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醫藥 | 人間福報

醫藥

今牌人生認知牌卡 提升長輩認知功能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台北榮民總醫院昨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展開為期三年的藝術與醫療專業跨域合作,同時宣告為因應台灣二○二五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發行藝術輔療工具「今牌人生認知牌卡」,為長者提供更多增進健康福祉的創新方案。 故宮院長蕭宗煌表示,「今牌人生認知牌卡」是透過樂齡長者、心理師與職能治療師的全新視角,讓故宮六十件經典文物與生活經歷結合,使故宮的文「物」回歸到「人」、「使用者」,關照不同面向群眾。透過教材教具的互動與認知,讓「文物」轉化為生活的體驗與探索生命記憶的鑰匙,使藝術輔療成為非藥物活動的選項之一,實踐博物館的社會責任。 「今牌人生認知牌卡」全套包含六十張文物牌卡、文物介紹及使用指引說明一本。北榮院長陳威明表示,這是國內首創由博物館與國家級醫學中心的深度合作,將文物寓意及意象結合牌卡形式,以非藥物介入活動,充分融入長者復能過程。 牌卡也收集〈清明上河圖〉文物的部分片段,其中一張牌卡是描述迎娶的場景,讓一名輕度失智的老太太,回想起年輕時姐姐結婚的場景,有助情緒穩定。  

MORE

世界氣喘日 掌握3要點4口訣遠離氣喘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INA)自1998年起將每年5月第一周的周二訂為「世界氣喘日」,為此,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於世界氣喘日當天與國際接軌同步舉辦「世界氣喘日!掌握氣喘3大要點與4字口訣,規律回診長治久安是關鍵」記者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希望藉此傳遞患者正確氣喘照護知識,呼籲患者「規律回診與遵從醫囑規律,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抗發炎」的重要性,共同呼籲國民提高氣喘自我檢測與照護意識。 根據2022年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公布成人氣喘臨床照護指引調查指出,全台仍有約200萬氣喘病人尚未被診斷,臨床上僅有不到三成患者在治療氣喘,治療處境引人憂心。 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協同全台近百位胸腔科醫師,一致認同強調應掌握氣喘「發現」、「監測」、「控制不發作」三大要點,與熟記「咻、閉、久、哇」4字口訣,分別對應咳嗽咻咻叫、胸口緊閉感、久咳不癒、反覆出現感冒症狀,提升自我檢測是否有氣喘症狀。 「長治久安是關鍵」世界氣喘日記者會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學會公共事務小組代表張博瑞醫師、衛福部中央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廖文鎮,與氣喘衛教大使峮峮同台,揭露醫學會2024全新研究資料。 峮峮現身說法、分享治病經驗,「小時候氣喘狀況非常嚴重,一點點刺激都能讓我咳得痛苦不已。起初以為是過敏,結果竟然是氣喘!」她指出,光靠改變生活作息,仍非長久之計,「直到積極就醫、與醫師討論後,隨身常備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抗發炎,狀況終於大幅改善。」

MORE

打瞌睡傷頸椎 醫推薦3招保護

【本報台北訊】我們有時在上班、搭乘交通工具時不自覺打瞌睡,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粉絲專頁中表示,根據最新的研究,坐著打瞌睡,其實對頸椎有很大的傷害。尤其是在長途旅行中,往往會在不舒適的座位上打盹,卻不知這樣做可能對頸椎,已造成嚴重傷害。 他表示,研究發現,坐著打瞌睡與頸椎傷害之間的聯繫。根據一篇研究,長時間,保持低頭或不正確的姿勢打瞌睡,會增加頸椎負擔,導致肌肉疲勞、頸椎不適,甚至加速頸椎退化。特別是在「坐著的狀態下,缺乏對頸部的支撐」,更容易造成頸椎受傷。 黃軒表示,還有另一篇研究文章指出,當我們坐著睡覺時,頭部往往會不自然地歪斜或垂下,導致頸部肌肉一邊過度拉伸,另一邊則受到壓迫,極易造成「落枕」。更糟糕的是,在遇到「突然顛簸或急煞車時,頭部的搖晃可能會導致頸椎錯位,甚至受傷」。 但是,不自覺就打瞌睡,怎麼辦?黃軒醫師有以下3點建議: 1、使用頸枕:專家建議,長途旅行時,最好準備一個頸枕。頸枕可以有效固定脖子,減少頭部的搖晃,從而保護頸椎不受傷害。 2、選擇合適的坐姿:盡量保持正確的坐姿,避免長時間處於歪頭或低頭的狀態。間歇性調整坐姿,有助於減少頸部肌肉的疲勞和壓力。 3、定期變換姿勢:如果情況允許,可以嘗試站起來,伸展一下腰背和頸部。這樣不僅可以放鬆肌肉,還能促進血液循環。

MORE

久坐超傷身 每小時起身走動助改善

【本報台北訊】由於科技愈來愈便利,現代人多數習慣坐著、不運動,但其實久坐對身體的危害有很多,建議每1小時就站起來走動,避免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及代謝症候風險增加。 許多人認為規律運動可以常保心臟健康,2017年底美國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久坐行為與死亡率研究〉發現,久坐是早逝的風險,坐著的時間愈長,早逝風險就愈大。 研究指出,每天坐著超過13小時的受試者,死亡風險較每天坐著少於11小時的受試者高出200%;每次坐著的時間少於30分鐘,比超過30分鐘者患病風險低55%;每次坐著超過90分鐘者患病風險更是高出2倍。 英國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和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共同開展的〈久坐風險研究〉表明,與坐得最少的人相比,坐得最多的人患病和死亡的機率有所增加。 研究指出,坐得最多者糖尿病風險增112%、心臟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機率增加147%,死於心血管事件機率增加90%,死亡率則是增加49%。 研究表明,與坐得最少的人相比,坐得最多的人患病和死亡的機率有所增加。圖為示意圖。圖/Freepik 久坐傷身體 久坐導致的健康傷害很多,甚至被認為是一種慢性自殺。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郭志東指出,長時間坐著血液流動會減慢,導致脂肪酸堆積在血管,導致心臟病。 久坐身體產生的脂蛋白脂肪酶會下降約90%,使得身體很難利用脂肪,當身體不再使用脂肪時,脂肪就會被儲存起來,造成肥胖和心血管疾病。 久坐會導致胰島素抗性,進而導致第2型糖尿病和肥胖,這是心臟病的2個極為主要風險因子。 即使每天規律完成30分鐘運動,剩餘的23小時做什麼也相當重要。以通勤上班族為例,當上下班路程很長時,坐在車內的時間可能接近1小時,在辦公室又坐電腦前8小時。 即便經常運動者,對心血管疾病的保護力比沒有規律運動者低很多,但研究顯示,久坐10小時以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 久坐導致的健康傷害很多,甚至被認為是一種慢性自殺。圖為示意圖。圖/Freepik 增加走動時間 郭志東指出,建議每隔1小時就站起來走動,嘗試在工作中創造起身活動機會,如使用站立式辦公桌或可以調整高度的辦公桌,增加走動意願;天氣好時利用午休時間,在公司附近公園散步,呼吸新鮮空氣可以提高創造力。 若必須一整天坐著辦公,在辦公室做些輕微運動有益身體健康,例如每坐20分鐘試著站8分鐘、走動2分鐘,走去喝杯水或去洗手間都是不錯選擇。 他建議,可利用智慧型手機或計步器記錄每日步數,通常建議目標是每天走1萬步,但如果久坐不動,任何一小步都很有幫助,當一天只走2000步時,就爭取達到4000步,慢慢達到預設目標。 資料來源:上班坐著、吃飯坐著、通勤坐著⋯「坐式生活」超傷身!醫教1招搶救 每辦公1小時就站起來走動,有益身體健康。圖為示意圖。圖/Freepik

MORE

挑對母親節蛋糕 健康不踩雷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為母親節,這一天你會怎麼過?除了請媽媽吃大餐,也可以帶她去世貿一館逛蔬食展,此外,不少人都習慣在這天買蛋糕當禮物,但你知道該如何挑母親節蛋糕?才能夠讓也許已有慢性病的母親,放心、開懷地吃,且讓營養師教你「挑對」蛋糕,健康不踩雷。 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對媽媽來說,兒女的盛情難卻,是她們最難推辭的,常常因為不想掃大家的興,而一邊心懷顧忌、一邊仍一口接一口地,吃了一堆高熱量蛋糕,結果導致服用中的高血糖、高血脂藥物都白吃了! 於是,高敏敏營養師特別為媽媽們奉上「母親節蛋糕紅綠燈」,讓兒女們看懂「熱量」眉角,選出對母親,乃至全家人,都相對「比較健康」的那一個。 紅燈區: #重乳酪起司蛋糕 2700kcal (630g) #法式千層蛋糕 2546kcal (720g) #卡通造型蛋糕 2490kcal (950g) #巧克力鮮奶油蛋糕 2466kcal (900g) #茶歐蕾蛋糕 2005kcal (600g) #水果鮮奶油蛋糕 1754kcal (800g) 圖/高敏敏營養師提供 綠燈區: #蜂蜜蛋糕 1380kcal (400g) #海綿蛋糕 1356kcal (400g) #水果戚風蛋糕 1250kcal (700g) #輕乳酪蛋糕 1176kcal (400g) #芋泥戚風蛋糕 1008kcal (400g) #戚風蛋糕 920kcal (400g) 吃蛋糕時,應搭配無糖飲料,且吃的時間也很重要,建議中午至下午時段享用,才能讓身體有足夠時間消化。圖/Pixabay   以上蛋糕大約可以切6-8塊不等,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切幾塊,再去計算一片的熱量。對於母親節蛋糕的健康挑選秘訣 ,她有4點建議: 1. 選質地蓬鬆的蛋糕,熱量較低;也可以雞蛋、牛奶等原型食材為主。 2. 減少蛋糕上過多的裝飾,例如糖衣、翻糖、馬卡龍,可以原味或是水果口味替代。 3.避開高油脂高糖內餡,如卡士達醬、慕斯、紅豆餡。 4.一起分食,分散熱量。挑選蛋糕時,以適合大小為主,並且一起分食,分散熱量、共享歡樂。 此外,吃的時間也很重要,建議中午至下午時段享用,才能讓身體有足夠時間消化。吃蛋糕時,應搭配無糖飲料,避免糖分超標的手搖飲,方可與母親、家人共度健康愉快的母親節。

MORE

腸病毒拉警報! 5歲以下嬰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家中有5歲以下的孩童家長要特別注意了,腸病毒流行期,提醒家長關切小朋友要落實勤洗手,預防腸病毒上身。高雄市衛生局今(5/7)日指出,截至第18周(4月28日到5月4日),高雄市腸病毒的急診就診941人次,停課班級數有41班。 衛生局指出,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數有一人,係為克沙奇A型,提醒家長要特別留意孩童的衛生習慣。 衛生局強調,預防腸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是肥皂勤洗手,落實「濕、搓、沖、捧、擦」5步驟正確洗手,即使使用漂白水進行環境清潔,以及用酒精消毒,對腸病毒抑制效果仍然有限,務必要有勤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 特別是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發現嬰幼兒出現肢體無力麻痺,或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應盡速到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就醫。

MORE

看見偏鄉醫療匱乏 甜美女醫自願駐蘭嶼

【本報台東訊】台東縣蘭嶼鄉衛生所服務5年的醫師潘力銘本月初離職,遺缺昨由甜美可人的潘茹涵醫師接任,潘茹涵曾在台北慈濟醫院擔任急診醫師,去年起投入各地賑災工作,她發現偏鄉醫療匱乏,決定投身蘭嶼鄉衛生所服務,肩負起24小時醫療重任。 台東縣衛生局指出,潘茹涵為人熱心、樂於助人,曾說兒時夢想是「有能力照顧家人」,考上公費醫師後,先在台北慈濟醫院急診部工作,訓練出迅速應對各種緊急情況的能力,也在新北消防EMTP訓練中,以授課講師和臨床實習指導醫師的身分傳授經驗,2021年起參與新北特搜醫療組的訓練。 去年南投風災中,她與消防隊徒步進入災區賑災,看見偏鄉醫療資源匱乏,許多住家距離醫療機構至少1、2小時車程,更堅定前進偏鄉服務的信念。她主動向台東衛生局毛遂自薦,入職蘭嶼鄉衛生所後,將深入社區推動「預防保健」概念,並肩負起24小時的醫療重任,成為蘭嶼的守護者。

MORE

母親節蛋糕健康吃 身體無負擔

【本報台北訊】周日即將迎來一年一度的母親節,營養師提醒,民眾在吃蛋糕幫媽媽慶祝時,也要顧慮到熱量和家人的身體健康。 營養師高敏敏表示,挑蛋糕時把握以下四個祕訣,就可以在享受蛋糕美味的同時,也減少身體的負擔。 一、選質地蓬鬆的蛋糕,熱量較低,也可以以雞蛋、牛奶等原型食材為主。 二、蛋糕上的裝飾以原味或是水果口味做替代,減少蛋糕上過多的裝飾,例如:糖衣、翻糖、馬卡龍。 三、避開高油脂高糖內餡,如:卡士達醬、慕斯、紅豆餡。 四、挑選蛋糕時以適合大小為主,並且一起分食,分散熱量共享歡樂。 高敏敏說,吃的時間也很重要,建議中午到下午時段吃,才能讓身體有足夠時間消化。晚上才吃蛋糕很容易讓身體吃不消,讓身體很難受。吃蛋糕的同時,建議搭配無糖茶、無糖豆漿等飲料一起享用,避免喝手搖含糖飲料,讓糖分攝取超標。吃完蛋糕後也記得要多活動,幫助代謝。 另外,在慶祝母親節的同時,也要顧及媽媽身體健康,如果不是買蛋糕回家吃,而是去吃Buffet慶祝,也建議不要有吃回本心態,以免造成腸胃負擔,在享用餐點時也請抓好分量,避免打包又不會造成浪費。

MORE

飲食、睡眠密不可分 維根飲食可助眠

【記者趙奕寧綜合外電報導】美國人2023年花費在非處方安眠藥的金額約4.27億美元(約新台幣138.8億元),而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一項調查顯示,植物性飲食不僅有益身體健康,還能顯著改善睡眠時間和品質。 調查發現,與一般人相比,蛋奶素食者(vegetarians)和維根(vegan)通常每晚多睡36分鐘,且高達90%的人享受高品質睡眠;生機飲食者(raw food diet)每晚則可多睡48分鐘,甚至有97%的人表示睡眠品質高於平均水準。 美國責任醫師協會(PCRM)的營養教育專家安娜·赫比(Anna Herby)分享助眠食物,包括富含鎂和鉀的食物、富含益生菌的食物、高纖維零食、含健康脂肪的食物,以及富含抗氧化劑的水果。 富含鎂和鉀的食物 赫比解釋,含有鎂和鉀的食物對於良好的夜間睡眠至關重要,這兩種營養素對於降低血壓和放鬆肌肉特別有幫助,因此有助眠效果。 鎂的重要來源包括綠色蔬菜、豆類、豆類製品、堅果種子及全穀類;富含鉀的食物如馬鈴薯、香蕉、菠菜、甜菜、綠花椰菜和山藥。 睡前食用富含鎂和鉀的食物,有助於提高睡眠品質,如香蕉、綠色蔬菜、菠菜等。圖/Unsplash 富含益生菌的食物 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已被證明可以促進更好的睡眠,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調查指出,食用優格者每晚的睡眠時間比平均多18分鐘。 赫比說: 「因為健康的腸道菌群參與合成褪黑激素和GABA(γ-氨基丁酸),這兩種神經傳導物質分別使我們感到困倦和放鬆,所以睡前吃益生菌零食可幫助睡眠,而乳製品往往富含飽和脂肪,可能對長期健康有害。」 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德式酸菜、泡菜和康普茶,食用它們不會導致與食用乳製品有關的發炎。 高纖維食物 蛋奶素和維根飲食以攝取較高纖維量聞名,且熱量及飽和脂肪含量較低,赫比表示,這兩者都與更好的睡眠有關。 她表示,較低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也可能是部分原因,腹部的脂肪施加膈肌壓力、減少呼吸,因而干擾睡眠,且體重過重會導致睡眠呼吸暫停,造成睡眠品質不佳。 赫比指出,鷹嘴豆等植物性蛋白質是胺基酸色胺酸的來源,色胺酸是褪黑激素和血清素的前體,這兩種物質都有助於改善睡眠。 攝取較高纖維及飽和脂肪含量較低的食物可助眠,如鷹嘴豆。圖/Unsplash 含有健康脂肪的食物 健康脂肪的植物來源包括堅果種子,如杏仁及花生,赫比表示,食用時機也相當重要。 她說:「睡前吃一頓大餐可能會導致太飽、浮腫,甚至在躺下時出現胃灼熱感。」 富含抗氧化劑水果 酸櫻桃和奇異果等水果富含抗氧化劑,具有天然的促進睡眠特性,調查顯示,經常食用這些水果的人每晚可增加最多30分鐘的額外睡眠。 對糖尿病患而言,酸櫻桃可增加褪黑激素,還能使血糖升高,赫比指出,緩解此情況的方法是在高纖維餐後立即吃櫻桃,這樣血糖就不會上升得那麼快。 她建議,可將南瓜籽作為櫻桃的替代品,如此一來,既能增加褪黑激素,血糖還不會因此升高。 酸櫻桃和奇異果等水果富含抗氧化劑,具有天然的促進睡眠特性。圖/Unsplash 它是睡眠殺手 睡眠基金會指出,食用爆米花者每晚睡眠時間比平均少12分鐘,且僅35%的人表示睡眠品質良好或優秀。 赫比說:「爆米花本身不會導致睡眠品質下降,但吃塗有奶油的爆米花,意味著攝取大量飽和脂肪,除了會干擾睡眠,也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減慢血液流動速度,無益於良好睡眠。」 為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赫比建議,睡前可吃1小碗麥片加豆漿;無乳優格;鷹嘴豆泥配全麥餅乾;發芽穀物麵包加杏仁醬或花生醬;一把乾櫻桃和南瓜籽。 睡前吃1小碗麥片加豆漿;無乳優格;鷹嘴豆泥配全麥餅乾;發芽穀物麵包加杏仁醬或花生醬;一把乾櫻桃和南瓜籽,可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圖為示意圖。圖/Freepik

MORE

大腦決策背後關鍵 微米層次解開神秘面紗

【記者曾博群台北報導】人類的偏好是如何形成,陽明交大、台北榮總與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微米層次觀察到大腦中不同腦區的神經細胞活動,揭開偏好形成與情境影響神經機制,為理解人類行為和決策提供重要基礎。這項研究已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研究團隊發現,偏好以及影響偏好的情境因素,是由大腦中的眼眶額葉皮質、腦島和海馬迴的神經活動所掌控。這些腦區中的神經細胞群體,有些僅反應當下的偏好強弱,有些僅反應外在情境因素,也有極少部分的細胞群體同時表現兩者。這樣的發現說明了,情境因素對偏好的影響,經由空間上相鄰、功能上互補的不同神經細胞群體共同作用所產生。 主持研究的陽明交大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吳仕煒表示,瞭解人類偏好與決策是經濟學、心理學等領域關心的重要課題。透過神經科學的研究,有助於解答偏好如何在大腦形成,又如何受到情境因素影響。 他進一步解釋,偏好反映了我們對於不同事物的主觀感受,研究偏好,其實就是在研究不同個體的獨特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個別差異。因此,這項研究也為神經科學、經濟學與心理學三種不同學科的對話奠定基礎。 有別於當下研究人類大腦所使用的功能性磁振造影(MRI)只能觀察到釐米等級的大腦活動,這次研究是少見在微米層次解析度上觀察到人類大腦的神經細胞活動,為科學家提供前所未有的神經活動細節,過去只能在實驗動物的大腦中,透過神經電生理紀錄或鈣離子影像等技術得以觀察之。 台北榮總癲癇團隊主治醫師尤香玉表示,立體定位腦電波是用來治療頑治型癲癇病患判斷病灶的重要方法,可以協助臨床醫師建構病灶腦區,讓手術治療更精準。透過神經科學的研究,有望更深入理解人類行為和決策背後的神經機制,提供更多解析人類在做決策時的本質關鍵。

MORE
/17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