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佛法真義3 佛門行事 139】人生禮儀 | 人間福報

【佛法真義3 佛門行事 139】人生禮儀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1763觀看次
信徒們都深信,三寶功德不可思議,唯有佛法可以為他們和家人帶來幸福。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佛教發源於印度,光大於中國,對於佛教的「因緣果報」、「四大皆空」、「阿彌陀佛」等等思想觀念與佛教名詞,大家都耳熟能詳;就是不懂其義,也會隨口道來,無形中這些教理早已融入人們的生活中。這都要感謝歷代的祖師大德,用種種的方法讓佛教普及;所謂「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可說是匯聚了幾千年的時間與百萬人的發心,才有今日的成果。

我認為佛教除了佛陀開示的教理外,對於人生的生活指導,尤其人間的禮儀規範,應該要建立完整的系統。像西方國家,國王、總統即位親政時,都需要宗教替他加冕;一般民眾在星期天也會到教堂做禮拜。

又如回教徒,除了一日五禱之外,想吃雞、鴨,不能隨便宰殺,必須經過宗教師的誦經,才可以烹食,這就是他們宗教的禮儀。可以說,生活中的大小事,都離不開宗教信仰,都有宗教禮儀來規範。

我初到台灣時,佛教徒總是家裡有喪事了,才會想到採用佛教的儀式;家裡有喜事,卻很少想到以佛教的儀式來進行。因為一般人的觀念,都認為人死了才需要佛教來誦經超渡。

圖/記者張睿杰

其實,人的一生都離不開佛教。好比南傳佛教,信徒家裡生了一個小孩,他的滿月、周歲、入學、結婚等喜慶,都希望得到法師的祝福;家裡有人往生了,也要為亡者供僧,以此行善回向給亡者上生佛國。供僧不僅是廣植福田,同時是佛門的法會儀禮之一;信徒們都深信,三寶功德不可思議,唯有佛法可以為他們和家人帶來幸福。

為了讓佛教普及於社會,深入大眾的家庭,使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我做了許多的創新。例如,我為信徒主持佛化婚禮,雖引起社會許多人的非議,但我認為,這是少見多怪的緣故。因為宗教師本來就是要主持人間的儀禮,為人們的婚喪喜慶提供服務,這也是宗教師的職責與使命。

我深刻感覺到,佛教有一些禮儀,應該要融入到信徒的生活中;每一間寺院,對自己的基本信徒,也都要有資料紀錄。打從信徒出生起,寺院就應該關心他。滿周歲時,讓他和佛菩薩照一張相片;入學,為他舉行啟蒙典禮;弱冠、成年,為他舉行弱冠禮、成年禮;結婚,為他舉行佛化婚禮;就業、開店、新居落成、喬遷,都要給予祝賀及舉行灑淨的佛事。當他百年離開世間,寺廟都有他這個人與寺院往來的紀錄。

佛教的儀禮,除了這些人生的過程、行事之外,平時的過堂吃飯也蘊含禮儀,如龍吞珠、鳳點頭;乃至行止進退的威儀,也表現出一個人的氣質與教養。儀禮不是形式上的,而是要融入到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與生活的每個細節裡;佛教如果對這許多人生的禮儀多加推動,使之普及於社會,普遍各個階層,對於淨化人心,增長道德,必定有莫大的助益。

圖/記者張睿杰

僧制改革

佛教的改革、振興,這是歷來多少大德都在關心的問題,也一直不斷有人提出一些看法,如月霞、諦閑、來果、虛雲、證果、巨贊等大師,他們都曾表達過一些意見。但是當中關於改革佛教的建議,比較受人重視的,如印光大師說,佛教要復興,需要改革「三濫」:一、濫收徒眾;二、濫掛海單;三、濫傳戒法。

印光大師知道佛教的毛病在哪裡,對佛教也有一些貢獻。只不過在我認為,這些都是佛門裡的事情,比較消極、保守了一些,還不是革新佛教最緊要的問題。現在革新佛教要做的事情還很多,例如,關於僧伽教育的落實,以及僧團教產的管理、寺院清規的建立,乃至於佛教的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的推動等。

也就是說,改革「三濫」之外,現在佛教需要革新的內容還很多,包括濫做法會、濫化緣分、濫做經懺應付、濫建寺廟、濫收門票而流於商業化等;尤其僧伽制度的整飭,更是當務之急。今日佛教所以衰微的原因,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在於制度的守舊不合時宜,所謂「法久則弊生」,因此當前若要振興佛教,必須從僧制革新來著手。

比如,現代的寺廟要分甲、乙、丙、丁等不同等級,就如同全世界大學排名前一百大一樣,要有一定的考核標準。因此,對於一個寺院住持的資格,以及寺院本身的組織、制度、規章、弘化內容等,都要加以考核,以此做為寺院等級分類的標準,同時把甲等的寺廟應該具備什麼條件,乙等的寺廟需要具備什麼條件,丙等的寺廟又要具備什麼條件,都要有明確的規定。

總的來說,主持寺廟的負責人,首先必須是佛學院畢業;因為經過正規的佛學院教育之後,才能具備佛法的正知正見,才能秉持因果觀念來為大眾服務。再有,身為一寺的住持,至少要出家二十年,有了二十年的佛法修行體驗,他才能懂得對自己戒律要嚴明,對大眾要有供養心,對常住要關心、愛護;尤其要有大公無私的心,不可以跟眷屬財務不清,也不可以跟社會濫於來往,這些都是有私心、不合眾的觀念,必須經由佛教來給予重新教育。

現在許多寺院的隱憂,就在於寺院住持的資格漫無限制,沒有受過正統的叢林訓練,在威儀、佛學、修持、弘法等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更遑論要領眾薰修,淨化社會了。

另外,出家人受三壇大戒,並不是二個月、三個月受完戒,就算完成、結束了;佛教戒律不是二個月、三個月,是長期的、是一生都要受持的,因此要給予大眾一生守持戒律的觀念。

圖/記者張睿杰

戒律也就是制度,但是戒律本身的制度也有毛病,因為佛教的弘傳,由於各地風俗習慣、傳承不同,現在也有很多人為的意見加入到制度裡面,使得戒律很複雜,導致各方意見分歧,因此也使得佛教無法團結、統一、動員,抵銷了佛教發展的力量,殊為可惜。

故而現在要想復興佛教,僧制的改革是刻不容緩的事;但僧制改革也不是說哪一個人就可以來改。應該要公推多少人出來共同會議討論,經過一年、半年的長期考慮、研究,等於制定刑法一樣,先擬定法條,再來公諸於大眾,然後可以讓一些佛教學院畢業、懂得佛法的人來公投;大家都覺得適合了,再付諸實施。只要大家都能依規矩奉行,還怕佛教不能復興嗎?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