鬥記憶。什剎海『失而復得』,也讓愈來愈多食客慕名而來。飯點靠窗位置一座難求。」 記者即將離開時,又一撥兒食客有說有笑走進「鴉兒李記」,點餐、付款,一道道特色菜上桌。「吃著美食,望著名湖,別有一番風味。」他們興奮地說。

MORE

從上海返回湖北過年 母子騎單車700公里 拍片記錄點滴

【本報綜合報導】今年春節,中國大陸三十六歲女子張嬴娟,決定帶著上小學的兒子吉米從上海出發,騎單車七百公里回湖北黃岡老家過年。期間,他們被迫在攝氏四度低溫裡在路邊露營,以保溫瓶裡的熱水泡麵取暖;吉米在露營燈下寫作業,或是開心得拿石頭打水漂,從未抱怨。騎行的艱難與珍貴的瞬間,都記錄這對母子這趟獨特旅行的溫馨與感懷。 張嬴娟表示,疫情結束後,她就迫不及待地想帶著兒子吉米開始長途騎行,「吉米才上小學,有一點點胖,但他挺喜歡運動,對騎行也不排斥」,她不想讓兒子老在房內打電玩,等到寒假開始就決定帶著他出發。 張嬴娟說,從上海出發時晴空萬里,沒想到接下來幾天遇到天寒陰雨,第四天從無錫新吳區出發往常州方向走時,外面只有攝氏四度,兩人總算到達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的東序村,找到一個亭子旁露營,兩人鋪上防潮墊、安裝帳篷,換上乾燥衣物,用保溫壺裡的熱水泡麵,即便有點克難,但張嬴娟說:「當時那個環境下,已經很滿足了。」睡前,吉米還在一盞小小的露營燈下做英語寒假作業。 旅途中,吉米表現出遠超年齡的堅韌和毅力,張嬴娟用影片記錄母子倆的旅途點滴,灑農藥的無人機、低空飛行的飛機、路邊的蒲公英,都成為母子二人難忘的記憶。 耗時十四天騎了七百多公里,他們日前終於平安到家,對於張嬴娟來說,這次騎行不僅是對自我的挑戰,更是對家庭的重新認識,對於吉米而言,這次旅行不僅鍛鍊他的意志,更讓他學會珍惜與感恩。

MORE

微文創大翻轉 2023最佳旅遊鄉村 陝西朱家灣 樹木蔥郁 秦嶺氧吧

文/記者趙英博 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地處秦嶺南麓腹地,九山半水半分田,朱家灣村就坐落在山窩裡。有一首民謠這樣形容過去的朱家灣村:「老林頭,窮山溝,吃的石蠟菜,點的松樹油。」如今,曾經的「落後村」搖身一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青山近秋色,煙村鎖白雲。沿著盤山公路駛進朱家灣村,道路兩旁的民宿、農家樂餐廳鱗次櫛比。山間潺潺的溪水穿過古香古色的終南山寨,正是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山水畫卷。 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朱家灣村的網紅名片。這裡遙山疊翠,近水澄清,樹木蔥郁,青苔滿階,森林覆蓋率達百分之九十三,被稱為「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然氧吧」。 過去,朱家灣村交通不便,是無人問津的「落後村」,方圓十里的姑娘都不願嫁過來。「小時候家鄉很窮,每天兩餐飯,經常是玉米糊糊配酸菜。」回憶起童年歲月,今年三十九歲的農家樂老闆鄭傳家笑著對記者說。 談到這些年來家鄉的轉變,鄭傳家說:「過去我們村每家每戶門口都有一個垃圾堆,環境比較差。現在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深入人心,大家主動把村容村貌維護好,讓朱家灣村乾乾淨淨,給遊客留一個好印象。」 「以前村裡人靠山吃山,就是上山打獵挖藥材。如今村裡人還是靠山吃山,但已經變成了保護山林,吃上了旅遊飯。雖然都是靠山吃山,但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家打心眼裡覺得,要當好秦嶺生態衛士。」朱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毛家鋒介紹,現在村裡有八名護林員,十五名保潔員。 生態財富轉化為經濟財富,在朱家灣村,像鄭傳家這樣在家門口創業就業、走向富裕的不在少數。二○二二年,朱家灣村實現人均收入為人民幣二萬六千六百五十元,在全縣名列前茅。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MORE

【考古的故事】 漳州聖杯嶼 打撈沉睡700年元代海船

文/記者鄧倩倩  七百多年前,一艘滿載陶瓷的中國商船在福建漳州聖杯嶼海域沉沒。這場浩劫,將一段歷史封存海底,等待著後人喚醒。 直到十多年前的一場颱風過後,掩埋了七百多年的元代海船重新走進人們視線。經過多次水下調查,二○二二年九月開始,大陸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聯合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等,正式在聖杯嶼海域的元代海船遺址全面啟動水下考古發掘。 這艘海船從何處來,往何處去?沉船裡有何寶貝?水下考古隊和專家對此展開追索。一批打撈上來的元代外銷瓷器陳列進博物館櫥窗,穿越歷史向世人展示它厚重的時代魅力。十一月上旬,「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發現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漳州市博物館舉辦。考古專家指出,聖杯嶼元代沉船的發現與發掘,填補了中國古代瓷器外銷鏈條中的國內運輸這一重要環節,對研究元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具有重要價值。 元代沉船「浮出水面」 聖杯嶼元代沉船的考古發現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早在二○一○年,來自這艘沉船的瓷器就已零星面世,文物遺址陷入危險之中。 二○一○年十月,第十三號颱風「鮎魚」在漳州市古雷半島附近海域登陸,吹翻了當地漁民的養殖箱。漁民雇請潛水員下海打撈時,卻意外發現了少數散落的瓷器。「古雷半島附近海底有寶貝!」消息迅速傳開,引來了一批冒險下海「尋寶」的人。 以往,當地漁民時常從海底撈上來除漁獲之外的東西。如果是骸骨,他們會專門供起來,認為是「海兄弟」;如果是瓷器,他們認為是海龍王的東西,就扔回海裡。後來,有文物販子去沿海漁村搜尋,故意抬高瓷器等海底文物價格,吸引漁民在捕魚過程中留意。 文物販子通過漁民的線索組織潛水員下水打撈。由於潛水技術日益普及,包括漁民在撈海螺、海膽時也可以使用簡易的潛水工具,因此非法盜撈海底文物的現象時有發生。 阮永好是漳州市文物保護中心水下考古的帶頭人,時常奔走於沿海漁村。颱風過後的一天,有漁民告訴他,最近有人從海底撈到了瓷器,聽罷,他立馬「繃緊了弦」。 「這些是來自龍海半洋礁沉船的瓷器嗎,還是意味著發現新的沉船遺址?」從周邊漁民多番打聽後,他發現很有可能是一處新遺址。隨後,他開始在漳浦、東山、雲霄沿海一帶打聽,追蹤瓷器的來源和具體位置。 逐漸,他將線索範圍縮小到了聖杯嶼海域。「初到嶼上就發現它的外形酷似一個倒置的高足杯,當聽到『聖杯嶼』的名字時,就覺得這個寓意很可能『有戲』,往往地名也可以反映線索。」阮永好說。 二○一一年十一月,阮永好再次接到來自漁民的電話,「村裡來了好幾個潛水員,估計又要盜撈了」。他連忙與兩個同事一起,聯合邊防支隊和漳州市文化綜合執法支隊,組成臨時小分隊。經過三個晚上的蹲守,他們抓到七個人,繳獲七百二十二件瓷器,其中三級文物有一百一十二件。 「從市面上出現的,以及繳獲的大量瓷器來看,很可能是來自一艘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沉船。」阮永好推測。他將線索上報到福建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後,隨即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 盜撈犯罪者不計損失 經過項目批覆和籌備,二○一四年,考古隊第一次對聖杯嶼海域進行水下調查。阮永好等水下考古隊員根據漁民提供的線索,搜尋了兩、三天,終於找到沉船的位置。他們發現有六道隔艙,面上散落的文物不是太多,基本掩埋在泥沙裡。 「這是好事,埋在泥沙下的文物得以免受偷盜和破壞。」阮永好說。由於沉船表面有很多小石頭,若用大型的抽泥抽沙設備,對文物破壞比較大,而且沉船位置距離水面比較深,一般的潛水員使用簡易潛水設備很容易出事故。 考慮到水下考古的難度較大,當時並未立即對聖杯嶼沉船開展水下考古發掘。兩年後,在對廈漳海域水下文物調查過程中,水下考古人員調查了一千六百多平方公尺的海底面積,才將主要的散落區基本摸清。 水下考古隊與時間「賽跑」 重現宋元海上商貿盛況 聖杯嶼元代沉船水下考古工作啟動後,匯聚了一批來自國家、福建省、漳州市各級以及從省外抽調的水下考古工作者。 在距離聖杯嶼約二百公尺的海面上,漂浮著一艘巨大的水上作業船,設置有文物保護室、更衣休息室,以及簡易的餐桌等,各類潛水及考古設備一應俱全,這是考古隊員們日常工作和休息的地方。 作業船的正下方,就是元代沉船遺址所在,船體位置距離水面約三十公尺。雖然就在腳下,但要靠近並不容易。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此次水下考古領隊梁國慶說,水下考古發掘得「靠天吃飯」,根據天氣、洋流、水溫、水壓、海底能見度等實際情況來決定能否下水。 寶貴的二十五分鐘 由於水下環境複雜多變,考古隊員須利用漲退潮之間的平潮期,下潛到遺址點進行考古作業。趁著高潮期和低潮期,海底作業時間加起來大約三個小時。「水下作業時間很有限,這就需要水下考古隊員爭分奪秒。」梁國慶說,隊員們每天早出晚歸,抓緊天氣海況的好時機。 海上長時間的作業把考古隊員的皮膚曬得黝黑,但更大的考驗在水下。每趟下水前,考古隊都要制定周密的工作計畫和人員分工。一般情況下,兩人一組,分批次下水,後一組隨時準備接替上一組隊員,就像一場「接力賽」。 為延長水下工作時間,此次水下考古使用高氧、雙瓶潛水技術,但受到氧氣、體能等各因素限制,每組下水作業仍只有寶貴的二十五分鐘。 考古隊員順著潛水繩下潛,以防偏離遺址點或被洋流衝走。岸上有專崗負責協助記錄潛水員裝備參數、入水順序、出入水時間、海底停留時間以及天氣、海況等信息,若出現突發危險及時發出警報。 作為副領隊的阮永好說,在深海中,人的反應要比在陸地遲鈍許多,隊員們需要在短短半小時內進行清理、編號、測繪、攝影攝像和物件提取等工作,作業難度頗大,也非常考驗團隊的默契。 科技力量保駕護航 在前期的大多數時間裡,隊員們主要任務是清理覆蓋在沉船上的泥沙。「去年的水下調查後,為保護水下文物不被海流泥沙侵蝕,考古隊用沙袋進行了回填保護。但跟去年相比,遺址變化還是蠻大的,都被泥沙覆蓋了,沙袋上也長滿了附著的海洋生物。」考古隊員陳浩說。 「在水下的每一步發掘面貌都需要被記錄。」擔任此次水下考古攝影師的孫少光說,「因為肉眼在海底的視線範圍很有限,能見度僅有一米多,需要利用水下攝影對遺址的外觀和細節一一記錄,然後拼出完整的遺址分布圖,這是考古中非常重要的參考。」 此外,考古工作中不乏科技力量「保駕護航」,如借助合成孔徑聲納、多波束聲納等新型設備對遺址進行高精度測繪。 目前,從聖杯嶼沉船打撈上岸近一千七百件瓷器,已經陸續移交給漳州市博物館保管。與此同時,漳州市博物館也於二○二二年策畫「海貿明珠︱︱漳州聖杯嶼元代海船遺址水下考古成果展」,第一次向世人展出首批採集到的出水文物。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MORE

陸國台辦喊話 盼恢復兩岸海空客運直航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大陸官方28日對兩岸人員往來有諸多措施,最新消息是大陸已經透過兩會機制,促請我方恢復兩岸海上客運直航以及擴大恢復空中客運直航,國台辦強調,具體包含5條海上客運直航航線以及天津等30個大陸航點。 大陸交通部4月28日下午在官網上指出,「海峽兩岸航運交流協會已通過既有管道促請台方恢復兩岸海上客運直航」,並提到兩岸海上客運航線是兩岸民眾往來的重要通道,恢復兩岸海上客運直航全面正常化,有利於兩岸同胞正常往來。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則在稍晚表示,兩岸直接通航,極大便利了兩岸民眾往來為增進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發揮了重要作用。 她強調,去年以來,「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大陸積極推動兩岸空中、海上直航和「小三通」復航。兩岸空中客運直航航班、運量「雖較疫情期間有所增長,但因航點有限,總體上兩岸往來仍有較大不便,兩岸海上客運直航至今也尚未復航」。 朱鳳蓮指出,兩岸民眾對兩岸空中、海上直航全面復航的呼聲非常強烈。「我們希望台灣方面充分考慮兩岸民眾及航運企業的訴求,儘快全面恢復包括平潭一台北、平潭一台中、廈門一台中、廈門一基隆、浙江大麥嶼一基隆航線在內的兩岸海上客運直航,恢復開通天津等30個大陸航點與台灣空中客運直航」。 28日早上大陸文旅部已經宣布,將率先開放福建民眾到馬祖旅遊,並指出,等到平潭與台灣海上客運直航恢復後,會再開放福建民眾到台灣本島進行團客旅遊。

MORE

微文創大翻轉 2023最佳旅遊鄉村 浙江下姜 創立品牌 又美又富

文/記者馬劍 杭城又聞桂花香。 沿著浙江「最美公路」之一的淳楊線一路向西,車過下姜隧道,只見遠山含黛、溪水潺潺,石板路一塵不染,一棟棟白牆黛瓦的小樓參差錯落︱︱下姜村到了。 年過七旬的姜祖海從山上散步歸來,拿一把竹椅坐在家門口,怡然望著清澈的鳳林港溪。這幾年,下姜村的人氣持續升溫,老姜家的「望溪農家樂」迎來四面八方遊客。 由於交通閉塞,人均耕地少,杭州市淳安縣楓樹嶺鎮下姜村在一九八○、九○年代還是十足的窮山溝。「八五後」下姜村黨總支書記姜麗娟清晰記得,村民家家戶戶養豬,村裡露天廁所、豬圈、羊圈遍布,汙水橫流,臭氣熏天…… 二○○三年,為改變貧窮和環境,村裡開始建設沼氣項目,同時建起了公共廁所、垃圾處理站,用上了自來水,升級生活汙水處理設施,環境衛生得到根本好轉。隨後,以良好生態發展旅遊產業,適應市場需求發展規模農業,吸引人才發展文創產業。 二十年間,這個「兩山夾一水」的小村莊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斷深化「千萬工程」實踐。下姜村積極成立強村公司,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針對當地農文旅產品,進行品牌系統塑造,進一步提升下姜旅遊品牌影響力,並通過「微改造、精提升」工程打通旅遊發展堵點。 二○二二年,下姜村全年接待遊客四十點九五萬人次,旅遊創收達人民幣六千五百六十五萬元。全年共接待各類培訓和主體班次八百八十四場次,累計培訓人次達四點四萬餘人次。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MORE

【微文創大翻轉】東平大宋不夜城 帶著遊客穿越宋朝

文/記者邱犇 「今年大宋不夜城可真是火了!」從山東濟南自駕而來的遊客王學峰感歎道。一場人間驚鴻宴,一睹大宋盛世顏,從今年初,山東省東平縣大宋不夜城盛大開園,便在網路平台上迅速走紅。 夜幕降臨,華燈亮起。轉眼間,東平大宋不夜城讓人彷彿置身於宋代繁華市井中,儼然一幅「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生動景象。 宋朝,可以說是中國夜經濟最為繁榮的時期。北宋建立後,國都開封的坊市制度徹底打破,居民面街開肆。當時的夜市上,人員往來,叫賣聲綿延不絕。在《東京夢華錄》中,「一天燈霧照彤雲,九百遊人起暗塵」的描繪,既籠罩著迷離詩情,又襯托出「車馬闐擁」的景象。作為鄆州和京東西路治所的東平府,也成為中國最繁榮的城市之一,蘇軾詩中「名都信繁會,千指調笙簧」描繪的就是東平府。 「大宋不夜城的建造,是依據張擇端筆下的汴梁盛景所設計的。」大宋不夜城工作人員劉陽表示,「景區依託原本的水滸影視城,占地四百畝,升級改造面積二萬五千平方公尺,按照一街兩巷多點的不夜城模式,打造集演繹、美食、娛樂、科技、文化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文旅項目。」 大宋不夜城的主街道「華燈錦里」,總長五百公尺,寬十一公尺,沿街兩側的府邸建築、商鋪和夜市攤位燈火輝煌,展現出繁華熱鬧的場景。在這條長街上有十八幕傳統藝術演繹,每天晚上,演員們身著宋制漢服,有的和著歌樂敲起宋代街鼓;有的彩袖翩躚,跳起一支優雅的宮廷舞;有的化身「聖手書生」,伴著音樂筆走龍蛇……「這些表演都是以宋代傳統文化為底色,再進行現代改編,讓遊客更能夠接受、欣賞。」劉陽說。 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 「最喜愛的還得是不倒翁表演。」王學峰道出了不少遊客的心聲。衣裙輕舞,巧笑倩兮,「不倒翁小姐姐」燕孜婷和往常一樣,經過一個小時的化妝,用布帶將雙腿固定在半圓形金屬道具的支撐鐵架上,站上舞台進行表演。 音樂聲起,燕孜婷隨著節奏起舞,一顰一笑將宋朝佳人的神韻演繹得淋灕盡致,時不時還給觀眾發去棒棒糖、玫瑰花,台下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平常表演的時候,舞台下面可以說是裡三層、外三層,大傢伙都非常熱情。」燕孜婷說,可能因為自己在短視頻平台有一定流量,不少遊客專程從外省來看她。 一九九八年出生的燕孜婷,原本在西安「跑活兒」,接各類漢服、不倒翁的表演。大宋不夜城爆火後,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哥哥」便推薦她來了這兒。「當時在西安四處奔波,收入也不穩定。我對『好客山東』的人文底蘊印象特別好,聽說這個工作機會是來東平,毫無猶豫就答應了。」 燕孜婷白天排練,晚上演出,由於不倒翁對腰腹用力要求很高,一場二十分鐘的演出下來,她總是累得汗流浹背。「對我來說,這不僅是一份工作,還是在盡我自己的努力把大宋不夜城推介出去,更是在傳播中華傳統歷史文化。」 當傳統文化底蘊經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時代化表達讓大宋不夜城這個IP迸發出了新活力。數據顯示,截至十一月十九日,大宋不夜城已累計接待遊客二百七十五點二萬人次。 催生夜間經濟新業態 大宋不夜城的火爆也帶動了景區內各種業態。今年中秋開業的大宋民宿,根據辛棄疾〈清平樂.村居〉描述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而建,主要結構取材於茅草、木料、泥土,頗有古代民間及鄉村的味道。「房間也採用宋詞中的詞牌來命名,來住宿的人都覺得很有特色。」大宋民宿負責人欒明明感歎道,「之前遊客可能玩到晚上就走了,現在有了民宿,可以吸引他們在這兒過夜。」 「今年過年,狀元糕日營業額最多的時候能超過一萬元(人民幣︶。」「狀元糕」攤位,攤主趙海濤一邊敲打著木板,一邊高興地說。模具上是糯香四溢的東平特色美食「狀元糕」,攤位前排滿期待品嘗美食的遊客。 極具特色的「御花園東平魚火鍋」,包廂都圍湖而建,遊客在吃火鍋的同時,還能透過玻璃欣賞水上的表演。岸邊紅油沸騰、熱氣滾滾,湖上表演者駕著船,表演著變臉、噴火等節目。店長張大偉說,假期的時候一天大概能接待五、六百人,人多的時候甚至在路邊都擺滿了臨時的火鍋桌。 「大宋不夜城的前身是水滸影視城,裡面沒有更多可玩可感的內容,旅遊停留在觀光上。」謝興慶回憶道,「去年,集團投資二億多元(人民幣),結合宋代文化對這裡進行優化。如今,不夜城的出現,催生了夜間經濟新業態,豐富了夜間生活潮流。」 從「網紅」到「長紅」 將「流量」轉化為「留量」 「做『網紅』容易,變『長紅』難。」東平縣委書記馬煥軍表示,關注度高了,遊客的預期也會變高,因此要更加注重旅遊產品的體驗。如何從「網紅」走向「長紅」,讓「關注紅利」化為文旅競爭力,東平在不斷探索與創新中。 「遇見羅貫中」吸人氣 下午二點,一場沉浸式劇場「遇見羅貫中」在羅貫中紀念館舉行。來自河南濮陽的王子沐身著古裝,與父母一同參與這場集密室逃脫、劇本殺(實況劇場遊戲︶等於一體的「歷史穿越之旅」。 「遇見羅貫中」整場演出以明代羅貫中的經歷為主線,層層遞進,中間加入了不少與傳統文化相關的任務。「在一樓做任務的時候,當鋪的叔叔給了我一張線索條,上面寫著『故人西辭黃鶴樓』,我需要拿著這張紙條,去二樓找到貼著下半句詩的寶箱。」王子沐說。 王子沐的母親沈女士對這樣的娛樂形式很贊同:「我們昨天去了東平湖和大宋不夜城玩,然後偶然間看到這裡有這樣一個寓教於樂的互動劇場,就帶她來玩了。」 「遇見羅貫中」於今年九月二十九日開演,僅十月就吸引了一千八百人左右遊玩。「今年大宋不夜城走紅,遊客量也更多了,因此我們對紀念館做了這樣的活化與轉型,以吸引更多遊客。」「遇見羅貫中」劇場負責人章方圓說。 如果說「遇見羅貫中」演出的打造是讓遊客有更多的遊玩選擇,那麼邀請外國友人走進各景區,則進一步擴大了東平的「國際朋友圈」。 十一月初,「好客山東,好品山東」外國友人感知體驗泰安行來到東平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十幾名外國友人親身體驗端鼓腔、火筆烙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此前,他們還走進了戴村壩博物館、大宋不夜城等多個景區。「我被這裡燦爛的歷史文明和濃厚的遺址魅力深深吸引,以後有機會要帶我更多朋友來。」來自阿富汗的留學生阿塞姆.沙赫扎德說。 每月更新品牌活動 東平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便寧表示,為了把「流量」轉化為「留量」,東平在基礎設施完善、服務質量優化、旅遊方式創新等多個方面下足了功夫。 為把配套設施做好,東平打造了重點旅遊道路,建設遊客集散中心四處、碼頭十四個、大型停車場八處,設置了自行車賽道、木棧道等慢行系統,形成了「外部交通快捷、內部交通順暢、慢行交通豐富」的旅遊交通網絡。 此外,東平街道塘坊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一排排石砌民房、一頂頂星空帳篷組成的露營基地,吸引遊客近萬人次。目前,東平打造了史樓、塘坊等二十六個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 為給遊客不一樣的旅遊體驗,大宋不夜城每月舉辦不同的品牌特色活動,「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推進黃河文化、運河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將景點『串珠成鏈』,持續做優公共服務,讓遊客玩得安心、舒心,讓東平的文旅之歌唱得更加悠揚。」馬煥軍表示。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MORE

香港強降雨傳災情 將發出黑色暴雨警告

【本報綜合報導】大陸南方地區持續強降雨,香港也受災。據香港天文台,4日早上8時55分,官方發出2024年第一個紅色暴雨警告信號,將軍澳特大暴雨,多處傳出淹水災情,汽車和道路全被大水淹沒,道路旁擋土牆山泥流洩。中午時,香港天文台再發聲明,未來一到兩小時有可能發出黑色暴雨警告。 據香港星島日報,香港天文台8時55分發出紅色暴雨警告,表示香港廣泛地區已錄得或預料會有每小時雨量超過50毫米的大雨,其中西貢及將軍澳區尤其大雨,截至上午8時40分,將軍澳已記錄到超過140毫米的降雨量。 綜合星島日報及香港民眾於臉書「西貢將軍澳討論區」回報,多地停車場淹水,大量汽車浸泡在泥水中;有駕駛被迫將車停在路中間自行離開;將軍澳坑口道近明愛黃耀南中心有大片道路擋土牆山泥傾瀉。 香港天文台11時45分再發出特別天氣提示,位於珠江口的強雷雨區正逐漸向東移動,會在未來一兩小時影響香港。若雨勢繼續接近並維持強度,有機會在未來一兩小時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 香港天文台提醒,市民應留在安全地方暫避,在警告仍然生效及交通情況未改善之前,不應外出。空曠地方工作的人士應停止戶外工作,並到安全地方暫避。呼籲僱主若未事先安排,不應要求僱員上班。 香港多個單位已提出應對措施,九龍巴士上午9點宣布,寶琳北路近馬油塘一段來回程全線封閉,銀影路至清水灣/寶琳一段暫停服務;九龍東醫院上午9時50分表示,西貢方逸華普通科門診診所及將軍澳賽馬會普通科門診診所因嚴重淹水,僅能提供有限服務。 香港教育局10時30分宣布所有學校今日下午停課,正在上課的學校應繼續上課,直至放學時間,並在安全情況下才能讓學生返家。

MORE

大陸發布「世界最清晰」月球地質圖集 精度比美版高2倍

【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21日發布由科研團隊繪製的世界首套、目前精度最高的月球地質圖集。這套基於嫦娥工程科學探測數據,花費十餘年時間繪製的全月地質「寫真集」,比例尺達1:250萬,精度比此前美國阿波羅計畫所獲資料還要高約兩倍,可明顯看到全月有1萬2341個撞擊坑等特殊細部,展現有史以來最清晰的月球地質全貌。 新華社報導,這套圖集包含一幅月球全月地質圖(主圖)、一幅全月岩石類型分布圖、一幅月球構造綱要圖和30幅月球標準分幅地質圖,由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吉林大學、山東大學等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繪製而成,團隊使用「三宙六紀」為月球的地質畫分年代,以內、外動力地質演化分類月球構造和岩石類型,還記載了月球的岩漿活動、礦產分布等資訊。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忠說,之前國際上使用的月球地質圖,主要是基於美國阿波羅計畫收集的數據和資料,由於年代久遠,精度較高的只有局部圖,覆蓋全月的只有1:500萬的比例尺精度。從發想到執行,編研團隊耗費將近12年完成。 報導說,在主圖上,可以看到全月1萬2341個撞擊坑、81個撞擊盆地,辨別出17種岩石類型、14類構造。人類探測器著陸點、特殊高程點等特別地點,也有繪製。 劉建忠表示,嫦娥工程科學探測的數據,幫助編研團隊區分月海與非月海區域、識別撞擊坑物質、分析盆地構造等,讓這套圖集的比例尺達1:250萬,精度達到此前月球全月地質圖的約兩倍。 劉建忠稱,這套圖集已放到中國科學家搭建的數字月球雲平台上,未來將編製更高精度的月球地質圖。 中國科研團隊繪製的全月地質圖。圖/新華社 中國科研團隊繪製的全月岩石類型分布圖。圖/新華社

MORE
/17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