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全集15 華嚴經普賢十大願4 第一篇④】《華嚴經》的生活修行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15 華嚴經普賢十大願4 第一篇④】《華嚴經》的生活修行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30觀看次
普賢菩薩像/唐代法國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7.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在《華嚴經》裡,還有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偈子,如〈賢首品〉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信心,是做人處事的根本,只要有信心,就能設法克服一切困難挫折,達到目的。修學佛法也是一樣,要經過信、解、行、證的工夫,即便菩薩五十二階位也是以十信位為首,《阿含經》中也提到四不壞信,可見信心的重要。

我們要相信什麼?相信自己,我能、我可以。《華嚴經》有一個了不起的思想,即「初發心即成等正覺」,從發菩提心的那一刻起,就與究竟證悟的佛,平等無別。我也常常呼籲大家要肯定「我是佛」、要「不忘初心」,發心發願將自性清淨的光明,落實在做人處世的態度上。

信心的相反,即是懷疑;懷疑會讓我們裹足不前,障礙前途,甚至放棄自己已經在眼前的機會,所以,學習佛法,相信自己可以發心、能做到、能承擔,相信老師能可以給予我們指導,相信眾生人人都有美好的佛性,可以向上、向善,便能夠勇敢無畏的在成佛大道上不斷向前邁進。因此佛光人四大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便把信心擺在第一位,你為我著想,我為你付出,你尊重我,我包容你,這不就是人間淨土了嗎?

此外,再如〈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諸佛悉了知,一切從心轉;若能如是解,彼人見真佛。」〈十地品〉也云:「 三界虛妄但是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宇宙萬有、世間萬物都是緣自一心,只要我們肯發心結緣,服務、奉獻,一定可以發展更美好的人生。

三、《華嚴經》的生活修行

學佛修行,不一定只有局限在寺院裡,能夠在日常生活裡實踐佛法,就是修行。因此,佛教徒的生活修行,從早晨起床到夜晚養息,乃至日常的待人接物、語默動靜,都要效法佛菩薩,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如理生活,如法處事,以期成就自在的人生,能可以離苦得樂。

皈依三寶,是學佛入門的因緣;發菩提心,持守戒行,則是人間修行的開始,一切善法的基礎,所以《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所謂「禪是佛心,淨是佛土,戒是佛行」,與人為善,自覺行佛,就是受持菩薩戒、行菩薩道了。

《華嚴經‧淨行品》中,智首菩薩請問文殊菩薩如何淨化身、口、意三業,文殊菩薩為大眾宣說「一百四十一個願行」,作為佛教徒生活中淨化身心的指南,同時文殊菩薩也提醒修行要以佛心應對十方,自然可以具足眾善、萬德莊嚴,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自在解脫,如同普賢菩薩的行願一樣圓滿。

〈淨行品〉的每一願,都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佛法的修持,舉手投足,行住坐臥,都能夠以成就、護念一切眾生為前提,時時、日日作意「當願眾生」,發出廣大淨善心意,來淨化我們的心靈,莊嚴世間,開拓我們的胸襟,「回事向理」、「回小向大」、「回自向他」、「回因向果」,成為最徹底的戒法。

譬如:對於家庭生活,提醒我們要敬視父母如佛陀;妻子聚會,要能遠離冤親分別,平等護念;在五欲六塵中,要以佛法作為生活的指南。如:



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當願眾生,善事於佛,護養一切。

妻子集會,當願眾生,冤親平等,永離貪著。

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穩。

伎樂聚會,當願眾生,以法自娛,了伎非實。

再如:對於出家修行者,勉勵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遵從師長,學習一切善法,以各種不同的善巧方便,弘揚佛法;於菩薩道,永不退轉。如:



捨居家時,當願眾生,出家無礙,心得解脫。

入僧伽藍,當願眾生,演說種種,無乖諍法。

詣大小師,當願眾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

求請出家,當願眾生,得不退法,心無障礙。

脫去俗服,當願眾生,勤修善根,捨諸罪軛。

在平常生活中,對於自己的心念,要能時時自我觀照。如:



見歡樂人,當願眾生,常得安樂,樂供養佛。

見苦惱人,當願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

若洗足時,當願眾生,具神足力,所行無礙。

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

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

總之,〈淨行品〉的流傳對佛教的修持及戒律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如華嚴三祖法藏大師出家前,曾經向一位印度僧人求受菩薩戒。當時有人向印度僧人說:「這位青年不但能讀誦《華嚴》大經,並且能理解其經義。」印度僧人驚歎道:「華嚴一乘是諸佛祕藏,甚難值遇,何況能理解其中要義!若有人能讀誦〈淨行品〉一品,其人已具足菩薩淨戒,不須再另求菩薩戒。」可見,〈淨行品〉的重要。

此外,在《華嚴經》中也有種種不同的戒法,如〈離世間品〉中有十種清淨戒,〈十無盡藏品〉也列舉了十種「戒藏」等,都可以提供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四、結語

《華嚴經》真如自性的思想,非常契合我們中國人的根性,法界緣起觀展現了宇宙萬有互相關連、互相影響、互相包容的思想境界,豐富擴大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內涵,影響了中國佛教的發展。

〈淨行品〉,是佛教徒實踐清淨生活的指南,積極的戒行精神。而〈十地品〉,影響後來中國地論學派的誕生,和華嚴宗的成立與發展。《華嚴經》提出菩薩的修證階位,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佛地等四十一位,到了《菩薩瓔珞本業經》上卷,在四十一位前,增加了十信,原來的佛地分成等覺與妙覺,此後,中國佛教在菩薩道的修行上,就以此五十二個階位,作為典型的修證次第。 

「認識重重無盡華嚴會,恍悟自身佛法富貴人」,讀《華嚴經》,不僅能讓我們看見自身的富貴,還能知道佛教思想的超越與豐富,心胸也自然寬廣擴大。尤其,《華嚴經》是一部提倡人我平等、僧信平等、生佛平等、男女平等的經典。在自由民主的時代,如果沒有平等,就不會有和平,平等才能和平,才能法界圓融,所謂一平天下定。

當今佛教徒,如果能了解並奉行華嚴思想,就能體認佛陀平等的精神,平等可以說是佛教的宗要。我為國際佛光會訂定的〈佛光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作為佛光山修行的內容,這首四句偈,可以說,就是華嚴思想與實踐的最好體現。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