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以大師的精神為依靠 | 人間福報

以大師的精神為依靠

THE MERIT TIMES
文/心保和尚(佛光山住持)
字級
收藏文章
36觀看次
新書訊息 《星雲大師的身教與言教》
星雲大師與心保和尚於佛光山成佛大道合影。圖╱佛光山提供
文/心保和尚(佛光山住持)

家師星雲大師一生倡導「人間佛教」,有人不解:「佛教就佛教,為什麼還要加個『人間』?」大師說:「人間佛教就是佛教」,佛陀的教化是「為了解決人間的問題」、「為了增加人間的幸福安樂」。所以,佛教是具有「人間性」的佛教,是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佛教。

可惜佛教在歷史流傳的過程中,受到時空環境等因素影響,許多佛法道理受到扭曲、誤解,背離了佛陀的原意,與人的生活脫節,失去了人間性,令一些有心想要學佛的人敬而遠之,已經學佛的人也不一定能把握到要領。因此,大師一生矢志於對佛法做出新的解釋,俾使佛法真理還原,讓信徒大眾都能明白佛心佛意。

一如他所說的:「我有一些新的解釋,不是創新佛教,也不是標新立異,只是想宣揚佛陀的本懷,讓人容易了解佛法。」大師對佛法的新解,是本於對眾生的慈悲,為了幫助眾生與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相應,是以「人」為中心的人間佛教。

師父的大慈大悲大願心,可以從他一生落實的〈佛光人四句偈〉中得到驗證。

佛光四句偈,一開始就講到「慈悲喜捨遍法界」。慈悲要跟喜捨做結合,而且慈悲喜捨還要遍法界,不是說我們認識的人才對他慈悲,就像師父說他的密行就是「待人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發菩提心 無我成就眾緣

師父強調的始終是「發菩提心」。雖然,師父給自己的人生劃分不同的階段,從宜蘭弘法所具有的超前和遠見,到南部開山建佛學院,他很清楚佛教應該要如何走、走向何方。這些都建立在他看出佛教的問題,對佛教發展的深切關心,進而產生要改變現狀的願心。

我們看師父「八十年如一日」的弘法生涯,「為了佛教」的信念支撐他為每一個眾生種下得度的因緣。在佛經我們常常可以讀到,眾生得度的契機可能是小小的一個因緣,但對個人卻很重要。很多人一開始也有好因緣,但是並沒有堅持下去,根本原因就在於「為了自己」,而不是真正地發菩提心,無法堅持「無我」。

諸佛成就佛道,皆以利益眾生的願力,發菩提心,以大慈悲大智慧度無量無邊眾生。師父以菩提心發揚人間佛教,用善巧方便,說出簡易道理讓大眾明白甚深佛法,提倡「三好四給」,以身、口、意行布施、喜捨,種種度眾法門都與六度波羅蜜相應。

此外,師父在五大洲建立道場,讓大眾身心修行有依靠,要人人記住「我是佛」,不忘初心,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成就佛道。所以我們都要一起努力成就師父「平安幸福照五洲」的願心。

師父一生所展現的精神力,清楚地告訴我們,如果真的了解菩提心,其實做什麼都可以。說到培養「菩提心」,曾有不少人討論關於大乘佛教不強調閉關,一直強調利他,而藏傳佛教強調「閉關」成為菩提心養成的基礎。事實上,了解「無我」,才可以談大乘佛教的菩提心,閉關對某些人而言有其必要性,根器不同,行持的方法不同,其實殊途同歸。

自利利他 歡喜行菩薩道

人間佛教一向是自利利他同時進行。自利後再去利他存在一個盲點,很多阿羅漢證得解脫,斷除了煩惱,成為最有條件證得菩薩的人,但是因為沒有發菩提心而無法與菩薩道相應,確實很可惜。

另一方面,如果行菩薩道的人在利他的過程中並沒有自利,也會產生很大的煩惱,因此「自利利他」並行是必要的。師父說「利他就是自利」,以此來處理二者的關係,在利他的過程中還需要精進提升,把自己忘掉,最終收穫的其實是自己。

就我個人而言,在接觸人間佛教以及師父的思想後,愈來愈能明白為何師父強調「我在眾中」的意涵。畢竟理念在實踐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理想與現實也會有衝突,要應對這些衝突,務必要深入到大眾中,接觸大眾、了解大眾的苦惱,才能懂得並保有菩提心。

當然,經典的學習也很重要,用佛教的方向和目標提醒自己不迷失。行忍辱、精進,發菩提心,還有不斷地思惟,這數者交互並用,讓我們不斷堅持著這條道路。在思惟的過程中,要避免行持的缺乏,因此,在工作中要接人待物,認識不同的人,我們會感覺歡喜,也就是說動靜二者不可偏廢其一。在動的當下懂得要去的方向,在靜的當下也能歡喜結緣。在「自利利他」的處理上,並不是刻意的,而是要自然、自在,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師父接受的是傳統佛教的教育,但是今天我們看到師父在世界弘法,準確地抓住了問題所在,才清楚佛教現代化應該怎麼走、怎麼改進。

師父雖然圓寂了,但是留給佛光弟子很多的因緣。做為弟子,我們更要精進、努力,延續我們人間佛教的宗風。不要因為懈怠、計較,而障礙弘法之路。

為了佛教 依師言教身教

師父的一生,就是「為了佛教,發菩提心」,這也是我們佛光人最應效法師父的所在,若只是「為了自己」,是無法帶領佛教走出一條光輝發展之路。可以說,師父一生弘揚的人間佛教是廣闊的,是「發菩提心」的菩薩道!

大家可以慢慢思惟,師父和我們說了什麼話,師父希望我們做什麼事?希望未來佛光山可以秉持「佛教第一,自己第二」的精神,一直努力地走下去。每個人修持的功課要正常,這需要自我覺醒,要做到為教爭光。

所謂「人間佛教」就是菩薩行,我們要感受到菩薩的願心、菩薩的力量,就像師父一樣「心懷度眾慈悲願」,這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一般人常常為了自己的情緒,忘失自己的菩提心,所以在修行路上障礙重重、煩惱重重,無法在菩薩道大步向前,只能說非常可惜。

我們需要向師父學習的事情太多了,今後大家好好去思惟大師所講的,仔細觀察他所做的,就是跟隨師父的言教、身教。

我們以佛法為依歸,以人間佛教、師父的精神為依靠,更要記著師父告訴我們的「做自己的貴人」,精進不輟。這樣無論是團體或個人,一定能夠在修行的路上長久、持續地走下去。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星雲大師的身教與言教》)



新書訊息

《星雲大師的身教與言教》新書發表會

2023年2月5日傍晚,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捨壽圓寂。佛光弟子們秉持大師的教誨,強忍悲傷,弘揚人間佛教的腳步未曾停歇。

在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王力行發行人的力邀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主編新書《星雲大師的身教與言教》,以集體創作的精神,佛光山五大洲共30位法師、師姑親筆撰述與大師的因緣,孺慕之情躍然紙上,引領十方讀者親炙星雲大師的身教與言教。

新書自即日起於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三民書局等各大書店同步流通,全面79折。



活動時間:5/17(三)14:30-16:00

活動地點:誠品信義店6F視聽室

(台北市松高路11號)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