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一筆字佛光菜根譚】(58-2) | 人間福報

【星雲一筆字佛光菜根譚】(58-2)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92觀看次
印度吠舍離城之阿難舍利塔。吠舍離為佛陀最後一次集合僧眾公開演示教法處,圖中之阿育王石柱為孔雀王朝阿育王為了紀念佛陀最後一次開示說法地而豎立,蓮花上坐著一隻威風凜凜的石獅子,面向佛陀入滅的拘尸那羅城,猶如發出正法的吼聲。圖/佛光山提供
苦集滅道(二)
文/星雲大師


苦幹實作老實之人
集苑集枯人各有志
滅鼠除蟲杜絕後患
道骨仙風與眾不同
苦中作樂忙裡偷閒
集團成員休戚與共
滅火息諍太平無事
道心堅固永不退轉
苦樂不均有失平衡
集合訓練培養團隊
滅私從公絕無私心
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苦心栽培費盡心思
集結經典共同審定
滅罪消愆懺悔過錯
道在心中路在腳下
苦空無常諸法無我
集眾登壇傳授戒法
滅除煩惱降伏妄念
道濟天下德化人間


苦的妙用
文/星雲大師


苦藥難入口,苦水難下肚;人生苦和樂相摻,但通常我們只喜歡樂,不喜歡苦。其實,有時候苦也有苦的妙用,什麼妙用呢?六點提供參考:
第一、苦言有益:所謂「治膏肓者,必進苦口之藥;決狐疑者,必告逆耳之言。」你聽起來不順耳的、不想聽的,也不願意聽的,必定是苦言。能明白別人忠心苦勉的話對我們有益,人生上的冤枉道路、常犯的錯誤,自然會少很多。
第二、苦味能養:甜味甘美,但容易膩口;甜頭可嘗,但吃得不安;好比佛教也以刀口之蜜比喻五欲的過失,你舐之,就會有割舌之患。反之,苦瓜帶澀,卻是營養有味;苦茶難飲,而能清涼退火。可見苦味雖不適口,卻能對身體有所滋養。因此,人生有一點苦味未嘗不好,反而能成為生命歷程的養料。
第三、苦心感人:父母教育子女,老師教導學生,甚至禪師點撥弟子,有時金剛怒目,有時無情譏評,其所言所作,無不是苦口婆心。你看,溈山靈佑禪師悍然拒絕香儼智閑的請求開示,才有後來智閑的擊竹開悟,焚香遙拜,感謝老師的「不說破」;百丈禪師懂得馬祖道一禪師捏痛他鼻子的用心,讓他廓然大悟,又哭又笑。假如為人子女、弟子懂得了這一片苦心相待,一定有所進步成長。
第四、苦工培德:一個社會的經濟成長,不單只是企業家的經營,也是需要許多木工、瓦工、搬運工、清潔工等勞工朋友的體力付出,他們對社會的進步、成長的貢獻也是很大,尤其靠自己勞力工作並不卑下,因為苦工可以磨 鍊心志,造福培德,苦力猶如水泥,凝固砂石,才能打穩基礎。因此對這許多做苦工的人,我們應該給予他們禮遇、給予他們尊重。
第五、苦學進步:常言道:「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無論讀書學習、工作創業,其過程沒有捷徑,只有勤努力是道路,只有苦功夫最踏實。你日日忍耐、時時修學,漫漫長夜,苦苦熬練,等到「十載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時,進步的甜美果實,就會呈現。
第六、苦行勵節:在佛教裡,釋迦牟尼佛雪山六年苦行,終於夜睹明星成就佛道;弟子大迦葉尊者以苦行自勵,號為頭陀第一;歷史上許多的祖師大德,也以苦行自我鍛鍊。當然,佛教的修行不是以苦為目的,但是苦行確實是成就道業的一個過程。而一般人無論讀書、創業,能夠以苦行來勵志,以苦行來練心,肯定會有所成就。
苦幹會有出頭日,苦盡才有甘來時;知道苦海無邊,才懂得回頭是岸;能自知苦惱,就會對周遭的人事物感到有所虧欠,自然就會知道感恩、待人好。所以,苦也有苦的妙用。


第一、苦言有益。
第二、苦味能養。
第三、苦心感人。
第四、苦工培德。
第五、苦學進步。
第六、苦行勵節。


──摘自《星雲法語》第二冊 p.424


【佛教問題】
該如何理解佛教的四諦?
「緣起」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生滅變異的定律,佛陀因證悟「緣起」而成佛,但因緣起深奧難解,為使尚未起信的眾生免於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轉法輪﹝註﹞時,特以「四聖諦」來說明眾生生死流轉以及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進而激發眾生厭苦修道的決心。
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四種真理。     
一、苦諦:以智慧觀察世間事物,情與無情悉皆為苦。形成苦的原因,不外我與物、我與人、我與身、我與心、我與欲、我與見、我與自然的關係不調和。
二、集諦:以智慧徹悟煩惱與造業是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眾生由於無明、貪愛、瞋恚等煩惱的驅使,而積集種種惡業,由此種種惡業而招致種種苦果。
三、滅諦:透過智慧,證得涅槃,究竟解脫生死煩惱。「涅槃」是指修道者在知「苦」斷「集」後,由修「道」所證得的解脫境界。
四、道諦:達到究竟涅槃的方法。一般指佛陀初轉法輪時所開示的八正道。
四聖諦的內容一如治病的過程:苦,如人患病;集,生病的原因;滅,如病已痊癒;道,如治病的藥方。《佛遺教經》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四聖諦是宇宙間顛撲不破的真理,其與緣起、三法印是構成佛教教義的三大綱領;緣起論的主要內容是十二緣起,而三法印是緣起論的思想基礎,四聖諦則是緣起論的具體型態,三者都是初期佛教的根本思想,稱為根本佛法。
四聖諦是佛陀初轉法輪時所說,臨涅槃時又再三叮嚀弟子們,對四聖諦有不解的地方,可提出來問。可見在佛陀的一代時教中,對四聖諦的闡揚是自始至終的。
﹝註﹞轉法輪,是比喻佛陀所說之教法能破除眾生之迷惑,有如輪王轉動寶輪,能降伏怨敵。又指佛陀說法無有間斷,輾轉傳布,有如車輪轉動不停。佛陀成道以後,最初為世人說法,是在波羅奈斯的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比丘講說「四聖諦」,此即「初轉法輪」。


──節錄自《佛光教科書(二)》〈四聖諦〉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