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縱橫古今 | 人間福報

閱讀

【歷史點滴】漫步金瓜石 台灣百年金銅礦山傳奇(上)

文/許峰源 台灣物產豐饒,蘊藏礦物資源,曾經以出產金礦聞名全球。十六世紀以降,西班牙和荷蘭人在北台灣展開探尋,最終無功而返。一八八九年修築鐵路期間,有工人在基隆河發現砂金後溯溪而上,發現九份、金瓜石蘊藏金脈。這項消息吸引數千人蜂擁而至,掀起淘金熱潮。 一八九六年,台灣總督府頒布了〈台灣鑛業規則〉,規定只有日本人才能經營礦業,由日商田中長兵衛率先承攬金瓜石礦權,引進器具與技術人員,進行露天、坑道開採,並發現礦石藏有銅礦,隨即在水湳洞建置煉銅廠。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全球經濟蕭條,金瓜石採礦遭到波及,煉銅廠被迫關閉,田中長兵衛只好將礦砂運往日本販售。後來經營權易手,先由宮信太郎主持,至一九三一年再由日本鑛業株式會社取得,借助地質學和地圖資訊開發金銅礦,設置選礦廠篩選礦石,分類銅精砂、金銀澱物,最後銷往日本精煉。 金瓜石採礦事業日漸興盛,成為台灣金銅礦重要產地。然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際情勢變動,隨著盟軍展開台灣大轟炸,金瓜石採礦工作再次被迫停頓。 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管金瓜石,隔年,行政院資源委員會設台灣銅礦籌備處,開始開發金瓜石,添購金銅礦冶煉設備,籌畫冶煉銅礦。一九四八年,籌備處改組為台灣金銅鑛務局,全力煉製黃金交由台灣銀行收購。當時,台灣通貨膨脹劇烈,台灣銀行官定價格過低,鑛務局入不敷出,至一九五一年決定恢復銅礦生產,奠定金瓜石「以銅養金」經營模式。 此時,金瓜石作業礦工超過一千九人,大小辦公室、提金室、煉廠、倉庫、車庫、修理廠、機房林立,員工、眷屬,占當地總人口一萬一千人的半數以上,四處林立員工宿舍、學校、醫院、電影院、游泳池、物品供應社,以滿足礦工家庭生活需求。 台灣金銅礦產值蒸蒸日上,經濟部決定擴大營運規模,為吸引國內外投資,遂於一九五五年將鑛務局改組為台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台金公司),負責採勘金銅硫化鐵礦、開採金銅硫化鐵礦及選礦作業、製煉純金銀銅及銀銅加工品,以及對其他有關金屬礦業的原料成品、半成品及副產品的製造與銷售。 台金公司所屬單位,有探勘處、礦廠、選廠、煉廠、保修廠。「探勘處」負責地質調查、礦床與地質研究;「礦廠」專注礦產儲量、質量,擬定採礦規畫與監督實施,機具修配、保養作業,以及督導作業場域安全、衛生;「選廠」操作碎礦及重液選礦、金銀研磨氰化與礦石研磨浮選等作業;「煉廠」負責金屬冶煉技術,生產各級銅品,冶煉金銀產品,沉澱銅生產作業,粗煉銅的操作;「保養廠」負責機械設備安裝、修造、檢查與維護,管理電力與電信作業,與土木工程及辦公廳、工廠與廠房的修建。 採礦依作業地點分為露天、坑內型式,金礦開挖屬於前者,通常先以鑽孔機挖鑿,或是透過炸藥爆破,再利用怪手機具挖掘礦石,以重型卡車輸運。坑內適用金銅礦挖鑿,依山坡高度,每一百二十或一百六十公尺處開鑿水平巷道,由此進入礦山。內部坑道四通八達,上下相鄰水平坑道垂直距離四十公尺,相互交錯。 至於礦石的運送,海拔四百一十七公尺以上以台車運至坑外,再以架空索道運往選廠;若未達此高度,先以貫籠或台車運往坑外,再利用循環索道運往選廠進行篩選。

MORE

【隨心自若——錢靖芬漆畫展】殘缺之美

文/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 漆畫不同於漆器工藝,是利用天然生漆為媒材進行的繪畫創作,從色漆上色、乾透、用砂紙平磨表層後再上色漆等,層層疊疊,工序繁複處理費時,卻充滿了無可預期的迷人效果,同時呈現出華麗、高雅的質感。 此次錢靖芬展出的作品,以意象表現生命的「心悅」境界,以「念」和「境」隨順自然行作,以無念無為之心在創作中如實展現自我與天地相應的生命樂章,如同「藝術為人類的心靈,保留了一座天堂、一個森林和一個宇宙」。 展期:即日起~7月16日 時間:10:00~19:00(免費參觀,周一休館) 地點: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佛光山惠中寺

MORE

【民俗資產】東山碧軒寺迎佛祖

文/張廷鋐 台南因為荷蘭人與鄭成功父子的開發奠定了古都地位;東山一名,顧名思義乃是山地位居本地之東而得名,東山的開發可以追溯至平埔族洪雅族哆囉嘓社的開墾,荷蘭人治台時期即有古文書記載:本地已有平埔族人數百人的墾殖;歷經明鄭時期的寓兵於農,本地人口漸漸增加,直至清領初期已有新、舊嘓莊出現於史籍,顯見本地人口逐漸茁壯,隨後番社街見於史書,而成為東山區早期的代名詞。 清領時期的台灣,因當局治理政策相當消極,使得台灣民變四起。諸如十八世紀初期的朱一貴事變即在南台灣掀起一陣波瀾而成為全島都受到波及的閩粵械鬥;清乾隆年間,曾任縣府衙役的林爽文,因細故與知縣起爭執而遭辱乃辭官下野,為人海派的林氏於加入天地會後而號召起義,霎時間掀起一陣風暴,當局動用許多力量而平定亂事,因而被列為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一。 清道光年間,「店仔口」(今台南市白河區)因台灣遭逢大旱,再加上嘉義知縣邵用之未能勤於政事,張丙乃豎旗起義並攻克嘉義縣治而邵用之於戰役中殉職,張丙旋即再拿下斗六門,一時之間聲勢大好。張丙起義期間,店仔口的重要信仰核心:火山碧雲寺受到戰火摧殘而毀壞。清道光廿四年(一八四四)番社街居民不忍碧雲寺開基觀音佛祖(正二媽)無廟奉祀,乃迎請正二媽於番社街建立祠祀,因正二媽靈驗而信仰者眾,信眾慷慨捐輸而創建東山碧軒寺。 為此,每年農曆十二月廿三日碧軒寺乃迎請正二媽返駕火山碧雲寺過年。直線距離不到廿公里的路程,自一百八十年前迄今皆採取徒步方式進行,尤以今日交通工具便利之時,信眾仍走入古香路而翻山越嶺地前往火山碧雲寺,故「東山迎佛祖」於民國一百年經當時的文化建設委員會公告並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活動。 若旅人們,有幸來一趟東山迎佛祖,可以順著古香路登高望遠,並隨著鑼鼓聲響而於山野間沉澱己心;若旅人們,有幸來一趟東山迎佛祖,可以隨著正二媽入碧雲寺享用素食、蔬食,讓心理與身體都來一場環保饗宴,淨化己身;若旅人們,有幸來一趟東山迎佛祖,更可以順遊水火同源並至關子嶺浸泡泥巴溫泉洗滌身心。

MORE

【台灣史話】台北濟南教會與李春生 (上)

文/林嘉澍 大約在一六二○年代荷蘭治台時期,基督教開始來到台灣傳布,一六六一年荷蘭人退出台灣後,基督教隨之式微。一八六五年、一八七二年,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醫生與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牧師先後來台,分別在台灣南部與北部傳教,基督教長老教會(Presbyterian)逐漸遍布全台灣。 一八九五年五月,日本統治台灣後不久,日本基督教會傳道局派遣河合龜輔牧師來台向日本人傳教,不分教派成立「基督信徒一致會」,為濟南教會創始之前身。河合龜輔隔年五月抵台後,隨即與當時在台北的日本基督徒接觸,開始傳教。 後來教會信徒日漸增加,舊有聚會場所狹小不敷使用,便將聚會場所改在新起街(今西門紅樓附近)租屋聚會,並開始募款,以興建更大的禮拜堂。後來得到大稻埕富商李春生的幫助,在新起街獲得一處房屋,開始有了固定聚會之所。 明治二十九年(一八九六)十一月,日本基督教會派大儀見元一郎來台視察,正式成立「台北日本基督教會」,簡稱「台北教會」。不僅在台北布道,更傳福音到基隆、淡水、台中、花蓮、台東及高雄等地,足跡行遍全台。 隨著台北教會的迅速拓展,原有會堂日顯狹隘且受白蟻蛀蝕之害,又因都市改正計畫須得搬遷。經河合龜輔牧師建議,在明治四十年二月召開信徒總會,決定賣掉原有的會堂並籌募五萬圓,以興建新的會堂,並推舉當時台灣總督府土木局長長尾半平長老任建堂委員長,主持籌募事宜。 此案得到當時總督府的支持,聘請到總督府營繕課知名建築師井手薰參與設計興建,並由森山松之助擔任顧問。濟南教會禮拜堂於大正四年(一九一五)開始興建,隔年落成,成為現今所見磚石造禮拜堂之規模。 昭和八年(一九三三),為擴大向台灣人布教,在大稻埕另設立日語講道的傳道所,稱「太平町傳道所」,兩年後改稱「台北日本基督教會太平町教會」。戰後,才將太平町教會與幸町教會的所有會籍移交給台灣基督長老北部大會。 昭和十二年,台北日本基督教會改名為「台北幸町教會」;昭和十九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併入幸町教會新成立的「日本基督教台灣教團」。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同年十月該團正式解散。 戰後的幸町教會因地名變更改稱「濟南街教會」,並在郭和烈牧師時期命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簡稱「濟南教會」。 濟南教會禮拜堂的建築形式為哥德復興式(Gothic Revival)風格,將哥德風味的細部構造,如尖拱、扶壁等引入建築本身。外牆採紅磚與唭哩岸石的混合構造,使建築整體近似於英國鄉村小教堂之形式,樸實親切又兼具精緻華美。 禮拜堂的主入口面向西邊,大門以拱圈門框作多層退凹邊框,強化大門深遠的印象。入口上方有兩根尖形的小尖塔,表現出哥德復興式教堂向上拔起的效果,和後方的尖頂、十字架相互呼應。偏於一方的鐘樓是教堂的醒目標誌,頂層以石材砌成的百葉窗,也讓整個立面和諧又富有變化。 教堂屋頂的兩坡陡峭形成正面的巨大山牆,最高點以十字架收頭,充分傳達了宗教神聖崇高的意涵。此外,濟南教會屋頂上所鋪的魚鱗瓦,也是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築特色。教堂內部屋架採用的是鋼骨屋架,將屋架結構露出,以鏤空方式減少屋架的厚重感,增加禮拜堂的高敞度。 濟南教會禮拜堂的十字架、尖頂、鐘樓及各式尖拱窗,都是建築的顯著特色,非常具有保存的價值。若無李春生捐地善舉,今天台北不會有這麼美麗的教堂。

MORE

【民國人物】六不總理段祺瑞

文/馮雁軍 北洋軍閥時期,可以說是物欲橫流、無官不貪。然而,卻有這麼一個官場另類,他以「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沾」自居,人稱「六不總理」。他就是北洋三傑之一,一生曾經三次締造共和的皖系統領──段祺瑞。 當時,達官貴人納妾很平常,段祺瑞不能免俗也討了幾房姨太太。第四位姨太太知書達禮、貌美如花,段祺瑞非常喜歡她,可她在段府卻成天愁眉不展,茶飯不思。而當段祺瑞知道她是因為有了意中人而心事重重,不但忍痛割愛,還吩咐妻子像嫁女兒一樣為其置辦嫁妝,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地成全了她和意中人的婚事。 作為一國軍政首腦,送禮的人自然絡繹不絕。但段祺瑞從來不收禮,只有特別親近的下屬和友人送來禮物時,才會從中挑選一兩樣最不值錢的,其餘悉數退還。有一次,張作霖送了些東北土特產,段祺瑞死活不肯收,最後在副官的再三懇求下,才勉強收下兩條江魚。還有一次馮玉祥給他送來一顆大南瓜,因為實在無法拒絕,他居然切了一半留下,另一半還給馮玉祥。 段祺瑞一生沒有房產,即使身為總理,他在北京一直都是租房子住,這在民國初年的政客中絕無僅有。後來段祺瑞娶了袁世凱的養女張氏為妻,袁給了他一幢房子;只是,這房產的主人因與袁世凱打牌輸了四十萬大洋,才以房產抵押,卻未出具房契。袁世凱一死,房主拿出房契來找段祺瑞,他看了房契二話不說,就帶著家人搬出住了兩年多的大宅。後來輾轉天津、上海,都是租房居住。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扶持溥儀成立滿洲國,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多次到天津祕密拜訪段祺瑞,想請他出面組織華北政府,並承諾日方將會大力支持。然而段祺瑞面對威逼利誘,始終嚴詞拒絕,誓不與日寇同流合汙。為避開日本人的要挾,他不但舉家搬到上海,且在接受《申報》採訪時公開表明:「日本暴橫行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國唯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語云:求人不如求自己。全國積極準備,合力應付,則雖有十日本,何足畏哉?」 段祺瑞在飲食上還有個習慣,除了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之外,不和家人同桌吃飯,主要是為避開葷腥,到後來乾脆吃齋念佛。段祺瑞信佛,固然與袁世凱時期他曾在西山休養、接觸佛學,以及寓居天津時民眾普遍信奉佛教的風氣有關,但最根本的,還是想透過每日誦經超度在戰場上喪生的亡靈。一九二○年的直奉戰爭,他與曹錕、吳佩孚惡戰,慘敗而終,他希望藉由信佛走出失敗的陰影。 信佛以後,段祺瑞的飲食除了自己養的幾隻母雞下的蛋,其他葷食一概不碰。一九三六年因胃潰瘍病危,醫生和親友強烈建議他進點葷食以提高抵抗力,但他堅決表示:「人可死,葷不可開!」 彌留之際,段祺瑞留下遺囑:「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浪費民財;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治家者,勿棄固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鶩時尚之紛華。」 段祺瑞以實際行動倡導共和、維護共和,愛國愛民,清廉為政,足以名存中華民族青史。

MORE

【藏在剪紙中的故事】櫻花和小兔

文/林文貞 寒冬將盡 等待櫻花盛開的小兔

MORE

【長期徵文】

【長期徵文】 敬邀各地文史、以古鑑今、世界趣談等圖文作品,字數300-800字。來稿請寄mtnart14@merit-times.com.tw,或郵寄:221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一段369號2樓「人間福報縱橫古今版」,如需退件請附回郵信封。凡獲刊登之文章照片,同時刊載於本報電子報與合作網站。

MORE

【長期徵文】

敬邀各地文史、以古鑑今、世界趣談等圖文作品,字數300~800字。來稿請寄mtnart14@merit-times.com.tw,或郵寄:221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一段369號2樓人間福報縱橫古今版。如需退件請附回郵信封,凡獲刊登之文章照片,同時刊於本報電子報與合作網站。

MORE

【遊藝筆記】歲朝清供文人的年畫

文/陳牧雨 「朝」是早晨的意思,例如早晨的太陽稱「朝陽」;「歲」就是「年」。顧名思義,「歲朝」是一年之晨,也就是正月初一。 《漢書‧孔光傳》:「歲之朝曰三朝。」後來唐顏師古注:「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歲朝即一年之始,同時也是一月之始,也是一日之始。 人們趁著慶祝這樣的節日,期待送走舊的歲月,並祈求能迎來平安吉祥、安和樂利的新年。 人們首先美化自己的家居環境,做為祝賀一元復始新歲的到來。 這一天除了換上新的春聯,貼上剪紙、年畫之外,同時也將家裡供桌上的供品、案桌上的擺設重新布置一番。 擺設品的選擇,以當季具有吉祥含義的蔬果花卉為主。 例如橘子代表「吉利」;水仙花純白的花瓣意寓「如玉(如意)」,加上柿子謂「事事如意」;「梅花」則是「梅開五福」;牡丹花代表「富貴」;竹子、花瓶是「平安」。而佛手柑因有「佛」字,且散發著香味,自是供桌上不可或缺的吉祥蔬果。 後來人們漸漸把這樣的景象繪成畫,在過年時懸掛於廳堂,以討吉利。 這種雅事,在兩宋的宮廷中逐漸受到重視。喜愛書畫的宋徽宗,每逢新年便命圖畫院的畫師描繪冬季看不到的花卉禽鳥,陳列於宮中增添喜慶,這些圖畫,最早被稱為「歲朝圖」。 現存最早的這類作品,是北宋畫家趙昌與董祥創作的〈歲朝圖〉。這兩件作品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此後,由於文人陸續參與「歲朝圖」的繪製,於是供品加上了文人的喜好與品味,比如金石、書畫、書籍、盆景以及瓷器、銅器、玉石等等清雅之物。所以「歲朝圖」又被稱為「歲朝清供」圖。 其實,剛開始清供的分類很細,以內容分有「案頭清供」與「文房清供」、「禪房清供」等。後來又有以節日分類的「歲朝清供」、「端陽清供」、「中秋清供」等等。 南宋趙希鶴在《洞天清祿集》中,更具體地列出十項文房清供的器物。其中包括硯屏、琴、硯台、玩石、古畫、筆墨真跡、古今石刻、鐘鼎彝器,以及文房之中的水滴、筆格等。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許多種類的清供已然不再流行,唯有「歲朝清供」仍然歷久不衰。 細究其原因,與歷代宮庭的提倡以及各時期文人都好此道有關。尤其後來「歲朝清供」的內容與題材又被進一步擴展,燈籠、鞭炮、當季甚至非當季的蔬果花卉,比如多子多孫的石榴、年年有餘的鯉魚、喜上眉梢的梅花喜鵲,只要想得到又能增添節慶喜氣的都可入畫。 所以後來「歲朝清供」成為一種雅俗共賞、意蘊豐富,且融詩書畫印於一體的繪畫類別。 尤其到了明清,此一題材的畫作更加廣泛流行,許多知名畫家也每在春節期間繪製「歲朝清供」圖,一來應景討吉利,二來也可藉以明志。 清末民初的繪畫大師吳昌碩,幾乎每一年都畫「歲朝清供」,但畫中鮮少出現牡丹。他在《缶廬別存》中說出了原因:「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虱,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 其實我覺得吳昌碩是大名家,當年在上海的的詩書畫篆刻均甚受世人看重與喜愛,生活應當不致清貧。這麼說或許只是提醒自己,莫忘當初來時路罷了!

MORE

【時光走廊】 民俗台灣(20-7) 生產生態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南傳統麵線工坊 1915年,台南一家傳統麵線工坊,師傅將拉長的麵線置於架上晒乾,後方為傳統的工坊建築。麵線使用精麵粉作為原料,加入精鹽、番薯粉、食用油等佐料,使用手工拉成。在閩東、興化、閩南、閩北、潮州、海南、客家等民系中都很流行,不過做法各不相同。 不同於北方麵條,麵線較為柔軟,入口即化,在台灣甚至有去霉運的意涵,是具有濃厚民俗意味的美食。 山地腦寮的蒸氣 1930年,山地的腦寮,製作樟腦焚燒蒸餾所產生的蒸氣,冉冉上升。樟腦是台灣重要的出口產品,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且須在高溫下工作。 婦人在樟樹上刨片 1930年,大濁水溪附近,一名婦人正在砍伐的樟樹上刨片。先由工人將樟樹砍下,再做刨片的工作。製腦的腦寮因地利之便,均設在林區。 台灣最早從鄭成功時代,即由福建引進傳統的製腦技術,為清朝時期台灣的重要出口大宗,日本殖民政府則進一步將樟腦列為專賣,大幅增加產量,賺取更多的利潤。 工人在樟樹上刨木片 1930年,工人用斧頭在樟樹上刨木片。樟腦製作過程是先將樟樹砍倒,在樹幹上刨木片,然後運到腦寮焚燒、蒸餾、結晶,成為台灣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新竹婦女「撩草」 1931年,一名婦女正在裁切蓪草紙,用蓪草的髓心旋削而成,稱之為「撩草」,這項工作需要巧手,所以大部分由婦女從事。新竹有許多蓪草工廠,為興旺的外銷產業。 新竹原住民採集蓪草莖 1931年,新竹州花蓮港廳的原住民正在採集蓪草,蓪草莖中有著柱狀的白色髓心,由工人將髓心旋轉削切後再加工,製成薄片原料,可作為特殊的畫紙。又由於蓪草易染色、塑形的特色,可作成高品質的假花。 清代的商人聘請畫家,使用蓪草材料繪製中國主題的外銷畫,大量出口,受到西方人的喜愛。蓪草產業隨之蓬勃發展,台灣新竹一帶的蓪草產業也跟著興旺起來。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將蓪草列為重要殖產項目,拓展蓪草紙業與手工藝品,成為重要的出口商品。 腦寮裡的冷卻容器「腦田」 1930年,腦寮裡的長方型冷卻容器──「腦田」。裝乘流動的山泉水,將蒸餾桶接管出來的油氣與水氣冷卻後,樟腦油即浮在水面上,再進行油水分離取油。

MORE
/120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