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人間福報The Merit Times

【德化瓷塑傳人】蘇泓亦 一捧瓷泥代代相傳

文/記者李昊澤 蘇泓亦生於2003年,在他兒時的記憶中,自己經常坐在爺爺蘇清河膝上玩著瓷泥。他說:「爺爺是德化瓷燒製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爺爺把手藝傳給了父親,父親又傳給我。」 下午三點,記者如約來到閩江學院蘇泓亦的工作室前,透過玻璃門向內望去,蘇泓亦正埋頭桌前,一手竹片刀翻飛,另一手上人首模樣的一小團瓷泥已然眉眼初具。聽見敲門聲,蘇泓亦趕忙停了手頭活計,把記者迎進屋。 「正練著手,沒注意有人來。」摘掉圍裙,褪去雕刻時的沉著與專注,這位「○○後」、「瓷匠」神色間透出幾分靦腆。 在蘇泓亦家鄉泉州德化,製瓷之風自古盛行,宋元時期,德化窯的瓷器就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歐洲,德化瓷也因此早早在海外「出圈」,以明代瓷塑大師何朝宗作品為代表的德化瓷塑,更是全球不少博物館的精品館藏。 瓷五代有新花樣 蘇泓亦生於二○○三年,在他兒時的記憶中,自己經常坐在爺爺蘇清河膝上玩著瓷泥。「爺爺是德化瓷燒製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爺爺把手藝傳給了父親,父親又傳給我。」蘇泓亦說。 從最早開始製瓷的一輩算起,蘇泓亦已經是「瓷五代」,一捧瓷泥代代相傳,在這位青年手中,又有了新花樣。 在工作室的陳列架上,擺放著蘇泓亦的一件作品:一隻白瓷甪端四爪撐地,昂首呼嘯,在獸腹中點上香,煙氣便會從獸口冒出,如同神獸噴吐的祥雲……福建人茶桌上常見的香爐,就這樣被蘇泓亦添上趣味性和中華傳統文化獨有的浪漫色彩。 「傳統瓷塑造型大多取材於宗教、神話傳說人物,是純粹的工藝美術品。」蘇泓亦說,「我希望打造一些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新穎又實用的器物,讓瓷塑融入更多人的生活。」 上大學後,蘇泓亦擁有了更寬廣的舞台,在團福州市委和學校的幫助下,他召集同學組建起自己的創業團隊。從創業者視角再看瓷塑,一些新點子也隨之而來。 自古以來,瓷塑生產和培養工匠都非易事。設計塑形、倒模注漿、修坯燒製……傳統製作流程複雜而繁瑣,製作一件瓷塑耗時可達數年,新手沒有三年五載的潛心學習也很難入門。 「我們正與校外科研團隊合作,計畫把3D列印技術應用到瓷塑製作中。」蘇泓亦介紹,3D列印技術,可以直接用瓷泥逐層列印出設計成稿的雛形,人工參與的環節將大大縮減。 「如果能成功應用,未來的瓷匠們除了要學傳統的手上功夫,還得會用電腦軟件做設計。」蘇泓亦笑著說。 內斂含蓄像詩詞 去年十月,德化白瓷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展出廣受關注。看上去柔弱嬌嫩的鮮花、質地柔軟的衣衫、人物吹彈可破的肌膚竟都是白瓷塑成,一時間,巧奪天工的德化瓷塑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引起網友們熱評:「遠看是紗,近看是瓷」、「做啥像啥」、「不看介紹我還以為是真的」…… 「瓷塑是內斂、含蓄的,就像傳統古詩詞一樣,乍一看只明其表,但如果能有個老師引導著細細品味一詞一句背後的韻味,會更加愛上它。」蘇泓亦說,「現在就缺這麼一位會講課的老師。」 如嬰兒肌膚般白裡透紅的「瑩玉紅」是怎麼燒製的?用同樣材料製作,瓷塑不同部位為何呈現出不同質感?蘇泓亦覺得,德化瓷塑這門課還有很多「知識點」可講,「我們正在籌備專門的網絡社交平台帳號,用更新的方式介紹德化瓷塑,希望能有更多人因此了解瓷塑、愛上瓷塑。」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MORE

【吳羅織造技藝傳承人】朱立群 在網路電商找到傳統手藝未來

文/記者劉巍巍 2021年,朱立群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開設了抖音帳號「@朱伯伯的蘇羅」,引起了很多年輕人的興趣。他順勢將銷售重心從海外轉至大陸,並投入更多精力深耕線上銷售。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雲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羅經常被提及,如今卻鮮少有人能說清楚羅為何物。 當「@朱伯伯的蘇羅」在抖音平台上線,講述羅的傳奇、演示羅織技藝時,很快便吸引了十多萬粉絲關注。這位「將織布機搬到抖音」的「朱伯伯」,就是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吳羅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朱立群。 痛定謀變出現轉機 朱立群出生於一九五八年,一九七○年代,高中畢業的他被分配到蘇州市原吳縣絲織二廠,一做就是二十多年。一九九六年,積累了豐富經驗和技術的朱立群創建蘇州市錦達絲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錦達絲綢」),組建絞羅攻關技術小組,試製了大批產品。 慢慢地,朱立群的蘇羅產品開始在大陸布料市場嶄露頭角。二○一五年,蘇羅首次參加中國國際絲綢博覽會,摘得當年中國四季絲綢面料創新設計大賽春夏組金獎。他還用三年時間復原了出土文物中的「壓金雲霞翟紋霞帔」布料製作工藝,並系統性歸納總結這種失傳的四經鏈式羅技法,樹立了中國織羅技藝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羅,是一種質地輕薄,經線相互扭絞與緯線交織形成絞孔,使表面呈條狀或花型分布的絲織物,距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歷代均被視為絲綢珍品。以蘇州為中心的太湖流域,素有絲綢之鄉美稱,所產絲羅在歷史上享有盛譽,被稱為「吳羅」,也叫「蘇羅」。 「蘇羅是象徵我國古代先進生產力的文化瑰寶,我們不能讓它淹沒在歷史長河中。」朱立群說,近年來,海外市場對絲羅布料的需求逐漸走低,原材料價格上漲,加之疫情衝擊,錦達絲綢過去主要依靠的出口銷路幾乎進入死胡同,工廠員工數量也由鼎盛時期的一百五十多名壓減至五十多名。 痛定謀變。就在朱立群苦苦拓展銷路的時候,轉機出現了。他發現大陸逐漸掀起了一股漢服熱,愈來愈多年輕人開始自發鑽研古代服飾文化。他說:「我發現抖音上有大批年輕人熱中古風,尤其是漢服,很多人為了一件好料子漢服不惜投入幾千元甚至上萬元,抖音上與漢服相關的優質短視頻(影片)更是比比皆是。」 吸引大批年輕網民 二○二一年,朱立群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開設了抖音帳號「@朱伯伯的蘇羅」,引起了很多年輕人的興趣。 「突然想起小時候幫外婆紡線」、「期待這些美好色彩和觸感重新走進現實生活」、「好想學織羅」……大批年輕網友關注蘇羅。 「這是個機遇。」朱立群說,他順勢將銷售重心從海外轉至大陸,並投入更多精力深耕線上銷售。「過去出口占八成、內銷占兩成,現在這個比例倒過來了。」甚至連他原本不抱希望的散客訂單,也漸漸占據了銷量重要一部分。 銷量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抖音電商,朱立群看到了傳統手藝的未來。 二○二二年五月三十一日,在抖音電商第二屆生態大會上,朱立群被評為「年度人物」。他希望通過抖音電商讓更多人看到、買到中國好絲綢,並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上這項傳承數千年的非遺技藝。 如今,朱立群年過六旬,他卻感覺「自己的青春才剛剛開始」。在他的規畫中,蘇羅要與時尚界、設計界、服裝界跨界融合,開發出更多符合現代人審美的產品,讓這種看似曲高和寡的「奢侈品」進入尋常百姓家。 四十多年歲月流轉,不變的是朱立群對織羅的一腔熱忱。「車馬慢,歲月短,一生只夠愛一行。」他說,希望用「網路衝浪」為傳統手藝正名,讓更多民眾了解非遺工匠對品質精益求精的堅守和追求。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MORE

2024年陸月 戒行清淨 圓滿具足

戒如明燈,能夠照亮我們的前途光明;戒如軌道,能夠規範我們的身心行止;戒如寶劍,能夠斷除我們的貪心欲念。 藥師佛的第五大願:戒行清淨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若有眾生依藥師法門修行時,令他們都能戒法圓滿具足。受持戒法時,若因一時無明,而有所毀犯,只要聽聞藥師如來聖號而如法懺悔,就不會墮惡趣。 摘錄《星雲大師全集》 藥師佛及脇侍像 朝鮮明宗十六年(1561) 絹本金泥設色 高87.2公分 寬59公分 日本京都左京 圓通寺藏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 據畫面下方中央題記記載,繪製於「嘉靖四十年(1561)」即朝鮮明宗十六年,由文定王后發願,為祈願其子明宗(1546~1567在位)之長壽和國家太平而繪製,奉納於宮中安金殿。明宗時期實施崇儒排佛政策,此作品是了解王后崇佛的特殊背景,為當時宮廷佛畫樣式的珍貴作品。 作品以金泥線描繪於紫色的絹布上,中央藥師佛為中心,周圍為八大菩薩和十二神將。藥師佛頂飾寶珠,左手持藥鉢,右手上舉,手指微屈。座前兩側分別侍立日光、月光菩薩,菩薩寶冠上描繪三足金烏和搗臼的玉兔,二菩薩均雙手合十,態度虔敬。八大菩薩和十二神將分別配置於佛兩側,左右對稱,除二尊神將手握劍外,其餘皆雙手合十,臉形方闊,雙目圓睜,披掛鎧甲,形象勇猛剛毅。與菩薩靜謐的神情形成鮮明的對比。 諸尊像的肌膚塗以金泥,眼、口敷彩,整體以金泥描繪,畫風獨特,被視為高麗(918~1392)末期畫風之遺作。

MORE

仁青藏文化藝術技術總監 拉毛葉忠 讓傳統藏繡走出高原

文/記者曹昌浩、央秀達珍 從事藏繡十幾年來,拉毛葉忠一直致力於藏繡的創新發展。她奔赴大陸各地乃至泰國、尼泊爾、伊朗等國家展覽藏繡作品。「把藏繡做成工藝品,讓更多的人了解藏繡、喜歡藏繡,這件事情很有意義。」 「用心繡出層次感,畫面才會更靈動。」在藏繡工坊,拉毛葉忠對繡娘逐一進行指導,工坊的四十八名繡娘正合力製作一幅記錄藏族英雄史詩故事的大型藏繡作品︱︱〈格薩爾藏繡長卷〉。 三十八歲的拉毛葉忠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仁青藏文化藝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技術總監。她出生在一個藏繡世家,自幼在長輩身邊耳濡目染並學習藏繡技藝。「以前藏繡只在藏族女性頭戴的發辮套上出現。」拉毛葉忠說,為了讓藏繡走出高原,開始研究如何創新藏繡工藝,讓傳統藏繡煥發新活力。 尋找適合的絲線 二○○九年,拉毛葉忠在海南州共和縣成立了一家藏繡公司。受唐卡技藝的啟發,她和一群繡娘鑽研技術,把藏族服飾上的刺繡樣式轉移到畫布上,將自然風光、野生動物通過藏繡展現出來,使藏繡的表現形式愈發豐富。 剛開始創作時,拉毛葉忠一直苦於無法將對象生動呈現。「比如我想繡一隻藏羚羊,原本藏繡所用的絲線很難體現,顏色太單一,絲線也不夠細。」拉毛葉忠說。於是,她輾轉各地尋找適合的絲線,最後選擇了蘇州的蠶絲線。 從事藏繡十幾年來,拉毛葉忠一直致力於藏繡的創新發展。公司成立初期,在當地政策支持下,她奔赴大陸各地乃至泰國、尼泊爾、伊朗等國家展覽藏繡作品。 「把藏繡做成工藝品,讓更多的人了解藏繡、喜歡藏繡,這件事情很有意義。」拉毛葉忠說。如今,藏繡產品立足市場,銷往北京、江蘇、浙江等地,廣受好評。她設計研發的「藏繡香包」、「藏繡掛件」等產品受到當地旅遊市場青睞。 在工坊藏繡作品展廳裡,擺放著兩幅藏獒藏繡作品,其中一幅藏獒平平無奇,而另一幅藏獒毛髮油亮立體、栩栩如生。拉毛葉忠指著這兩幅畫對比道:「它們正說明了近年藏繡工藝的進步。」 「靠著自己熱愛的手藝,我有固定收入可以貼補家用,孩子的零花錢也多了不少。」繡娘石玉秀說,生活上有保障,工坊裡的繡娘們每天專心創作,心裡特別滿足。 實現家門口就業 拉毛葉忠的藏繡公司成立以來,不僅培養了上千名藏繡人才,還通過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為貧困農牧民提供就業機會或簽訂收購協議,吸引幾百名婦女從事藏繡生產,實現了農牧民在「家門口」就業。 這幾年,拉毛葉忠和她父親仁青加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藏繡行業領域創作出一幅具有高水準與影響力的代表性作品︱︱〈格薩爾藏繡長卷〉。從二○一七年初,拉毛葉忠就緊鑼密鼓地開始籌備項目,聘請格薩爾學專家參與研發項目,帶領畫師繪製長達二百六十八公尺的共二百餘幅草圖,生動刻畫出史詩中的故事情節。 因整個作品幅面較長,對場地和繡架的要求愈來愈高,拉毛葉忠帶領團隊研發了無痕嵌接技術,對繡架全面升級,並申請一項發明專利和一項實用新型專利。在團隊不懈努力下,這幅長卷目前已成功繡製二百一十餘公尺,計畫今年年底完成。 「只有結合民族文化,創作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藏繡才能被更多人熟知,在市場上立足。」拉毛葉忠說。

MORE

藝術家左文俊 人生就像一幅畫

文/記者馬思嘉、馮開華 左文俊希望透過繪畫幫助更多身障者。他曾將自己作品拍賣的人民幣40餘萬元全部捐出,用於為貧困地區身障兒童做康復手術。 今年四月初,在法國巴黎羅浮宮卡魯賽爾展廳舉辦的「和光:當代藝術展」中,有一幅名為〈岡仁波齊峰〉的油畫,作者是來自寧夏的身障青年藝術家左文俊。 「我從沒去過西藏,這幅作品是我通過臨摹照片、加上自己的思考創作的。」三十四歲的左文俊說。 突破身體的局限 左文俊自幼罹患腦性麻痺,無法像常人那樣控制自己的身體,直到八歲時才學會跌跌撞撞地走路,膝蓋上全是大大小小的傷疤。至今,他的雙手仍拿不住水杯,用筷子吃飯也是充滿困難。 然而,他筆下的超現實主義油畫筆觸非常細膩。最近,他耗時兩個月完成的大幅畫作〈問天機〉,描繪了地球上方的空間站和七名太空人,其中包含了他對中國古代哲學的思考,精細程度如同高清照片。 「畫畫是我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左文俊說。 左文俊的父母都是工人。為了照顧他,母親在他兒時就辭去工作。八歲時,父母給了他一盒粉筆。憑著想像,他用不靈敏的雙手在地上畫出了幾個方塊,那是他心中的「宇宙飛行器」,也是他藝術夢想的起點。 高中時,他成為藝術特長生,開始學習素描。手握鉛筆,他努力練習排線,卻總是無法控制好力度,每天要用斷十幾根鉛筆,母親曾整晚整晚地給他削鉛筆。「我心中有好的想法,但是手不聽使喚,有一陣子心裡非常煩躁。」他說,「過程很困難,但我就是要突破身體的局限。」 用努力填平溝壑 經過大量練習和思考,左文俊憑美術特長考上寧夏大學新華學院美術學院油畫系。二○一九年到二○二二年,他在妻子馬嬋媛的陪伴下,前往位於北京的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古典寫實班學習,進步飛快。 「我很感謝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陪著我,我可能沒有勇氣去『北漂』。」左文俊和妻子經朋友介紹相識。在馬嬋媛生日那天,左文俊臨摹了一幅梵谷的〈鳶尾花〉作為生日禮物,而鳶尾花的花語是「愛的使者」。 「左文俊非常樂觀、開朗,思想深刻,能夠包容我、給我很多指導。朋友都說,我和他在一起之後變得像文藝青年了。」馬嬋媛說。會計專業出身的她,跟左文俊學習了三年繪畫,如今又在學習心理學專業的研究生課程,她希望能跟丈夫一起,教會更多身障者繪畫技能,並為他們做心理疏導。 左文俊希望透過繪畫幫助更多身障者。他曾將自己作品拍賣的人民幣四十餘萬元全部捐出,用於為貧困地區身障兒童做康復手術。至今,他仍和妻子一起,免費教授身障者繪畫技能,並努力打通銷售渠道,幫助他們將作品售賣出去。 「在成長過程中,我得到了太多的愛和幫助,所以我也想幫助別人。」他說,他所使用的畫室,是寧夏殘聯協調銀川市榮錦苑社區為他免費提供的,而他如今也有了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讓他能無憂無慮地追逐夢想。 在左文俊看來,藝術創作是延續生命的手段,因為作品可以永生。雖然他還無法完全自如地控制雙手,畫得很慢,且需要反覆塗抹修改,但他認為,努力和時間可以填平溝壑。 「人生就像一幅畫,好看與否,要看暗部是否豐富。我希望以後能在羅浮宮舉辦一場個人畫展,將我的思想與世界各國人民交流。」他說。

MORE

璧山微刻傳承人 潘啟慧 毫釐之間鐫刻大千世界

文/記者陳雨 潘啟慧說:「微刻的創作,最重要的是必須耐得住寂寞。創作需要靈感,更需要時間,只有不計回報的熱愛才能將這件事做到極致。」 一把刻刀,一塊石料,一分鐘不到,刀尖觸碰處,幾行小字躍然石上。璧山微刻工藝的傳承人潘啟慧正在刻他的新作品。「在微刻的世界裡已經四十餘年了,但還是和最初接觸這行時一樣熱愛。」潘啟慧說。 璧山微刻是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集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的高難度綜合藝術,以詩詞文章、國內外名畫以及地方特色文化為主要內容,選材講究莊重、典雅、名貴,產品製作難度高,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我喜歡微刻,它體現了中華文化中『斂』字的含義──你如果匆匆路過,那微雕在你眼中可能就如同路邊石子一般平凡無奇;但若拿在手中細細觀賞,便能發現毫釐之間的大千世界。」潘啟慧說。 為了創作而戒酒 璧山微刻工藝的每一件作品,都要求最大程度地展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充分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使之既具有典型的中國文化氣質,也散發出中外文化交融的氣息。 「進行微刻創作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手要穩,尤其在頭髮這樣極易折斷的材料上進行雕刻時。」潘啟慧說,練微刻前,他的酒量不錯;但當他發現飲酒後微刻時手會不聽使喚,索性就把酒戒了。「微刻不同於其他藝術形式,一粒灰塵,一聲咳嗽都有可能破壞藝術的整體感與完成度。筆勁兒一分一毫都差不得。」 潘啟慧可以在每平方公分的面積內刻兩萬字,金絲上的〈琵琶行〉是他最滿意的作品。「這裡的四根金絲琴弦,每一根都刻著一百五十八個繁體字。每根琴弦長不及三釐米(公分),粗只有零點一毫米(公釐),平均在一毫米的面積中刻六個字。」 潘啟慧說,金絲上的《琵琶行》創作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在於金絲是圓的,遇到左右結構的字,刻好了左邊部分,就要旋轉金絲刻右邊。同時必須保障字的兩邊緊挨對準,難度非常大。金絲非常脆弱,甚至呼吸重了點,整個作品都要重新做。「前前後後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才完成,廢掉了幾十根金絲」。 體育老師變大師 筆墨紙硯、刻章、瓷瓶、奇石、各種精緻的小玩意兒……潘啟慧的工作室初看與一般喜好收藏的書畫藝術家沒有太大差別,但細細觀賞就會發現,在各種小擺設上都密密麻麻地刻著肉眼幾乎分辨不出的文字,他將自己的工作室布置成了一個「微刻博物館」。 微刻必須藉助放大鏡乃至顯微鏡才能欣賞到它的獨特魅力。「別人買了我的東西,我就配送一個放大鏡。幾十年下來,放大鏡都送了兩千多個了。」潘啟慧說。 年輕時的潘啟慧當過體育老師,也在工廠裡當過俱樂部的組織員,會唱歌、跳舞,在當時也算單位裡的「活躍分子」。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後,他會成為一名安安靜靜的微刻大師。 因為從小就喜歡繪畫與書法,潘啟慧參加工作後也經常在業餘時間進行學習、研究。與微雕結緣是在單位組織的一次內部展覽上,有位同事的微刻作品讓潘啟慧覺得非常有趣。「當時,單純的繪畫已經不能滿足我的需要,我想涉足更具挑戰性的創作」。從此,潘啟慧就開始在切成段、磨成片的牙刷手柄上學習雕刻。那時,不管白天還是夜晚,他經常是刻刀和牙刷不離身。 原本計畫六十五歲就不再創作的潘啟慧,現在已經七十五歲了。他說,等他的手拿不穩刻刀了,就退休。「微刻創作,最重要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創作需要靈感,更需要時間,只有不計回報的熱愛才能將微刻之美做到極致。」

MORE

寧夏賀蘭硯傳承人 閆森林 心靜神安才有上乘作品

文/記者王鵬 閆森林出生於製硯世家,祖輩從清光緒年間開始從事硯台製作。他於1973年進入銀川市賀蘭石雕刻廠,跟隨父親閆子江學習賀蘭石雕刻技藝。 巍巍賀蘭山,孕育了堅硬瑩潤的賀蘭石。賀蘭石質地均勻細密,綠紫兩色,天然交錯,叩之有聲。有詩云:「色如端石微深紫,紋似金星細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寶,磨而不磷性相宜。」寧夏賀蘭石用於製硯,被譽為「朔方瑰寶」。賀蘭硯有易發墨而不損毫、餘墨加蓋而多日不乾不霉且保持墨色的特點。二○一一年,寧夏賀蘭硯製作技藝被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祖輩從清朝開始製硯 步入銀川文化城,古色古香的建築下,一位滿頭銀髮的老人在陽光下「叮叮噹噹」,對著一塊賀蘭石精雕細琢︱︱他就是鑽研賀蘭硯雕刻技藝五十多年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閆︵音同閻︶森林。 閆森林出生於製硯世家,祖輩從清光緒年間開始從事硯台製作。他於一九七三年進入銀川市賀蘭石雕刻廠,跟隨父親閆子江學習賀蘭石雕刻技藝。賀蘭硯製作設計藝術門類多樣、工藝複雜。為創作出精美的硯台,閆森林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學習美術、書法、雕刻等知識,提高製硯技藝。閆森林說,製硯人不僅要有過硬的手上功夫,還要有深厚的文化修養,才能在雕刻時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心靜神安,才能做到潛心於精雕細琢,製作出上乘的作品。 走進閆森林的工作室,不同主題、造型各異的賀蘭硯陳列其中,方寸之間盡顯自然和藝術之美。閆森林介紹說,賀蘭石褐紫、豆綠兩色相互掩映,常伴有玉帶、雲紋、眉子、石眼、銀線等天然紋樣陪襯。一方賀蘭硯,要經歷相石選料、設計、打硯坯、初步雕刻、精細雕刻、打磨、上光等工序,才會出現在使用者的眼前。製作時要因石製硯、順其自然、發掘內涵,依據石頭的形狀、色彩,加以設計和雕刻。 閆家硯風格氣韻生動 多年來,閆森林堅持手工製硯,以俏彩雕刻為主,設計了荷塘月色、百家爭鳴等多種造型的特色賀蘭硯,在雕刻傳承中形成了古樸含蓄、氣韻生動的「閆家硯」風格。 閆森林將一生心血澆築在賀蘭硯的製作、傳承和弘揚之中。他將賀蘭硯製作技藝的課程開設到大專院校,教授更多人學習賀蘭硯雕刻技藝。 硯台凝結著雕刻的時光,濃縮著閆森林對賀蘭硯製作技藝的理解與熱愛。一方造型優美、意境悠遠的賀蘭硯散發著古樸的光澤,助力文人墨客描繪大好河山,謳歌偉大時代的美好畫卷。

MORE

旅遊博主 樂天 用鏡頭守護民族文化

文/記者駱飛 過去幾年,樂天透過上百則短影片展示秀水美景,也記錄濃郁民族風情,這些製作精良的短影片在抖音發布後備受網友青睞,2020年,樂天更獲得「貴州鄉村振興旅遊形象大使」稱號。 一分多鐘的短影片,猶如一個微型紀錄片。隨著影片音畫一分一秒流逝,一個個關於非遺文化的傳承故事,娓娓道來。 這是旅遊博主樂天在抖音平台上分享的有關非遺技藝傳承的短影片。這些年,樂天的足跡可謂遍及多彩貴州,用手中的鏡頭記錄下非遺故事,為非遺「打call」(應援、加油)。 想當短影片達人 地處大陸西南的貴州,是少數民族聚居的省分,有苗、侗、布依、仡佬等多個民族。貴州也是樂天的家鄉,樂天本名叫龍延,是一名「九○後」苗族青年。 大學畢業後,樂天從事與影視文化傳播相關的工作,還曾到北京打拚。多年摸爬滾打,他積累了不少關於影視文化創作的經驗。 四年前,他選擇回到貴州,探尋新的發展「賽道」。在家「沉靜」一段時間後,樂天萌生了當一名短影片達人的想法,嘗試用短影片這種新的表達方式記錄家鄉。 「以前總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其實家鄉也有詩和遠方。貴州旅遊文化資源豐富,能為短視頻(影片)創作提供豐富素材。」他說,拍短影片也是重新認識家鄉的新視角。 四年多來,樂天拍攝的上百條短影片中,既展示黔山秀水美景,也記錄濃郁民族風情。這些製作精良的短影片在抖音發布後備受網友青睞,逐漸成為樂天記錄貴州、推介貴州的平台。二○二○年,樂天獲得「貴州鄉村振興旅遊形象大使」稱號。 走進鄉村,樂天被鐫刻著歷史文化記憶的非遺技藝深深吸引。二○二二年十二月,他決定用鏡頭聚焦非遺,講述散落在貴州山野鄉村的非遺技藝的傳承故事。 在他的抖音帳號裡開闢的「記錄一百個中國非遺技藝」專欄,已經更新六集。「講述非遺不僅要看到絢麗奪目的文化,更要關注那些堅守的民間手工藝人。」樂天說。 不斷接受文化洗禮 在樂天看來,有時記錄非遺需要與時間賽跑。去年,在貴州安順拍攝地戲,一個老藝人的去世讓樂天深感遺憾。老人名叫陳先松,是地戲傳承人,樂天在二○二○年拍攝旅遊主題短影片與他結識。當時,老人家對地戲的熱愛深深地觸動著他。「非遺必須要快點記錄。」他略帶憂傷地說。 安順地戲從明朝流傳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明朝時期,朝廷屯軍於安順,遠道而來的將士們也將地戲帶到了這裡,其風格以講唱為主,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戲劇藝術。 在拍攝影片時,陳先松的孫子說,自己會像爺爺一樣,努力把地戲傳承好。影片播放後,有「網友」留言:爺爺一直把地戲視為驕傲,現在八十六歲跳不動了,但依舊熱愛。 用鏡頭記錄非遺的過程,樂天也不斷地接受文化洗禮。他說,不能做非遺文化的創造者,那就當好一名傳播者。 有一期關於端午節龍頭雕的短影片,線索來自「網友」留言。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皇安東老人面對鏡頭,嫻熟地雕刻龍舟的龍頭,目光沉穩而堅定。期間,他還高聲喊唱起賽龍舟的號子,鏗鏘有力。 「從事非遺的手工藝人,他們對文化的熾熱情感無比純粹。」樂天激動地說,短影片讓更多的人看到了民間手工藝人的堅守,並感受到文化傳承的力量。 在樂天眼裡,非遺題材聚集了不少「網路流量」,同時也逐漸贏得更多「守護力量」。他最新的一期非遺影片是關於貴州侗族大歌傳承人阿香的故事。 作為非遺傳承人,阿香自幼受父親的影響,對侗族大歌情有獨鍾。她的父親生前一直致力於整理、傳承侗族大歌。父親去世後,原本在外務工的阿香返鄉發展,並接過父親的「接力棒」積極傳承侗族大歌。 這條影片播發後獲得上萬人點讚,很多人留言想到阿香所在的侗寨旅遊。這給了阿香很多信心。目前,他倆正謀畫合作,定期推出記錄侗族人生產生活的文化類短影片。 如今,樂天在拍攝非遺時更加「精雕細琢」。每次確定選題後,他和團隊都要充分做好案頭工作,反覆打磨腳本再進行拍攝,力爭更好展示非遺文化。

MORE

若丁山營地創辦人 陳建勇 156萬粉絲見證的世外桃源

文/記者薛晨 當年全村人都不看好,但陳建勇一步一腳印,在網路上累積了156萬粉絲。透過他的鏡頭,村裡的好風光開始走紅,一幕幕畫面也令眾多網友嚮往。 在貢嘎雪山對面,有一座海拔大約二千二百公尺的山。每到春夏,山頂大片翠綠的草地、樹叢與透亮的藍天交相輝映。二○○八年,這個曾經被村裡人叫作「野豬凼」的地方,在陳建勇的打造下慢慢煥發出新的生機。 揹木材慢慢蓋房 陳建勇的家鄉在四川甘孜州磨西鎮柏秧坪村。十四歲起,陳建勇就跟著哥哥去附近的景區「抬滑竿」──將遊客從海拔二千公尺的位置抬到三千二百公尺的位置,全程需要半個小時,每趟能掙人民幣幾十塊錢。做了四年後,又轉行做起了嚮導。隨著接觸的遊客增多,陳建勇漸漸有了一個想法:村裡風景這麼好,能不能發展旅遊? 經過村裡允許,陳建勇靠著當嚮導攢下的幾千塊錢,開始在「野豬凼」搭建木屋。汽車開不上去,他就自己揹木材,一趟一趟往山頂揹。花了三個月,「野豬凼」上終於建好一棟簡陋的木屋。此後十幾年的時間裡,陳建勇和哥哥租了挖掘機,挖出全長五公里的山路;買來電線,從村裡拉了十幾個電線桿,給山頂通了電;鋪設管道,解決了用水問題。 璀璨夜空下露營 「我很喜歡電影《諾丁山》(台灣譯名《新娘百分百》),改用『若』,是希望生活擁有無限可能。」陳建勇給自己一手打造的營地起了一個新名字。 二○一五年,若丁山開始漸漸被外界所知,有了穩定的客流。二○一八年年底,陳建勇開始拍攝短影片,用鏡頭記錄眼前的若丁山。山頂營地的五間小木屋,白天可以透過窗戶遠眺貢嘎雪山的「日照金山」,晚上能夠在璀璨星河的夜空下露營。陳建勇將若丁山變成了網友們無比嚮往的「世外桃源」。 昔日全村人都不看好的「野豬凼」,「孵化」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網紅景點,陳建勇也通過幾年努力積累了一百五十六萬粉絲。透過他的鏡頭,村裡的好風光開始走紅,山頂民宿的日常、貓咪貢嘎的「上房揭瓦」、小馬拉菲的「桀驁不馴」,一幕幕畫面令眾多網友嚮往。 近年來,在陳建勇的帶領下,柏秧坪村的村民都紛紛做起了旅遊生意。村裡開了五家高端民宿,十餘家農家樂,帶動了村民房屋租金收入,還助力了當地農產品銷售。

MORE

修習戒定慧 安住菩提大道

藥師琉璃佛的第四大願:安立大道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許多人在見解上有見解上的煩惱、愚痴,思想上有思想上的煩惱、愚痴,如果要建立心靈的淨土,首先淨化思想與見解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講回頭是岸,回頭就是我們思想、見解上的淨土。 藥師佛的第四大願著重於正知正見的具足,希望不信因果而造作種種惡業,趨向三惡道的眾生,都能捨離邪道,得聞佛法,修習戒定慧。也希望聲聞、獨覺行者,都能回小向大,會三歸一,入於究竟的大乘。 摘錄《星雲大師全集》

MORE
/84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