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苗栗.銅鑼 杭菊故鄉銅鑼灣 炮仗花海迎新春 | 人間福報

苗栗.銅鑼 杭菊故鄉銅鑼灣 炮仗花海迎新春

THE MERIT TIMES
文/人間社記者邱乾海
字級
收藏文章
27觀看次
銅鑼窯初期以生產大型窯製品為主。圖/人間社記者邱乾海
銅鑼杭菊曬乾後,農民分裝準備展售。圖/人間社記者邱乾海
銅鑼窯入口處的龍貓公車亭。圖/人間社記者邱乾海
石虎資料館外觀。
銅鑼火車站前的大石球裝置藝術。圖/人間社記者邱乾海
古色古香的客家大院。圖/人間社記者邱乾海
台灣客家文化館外的「半月池」無邊際水景。圖/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提供
銅鑼灣1895文化生活館外觀。圖/人間社記者邱乾海
台灣客家文化館展出的竹編藝術裝置。圖/人間社記者邱乾海
銅鑼炮仗花海公園,炮仗花盛開情景。圖/胡昌榮提供

文/人間社記者邱乾海

苗栗銅鑼日夜溫差大,溼度高,非常適合杭菊生長,是台灣杭菊主要產地,全台有近8成的杭菊產自銅鑼。銅鑼鄉以客家人為主要族群,農曆春節期間,炮仗花海公園綻放的花瀑,應景討喜;春天盛開的「五月雪」油桐花,浪漫迷人。

銅鑼鄉舊稱「銅鑼灣」,雖然地名帶有「銅鑼」與「灣」字,但並不出產樂器銅鑼,也不面臨海灣,而是三面環山的弧形山麓,地形類似銅鑼,另一面開口成灣狀而得名。銅鑼鄉山環水繞,南有雙峰山聳立,為古苗栗八景「雙峰凌霄」所在。

寰宇客庄 黃金級綠建築

位於銅鑼科學區內的「台灣客家文化館」,占地11.32公頃,是走入客庄、認識客家絢麗文化、展現「台灣客家世界風華」魅力的地方,全館設計理念採用客家文化7大精神,搭配節能減碳措施,因而取得「黃金級」綠建築標章。

「承蒙客家,台灣更美」,館內有文化藝廊、好客劇場等設施,以多元面向呈現客家之美。其中特展室「客庄遊樂去」,展現客家節慶文化、客庄生活特色等精華。館外的「半月池」無邊際水景,展望極佳,也反映客家文化尊重自然的精神。

九湖杭菊 客家大院桐花

銅鑼鄉九湖村是全台最大的杭菊產地,每年11月即可見到遍野的杭菊盛開,形成一幅美麗的圖畫。杭菊具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等功效,銅鑼火車站沿路有大片杭菊花田,每當火車開過,總吸引鐵道迷和花迷流連觀賞。

位於銅鑼工業區旁的炮仗花海公園,山坡步道旁種滿了炮仗花,花朵像整串的鞭炮,每年農曆春節前後盛開,猶如橘色花瀑,非常壯觀,吸引許多遊客慕名而來;步道上層有觀景平台,可以遠眺後龍溪谷、客屬大橋、八角崠山等景觀。

油桐樹曾是客家人重要的經濟來源,油桐花因此成為客家象徵。銅鑼「客家大院」建築在油桐樹林中,展覽客家婚俗、農耕、生活用品等文化,在桐花盛開的季節,苗栗縣政府還曾在此舉辦桐花集團婚禮,新人在融和古典與現代建築美學的傳統客家三合院,以及桐花林中互許終身,更添浪漫。

龍貓伯公 攀藤植物纏繞

銅鑼窯創立於1967年,目前傳承到第3代,是台灣碩果僅存製作大甕、大缸的手擠坯老窯場。第3代窯主張維翰返家接手後,創新陶藝及多元化發展,延續客庄陶文化產業命脈。窯場入口處還有一座龍貓公車亭,是民眾打卡熱點。

銅鑼窯旁的田中央,有一座被暱稱為「龍貓伯公」或「龍貓土地公」的福德祠,因攀藤植物纏繞石板打造的福德祠,外形像龍貓而得名。其實「龍貓伯公」當地人稱為「田心伯公」,創建於清嘉慶25年(1820年),因攀藤纏繞而意外走紅。

鐵路倉庫 化身文創基地

銅鑼車站興建於1903年,最初為木造站房,1935年毀於中部關刀山大地震,現在的站房為當年重建。站前圓環內設有一顆大石球裝置藝術,讓回鄉旅人有「一切圓滿、融和平安」的意象。

車站北側的「銅鑼灣1895文化生活館」,原為鐵路局倉庫,2023年由地方人士承租整修為文創基地,是台灣第一所民間1895乙未展覽館。館內設有銅鑼灣在乙未年(1895年)的抗日故事區,融合客家文學、1895乙未文物、地方創生等三大主題。

竹森社區 推廣石虎保育

竹森村舊名為「貓公坑」,相傳早年為石虎的棲地。原來,老一輩客家人稱「石虎」為「山貓」,竹森社區發展協會為了驗證此事,特別添購紅外線相機,果然成功拍到石虎蹤跡,為了搶救台灣僅剩的野生貓科動物,社區即著手推廣石虎保育。

社區發展協會利用劉氏祠堂兩間閒置房間,於2016年成立「石虎資料館」,裡面介紹石虎的特徵、生態習性、領域行為、出沒熱點等,以及一些與石虎有關的知識;館內還有石虎食物鏈象棋、石虎拼圖,都是政治大學學生於2017年設計的。

為了保育石虎,社區也大力推廣無毒耕作、友善環境,以維護石虎棲地。因為不使用農藥,也不撒除草劑,石虎的食物鏈可以保持完整,讓稀有的石虎安心在銅鑼灣繁衍下去。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