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醫藥 | 人間福報

醫藥

【中醫專欄】地震結束後,還常感頭暈嗎?

文/吳建東中醫師 四月三日上午,花蓮近海發生芮氏規模七點二的地震,一時地動天搖,全台灣莫不感到震動,所幸生活很快就恢復正常。在回到日常生活後,許多人仍心有餘悸,不時覺得頭暈晃動,門診裡頭暈的患者也多了起來。患者常常搞不清楚是真的在地震還是只是頭暈,這時我們必須要做鑑別診斷,趕快到中央氣象局的網站檢索是否有地震吧。 由於筆者所處的地點是台北市,就算是真的餘震,在台北也多半無感,尤其是在地震一周之後來就診的,大多就是生理上的頭暈了,這種狀況就被稱為「地震症候群」。 臨床上看到最多症狀是時不時頭暈,有時還有頭痛、耳鳴、焦慮不安、睡不著等症狀,常常覺得地板又在晃動,甚至會站立不穩,這其實是一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由地震造成的壓力所引起。平常就容易緊張、敏感焦慮的患者,更容易發生這樣的症狀。據統計,女性、較為年長、住高樓層、或者平時就容易頭暈的人為好發族群,但實際上因為這樣來看診的男性也不少。 因此,大概有兩種情況比較常見:一種是平常就有頭暈症狀的,在地震前就常常發生頭暈;另一種是因為緊張焦慮的情緒所引起,這樣的患者會有說話較急、煩躁易怒的傾向。前者可能與氣血虛的體質有關,這時我們就需要直接補養氣血,比如說黃耆、當歸等補養藥,或者是痰溼阻滯,則可考慮茯苓、白朮等用藥;後者可能有氣滯血瘀的傾向,可考慮活血行氣,如川芎、香附等,或者也有可能肝風內動,可考慮鉤藤、石決明等。 如果發生頭暈的症狀,可以考慮按壓後頸的風池穴,或者是前額的神庭穴,若是焦慮緊張引起的,還可以按壓兩手腕附近的內關穴。感覺開始頭暈的時候,試著做一些腹式呼吸之類的深呼吸,吸氣時腹部向外擴張,呼氣時腹部往內收,有助於調節自律神經,穩定氣血,以減緩頭暈,但要注意,該呼就呼,該吸就吸,千萬不要憋氣,否則有可能氣滯,讓頭暈更嚴重。 除了避免過度活動,特別是頭頸的活動以外,也要避免看過於閃爍的東西,比如說手機、電視、或是電腦螢幕。平常也可以適當調理情緒,以減輕焦慮。適當的運動有助於調養氣血,穩定神經,也可以聽一些輕鬆的音樂,或大自然的聲音。飲食方面則可多攝取深色蔬菜、根莖類、或是多穀類,也有助於減緩頭暈症狀。 此時節氣已接近春夏之交,氣候變化會比較顯著,也請注意氣溫交替對身體的影響,避免吹風淋雨受寒。如果方便的話,也建議練八段錦的第八式:背後七顛百病消,讓氣血可以順利下降,回到丹田,進而減輕頭暈的症狀。  

MORE

杜俊賢醫師 用小電大地逆轉失眠苦

文/記者陳玲芳 新北市土城醫院精神科醫師杜俊賢,因為意外解除長期身陷的電、磁、波干擾,開始自利利他,幫助病人逆轉失眠之苦。 二○一五年八月,某天晚餐後逛書店,杜俊賢醫師讀到剛上市的一本翻譯書《接地氣》,如獲至寶。當天晚上九點門診結束後立馬「照書做」:在家附近公園草皮上赤腳站著約持續半小時,回到家洗澡後躺在床上「居然不到三分鐘就睡著了」。 「隔天醒來精神奕奕、容光煥發,感覺睡得特別香甜。」杜俊賢說,在這次神奇體驗前,他已超過半年以上,每晚至少醒來三次,每次都要十分鐘以上才能再入睡,而且早上幾乎都感覺處在「沒睡飽」狀態。 簡言之,二○一五年透過「接地氣」改善自身失眠的經驗,讓時任高雄榮總精神科醫師的杜俊賢恍然大悟:「我應該是自幼年即飽受電磁波危害干擾的人」,因此決定在重複臨床驗證和確認之下,開啟「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環,透過出版《祕密健康法則:小電大地,精神科醫師解密身心莫名病症》一書,分享給病友與大眾。 環境中充滿各式各樣的「過敏原」,許多人對某些食物的成分過敏,同樣道理,許多人會對「電磁波」過敏。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杜俊賢說,「對電磁波的敏感度,也是相差上百倍之多。」對牛奶、奇異果、海鮮不會過敏的人,很難完全體會那些過敏的人的困擾;同樣地,在對電磁波不會過敏的人眼中,也很難理解「電磁波過敏症」患者的困擾。 解套「天羅地網」 對於電磁波預防,國際間曾經提出兩種思惟方向。一是「盡可能合理的減少暴露」原則,二是「回歸自然」的理想。綜合兩者,杜俊賢提出盡可能「效法自然」(As Nature As Possible,簡稱ANAP)的概念。其實,ANAP跟他著作中提出的祕密健康法則「小電大地」(Minimizing EMF & Maximizing Earthing,簡稱MEME),確實有巧妙的呼應。 人類為自己創造了「天空的微波羅」與「牆壁地板的電線網」,好比「天羅地網」;但是,不用過度擔憂,因為杜俊賢醫師已經為我們找到了「解套」的方式。他說,我們可以靠著「一帳遮天、一床接地」,來保護自己在深度睡眠、休息時,免受電磁波天羅地網的攪擾。 他提倡的「小電大地」祕密健康法則 ,就是訴求「電磁波要極小化、接地氣要極大化」。他在行醫之暇,也會試圖幫助人們改善居家、睡眠、學習、工作、休閒時的空間環境,期能實現極具紓壓實效的「接地氣」與「電磁場屏蔽」。 醫師化身柯南 杜俊賢經常思考,電磁波會不會就是現代人經常處於「亞健康」狀態、睡眠不佳、腦力體力下降、情緒波動、甚至易怒衝動的「隱形環境誘因之一」?他也預言,如何將這樣的「駐波」做視覺化的呈現,將是未來科學值得努力的方向。 醫師為何化身柯南?精神科專業為何斜槓成電磁波收納專家?杜俊賢於書中描述自幼和家人可能受電磁波干擾,但一直蒙在鼓裡的經驗,有趣卻嚴肅。如今的杜醫師,他在土城醫院的看診特色為「邊看診、邊查房」,從中實踐了醫師不只治療病人,還兼治療環境的「預防醫學」角色。 杜俊賢認為,失眠為「百病之源」,而精神科醫師最常處理的問題之一就是失眠。他不諱言,某些急性失眠,如果一直找不到真正原因,最終會演變成慢性失眠。如此一來,醫師只有不斷地為病人加藥、改藥,走向永遠無解的循環。 於是,他從室內環境中電磁波干擾健康的角度切入,與病人探討各種引起失眠的可能原因。當然,也需同時考慮各種內在外在壓力、社會角色變換、荷爾蒙變動、身體疾病、其他科別用藥等。而他從上千個臨床案例中,發現了「移除電磁波,就能改善失眠」這麼直接見效的前因後果。 真正的「接地氣」 「當然,並非所有失眠都跟電磁波有關,但是我的求診病人之中,十之八九都是臥室之中有電磁波干擾。」杜俊賢說,多數病人在聽從其建議,移除床邊電磁波來源後,睡眠品質多半獲得明顯提升。 杜俊賢進一步闡述「失眠和莫名病症的真相」,提醒大眾「別讓你家的電磁波,成了隱藏版致病元凶」、「工作場域的電磁波可能加重壓力」,也期待「電磁波敏感症」盡速受到重視,因為「電磁波過敏症」患者,遠比大家想像的多。 「接地氣」一詞,在台灣媒體與政治圈至今仍慣用,杜俊賢說,真正實質的接地氣(Earthing/Grounding),另有所指,亦即人體與大地做直接或間接的導電式連接。直接接地氣,包括赤腳踏地、玩沙池、泡溫泉、躺沙灘、浸海浪、戲溪水、抱大樹、踩樹根、踏青、森林浴等;而間接接地氣,則是運用科技方式,提供室內空間中人體與大地的連線。 接地氣的好處 1.增進睡眠品質 2.減少身體發炎 3.提升心臟健康 4.解除壓力 5.回復荷爾蒙平衡 6.延緩老化 用7大行動 打造MEME健康宅 根據正式科學研究,接地氣有非常多的好處,至少包括以下3點:排除身體靜電、降低血液黏稠度、吸收大地游離電子到細胞。 杜俊賢醫師提出打造MEME健康宅的7大行動準則: 1. 睡前讓「有交流電壓的電線/電器」離「床」1公尺以上 。 2. 保持「交流電插座」的正前方15公分的淨空。 3. 睡前把「無線電波(微波)的發射源」盡量關掉或擋掉。 4. 保持「身體接地」,或者「身體電壓小於交流電 0.01 伏特」。 5. 減少身體「靜電」;降來源、增排出。 6. 遠離或少買「靜磁場」偏高的家具、床墊、牆板。 7. 檢測居家和工作空間的「電磁波強度」,再針對處理。 上述更精簡的記法是:電線離床1公尺、插座正面淨空15公分、擋微波、多接地、少靜電、少靜磁、檢測強度。

MORE

北榮證實頑固型憂鬱症遺傳風險 一親等罹病機率增9倍

【本報台北訊】憂鬱症對於社會的影響愈來愈大,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情緒精準醫療中心主任李正達團隊研究發現,頑固型憂鬱症(TRD)患者,其一親等罹患頑固型憂鬱症的風險多增加9.16倍,且與一般人相比,罹患其他精神疾病的機率也增加2到3倍的機會。此研究為全球第一篇證實頑固型憂鬱症有基因遺傳風險,今年四月獲精神領域頂尖國際期刊「AMA Psychiatry」刊登。 李正達指出,憂鬱症患者若長期未獲控制,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增加自殺風險,且會加速大腦退化;然而超過三成的憂鬱症患者,屬於「頑固性憂鬱症」,使用抗憂鬱藥物的效果不佳,經研究顯示,頑固性憂鬱症患者比一般憂鬱症患者,有著更明顯的大腦功能缺損。 李正達表示,如果患者的年紀都是48歲,對於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頑固型憂鬱症患者,大腦皮質活性與一般憂鬱症患者相比下降較為顯著,也解釋頑固性憂鬱症患者的認知功能表現下降,且社會職業功能有所減損。 李正達表示,先前研究已經發現,若憂鬱個案對於特定種類抗鬱劑的治療反應良好,則其家族中另一憂鬱成員對於同一種類抗鬱劑的治療反應大多也會不錯,加上基因研究顯示,頑固型憂鬱症可能與突觸、神經可塑性、腦部滋養因子等相關基因的變異性有關。雖然目前研究結果並不一致,但已暗示頑固型憂鬱症與遺傳有高度關連。 李正達團隊研究我國人民就診資料,在串接不同資料庫後找出患者的一親等,如父母、子女後發現,頑固型憂鬱症患者一親等,不但增加9.16倍頑固型憂鬱症的風險,也增加2至3倍得到其他精神疾病的機會,像是焦慮症、強迫症、憂鬱症、躁鬱症、甚至思覺失調症等。 李正達說,病患對於抗鬱劑治療效果不佳,並不代表對其他藥物或非藥物的治療方式就沒有效,更早期積極的開立有效的藥物或非藥物治療方式,像是重覆透顱磁刺激術(rTMS)可幫助改善症狀。 以相同年紀非頑固性憂鬱症與頑固性憂鬱症的患者相比,大腦皮質活性與一般憂鬱症患者相比下降較為顯著。圖/台北榮總提供

MORE

國際研討會明登場 園藝治療 推動綠色處方箋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以園藝為主的「綠色處方箋」,是「社會處方箋」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台灣的園藝治療,在台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創會理事長黃盛璘的培訓與帶領下,受過專業訓練的園藝治療師們已陸續進入各社福機構、社區、醫療院所中,以園藝治療的模式,在各族群展現出輔助治療的成效。 第十七屆「園藝治療國際研討會」將於明日在亞東紀醫院揭開序幕。本次研討會由台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亞東醫院與環保組織荒野保護協會共同主辦,延續多年來致力推廣「綠色照護」理念,促進自然環保與醫療保健的互相合作,更引用英國「社會處方箋」概念,推動「綠色處方箋」,期許成為新時代「環保」與「健康」兩者並重的新趨勢。 亞東醫院精神科心理健康中心主任陳俊霖表示,醫師的處方本來就不僅限於開立藥物。指示病患進行復健、建議接受心理治療,都是處方的一種。

MORE

女性搶救掉髮危機 別相信偏方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時間就是髮量!搶救秀髮最重要的還是預防勝於治療。」醫師提醒,年齡老化是掉髮的元凶,提早保養頭皮及秀髮相當重要。雖然掉髮是人體代謝的正常現象,但若發現每天掉髮超過一百根,就應該提高警覺。 璞之妍診所副院長張佳穎表示,「顏值」是許多女性老化過程最在意的部位,但頭髮稀疏程度更是「顯老」的重要關鍵。根據門診經驗,女性因頭髮問題就醫的前三名類別,包括女性雄性禿、壓力性落髮及產後掉髮問題。 張佳穎醫師說,不少女性對掉髮仍充滿錯誤迷思,例如擔心常洗頭更容易掉髮,或只有男生才會有遺傳性落髮或出現雄性禿,其實「女性雄性禿」患者也不少,通常會以頭頂部分頭髮變細、變空來表現。 另外,許多女性一發現頭髮稀疏,就急著買生髮水或聽信偏方亂塗產品,結果不但效果差,還會造成更嚴重掉髮危機。她提醒,若發現髮際線後退變高、頭頂分線變寬、頭髮變細或馬尾愈綁愈小束等情況時,最好盡快就醫檢查,避免錯失搶救秀髮的黃金時機。 張佳穎表示,人有高矮胖瘦,毛囊也有天生多寡之分,有人頭髮粗硬、有人細軟,本來就會有些個體差異,但如果掉髮異常增加,從梳頭髮掉幾根變成一大堆,或是發炎、癢等頭皮不舒服的狀態,就需要就醫。  

MORE

玫瑰斑生活日記 助患者揪復發誘因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每年四月為國際玫瑰斑月(Rosacea Awareness Month),今年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為了響應國際玫瑰斑月,並加強全國民眾對於玫瑰斑的認識以及遠離反覆復發,特別發起「玫瑰斑生活日記」,鼓勵病友紀錄每日生活與皮膚情況。記者會也邀請藝人李懿分享親身玫瑰斑經驗,呼籲民眾重視復發問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會更持久穩定。 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TARS)理事長暨美之道皮膚科診所院長邱品齊表示,玫瑰斑是一種慢性皮膚炎,在患者臉部常會出現反覆或持續泛紅、發熱、丘疹、膿皰、搔癢、乾粗與血管擴張等症狀,男性與女性比例約1:3,女性發生率較男性高很多。 近年來,玫瑰斑的治療進步,已經有不錯成效,但在臨床上常觀察到,最讓玫瑰斑患者困惱的是即使在療程結束後,還是可能會有「復發」情況。如何避免以及預防玫瑰斑復發,變成醫病雙方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邱品齊醫師說,若玫瑰斑患者在治療結束後,因為內外在相關誘因造成臉部泛紅,休息15分鐘或涼敷後還無法明顯退紅,甚至伴隨著粗癢、乾燥、刺痛、灼熱、丘疹或是膿皰等症狀,觀察一周症狀仍不見改善,還會反覆發作,就可能是玫瑰斑復發。 林口/台北長庚醫院皮膚部王芳穎醫師表示,玫瑰斑的治療需要尋因解果,找到一位專業的皮膚科醫師長期追蹤治療,是解決玫瑰斑問題的不二法門。她指出,除了儘量避免來自保養、飲食、環境等來自生活中刺激之外,養成記錄生活日記的習慣,也是改善玫瑰斑問題的一個小祕訣。 因為玫瑰斑的誘發因素因人而異,認真執行「玫瑰斑生活日記」記錄,有助於找出專屬自己的復發因素。從日記中的發作紀錄,可統計歸納出可能造成自身皮膚的惡化因素進而控制,患者也能藉由日記抒發心情、緩解壓力。

MORE

時間就是髮量?當心偏方釀掉髮危機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時間就是髮量!搶救秀髮最重要的還是預防勝於治療。」醫師提醒,年齡老化是掉髮的元凶,提早保養頭皮及秀髮相當重要。雖然掉髮是人體代謝的正常現象,但若發現每天掉髮超過100根,就應該提高警覺。 璞之妍診所副院長張佳穎表示,「顏值」是許多女性老化過程最在意的部位,但頭髮稀疏程度更是「顯老」的重要關鍵。根據門診經驗,女性因頭髮問題就醫前三名,包括女性雄性禿、壓力性落髮及產後掉髮問題。 張佳穎醫師說,不少女性對掉髮仍充滿錯誤迷思,例如擔心常洗頭更容易掉髮,或只有男生才會有遺傳性落髮或出現雄性禿,其實「女性雄性禿」患者也不少,通常會以頭頂部分頭髮變細、變空來表現。 另外,許多女性一發現頭髮稀疏,就急著買生髮水或聽信偏方亂塗產品,結果不但效果差,還會造成更嚴重掉髮危機。她提醒,若發現髮際線後退變高、頭頂分線變寬、頭髮變細或馬尾愈綁愈小束等情況時,最好盡快就醫檢查,避免錯失搶救秀髮的黃金時機。 知名藝人温嵐,今(25)日在記者會中分享,最近勤跑兩岸演唱會活動,不只工作壓力大,也因表演常常要吹、染、整燙頭髮,擔心秀髮受到傷害,每次照鏡子都特別留意「髮際線」有沒有出現後退情況,差點成了髮際線強迫症受害者。 最近剛好代言目前美國FDA及台灣衛福部已核准通過的居家型第三代「雷射帽」,攜帶相當方便,除了工作空擋就可以戴著養髮外,在家使用更能享受「醫美級」的頭皮照護,幫助她維持健康而光澤的美麗秀髮。

MORE

台大公衛研究 新住民子女「飲食失序」風險高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灣新住民人口持續增加,為釐清台灣新住⺠青少年與一般青少年在飲食失序行為的差異,台大公衛學院陳端容教授研究團隊,2019年3月至6月間於新北市3所國中37個班級,收集共729名13至16歲國中生資料進行分析。今(25)日公布研究結果,顯示新住民青少年的異常飲食行為傾向,高於一般青少年。 台大公衛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陳端容今(25)日發表「跨文化影響下的飲食失序行為:台灣新住民與本土青少年的比較研究」,透過量表分析新北市729名國中學生,結果顯示,新住民子女飲食失序達16.85%,較非新住民青少年要高,此與其家庭健康識能、社會認同需求強度等相關,需要學校與家庭持續關注。 陳端容說,世衛組織2020全球肥胖年報指出,台灣為東亞肥胖率最高的國家。台灣19歲以上成人過重/肥胖率達50.7%,約30%國中生為過重與肥胖。過重與肥胖體位,易引發頻繁的節食或禁食與暴食循環、進食的內疚感、對身體形象過度關注與曲解,或是過度運動等異常行為,簡稱為飲食失序, 在青少年及青年族群中發展成「飲食失調症(Eating Disorder)」的風險最高。 她指出跨國、跨文化家庭遭逢的3大可能困境,首先是「健康識能不同」,新住民媽媽對孩子的肥胖健康風險可能持較寬鬆態度;其次,是「社會認同需求強度不同」,對同儕嘲弄的易感性也不同;再來,為急於融入「瘦=美;瘦=健康」主流文化的壓力,可能會增加新住民子女對身體意象的「過度修正」。 陳端容教授(中)表示,如何減少家庭、學校和社會對肥胖的偏見和歧視,為未來努力方向。圖/記者陳玲芳 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夏曉鵑指出,新住民孩子有飲食失序表現,背後更大的原因可能是「焦慮」。國內推出新南向政策,宣稱尊重多元移民,實則不然。以新住民二代來說,即便各項表現很好,仍會有「冒牌者症候群」,因為自身種種表現很怕被貼上標籤,全身處於防衛狀態,要符合大家期待,反而成為壓力,轉化為飲食失序。 台大行社所所長張書森指出,飲食失序行為在國中生身上約有1/10比例,但在新住民子女身上則有1/6,可能是心理困擾的結果,或其他心理困擾的早期症狀;長期飲食失序,可能演變成「飲食障礙」,國外研究飲食障礙者的死亡率比一般人高出5倍,提醒家長及相關團體,應多關心青少年的健康議題。 陳端容表示,新住民家庭處於社會經濟相對弱勢,文化適應問題,是否使新住民子女承受身心健康問題,仍未有定論;如何減少家庭、學校和社會對肥胖的偏見和歧視,為未來努力方向。

MORE

推動「綠色處方箋」園藝治療國際研討會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以園藝為主的「綠色處方箋」,是「社會處方箋」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台灣的園藝治療,在台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創會理事長黃盛璘的培訓與帶領下,受過專業訓練的園藝治療師們已陸續進入各社福機構、社區、醫療院所中,以園藝治療的模式,在各族群展現出輔助治療的成效。 第17屆「園藝治療國際研討會」將於4月27日在亞東紀醫院揭開序幕。本次研討會由台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亞東醫院與環保組織荒野保護協會共同主辦,延續多年來致力推廣「綠色照護」理念,促進自然環保與醫療保健的互相合作,更引用英國「社會處方箋」概念,推動「綠色處方箋」,期許成為新時代「環保」與「健康」兩者並重的新趨勢。 大會邀請來自英國、日本、以及新加坡的專家分享各國在綠色處方箋領域的經驗。首先,英國實踐工作者Damien Newman介紹英國如何透過社會處方箋體系,推動參與治療性園藝活動的綠色處方箋模式;接著,日本西野醫院的院長西野憲史介紹日本在園藝治療方面的研究開發與社會實踐;新加坡國家公園局的副處長黃健瑋,則分享如何運用國家公園提升社會福祉規畫。 我國代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的劉建良醫師,則介紹其為失智症患者打造博物館處方箋,以及植物園處方箋方面的經驗和過程。 「社會處方箋」在英國已實施多年,且部分納入國家給付。前政務委員陳錦煌醫師,多年來一直在嘉義新港推動以「健康社區」為基礎的社會處方箋。在去年第16屆園藝治療國際研討會上,他也分享了這項新港經驗。其社會處方箋,不僅包括藥物處方,還將園藝、農作、音樂、文化等團體活動,納入健康照護範疇。 亞東醫院精神科心理健康中心主任陳俊霖表示,醫師的處方本來就不僅限於開立藥物。指示病患進行復健、建議接受心理治療,都是處方的一種。亞東醫院精神科日間照護中心築馨園,引入園藝治療已邁入第16年;而家庭醫學部的安寧照護馨寧病房,亦設有專屬的空中花園,可供末期病人駐足安歇。

MORE

台日合作研究 運動可能對第2型糖尿病患無益

【中央社台中訊】台中榮總跨國與日本專家完成一項研究發現,運動無益於第2型糖尿病,尤其對於遺傳風險最高的患者,激烈的身體活動,甚至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成果已於3月12日發表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會雜誌(線上版)。 台中榮總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一般民眾普遍認為運動能有效的提升身體機能及健康,但近日台中榮總與日本專家共同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會上發表了不同看法的研究成果,發現運動無益於第2型糖尿病,尤其對於遺傳風險最高的患者,激烈的身體活動,甚至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台中榮民總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李佳霖與日本東京大學助理教授平池勇雄、日本自治醫科大學醫學院埼玉醫學中心客座研究員山田朋英共同合作,探討糖尿病遺傳風險與身體活動量對心血管疾病預後的影響。 台中榮總指出,這項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醫學界的廣泛關注,並由日本經濟新聞詳細報導,顯現台灣與日本在醫學研究領域的緊密合作。同時,研究成果也於3月12日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會雜誌(線上版)發表,這也代表台灣與日本在國際醫學合作研究領域對醫學界的重要貢獻。 台中榮總表示,這項研究不僅強化了台灣與日本在醫學研究及公共衛生領域的合作關係,也為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提供了新的看法。 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認為,這項研究的結果將為醫學研究和臨床應用提供重要的參考,未來將幫助醫療團隊根據個體的遺傳背景,制定更加個人化的預防與治療策略,從而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品質。

MORE
/172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