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養生 | 人間福報

醫藥

跟著季節喝好湯 顧好全家人健康

文/鄭菊香(素食料理研發和推廣者) 現代餐桌不容易看得出四季變化,桌上一年四季都有進口的蘋果,來自世界的各種即時食品代替三餐烹調。朝九晚五的忙碌生活,讓人難以覺察四季更迭,對生活的感覺逐漸麻痺,身體也隨之失調。如何讓自己從失序的生活抽身而出?可以試著為自己和家人煮一碗好湯。 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喝湯呢?因為有被呵護的幸福感。喝湯是一種幸福,煮湯也是一種幸福,可以透過熟悉的風味連結全家人,傳達最直接的祝福心意。使用當令在地新鮮食材,也能讓我們找回和季節、大地的連結,喝一碗美味的湯,接受大自然豐饒的四季禮物。 全心料理 身心舒暢 食物需要慢慢地用心品嘗,才能感受到美味,料理過程也需要用心投入,才能感受到四季變化的喜悅。想讓自己活在當下,可以用心煮一碗湯,透過眼、耳、鼻、舌、身五感,感受生活滋味的美好。眼觀四季不同食材的變化,耳聽煎、煮、炒、炸的聲音,鼻聞四季蔬果釋放的氣息,手觸食材的質地觸感和溫度,舌嘗食物的酸、甜、苦、辣、鹹。這樣全心全意地烹調,不只得到了食物的營養,也得到了生命的養分,身心都滋潤。 日本國寶級辰巳芳子女士於九十二歲出版《生命與味覺》,她曾臥病十五年,而後不但以自己的湯品養護了病重父親八年,更發願為醫院提供緩和醫療的湯品。她為了父親開始製作湯品的原因,除了方便攝取營養,而且毋需外出,一碗湯就能納入季節的香氣,不僅拯救了父親,也拯救她自己。湯品教會她:「只有生命能救贖生命。」做湯的心意,能自然溫暖人心,分享生命的喜悅。她始終堅持做湯品,因為愛的希望就在湯中。 一碗湯,既可以療癒病人的心,也能夠撫慰家人的心,因為融入了四季的生命力,也串連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懷暖意,送湯就是送暖。 中式湯品 保養之道 每個民族都有代代相傳的湯品,中式湯品和西式湯品的一大不同,在於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醫食同源的食療傳統。藥補不如食補,湯品被認為是最簡單的日常保養之道,讓人可在享用美味之中,達到健康保養效用,所以餐桌上總少不了一碗湯。 台灣是物產豐富的寶島,四季都有不同的蔬果,當令盛產的蔬果,經濟實惠又美味。本書以湯品為主,搭配其他料理,根據季節時令,選用在地當季的天然食材,以少油、少鹽、少負擔的料理方法,提供養生又美味的健康飲食。多方攝取不同種類的食材,能夠周到地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 只要順應四季變化,掌握每個季節的養生重點,為自己及家人煲一鍋滋補養生的湯,就能照顧全家人的身心健康。當令好湯的做法簡單,卻有無窮滋味,讓我們一起跟著季節喝好湯! 好湯示範 西芹腰果羅宋湯 秋天因乾燥容易傷肺,應該溫補養肺。羅宋湯向來受歡迎,除了使用清爽口感的西洋芹,還有富含營養的腰果、薏仁。腰果與榛果、核桃、杏仁合稱「世界四大堅果」,可以為素食者補充蛋白質,讓你能量滿滿! ◎材料 西洋芹285公克、新鮮蓮子110公克、生腰果150公克、大薏仁200公克、精靈菇70公克、枸杞12顆、水2000cc、蔬果高湯500cc ◎調味料 植物性奶油80公克、鹽1茶匙、白胡椒粉少許、匈牙利紅椒粉1茶匙 ◎做法 1. 西洋芹削皮去除粗纖維,頭部寬厚處對切後,斜切成3公分長;精靈菇對切,備用。 2. 大薏仁洗淨後,泡水30分鐘,撈出過熱水,備用。 3. 取一湯鍋加水煮滾,加入做法2,用大火煮20分鐘,再放入生腰果,轉文火續煮20分鐘。 4. 將蔬果高湯、新鮮蓮子、精靈菇加入做法3,煮10分鐘。 5. 用一炒鍋將植物性奶油用小火熔成液狀,倒入做法4,加入匈牙利紅椒粉、西洋芹、枸杞、鹽,撒上白胡椒粉,即可食用。 蔬果高湯 ◎材料 黃豆芽1200公克、小蘋果6顆、甘草3片、白蘿蔔2根、高麗菜梗、乾昆布5公克、老薑150公克、水4000cc ◎做法 1. 黃豆芽洗淨,取一炒鍋,用小火乾炒黃豆芽去豆腥味。 2. 小蘋果、白蘿蔔、高麗菜梗、老薑洗淨;白蘿蔔削去頭部,切塊;蘋果削皮後切塊,老薑拍裂,備用。 3. 取一湯鍋,先加水煮滾,再放入所有材料煮滾,轉小火加蓋燜煮1小時。 4. 放涼後,撈起所有材料,用濾網將蔬果高湯倒入耐冰容器或製冰盒,放置冷凍庫,隨時可用。熬湯時,可取代糖、味素;炒菜時,可取代水使用。 5. 為了珍惜食材,高麗菜梗平日可蒐集備用,也可用大白菜、去皮水梨替代。 (摘自《四季好湯》,法鼓文化出版) 提點 羅宋湯大多以番茄高湯做底,比較費工費時,只要加入匈牙利紅椒粉,立刻成為引人食欲大開的紅色湯。

MORE

【養眼專欄】 開過近視雷射後還會有近視嗎?

文/陳瑩山(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 最近有位五十歲病患來開白內障,病患的病史是有高度近視,當時做的檢查是近視一千兩百度,矯正視力只剩零點二。由於白內障非常嚴重,所以醫師也同意應該要動白內障手術。可是依照病患的說法,他在二十年前開過近視手術,當時度數是八百度,怎麼開過近視雷射後,度數已經矯正為零度了,居然在二十年後,又因為近視慢慢增加,甚至超過當時的度數,而達到近視一千兩百度? 事實上,近視手術開完後還會有近視。以高度近視的患者而言,多數本身就是白內障的高危險群。高度近視的人往往白內障會來得早、來得快,而且也來得深,他們開過近視之後,高度近視的眼球,事實上並未因開過近視而消除。因此,雖然開刀後近視矯正至零度,可是水晶體也會慢慢產生混濁及水腫。當水晶體有了水腫時,它的聚光力加強,這時候就會讓病患再產生近視。當近視由一百度進展到兩百度、三百度,一路再進展下去時,往往也會因為水晶體的混濁,而讓病人漸漸的又看不清楚。 所以,現在臨床上,往往病患就醫時,醫護人員要先問清楚有沒有開過近視雷射?否則就很有可能會將來開白內障時產生放入人工水晶體的誤差。 事實上,在門診時開過近視雷射的病患,也慢慢進入到五十歲、六十歲及七十歲的高齡階段,產生白內障的情形比例也會愈來愈高。可是,病人往往會忘記他在二十年前或三十年前有開過近視雷射,所以來門診時醫護人員要詳細詢問病情,這是非常重要的。 有開過近視雷射的角膜與沒有開過近視雷射的角膜,在做超音波計算要植入人工水晶體的度數及算法上,會有誤差,所以這也就是開刀前,要問清楚病人有沒有開過近視雷射的原因。 我們千萬不要認為病人不可能忘記自己有開過近視雷射,因為臨床上真的有病患不記得二、三十年前開過近視雷射。所以,在開刀前務必確認病患是否之前有做過近視雷射,才能精準算出正確放入人工水晶體的度數。

MORE

乾眼症徵兆有這些 盡早治療避免視力問題

【本報台北訊】現代人生活與3C產品密不可分,每天久盯手機和電腦螢幕,導致乾眼症找上門。乾眼症警訊除了眼睛乾澀、灼熱及疲倦感,還包括異常的淚水分泌,若發生乾眼症徵兆,應及早就醫治療。 網友討論,視力模糊、眼睛疲勞、對外界刺激敏感、眼睛發紅、淚液多及眼睛刺痛都是乾眼症徵兆。 視力模糊和淚液多,當眼睛表面的淚液分泌不穩定,不論是過多或過少,都可能影響到光線折射,引起視力模糊。 網友表示,「隱形眼鏡戴太久,導致乾眼」,因為超時配戴隱形眼鏡,可能使眼睛表面過度乾燥,進而刺激神經,導致淚液過度分泌,造成視野模糊。 當眼睛感到疲倦、酸澀,甚至睜不太開眼、想睡覺時,很有可能就是乾眼症的前兆。 有網友建議,點日本高級的眼藥水和用熱毛巾熱敷,可舒緩眼睛疲勞,也有人表示多吃花青素、維生素C較高的補品,不過醫師提醒,做好日常照護勝過事後治療。 用熱毛巾熱敷可舒緩眼睛疲勞。圖/資料照片 乾眼症也容易出現畏光、怕風等對外界刺激敏感的反應,不穩定的淚液薄膜,也可能提高眼睛對環境的敏感度,進而引起不適,除了尋求專業眼科醫生的診斷與治療外,也需調整作息和規律運動,才是治本的不二法門。 乾眼症的症狀剛出現時往往容易被忽視,但若長期不予理會,對眼睛的傷害恐不斷提升,除了長時間感到不適,更可能引發視力問題。 若有乾眼症徵兆,應盡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守護靈魂之窗。 資料來源:不只眼睛乾癢、疲勞⋯淚液多也要注意!網熱議6症狀恐「乾眼症徵兆」 乾眼症徵兆包括眼睛乾澀、灼熱及疲倦感,以及異常的淚水分泌。圖/Freepik

MORE

【抗癌助功】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

文/謝懿安 專家諮詢/方進隆(台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名譽教授) 許多研究皆證實,運動在預防癌症、癌後康復扮演重要角色。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七十歲前後,分別罹患十二指腸癌與胰臟癌,術後日行一萬步,大量有氧運動有助細胞修復,至今未曾復發,仍活躍於建築界,被譽為「病魔無法消磨的建築大師」。 安藤忠雄大師並非唯一個案。研究發現,規律運動有助於預防至少八種以上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腎臟癌、子宮內膜癌、膀胱癌、胃癌和食道癌。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簡稱ACSM)指出,高身體活動量比低身體活動量者減低約百分之十至二十四的癌症罹患風險。 若是罹癌前就有規律運動習慣,也有助於降低癌症死亡率。研究顯示,大腸癌死亡率風險可降低百分之二十五、乳癌死亡率風險降低百分之十八、前列腺癌死亡風險減少百分之十三。 許多研究證實,長期規律運動帶來的可能抗癌機轉,包括:降低慢性發炎、穩定基因、預防肥胖、提升免疫系統功能、減少氧化壓力和調解荷爾蒙等。 身體活動包含運動與日常活動(如做家務、園藝),無論是哪一種,只要身體有動起來,低、中強度的運動也能有一定防癌的功效,並不是一定要高強度的鍛鍊才有助益。隨著運動頻率愈高,每周穩定規律地進行,效果會更加明顯。 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無論是健康的人或是癌症病人,每周應至少進行一百五十分鐘中強度運動,相當於一周五天、每天三十分鐘。運動強度可依據保留心跳率%(%HRR)或是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s,簡稱MET)來計算,分為低、中、高強度三個等級,走路就是一種很好的運動。 最簡易區分運動強度的方式是「可以說話原則」。若是活動時可以說話、唱歌不費力,則屬於低強度運動,如一般起身拿東西、移動等;若還可以說話,但唱歌已經有點吃力,則屬於中強度運動,健走就屬於這類;如果活動時,已經無法唱歌及說話,則屬於高強度運動,如跑步。 要特別注意的是,癌症病人需依據罹患癌症的時間、年齡、健康狀況而調整。 若是病況較為嚴重,不用勉強自己承受無法負荷之運動,只要起身稍微活動身體,避免久躺、久坐,就能夠改善身體狀況。 隨著體力愈來愈好,可以逐漸增加活動量,慢慢累積,分成多次進行,一次五分鐘、十分鐘,運動總時間長度可依身體狀況進行調整。有持續規律的活動,效果就會很不錯。 (摘自《不只存活,還要樂活:翻轉癌症,抗癌力大躍進》,博思智庫出版)

MORE

做到6要點 邁向更好的自己

文/施琪嘉(具有醫療背景的心理治療師) 自我整合,是一個身心健全者邁向更好自己的必經之路。某些天賦異稟的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不需要跟這個世界、跟人打交道,也能夠完成自我整合。但是我們大部分的人只有在跟人接觸的過程中,在和別人的互相投射和映照中,才能逐漸認識自己,達成內外統一。那麼該如何做呢? 如何與更好的自己融合成一體?融合成一體,實際上是整合的意思。所以,一個人要整合的話,要做到以下幾點。 ❶抓住理解身體信號 人的身體能量和心理能量確實是雙向流動的。所以,當身體向我們傳遞訊息時,我們當然就要去理解,並且對這個訊息做出積極回應。 有的人老是頭疼,有的人老是胃疼,有的人老是得皮膚病。現在醫療條件好了,大家一旦發現身體出現不正常狀況就會去醫院。其實,我們的身體出現狀況,並非一定就是有了生理疾病。 內在小孩的養成,源自出生後最早期的記憶,那個時候我們還不具有語言能力。於是就靠身體記錄我們最深的和最原初的記憶。所以說身體的反應,既是帶有某種意義的,也是帶有某種能量的。 有個人患有香港腳多年,怎麼都治不好。他發現自己有個習慣,即一緊張就會抓腳。很多年以後,突然有一天,他明白了,這其實跟他父親有關係。他早期被父親排斥,甚至被拋棄,父親很早就離開他和媽媽並和別人重組了家庭,他小時候一直非常渴望被父親看見。直到五十歲以後,他才把持續多年的症狀和他父親的關係連結起來,結果腳上的病徵痊癒消失了。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要去了解身體以及理解身體傳遞的訊息。 有一位心理學家,他的父親在五十歲的時候死於腎癌,那時候這位心理學家大概二十多歲。在他五十歲那年,有一次出去玩的時候忽然夢見了父親,他已經很多年沒有夢見父親了,於是他就趕快去醫院做了身體檢查。為什麼夢到父親就要去做身體檢查? 因為他很多年沒有夢見父親,而他父親是得腎癌而死的。他作為心理學家,對身心信號有所了解,所以他抓住了這個信號。這次檢查果然發現他的腎臟存在早期病變。所以你可以看到他透過一個夢就聯想到了自己的身體可能出了狀況。因為他父親也是在五十歲的時候身體出了問題,所以他到了五十歲的時候潛意識是警覺的。 我們透過這兩個例子可以了解到,當人的身體出現病變的時候,身體也會發出信號給大腦,用夢的形式將這個身體信號傳遞出去。可見人的身體能量和心理能量確實是雙向流動的。所以,當身體向我們傳遞訊息時,我們當然就要去理解,並且對這個訊息做出積極回應。 所以整合,第一個就是要理解自己的身體,通過一些按摩、足療等被動的活動,或者打坐、冥想等這一類的主動活動,又或者一些健身鍛鍊,呵護身體、探索身體,這是整合的前提,非常重要。 ❷拋開現實的價值觀 很多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現實之中,也就是說,基本上他只在意買了多少間房子、賺了多少錢、換了哪一款的車子、自己升官了嗎等等。他非常在意自己的現實,並且在現實中和他人比較。一個人的自我整合需要和自己或者和內在的自己進行對話。和內在的自己對話這件事,其實和你的金錢、社會地位、現實狀況等關係不是特別大。 我們也可以看到,有的人學術很厲害,可能也有很多賺錢的機會,但是他完全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讀書、冥想、和大自然對話等。你會覺得他是「仙人」,在他身上感覺不到世俗的味道,這種人很難得。 ❸學習探索內在世界 我們有時候到山裡去,發現有些人是受了創傷而跑去療傷的。因為創傷躲進深山當然可以理解;在遭受創傷後,現實對他來說太殘酷了,所以他向內去探索。也有的人覺得他在現實中得到的已經足夠了,因而改變他的興趣,轉向自己內部探索。和自己的內在對話,其實是滿有意思的。 ❹騰出時間靜坐冥想 這種辦法簡單易行,你可以每天空出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找一個安靜、溫度適宜、不受打擾的地方,用自己最舒適的姿勢靜靜地坐下就可以練習了。當你逐漸習慣了這個過程之後,你會感覺到還有另外一個你,他是屬於內在的,可能跟大自然有特別多的連結,可能和宇宙也有很多連結,可能他在你的心中早就存在,可能他就是你的內在小孩,所以你可以聽到來自內心的召喚。不過,在剛開始練習冥想時最好尋找專業指導。 可能整合到最後,我們要戰勝和要理解的是一個內在的自己。到底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有什麼樣的經歷?這些過往的經歷對你有什麼影響?你還有哪些潛能沒被挖掘出來?是不是在你的潛意識中還存在沒有被發現的創造力? ❺注意夢傳遞的訊息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感興趣,他有什麼辦法能進入自己的內心呢?第一個是要關注自己的身體;第二個是關注過往的經歷,這些經歷可能會影響他一輩子;第三個是關注內在的自己,透過冥想等的引介理解另一個自己;第四個就是關注自己的夢。 夢是一筆財富。我們可以簡單地認為我們有兩個大腦,一個大腦是白天工作的,另一個大腦是晚上工作的。晚上工作的大腦原型就是夢的語言。所以我們如果能記住一個夢,就會覺得對它非常不熟悉,因為它的語言體系和我們正常情況下的完全不一樣。 可是如果你經常做夢、記錄夢、分析夢,就會逐漸明白,其實它的語言是有規律的,是你可以理解的。所以記錄、分析、孵化、重視自己的夢,就不會錯過你自己特有的財富。 ❻為己尋找良師益友 一般來說,我們的鏡子是父母,有的時候父母是面好的鏡子,能夠照出一個好的自己,就像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所說:「孩子在父母注視自己的喜悅眼光中看到自己。」如果你的父母不是面好的鏡子,你就需要在你的生活中去找這樣的一個人:這個人能夠陪著你,能夠理解你,能夠懂你。如果你在人生中有這樣的運氣,遇到了這種朋友的話,你就不要錯過,他可能就會變成你終生的陪伴和指引。 要達到一個人的自我整合,需要的可能不只一個因素。某些天賦異稟的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不需要跟這個世界、跟人打交道,也能夠完成自我整合。但是我們大部分的人只有在跟人接觸的過程中,在和別人的互相投射和映照中,才能逐漸認識自己,達成內外統一。 當然,選擇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非常重要,這一點也是要特別注意的。 成熟人格 可承受生命之重 一個完成自我整合的人是趨於完美的,是自信的,他對自我的接納程度,對世界友好和信任的態度,以及他的獨立人格,都是超乎常人的。你可以看到,一個人自我整合的程度跟他的物質條件幾乎一點關係都沒有,它只和自我價值感有關係。 完成了自我整合之後,我們對失去重要的人、重要的事物,都會有更大的承受能力,我們有能力去哀悼他們。譬如:父母的去世、孩子長大了要離開我們,又或者是一段好的關係破裂或喪失。這些悲傷的事情對於一個完成自我的人來說,就沒有那麼難以忍受。他看透自然規律,能夠和過去告別,能夠把一些人和事內化到自己內心中。 摘自《療癒你的內在小孩:心理醫師陪你跟自己和解的成長課》,境好出版

MORE

【快樂之源】積極樂觀 潛在祕訣

文/本報綜合報導 面對生活的困境時,一般人總認為「要往好處去想」,但要能夠隨時保持積極的情緒,似乎說時容易做時難,尤其是事情無法掌控的時候。心理學家帕特里夏‧湯普森(Patricia Thompson)博士認為,我們應該對世界保持樂觀態度,並相信自己具有韌性。積極與悲觀的差異在於面臨相同的挑戰時,積極樂觀的人,具有一種潛在的信念,因此可以承受挑戰。 湯普森表示,樂觀會使人身體更健康,在工作方面更加成功,並且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主要是因為積極向上會讓人變得更堅強,如果堅持不懈,那麼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如何才能擁有正能量?研究指出,只要對日常生活進行一些調整,將有助於你成為更積極的人。  積極與悲觀的差異在於面臨挑戰時,積極樂觀的人具有一種潛在的信念,因此可以承受挑戰。圖/123RF 尋找快樂動力 臨床心理學家埃里‧奧利沃夫(Erin Olivo)博士說,當你感到悲傷或生氣時,通常這種情緒很快就出現,但快樂較不容易覺知,歡樂的情緒可能需要由特定的活動或事件觸發。什麼會讓你感到幸福?奧利沃夫表示,每個人都必須清楚自己快樂的原因,一旦知道這些誘因,就可以積極尋找方法。 保持感激之情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曾經發表的相關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可以透過多種方式使人變得更積極,例如記錄感謝日記,可在每天晚上花幾分鐘寫下心存感激的3件事。這種做法不僅會鼓勵人們欣賞生活中的積極時刻,而且也開始關注整天感激的事情。不過,奧利沃夫建議,要盡可能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這些正面能量會讓人感到精神煥發 。 飲食睡眠運動 利用時間走進大自然,能為心情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據研究發現,每周到戶外2小時,有助於身體和精神健康。不過,即使是在公園裡輕鬆散步,也能達到效果。奧利沃夫將運動、正確飲食和充足睡眠稱為「母親箴言」,事實證明,這些基本需求都有助於減少負面情緒帶來的影響。  當感到壓力大或不開心時,透過了解自己來創造幸福感,也能讓生活變得更快樂。圖/123RF 嘗試靜坐冥想 事實上,如果你想要更長久地感到快樂,最好保持「善待他人」的心態。當你為他人服務或貢獻時,會產生更多的多巴胺。湯普森和奧利沃都建議,要讓身心保持寧靜,做冥想練習可以幫助集中精神、保持正念,而不是關注負面情緒。 平靜面對逆境 據科學研究顯示,無論有多麼不滿意,微笑可以使人情緒變好。行為本身會向大腦發送訊號,幫助平息可能遇到的負面想法,並釋放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從而帶來溫暖和平靜。當遇到挫折時,湯普森博士建議要說這類話,例如「我可以做到」、「我要盡力而為」、「我一定會成功」。奧利沃夫說,訓練大腦做從沒想過的事情,嘗試重新改變大腦的自然本能,將有助於更順利度過難關。 5種大腦類型 人人都想得到快樂,但要怎麼做才會快樂?腦神經科學專家丹尼爾‧亞蒙(Daniel G. Amen)指出,了解5種「大腦類型」(Brain Type),就能找到自己專屬的幸福。從腦神經科學角度的見解和看法,人會因為哪些行為而得到幸福感,其實都與「大腦類型」有關。 幸福儀式感 所謂的幸福,通常與新奇有趣的經歷、感恩、成就感、幫助他人等有關,但大多數與幸福相關的研究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指標,那就是,應該要針對個人的大腦類型,擬定創造幸福感的策略。 丹尼爾表示,過去與幸福相關的研究普遍指出,人們能不能感受到幸福,其實有一半原因是取決於自己的習慣和心態,但大部分時間是可以主動地為自己創造幸福感。因此,如果能夠提早了解自己的「大腦類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幸福儀式感,或許可以幫助你成為一個更容易感到幸福的人。    想要長久地感到快樂,最好善待他人,當為他人做貢獻或服務時,會產生更多的多巴胺。圖/123RF 5大腦類型 丹尼爾透過分析15萬份腦部單光子斷層掃描(SPECT)影像後,發現5種影響人類行為、同理心和整體人格的大腦類型。 ◦平衡型大腦:這樣的人情緒穩定、頭腦靈活、做事專注,能準時完成任務、信守承諾,能夠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但由於他們遵守規則,不願冒太多風險,所以創造性、突破能力不強。 ◦衝動型大腦:這類型的人傾向於衝動行事而不遵循固定安排,不相信規則,所以更有可能擺脫固有思惟模式。他們是風險承受者,但有時會因此而陷入麻煩,由於興趣範圍廣泛,很容易分心,因此難以發揮最大潛能。 ◦執著型大腦:這類型的人能把所有事情做好,意志堅強,不願意接受否定回答。只要遵循常規,在大多數情況都能取得成功;但當事情不順利的時候,會變得焦躁不安、擔心太多,對過去受到的傷害念念不忘,容易與人發生爭論。 ◦敏感型大腦:這類型的人對人和動物有強烈的同情心,很容易被聽到或看到的事物感動,但也容易產生負面想法。由於他們是高度敏感的人,有時需要一些時間來恢復內心的平靜和養精蓄銳,因而常被誤解。 ◦警惕型大腦:這種類型的人,由於大腦的焦慮中樞活性增強,這通常與γ-氨基丁酸的水平降低有關,使得他們容易成癮和焦慮。而他們害怕被拒絕,需要幫助,所以總是尋求安全感。 然而,大腦分類並非絕對,有些人會同時表現出幾種特徵,所以不必過於在乎自己屬於哪一類,當愈來愈了解自己的「大腦類型」之後,就能慢慢找到讓自己感到幸福的方法。當你感到壓力大,或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透過了解自己來創造幸福感,也能讓生活變得更快樂。

MORE

久坐傷「心」早逝風險高  每坐20分鐘宜站8分鐘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從疫情爆發以來,許多企業、公司以及各種行業都面臨不同程度的轉型,在家工作成為防疫新生活的其中一項標誌。事實上,當今社會大部分人的生活時間,都被困在辦公室的桌子下,或家裡的沙發上,科技的便利和現代生活方式,讓多數人愈來愈喜歡久坐,而變得不愛運動。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郭志東醫師,引用美國心臟協會研究,提醒國人「久坐者早逝風險高」,每次坐下的時間,不宜超過30分鐘,最好是每坐20分鐘,試著站8分鐘,伸伸懶腰,走動2分鐘,或去喝杯水、上個洗手間,都是不錯的選擇。 「根據研究,坐的時間愈長,早逝的風險就愈大。」郭志東說,據美國心臟協會研究指出,自1950年以來,久坐不動的工作增加了83%。現在靠體力活動的工作,占美國勞動力比例不到20%;台灣也存在類似趨勢。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郭志東。圖/國泰醫院提供   很多人認為,每周「規律運動」就可常保心臟健康,但2017年底美國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鑑》上一項研究發現,「久坐」是早逝的一個風險因子。 研究指出,每天坐著超過13個小時的參與者,死亡風險比每天坐著少於11個小時的參與者,高出200%。每次坐的時間不超過30分鐘,比超過30分鐘的人,患病風險低55%。而超過90分鐘者,患病風險更是高出兩倍。 久坐增加罹心臟病風險 郭志東說,當你長時間坐著,身體會產生以下變化:首先,血液流動會減慢,這會導致脂肪酸在血管中堆積,而導致心臟病。 其次,是身體處理脂肪能力減少,脂蛋白脂肪酶是身體重要的酵素,它能分解血液中脂肪;當久坐時,身體產生的脂蛋白脂肪酶會下降約90%,使得身體很難利用脂肪;而當脂肪被儲存起來,就會造成肥胖和心血管疾病。 再來,久坐會導致胰島素抗性,進而導致第2型糖尿病和肥胖,這是心臟病的兩個主要風險因子。 圖/pexels   「即使你每天規律完成30分鐘的運動,一天當中,其他23個小時做什麼,也是很重要的。」郭志東說,以通勤上班族來說,上下班的路程有時候很長,坐在車裡可能接近1小時,回到辦公室就在電腦前坐上8個小時。 雖然經常運動的人,對心血管疾病的保護力,仍然比沒有規律運動的人高許多;但研究顯示,久坐10小時以上,似乎也是一個門檻,「超過10個小時的久坐,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大幅增加。」 適時走動有助人際關係 圖/pexels   如何改變久坐帶來的壞處?郭志東建議,每隔30分鐘至一小時,就站起來走動走動。也可利用手機或電腦上的應用程式,來提醒你站起來、走動,也是一個不錯的做法,它能提醒你應該適時活動一下,舒展筋骨。如果你久坐不動,任何「一小步」的改善,都有益健康。 在工作的習慣中,創造一些起身活動的機會,例如使用站立式辦公桌或可以調整高度的辦公桌,會讓你更有意願四處走動。利用通訊軟體交代事項或傳遞訊息固然方便,但如果每天有一兩次,直接走到主管或同事座位旁,與對方「面對面」交流,不僅能引起對方重視,有助人際關係,更能讓自己遠離「久坐」風險。

MORE

春季養生又養肝 中醫食療3撇步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會對人體產生各種影響,而從3月「立春」開始,春季歷經六個節氣,天氣由寒轉暖,及至明天(4/19)「穀雨」,萬物萌發,正是適合養生、調理身體的好時節。中醫師提供食療3撇步與自製茶湯,讓民眾把握春季養生又養肝。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吳炫璋指出,所有生物都會去適應四時氣候的變化,這是正常的規律,而人們若能順應自然變化,適時養生,就能避免或減輕疾病發生。為此,吳炫璋特別提供三項春季食療養生重點和補氣養生湯的製作方法,讓民眾可以在溫差大的春天健康養生,增加身體抵抗力。 春天對應於人體屬肝,肝屬木,有生發之意。而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春季是人體肝氣最暢旺之時,也是調養肝臟的好時機,吳炫璋表示,春夏養陽,要使肝氣保持正常的生發和調暢,在飲食上,可遵循下列3個重點: 1.宜辛甘性溫,避酸味、生冷黏滑食物 辛甘味食物如麥、棗、豉、花生、香菜等有發散效果,能順應季節扶助陽氣升發,所以春季適合食用。而酸味入肝,且具收斂之性,生冷黏滑的食物也有傷害脾胃的可能,所以都不宜於春天食用。 2.飲食以清淡平和為宜 由於冬季人們食用較多膏梁厚味的食物,少補充維生素,因此到了春天,要多補充新鮮綠色的蔬菜水果,並減少高脂肪食物或辛辣的調味品。 3.養生茶飲避免感冒 春天溫差變化大,所以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多,抵抗力弱的小孩及老人除了注意保暖,也可以煮橘子皮、金桔、蘿蔔、梨子或荸薺入茶,幫助理氣化痰,清熱潤肺,提高對呼吸道的保護。 中醫部吳炫璋主任看診示意照。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吳炫璋表示,春季養肝,民眾可以自行製作老少咸宜的補氣養生湯,選用補脾燥溼、扶助正氣的藥物如黃耆、太子參、山藥、茯苓,藉此補氣健脾,一方面增加代謝,一方面去除體內溼邪。此外,也可以加入當歸、枸杞子、紅棗來養血補血,再配合麥門冬養陰化痰。 其作法為準備當歸1錢、枸杞3錢、蜜炙黃耆5錢、太子參3錢、懷山藥2錢、茯苓3錢、生甘草3錢、麥門冬3錢、紅棗10顆、冰糖一茶匙,之後先以3000C.C.水加入當歸、蜜炙黃耆、太子參、懷山藥、茯苓、生甘草和麥門冬煮沸10分鐘後,再加入紅棗與枸杞煮5分鐘,關火,放置微溫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其中紅棗與枸杞藥材可一併食用。 除了食療外,吳炫璋主任也建議民眾能在春天多從事「緩」的運動,使身心舒暢、活潑,適應春生之氣,包括早起到空氣清新的公園、廣場做運動,舒緩全身筋骨。

MORE

【養眼專欄】 什麼? 眼睛也有眼瞼蟎蟲病?

文/陳瑩山(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 門診常常碰到病人的主訴是眼睛乾燥、眼睛紅腫,甚至於長期以來分泌物多,而且有異物感。很多病人也會抱怨每天早上起床,眼睫毛有黃色屑屑,每天眼睛都癢癢的,每次看診醫生判別是眼瞼炎或是乾眼症,但是真的是那麼簡單嗎?還是魔鬼藏在細節裡呢? 眼睛表面皮膚,尤其是眼周的邊緣汗腺皮脂腺,以及毛囊腺都會有蟎蟲的寄生。事實上,眼睛的蟎蟲跟皮膚科的蟎蟲,及棉被的蟎蟲是不一樣的。眼部的蟎蟲嬌小,必須由顯微鏡觀察才可看到,在睫毛的毛囊和根部可見。 皮膚科醫生常常發現,大約有一半的酒糟鼻患者,會有眼部不適的問題,有時甚至眼睛的不舒服表現比皮膚科的症狀來得更早。當病患訴說眼睛紅腫癢,而有大量分泌物質時,可以對眼瞼緣有發炎的患者拔取睫毛,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此時會發現蠕動中的蟎蟲。蟎蟲是寄生蟲的一種,常常寄生在睫毛毛囊內,造成眼瞼發炎,引發皮脂管腺阻塞,產生所謂的針眼,即俗稱的麥粒腫。而慢性的皮脂管腺阻塞萎縮,就會造成眼淚表面油脂層分泌不足,也就會有乾眼症的產生,這是相當困擾的問題。 眼瞼蟎蟲病最大的症狀,就是眼睛乾澀不舒服,眼睛紅、眼睛癢,有時甚至淚眼汪汪,這時應該尋求醫師專業的評估診斷。例如,有些兒童針眼反覆發作,而女性同胞化妝使用眼線、假睫毛、睫毛膏等,當卸妝不完整時,也容易造成眼瞼管腺的阻塞發炎。另外有一個大眾忽略的重點,就是經常滑手機時,眨眼次數減少,造成結膜炎、角膜炎、甚至眼瞼炎、乾眼症等,這些都需要來釐清是否有蟎蟲進一步的侵犯,而使狀況加重。 眼部有了蟎蟲應該要怎麼治療呢?可以透過眼睛的藥水如抗生素眼藥水,配合茶樹精油來治療。當然,最簡單、最重要的就是眼瞼的清潔衛生是不容忽視的。說了半天,其實眼睛容易受到感染的最主要原因,往往是手部的病菌傳染。所以,勤洗手除了可預防新冠肺炎,對於眼瞼保養也格外重要。現在有眼部專用的清潔液或者防蟎噴劑棉片,可方便使用和擦拭。應養成每日眼瞼清潔兩到三次的衛生習慣;自己的毛巾、枕頭等寢具,建議每周也要清洗消毒,以防感染一再發生。

MORE

慶元宵買湯圓吃 先留意過敏原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剛過完農曆新年,緊接而來就是代表春節尾聲的「元宵節」。這一天,家家戶戶一起慶元宵、吃湯圓,與賞花燈或猜燈謎,衛福部提醒,在購買或製作湯圓、元宵時,應注意包裝食品的色素標準與過敏原標示,才可守護自身食品安全。 衛福部食藥署提醒,有過敏體質的消費者,產品中若含有常見過敏原,以及使用亞硫酸鹽類等終產品其二氧化硫殘留量每公斤十毫克以上者,應留意外包裝標示。 如「本產品含有○○」、「本產品含有○○,不適合對其過敏體質者食用」等相關警語,以避免不小心購買及食用含有過敏原的食物,而引發致敏反應。 食藥署強調,在製作湯圓或元宵時,如果因加工所需而添加著色劑,應選用符合「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准用品項,或符合「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的天然食用色素,並以提供著色需求的必要使用量為原則。

MORE
/1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