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社論 | 人間福報

社論

社論--面對新局勢的挑戰

隨著賴清德總統五二○就職典禮的接近,台灣朝野之間的相對攻防不斷出現。從國會到參加就職典禮的儀節,固然有諸多議論,但無論如何,民間總是對賴清德就職後可能帶來的新政府、新氣象,還是有所期待的。 事實上,賴清德雖是繼承蔡英文時代的相關政策,但他所面對的國內外情勢,卻更加複雜了。也更需要智慧、魄力和勇氣,去面對新的時代、新的局勢、新的挑戰。 首先是國際局勢。俄烏戰爭依然延續著,並且很顯然有長期化的趨勢。北約國家在戰爭拖長兩年多以後,顯得力不從心。而美國在財政與武器的供應上,也顯得左支右絀。因此如何結束這場戰爭,將是歐美諸邦要面對的艱難抉擇。而如果長期化之後,對台灣又會是什麼樣的局勢呢? 除了俄烏戰爭,還有以色列和哈瑪斯的戰爭也在中東延續著,這將使得美國必須動用相對的資源去應付這兩場戰爭。而在亞洲,美國本來試圖抗中所發動的圍堵,包括結合日、韓、菲等,形成為一個新冷戰的同盟,現在看來是難以全力以赴的。台灣處在這樣微妙的局勢裡,等於是在強國的夾縫中,要尋找自己的生存之道,顯然要特別小心應對。 再則,賴清德要面對的國內局勢是朝小野大。他不再有蔡英文時代一黨獨大,掌控行政、立法、監察諸大權的優勢,而是只擁有百分之四十的支持度,這跟當年陳水扁非常類似。現在國會也是由在野黨居多數,朝野攻防特別劇烈。賴清德勢必要面對一個相對分裂的局勢。賴政府將無法採取蔡英文時代那種激烈對抗,壓制國會、操弄政局的模式,而是必須形塑一個朝野可以對話、共同協商、共同應付國際變局的新關係。特別是兩岸關係緊張,朝野之間若能合作協調,扮演不同角色,或可對緩和兩岸局勢,維持和平大局有所幫助。 而新政府內部的人事也將面對世代交替的挑戰。新內閣之中不乏過去的學運世代,如今都已是五十幾歲的中年,扁政府時期的舊部如馬永成、羅文嘉、林錦昌等人,或許是未來培養的接班梯隊,但如何培養足夠氣度與智慧,寬廣的世界觀,以應對未來變局,這是對賴清德的另一種考驗。 未來我們將看到一個不斷適應新時代的民主模式。朝野都必須重新學習適應,建立共識,才能一起建構台灣的未來。台灣的民主經驗還是非常的「年輕」。比起歐洲有兩三百年歷史的資本主義、議會民主政治,台灣還在學習之中。不僅政治人物必須去適應新的變局,更重要的是民主政治的權力來源是人民選舉,當民意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國際局勢的巨變而改變時,政治人物也必須隨之改變,否則就會被淘汰。 當台灣民意因俄烏戰爭、以哈戰爭的殘酷死亡,而覺悟開始反對戰爭,渴望和平的時候,執政者就應該順應民心,提出可以維持和平的長治久安對策,而不是再去挑動對立,製造仇恨,演變成以分裂的台灣,去對抗強大的國際勢力。朝野和解,安定團結,終究是朝小野大的政局必走的路。這是賴清德領導政府的第一課,也是國會應積極學習的課題。

MORE

社論--跨越護欄 踩踏紅線

社論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出訪歐洲期間,宣揚中歐合作、支持歐洲戰略自主,藉以突破美國設置的防中護欄。華府日前再度聲援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世界衛生大會,挑戰中方設下的敏感紅線。 華府在美中設置護欄有兩層意思,一是管控美中分歧,維繫對話管道暢通,防止競爭轉為衝突失控。二是限制北京擴張,積極與盟友日韓澳菲分別在東海、南海舉行聯合軍演,意圖把中國軍力圍堵在第一島鏈內;再加上科技戰、貿易戰等層層護欄把關,確保美國領先地位。 鑑於美國已把中國列為戰略競爭對手,加大力度拉攏歐盟共同應對中國,因此習近平就把今年首訪地點選定歐洲,做為跨越美國護欄的突破口。習近平出訪法塞匈三國期間,突顯中歐是「朋友、夥伴」,呼籲歐洲要堅守「獨立自主」,雙方關係是和平、合作、友好的「典範」。他在出訪第一站法國就點出中歐關係「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於第三方」,呼應法國總統馬克宏稱歐洲「絕不能成為美國的附庸」、不讓美中任何一方將其推向一邊或拉向另一邊。 眾所周知,歐洲的安全倚仗美國,經濟則需要中國。在美中科技戰中,雖然荷蘭被迫配合禁售中國先進光刻機而損失大訂單,但是對於美國提出的脫鉤斷鏈、小院高牆,歐洲國家大多態度趨向保守,不願一面倒向美國,畢竟任誰也不願因站隊美國而坐失龐大的中國市場商機。 習近平此行大打歐洲牌,強調中歐不存在地緣政治矛盾,中歐沒有冷戰,希望歐盟能樹立正確對華認知,共同防止新冷戰。北京勸說歐盟不必捲入美中冷戰,不要加入美國護欄,應是初見成效。 至於北京與華府互動時,明確表明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強調其核心利益絕不容受損,決不會聽之任之。 對於北京設定的紅線,拜登總統直言「我們就是需要搞清楚紅線在哪裡?」因此華府口頭上宣稱不支持台獨,同時又以行動支持台灣開展國際空間。日前美國國務院援例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今年在瑞士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讓世界受益於台灣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美國參眾兩院外交委員會聽證會上,進一步表達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等。同時,華府還詮釋解讀了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指決議內容並沒有決定台灣地位,是北京歪曲、濫用;這是美國為了排除擴大台灣國際空間的障礙,所做出的釜底抽薪之舉。 其實早在馬政府主政時期,台灣順利獲邀以觀察員身分出席包括世衛大會等多項國際組織會議,但蔡政府卻被拒諸門外。馬政府能做到,而蔡政府不行,北京歸咎是蔡政府拒絕承認九二共識,致使台灣參與世衛大會的政治基礎不復存在,並指美方有關舉措實質上是縱容支持台獨;針對華府無視紅線示警,頻頻採取切香腸、踩紅線做法,北京指摘就是政治挑釁。 華府的護欄,攔不住北京持續走出去;而北京的紅線,亦擋不了華府不斷踩底線。如何精準切香腸又不致傷到手指,有待美中雙方的分寸拿捏。兩大之間難為小,處於美中角力過程,波濤洶湧,五二○之後新政府如仍延續蔡政府路線,台灣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所屬國際組織仍難樂觀!  

MORE

社論--李顯龍的演說深意

擔任新加坡總理近二十年的李顯龍,於五月十五日卸任,交棒給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五月一日他發表重要演說,回顧新加坡的發展,置重點於未來展望,勉勵新政府和人民發揚優勢,面對挑戰和機遇。 台海兩岸媒體及網路平台,多面向討論他講述的內容;因為他沒有複誦自己的政績,反而提醒新加坡不能被眼前的成功和聲望沖昏頭腦,新加坡人要更積極優化制度,專注建設,穩定內政,善處強鄰。 他提出社會凝聚力、長期規畫、政治穩定與信任,是治政硬道理。新加坡面積僅七百餘平方公里,相當於六個新竹市;聚居了多元族群,官方語言就有馬來語、英語、坦米爾語、華語四種;宗教信仰各異,主要的有伊斯蘭、印度教、佛教和天主教、基督教。 他強調必須建立能因應國內外局勢的優秀制度,將國內事務處理好。如包容不同族群所連結的文化風俗,避免利用宗教、語言製造分歧,而傷害到政治穩定和信任。他說將內政處理得好,才是建立國際聲望的基礎。 他在演說中還提醒,國際局勢不斷變化,在地緣政治日益緊張的背景下,要與大國保持良好關係,要廣交朋友,也要與馬來西亞、印尼兩個近鄰加強合作,解決長時間懸而未決的雙邊問題。 他期勉新加坡人守護卓越精神,著眼未來,持續一個充滿活力和包容的經濟環境,擴充並深化與國際貿易夥伴的合作,吸引更多外資,鞏固新加坡做為區域和國際樞紐的地位。 他說:「如果我們的制度失靈,變得受民粹主義、部落主義、本土主義困擾,或者像其他一些國家沉迷於短期利益,那麼我們肯定會沉淪。即使只變得普通、平庸,我們就已經會有大麻煩。」 李顯龍這篇講詞,反映一位從事公共服務近四十年的領導人,常懷憂患意識,心所謂危;居其位,視維持社會和諧為永久工作,絲毫不敢懈怠,且真心誠意地調和種族、語言、宗教等可能導致分歧的意識,大力維穩。 新加坡也建構國防武力,擁陸海空三軍還造潛艦;但所持政略、戰略是善處強鄰,與中美歐等強權保持良好、等距關係,不靠邊站隊,以新加坡為主體,盡其在我地保障人民利益。 新加坡能控扼的麻六甲海峽,被日本視為生命線;二戰時日軍攻馬來西亞,占領新加坡,就為掠奪南洋資源以其為續命丹。 台灣地理位置略似新加坡,是亞洲東向的關鍵島嶼,與大陸隔一海峽,最窄處僅一百三十公里,卻成美、日等強權亟欲掌控之地。 但台灣比新加坡幸運,社會構成要素比新加坡單純,種族逾九成是大陸移民,炎黃子孫;語言文字相通,生活習俗同源,宗教信仰一致。 可是當新加坡致力於對內,強化族群凝聚力,維持政治穩定和信任;對外,善處強鄰,與大國保持良好關係,並創新經濟,讓人民生活變得更好,低收入家庭得到照顧之際;台灣卻因選舉等法制失慮,黨派在鞏固相對多數選票目標下,切割分化,討好附從選民,而未為全民利益綢繆。 建議台灣從事公共服務的黨派中人,應細思李顯龍卸任前演講的深意,優先處理好內政事務,規正黨派腦們利用社群分裂,圖選舉之利;嚴辦特權貪腐和政客弄權。全民期待擁有和平穩定的環境,助百工百業追求卓越,創新能量,改善人民薪資倒退的窘狀。

MORE

社論--巴黎奧運與全球停戰

第三十三屆夏季奧運會將於七月底在巴黎舉行,法國總統馬克宏呼籲在巴黎奧運期間全球停火止戰,得到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呼應。 歷史上確實有過交戰方基於尊重奧運精神,願意在奧運會期間暫息干戈;那麼俄烏和以哈這兩場國際關注的戰爭,有無可能以巴黎奧運為契機,暫時停火乃至止戰呢?目前來看,情勢似乎不太樂觀。 以哈衝突已經七個多月,哈瑪斯六日突然表態接受埃及與卡達等國斡旋的新停火提案,加薩街頭一度出現慶祝活動,卻被以色列拒絕。以國原預設哈瑪斯不會接受停火提案,已準備展開軍事行動,之後更派出戰車,兵臨與埃及接壤的拉法,對南加薩發動空襲,使在埃及的停戰談判則以無結果告終。 以色列堅持向拉法揮軍,理由是「恐怖分子尚未殲滅」。問題是這必然殃及無辜,引起國際譴責。美國總統拜登已挑明,若以色列全面進攻拉法,就要暫停供應武器給以國。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正身陷來自內外的政治壓力,因為他的聯合政府仰賴極端猶太民族主義成員支持,他們要求若不能完全占領拉法,將退出內閣。以國一旦同意加薩停火,等同宣告政府垮台。 納坦雅胡的如意算盤是進入拉法之後,可以宣告清剿哈瑪斯的戰略目標已達成,此後直接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和談,與哈瑪斯則只需要單獨談判釋放人質。這個盤算能否實現,關鍵則在於美國。 美國近日爆發連串大學校園示威浪潮,同情巴勒斯坦人的示威者控訴以色列「種族滅絕」,軍事行動的正當性受到質疑。華府也希望以哈雙方盡快停火,否則校園運動可能沒完沒了,不利於拜登在十一月大選尋求連任。 另一方面,習近平六日與馬克宏會談後,雙方發表關於中東局勢的聯合聲明稱,當務之急是立即實現可持續停火及具體落實「兩國方案」,確保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做為鄰國和平共處,共同以耶路撒冷為首都。 國際社會普遍贊成「兩國方案」,包括力挺以色列的美國。不過「兩國方案」涉及太多政治和宗教上的矛盾與糾纏,例如聖城耶路撒冷的地位問題,如何使之變成和平共處的「兩國首都」,絕對不是簡單的事。 至於打了兩年多的俄烏戰爭,各方現在寄望於六月十五日至十六日在瑞士舉行的第四次國際和平會議,瑞士外交部五月初表示,已邀請超過一百六十國參加,但俄羅斯並不在其中。類似的和會過去已經舉辦多次,因俄羅斯堅持烏克蘭要接受俄國併吞目前占領的烏國領土,最後都只有烏克蘭參加,以致一無所成。 但俄烏戰爭一直拖下去,對整個歐洲都沒好處。德國總理蕭茲於四月訪問中國時,已經獲得習近平表態支持這次和會,法國總統馬克宏藉著接待習近平來訪進一步加碼,希望他能勸服即將到訪的俄羅斯總統普亭,在中國保證支持下參加和會。如果俄羅斯能夠參加瑞士和會,配合自七月底開始的「奧運停戰」,俄烏戰爭就有長期停戰的可能。

MORE

社論--把握和平契機

社論 賴清德即將就任總統,在他發表就職演說前夕,美中台各方都在營造和平氛圍,期待賴清德的就職演說不要出格,最好還能釋出各方都可以接受的話語,以期祛除大家對台獨走向的疑慮,同時舒緩兩岸緊張關係,為恢復交流與長遠和平鋪墊較堅實基礎。  自從馬習會後,兩岸關係出現改善曙光,國民黨政治人物相繼赴大陸訪問,陸方藉著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率團訪問之際,宣布將恢復福建居民到馬祖旅遊,並在平潭到台灣的海上客運直航復航後,恢復福建居民赴台團隊旅遊,也將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依法依規批准符合大陸檢疫要求的台灣文旦柚等農漁產品輸入大陸。國台辦並向民進黨喊話,期望台方盡快全面恢復兩岸海上及空中客運直航。 這些舉措無疑是期待台灣的新政府正面回應,讓兩岸的敵意螺旋轉換成為善意螺旋,重建兩岸之間良性互動關係。 不過,在此同時,福建海警四月底和五月初兩次發布在金門附近海域依法開展常態化執法巡查視頻,大陸海警船艦上人員用普通話和閩南語向台灣海巡署艦艇進行警告喊話,還用望遠鏡監控台灣海巡署上述艦艇。由此可見,陸方在交流對台釋出善意的同時,仍保持對台施壓動作,軟硬兩手同時施展,看台灣新政府如何回應再做政策定奪。 大陸對台所謂「軟的更軟,硬的更硬」,一方面是軟硬同時兼施,一方面是機動調整軟硬比例,有時軟多於硬,有時硬多於軟。什麼時候笑臉盈盈,什麼時候揮出重拳,視具體情況而定。 兩岸關係多年來處於緊張狀態,陸方對台政策硬遠甚於軟,持續對台施壓,文攻武嚇毫不手軟,直到四月初習馬二會,習放軟聲調,向台灣民眾溫情喊話,營造兩岸和緩氣氛,而且降低對台要求標準,儼然只要民進黨新政府承認同屬中華民族,兩岸政府即可恢復交流。反之,如果連這個下限都拒不認同,那就收回對台懷柔政策,全面採取強硬路線,直到賴政府「回歸校正」為止。 可見,習之所以拋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論調,表面看是將「兩岸同屬一中」的主張向下調,但也可能是「以退為進」的策略,給賴清德一個選擇機會。謹慎向台灣發出謀和訊息,但也做好更大施壓的準備。 在這個脈絡之下,賴清德的就職演說就至關重要,如果願意調整一貫的「兩國論」立場,講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話,則陸方對台政策可能向軟的方向調整。如果仍然是以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架構看待彼此關係,則北京將認定和平統一已經絕望,連和平相處都無法延續,則將趨向於高強度施壓,逼迫民進黨政府屈服。 北京在策略上已為對台溫和政策保留空間,面對軟硬以及和戰的不同路向,其實台灣保有選擇權。以民意趨向而言,台灣多數民眾無法接受一國兩制的統一,甚至連兩岸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也多不認同,如果大陸方面確實存有兩岸民眾心靈契合的想望,就應正視台灣民意,盡最大可能採取軟性的懷柔政策,設法爭取台灣民心。只有這樣,台灣民眾才有較大的選擇空間。 民進黨政府,其實也應當看清對岸不容台灣分離出去的堅持,更要看清其不惜代價制止兩岸分裂的決心,至於兩岸實力落差愈來愈大而美中實力差距愈來愈小的客觀事實也不能視而不見。為了兩岸和平和台灣人民的福祉,賴清德新政府必須是務實的和平工作者。  

MORE

社論--美國走向衰落了嗎?

近年來,有關美國是否已經走衰、甚至預測中國大陸何時可以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主的相關研究和分析報告,可謂滿坑滿谷,而身為全球頂尖研究機構的蘭德公司,受美五角大廈的委託,提出這分長達一百一十三頁、題為「國家活力新泉源」(The Sources of Renewed National Dynamism)的美國國力報告,將問題核心直指美國內部,直率也格外令人重視。 美國成為全球強權已有一百三十年的時間,是否會和歷史上的強權大約維持百年盛世的命運一樣,逐漸從巔峰下滑,是目前國際間最熱門的議題之一。 蘭德公司的觀察是,確實有跡象顯示,美國出現了「相對性」的衰落。蘭德之所以使用「相對性」一詞,是因為目前美國仍是全球最強大的國家,只是她被其他國家「追趕」上來了,並非美國變弱。 而造成美國與其他國家差距縮小的原因,就外部而言,包括中國大陸快速崛起、發展中國家對美國的尊崇和依賴下滑,內部理由則是生產力滑落、人口高齡化及政治對立。 道瓊社去年曾經報導,生產力的成長正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全球最富有國家的關鍵因素,但美國生產力增幅從一九七○年代後期開始下滑,二○一○至二○二二年期間,平均每年只成長百分之一點三;但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報告,二○二三年至二○二七年的生產力,預估平均僅將成長百分之零點四。遠低於中國大陸的百分之三點五。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研究則指出,如果美國在二○三○年之前,能將生產力的成長率拉高至二戰後的百分之二點二,那麼就有望舒緩通貨膨脹與國力走低的困境。 至於美國國內政治的對立,從近日風起雲湧的高校學運,及已有超過十萬人連署的「德州獨立運動」等事件,即可看出。儘管這次學運應不致於像一九六○年代末期反越戰學運那麼強勢,德州獨立也還只是空中樓閣,短期內實現的可能性不高,但是在美國兩黨嚴重對立及年底選舉的背景下,這些事件都加劇了美國內部的分裂與紛爭。 面對美國所面臨的挑戰與考驗,包括蘭德公司在內的多個研究機構,都寄望美國菁英和領導人,能將眼光轉回國內,設法解決內部的問題,這才是治本之道。 可惜,目前看來,無論是執政的拜登政府,還是挑戰的共和黨川普陣營,仍是把力氣花在處理外部事務上,除了繼續耗費民脂民膏支援烏克蘭和以色列之外,就是持續對中國大陸進行各種壓制。 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才剛剛在四月底走訪上海和北京,還和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會談,宣稱「會負責任地處理美中間的分歧」。不料,美國商務部就緊接著宣布撤銷英特爾與高通向華為供應晶片的出口許可,進一步加強打壓華為。美國的遏華政策執行多年,短期間當然會給中企帶來相當的壓力,但是卻也因此給了他們突破技術關卡的動力,因而出現進口替代的發展,中長期而言,其實不利於美企。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戰略需要重新檢討。 儘管點出了美國衰落的趨勢正在加速,但蘭德的這分報告還是給出了樂觀的結論。蘭德認為,目前美國仍具有相當的工具和資源,可以挽回頹勢,則要看主政者能否做出正確的歷史抉擇。

MORE

社論--折磨師生的語言學習政策

社論 教育部的語言政策正在折磨所有的學生和老師。不僅是中小學生,大學生也苦不堪言。苦了老師,累了學生,卻沒有學習效果,真是何苦來哉! 先說大學的例子。某知名國立大學為因應教育部的語言政策,開設台語言課程,以台語講授課文內容。此舉當然可以讓學校得到補助,老師多了鐘點費福利。學生起初也挺開心的,因為這是實驗性的課程,等於容易得到的「營養學分」。可是,一旦老師為了鼓勵學生多使用台語,要求學生以台語參與課堂討論,學生就大打退堂鼓了。他們根本不會說,要如何開口?於是選修的人變得非常少。 此事反映了幾個現實:一,老師可以用台語授課,但學生不一定聽得懂;即使聽得懂,也不一定能說。有些學術的專有名詞,本來就是國外翻譯過來的外來語,硬以台語來譯成不一樣的字詞,等於讓學生在語言間不斷轉換。上課上得比過去更累,學習效果事倍功半。 最麻煩的是,某一些專業課程,用國語可以清楚說明,例如物理、化學、數學等,本身已有許多專業術語,大家早已熟悉國語的表述。現在,變成用台語講授,光是在名詞間轉換說明,就要多花一倍的時間,更何況講解數理化專業內容,來回轉換語言,學生得跟著語言跳躍思惟,課程理解力大為降低。學生聽台語已很吃力了,還要再透過台語來學數學,結果數學沒學會,台語也學不好,數學成績一落千丈。台語課程如此,雙語教育的課堂更難。 一些參與雙語課程的中小學叫苦連天。因為,語言學習是需要有規畫的。正如早期國語文課本的內容,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逐級規畫,一步步深入,如此才能有學習效果。 國語如此,英語當然不例外。我們只要設想英美的英語課程都有語言教育專家,從單字的由淺入深,由生活語言到知識性語言,都有一定規範,並依此安排課程與課文內容。 但現在台灣的雙語教育卻缺乏總體規畫,師資的聘任只是取得英語能力,並無教育資格的規範,而授課內容也並未安排一定的學習方法,逐步深入,而是任由各學校老師安排。有的注重會話,有的注重生活語言,有的教閱讀唱作。有些老師雖然號稱「外師」,但這些外國人並未受過教育訓練,也不懂教學方法,只因為是外國人,會講英語,就成為了學校英語老師。其結果即是學生面對著毫無學習規畫的課程,東學一點,西念幾句,學得不精,能用不能用也無人可以測知。這樣的學習有什麼效果,不難想見。 母語教育與雙語教育需要有學程的規畫,要有教師的培育,要有好的課本,要有學校的配套措施,而不僅是急就章,讓學校拿出計畫書,獲得教育部通過,就可以得到補助。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學校生存面臨困境,為了獲取教育部補助,大家都搶破了頭。結果為了符合教育部的要求,不顧自己的能力就拚命申請,這樣的教學,怎麼會有效果呢? 最可憐的是學生了,他們成了實驗性教育政策的犧牲品。現在,從中小學到大學,所有老師都叫苦連天。我們希望教育部從長計議,將教學內容、師資來源、師資培訓、教材編訂、教學考評等,從頭好好規畫,這才是百年樹人的教育之本。  

MORE

社論--登太平島與維護主權

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二十名藍白立委規畫考察太平島,引來民進黨的一陣譏諷,說是給政府添亂,甚至諷刺是「小丑團」。民進黨對著中國大陸口口聲聲要維護台灣主權,如今面對自己擁有的太平島,不但不敢大聲維護,還反譏要維護主權的在野黨;為了扈從美國的政策,不僅忘了我是誰,連自己的主權也可以視而不見,說明了「護主權」只不過是民進黨選舉的口號而已。 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的在野立委訂十八日登太平島考察,立即引來民進黨團的反對,黨團幹事長吳思瑤不但批評在野立委此行是讓台灣成為麻煩製造者,同時還拉國民黨的陳永康下水,指他沒有同行是因為拒絕背書,說陳永康是唯一國防專業的立委,「可見登太平島不是明智的行為」。隨即遭陳永康否認,他是另有要務。 民進黨在立法院淪為少數黨之後,多次表決全面潰敗,但是黨團總召柯建銘和幹事長吳思瑤不思檢討,其實國會的生態早已改變,還活在一黨獨大的呼風喚雨時代,過去鴨霸通過所有的法案和預算案,事後衍生出無數的弊端,甚至在立法院掩護行政院所有政策,包括錯誤的能源、疫情期間的黑箱決策、NCC的胡作非為等,至今還無法還原真相。 由於難以適應國會生態的改變,柯建銘和吳思瑤的言行愈來愈荒腔走板,動輒說在野黨「毀憲亂政」,柯建銘甚至說「花蓮地震是老天有眼」,就像吳思瑤批評在野黨登太平島是添亂、是「小丑團」一樣,在國人看來,柯建銘和吳思瑤在立法院的表現才真正是「小丑二人組」,完全與民意脫節。 太平島該不該前去,這根本是無庸置疑之事,尤其在國際間對於南海爭端四起之時,登島正是維護主權的宣示。二○一六年,馬英九趕在國際仲裁法院公布仲裁結果前登島宣示主權,當時美國也是極力勸阻,但主權之事怎能聽美國擺布!馬英九毅然前往並發布南海主權倡議。 今年太平島碼頭整修工程竣工,各界呼籲蔡英文總統在任滿結束前登島視察,順便宣示主權,應該是任期圓滿畫下句點的壯舉,一如陳水扁總統在二○○八年卸任前登島一般。不料蔡總統礙於美國的阻力,不但不敢前往,國安單位還找種種理由說是有安全顧慮,甚至有學者批評是在野黨的政治攻防,甚至反果為因,說「如果馬英九當初不登島闖下大禍,國際仲裁就不會將太平島裁定為礁」。 有這些學者在護航,也難怪民進黨有底氣譏諷在野黨是小丑團。國際仲裁法庭本來就有立場,如果我們自己都不宣示主權,國際間誰會替你爭權益?美國為了圍堵中國大陸,不斷在南海生事,鼓動菲律賓,甚至結盟日本、南韓,只有民進黨政府跟著美國搖旗吶喊,說登島行為是「為中國助威,給自己政府添亂」,有這樣無能、自失立場的政府也就認了,還不准在野黨去登島宣示主權,難道民進黨要將太平島拱手讓人? 登太平島是如何替中國大陸助威?又是如何給政府添亂?兩岸政府都主張南海九段線擁有主權,我們宣示我們的,替大陸助什麼威?美國在南海生事,登太平島只會給美國添亂,在野黨宣示主權,給政府添什麼亂?民進黨為了親美抗中,所有的邏輯都亂了,連主權也不要了。台灣人民能認同嗎?

MORE

社論--太陽花學運十年夢醒

社論 自一月台灣選出新總統後,兩岸與美國的雙邊三邊互動均見調整,各政府都想維持台海穩定,再實踐個別自主的政略目標。 台方立法院國民黨團和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四月分別訪陸,所反映台灣新民意,旨在維穩,也有利於執政的民進黨當局拓展新治理模式。可是民進黨公職、網工,卻用中國大陸買辦、舔共、聯共合謀喬法案、助地方接中國團客有國安危機等惡向思惟,狠批在野黨。 攻訐最烈的綠營砲手,認為藍委訪中當中共資源的引路人,符合中國利益,卻陷台灣於險境,新的三一八運動可能再起。 所謂三一八運動,是指二○一四年三月十八日社運團體和學生,得民進黨立委護持,侵入立法院議場,反對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煽熱反中激情,至四月十日才撤出;獲冠名三一八運動,又名太陽花學運。 此運動今屆十年時,多名參與者受訪,咸認運動最大成果是守護台灣、捍衛民主、擋下兩岸服貿協議;讓兩岸政、經脫鉤,保住年輕人公平就業機會,不再高度依賴大陸。 可是實踐證明,三一八運動掀起的反中聚旗效應(又稱聚眾效應rally effect),雖藉選舉擊敗了主張和中的政黨;但終無法兌現所懸目標。 反兩岸服貿的蔡英文上位後,台海間原有防止軍事衝突的界線,逐一遭泯除,連金馬的禁限制海域,也名存實亡。 美歐強權操弄台灣抗中,引大陸機艦繞台演習。所謂守護台灣,變成花大筆納稅人的錢買武器,再責令年輕役男延長役期,準備城鎮焦土戰。 過去八年,台灣民主質變成黨派專政與獨裁;島內反中、親中與平、戰意識分歧;監察院棄守糾察彈劾職權;選委會由民進黨擔綱;通訊傳播委員會成獨立機關的笑柄;連法務檢察系統的首長任命,都被評為清一色。 擋兩岸服貿可保住年輕人公平就業機會的夢想,變成夢魘。十年來台灣服務業失去大陸廣大市場,獲利平庸,缺乏資源研發創新,受僱勞工薪資普遍低於製造業。 批發零售、運輸倉儲、媒體傳播、醫療保健、藝文教育、休閒娛樂等服務業有市場准入規範,必須通過商貿談判簽訂協議才能大展鴻圖。與製造業產品是剛性需求,只要付得起關稅,就能爭取客戶,性質有別。 反服貿後台灣觀光業變慘業,陸客不來,補貼入境的外客消費力弱。醫療產業跨域市場變小,在線員工抱怨低薪與超時超累的工作量不成比例,護理科技大學招不足學生,有護理師證照者竟望醫院卻步。 投入服務業的年輕人失去發展機遇,看不到未來;面對房價和民生萬物上漲壓力,實質所得更低,心懷不平,但徒呼奈何。 國民黨團十七名立委訪陸,意在振興台灣百工百業,延續馬總統執政時兩岸大交流的勢頭,利台利民;那八年,陸生到台灣就學,陸客到台灣觀光,激活許多產業;鳳梨酥大賣,星級飯店、商務旅館和日月潭的阿婆香菇茶葉蛋同樣門庭若市,服務業行情不輸製造業。 代表台灣最新民意的立委們訪陸後,已帶回陸方觀光旅遊、農特產品銷陸、兩岸恢復航點等交流面的向好做法,謗之徒然自損。刻政府處於改組交接之際,允宜從善解讀在野黨心志,尊民本為執政信念。更何況十年反中的夢該醒了,應知從善如流才是正道。

MORE

【福世繪】橫渡太平洋,古木筏的探險

文/王文靜(品味私塾創辦人) 人類無止盡追求科技與工業發展,但盡頭在哪? 沒有這些的人類是如何生活?譬如散落在南太平洋小島的人,在遙遠的年代,是如何跨越海洋?一艘無動力的筏,能橫渡太平洋嗎? 1947年4月,77年前,6位挪威與瑞典人建造一艘印加人的木筏,從秘魯出發模擬古代印加人的木筏航行。在南太平洋無動力航行,唯一現代技術只有無線電。餓了,從海裡捕魚。渴了,竹管貯存雨水。沒有人敢,因為這是不可能的航行…… 主導者是探險家托爾.海爾達爾(THOR HEYERDAHL),曾經在南太平洋的小島住了1年,使得他陷入一場論戰:史前時代人類如何到達這些島嶼?島上的石雕,讓他主張第1批居民可能來自南美洲秘魯。 海象無情,跨太平洋的無動力航行,怎麼可能?因此當他找《國家地理》雜誌贊助航程被奚落,說是他們從不贊助任何存心找死的人。他的朋友都勸他,趕快回挪威幹正經事吧,孩子還小呢! 跌破所有人的眼鏡。101天和4900英里無動力航行,他成功到達波利尼西亞群島,創造人類航海史的奇蹟。之後,他寫下《孤筏重洋》,更被據此拍攝成電影(Kon-Tiki,印加人太陽神的古名)。這是挪威影史上投資最高的電影,獲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探險雖然成功,他也被譽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挪威人」,但更多考證還是推翻他的南島遷徙假設。 幾年後,海爾達爾登上智利外海的復活節島,研究島上巨石像。之後寫出並拍攝《復活節島的祕密》紀錄片。 他一生有許多探險航行。有一次,發現大西洋海面上有大大小小的油塊,57天的航程,43天發現固體狀的油塊。他將大西洋被汙染的訊息傳遞到聯合國。使得世界大洋的油汙染問題得到關注。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首次環境籌備會議決定:向海裡傾倒廢油祭出禁令。 一生都在為更好的地球努力,他說:「我們的星球比我們在大洋上的蘆葦船要大,然而也小得足以把所有人帶入危險境地,除非我們之中那些活著的人,意識到要有智慧的合作。這將會拯救一座將傾塌的大廈,拯救我們共同的文明。」 他最後專案是在義大利的一個中世紀小村,幫村民重修羅馬時代的古房舍。2002年,罹患腦癌後,他選擇不做任何治療,禁食而逝,骨灰埋在這個小村。挪威政府在奧斯陸的教堂,以國葬規格致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他所拍攝的照片、日記、信件、論文視為《世界記憶名錄》。 12年後,愈來愈少人記得他是誰時,2014年10月6日 ,Google Doodle繪一艘破浪小船,並以原住民圖騰和復活節島的摩艾石像點綴。因為,這天是海爾達爾的100歲誕辰。 海爾達爾88歲去世前還積極參與考古探險。老先生說,人本來沒有極限,所有的極限都是自我設限。 77年前的這趟不可能航程,改變海爾達爾的一生,雖然驗證並不成立,但贏得世界的尊敬,促使他成為20世紀最傑出的挪威民族學家、探險家、作家。你可能不知道海爾達爾是誰,但77年後的今天,世界上不同角落,持續有很多為了地球更好的新生代接棒。讓垂垂老矣的地球,透出微微的光亮。

MORE
/9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