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世界遺產專題18】普洱景邁山古茶林 人茶共生 蘊含生態智慧 | 人間福報

【世界遺產專題18】普洱景邁山古茶林 人茶共生 蘊含生態智慧

THE MERIT TIMES
文/記者王長山、嚴勇、何春好、趙智欽
字級
收藏文章
31觀看次
景邁山大平掌古茶林一景。圖/新華社
景邁山芒景村,布朗族茶農南康在火塘邊做烤茶。圖/新華社
景邁山大平掌古茶林,傣族姑娘在採摘茶葉。圖/新華社
一段坡度達20度的石砌小路是景邁大寨的茶馬古道遺存。圖/新華社
景邁山大平掌古茶林的茶神樹。圖/新華社
文/記者王長山、嚴勇、何春好、趙智欽

平均海拔一千四百公尺的景邁山,是雲南普洱茶區最具標誌意義的一座古茶山,被世界茶文化研究學者譽為「茶樹自然博物館」,千餘年來延續著人茶共生的古老故事。

這是一片神奇的葉子,它散發著濃郁獨特的香氣,浸潤千年;這是一座充滿生態智慧的山,林茶共生、人地和諧,體現出人與自然良性互動的樸素智慧……

中國大陸「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項目日前在第四十五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通過審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陸世界遺產增至五十七項。

保存完整歷史悠久

群山連綿不絕,青翠欲滴;雲霧繚繞潤澤,清風拂面。

景邁山,平均海拔一千四百公尺,是雲南普洱茶區最具標誌意義的一座古茶山。

秋日,漫步在景邁山古茶林,就像靜靜品讀一部茶書。這處新晉世界遺產地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由五片古茶林、九個古村寨和三片分隔防護林構成,被世界茶文化研究學者譽為「茶樹自然博物館」、「茶葉天然林下種植方式的起源地」。山共林、林生茶、茶繞村,千餘年來,這裡延續著人茶共生的古老故事。

「景邁山古茶林是世界上保存完整、面積較大、種植歷史悠久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有千餘年歷史,其中集中連片面積達一點八萬畝。」普洱景邁山古茶林保護管理局副局長周天紅說,這裡樹齡五十年以上的老茶樹有三百多萬株,其中樹齡逾百年的古茶樹有一百多萬株,樹齡最高達五、六百年。

「遠看是森林,近看是茶林」,只見高大喬木下,錯落分布著大片二公尺多的古茶樹。周天紅說,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熟悉茶樹生長習性,利用自然生態系統,在森林中育茶種茶,呈現出「高處是喬木層,中間是茶樹等灌木層,地表是草本層」的立體群落結構,不同古茶林片區間還保留森林作分隔、防護之用。

順著古茶林往山坡下走,來到糯崗古寨,這裡保留著景邁山傣族村落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在村落裡,干欄式木結構建築房屋依山而建,圍寨心分布,街巷皆可通向寨心。如糯崗古寨這般布局,分布在茶林中的九個傳統村落,共有居民近五千人,傳統民居建築五百三十座,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建築三百二十一座。

第四十五屆世界遺產大會認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符合世界遺產標準,這一獨特的古茶林保護管理體系,充分尊重當地氣候條件、地形特徵和動植物種群,實現了對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展現了山地環境下布朗族、傣族等對自然資源互補性利用的獨創傳統。遺產構成要素中的村寨與傳統民居建築在選址、格局和建築風格方面,也體現了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和利用。

山水為體人文為魂

公元十世紀至十四世紀,布朗族先民發現和認識了野生茶樹,利用森林生態系統,與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種植技術。「我要給你們留下牛馬,怕遇到災難死掉;要給你們留下金銀財寶,也怕你們吃光用完;所以只給你們留下茶樹,讓子孫後代取用不盡。」這是景邁山布朗族群眾世代相傳的「茶祖遺訓」。

在景邁山古茶林,森林、古茶林、村落的空間組合、與天然林相似的茶林生態系統、特殊的茶祖信仰以及世居民族文化,創造了獨特的山地人居環境。

「相較於梯田式、農莊式台地茶園,景邁山古茶林是特色鮮明的傳統的林下種植方式和充分利用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維護方式。」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主任陳耀華說,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產活動在茶林外的山地人居環境,彰顯了古代先民在認識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礎上合理、可持續利用自然的卓越生態智慧。

在景邁山上及周邊地區,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佤族、漢族等各民族友好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這裡的群眾制訂鄉規民約,將古茶林作為自身生命的一部分來愛護、繼承和發展。如在早期開闢茶林時,村民們就在外圍劃定隔離帶;不得隨意砍伐古茶林中的高大樹木,違反者要進行處罰;鳥類、蜘蛛治蟲害,枯葉當化肥,茶樹不打農藥;茶葉只允許採摘七成……

文化景觀是「人與自然的共同作品」,陳耀華說,景邁山的氣候、土壤、水文、局部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特別適合大葉普洱茶生長和保存,而景邁山世居民族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與茶相伴,創造了包括種茶製茶、食茶用茶、品茶詠茶等在內的一系列茶文化。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填補了《世界遺產名錄》中茶主題項目的空白,生動展現了中國茶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傑出成就,彰顯了中國在世界茶葉起源、種植、貿易和茶文化傳播領域的主導地位。這個項目也是『活態』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案例』。」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說。



採茶、攤晾、殺青

日常生活離不開茶

二○一○年,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工作正式啟動。十多年來,保護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二○一○年以來,普洱市一百三十六萬餘畝茶園完成生態化管理,其中瀾滄縣完成三十七點九萬畝,極大提高了茶葉品質。二○一三年以來,當地陸續實施村寨文物保護展示、消防防雷及古茶林監測項目。在具體實施中,優先採用傳統工藝、傳統材料,延續傳統干欄式民居建築結構、特徵和風貌,並進行適應性改造和性能提升,在保護傳承遺產真實性、完整性的同時,推動遺產保護成果惠及當地群眾。

多個保護管理體系逐步建立:建立古茶林、傳統村落等要素保護管理長效機制;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一體推進景邁山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謀劃「茶┼旅遊」、「茶┼生活方式」等業態……

遊客茶商慕名前來

在景邁山,村民的日常生活裡,婚喪嫁娶、商討要事、化解矛盾,都離不開茶。

在瀾滄縣芒景村,年近八旬的布朗族老人蘇國文退休後致力於傳承發展民族文化。為引導村民積極參與,他編製「芒景村遺產保護學習手冊」,專門提到茶產業應該如何發展保護。

採茶、攤晾、殺青……談起茶,二十一歲的布朗族女孩葉香如數家珍。受家鄉茶文化的感召,大學畢業後葉香回到景邁山,在家裡的布朗公主茶廠工作。她說,古茶園要保護好,文化更要代代相傳。

古茶林中,架設備、泡新茶……二十二歲的傣族女孩仙金在茶林裡直播售茶,不到一年銷量已達二萬份,銷售額達人民幣八十餘萬元。「要把生態好茶賣到各地,也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景邁山。」她說。近年來,愈來愈多的遊客和茶商慕名前來景邁山。村民們通過銷售茶葉及從事餐飲、開客棧,獲得豐厚收入。去年底,景邁山的十五個村寨人均純收入超人民幣二萬元。

關於古茶林未來的保護和發展,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堅持保護第一、規畫先行,提高保護管理系統性、規範性;鼓勵引導村民,特別是年輕人從事茶文化傳播、茶產業發展實踐;深化有效利用,規範旅遊發展,推動世界文化遺產「活」起來,更好推動遺產保護融入現代生活。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