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珍惜師父給我們的智慧寶藏(節錄) | 人間福報

珍惜師父給我們的智慧寶藏(節錄)

THE MERIT TIMES
文/慈惠法師(佛光山開山寮特助)
字級
收藏文章
48觀看次
2013年,星雲大師弘法宜蘭六十年,大師親臨佛光山蘭陽別院為佛七法會開示,慈惠法師台語翻譯。圖/佛光山提供
文/慈惠法師(佛光山開山寮特助)

我這一生,覺得自己非常有福報,從我親近師父的那一年(1953年)開始到現在,我覺得能遇上這樣不可思議、獨一無二的師父,不只是我個人的榮幸,也是天下眾生的福報。因為一路跟隨著師父的步伐學習,不只是工作,包括自己的生命、自己全部的人生,可以說,永遠都是在充滿希望、喜悅當中前進。

因此,那天在讚頌法會後,我有感而發地說:「師父一生照顧我們每一個弟子,關照每一個弟子,是我們福報不夠,不能把師父留下來。」當年世尊將要滅度,就提醒侍者阿難尊者:「如來具有大威神力,難道不能住世一劫嗎?」說了三次,阿難尊者也沒有反應,原來是被魔王波旬刻意障蔽了。我就在想:佛光大眾,包括我,因為福報不足,所以無法請求師父繼續住世。

然而,佛的示現涅槃,正是因為救度眾生的因緣已盡,可度化的都已經度化,而還沒能度化的,也為他們留下了得度的因緣。除此之外,一旦佛陀入了涅槃,人世間沒有了覺者,弟子們頓時失去了依怙,於是不得不有所警醒,需要自己振作起來,為自己的覺悟擔起責任。而此刻正是我們弟子,報答師父宏恩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為師父、為常住、為佛教做更多的事!

雖然師父選擇在元宵月圓之夜化世圓滿,我更相信師父只是解脫了世間的應化色身,現在他的法身更是遍滿虛空。師父一生精進勇猛地活出了人生三百歲, 如今更是示現了圓滿自在的法身無量壽。

師父無量無邊的智慧,即使追隨他七十年歲月,到了現在九十歲的年紀,我也還在努力思惟與效法。

坦白說,我並沒有深厚的善根和夙慧,當年剛接觸宜蘭念佛會的時候,對於佛經講座、定期共修,都使我感覺乏味而卻步不前,甚至想盡辦法藉故缺席,唯一能攀上緣的是唱歌、郊遊,和「古今文選」的課。但是在這堂中文課中,師父高雅的談吐、睿智的思想、廣博的學識,讓我忘了自己曾經有過對佛教的成見與拒絕,不知不覺的想要一生跟隨。

月光如水

師父寫下了〈弘法者之歌〉



師父當年在宜蘭的弘法,開啟了一種創新的弘法模式,就是主動到鄉下去搭個舞台、裝個電燈,隨時展開一場佈教大會。為了弘法上的方便,師父也不惜砸下重金,托人從日本購買了許多既有趣又有學習功效的幻燈片,這些幻燈片要以人力來說明,於是組織弘法隊訓練我們年輕人出來講說。講的人要很善說,咬字清晰之外,聲音要很有表情,這不僅鍛鍊出了我們的台風,更加深我們青年參與下鄉佈教的弘法熱忱。

當時下鄉佈教的活動,除了蘇澳較遠會乘坐火車,在羅東、頭城、礁溪這些鄰近鄉鎮,師父都是帶領我們騎腳踏車去的。那時鄉間的路是窄小的碎石路,沒有水泥路,更不是現在的柏油路,單車騎在碎石路上,會發出沙沙沙的聲音。

記得有一次在頭城佈教,結束後的歸程,那時接近晚上十點鐘了,此時夜闌人靜,整座宜蘭城像進入幽深的夢境,你可以看到一輪明月高掛在天空,月光灑在萬籟俱寂的樹林裡,弘法隊大約三十人乘騎的腳踏車隊,在回程的路上,只有車輪跳躍在田疇小徑「沙沙沙」滾動摩擦的聲響,路的兩旁種了許多高大茂密的夾竹桃,我們一行人穿梭在夜風徐徐,花影搖曳中,沒有一個人開口說話,因為大家都怕破壞了當下如詩般靜謐的情境,那真是一種言語難述的美好情景。

當天弘法隊伍回到雷音寺後,本來師父習慣性會為大家作一些檢討,結果那天師父沒有集合大家講話,好像忙著構思著什麼。第二天下午三點多,弘法隊集合準備出發再去佈教的時候,師父就拿出他已經寫好的〈弘法者之歌〉,這首歌的每一個詞句,都叫我們深受感動。這首〈弘法者之歌〉,不僅激勵、鼓舞了當時弘法隊的每一位青年,經過半世紀佛光人的全球弘法,這首歌的精神象徵與實踐意義,從宜蘭的鄉間起始,從此弘揚、傳唱遍布了全世界五大洲。對我們青年而言,1956年那個難忘的夏夜,當天燦爛的月光銀河,永遠地閃亮在我們的記憶之中。

「不增不減」的翻譯調教

在翻譯工作上,我常受到的稱讚就是「不增不減」──忠實於主講者的詞義,且能和主講者心意相應,把他的情感也同時傳達給聽眾。回想當初學習上台翻譯,最困難的事是因為我不會講「完整的台灣話」,最艱苦的是師父毫不留情的嚴格要求。

那一年,師父在雷音寺為念佛會的蓮友,連續講了近二十天的《普門品》。師父做事,一向求精、求好,為了這一次講經翻譯的人選,特地從十多個有過翻譯經驗的老、少蓮友中,挑出四個來擔任,我是其中的一個。從那一次開始,翻譯成為我的專職,但嚴格的調教也跟著來到。

在台上,不准坐,不准喝茶,不准用毛巾,不准帶筆記,而且一次要聽下十來分鐘的話,才讓你翻譯。事先,師父不給我任何資料,很多時候,我連「講題」都不知道,我和聽眾一樣,一無所知。師父有很好的文學素養,措詞如詩,出口成章,有時我捕捉不到片言隻字,唯一能依靠的黑板,又因深度的近視眼幫不上忙,碰上這種時候,有如置身一片茫茫大海中,不知方向在哪裡?既無憑靠處,只有立即投入到師父說法的意境裡去。

回想我這一路來,很珍惜師父交付給我的每一個任務。從還沒剃度出家,在宜蘭雷音寺,師父要我跟著去宣傳《大藏經》,我當時還在稅捐處上班,就立即向主管請假。師父要辦幼稚園,我毅然地辭掉工作,去台中讀培訓班,回來擔任幼教工作。後來師父要我到三重埔,與慈莊法師共同在「佛教文化服務處」工作,我也立刻北上報到。師父在高雄創辦「壽山佛學院」,我沒有讀過佛學院,也還沒出家,師父就已幫我安排了監學職務。

後來覺得實在不能讓學生以為「還是在家好」,那就罪過了,所以決定發心出家,那時我也過了而立之年。

接下來的歲月,跟隨師父一起創建佛光山,後來受命去日本讀書,畢業回國,再度投入開山工作。記憶最深刻的是協助籌辦三壇大戒,那是佛光山開山十年最隆重的一件大事。接著承辦文教活動、擔任總本山教育院院長、都監院院長、在文化大學任課,擔任海內外分別院住持,建設佛光大學、建設鑑真圖書館……其實就是接受師父的指示,做好每一件份內事而已。

十幾年前,師父又賦予我新的任務,要我做「開山寮特助」,真是備感榮幸!不過師父說,在開山寮內只能給我一個抽屜,並沒有屬於我的辦公室、辦公桌、辦公椅。然而我看見一個抽屜上貼著自己的名字,就歡欣不已。是師父看得起我這個徒弟,知道這個徒弟只要一個抽屜就可以做事。覺著自己何等福報,還可以跟隨師父盡一點微薄之力,來報答師恩、佛恩。

師父說:「我有很好的方法,

就是不告訴你們!」



幾年前,師父要我負責大悲殿新寶橋的工程,因為許多老信徒年輕時供養大悲殿的觀世音菩薩,年老後想要回山來禮拜,卻已爬不動階梯。師父說要讓車子能開到大悲殿,還要有迴轉的空間,要我把新寶橋建起來。我當時接下任務,想盡辦法看要怎麼把寶橋建好,又再三地與都監院和中興工程師來回用了兩、三年時間,畫了幾十種工程圖給師父看,師父都認為不理想。後來我跟師父說:「真的沒有辦法,不然我們在寶橋做電梯接上大悲殿好嗎?」師父說:「這樣會破壞常住整個景觀,不好看。」

師父當時對我們說:「其實,我有很好的方法,就是不告訴你們!」

果然師父這一句話把我們逼到邊上了,師父總是知道怎麼調教弟子,像是禪堂參話頭一樣,不到最後關頭,主七和尚絕不輕易剝奪弟子們苦思參究的機會。最後,我們終於找到了方法,也就是「不去記掛舊寶橋,而在西淨長廊找一個與大悲殿一樣高度的基點,搭座新橋。」原來答案這麼簡單!

新寶橋完成那一天,師父坐在輪椅上,滿臉笑容地巡視著竣工的新寶橋。於是,這段從此岸到彼岸的「般若波羅蜜公案」終於圓滿。

我一路來都很珍惜師父的垂示教導,以及所給予的每一次任務與囑咐。我也經常想方設法地參究師父的智慧與慈悲,期許自己能夠有足夠的深思熟慮去依教奉行,才不至於辜負師父的看重與提攜。也希望與我們佛光弟子共勉,凡是師父交代、指導的任務,一定要用心去體會,不要輕易地因為困難或挑戰,就放棄了自我的努力,否則很容易把師父原先智慧的案子,白白錯失、丟掉了。

回想我一生跟隨師父從宜蘭到台北,然後再到佛光山,因為要為師父翻譯的因素,我從來沒有離開過佛光山,一直隨侍師父。回顧這七十年時光,不論在宜蘭、在台北,師父當年對我們青年說過的話,他對人間佛教的藍圖,到今天為止都還持續在「兌現」。他沒有一句空話,總是說到做到、腳踏實地、務實勤懇、真實不虛。想想為何那些政商各界,甚至其他宗教的信仰者,也這樣欽佩師父,必然是師父的正派人格,使他們由衷的受到感動。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在普度眾生。

廣結善緣 以法印心

身為佛光弟子的我們,如今能做的,就是用心細讀師父寫下的〈真誠的告白〉,學習師父不私有一房一舍,不為自己增添一桌一椅,他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空無」人生;好好去體會師父所說的「有佛法就有辦法」,認真地實踐:慈悲、喜捨、結緣、報恩、和諧、正派、服務、正常、誠信、忍耐、公平、正義、發心,也就是努力地行佛。

師父圓寂之後,引起全世界的關注,我從媒體如海浪那樣一波又一波湧現的報導,以及各行各業與師父有緣的人們所寫下的追思弔文中,我驚奇地發現,他們知道的星雲大師,比我們弟子知道的更加深刻廣博,他們對師父的了解,竟比我們這些貼身弟子更加精確。讀過他們追思師父的文章後,我不禁感到慚愧。從這些發自內心的緬懷作品,更加感受到師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師父是真心為世間奉獻、時時廣結善緣的師父,而撰文者從一滴甘露當中,明白了佛法大海中的無限能量。

我於是有了一種感悟:也許未來師父的思想、師父的人間佛教,不僅僅只靠佛光山的七眾弟子,也許社會上的各階層人士,他們無意中的推動,也將成為發揚光大的一股潛力。

師父法身 遍滿虛空人間

想想師父留給我們的智慧遺產,實在太多太多,我們想要聽到師父的開示,師父就在「人間衛視」以及網路媒體上,隨時出廣長舌相;想要讀到師父的言教,打開《星雲大師全集》395冊,以及每天出版的《人間福報》,上面都是指引我們斷惑證真、明心見性的般若法船。師父的言行,是佛陀一代時教的本懷。師父說「法幢不容傾倒,慧燈不可熄滅」,我們必定要持續傳承、發揚人間佛教;佛光山的教育、文化、慈善、共修事業,我們也必須努力傳承增上。

佛陀曾告誡弟子們:「弟子去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若在吾側,意在邪,終不得道。」師父在哪裡?如果弟子們總憶念著師父的道,那麼每天師父就長時陪伴著我們;反之,如果我們的心意總在攀緣世俗、妄念紛飛,那麼就算師父還在世上,我們也感受不到一絲一毫師父的護念與攝受。我們報答師父的方法,就是讓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遍布法界;讓惜福結緣正向風氣普利人天;讓禪淨戒行四諦六度平等安忍;讓慚愧感恩作為一生勤勉的方向。

最後,還請師父放心,讓我們弟子共同發願「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師恩」。也願所有見聞者,得受師父人間佛教的法益,接收到師父「平安幸福照五洲」的慈願,人人都能身心安泰,法身慧命得到安頓。



2023 年4月30日於佛光山開山寮

(轉載自《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45期)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