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生態 | 人間福報

生活

海島旅遊夯 海保署籲避免不當追鯨以免觸法

【本報綜合報導】近日有民眾組團赴模里西斯共和國旅遊,拍下與抹香鯨共游及觸摸畫面,引發當地居民反彈。海保署今(4/23)日表示,類似行為恐違法且對生態環境造成傷害,呼籲民眾應遵守當地法規。 海洋保育署指出,模里西斯西部海域為著名賞鯨觀光聖地,當地政府2012年頒布「海豚與鯨魚觀賞條例」,禁止餵食、觸摸鯨豚或在動物附近投擲其他物品等觀賞準則,維護遊客與鯨豚安全。 海保署表示,條例規定除了科學研究或紀錄片拍攝外,禁止任何人下水與鯨豚共游,一般遊客觀賞鯨豚須搭乘合法執照賞鯨船,由船家依規定在保持安全距離下賞鯨。 海保署指出,不少民眾為與抹香鯨合影,未向當地主管機關申請特殊許可,擅自下水與抹香鯨共游及觸摸,不僅造成抹香鯨緊迫,也可能迫使抹香鯨改變自然行為,導致抹香鯨被迫遷徙離開海域、影響當地海洋生態,也可能觸犯相關法律規定。 海保署呼籲,民眾出國遊玩若在當地遇見或觀測到野生鯨豚,應遵守當地法律規範,不能因個人私慾或商業利益就騷擾動物,並提醒民眾出國旅遊勿帶回或郵寄保育類動物產品,違反者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40條及第52條,可處6月以上、5年以下徒刑,得併科新台幣30萬元以上、150萬元以下罰金。 另外,所有鯨豚在台灣都屬保育類動物,受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護,若蓄意騷擾動物可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42條,處1年以下徒刑、拘役或科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金。

MORE

插天山保留區2年調查 增逾百植物種類

【中央社新竹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今(7日)表示,與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王志強團隊合作,進行歷經2年插天山自然保留區調查,新增植物種類逾百種,為多樣性資源添增新篇章。 新竹分署指出,插天山自然保留區位於新北市烏來、三峽與桃園市復興交界,在民國81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設立,為台灣北部最大的自然保留區,於111年盤點歷經2年調查,保留區內共記錄142科834種維管束植物,並新增百種以上的植物種類。 新竹分署表示,插天山自然保留區設立是為保護區內櫟林帶、稀有動植物及生態系,區內有豐富生物資源,包含珍貴稀有植物「台灣水青岡」(又名台灣山毛櫸),自然保留區也是石門水庫及翡翠水庫的主要集水區。 王志強指出,目前在保留區內共記錄142科834種維管束植物,包含紅皮書植物56種,其中嚴重瀕臨滅絕有3種、瀕臨絕滅有9種、易受害有20種、接近威脅有24種,其中仍有正在發表中的新種植物。 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提供 他說,經與20多年前調查結果做比對,新增植物種類超過百種,包含宜蘭禾葉蕨、劍羽蕨、光蹄蓋蕨、小車前蕨、台灣奴草、叢花羊耳蒜等,這些新種類多為近期才發表的新分類群,部分物種則是在前一次調查範圍外所發現。 新竹分署指出,插天山自然保留區面積達7700餘公頃,範圍內山頭林立,包括北插天山、南插天山、拉拉山、樂佩山等山系,區內以山系命名的植物包含拉拉山冬青、插天山羊耳蒜等。 新竹分署表示,插天山羊耳蒜是在22年於南插天山被採集,屬台灣原生大型地生蘭,花初開由青綠色至黃綠色,再轉為黃玉色,花朵唇瓣造型酷似蝴蝶結,像是蝴蝶在森林中翩翩飛舞的模樣,相當特殊。 新竹分署指出,插天山自然保留區也是台灣少數中海拔地區保留完整的原始森林,在生態、環境與教育上具重要意義,呼籲山友於園區進行環境教育活動時,不攀折植物、破壞環境,共同守護山林。

MORE

追蹤七股潟湖生態 中山大學聚焦西南海岸監測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七股瀉湖是300多年前台江內海遺跡,至今生態多樣。中山大學今(5/9)日表示,與國科會合作成立聚焦「西南海岸」的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未來將針對七股地區潟湖生態系統與漁村社區發展做全面的監測及資料盤點,以做為永續發展的政策方針。 中山大學指出,監測包括環境變化、土地利用及社會結構、漁業資源等,做全面性監測、資料盤點及分析,還有地方經濟等,並評估人類活動及氣候變遷對生態和社會的影響。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海洋科學系「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西南海岸站」是長期社會核心觀測站之一,這項觀測站(LTSER)西南海岸站計畫主持人、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陳孟仙指出,西南海岸的關鍵核心議題,是視沿近海漁業要地隨著時代變遷,近半世紀七股地區的環境衝擊,將連結社會及自然科學方法跨領域做監測,了解社會經濟結構,以及漁業資源和生態系統的服務。 陳孟仙舉例,調查環境生態項目有七股潟湖水質、底質生物、海岸變遷等,用社會科學的方法透過利害關係人訪談及問卷調查,了解產業經濟及人口組成等外部資料,以掌握七股地區潟湖生態系統與社區發展的情形。 研究要為當地社區提供科學依據的資料,包括對漁業資源、環境變化、土地利用及社會結構做全面的分析,評估人類活動、氣候變遷等對生態和社會的影響。 圖/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表示,每個生態系統有其獨特條件,面臨的自然環境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都有差異,不能直接將一個地區的研究成果套用或預測另一地區生態系的變化,中山大學期許成為研究西南海岸的智庫。

MORE

寶盛水族生態遊樂區開發擬再啟 恐衝擊一級保育類珊瑚

【本報台北訊】寶盛水族生態遊樂區2009年取得環評許可,但受新冠病毒影響因此未依計畫期程開發,近期再向環境部申請開發內容異動欲取得許可。但環團憂心,本案開發恐衝擊一級保育類「福爾摩沙偽絲珊瑚」棲地;環委認為開發單位須補充說明與濱海公園的關聯性、變更前後土地使用的面積變化、施工及營運期間空汙管制措施,本案補正再審。 環境部今召開「寶盛水族生態遊樂區環境影響說明書變更內容對照表」專案小組初審,本案基地位於台灣東部三仙台風景特定區內,轄屬台東縣成功鎮三仙里,位於成功東北方約3公里處, 台11號省道112K處,東為三仙台島,西接高台南臨太平洋, 北至白守蓮。 開發單位寶盛海洋牧場開發公司說明,2009年取得環評許可、2011年完成事業計畫核定作業、2014年完成水土保持設施、2018年取得主題館建築執照核發及開工,但2021年受新冠病毒影響停止相關工程作業,今年4月再提出興辦事業計畫(第一次變更)及環說書變更對照表申請。 寶盛表示,此次變更內容包含取消濱海公園人工設施、修正音樂酒吧興建面積為578平方公尺,此外同步依現況修正開發期程並辦理興辦事業計畫變更申請;變更原因為遊樂區範圍因「地籍分割」,由54筆土地變更為102筆土地,面積由原7.2930公頃修正為7.238008公頃。 地球公民指出,此案通過環評距今已有15年,期間僅有兩次因應水保要求整地,並無正式開工,早已逾越環評法第16-1條規範的3年時間。 地球公民認為,此案開發會破壞在地居民、文化及生態系賴以存續的基翬海岸,該海岸不僅是部落傳統領域,更是一級保育類「福爾摩沙偽絲珊瑚」的棲地,呼籲環境部應先釐清環評程序是否完備、要求開發單位應重新提出環現差審議,確認環境是否有變化、舊的因應對策是否仍有效,並補做珊瑚礁調查。 經閉門會議討論後,環委要求開發單位應說明清楚本案與濱海公園的關聯性及相關權責單位;此案變更前後土地使用的面積變化,包含汙水處理廠、音樂酒吧、停車場等;補充施工期間營建工程及營運期間餐飲業空汙防制管理促施;另也要加強聯外道路交通規畫及補充目前執行的環境監測計畫成果。 寶盛水族生態遊樂區緊臨基翬海域,可能直接衝擊這塊海域的珊瑚礁生態。圖/地球公民提供 基翬海岸是比西里岸、芝田、基翬等部落的傳統領域,是傳承文化與生態知識的重要空間。圖/地球公民提供

MORE

海中拳王 雀尾螳螂蝦

文/朱莉雅 海底世界,美麗繽紛,最近屏東海生館展出一種在台灣附近海域捕獲、外形斑斕華麗的蝦子,兩隻「手」無時無刻像螳螂般輪流揮擊鐵拳,在海中行走時,常嚇得附近的蝦蟹貝魚類紛紛走避……真的不得不稱牠一聲「拳王駕到,所向披靡」…… 擁有如孔雀般美麗且讓人驚豔的海中生物,實際上居然是超級拳王,甚至被形容為「世上最兇殘蝦類」! 屏東海生館最近在館內台灣水域館觸摸池旁邊的海星缸內,展示一隻截然不同於海星的生物──「雀尾螳螂蝦」,其在海中行走時,彷彿就像孔雀開屏般美麗張揚、五彩斑斕,但四周的海生物卻紛紛走避,擔心一個不注意,就成了雀尾螳螂蝦鐮刀手下的掠食物。 五彩斑斕海底橫著走 學名為「蟬形齒指蝦蛄」的「雀尾螳螂蝦」,擁有漂亮如孔雀般的形體,從頭到尾各部位,由鮮豔的紅、藍、綠等多種顏色混搭而成。其身長可達18~30公分,身寬體長,雖然不是「橫著走」,卻十足不好惹。 「雀尾螳螂蝦」天生自帶捕食和禦敵利器,掠食足狀如可隨意屈伸的「鐮刀」,必要時可摺疊起來,變成一個實體的鐵錘,揮動時可發揮子彈般威力,快、狠、準擊碎甲殼類、貝類、螺類等動物的硬殼。 凶猛勾拳冒出電火花 其捕食方式,是伸出彈力十足的前螯勾,以50分之1秒的速度,狠很地往獵物身上敲下去,而且偷襲後還會不斷乘勝追擊,如同拳擊手般快速使用刺拳攻擊對手。其所產生的衝擊力,瞬間摩擦產生高溫,甚至能讓周圍的水冒出電火花,就連難纏的章魚也不是牠的對手。 「雀尾螳螂蝦」用來捕食的掠食足,是其發達的第二對顎足,前端則如錐子一般非常尖鋭,可以輕鬆刺穿動物的軟組織,根部則凸起加厚,可協助對獵物揮錘施力。不少潛水客不小心路過打擾到牠,護目鏡瞬間就被撞碎。 領域性強無影腳連擊 這種蝦類的領域性極強,個性也相當兇殘,公的母的都一樣,難怪會被視為動物界的「華麗殺手」。通常牠們會靜靜躲在岩洞或沙穴中,當察覺有獵物經過,便會出奇不意進行伏擊。 不過,生物學家認為,「雀尾螳螂蝦」骨子裡應該是個超級神經質的好戰分子,牠們之所以不斷揮拳,是因為牠只要看到眼前出現任何會動的物體或影像,都會想要挑釁攻擊、揮拳還擊,而且是無影腳般的瘋狂連擊,因此人們常在水族館看到牠不斷快速揮拳,原因即在於人影令牠忍不住「杯弓蛇影」了。 不適合有室友同一缸 所以雀尾螳螂蝦極不適合與其他水生物共養,就算體型相當或比牠大一號的水生物,也往往淪為其「拳下亡魂」,如果飼主把牠放進一個大魚缸,通常過沒多久,魚缸就剩下牠形單影隻,因為其他生物都會被牠想辦法滅掉,可見其不適合跟室友住在一起。 在深海中,「雀尾螳螂蝦」甚至會透過肌肉收縮振動,經由氣孔足發出隆隆聲,來捍衛領域及警告潛在的掠食者或其他物種必須「保持距離」。雀尾螳螂蝦還能夠檢測出水中的氣味,辨別來者是否可以掠食或偷襲。 雌蝦育雛期間不進食 雀尾螳螂蝦主要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海域,包括中國大陸的南海及台灣海域,平常棲息在潮間帶到水深30公尺內珊瑚礁、岩礁或岩礫海域,22~28℃的水溫環境中,能在屏東海生館近距離目睹,看到的遊客都相當驚豔。 目前,動物學者對雀尾螳螂蝦的生長史,尚不很十分清楚,推估其壽命應在4~6年間。繁殖期間,雌蝦會產下幾萬枚暗紅色受精卵,為了保護後代的安全,雌蝦會一直在胸前「環抱」著卵,直到孵化為止 。過程中,雌蝦會對卵塊進行育雛、護理、清潔和充氣,幾乎都不進食。 僅可遠觀千萬別伸手 屏東海生館歡迎遊客可搭配每天3個時段觸摸池開放時間,透過解說員解說更加了解潮間帶生物,也可到一旁的海星缸,觀察穴居在沙地裡美麗的雀尾螳螂蝦。 但館方特別提醒民眾:若有機會在水族館看到雀尾螳螂蝦,千萬別輕易把手伸進玻璃缸內。曾有科學家下海捕捉時,即便戴著內裡刷毛的潛水手套,也被弄傷了手指,血流不止。帶回實驗室放在量筒裡,量筒也被其擊得粉碎,兇猛可見一斑。 全能眼 可360°轉動偵測 雀尾螳螂蝦的眼睛相當厲害,兩眼可以分別獨立運作,360°無死角的快速轉動、偵測感知周遭環境。複雜的複眼結構,可偵測比人類更廣域波長的光線。 雀尾螳螂蝦的眼睛裡,擁有12種可探測顏色的感光細胞,因此能看見12種原色。牠的獨特視覺能力,還能夠看到其他動物所無法看到的「另一個世界」──具備第4種類型的視覺系統,擁有能夠察覺左旋或右旋圓偏振光的能力,透過這種視覺系統,生物間可祕密地進行交流溝通,同時也有助於更快找到適配的另一半。 事實上,雀尾螳螂蝦「捕食」與「辨色」的兩種強大技能,也提供了人類科學家不少創作及發明的靈感,並因此做出了強韌度高的織品,以及能夠感知顏色和偏振光的超敏感相機……等仿生科技產物。 敲擊5萬次 鐵拳才損壞 「雀尾螳螂蝦」除捕食方式讓人大開眼界,牠也是世上攻擊速度排行第2快的生物,僅次於兵蟻尖長又有力的大顎。其速度之快,就算沒有直接命中目標,只要被其揮拳形成的衝擊波打中,海生物也會受傷不小。 從網路上流傳的影片中,可以看到牠像螳螂爪一樣伸曲足肢,瞬間施展「爆裂拳」,僅10萬分之1秒便捶爆所捕獲之螃蟹(甲殼類生物)的外殼……因此海中的蝦、蟹、貝類、小魚,沒有一類生物想和牠不期而遇。 驚人的是,雀尾螳螂蝦的「武器」重量輕且耐衝擊,大約敲擊5萬次後才會損壞。為了避免耗損影響戰力,雀尾螳螂蝦會透過周期性的蜕皮,來更新補強掠食足的硬度及強度。 蜕皮後的第二對顎足,武力值會暫時變脆弱,卻仍極具攻擊性,即使對入侵者搆不上什麼威脅,也夠對手嚇出一身冷汗了。等甲殼變硬後,雀尾螳螂蝦依舊是海洋世界中無可匹敵的拳擊手。 此外,其彈撞力具備撞裂水族缸的實力,專家提醒,喜好水生動物的人必須出動「防彈玻璃缸」才能安心飼養雀尾螳螂蝦,畢竟,過去真的有玻璃缸被牠彈破的紀錄。

MORE

帝王蝶 數代接力往返4800公里

文/林芝 在一般人認知中,候鳥及大型動物為了繁衍和食物,會進行長距離的遷徒,然而在北美洲卻有一種蝴蝶──大樺斑蝶,每年不辭辛勞往返,單趟飛越4800多公里,於五大湖區和墨西哥間,進行全世界最大規模的昆蟲遷徒行動…… 帝王蝶是世界上唯一能夠超長距離、定期遷徒的蝴蝶品種。特別的是,牠們在群體遷徙過程中,不是靠單一代蝴蝶完成使命,而是經過3~5代循環,才能接力完成遷徙,整個移動過程,詮釋著自然的律動和生命的震撼。 每隊百萬隻振翅齊舞 美加邊境「五大湖區」(蘇必略湖、休倫湖、密西根湖、伊利湖、安大略湖)附近,有一種大型樺斑蝶,由於無法在低溫的環境中生活,每年8、9月夏天即將結束時,就會開始往南方遷徙,10月~隔年3月,落腳至墨西哥中部的冷杉林中度冬。 大樺斑蝶又稱為「蝴蝶之王」或「帝王蝶」,其令人驚歎的遷徙之旅,總數量曾高達5億隻,堪稱昆蟲界的超級壯舉。族群分批遷徙,每趟都有數萬到百萬隻結隊出發,在陽光下舞動翅膀高飛,最遠飛行4800公里,憑著各自的觸鬚精準定位,進行一代又一代的南來北往遷徙。 年年往返並精準定位 帝王蝶族群周而復始地在墨西哥中部,和美國、加拿大之間,長距離翩然往返,甚至能夠奇蹟般地找到自己祖先曾經居住過的那座森林、那棵樹、那片草地,這種獨特又持續的行為,讓科學家和自然愛好者驚歎不已。 每年8月至初霜,帝王蝶開始從五大湖區出發向南,僅靠每天短暫休息,飛抵墨西哥中部的「米卻肯州」山谷內冷杉林中;而10月左右,洛磯山脈另一批帝王蝶群,也開始陸續南遷到墨西哥「米卻肯州」的神殿內,有少部分族群則僅飛至加州南部度冬。 吹動樹梢驚見蝴蝶雨 此時墨西哥中部2000~3000公尺山上、帝王蝶聚集的「蝴蝶谷」中,會迎來一場異常華麗的蝶舞大戲:數千萬至上億隻精靈舖天蓋地,全部棲息在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叢林中,慢慢藉由陰涼、潮溼的環境,恢復長途跋涉所消耗的體力,同時準備在15℃以下低溫中進行冬眠。 成千上萬隻帝王蝶聚集在歐亞梅爾杉樹上及草叢上,一切能夠立足棲身的地方,都密密麻麻擠靠著無數蝴蝶,只要風一吹動樹梢,就可以見到橘橙色「蝴蝶雨」飄落的奇景。 幼蝶吃飽喝足忙啟程 帝王蝶之所以群體聚集,是為了相互取暖,因為牠們將在此冬眠到隔年春天,天氣變暖後才會逐漸甦醒,接著交配和尋找馬利筋(習稱「乳草」,景觀植物)產卵,完成最後的使命……破蛹而出的新一代帝王蝶,則接續先代任務,開啟新一年飛返五大湖區的遷徙旅程。 帝王蝶的重要食草馬利筋(乳草),春暖發芽盛開,新一代帝王蝶吃飽喝足後,正式告別墨西哥,舒展美麗的翅膀,成群結隊飛向藍天,先抵達美國德州及奧克拉荷馬州打尖休息,再飛越海灣,來到佛羅里達州,接著就一路北上。 來自食草的天然保護 帝王蝶的飛行路線,是追隨賴以生存的兩種植物──度冬棲息的墨西哥歐亞梅爾杉樹,和主要食草北美馬利筋。牠們每天飛行130公里,一旦精疲力竭來日無多,便會在馬利筋樹叢的葉子上產卵、繁殖後代,完成生命傳遞。 8~12天內化蛹成蝶,立刻吸食乳草,並跟上行程。幼蝶對馬利筋情有獨鍾,雖然馬利筋本身有毒,卻是牠們唯一的食物來源,所以不但不會傷害幼蝶,反而因為此植物有個怪味道,能阻止其他動物捕食,使自身得到自保。 南下一代及北上數代 帝王蝶的生命周期,最神奇之處在於其世代循環傳承,南下及北上竟全然不同。 每年8月從五大湖區南下的橙黑羽色帝王蝶,是北返後夏末最後產下的一代,牠們的壽命可長達8個月,南飛途中並不繁殖後代,而是一鼓作氣飛往墨西哥,等到隔年春天北返前才產卵壽終。 相對的,帝王蝶北上遷徙途中,會歷經3~5代的生死循環,才能順利完成從中美洲飛向北美的任務。過程中所生出的第2代、第3代、第4代帝王蝶,存活的目的似乎僅為接續飛行和繁衍使命……牠們的壽命僅6周左右,擁有一對黑白相間的翅膀,與越冬父祖輩身上的橙黑羽色並不相同。 飛抵五大湖區後出生的大樺斑蝶,一般壽命為6~8周,只有夏末最後出生的一代,會活超過7個月,因為到了當年8月底,牠們體內的生命時鐘,會提醒牠們:再度啟程南飛的季節到了…… 小百科 神祕的帝王蝶 帝王蝶又名:黑脈金斑蝶、大樺斑蝶、帝王斑蝶、君主斑蝶,是北美洲相當常見的斑蝶,不少學校也會帶著學生從蝶蛹開始學習飼養、觀察斑蝶的一生。 事實上,19世紀時,世人曾先後在紐西蘭、澳洲發現過帝王蝶,顯見其分布範圍十分廣泛。在北美洲、南美洲、西南太平洋、東南亞、澳大利亞北部與東北部,都可見其蹤影。有些甚至遷徙至俄羅斯、亞速爾群島、瑞典及西班牙……但最具規模的族群,則是在北美五大湖區。 在帝王蝶的翅膀上,有顯眼的橙色及黑色斑紋,翅膀寬8.9~10.2公分,翅脈及邊緣為黑色,邊緣有兩串細白點,雌蝶的翅脈更為深色,雄蝶體型較大、翅脈較窄,後翅中央有一斑點可以釋放費洛蒙。 翅上的白點,科學家研究認為,這些大小白點,有助於降低帝王蝶長途飛翔時的阻力。至於牠如何能在隔了幾代後,仍能回到相同的過冬地點,則有待研究。 科學家推測,似乎牠們是從其生理節奏及太陽的位置而遺傳了遷徙的路線。此外,除了美洲和台灣的斑蝶有越冬遷徙現象,紐西蘭的斑蝶也會有短距離的遷徙行為,但在全年溫暖的百慕達,當地出生的帝王蝶,則會全年留在島內。

MORE

林芝宇 賴瑋婷 讓台灣雜草被看見

文/程憲 即便是家族在台灣已傳承數代的人,或是徒步、騎單車環台多次的人,相信少有人知道:原來台灣竟有200多種雜草可食! 2020年底,台北市延平北路三段大橋頭(延三市場)附近,一間老宅改造而成的「雜草町Grassland」正式掛牌開放了,在無處不文青又充滿設計感的空間中,充滿了青草晒乾和沖泡後的芳香,希望讓人在其間找回與土地的連結。 台灣雜草半數能入口 「雜草町」兩位創辦人林芝宇、賴瑋婷,悠然寫意的在町內或上課教學,烘晒各式經查證安全可飲的雜草;或拿著書法謄寫的茶單,向來客介紹多達101種台灣雜草茶;或讓出空間請專人來分享書香及各國旅遊經驗;或彈奏來自蒙古草原的馬頭琴,再隨性吟詠一段草原民族熟悉的「呼麥」(阿爾泰山脈一帶居民模仿自然界聲音的「雙聲」演唱技法)…… 參與其中的,有不少是上了年紀的老台北人,或隨口唱一段「思想起」的阿公阿媽,但更多的,是口耳相傳後尋覓而來的好奇年輕人,對雜草學內涵感到新鮮的年輕學子,以及自日本、香港慕名而來的眾多觀光客……並因而在國內各地進行駐村研究,去年9月更受邀前往日本西會津和松戶參與分享會和講座。 拜師式微的青草藥學 2014年,因為一趟單車環島旅遊而愛上台灣雜草的林芝宇,曾在南台灣跟著老師尋找各地特有雜草,也喚醒她幼時成長於彰化員林的記憶,於是創立「雜草稍慢Weed Day」,雖然平日在設計工作室,從事大學所學「視覺傳達設計」工作,但閒暇時全都在向青草藥師學習,同時找草、玩草、種草、晒草、喝青草茶…… 取名「雜草稍慢Weed Day」的喻意:除了希望日常生活中,日日有雜草相伴而活,更期待現代人在「稍微慢一點」的步調裡,與土地一起生活、一起脈動,隨興品嘗一杯充滿草香、淡而有味的不知名雜草茶。 好夥伴加入如虎添翼 「成立前4年,我經常到田野採草,學習製作青草茶,希望讓雜草被人『看見』,雖然創業過程收入微薄,但感受到土地的豐盛和愈來愈多的回響。」林芝宇最感謝的是,2018年,另一位團隊夥伴賴瑋婷出現了,兩人理念相同、一拍即合,賴瑋婷更向家族長輩,提議想將大橋頭伯公舊診所改造為文青小館。 嚴格說起來,兩人的相識,算是「千里有緣來相會」。 賴瑋婷的父母在國中時期,舉家移民美國。賴瑋婷是在美國出生長大,中學時,因為爸爸任職於美國一家國際企業,正巧被派任為台灣區負責人,那幾年,賴瑋婷在台北美國學校就讀,大學時則獨自返回美國一所女子大學讀哲學系。 「大學時必須住校,學校正好位於郊區,校內校外有很多天然的植物花草,我也因為喜歡在大自然沉思,愛上花草樹木……」賴瑋婷在美國讀完大學後,因為思念台灣,也覺得在台灣更能有所發揮,決定再度返台,從事藝術策展工作。 跟著媽祖遶境去採集 兩人相識後,決定辭職離開辦公室,除了環島採集野草,也遊走城市、鄉村與自然山野,環島拜訪各地小農家、有機農場、了解自然農法,並曾跟著大甲媽祖遶境路線採集沿線閒花野草,經過挑選、剪段、日晒,沖泡出一壼古早味青草茶…… 兩人並設計各種有趣的體驗課程、戶外活動和工作坊,透過親近大自然的方式,結合理念相近的組織和社團,引導人們認識周遭的雜草,重拾對土地的尊重,努力傳遞人與人、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真實卻又深不可測的訊息。 改造老屋為土地煮茶 為了全力推廣雜草學,兩人決定斥資將賴瑋婷家族的老宅,改造成「雜草町」藝文空間,做為推廣基地。然而就如眾所周知,想要改造一個閒置多年的老宅,光是清除充滿記憶的數代祖輩留存的器物及照片,擺平親友間的疑慮和建議,就是無比重大的工程。 所幸在兩人的堅持和努力下,「雜草町」成為一個充滿生命力和故事的場所,不但凝聚瑋婷家族親戚們的心,得到令評審驚豔的老屋新生大獎,更在疫情期間正式對外開放,實現兩人「為土地煮一鍋茶」的心願,也展現了她們對於傳承和創新的堅持。 天生地養的孕育配方 近3年來,林芝宇和賴瑋婷被外界形容是「採集藝術家」,她們曾和百年老校太平國小借用一塊校地,以隨風吹來及土地本身蘊藏的種子,種出「天生地養」的雜草,作為「土地孕育的配方」。 「不少人一看到草地,就會直接聯想到『有蛇』,其實蛇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之一,要在都市環境生存還真不容易。」林芝宇經常認養草木自由叢生的綠地,最受困擾的就是常被舉報「有蛇藏匿其中」,此外不少餵食浪貓浪狗的愛媽,常喜歡將食物放草地中,吸引貓狗群聚踩踏,也讓兩人困擾不已。 建立人與土地心關係 在台推廣雜草學近10年,林芝宇著有《雜草稍慢 Weed Day》小誌及《台灣雜草茶系列.土地孕育的配方》系列創作,希望能建立「人」與「土地」的心關係。 林芝宇說,在人們視野中並不起眼的雜草,其實擁有強韌的生命力和多樣的潛力,雜草在生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土地中的先驅植物,可為土地開路並維持生態平衡、增加有機質,是環境永續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林芝宇和賴瑋婷都認為,台灣的土地生態是被漠視和干擾的,也痛心台灣連原始深山都會噴灑除草劑,因此積極發起「當代採集」行動,透過雜草的認養行動,嘗試在都市中復育綠地,讓雜草能夠在各種土地上自由地生長,維護土地生態和孕育生物多樣性。 不僅如此,他們還將雜草的美感延伸到「草根筆」的藝術創作,以視覺方式呈現植物的原貌,同時透過飲食、採集和製作,讓人們親近雜草,了解到雜草的價值。 「雜草蘊藏台灣的百草文化,也是耐受性強,能夠維護生態多樣性的植物,與其丟棄,不如煮一鍋雜草茶,為土地發聲,讓大家了解雜草可以如此親近人。」林芝宇、賴瑋婷希望現代人,都能透過和土壤、植物、昆蟲、一陣風、一杯茶……的連結,重新體會到與土地相處的踏實感,重新連結上自然的生命力。

MORE

台灣海域鯨豚種類多

文/彌生 又到賞鯨季節,屏東雖然不算是傳統的賞鯨景點,當地海洋生物博物館卻順應季節推出各項海洋教育活動,鼓勵民眾認識台灣海域各類鯨豚,希望民眾了解:歷經「大捕鯨時代」後,全球海中鯨魚數量急速下降,加上現今海洋環境布滿多種危機,讓鯨豚的生存變得岌岌可危。 有鑑於守護鯨豚刻不容緩,海生館從本月起至6月23日止,針對連續假期進行鯨豚教育,推出「遨游鯨之國」限定活動,除透過LINE解謎闖關遊戲,並藉著導覽圖卡串連起館內與鯨相關的展區,從食性、身體構造到海中優游行為等,全面性的認識這群海中精靈。 在入館民眾部分,海生館也將層層疊加民眾的「鯨」典知識,了解鯨豚面臨的困境,最後寫出屬於自己的海洋守護宣言。活動期間,民眾亦可透過「鯨豚迷航記」活動化身為鯨豚,感受以回聲定位映射出海底世界環境,因為海洋噪音擾亂了自身的定位系統,而在海洋中失去方向,協助迷航的鯨魚回家。 根據台灣不同單位歷次調查,以及歷年來賞鯨船海上觀察的結果,台灣東海岸北中南不同海域的鯨豚種類歧異度相當高,且在不同季節及月份,可以看到不同種類的鯨豚。 相較於東岸,台灣的西海岸也有露脊鼠海豚、中華白海豚、瓶鼻海豚等鯨豚,只是西岸海上調查的資料較為缺乏,不過就現有鯨豚擱淺所得的資料顯示,西岸應有其他尚待發現的鯨豚種類。 目前曾在台灣東海岸出現的鯨豚種類包括: 1. 海豚:飛旋海豚、花紋海豚、熱帶點班原海豚、弗氏海豚、瓶鼻海豚、真海豚。 2. 鯨魚:區分小型鯨和大型鯨。小型鯨包括偽虎鯨、瓜頭鯨、小虎鯨;大型鯨則有領航鯨、虎鯨、抹香鯨、大翅鯨,和比較害羞的侏儒抹香鯨、小抹香鯨、喙鯨等。

MORE

綠蠵龜回小琉球產卵 海保署裝發報器掌握洄游動態

【中央社高雄訊】海保署昨天為今年第1隻產卵綠蠵龜安裝衛星發報器。這是海保署首次在小琉球進行產卵母龜洄游追蹤,期待透過後續定位回報資訊,了解產後洄游路徑及覓食棲地。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台灣咾咕嶼協會昨天在屏東縣小琉球肚仔坪為今年第1隻產卵綠蠵龜(Chelonia mydas)安裝衛星發報器。這是海保署首次於小琉球進行產卵母龜洄游追蹤,期待透過後續定位回報資訊,提升對小琉球產卵母龜於產卵期間、產後洄游路徑及其覓食棲地的瞭解。 海保署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民國102年首次紀錄編號TW4425母龜在小琉球上岸產卵,此後平均每2到3年都有上岸產卵紀錄,今年牠第5度回到小琉球產卵,經量測其背甲直線長達116公分,相對高於111年5隻產卵母龜平均值(104公分)。 海保署指出,這隻母龜已在4月產下3窩卵,等待牠第4次上岸產卵時裝設衛星發報器,試圖了解產卵期間洄游範圍,以及產後洄游路徑。台灣咾咕嶼協會為了讓海龜有乾淨產卵環境,9日在肚仔坪沙灘辦理淨灘活動,共清出245公斤垃圾,沒想到當天晚上編號TW4425母龜就上岸產卵。 海保署說明,今年委託台灣咾咕嶼協會辦理「小琉球產卵母龜生殖暨周邊海龜調查」,自3月進行產卵母龜生殖監測,並在4月3日記錄到爬行痕跡與疑似原地覆沙,直到4月17日確認此為編號TW4425的產卵母龜,協會也在卵窩放置溫度計,希望記錄全球暖化對於稚龜雌性化影響。 小琉球在102年有2筆產卵母龜產後洄游紀錄,一隻繞過台灣南部沿著黑潮往北,一隻穿過台灣海峽往中國沿岸游去,期望這次的衛星追蹤可以了解這隻母龜產後的遷徙路徑,作為規畫海龜保育措施參考。 海保署呼籲,每年5到10月是台灣地區海龜繁殖季節,澎湖望安、台東蘭嶼跟屏東小琉球都是重要產卵棲地,民眾海域或沙灘遊憩活動時務必留意。

MORE

物候調查 看嚴冬、暖春花朵生命周期變化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天候對於植物的生態有很大的影響,不僅考驗開花季節,也影響果實及產量。中山大學助理教授張楊家豪以20年的時間監測亞熱帶雨林福山森林動態,精準掌握山龍眼夏賞花、冬賞果等時節,還綜整嚴冬暖春加速、暖冬寒春則放慢花朵腳步周期。 張楊家豪今(4/29)日指出,為瞭解氣候變化對亞熱帶雨林森林植物開花時間的影響,從2002年夏天起便在福山植物園的原始森林中,規畫一個面積25公頃的亞熱帶的森林動態樣區,並布放106張種子網。20餘年來每周進行一次調查,記錄植物開花、結果的物候周期,持續至今。 期間還搭配林業試驗所以每年至少出現在10個網子、具有16年以上開花紀錄為基準,挑選資料中具有超過500筆開花資料的16種植物,包括大明橘、香楠、紅楠、栲屬樹木、山龍眼、冇樟等,分析氣溫、日照量、雨量以及光照周期對開花時間的影響。 團隊指出,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季節的氣溫變化對於植物開花時間有不同的影響。如多達30種植物附生的「樹木公寓」,就為中低海拔森林重要樹種長尾栲,提供許多空間讓附生植物借住。 而長尾栲花期與紅楠、香楠相似,彼此對溫度的敏感點又不同,早秋溫度決定了長尾栲花期,長尾栲需歷經2周周期均溫低於19度的冷刺激後,等待4至5個月即含苞待放,反之則使花期延後;紅楠需2至3個月的均溫低於17度、香楠需低於19度,蓄積能量,等待2至3個月後才開花。 團隊說,山龍眼夏可賞花、冬可賞果,每年5至7月開花,花序成串下垂,有特殊的卷旋現象,如煙火綻放,非常好看,而其它植物也有精準的花期追蹤,都和氣候、溫度及日照息息相關。 圖/中山大學提供 張楊家豪表示,團隊研究彙整並證實多數植物花季與過去一年的溫度變化關系密切;「春、夏季溫度愈高開花時間提早,秋、冬季的低溫冷刺激開花,暖冬延遲開花時間」。 團隊的相關研究資料也有助於繪製成台灣追櫻、賞楓地圖。

MORE
/7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