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法語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所為皆可

文/星雲大師 孔子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作為實踐「仁」的要目。日常生活中的視、聽、言、動,就是修心養性的用功處,該為不該為、應聽不應聽、應說不應說,甚至對於「擁有」的取捨,都應有所考量。在此提供四項準則: 第一、所為者,皆為可能者:正當的,對別人有利益的,可以皆大歡喜的,或對人無害的事情,才可以做。《十善業道經》說:「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孔子也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如果你將作的,雖然可以帶來可觀的財富,得到高官厚祿,卻是不義之事,還是不可以做。莫為了眼前的利益,換來一輩子的不安。 第二、所欲者,皆為可善者:凡是人,都會有欲望。希望自己能夠有社會地位,能夠事業成就,能夠學問淵博,就會督促自己努力,以達到世間的成就。希聖希賢,希望成佛,就會精進修行,而成就出世間功德。佛陀也「不捨諸善法欲」,而於「善法中發勤精進,營助修習」。因此,可以有欲望,但必須是善法欲。 圖/unsplash 第三、所聽者,皆為可聞者:有個哲人向傳消息的人說:「你要告訴我的話,要用『真實』、『善意』和『重要』這三個篩子先篩過。如果你要告訴我的事,既不真實也非善意,更不是重要的,就別說了吧!」我們也要有哲人的智慧,選擇真實的、善意的及重要的話來聽,選擇可以增進智慧、經驗、哲思的話來聽,要拒絕邪說及沒有建設性的是非、謠言。 第四、所見者,皆為可觀者:有些人居心不良,利用精密的攝影儀器,偷窺、拍照,侵犯他人的隱私;有些人愛看不正當的書報、雜誌,留連不正當的聲色場所,都是既浪費時間又污染心靈的。要謹記「非禮勿視」的教誡,不要讓好奇心強過理智,否則,不僅有損道德,也會誤蹈法網。 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如果思想行為,能如朗月入懷,光明徹見;視、聽、言、動皆能戒懼謹慎,所為、所欲、所聽、所見者,皆無不可告人之處,就可以入君子之列了。 第一、所為者,皆為可能者; 第二、所欲者,皆為可善者; 第三、所聽者,皆為可聞者; 第四、所見者,皆為可觀者。 圖/unsplash  

MORE

星雲大師:鏡子

文/星雲大師 執法嚴明,判案公正者,我們稱讚他「秦鏡高懸」;心地純正,明察事理者,我們形容他「虛堂懸鏡」;以別人的行為來警戒自心,我們稱之為「鏡戒」。「鏡」有映照、典範、警惕之義;在中國人的眼裡,「鏡」有一種清淨、明朗、湛然、光可鑑人的含義。別人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可以反映自己的優缺好壞。觀察別人的言行,可以從中觀照、了解自己,做為自己修養的借鏡: 第一、整肅儀容以銅為鏡:儀容整齊、端莊,是一種禮貌,讓人有舒服的感受。要知道自己的儀容是否端莊美好,是整肅或紊亂,必須透過鏡子的映照。在鏡子面前,我們的形貌一覽無遺,清晰可現。透過鏡子整衣束裝,能顯現自己最好的一面。 圖/unsplash 第二、鑑賞山河以水為鏡:水是山的鏡子,可以映照出山的容顏,山的壯麗。雖說山河大地美麗如詩畫,不過,光有山沒有水仍嫌不足,水中倒影映出的山岩、綠樹、雲朵,更具飄渺幽遠的意境。是故以水為鏡,可以鑑賞出山河的瑰麗與壯闊。 第三、端莊民心以德為鏡:世間人形形色色,每個人都各自有著不同的想法、個性、觀念,究竟是好是壞、是優是劣,有時無法從表面看出,必須透過道德的鏡子來彰顯。行為合乎道德的人,便擁有美麗莊嚴的心。所謂「種樹者培其根,種德者養其心。」要鑑賞一個人是否品德端莊,有時不完全從外表、衣著、行動去評判,應該以道德的鏡子為標準。 第四、陶鑄聖賢以心為鏡:所謂聖賢,如何論定?可憑其心來映照,他有般若心嗎?他有慈悲心嗎?他有忠義心嗎?他有仁德心嗎?歷史上,岳飛有忠義之心,故成為民族英雄;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肝義膽,為世人緬懷千古;范仲淹心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留得一世英名。古來聖賢為世人留下值得學習、效法的典範,我們觀其心,也要見賢思齊,以其心為鏡,來陶鑄自己向善向上之心。 圖/unsplash 「人目短於自見,故借鏡以觀形。」誠然,借鏡可以做為了解、修正、改進、反省自己的依據,讓身心桶底脫落,徹見本來,也應自許做一面鏡子,光鑑照物,成為別人的模範。 第一、整肅儀容以銅為鏡, 第二、鑑賞山河以水為鏡, 第三、端莊民心以德為鏡, 第四、陶鑄聖賢以心為鏡。  

MORE

星雲大師:待人四要

文/星雲大師 人,大都同時扮演著多種不同的角色,例如是兒女,也是父母;是屬下,也是主管,是師長,也是朋友,甚至是愛人,也是仇敵。不管身屬那一種角色,待人都要以真以誠,都要有情有義,都要有雅量、有包容。「待人四要」,就是待人的四個要訣: 第一、對待愛人要有真心:世間上當然有很多是我們所愛的人,例如父母、妻子、兒女、兄弟、朋友,甚至領袖、長官。如果他們是你所尊敬、所愛戴的人,你要付給他們什麼?要有真心。人生在世,錢雖然很重要,但並不是絕對萬能的,有錢可以買得到群眾,卻買不到真心。所以當你希望得到別人的真心相待,唯有先以真心待人;你對人虛情假意,別人也不可能對你真心誠意。所以待人以真心,這是待人的第一要。 第二、對待好友要有義氣:你有好朋友嗎?你怎麼樣對待你的好朋友呢?好朋友不能只有金錢上的往來,朋友雖然有通財之義,但朋友更難能可貴的是互相規過勸善,彼此提攜,互為鏡子。當朋友遭逢困難,你能輸家毀難,固然是義;平時勇於勸諫,導向善道,更是義不容辭。所以對待朋友,重要的是要有義氣;朋友相交,彼此講義,比得到財富更為可貴。 圖/unsplash 第三、對待後進要有雅量:身為主管,對部屬要供養好因好緣、供養和顏悅色、供養慈悲愛護。主管平時不能老大,不能高高在上,對待後進要有雅量。有雅量者,後輩有時講錯了話,你要有雅量包容他;後輩難免做錯了事,你要有雅量原諒他。總之,他是後輩、是後進,他還在學習期間,如果你沒有雅量包容他、指導他,自己也愧為長輩。所以身為長者、主管,要有雅量提拔後進,不能妒賢害能,這是最好的供養。 第四、對待敵人要有包容:所謂敵人者,商場上有利益衝突的敵人,政治上有政見對立的敵人,工作場中也有打擊障礙你的敵人。面對各種立場、利害、主張不同的敵對之人,都要有包容心化他、攝受他。能以包容心化敵為友,不但少了一個敵人,而且多一個朋友,日後他也可能成為你成功立業的助緣,所以對待敵人要有包容心。 有形的財富有限,錢財並不一定能解決問題;能以慈悲待人,會讓對方畢生難忘。所以待人有四要: 圖/unsplash 第一、對待愛人要有真心, 第二、對待好友要有義氣, 第三、對待後進要有雅量,  第四、對待敵人要有包容。

MORE

星雲大師:要求什麼?

文/星雲大師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要求這個、要求那個,滿足心中所求 ;也會要求別人給我們尊重、給我們名聲、給我們支持、給我們利益,甚至會要求別人符合我們的標準、目標。要求外在條件的滿足、要求別人認同我們之外,對自己的人生、生活、做人、處事要求什麼呢?有以下四點意見: 第一、規律行為:我們的語言、動作,做人處事,一舉手一投足,都要有規律,要能合理,懂得別人的需要。規律是戒財,不依規律,就容易放縱,放縱自然就會墮落,自然會有不正的行為、做人沒有原則、做事沒有章法,如此,別人怎麼會看得起我們?所以,規律是一切正當行為、生活必要的準則。 第二、正見信仰:人活在世間上,除了要求種種的生活以外,還需有一個信仰。這個信仰,並沒有宗教上一定的限制,比方對國家的信仰、對宗教的信仰、對朋友的信仰,乃至對人生目標的追求,無論信仰什麼,重要的是要有正見。正見是明理,不明理,別人不要跟我們相處;正見好比照相的光圈距離,調整稍有差錯,照出來的相片就會模糊。一切人、事、物,沒有正見,看錯了,對這個世間就看不清;不明理,人生就會糊塗,不知何去何從,因此,信仰上要有正見。 圖/unsplash 第三、勤奮工作:人都要工作,沒有工作,也就顯現不出意義。工作時,你不能懶惰,懶惰沒有人歡喜,只有讓人失望。你也不能懈怠,所謂:「今日事、今日畢」,一天的事情,你做了兩天、三天,拖拉、推托,只有讓人家感受到跟你合作很痛苦、很急迫、趕不上節拍。因此,工作上,你必然要勤奮、快速,別人才能對你產生信心,覺得你可以讓他付託責任,交辦事項。 第四、簡便生活:生活中,衣著過於追求綾羅綢緞、華麗高尚,只有感到「衣櫥裡永遠少一件衣服」;飲食一定講究珍饈美味,我們的胃卻像無底的黑洞,永遠沒有填滿的一天;再大的房子,你也要整理打掃,再好的車子,你也要給它保養維護。每天為了追求物質的滿足,只有疲累不堪。假如生活上,凡事都能簡便一點,會過得很自在、很逍遙。說話簡便一點,做事簡便一點,簡便的人生,生命會長久;簡便的生活,自己好,別人好,大家都好。 要求別人符合我們的想法很難,不如先要求自己比較容易。一個有智慧的人,會從以上四點自我要求做起。 圖/unsplash 第一、規律行為,   第二、正見信仰, 第三、勤奮工作,   第四、簡便生活。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離是非煩惱

文╱星雲大師 佛陀曾說天下有二十難,其中之一就是「不說是非難」。聖人以「守口、少說、莫傳」為智慧,即是告訴我們不聽、不傳、不講、不管是非,自能遠離是非煩惱的纏縛。如何遠離是非煩惱呢? 第一、禍患止於未然:我們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晚唐詩人杜旬鶴的〈涇溪〉寫的「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正是提醒我們「積穀防飢」、「有備無患」。古人在風調雨順之年,大都會囤積糧草,以防備災荒突然降臨。我們也應時時心存憂患意識,事先預作未來的打算,才能讓禍患降到最低。 第二、是非止於智者:《藥師經疏》裡有則譬喻:有兩隻感情甚好的猛虎「善牙」與「善博」,牠們日日相伴捕食動物。另有一隻狡詐的野狐,則專門在附近撿牠們吃剩的食物。野狐擔心兩隻猛虎總有一天會聯合起來對付自己,所以常常分別對兩隻老虎造謠,離間牠們的感情,使得兩虎因而相互仇視。所幸後來善博冷靜、理智的分析前後,拆穿了野狐的挑撥,才化解彼此的誤會。因此,當是非入耳時,我們要以智慧判斷,才能遠離是非之患。 第三、失敗止於計謀:一件事情的成敗,取決於我們是否事先作策略謀劃。《漢書》中提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說明善於運籌者,謀事必成;反之,草草行事,心有不慎,沒有事先作好籌劃,必定功敗垂成。劉邦之所以能擊敗項羽,正是因為張良擅長計謀。倘若做事懂得事先計畫,必能免於失敗,迎向成功。 圖╱Pexels 第四、煩惱止於覺照:煩惱來了,「提起正念」是必要的良方。能從煩惱迷茫處深觀事理,覺照心念,且懂得自省、懺悔、認錯,煩惱自然無疾而終。《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寫道:「瞥起是病,不續是藥,不怕念起,唯恐覺遲。」所以不要畏怯煩惱,重要的是要有覺照力;有了覺照力,便能突破煩惱,遠離惱害。 人生是非、煩惱、失敗、禍患,無時無刻不盤旋在我們生活中,如何遠離,唯賴我們以智慧對事物做出謹慎的判斷,方能脫離是非煩惱的纏縛。 第一、禍患止於未然。 第二、是非止於智者。 第三、失敗止於計謀。 第四、煩惱止於覺照。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3•星雲法語3》

MORE

星雲大師:識人之要

文/星雲大師 社會上或團體裡,常常可以看到,有的人彼此做朋友,做到最後做不下去,絕交了,他會說:「算我瞎了眼,不識人。」也有的人在相處多少年以後,彼此只為小事意見不同,或是個性不同,或是利益分配不均而翻臉無情、六親不認,久遠情誼,一時之間化為烏有,實在可惜,這些都是識人不夠所引起。 如何才能識人?識人之要是什麼呢?以下有四點: 第一、淡中知真味:人與人相交,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個好朋友,他不會是「有友如華」,你如花美麗,人氣正盛,他就和你往來,等你像花萎謝了,就丟到地下不要了;也不會是「有友如秤」,你地位重要了,他就依附你,你人微言輕,他就傲慢起來,這都是不對的。我們交的朋友,要如青山叢林,群類眾鳥都能雲集;要如大地盤石,讓人感到安全厚實。所以真正的朋友,要從平淡裡知有真味。等於我們吃菜一樣,太油、太膩、太豐盛,你吃了幾次,可能就不高興吃了,反之,青菜豆腐,百吃不厭,就能吃出真味來。 第二、酒肉無知交:你交朋友,天天只在吃喝玩樂的上面,怎麼會有真心交情?有云:「酒肉兄弟千個有,落難之中無一人。」有得吃、有得喝、有得玩,大家嘻嘻哈哈,等到真正患難的時刻,一個個就避不見面,不肯相助了。 圖/unsplash 第三、日久識英奇: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你交朋友也要耐煩,不可要求一下子就能瞭解、就能知心,人情知交沒有那麼快速的,總要經過一些時日,慢慢發現彼此的優缺點。是不是有正義感、同情心、慈悲心?有什麼特長?有什麼奇異之能?這都要時間相處來發現,才能相互包容、提攜、進步、成長。 第四、患難見真情:朋友之交有三種,上等朋友︰推衣解食患難扶持;中等朋友︰同甘共苦互助互勉;下等朋友︰利用友誼非法行事。在患難的時候,一個人的忠貞氣節就能顯現,才能知道朋友的真心、真情在那裡。尤其在患難中,能不退票的人,才是令人敬佩。 古人說:「賣金須向識金家」,老馬能識途,慧眼識英雄,生活在這世間上,識人之要不可少。明白以上這四點,友誼才能長長久久。 圖/unsplash 第一、淡中知真味,    第二、酒肉無知交, 第三、日久識英奇,    第四、患難見真情。

MORE

星雲大師:快樂那裡來

文/星雲大師 每個人都希望追求快樂,但快樂要從那裡來?有人以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快樂;有人以為享受吃喝玩樂、佩戴羅綺珠翠、保持玉貌身頎才是快樂;有人以為豐衣足食、名利雙收,就是快樂……但是,這些都有消失的一天,真正快樂究竟從那裡來呢?以下四點意見提供: 第一、快樂從尊重中來:《大智度論》說:「視他婦如母,見他財如火,一切如親親,如是名等見。」人我之間,多一分尊重,便少一分侵犯;多一分慈悲,便少一分爭執。在相互尊重包容中,心地增加了善美,待人對人、看事處事,自然多一分柔軟、和諧。生命中增添這許多善因妙緣,人生自然也能增添快樂自在。 第二、快樂從服務中來:社會上,有的人在福利團體中奉獻己力,有的人四處賑濟救災,有的人義務施診,有的人從事社區環保,有的人照顧病苦老人,以一分無所得的心為眾服務,不僅為人間帶來溫暖,也為自己增添生命的價值。誠如美國總統林肯所言:「服務是一件樂事,也是人生最高貴的品格。」凡事以服務為出發點,但求他人利益,必能從中獲得快樂。 圖/unsplash 第三、快樂從勤勞中來:有云:「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勞」,勤勞不僅可以美化人生,更能為我們帶來快樂。《長阿含經》中,佛陀叮嚀弟子:「若不計寒暑,朝夕勤修務;事業無不成,至終無憂患。」因為勤勞,事務能達成;因為勤勞,為人必厚實;因為勤勞,人生能積極樂觀。做事若肯勤勞,快樂必定常伴左右。 第四、快樂從禪心中來:心如工廠,可以製造歡喜快樂,也可以製造煩惱、憂愁。現代人的生活,普遍以追求感官刺激為快樂,因此快樂是短暫的,甚至帶來苦惱。倘若有了禪心,面對善惡、是非,就能轉化境界,增添人我和諧。有了禪心,凡事就能以方便、融通行之,卻不失原則,做起事來,歡喜、禪悅;與人相處,幽默、喜悅。擁有禪心,才是快樂的來源。 世間上,有人追求物質滿足,然而外在物質容易變化,痛苦隨之而來。真正的快樂,應是精神上的充實,你尊重他人、服務大眾、勤勞奮起、禪心生活,快樂就能在內心根植,久久不失。   圖/unsplash 第一、快樂從尊重中來, 第二、快樂從服務中來, 第三、快樂從勤勞中來, 第四、快樂從禪心中來。 ──摘自《星雲法語10·歡喜滿人間》

MORE

星雲大師:歡喜

文/星雲大師 根據我過去的所知所見,好像信佛教的人士,都是愁容滿面,都帶著一副悲苦的心情,總是說:「苦啊!人生是苦啊!」當時我就感到很奇怪,為什麼你不創造人生的快樂,只天天叫苦呢?什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三界火宅、苦海無邊,整個人都充滿了這種消極的思想與情緒。 其實,我覺得不需要如此,人生的煩惱、憂愁、歡喜、快樂,都是可以由自己創造的。人心好像工廠,不善於經營的工廠,都是冒黑煙,排出骯髒的水;假如你善於經營工廠,那麼產品必定優秀、良好,如此就能在社會上與人競爭,這都要看自己的能量與創造力。 圖/unsplash 我個人「生於憂患,長於困難,喜悅一生」。雖然生長在憂患、苦難之中,不過我會訓練自己忍耐的力量,不感覺到憂愁、苦難,反而覺得快樂。每天都歡歡喜喜的,甚至帶動佛光山的信徒、年輕人,大家都是樂觀開朗,正向思考。在佛光山,好像天天都是過年一樣,沒有人憂愁、悲觀、消極。 我認為人這一生當中,其他的用處可以沒有,但你創造歡喜都不能嗎?那太沒有用了。你能創造歡喜,對自己的生活、修行非常重要,所以我自己提倡歡喜。在佛光山「給人歡喜」是我們的信條,我自己也有願心,願意把歡喜、禪悅布滿人間。 佛教要帶給眾生的,是歡喜的佛法,不但要給人幸福、快樂,也要給人歡喜,讓每個人都能解脫煩惱枷鎖,對人生充滿希望,進而讓人間成為歡喜的樂土。 圖/unsplash 我希望信佛的人,甚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們,不要覺得人生是悲苦的,要感到人生是快樂;要創造當下的人間淨土,不必等到將來才到極樂世界。我們當下承擔、當下觀想、當下發心、當下接受世間的一切,和人生不必對立;甚至憂愁、困難也不必拒絕,那你即刻就可以轉苦為樂、轉憂為喜。 所以,創造歡喜、快樂,佛教應該鼓勵信徒這樣做,如此信仰才有價值;而自己與佛教接觸,對佛教有了信仰,這樣人生也才有價值。希望這個世界上,人人都能歡喜,人人都能快樂。  

MORE

星雲大師:孝順

文/星雲大師 中國有兩句話說:「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在今日文明的社會裡,對於這兩句話應該有所商榷。因為男女情欲,這是人世間生命輪轉的正常之道,所以過去都是以「敦倫」,也就是「敦睦夫婦之倫」的意思,以此來形容男女結合,維持正當的夫婦關係;甚至以「琴瑟和鳴」、「鸞鳳和鳴」、「鶼鲽情深」,來讚美、比喻夫妻之間的恩愛和好,感情親善和睦。 但現在我們為什麼要把它說成是「萬惡之首」呢?如果真是這樣,當這個「惡」沒有了,人類豈不是要滅種了嗎?因此我覺得今日佛教在人間,不要破壞人間社會正常的倫理關係。佛教所謂「不捨一法」,一法即一切法,所以「萬惡淫為首」,應該改成「萬惡邪淫首」才對。正當的夫妻關係,是佛陀所允許的;邪淫,是社會所不齒的。 圖/unsplash 像現在社會上,有些男女對於愛情,有所謂的「雙性戀」、「亂倫戀」,這確實是罪惡的淵藪。因此對於邪惡的、不當的關係,如所謂「小二」、「小三」,等於過去社會的三妻四妾,都是不當,應該加以杜絕、去除;但是對於正當的、良善的人倫關係,則應該給予成全。就如「百善孝為先」這句話,確實是沒有錯的。 兒女孝養父母,讓父母頤養天年、衣食無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不過在佛教裡,蓮池大師認為這只是小孝;能夠榮耀家門,光宗耀祖,是為中孝;進一步讓父母信奉佛教,免受輪迴之苦,這才是孝中之大孝。 但是,由於中國人自古以來都講「孝順」為先,也就是不單純只是「孝」,而是要「孝順」。「孝」則可以,「順」之一字,需要商榷,其對中華民族幼苗的挫傷,真是無與倫比。 圖/unsplash 比方說,一個年輕人,本來可以志在四方,外出創業;但為了「父母在,不遠遊」,使得兒女空有滿懷的理想、抱負,卻因為父母年老、保守,為了要順從父母的意思,徒讓兒女有志不得發揮。 甚至兒女情愛,本來是很自然的,但父母插一腳,硬要兒女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於是在父母安排下,和一個無緣不相干的人結合,你說人生的樂趣何在呢?所以一個年輕人,假如遇到好的父母,明理開通的還有可為,有時候遇到無理性的父母,兒女要在「孝順」名義之下,和父母作許多的妥協,讓兒女無法如願的施展抱負,這對國力、人力、文化的發展,都是傷害。 所以,現在我們不妨來倡導新的「孝道觀」。孝,雖是人倫之本,也是中華文化固有的倫理道德,應該加以發揚光大;但是我們也要呼籲所有的父母,應該懂得尊重兒女,兒女成年之後,給予兒女自由;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能放手讓兒孫自由發展,自己做個開明的父母,這也是現代身為父母者,應該學習的功課。

MORE

星雲大師:成功的力量

文/星雲大師 有一句成語:「眾志成城」,意指集合眾人的意志力量,就可以無堅不摧、無事不成,這意志心念就是成功的共識。這世間無論成就什麼,都要有力量,你做事,要有勤勞力;你說話,要有親和力;你讀書,要有慧解力;你發心,要有大願力;想要追求事業成功,就要有成就事業的力量。成就事業的力量有四點: 第一、智慧的抉擇力: 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一定會面對很多的關卡,你要針對多項條件、現狀給予評估,必須要有抉擇力。哪一方面事業被現在社會所需要?哪一類事業對民生國計有幫助?未來哪一些事業有前途、有發展?哪一種事業是合理的、厚道的?我們必須要有智慧的抉擇力。 第二、禪定的克服力: 世間上的事其發展沒有一帆風順的,人間的事業,它必定都會面臨一些困難,有待力量來克服。能夠克服困難的人,才能成就事業;不能克服困難的人,就好比溫室的花朵,禁不起風霜雨雪,又怎麼能生長延續呢?用什麼樣的力量來克服?禪定力。禪定以不變應萬變,你能處變不驚,所謂「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世間的紛擾困難,有了禪定力,就找到了克服困難的方法。 圖/unsplash 第三、慈悲的攝受力: 我們創造事業,不是靠口號,也不是靠虛偽,更不是靠權力。要成就一番事業,需要大家來擁護,就必須要有群眾。如何獲得大家的擁護呢?那就是慈悲的攝受力!讓大家知道我們很慈悲,我們愛人如己,能夠推己及人,別人與我們來往互動,能感受到如沐春風,願意來幫助護持,這就是慈悲的攝受力。 第四、勤勞的精進力: 明末畫僧石谿說:「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懶惰,若當得個懶字,便是懶漢,終無用處。」同樣的,世間人成就事業,是無法坐享其成,必須要勤勞,必須要精進,以勤勞的精進力奮發努力,才能成就事業。 文章筆力萬鈞,所以有傳世之文;書法力透紙背,所以有萬世之作。科學家要有創造力,軍事家要有戰鬥力;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力,這四點成就事業的力量,提供吾人參考。 圖/unsplash 第一、智慧的抉擇力。 第二、禪定的克服力。 第三、慈悲的攝受力。 第四、勤勞的精進力。 ──摘自《星雲法語5-人間有花香》

MORE
/93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