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似蘭斯馨(下) 蘭與蕙

文/陳牧雨 |2022.12.06
1320觀看次
字級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蘭花有中國蘭與西洋蘭兩大系統。中國蘭是指蘭屬中的建蘭(或稱四季蘭)、報歲蘭、春蘭、寒蘭與九華蘭等組成的群組統稱。花形較小,顏色較為單純淡雅,與顏色豔麗、花型碩大的西洋蘭形成一種對比。

中國蘭原生地分布在中國、台灣、韓國與日本等地區,所以也被稱為東洋蘭。

中國蘭這種清雅的特色,正好吻合中國文人的審美觀,因此中國人自古以來,一向就把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屈的象徵。中國文人對蘭花的喜愛,始終歷久不衰。

中國蘭出現在文人的作品中起源甚早。兩千四百年前的春秋時代,至聖先師孔子有一次應楚昭王之聘,帶領學生們前往楚國,途中受困,絕糧七日,許多學生因飢餓而生病。子路有些怨言,於是孔子與他有了一場對話,孔子說:「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

孔子以君子比蘭,於是有了「君子如蘭」這樣的說法。

傳為東漢蔡邕所撰的《琴操》一書裡,記載孔子自衛返魯,隱居於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於是嘆息著說:「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遂作琴曲〈猗蘭操〉,自傷生不逢時。

從此,蘭花又有「王者之香」的美譽。

距離孔子一百多年後的詩人屈原,在〈離騷〉中提及自己常串起秋蘭作為身上的佩飾,「紉秋蘭以為佩」,又說:「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在在都顯現出屈原對蘭花的熱愛。

後來到了宋朝,詞人柳永有句:「有天然蕙質蘭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這就是成語「蘭心蕙質」的由來,後來被普遍引申為形容氣質優雅、品德高潔的女士。

雖同屬國蘭系統的花卉,但其實蘭與蕙是有區別的。

宋黃庭堅在〈書幽芳亭記〉中對蘭、蕙有這樣的的描述:「一幹一華而香有餘者蘭,一幹五七華而香不足者蕙。」意思是,一枝花幹只長一朵花且香味較濃郁者為「蘭」;一枝長五至七多花且香味較缺乏者為「蕙」。只是由於長期「蘭蕙」並稱,以致現代人已經模糊了她們之間的界線,終致蘭蕙不分,不過這樣的錯誤認知,其實無傷大雅。

文人既愛蘭,詩詞吟詠,佳作名句甚多。如唐代張九齡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來形容蘭的孤方自賞。明代薛綱〈題徐明德墨蘭〉:「我愛幽蘭異眾芳,不將顏色媚春陽,西風寒露深林下,任是無人也自香。」也有相同的意旨。

唐代韓愈〈幽蘭操〉:「蘭之猗猗,揚揚其香。眾香拱之,幽幽其芳。不采而佩,于蘭何傷?」「猗猗」,是形容蘭花美盛的樣子;最後兩句,韓愈引用了屈原〈離騷〉裡的典故,意思是,即使屈原沒有「紉秋蘭以為佩」,對秋蘭也沒什麼損失。

元代余同麓〈詠蘭〉詩:「手培蘭蕊兩三栽,日暖風和次第天。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時有蝶飛來。」則引孔子所言:「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的說法,有「近朱者赤,近墨著黑」的意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