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參學瑣憶 太虛大師 | 人間福報

參學瑣憶 太虛大師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99觀看次
做一個領導人固然很難,但能被人領導不僅不容易,更是一門學問。我從小在叢林生活,就有希聖希賢的觀念,希望佛教界能有一位領導者,可以讓我追隨,而太虛大師就是我想追隨的對象。
文/星雲大師

做一個領導人固然很難,但能被人領導不僅不容易,更是一門學問。我從小在叢林生活,就有希聖希賢的觀念,希望佛教界能有一位領導者,可以讓我追隨,而太虛大師就是我想追隨的對象。

太虛大師(一八八九~一九四七),浙江海寧縣人。他為了佛教的復興,針對佛教叢林的積弊,提出了──

教理革命,重在自利利他的精神,增進人與人間的互助互愛。

教制革命,改革僧伽制度,培養出真正能住持佛教的僧團。

教產革命,寺產為十方僧眾所共有,為培育僧才、興辦各種佛教事業之用。

當時我還年少也不太懂,但知道佛教必定有陳舊或垢病的地方,需要這些改革,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自然對這些復興佛教的理念,非常支持。

建立人間佛教性格 震撼啟發

我和太虛大師沒有真正的接觸過,只是有一次,記得是在一九四六年,太虛大師當時是中國佛教會常務委員,他來焦山借場地、設備,準備開辦「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會務人員訓練班」,我和其他佛學院的同學,都在路旁合掌,表示歡迎,太虛大師身旁有一群人跟隨著,他忽然站了下來,剛好面對著我,朝我看,我想他定要跟我們這些學生講幾句話,只是一時無從講起,只連說:「好、好、好。」就走過去了。

太虛大師一連說三個「好」,這是什麼意思?猶如禪門公案,在我心中參究不已,當下就立下志願:我一定要「好好」的端正自己的言行,我一定要「好好」的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我一定要「好好」的用功讀誦經典,我一定要「好好」的注意自己的威儀行止,我一定要「好好」的弘揚佛法,我一定要「好好」的普度眾生,我一定要做一個「好的」出家人,我一定要把太虛大師跟我說的「好」能兌現。

過後不久,我獲得家師志開上人的允准,準備回揚州,這是我出家多年以來,第一次能回俗家探親,實在是喜不自勝,但為了參加太虛大師的「會務人員訓練班」,而放棄了回家探親的機會。

太虛大師在會務訓練班上,講過一句話:「我們要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

這句話給我很大的震撼。

培養群眾性格 普利眾生

自古以來,佛教在一般社會人的看法,是屬於喪葬佛教,只有在人往生時才會想到佛教。或佛教徒學佛的目的,不外是為了要閉關修行、為了要自求解脫、為了要了生脫死,或是為了要能往生極樂世界,都是站在自我的立場在設想。所謂「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不從事佛教事業來普利眾生,不推動社會福祉來服務人間。沒有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這種佛教如何能成為大眾所需要?

太虛大師在圓寂前,曾經寫了一本《菩薩學處》,成為日後佛教僧信修學佛法的範本。菩薩學處就是身為菩薩,要修學佛法的方法、科目。也就是說要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先從自己開始,以佛菩薩為榜樣,學菩薩的悲心,愍念一切眾生;學菩薩的柔言慈語,講經說法,讓眾生得到正信;學菩薩為度眾生,不生退卻,能觀其根性,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如果一個人,沒有利人心、大悲心、大慈心、智慧心,便失去身為菩薩的資格。所以我們要學菩薩的覺悟、慈悲、忍耐、智慧、健全與圓滿,培養人間佛教的性格、群眾的性格,不能有孤獨、自了的個性!

一九三八年,太虛大師在歐美各地弘法,途中一再倡導佛教要成立「世界佛學院」、「佛教友誼會」,但由於經費缺乏,又無人承擔而作罷,可是佛教需要「國際化」的觀念則深植我心。

因緣成熟 佛教推向國際

也因這句話,我從一九六三年,第一次和白聖法師組織「中國佛教會訪問團」到世界各國訪問。從那時起,只要有因緣出國,我都非常用心的觀察當地的佛教狀況、信眾族群。

在因緣成熟下,一九七八年在美國成立「國際佛教促進會」,而開始籌建西來寺,後接著相繼在美洲各地、歐洲、澳洲、非洲、大洋洲、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地,一共籌建了百座以上道場及佛教事業組織,這都是將佛教推向國際化的腳步。

一九四七年,太虛大師在上海圓寂,那時我人正在宜興,聽到這個惡耗,頓時日月無光,失魂落魄了好幾天,除了難過外,更為中國佛教悲哀,覺得佛教失去太虛大師,沒有人領導,佛教沒希望了。

記得太虛大師曾說過,要如何成為一個有擔當的「新僧」?不外要發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僧團要自食其力、自立於社會,要創辦佛教事業以自給自足。

故佛光山創建之初,就依此精神,在有規劃、有組織、有系統下:

創辦僧伽教育及世間大學,培養佛教人才及社會的菁英。

出版佛教刊物、報紙及電視弘法,把佛法送進每個家庭。

開辦診所,布施、救濟,興辦養老、育幼等,福利社會。

3個好字 永留心中實踐

除了寺院道場的共修外,更成立各種不同屬性的社團組織,給不同需要的信眾,都有增加學識、技術及修持的環境。

又先後主辦過世界佛教僧伽會、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世界佛教青年學術會議、世界顯密佛學會議、國際禪學會議……並和韓國通度寺、泰國法身寺締結為兄弟寺,派遣僧眾到世界各國留學……以促進國際宗教交流。

這些弘法的方向,皆是在實踐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使佛教人間化、大眾化、普遍化、國際化。

太虛大師對佛教革新的理念、復興佛教的心願,至今我都一一在努力推行著,以不辜負七十年前,太虛大師在焦山面對著我說:「好、好、好。」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