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趨勢人物71】 視覺藝術家 爾辛 邀你感受萬物一體 | 人間福報

【趨勢人物71】 視覺藝術家 爾辛 邀你感受萬物一體

THE MERIT TIMES
文/楊慧莉
字級
收藏文章
25觀看次
爾辛的最新作品《進化者》,由金獎影后凱特‧布蘭琪旁白。圖/Cate Blanchett Fan
《我們活在空氣之海》首次在倫敦薩奇藝廊亮相,2020年贏得英國動畫獎。圖/James Bulley
爾辛的《以動物之眼》,讓參與者化身為四種動物,重新感知這個世界。圖/NOWNESS ASIA
爾辛藉由作品《抱樹者》表達:生命,透過呼吸而延續;也因此,透過呼吸,將萬物連成一氣。圖/Fabbula
圖/TED
圖/James Bulley
文/楊慧莉

換位思考

跨領域

創造新藝境

爾辛‧韓‧爾辛(Ersin Han Ersin, 1984-)是來自土耳其的藝術家,也是駐倫敦藝術團體「棉花糖激光盛宴」(Marshmallow Laser Feast,簡稱MLF)的負責人之一。他的作品結合裝置、雕塑、表演、混合實境等多重技法,提供觀者超越日常生活的特殊感官體驗;作品已在全球展出,包括里斯本建築三年展、伊斯坦堡設計雙年展等。

從發跡到領先群倫

爾辛在土耳其學視覺傳達設計,後來去倫敦攻讀運算藝術碩士學位,途中因失望而放棄改做其他──主要是與另兩位同好組成藝術團體MLF,他們在倫敦成立了一個跨藝術和科技的小型體驗工作室。

虛擬實境裝置(簡稱VR)的出現,讓爾辛與夥伴感到如虎添翼。當時,他們已在使用互動裝置、燈光設備、房間規模投影映射等沉浸式媒體。

一開始,MLF常為了籌措藝術委託案的資金,會接一些商業案子。在時間分配上,他們希望藝術和商業案各占一半。但那也只是理想,因為有些商業案會耗時良久,他們只好把剩下的時間拿來做喜愛的案子。

而今,MLF是當今世界領先群倫的VR創作者之一。他們的VR裝置展覽《我們活在空氣之海》(We Live in an Ocean of Air)運用了呼吸感測器、心律監測儀、立體聲、香味發散系統和風力機,讓參觀者在震撼的虛擬實境場景中,與一棵巨大的紅杉周圍的生態系統互動。此作品首次在倫敦薩奇藝廊亮相,二○二○年贏得英國動畫獎。另一個作品《以動物之眼》(In the Eyes of the Animal),於二○一六年獲得倫敦設計博物館年度設計獎提名、《連線》雜誌的經驗設計創新獎。

以動物之眼看世界

爾辛有多個饒富盛名的作品,得獎作品《以動物之眼》便是其中之一。這個作品也可作為了解藝術家作品特色和創作理念的一個入門。

《以動物之眼》是二○一五年的一個委託案,「是一個典型的VR案,但確切來說,是混合實境的案子,不只是戴上虛擬實境的頭盔裝置,還有許多其他元素,主要是把人放進格里澤達萊森林(Grizedale Forest)中蚊子、蜻蜓、青蛙和貓頭鷹的眼界裡。」

當時,爾辛和夥伴到達格里澤達萊森林的展演現場,探勘後,就想到要用虛擬實境的方式專注於森林裡其他動物棲息者的感知,讓造訪者從不同動物的視角觀看這座森林,而非從人類自己的角度。於是,他們開始落實想法,包括拜會相關單位,了解那些物種是如何感知牠們的世界和周遭。然後,他們開始搭建一個基於食物鏈、直接了當的敘述方式。

於是,作品參與者帶著自己的感知走進這座森林,在戴上VR頭盔後,卸下個人感知,開始用蚊子的角度看森林,「在森林飛舞中,看到森林行光合作用等一切人類無法、只有蚊子才看得到的層面」。接著,在化身蚊子,看到目眩神迷的景觀而讚嘆不已時,冷不防被一隻蜻蜓吃掉了。此刻,再度化身為蜻蜓,參與者發現了一個神奇的世界,整座森林開始以影片中的慢動作方式開展……透過蜻蜓之眼,周遭展現自然光下的真實顏色。

作品深具環保意識

透過《以動物之眼》,爾辛和團隊想表達的是,每個物種基於其獨一無二的感知方式,所經驗的現實自然是非比尋常、不為人所知。把觀點放在其他物種身上,「也就將宇宙中心的概念從我們身上,轉移到其他不熟悉的物種上」。

不消說,爾辛與團隊集體創作的作品很有環保意識,尤其關注在地球生態系統和人類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作品常把觀者放在地球生態系統裡的各種不同視角。

最新作品《進化者》(Evolver),由金獎影后凱特‧布蘭琪旁白。在故事中,MLF將人體變成一個生態系統,帶領觀眾來一趟穿越身體的集體虛擬實境旅程,跟著氧氣的流動後,變成單一的呼吸細胞,最後竄升成讓植物生命和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生命火花。在極致的感官經驗中,邀請觀眾重新思考人類與周遭世界的關係,進而扮演好保護環境的角色。



同聲共氣

透過呼吸

萬物合一

除了《以動物之眼》,爾辛的另一個知名作品是《抱樹者》(Treehugger)。它是關於注視著樹木,看進一棵樹的內在系統;只要把頭伸進樹幹裡,就能看見一滴水由根部吸收後直上樹冠的整個蒸發過程。

不可思議的水之旅

二○一六年,爾辛的團隊在走進動物王國的發現之旅後,來到了加州的紅杉國家公園(Sequoia National Park)。他們站在一棵巨大的紅杉面前,爾辛就想,「當一棵樹是什麼感受?這棵樹忍受風雨長達兩千五百多年,擁有一個支撐整個生態系統的龐大關係網絡,它有什麼樣的感覺?」

接著,爾辛團隊協同科學家、程式員、工程師、雷射雷達掃描師、氣味製造商等專業人員,從了解紅杉的內部機制出發,一起創作出多重感官、混合實境的作品《抱樹者》。再加上作曲家安森(Mileece L’Anson)記錄人類和生物的生物電信號後所創作出的交響樂聲景,參與者只要穿上觸覺馬甲,就能感受震動,如同感受自己的心跳一樣,更進一步的,想像當一棵樹是什麼感受。

加州巨大紅杉高聳達一百二十公尺,光是站在其前,人類就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此時,若走進爾辛的作品場景,就會發現置身於一趟非凡的「水之旅」中,跟著一千公升的水,先是自由流動於韌皮部和木質部的管道中,然後登上樹冠,接著在霓綠色的苔蘚和長滿地衣的樹枝之間,發現自己微縮坐在一根松針上,看到一束光線擊中表面,水變成氧氣,我們熟悉的生命便在眼前開展出來。

爾辛,藉由此作品,想表達:生命,透過呼吸而延續;也因此,透過呼吸,將萬物連成一氣。

呼出的氣成就生態

在現代工業社會中,我們傾向於將自身的存在局限於身體內。在皮膚限制下,身體是自己的,生命也止於身體這個皮囊。但藝術家提醒我們,「當我們追溯呼吸的氣流時,內外邊界、自我與他人的邊界模糊了,我們呼吸的空氣超越了界限,流動在萬物之間,以延續生命。」

爾辛也進一步指出,我們每天呼吸一萬七千到三萬次,三分之一的呼吸來自樹木,其餘來自海洋,這讓我們與樹木有著極親密的關係;因此,我們可能沒見過巨型紅杉,但我們活著的每一刻其實都與之交織在一起。

爾辛團隊的另一個作品《我們活在空氣之海》也是起始於這層領悟,強調呼吸將人類與更廣大的生命家族連成一氣。當作品參與者跟著所呼出的氣體進入樹體,他們變成一體。爾辛要我們重新留意呼出的氣,「當它們離開身體,變成二氧化碳,落在一片葉子上,葉子張開毛孔吸收它,碳就通過韌皮部傳到樹枝,順著樹幹直達土壤,在這裡樹木延續著與真菌王國的古老合作計畫,讓細小的菌絲形成聰慧的真菌網絡,滋養培育整個生態系統。」

用科技重現老智慧

作為一個藝術團體,爾辛和團隊努力在科學故事中找到情感共鳴。那些科學故事,將人類和人類以外的世界聯繫在一起。同時,他們也藉由運用新興科技,深化我們對人類以外世界的理解。

藝術家表示,現代科學正在揭示一個始終屬實的傳統見解,即身外的世界並未真的與我們分離;我們今天比以前更需要這種古老智慧,這也迫使我們必要時得用上現代科技,去尊重和加強我們與眾生之網的關係。

而他與團隊的本事就是運用當代科技創造出多重的感官經驗,讓參與者透過其他物種的眼睛和耳朵、樹的韌皮部和木質部來重新感知這個世界,藉此意識到人類只是地球上豐富多樣的生物網絡裡的一環,甚至是彼此的延伸,從樹木到樹木,到你,到我。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