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佛法真義1 佛法義理 ⑮】一即是多 | 人間福報

【佛法真義1 佛法義理 ⑮】一即是多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1觀看次
所謂煩惱即菩提,就如波浪雖澎湃洶湧,但水的本性是平靜不變的。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華嚴經》的四法界思想,其中「事事無礙」法界,不但事理無礙、人我無礙、一多也無礙;以華嚴的觀點來看,可說是「一個不算少,萬億個不算多」。你認為一只是一,我認為一就是多,沒有錯;你認為多就是多,我認為多是一,這也沒有錯。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也。

舉例說,我們在這裡講學,用粉筆寫字,粉筆的灰塵飛下來了,這一粒微塵很小,一點也不起眼。這空中的微塵,到處都是;但粉筆中的一粒微塵,也是經過了多少工人製作、分裝後,送到商店裡來販賣,才有這一支粉筆,才有這一粒灰塵。這一粒灰塵,它不是一,它是結合了許多的因緣、許多的力量而有的。

又例如,我在這裡,人是一個,教室是一間,學院也是一所;甚至台灣也是一個,地球也是一個,虛空也是一個,你說我有說錯嗎?從一粒微塵到一個虛空,所謂大小,是一大呢?還是虛空大呢?是一多呢?還是多才是多呢?

所以一粒微塵裡包含了三千大千世界,一就是多,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一,它也沒有少,也沒有小。因此在大乘佛法的思想裡,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跟一般人的所知、所見,跟人一般的分別心不同。

因為你存有你好他壞、你大我小、你高我低、你貧我富,種種的對立、種種的分別,所以世界才有是非,才有恐怖、煩惱。假如,把世間上的「一」和「多」都統一起來,把「多」和「少」也統一起來,把你和我、是和非,都視為一體,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那又何必要對立、何必要仇恨?天下都是有緣人啊,有緣就相聚,無緣就分開,緣生緣滅,不必計較是非、好壞。

所以我們學佛,要從一粒微塵中,去看三千大千世界,所謂「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一粒米才多大,哪裡能跟須彌山比?但是,你從另外一方面來想,這一粒米從哪裡來的?從商人販賣、農夫種田等種種的辛苦,乃至從天地日月、氣候冷暖、雨水甘露,或是人工灌溉等,它結合了天地的力量,才成為這一粒米。它所具足的因緣條件,不能超過須彌山嗎?

心量有多大 成就也多大

因此,小即是大,一就是多。由此可知,我們在人世間不要太有分別心,不要太跟人家對立,你能包容異己,你的心量有多大,你的視野就有多大,你的成就自然也會有多大。

我們在讀文疏時,不也念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因此我們要開闊心胸,讓心比虛空還要大;虛空、法界都在我心中,我的心量能普遍到虛空法界,一切都在我的包容之內,那就是「量周沙界」了。

所以人間佛教的修行不重視談玄說妙,重在你做人處事時,你有肚量嗎?你的心胸有擴大嗎?你能認知到這一個宇宙彼此之間都是因緣關係的存在、都和你有關係嗎?如果你知道這許多都和你有關係,你要感謝因緣成就我,不要破壞因緣,進而要珍惜因緣、把握因緣、創造因緣,甚至給人因緣,這才是學佛的要義。



動靜一如

有人問我:「佛教常常講要攝心守意,制心一處,如如不動,但是您卻又常說:『感動是最美的世界。』這是不是互相矛盾?怎麼要『不動』,又要『感動』呢?」

其實不動有不動的感動,動也有動的感動,彼此是不相衝突的。如《大乘起信論》說:「一心開二門。」我們的「一心」能含攝萬法;相反的,宇宙萬有也都出於「一心」,所以對於虛實、動靜,不用強加分別。虛有虛的妙處,實有實的趣味,不要那麼對立;動和靜也是不二的,動如靜,靜如動,不要把動靜畫分開來。動,比如感動,都是因為對於慈悲、仁愛、道義、忍耐等事相有感而發,像捨身飼虎、割肉餵鷹,這是動態的慈悲行,你能不感動嗎?有人想靜坐,他這一坐就好多天,輕安禪悅、一心靜止,你能不感動嗎?動的要感動,靜的也要感動,動靜皆如。

佛教的「止觀法門」有謂「由定生慧」,一般人解釋這句話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他把定和慧分開,說是有了靜定才產生智慧,這是二分法,不能這樣說。其實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本是不二;就如有人會說修行的最高境界是如如不動,一直靜止。但是佛法是要濟度眾生,是要出去行化的,那麼究竟是要動呢,還是不動呢?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靜坐悟道,已達到如如不動的境界,已不住生死了,但他還是要去度眾生,所謂慈悲不住涅槃,這不就是在靜裡面有動,動裡面有靜,動靜一如嗎?

又好比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但他卻說「一字都沒說」,這不也是如如不動、動靜皆如嗎?眾生與佛的境界就是高低有別,颱風天你看到大海波濤洶湧,但以佛眼來看,水一直是平靜的;而平常你看到湖水很平靜,但是水的能量可以載舟、可以灌溉、可以潤澤群生、滋養萬物,這不正是動靜不離、動靜不二的奧妙所在嗎? 

《維摩經‧不二法門品》中有一段很經典的問答,三十二位菩薩各自表述了對不二法門的理解後,文殊菩薩總結性地說:「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接著又反問維摩詰什麼是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這維摩一默,其聲如雷啊!

再說,靈山會上,佛陀拈花,迦葉微笑,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禪也就在這一默如雷的「拈花微笑」中產生了,這不也是動不離靜,靜中蘊含無限的動能嗎?

很多人問禪師,什麼是佛法?禪師眼睛一閉,一句話不說,「唉喲,我懂了,我悟了!」這揚眉瞬目、無有一語,不是靜不是動,是靜也是動,就看你怎麼悟道了。

聽了這麼多故事,你平靜的心湖中是否有了感動呢?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