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浪潮。圖/ pexels、Pixabay
【本報台北訊】看中源源不絕的海洋能源,並加速推動零碳電力發展,國研院與中研院將攜手,將在海洋能進行技術合作,除強化海洋前瞻研究,也將用創新科技開發海洋資源,並繼續保育海洋環境。
所謂的海洋能(Marine energy或Ocean power),就是利用海洋運動過程生產出來的能源,這些能量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洋温差能和海水鹽差能等形式。
相對於常見的太陽能、風力發電間歇性能源,海洋能源每天都有能量可用,包括潮汐、波浪等,但同時也有許多挑戰得克服,好比前一秒風平浪靜下一秒狂風暴雨劇烈變化的海象。
國研院表示,台灣東岸臨接太平洋,其西方邊界的黑潮流經台灣水域時,流場強又穩定,所提供「海洋能」是台灣推動淨零排放的關鍵解方之一。
中研院與國研院今(29日)共同簽署「海洋能及海洋科技合作協議」。
國研院表示,由於海洋能屬尚待研發的前瞻能源,尤其是在環境場域上,必須先通盤了解,才可進行適合發電的場址、潛能、發電特性等的可靠評估。
海洋可說是近乎無窮無盡的能量來源,但由於海象環境難預料、海浪拍打腐蝕,在海底或是海上裝置發電設備總是充滿各種挑戰,因此,美國正展開第一座波浪能測試系統計畫,預計可在 2024 年順利上線。
根據太平洋海洋能源中心網站顯示,美國能源部、奧勒岡州政府與奧勒岡州立大學展開 PacWave 計畫,正在奧勒岡紐波特近海規劃 PacWave North 跟 PacWave South 兩個測試站點,PacWave 計畫也是美國能源部挹注上億資金而成的波浪能試驗場。
圖/取自PacWave、俄勒岡州立大學網站
先前美國也有預估,透過波浪能發電一年可以發出高達 2.64 TWh 電力,相當於美國 64% 發電量。奧勒岡州立大學海洋能源中心也表示,美國能源部注資八家企業,2024 年開始在 PacWave 試驗場展開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