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此岸、彼岸─以師志為己志 | 人間福報

此岸、彼岸─以師志為己志

THE MERIT TIMES
文/妙祥法師(歐洲佛光山副總住持、德國柏林佛光山住持)
字級
收藏文章
36觀看次
文/妙祥法師(歐洲佛光山副總住持、德國柏林佛光山住持)

人生有許多機緣是不可思議的,須要承擔、把握與珍惜。而最大的福報善緣,應是能值遇從「此岸」到「彼岸」的因緣,體解從「迷」到「悟」、從「漂泊」到「靠岸」、從「入世」到「出世」、從「個人」到「大眾」、從「有」到「空」、從「獨樂」到「眾樂」、從「世俗樂」到「法樂」、從「苦」到「樂」、從「煩惱」到「菩提」。

我的師父──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在《成就的祕訣──金剛經》中提到:「波羅蜜」,意思是「度」──從此岸度到彼岸。回想今生,如果沒有遇到師父上人,我應該還在此岸遊蕩或在苦海沉淪,師父如一位領航人,駕駛一艘大法船,救度也引領眾生航向光明,甚至他不急於靠岸,沿途廣度有情。如今,師父上人圓寂了,領航人的責任,傳承給船上的佛光眾菩薩,而法船將持續航行直到彼岸。

與法印心 承擔如來家業

第一次見到師父上人,是去聆聽他在高雄中正紀念堂(今高雄市文化中心)講《金剛經》。當時才剛開始學佛,正逢台灣佛學講座風氣盛行的時代,我跟同學趕場似的到處去聽講,當時我聽不懂師父的揚州口音,只能從幫忙師父做台語翻譯慈惠法師的言語中了解佛法大義。

不可思議的是,聽了那麼多的大德佛學講座後,最終選擇去禮拜一位我聽不懂他口音的法師作為我的皈依師父。而在學佛多年後才體會到,佛法不僅是靠語言講出來,更重要的,是與法的相應與印心。

也由於皈依後,會固定前往高雄普賢寺參加共修,聽到法師們播放師父的開示內容,對師父的揚州口音已經漸漸熟悉,所不同的是,在香港聽到的是用廣東話翻譯。我逐漸感受到翻譯的重要,為了要讓當地的人接受佛法,「聽得懂」,成為重要的因素,可能也在那時候,埋下了我未來要用外語弘法的因緣。

1992年,面對邁入三十歲的人生,決定自我放逐一年,我選擇到一個下雪的國度──德國過冬。可能是佛菩薩引領我入佛門所布下的因緣,那年,也正是佛光山開始發展海外道場。期間,我從德國、法國、英國、美國等地道場,看到佛光山的法師們跟隨師父的願心,篳路藍縷的在全球開山建設,心中升起慕道之心,並立下想在佛門發心服務的心願。

隨著善緣的延續,我進入佛光山叢林學院學習,進一步領受師父承擔、衛教的撼動教育。

首先,在就讀佛學院期間,我決定受菩薩戒,在正授典禮最後的呼班「跪送得戒和尚」時,師父走過的那一剎那,我心中升起:「師父年紀大了,如果有一天,我想出家而師父不在了,我怎麼辦?」

想起師父對青年種種的愛護,每次出國弘法回來,都會帶回各種禮物送給佛學院的學生,我接到的禮物竟是──接引手飾及鉢,那是師父把我從此岸引度到彼岸的信物。我想,應該承擔如來家業,於是發心出家。

佛學院在新學年正式上課前舉辦的「佛光山叢林學院各級學部聯合講習會」,是我受到師父無邊願力震撼的開始。

從師父講述〈佛教的前途在哪裡?〉四講當中,我對師父為人間佛教規畫的藍圖感到美好與不思議,內心卻也不斷升起:「啊?要辦佛教的電視台?佛教的報紙?佛教的大學?佛教的……」不禁疑惑:師父的這些「夢想」,也太大了吧?!

後來,又值遇台北市政府要撤除原本立在大安森林公園內,由藝術家楊英風先生創作的觀音菩薩像,佛教徒憤而發起「觀音不要走」事件。為了護教,師父甚至不惜發動數萬名信徒北上訴願,數百輛遊覽車,肯定癱瘓掉正處於交通黑暗期的台北市。當下的我,又害怕又擔心,心中有許多的嘀咕:「這位和尚的『膽子』也太大了吧?」「佛教不是最『平和』的嗎?」最後,在師父的協助溝通下,事件和平落幕,這尊觀音菩薩像以公共藝術品的名義,永遠保留在公園內。

在時空交錯中,師父半世紀前就醞釀的願力,一一的讓佛教辦電視台、大學、報紙種種事業都落實了;而師父護法衛教的勇氣,成為所有佛光子弟安心辦道的寶蓋。在佛光山多年後,我深刻感受如獅吼一般的捍衛佛教,是佛弟子責無旁貸的使命。

當大家覺得星雲大師逐漸年邁,應該安享清福的時刻,佛教的財富引發政府、社會人士質疑撻伐,師父再度以《貧僧有話要說》、〈我不是「呷教」的和尚〉等著作篇章,明確表達佛教的立場,再度讓出家多年、心性膽小的我直冒冷汗。尤其,師父文中坦然公開帳目,簡直讓大家跌破眼鏡,但經細讀內文,支出的清單,包括興辦大學、中小學、幼兒園、佛學院、圖書館、報紙、電視台、編輯出版大藏經、美術圖典、濟貧救災、監獄贈書等等,才發現,每一筆淨財的使用,都是「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共結萬人緣」,點滴回歸社會的菩薩行。

感念師恩 以師志為己志

師父對弟子的教育,經常像禪門宗師一樣,或點撥,或直指人心,讓弟子們措手不及,卻又頂戴奉行的強心激將法。

記得2013年9月,當海內外的徒眾依每年往例齊聚師父座前,享受著僧團的和樂融融,不料,師父叫侍者念讀他所寫的〈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一文,現場的大眾突然意會到師父要說什麼,哽咽聲四起,傷悲淚流,第一次感受到心中永遠的勇者、仁者與智者將要跟大家告別。不能接受,無法承受。

老病死生,是不變的真理,這一天,終究在十年後還是來了。

每每讀到文中:「我雖然快要帶走了你們對我的尊重,帶走了你們給我的緣分,帶走了你們對我的關懷,帶走了你們與我的情誼,未來我會加倍補償你們。我一生所發表過的言論,如『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又如傳法說偈:『佛光菩提種,遍灑五大洲,開花結果時,光照寰宇周』,希望大家都能謹記、實踐。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凡我信者,要實踐慈悲、喜捨、結緣、報恩、和諧、正派、服務、正常、誠信、忍耐、公平、正義、發心、行佛……這些都是佛法,能夠實踐,你就會有辦法……」總是淚眼婆娑,師父的諄諄教誨,猶言在耳,但今後,只能在藏經樓宗祖殿禮拜師父的聖像。

師父曾說:「敢,很重要。」這句話展現出他對弟子們信任的力量。曾經聽一位老和尚說:「全台灣,就星雲大師最『敢』,敢收那麼多的徒弟,不僅要給徒弟們溫飽,還要教育他們,荷擔如來家業。」

我不禁也要說,全世界只有師父最「敢」。他在全世界成立國際佛光會,他敢建立「檀講師」制度,讓僧信一起承擔弘揚佛法,他忍受僧信二眾對「白衣上座」的疑慮、非議,甚至指責。

師父也「敢」讓我這個才出家沒幾年的弟子擔任歐洲副總住持之職,除了信任,他還指導我如何與長老師兄們相處的「祕笈」──請示與報告。師父對徒弟的提攜,展現在各個層面,所以佛光山的徒眾,儘管有著千差萬別的性格與才能,最終匯集在佛光法水中,都是菩薩行者,在全球各處撐持人間佛教的法幢。

如同師父在〈我不是「呷教」的和尚〉文中說:「我立下『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信條,勉勵自己要進取、積極、奮發,一生樂觀。所謂:『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師父所說的、所寫的,都是他做到的。

2023年的徒眾講習會上,第一次沒有師父的色身在旁,我在宗祖殿上,抽到師父一紙法語「承擔」;原來,他老人家還是要對沒有自信的徒眾叮嚀再叮嚀:「出家人沒有退縮的權利。」我拭乾憂愁的淚水,勇敢地向師父說:「弟子將以師志為己志,讓平安幸福繼續遍照五洲。」回想從初識佛教,依止師父皈依三寶,到禮拜師父圓寂後的坐龕,從在家到出家,從本山調派到海外道場,雖然無法經常親近師父,但與師父闡述的法一直相應在心,師父的法身遍一切處,將是自己盡形壽勇敢「行佛」的圭臬。

祈願,未來再續師徒「此岸、彼岸」波羅蜜之緣。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