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綜合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全集133】隨堂開示錄 444隨堂開示錄─各類致詞 63 青年的四個認知 「國際佛光青年會議」開幕典禮

隨堂開示錄─各類致詞 63 青年的四個認知 「國際佛光青年會議」開幕典禮     時間:1998年1月1日     地點:佛光山如來殿大會堂 現代的知識青年像光、像熱、像力,但也由於涉世未深,所以在種種問題的認知上,需要再加強。因此,提供四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信仰的認知:一個人的生活,要學習自我提升,要從最初的經濟生活進入精神生活、藝術生活,到最高層次的宗教生活。而宗教信仰,一定要具備正知、正見,否則就好像照相一樣,光圈、焦距不準,拍出來的相片自然就會模糊不清。 二、道德的認知:在這個時代,社會在變,文化、世界都在變,過去講忠孝、講有情有義,非常合乎道德的標準。但是,在現今的社會中,講忠孝、講有情有義就變得迂腐,甚至還有人說,有情有義價值多少?這是不對的觀念。 因此,希望青年朋友要樹立一個標準,要求自己對父母要孝順、對社會要感恩、對朋友要有情有義,寧可自己吃虧,也要幫助別人,學習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三、文宣的認知:佛光山辦了很多教育、雜誌、書局、電台、佛光衛視(今人間衛視)等事業,但鮮少受到媒體重視,因為現代的社會喜歡負面新聞,而不歡喜正面的新聞報導。如去年(一九九七)十月五日,台北有八萬人參加的「慈悲愛心人活動」,這麼有意義的活動,媒體卻根本不重視。所以,希望青年朋友要有與佛法共存共榮的護教精神,當共生的地球人,同體的慈悲人。 四、生涯的認知:時間的齒輪不停地運轉,青年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歲月,要好好地規畫自己的未來。你不妨將人生做階段性的規畫,如:二十歲規畫為文學的人生;三十歲規畫為經濟的人生;四十歲規畫為政治的人生;五十歲規畫為哲學的人生;六十歲以後規畫為傳道的人生。這樣,一生才有遵循的方向。 最後,以四句經典名言送給大家: 一、對自己要「不忘初心」。 二、對國家要「不請之友」。 三、對朋友要「不念舊惡」。 四、對社會要「不變隨緣」。

MORE

【星雲大師全集38】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131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7 佛教對喪葬習俗的看法 【問】中國人對於喪葬習俗有很多的忌諱和迷信,請問大師,親人往生後,如何處理其後事才是如法呢? 【答】所謂「生死事大」,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兩件大事,並且強調「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養生」是孝的表現,「送死」更是大孝,因而對死亡講究的是厚葬。在孔子時代,人從死亡到安葬,須經五十幾種儀式,正如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von Feuerbach, 1804-1872)說:「中國人是最為死者操心的民族。」所以身後事總有很多的繁文縟節,甚至還有很多不合時宜的風俗、迷信和忌諱。例如,一般人的觀念裡,總認為人死必然為鬼,為了怕親人在黃泉路上沒有路費,所以有燒「腳尾錢」,也就是燒冥紙的習俗。 關於燒冥紙的習俗,西洋人習慣到亡者靈前獻花,表達生者的追念;中國人燒些冥紙來表達心意,本無可厚非。不過像現在已經從燒紙錢進而燒紙房子、車子、家電用品,甚至燒一群佣人給亡者,這就值得商榷了。 因為你燒洋房別墅給亡者,如果沒有土地,你要他把房子建在哪裡呢?你燒車子,如果亡者是因為車禍而往生的,難道要他再出一次車禍嗎?何況佛經說,人往生之處有六道,如果是上升佛道、天道,那是一個極樂、富貴的世界,哪裡還需要用到紙錢?如果是投生人道,出生在哪一國也不知道,到底是要燒台幣還是美金呢?如果投生地獄、餓鬼、畜生,將受無邊的痛苦,紙錢對他而言也無濟於事,所以不如為亡者印經、布施、做善事,將功德回向給亡者,對亡者來說才有實質的利益。 其次,中國人一向重視「壽終正寢」,認為在外車禍死亡的人遺體不能返回家中,否則就不吉利。其實過去農業社會裡,人們多半一生守在自己的家園;但現代工商社會,許多人外出謀生,橫死在外地的人愈來愈多。一個人死在外鄉已經很可憐了,為什麼不讓他回家?如果能換個觀點想「他一個人死在外面好可憐,要趕快讓他回到家裡,他會感到比較溫暖、安心」,那就沒有什麼忌諱了。 另外,家裡有人去世了,兒女為他送葬,捧個牌位,還要打一把傘。其實這個風俗是有典故的:過去滿清時代,有些明朝遺民不喜歡做滿清臣民,發願「腳不踏滿清之地,頭不頂滿清之天」,所以身死之後,要兒孫為他打傘,不願頂滿清之天。但現在是什麼時代了?還要打這把傘嗎? 再者,中國人重視倫理,從倫理裡也衍生出不少習俗來,例如人死後,孝眷為表哀思,幾天內不可以刮鬍子、不可以更衣、兒女要從門外跪著爬進屋裡等等,這些方法都沒有順乎自然。乃至生肖犯沖、生辰犯沖、八字犯沖的人不能送葬,甚至丈夫死了,妻子不能送上山頭,否則就表示想要再嫁,將被視為不貞。 建立正知正見 在傳統的中國農村社會裡,還可見到一種現象,一家有了喪事,親友鄰居紛紛獻策,乃至一些三姑六婆,這個人說這種習俗,那個人說那種規定,搞得孝子賢孫不知如何才好! 父親在日軍侵華時在返家途中失去音訊,後來猜測應該是遇難了,他的死亡我是不知道,不過在我95歲老母親往生時,我不許任何人替我主張,因為往生的是我的母親,別人不必七嘴八舌的亂出主意,所以我相信我的母親一定是很安然而去的。 談到中國民間的喪葬禮儀,確實有很多不合時宜的觀念、作法,都應該加以淨化、改良。例如:看風水、擇日、死後8小時以內不能入殮、出殯時安排電子音樂、花車、遊街、哭墓等,不但浪費,而且有失莊嚴。 那麼現代的喪葬禮儀應該如何辦理才合宜呢?就是要用合情、合理、合法的方法。例如依照內政部印行的喪葬禮儀辦法,或自己所信仰的正信宗教,如佛教叢林裡有關喪葬禮儀的一些主張與作法等。 佛教對喪葬禮儀的看法,首先強調的是要建立正知正見。例如,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卻很少人能坦然面對死亡,因此常常忽略了「臨終」這重要的一刻。臨終是「升」、「沉」最重要的關頭,它是決定「往生」最寶貴而且具有決定性的一刻,眷屬若在此時大聲哭泣,引起病人悲痛的情緒,累他墮落,失卻往生善道的機會,那是無益而有害的。因此,若遇家裡有人過世,不宜哀號大哭、搖晃、塞手錢、拜腳尾飯等,尤其切忌殺生祭拜,如《地藏經》說:「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又說:「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 是故49日內為亡者修福,利益最為殊勝。尤其當病人病危時,最好能禮請法師或道友前來助念,親人亦應在旁一起助念,幫助他往生極樂淨土。亦可請病人所敬重且善說法要的有德長者前來安慰開導,勸病人一心念佛,求生佛國淨土。 此外,有關喪葬禮儀,尤應注意下列幾點: 1.不要虛榮:現在的人遇到喪葬事宜,大家競以虛榮心處理,要做得比人家好,互比虛榮心,其實,應當要尊重死者心願才是最重要的。 2.不要鋪張:國人對於喪葬事情,往往講究你有多少樂隊,我有多少花車。其實不一定要這樣,喪葬是個人家庭的事,何必勞師動眾呢?莊嚴、哀傷、肅穆勝於吹吹打打。 3.不要迷信:治喪無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盡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 總之,生死是人生的二件大事,依佛法的觀點來看,生不足喜,死亦不足悲,唯有以莊嚴的心情幫助亡者順利往生善道,這比任何隆重的儀式都要來得重要。 (待續)

MORE

【星雲大師全集253】海天遊踪2-61

文/星雲大師 菜園的故事 碧瑤有一塊大菜園,種滿了各色各樣的蔬菜,產量頗豐,可以供應全菲地區的消費,尤其是馬尼拉市居民所吃的蔬菜,更非仰賴這裡不可。 我們進去參觀的時候,只見一大片的菜圃,排列得整整齊齊。聽說當初這塊菜園是中國人來開闢的。那時,中國人在此種植得非常成功,產量多,獲益大,使菲律賓人看了不禁眼紅起來,便把中國人全部趕走,由他們自己來經營。可是過慣了懶散生活的菲人,不了解種菜之道,不久竟把一片綠油油的菜園荒蕪了。因此全菲蔬菜供不應求,價格異常昂貴。不得已,菲律賓政府只好又再邀請中國人回來耕種,才恢復了常態。 中國人在海外經濟上之所以有辦法,事實上絕非無緣無故而倖致的,誠樸踏實,逆來順受,是中國人的本性;不投機取巧,不疏忽懈怠,是中國人的作風。可以說,每一個中國人,在海外個個都腳踏實地的努力苦幹,當然,到最後勝利總是那真正在勤勞努力的中國人! 聽說在印度,各大工廠及重要的工程,大部分都要用中國人;在馬來西亞政府的規定,凡是道路、橋梁,盡量讓中國人承包,因為中國人最篤實,不投機取巧,不偷工減料,一切重要工程,只有讓中國人去做才是安全可靠的! 我們真要為海外努力的中國人大聲歡呼讚美! 夜遊碧瑤花園 這天晚上,李秋庵與朱斐兩位居士住到附近的高爾夫球場招待所去了,白聖法師、賢頓法師、淨心法師也不知道跑到什麼地方去玩了,剩下我一個人留在辦事處中。 我信步走出辦事處,一面欣賞夜景,一面透透空氣,在不知不覺中,我走進了距如滿法師住處不遠的碧瑤花園。 路,是平坦的,兩旁的花草樹木很多,景色優美。尤其是園中一泓湖水,在明亮的路燈照射之下,蕩漾著清碧的光輝,使人為之心曠神怡。 在這夜涼如水的晚上,走在清碧蕩漾的湖邊,沒有紛擾,沒有憂慮,可以慢慢地走,可以靜靜地想,想念著祖國的道場,想念著祖國的人們,自從出國以來,這種時刻是很難遇到的,在不知不覺中,我在這裡已經徘徊了兩個小時。 我在園中停留很久,我在湖邊停留很久,我想了很多事情,真想在湖邊多留一會,但恐怕如滿法師他們要關門休息,只得回去睡覺。 1963/8/20 私立軍官學校 今天早餐後,我們乘了三部轎車,去參觀一所私立的軍官學校。 私立學校本來是很平常的,是不足為奇的。尤其工業、商業、農業學校私立的更是觸目皆是,私立的普通中學也到處都有,然而軍官學校竟有私立的,這在世界上恐怕很少有吧?可是在菲律賓碧瑤這個地方,確確實實有私立的軍官學校。 這軍官學校所畢業出來的學生,由國家統一任用,他們的資格與普通公立的軍官學校完全一樣。 普賢學校蔡梅邨校長告訴我說,私立軍官學校的訓練嚴格,素質很好,所以政府非常歡迎任用。 這所私立軍官學校因為校址設在碧瑤,基於先天的有利條件之下,把學校環境美化如公園,自在意料之中。在這種優美的環境中,日日受其教育薰陶的學生,當然是品學兼優了。 我們來到校門口,向衛兵說明想要參觀的意思,也不曾自我介紹,更沒有表示身分,他們很快的欣然表示歡迎。我們進去參觀的時候,也沒人來干涉,到處走走,隨意看看,我想像這樣沒有祕密,能夠隨意出入參觀的軍官學校,可能只有菲律賓才有的了。 參觀美軍公園 從私立軍官學校出來,我們一共十多人就去參觀美軍的公園。 菲律賓的這塊土地,本來是西班牙人占領的,後來美西發生戰爭,西班牙戰敗,便將菲律賓割讓給美國。 在美國統治期間,極力想將菲律賓美化起來,結果效果不大。事實上各民族之間都有他的獨特性及不同的生活方式,要想將別人的完全改變過來,是非常困難的。今天菲律賓人大部分的風俗習慣及生活方式,仍保持菲律賓本來的面目,無論政治、經濟、科學各方面,要與美國相比起來,仍是相差甚遠。菲律賓現在雖然已經獨立多年了,但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是屬於美國的殖民地,所以美國在這裡至今還是享有很大的特權。比方說這所在碧瑤位置最好、占地最大的公園,能夠將它闢出,特別讓美軍作休假娛樂之用,就是菲律賓本國的軍官們,能夠享有像這種美麗舒適的場所,來供憩息之用的,也是不多。 這所美軍公園,平常要有入境證才能進去參觀,我們到達的時候,當然不能進去,不過同行的蔡金鎗、施性儀、李秋庵、蔡梅邨、瑞今法師等人都是識途老馬,他們早已不知從什麼地方弄來了一張參觀許可入境證,使我們這些人都能長驅直入,暢行無阻。 這裡的房舍建得非常新穎、美觀、整齊。花樹之多,各種可供娛樂的設備,應有盡有。綠茵草地,像地毯一般。在這裡可以看到遠遠的山峰,重疊起伏,秀麗而壯觀;還有那筆直的松樹,屹立不屈,如千軍萬馬,停立在那裡。處在這種優美的境界中,使人想到假如人間真有仙境的話,我想也不過如此而已。所以國家必須要強大,強大國家的人民,不但在自己本國有辦法,在外國也一樣享受優待! (待續)

MORE

仁山長老

文/星雲大師 仁山長老(一八八七~一九五一),江蘇金壇人。是我受戒時的教授和尚。長老在未出家前,便已遍覽群書,能言善辯,和太虛大師、智光、歐陽竟無、梅光羲等同學於「祇洹精舍」讀書。 仁山法師平常除了在學院講學外,曾行走於各地名山,到處隨緣弘法,受到大江南北僧信的尊敬,其一生力主革新佛教、創辦學院、培養僧才,對佛教改革運動之推展不遺餘力,與太虛大師同為當時佛教改革派之領袖。 在佛教界,一提到仁山法師,其「大鬧金山寺」事件便聞名遐邇。 在民國初年前後,當時佛教界的情況是僧眾大多未受過正式教育,也不看經典,更別論要講經說法了。仁山法師追隨太虛大師,主張革新佛教,太虛大師當時正在籌組「佛教協進會」,更著手要辦一所佛教大學,以提高僧眾的素質。仁山法師極表贊成,共同商議要在鎮江的金山寺開會,邀請各地諸山長老及各界人士,共商成立大會的細節、宗旨、會章等。 會中仁山法師表示,佛教絕不是沒有能力培植僧才,而是諸山長老觀念保守,把持寺產,不肯拿出錢來辦僧伽教育,提議金山寺應率先宣導,用寺產來辦教育培養人才。 會場中來自揚州的寂山法師,則以老僧教誡小和尚的口吻,對仁山法師的意見一一駁斥。仁山法師滿懷怒火的反問道:「金山寺內僧眾不下三、四百人,倘若有人能寫三百字通達的書信,我仁山願把頭剁掉。」如此激烈的措詞,實在給保守派的金山寺無比的侮辱。 仁山法師並接著立即提議,希望金山寺改為佛教大學,寺產全充學堂經費,在場與會人士一致鼓掌表示贊成。氣氛正熱絡時,寂山等保守派的長老向僧眾高喊:「打!」群眾四處騷動,仁山等不少人皆受刀棍創傷,接下來的衝突可想而知…… 經此一鬧,「佛教協進會」和佛教改革的事也就無疾而終了。也因此事件,促成日後「中國佛教會」的成立。 這就是仁山法師著名的「大鬧金山寺」事件。 有一年仁山長老到馬來西來訪問,有人問:「你從哪裡來?」 仁山:「從金山寺來。」(仁山法師剃度於金山寺房頭觀音閣) 又問:「金山有個地獄種子叫做『仁山』,竟然大鬧金山寺,你可知道這個人?他造下無邊罪業,恐怕將來只有在第十九層地獄才找得到他!」 仁山長老當下供養這名法師兩枚銀圓,並且說:「您剛才開示得很對!」 言罷,瀟灑而去。對他而言,革新佛教乃勢在必行,但對於別人的言行,則不必斤斤計較。由此可見仁山長老的風度。 不忘初心 學佛不易退心 仁山長老曾創辦《法海波瀾月刊》,針對佛教界的陋習、社會的弊病,無不勇敢直言,被稱為「僧中勇猛無畏者!」,有「鐵嘴鋼筆和尚」、「鐵嘴仁山」之譽。 在大江南北講經說法時,到處都是千數百人。有一次,他受邀到東台三昧寺說戒,會場中有一位青年,指著仁山法師說:「你講說的佛法,都是為對治世間煩惱,現在我常為女色自苦,如果你有辦法去除我的煩惱,我就做你的護法;如果你沒有辦法,那以後就不可以再開壇講經。」 仁山法師端坐閉目,絲毫不為所動,這位青年等急了,就地大聲吼叫:「你說,你說,快說嘛!」 此時只見仁山法師輕言慢語地說:「不理自退。」(自己都提供不出辦法,靠別人,能幫上什麼忙呢) 大眾聞言,掌聲四起,這名青年只好沒趣的垂首而去。 仁山長老他一講起話來滔滔不絕,對經典背誦如流,精研《華嚴經》、《法華經》,在學問上很有實力。我曾在座下親耳聽他講《華嚴經》,其中有一句話──「不忘初心」,我至今還是非常受用,不僅親身奉行,也廣為傳播。佛光山能將佛法在五大洲弘揚,皆因我「不忘初心」的力量而建立的,能「不忘初心」,在學佛道上就不易退心。 一語受用 受用最大財富 從事世間各行各業,能「不忘初心」,在遇到各種逆境時,才不會見異思遷,半途而廢,一事無成。 有一年我到歐洲弘法時,在瑞典遇到一位比丘尼,他的師父在日本往生前囑咐他,要將日蓮宗在瑞典發揚光大。就憑這一句話,他在瑞典數十年如一日,為推展日蓮宗鍥而不捨地奉獻。 豐子愷因弘一大師要他弘揚護生戒殺,一生就以護生戒殺為主題,畫漫畫來弘揚佛法。可見受用的一句話,力量有多大。 所以我們在聽經聞法或大德開示時,不容易記住全部的內容,但只要其中有一、二句話受用,且奉行一輩子,那就非常值得了。 我的意思是,鼓勵現在年輕人,聽人說話時,要能聽出一、二句好話,看書要能看出好詞、好句、好觀念,且奉行不悖,那真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卓塵長老 卓塵長老是棲霞山若舜長老的法子,做過棲霞山寺的住持,在退位的時候,家師志開上人,就是在那個時候,受記為棲霞山監院,所以卓塵長老依輩分說來,應該算是我的師公。他的身材不是很高,為人穩重,不輕易發言,一臉的落腮鬍,讓人倍感他的莊嚴異相。 我在棲霞讀書時,他已退居,大家都以「退居老和尚」尊稱他,在棲霞山是屬於地位很高的長老。平常很少看到他外出或走動,也未曾與我們開示或講課,可以說少有機會能遇到他,偶爾在遠遠的地方見到他,只有懷著恭敬的心,默念著:「啊!那是卓老。」 我從小很喜愛籃球運動,但在佛學院沒有體育課,就背地裡在寺院的空地上,自己動手用樹枝、木板釘成一個克難的籃球架,和有同樣愛好的同學,在山門口就打起籃球來了。學院認為我不守規矩,貪玩好動,我的師父為此還在大眾前表堂,宣布開除我,這已經是無可挽回了。記得那是在一九四四年。 第二天,卓塵長老派人找我去問話,關心了我一些生活瑣事後,就提到開除的事,他說要出面代我向家師講情,再三的強調要留下來不要走。我就回道:「為了維護我師父執行的公信力,我一定要離開,而且我在棲霞也住了七、八年了,應該要到其他的地方參學。」接著,我反而請卓塵老能促成我離開。 卓塵老還是不厭其煩的,反覆地要我留下來,還說道:「你師父那邊不是問題,他也是要聽我的話。」看卓老那麼苦口婆心的勸說,我一度猜想,這是不是師父授意,要他讓我留下來。畢竟當時我還那麼年少,到外面去參學,怎不令人憂心,何況環境會轉變一個人。 就這樣卓塵老和顏悅色的從早上勸我到中午,還陪我用午餐,吃過飯後,又繼續開始。話題從他出家行道的種種忍耐,到他在各處叢林參學的過程……聽完後,我稟報:「老和尚謝謝你,這許多開示都是我需要的,我也會照你的開示,今後定當依教奉行。」 心能轉境 人生道無困難 他語帶慈悲地說:「你不要以為光憑你會說話、口才好,就能在外頭參學!世路崎嶇,修道的道路不是那麼平坦。」 我請老和尚放心:「我一定會記住您的開示,且會努力奉行。」 這時他說:「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不可隨境界而轉,心要能轉境。」 當時我心想:「不要被境界所轉,要心能轉境,我應該做得到,因為苦、困難我都經過了這麼多年,也不以為意,還有什麼苦難我不能轉呢?」 我離開了棲霞山以後,到常州天寧寺參學,後又轉到附近的焦山佛學院就讀。在叢林裡,許多森嚴的規矩,的確需要一些忍耐,需要一些力量,卓老的話「要能轉境界,不要給境界所轉」誠然給了我很大的勇氣,來面對困境。 後來我回到祖庭教書,甚至於從大陸到台灣,我一直記住「要轉環境,不要給環境所轉」,因此覺得人間路也蠻順利的,所以常有人問我:「在人生道上你有什麼困難嗎?」我總能坦然的說,只要心能轉境,還有什麼困難的!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21】隨堂開示錄 539 隨堂開示錄─青年勉勵 36 談徒眾調派 3-2

為佛光山叢林學院國際學部學生開示 時間:2005年2月15日 地點:佛光山傳燈樓法堂會議室 大師:有人不想出國嗎?為什麼? 學生:剛出家不久,想要先具備好做一個出家人的條件,例如法器的學習。 大師:法器的學習只要一個禮拜就夠了。我沒有學過一天的法器,就是慈惠法師,過去在家眾的時候也沒有學過,但是他每一種法器都會敲。學法器,等到你真正要去學,一生都不會,你想要學會,在很自然的情況下就會了。我講一個例子,這是學習上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四十多年前我在高雄的時候,有一群年輕、優秀的小姐,熱心於要敲法器,我就利用一個月一、兩次的時間教他們,但是教了好幾年,卻沒有一個敲得好。那麼聰明、伶俐、活潑、天真的女孩,為什麼學不會呢?但是我在宜蘭的時候,像慈莊法師、慈惠法師、慈容法師,我只要稍微講解一下,他們就統統都會了。奇怪!為什麼會差這麼多呢?後來才知道這不是聰明、笨的問題,而是學習的態度不一樣。高雄人的學習,是等到我來才學,我走了就不再練習,當然永遠都學不會。我在宜蘭,只是隨便說一下,走了之後,明天、後天都會看到他們在練習。自己在學、在醞釀,所以身上的血液、細胞,就會跟著板眼、節奏合一、調和了。好比學英文,如果只是靠老師來教,十年也是差不多,英文是靠自己苦心學來的,自己學一個 鐘點,比老師教三個鐘點更加有用。學習,三分靠老師,七分靠自己。 同樣的道理,剛才講到要先把一個出家人學好、把法器學好,聽起來實在冠冕堂皇。早期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學生在山上才二個禮拜,就已經會做五堂功課、會敲法器了。現在我們的學生從佛學院畢業還不會敲法器,要記住!要跟自己學。不過學法器需要天分,也沒有那麼急迫,就如人家說的「沒有音樂細胞」也不要緊,要有自知之明,能知道自己的優、缺點。 早期台灣出家眾很少,都是在家眾敲法器,甚至放燄口。我現在說一句,不是聰明、不聰明的問題,而是在於有心、無心,沒有「要學會敲法器」的念頭,怎麼學得會呢?心要相應才學得會。 學生:想朝文教事業方面發展。 大師:說到文教,文是什麼?教是什麼?要能舉出具體事實。有的人常常會說我要學習、我要用功、我要勇敢、奮發向前,我將來要行菩薩道、我要發掘智慧、我要開發心靈、我要發揮本能……到最後統統都沒有做到。 獲得四川大學博士學位的滿紀法師,跟我說想要回到常住教書。我要他先到社會大學教書,他說:「我適合在寺院裡教書,不喜歡到社會上去。」我說學部九月才開學,他說:「我在學院開學前,想在常住領行單,去園藝、去總務,增加生活上的經驗。」為什麼?他說:「我剛去四川的時候,只有一個人,不會煮飯,才想到:『沒有吃苦,不能做人啊!』」這麼一講,我就懂了。所以做什麼事都不能只是講口號的。文教,要能說出什麼文、什麼教。「文」裡面,你可以說我要做《人間福報》的主筆,每天至少寫一篇社論;或者做《普門學報》的編輯,每一期撰稿一篇、二篇。「教」裡面,你可以說我有這個機會讀到研究所,以後要回到山上從事某一種教育事業,在佛學院教經論或是什麼課程。 不是說讀英文班一定要到國外。宗教裡面有一個觀念──常住的需要比個人的需要重要,所以不要先把自己定型,你們可以反問自己:像我這樣的人,常住要我做什麼?這對你很要緊的。因為你自己決定要或不要,在主觀上已經先把自己定型,我就不會再跟你對抗,我是順人意的。 在常住服務可以有二個方向,一種是遊歷各別分院、各個慈善、文教、行政單位,但怕的是什麼地方都遊走了,到最後,卻樣樣了解,樣樣稀鬆,一事無成了。一種是一門深入,想要學什麼、做什麼就專心的學、專心的做,比如我學教學、我學文化、我學行政、我學公關。要為自己訂一個生涯規畫,替自己規畫一個最容易做到的目標。 有什麼人願意到歐洲?為什麼想到歐洲?能到歐洲幾年?假如很苦,可以忍耐幾年?要有這個志願──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到歐洲,除了會講法語、英文,身高至少要一百六十公分以上,因為外國人個子都很高,不是看不起矮小,矮小有矮小的用途,但也要自己能表現特長,除了個子高,還要有風度。玉琳國師是十不全的書記師,但是他的字寫得很好,所以可以做幕僚。人才要安在適當的位置上,才能有所發揮。 學生:佛法在歐洲不興盛,出家前到過歐洲,當地法師非常少、很辛苦,信徒很發心、渴望佛法,曾經想過將來如果有因緣,願意回到歐洲,希望能給外國人一點學佛的因緣,一直服務到常住要我回來的時候,我再回來。 大師:我覺得在佛學院讀三年、四年的書,不見得會有佛法,還是要去經驗、去實踐。人生幾何?有的上了年齡、學歷好一點、有社會經驗的,可以做短期的訓練,例如學習當家一個月、學習知賓一個月、學習梵唄一個月、學習典座一個月等,或密集學習佛法三個月,如佛法概論、佛教史,因為他們到了這種年齡,雖然基礎的學問已經有了,但是要他深入佛法是不容易的,反而到最後高不成,低不就,不但佛學沒有學好,其他實用的東西也不會。過去政府興辦職業學校,就是為了讓學生畢業後能有一技之長,例如高雄有一所餐飲大學,學生學會了幾樣餐飲,畢業以後就容易找到職業。我在大陸的家人一再想到美國,但是條件不符,我說:「除非你們能學會做廚師。」因為在美國,如果你能煮一道中國美味料理,他願意讓你留在當地做試驗,他需要各種技術上的人才,現在我的家有十七個人在美國,統統都做廚師。 佛法義理也像語言的學習,需要多年的薰習。不過,在佛門裡也需要各項技術,比方學駕駛一個月、學彈琴二個月、學做菜、做飯,先和人結緣,慢慢地,能寫多少文章、能講說多少佛法。常常講、常常說,十年、二十年後,就通了。(待續)

MORE

人間系列 我與電視弘法 下

那麼《甘露》節目在播出一季三個月後,電視台說什麼都不肯再續約,我也只好另謀出路。 從此以後,為了讓佛教在電視台能再有個節目,從華視到台視,從台視到中視,我運用了種種關係說明,與電視台之間也有諸多妥協,可是都不能成功。 也有幾次,電視台的總經理看在我們的播出費並不低於其他節目的分上,而有意願播出,但是過了一、二天,卻又回覆說不可以。就這樣子,我們爭取了將近一年之久,還是不能讓佛教再上電視台,由此也就可見蔣夫人的一句命令威力之大! 觀眾熱烈 延續電視弘法 往後,有一個機會認識了電視製作人周志敏女士,那是在一九八九年的時候,我首度從美國率團到大陸探親,我們一行人參訪了敦煌莫高窟。在山腳下,周女士一個人看著行李,我問她:「你怎麼不上去參觀呢?」她說:「因為行李很多,需要有人看顧。」 那時候,她已經在電視界有著幾十年的歷史,是個名製作人,聲望很高。尤其她製播的《為善長樂》節目,也類似於天主教的《溫暖人間》,非常叫座。 我就跟她說:「你可以製作介紹大陸奇人妙事的節目啊!像少數民族生活、各地文化民情、風景名勝等等,台灣的民眾都沒有看過。」她聽了以後,果真就製作了《大陸尋奇》節目。當年這個節目引起觀眾熱烈的回響,播了又播,也獲得好幾次「金鐘奬」。每次頒獎典禮上,周女士都會說是得自我的構想提議。其實,我只是想回報她對我們的種種協助,尤其她在《大陸尋奇》裡,也有不少幫助佛教宣揚的內容,甚至後來還成為我們佛光會的重要幹部。 話說回來,後來周女士表示願意承擔佛教相關節目的製作,就在中視推出了《信心門》。只是說,天主教講信仰,基督教也講信仰,他們製作的節目可以長年累月地播出,而佛教的《信心門》這個節目,電視公司卻只肯播出一季,一季三個月,十三集之後,就說不可以再繼續播放了。 不得辦法,後來我只有又在華視、台視及中視之間,不斷換台、換節目、換內容,躲躲閃閃,慢慢地才又讓佛教上了電視。說起來,周志敏女士與白厚元先生都為我們盡了很大的努力,這也就是我最早把佛教帶上電視台的一個簡單過程。 據說《信心門》播出以後,每集都有將近兩百萬人收看。或許也是因為觀眾的反應相當熱烈,加上蔣中正先生逝世後,蔣宋美齡女士移居海外,也不大管事了。慢慢地,三台對佛教的接受度就漸漸開放了一些,電視節目的製作也開放了,大家都向電視台買時段來做節目,如光德寺的《光明世界》,同樣是白厚元先生擔任製作人,也播出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於是,佛教電視弘法的生命方才延續了下來。 星雲禪話 三台邀約製作 幾年後,台視同意播出由我主講的《星雲禪話》,雖然每天五分鐘的節目,一集播出費就要兩萬元,實在心有不甘。但是回頭又想,能在電視台播出佛教節目,即使只有五分鐘也很好,就不想那麼多了。 沒想到,這五分鐘的節目一播出,收視率頗高,社會普遍叫好,接著,第二個電視台、第三個電視台都相繼來邀約製作節目。也正好,我在這個電視台做過節目以後,就可以到那個電視台繼續做;那個電視台做過了,又再到另外一個電視台。《每日一偈》(台視)、《星雲法語》(華視)、《星雲說》(中視)、《星雲說喻》(台視)等等,就是當時在各家電視台製播的節目。 所以,過去我有所謂「遊走三台」的紀錄,這在台灣電視史上也是創歷史的。因為在那個時代,所有演藝人員都是簽約的,你在某一家電視台上過節目以後,別家電視台就不會再邀你去了。唯有我,即使已經在這個電視台講過五分鐘的節目,到了那個電視台,還是可以再製作五分鐘的節目;在那個電視台播過了後,又可以再到別台製作同樣類型的節目。 就這樣,我這些一集五分鐘的節目,不僅在台視播出多年,在中視、華視也都播過,據說總計不下五千多集,甚至連海外的電視台都播出了。因為那時候,台視無視於版權的問題,將節目就賣給了海外的電視台,直到佛光山台北道場建立好幾年後,他才正式地和我商量,要我重講,再繼續製作五分鐘的節目,並且每集要給我新台幣六百元的講說費。 其實,我倒不是貪圖這六百元,但是所謂「三十年風水輪流轉」,想到當初製播節目是那麼樣的困難,到了現在,電視台終於來邀請我講說佛法,讓佛教節目也能在電視裡播放,而且還要付給我六百元,這個歷史性的轉折,我實在不能不把它做一個紀錄。 不曾放棄 佛光衛視開台 此外,不曉得多少年後,台視還把我在節目上的講話印刷成書出售。只是說,我連跟他們要個幾本送人,他們都不肯。為什麼?理由是,既然是在電視台播出的內容,版權就應歸屬電視台。 奇怪?這是我的著作,怎麼我沒有著作權呢?我雖然讓你播出這個節目,可是並沒有說要把著作權賣給你啊!何況播出費我也按照規定繳納了。所以,有人形容說「電視吃人」,果真所有電視台幾乎都一樣。 不過,話再說回來,我心裡還是感到很欣慰,回想當初,我為了讓佛教上電視,要付給電視台多少費用,如今我上電視講話,竟是電視台要付給我錢。感謝周志敏女士的協助,為了讓我這許多節目能夠順利播出,無論是連續劇,或是五分鐘的講說,她在與電視台溝通的過程中,都忍受了不少的委屈。 雖然歷經這許多困難,但是一直以來「我要為佛教創辦電視台」的想法都沒有放棄過,終於,一九九七年歲末,「佛光衛星電視台」開台了。但是,由於我們是屬於有線電視,光是把節目傳輸上衛星,每天大概就要花費一百萬元。 不僅如此,按照講,觀眾要收看系統業者下鏈的電視台,每個月都要給系統業者五百元的收視費;那麼假如社會上有一百家電視台,一個系統業者能擁有個數十萬、數百萬位觀眾,一天下來,收取的費用也就很龐大了。照理說,系統業者收了觀眾的這五百塊錢以後,是要從中撥出一、二塊錢補貼衛星電視台的,這樣我們一天也可以收到好幾萬元,有了這筆補助經費,就可以製作更多精采的節目。 但是情況並非如此,他們不但連一毛錢都不肯給,因為我們是宗教節目,還要求我們給他上架的費用,他才肯給我們下鏈播出。據稱台灣有數百家的系統業者,假設每個月要給一個系統業者兩萬元,對於經營電視台的人來說,收入都還沒有,就要先支付系統業者數百萬元,其困難也就不難推想了,我就是開銀行也付不了這麼多錢啊。 尋求幫助 為有頻道播出 後來,我們積極找了「八大電視」的老闆楊登魁先生協助,他雖有意出面幫忙,不過剛好遇上劫難,人到了大陸去。他在電視系統業裡是老大,只能說是我們的命運不好,不能獲得協助。 一直到了多少年後,才有系統業者願意提供頻道讓我們的節目播出,但也只是「半頻」。什麼是「半頻」呢?就是某一個時段播出你的節目,某一個時段播出別人的節目。然而我的節目是每天二十四小時都要播出的,你只替我播出半頻(半段),那還有半段怎麼辦呢? 就這樣,我們拜託了多少人幫忙,包括楊登魁、白冰冰等,甚至大哥級的人物,也有過多少次拜託;因為那時候的系統業者,大部分都是他們控制。但後來還是不得辦法,我們也就想說算了。 對於系統業者不肯下鏈的事,尤其台北、桃園好幾家的系統業者,多少年來都不願意提供頻道給我們播出,實在讓人很寒心。因為過去經常問起信徒:「有收看我們的節目嗎?」他們都說:「我們收看不到啊!」 當然也有不少熱心的觀眾寫信給系統業者,反應接收不到佛光衛視頻道,但他們卻依然一本排斥佛教辦電視台的心態,認為這些有助提升社會善良風氣、淨化世道人心的節目,不會有觀眾群,也就不肯為我們播出。 事事掣肘 改名公益定頻 後來,我們以一個月二十萬元的薪水,聘請張宗月小姐擔任總經理來發展電視台,只是很遺憾地,電視台仍然不得系統業者下鏈。即使後來稍有改善,但是系統業者認定我們是宗教台,就將我們的節目排到八、九十頻道之後。當然,這些後段頻道的電視台節目,影像畫面大多模糊不清,也就甚少有人收看了。幾番考慮之後,為了讓節目頻道往前調整,二○○二年,我們決定改名叫「人間衛視」,做成公益電視台,之後,下鏈才逐漸正常。 只是難題不一而足,在改稱「人間衛視」之後,當時新聞局不知何故,經常都派人來明查暗訪,每天不准我們播出超過兩個小時佛教節目,給我們諸多刁難、限制、罰款,也不准我們插播廣告。 艱辛經營 挺住為法弘揚 直到二○○四年南亞海嘯的災情,造成巨大傷亡,新聞局發起救災捐款,希望人間衛視也能參與其中,雖然當時我們的國際佛光會已積極投入募款賑災,但為了希望當局能手下留情,人間衛視還是捐了五百萬元響應號召表示善意。原以為事情會出現轉機,不料從此不但沒有下文,就連我們的捐款也不知何去何從了。 照講,我們這個擁有一百多個員工的電視台,每個月至少都要花費一億元,才能負擔節目播出的相關費用,但是在大家同甘共苦,攜手進行種種節約之下,開銷竟只要二、三千萬元。只是說二十四小時播出節目的電視台,既沒有廣告的收入,也還得要有那麼多的維持費,可以說,辦電視台的歷程,其辛酸真是教人不吐不快啊! 其實,為了弘揚佛法,我們也不只電視台辦在不是時候的時候;辦大學,也是辦得不在時候;甚至辦報紙,也辦得不是時候。其中,我在四月一日愚人節創辦《人間福報》,就是希望以愚人的精神來做事業。十六年來,我們出刊從未間斷過一天,可以說,所謂「愚人」,也就像愚公移山一樣,不是沒有希望的。為了佛法的宣揚,我們也只有堅持挺下去了! 經歷這許多挫折障礙後,我也才終於明白,經營電視台確實是相當不容易。往往品質優良的節目,都不會受人看重,反而是一些無法無天、是非八卦的漫談,受到觀眾喜愛,也受系統業者的歡迎。只是說,這樣的節目,對社會觀眾的身心又能有什麼好處呢? 在台灣,每個人都說自己愛台灣,當然愛台灣的理由很多,但是其中,對於一些有心宣揚道德、文化、教育的好人好事,我們也要隨喜讚歎,給予支持鼓勵,因為他們都能成為台灣社會善良風氣的推手哦! 不過,這種有志之士,今後我們要去哪裡找尋呢?縱觀今日台灣的電視台,許多節目都沒有人要收看,落得只剩下談話性節目,不像韓國,光是戲劇節目的製作,其用心,一播出就能席捲大陸、台灣甚至其他各國。假如我們的電視節目不從歷史、文化、知識、社會教化、安定人心上改進,光是批評謾罵、搬弄是非,乃至空口說白話,又怎麼能成功呢? 走過了電視弘法這一段艱辛的路程,我並不灰心,也不失望。因為我知道,時代總會改變的,人心也會回頭的。所以,假如問我對電視弘法有什麼樣的怨言,除了說一點往事的事實外,其實,心中並無罣礙,也就算了。 (本文完)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 ㉜ 三好

文/星雲大師 佛教講:「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就是透過「身口意」三者所造作的行為,所以造業的主人翁就是身、口、意「三業」。 修行用功,必須從身、口、意三業修起;三業要淨化,就是要身行善事,口出善言,心存善念。為此,一九九八年四月,我在中正紀念堂恭迎佛牙舍利來台的祈福法會上,邀請當時的副總統連戰先生,共同提倡宣誓「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經過多年的推行,目前「三好活動」已經從佛教徒擴及到校園、社會上,大家也都在說三好、行三好。 所謂做好事,就是修身,淨化身業。把侵犯、傷害人的惡行,換成利益大眾的佛行,例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為非作歹,而能做一些利益人的善行、懿行、利行,這就是做好事,也就是身行善事。 修福修慧,解行並重,廣種福田。圖/如地 所謂說好話,就是修口,淨化口業。把瞋恨、嫉妒人的惡口,換成柔軟讚歎的佛口,不說妄語、不可兩舌、不講綺語、不能惡口。與人往來,要說慈悲的話、智慧的話、真誠的話,多說誠信、正直的話,可以為我們帶來好的人緣。 所謂存好心,就是修心,淨化我們的意念。把愚痴的邪心,換成慈悲智慧的佛心,例如:不要有疑心、嫉心、貪心、瞋心、惡心,而要懷著慈心、悲心、願心、善心、發心等,「照顧念頭」,念念是慈心,自然所遇的都是善緣。 其實人的身、口、意行為,無論善惡,都會產生一股力量,驅使我們去造作新的行為,新的行為又會產生新的力量,形成不斷的循環、流轉。我們所造下的善業、惡業,待因緣成熟,一切果報,還得自受。因此,一般人都知道,生存在世間要多行善,不可造惡業,佛教徒也都了知因果輪迴的道理。而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科學家也證明了佛教所說的業力,就是他們研究出來的基因,也就是生命的密碼。 以佛教的立場而言,生命的密碼所展現的相是因果輪迴,簡單的說就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因果,是宇宙萬有、生滅變化的普遍法則,是宇宙人生的實相。有些人以為算命可以改運,實在說,人若心念不正,看什麼都是邪的;如果不想被命運束縛,就要改變自己的心念。把汙穢的心,改為清淨的心;把邪惡的念頭,改為純正的念頭。改掉情緒化的脾氣、改掉逞強好鬥的個性,運氣也會跟著好轉起來。 圖/unsplash 所以說,你造了惡業,不但親人救不了你,甚至佛菩薩也幫不了忙;同樣的,你造了善業,不需要另外的外力幫助,自己必然會享受善緣善果。如果說不幸造了惡業,還有補救的方法,如: 第一是懺悔。正如衣服上的塵埃、身體上的垢穢,你可以用清潔劑、肥皂來清洗;造了惡業,要懂得真心的懺悔認錯,才能減輕、消除惡業。 第二是發願。你要懂得發願,願做好事、願說好話、願存好心等,要能發善美廣大的願。當然,不能只有願力,還要付諸實踐,自然有願必成。 歷史上的聖賢君子,因為他們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而美名流傳。佛教也早就昭示人要行善,要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所以行「三好」看似簡單,實是蘊含甚深佛法的真義,更是合乎佛陀的本懷;人人行三好,社會和諧,世界必定更美好。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18】隨堂開示錄 644 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 17 信仰的宗要是什麼 5-5

為連雲港、無錫及南京等地信眾開示     時間:2010年5月25日    地點: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西館  提問四: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除了經濟效益以外,我相信還有更多的社會責任。只是面對現實環境,我能要求我自己,但駕馭不了社會和控制其他人。發展過程中,我也做了很多違背佛教的事,雖然如此,我是有懺悔之心的。請問師父,我們該如何在進步的經濟活動中取得平衡? 想要完美、想要完成理想,都是高難度的事,只能做多少、算多少。盡其在我,盡心盡力,凡事但求無愧於心,豈能盡如人意?當你覺得已經有一些成就、有一些滿足感,已經很不容易了。當然人有無限的潛力,但需要因緣,需要很多時空關係,所謂「獨木難支大廈」,世間萬事不是靠一個人就能成功的,必須大家一起合作。 現在中國社會不斷地進步,社會日益開放、經濟迅速成長,未來必定會繼續進步。過去中國人被譏為「東亞病夫」,然而今非昔比,現在每個中國人,都會以身為中國人為榮耀。所以每個人都有一種時代的使命,這個時代、這個社會賦予我們的使命,就是讓國家富強,一洗「東亞病夫」的屈辱,並且讓全中國人民走向國際,受人尊重。 提問五:現在社會上出現中、青年吸毒的嚴重現象,佛教有什麼方法拯救他們? 不吸毒,也是五戒之一。五戒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我現在不說「不飲酒」,因為毒品的種類繁多,如菸、嗎啡、罌粟都是毒品,酒只是其中之一,所以我說「不吸毒」。 吸毒者,會失去自己的健康、金錢,家聲、名譽都沒有了,甚至朋友也不再來往,所以不可以吸毒。吸毒是一個病態,吸毒者可能認為自己沒有犯罪,也沒有害人,只是等於身體有病,需要吃藥一樣。卻沒有想到,吸毒不單是滿足他個人需要而已,吸毒會腐蝕整個民族社會的健康。全世界再民主的國家,吸毒、販毒都是嚴重罪行,甚至會判處死刑,所以國家要參與管制,嚴禁吸毒。 我曾經在台灣成立戒毒村,也派駐了一些男眾法師,它就是一個把吸毒者聚在一起戒毒的地方。雖然說戒毒,但是對毒品上癮以後,一旦再遇到誘惑、遇到壞朋友,他又會再犯。所以戒毒,不能完全靠法律、靠別人,最重要是靠自己,必須自我管理。佛法講究智慧,所以戒毒者必須先思考戒毒的重要性,進而面對、處理。可以選擇的話,何必要吸毒,把自己弄得這麼糟糕?人,要力爭上游、要健全向上、要自我昇華。 假如你有朋友或者認識的人吸毒,你想幫助他,其中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法,就是讓他自覺。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叫「佛陀」?佛就是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身而為人,不得不自我覺悟。讀書要自覺,學習要自覺,待人接物要自覺,世間凡事都需要自覺。只要自己覺悟了,自然「一理通,萬理徹」。所以自我警策、自我覺醒、自我開悟,是很重要的。 提問六:何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嘗聞「學道求真免無常」,世間是否有不是無常的東西? 第一、「諸行無常」,所謂「行」,就是這個世間一切現象、萬物都是無常的,氣候有春夏秋冬的變化,空間有東西南北的不同,物質有成住壞空的變易,人有生老病死的輪轉,這些都是無常。在無常的世間中,有超越無常的出世法,有一個永恆的生命。但因為出世法是精神的世界、超越的世界,我也沒有辦法像科學一樣舉出實證。 假如非要舉例不可,我們仍能從世間事略知一二。如剛才所說,這朵花凋謝了,但它真的凋謝了嗎?假如你把它的種子再播撒到土壤裡,它會再生長、會再開花。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生了要死,死了又生,生命就如時辰鐘,從一走到十二,再從一走到十二,周而復始,不會停擺。人生就是如此,不斷地流轉,輪迴不止。 有一戶人家老年得子,正在慶祝的時候,看到一個禪師站在門前流淚。主人很不高興地說:「和尚,我們今天在辦喜事,你在哭什麼?要化緣可以明講,我給你兩個錢就好。」 禪師回答:「我不是來化緣的,我哭是因為你們家又多了一個死人。」 為什麼生就可喜,到幾十年後死了才悲傷?生本來就要死,不生就不死了,所謂生死,是一體不二的。其實在無限的時空裡,幾十年不過是石火電光的瞬間,稍縱即逝。 第二、「諸法無我」。「我」是什麼?這個身體是「我」嗎?現在醫學界也有器官移植,很多人換腎、換胃、換眼珠,甚至換皮膚,換到最後,哪一個人是我?哪一個人是你?可見得這個人體不是「我」。 所以,並不是死亡以後才「無我」,活著的時候,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世間萬物,本來就離不開因緣法,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緣聚則成,聚散則滅,如此而已。 今天到此結束,謝謝。

MORE

【星雲大師全集4金剛經講話】金剛經講話第一 般若為三世諸佛母分第八

文/星雲大師 為什麼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呢?因為諸佛由般若證,證真如菩提理;又由所證之理,起般若方便智,為眾生說法。因此,般若能出生三世諸佛。 譯文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呢?如果有人用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這個人所獲得的福德難道不是很多嗎?」 須菩提回答道:「確實很多。佛陀!為什麼呢?因為透過七寶布施所獲得的福德,實際上並沒有福德的固定體性,福德無自性,遍滿如虛空,所以如來說福德多。」 佛陀接著說道:「又如果有人能夠信受奉持這部經,並且能夠為他人解說,即使短至只是當中的四句偈,他所獲得的福德,要勝過布施七寶的人。什麼緣故呢?須菩提!因為十方一切諸佛,及佛陀的無上正等正覺,都是從這部經出生,般若為三世諸佛之母。 「須菩提!所謂的佛、法,不過是依俗諦而立的假名,並非就是真實存在。因為眾生有凡聖迷悟的分別執著,佛陀為了開悟眾生,不得不方便說有佛、法;若以法性畢竟空而言,求諸佛的名稱尚不可得,還有什麼叫做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呢?」 原典 依法出生分第八①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②七寶③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④,乃至四句偈⑤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註釋 ①本分旨在說明,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能出生一切諸佛,亦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再明白地說:因諸佛由般若智,證真如理,亦即先以般若為師,故說諸佛從此經生;又諸佛證真如理後,起般若方便之用,為眾生說法,此經又為諸法之師,所以說,諸法從此經出。 ②三千大千世界:為古代印度人的宇宙觀。謂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環繞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稱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個小世界,而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成一個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是由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所集成,故稱之為三千大千世界。又於佛典之宇宙觀中,三千大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領域,故又稱一佛國。 ③七寶:指七種珍貴的財寶。其內容諸經說法不一,大致指金、銀、琉璃、琥珀、硨磲、瑪瑙、珊瑚等等。 ④受持:指對於經中的義理,能夠了解而謹記於心,叫做「受」;了解之後,能憶念不忘,並且實踐於日常生活中,就叫「持」。 ⑤經中所提出的四句偈有多種說法,究竟是哪四句,古來議論很多。總之,這四句偈不必太刻意去分別判定是哪四句,它可以泛指經文中任何最小最短的偈子。 講話 第七分以「無得無說」強調法性為畢竟空,三賢十聖階位是佛陀示教利喜,借筏渡河,權巧施設罷了。吾人若了知畢竟空,才能與平等的法性相契合。由於第七分宣說畢竟空的妙旨,佛陀又恐行人對受持、讀誦此經的功德譏為虛無斷滅,為顯示受持、讀誦有不可思量的功德,因此佛陀在第八分用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為校量,以明般若是三世諸佛母,無量無邊的善法功德皆依此而出生。我分四點來說明。 一、七寶布施非福德性。 二、受持般若勝七寶施。 三、般若是三世諸佛母。 四、揚眉瞬目處處般若。 若有人將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這種福德固然是功不唐捐,但是物質資財的布施無論如何的多,也還是有漏、有限的。並且,布施的物品及受施對象的清淨與否,也會影響福德利益的差別。 《增一阿含經.邪聚品》中提到,有「五不淨施」是沒有利益功德的。 (一)以刀器施人。 (二)以毒品施人。 (三)以牲畜施人。 (四)以淫女施人。 (五)造作鬼神祠。 這五種不淨施,令眾生相互殺戮仇恨,並生起染著顛倒之想,因此沒有福德可言。 《毗耶娑問經》則說道,選擇五種對象布施,可以得到利益和福德。 (一)急難救助施。 (二)遠來資給施。 (三)老病孤獨施。 (四)有德長老施。 (五)離鄉護他施。 對於遠客和離鄉者施予資助,對於苦難和老病者給予憐恤,對於有道德有慈悲的長老,用恭敬的心給予飲食、衣物、臥具、醫藥四事供養,這些布施,能得施福。 經中說:「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福德」和「福德性」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一、七寶布施非福德性 若有人將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從相上看,此人所得的福德確實非常之多,但是佛陀緊接著說「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要我人不要錯認為有具體真實的福德存在,因為在真如實相中,福德本性空寂、無有自性。若是了知福德性空,不被福德相所轉,就能從有相進入無相,無相的福德性蘊含的是「無限」,也就是說,福德性中含有無限的福德,福德廣大如虛空。 其次,即使以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持用布施,但財物的施予只能暫時令眾生生活得到資助,色身的飽足是容易做到的,但是讓眾生開啟智慧,明白業報因緣,就不是金錢物質所能辦到的。就好像從事慈善事業,每一個社會福利團體都可以去做,但是要讓人心清淨,止惡行善,就必須藉由宗教的力量。《法華經》說,佛陀為一大事因緣降生人間。什麼是一大事因緣?就是為令眾生入佛知見。世間上財富的多寡,並不等於內心的滿足和快樂。比如: 有錢可以買到美食,買不到食欲。 有錢可以買到醫藥,買不到健康。 有錢可以買到床舖,買不到睡眠。 有錢可以買到讚譽,買不到知己。 有錢可以買到書本,買不到氣質。 有錢可以買到妻妾,買不到愛情。 有錢可以買到群眾,買不到真心。 有錢可以買到旅行,買不到寧靜。 有錢可以買到房舍,買不到安住。 有錢可以買到珍寶,買不到智慧。 世間很多很多的問題,不單是從物質層面能夠解決的,就如南宋道川禪師所說: 寶滿三千及大千,福緣應不離人天; 若知福德元無性,買得風光不用錢。 人天的福德終有窮盡時,生天雖然有「四事福樂」,最終也難逃「五衰相現」墮落的業報。 四事福樂: (一)身高端嚴:最低的四天王天,身高也有幾十丈。 (二)壽命長久:四天王壽長五百歲,合人間的九百萬歲。 (三)欲樂幸福: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五欲滿足。 (四)禪定微妙:享有四禪八定的禪悅。 五衰相現: (一)衣服汙垢。 (二)頂上華萎。 (三)身體發臭。 (四)腋下流汗。 (五)不樂本座。 我們忙著積集世間資生受用財富的同時,也要懂得挖掘成賢成聖的內心寶藏。佛教有所謂的「寶聖財」: 信仰財,能得身心歡悅; 精進財,能得邪魔不侵; 持戒財,能得善神擁護; 聞法財,能得諸佛護念; 喜捨財,能得遠離怖畏; 慚愧財,能得善法增長; 智慧財,能得不死甘露。 財施有限有漏,無法使眾生由迷知返,開悟見性;而觀念的啟發,思想的教育,善法的布施,則威勢無窮,非財施所能及。如《金光明最勝王經.滅業障品》說: 「善男子!且置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若人以滿恆河沙數大千世界七寶,供養一切諸佛,勸請功德亦勝於彼。由其法施,有五勝利。云何為五?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財施不爾;二者、法施能令眾生出於三界,財施之福不出欲界;三者、法施能淨法身,財施但唯增長於色;四者、法施無窮,財施有盡;五者、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唯伏貪愛。」 有一天,佛陀在祇洹精舍的門外,遇見哭哭啼啼的周利槃陀伽。 佛陀慈悲的問他:「你為什麼站在這裡傷心難過呢?」 周利槃陀伽說:「佛陀!我的哥哥嫌棄我笨拙,無法受持法義,他驅逐我,要我還俗回家,因此我很悲傷。」 佛陀安慰他,把他帶回精舍,教他手拿掃帚,念誦及思惟它的名字。 周利槃陀伽感謝佛陀不僅收留他,並且還慈祥的教導他,於是每天專心誦念,雖然愚笨,經過一個月的時間還是記住了「掃帚」兩個字。 周利槃陀伽專心一志念誦,有一天,他思惟道:「這掃帚又叫做『除垢』,垢是地上的灰塵沙土,除即是把它清掃乾淨。」又過了幾天,他又再思惟:「我的身心也有塵垢,那麼煩惱就是塵土之垢,智慧就是去除的掃帚。」周利槃陀伽後來更深入思惟五蘊和合的妙義,最終證阿羅漢果,得究竟解脫。由此可知,僅是通過持誦、思惟「掃帚」的法義,卻能證羅漢果位,如此殊妙的功德,又豈是有限有相的七寶布施所能比擬!

MORE

【星雲大師全集7 般若心經的生活觀】般若心經 的生活觀 透過故事讀心經 下卷 ⑬

文/星雲大師 《般若心經》一開始為什麼就說「舍利子」?因為對一般人講「般若智慧」,是聽不懂的,所以要對大智慧的人說。在佛陀講說的經典裡,一定會有個當機者,例如講《金剛經》、講空時,須菩提是當機眾;講《彌陀經》時,舍利弗是當機眾。畢竟十萬億佛土以外的極樂世界,沒有大智慧者,怎麼會相信這是事實呢?因此,現在講《般若心經》,講到宇宙人生的本體論、現象論,也必須有一個大智慧的人做當機者,那個當機眾就是舍利弗。 《般若心經》如何說明空和色的關係?一般人認為空和色沒有關係,色就是有,空就是無,色和空、有和無,統統都沒有關係,有的不是無,無的不是有。這是錯誤的認知。 《般若心經》為色和空、有與無建立了關係。大家不要以為:有、無是兩個,有不是沒有,沒有不是有,其界限分明。有和無就是色和空,在《般若心經》裡,用「不異」、「即是」把它們調和起來。不異,就是「不是不同」,有和無不是不同。我們往往把有和無視為不同,其實它們並沒有不同,有和無「即是」,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異」和「即是」把空有的關係說得很微妙。 那麼,這個世間究竟是空還是有呢? 有一個老和尚正在打坐,大徒弟來了,對師父說:「師父慈悲,在這個世間上,一天到晚講空、空,嚇得人都不敢信佛教了。天也空,地也空,妻子兒女都是空,哪一個敢來信佛教?應該講有,有才能契合眾生的根機,哪個人不希望有功名富貴、有妻子兒女、有田地房屋?」師父就跟大徒弟點點頭說:「你說得對、說得對。」大徒弟很高興的走了。 過一會兒,小徒弟來了,「師父,現在的佛法,怎麼都這麼廉價出售,都是講一些方便的法門?有,有富貴、有功名、有妻子、有兒女,這不是佛法本來的精神。佛法本來的精神是空,空才是真實、空才是實相、空才是真理、空才是價值。」師父一聽,「你說的對!」小徒弟也高興的走了。 站在一旁的侍者給弄糊塗了,大徒弟說對人間講有,你說對;小徒弟跑來說對人間應該講空,你又說對,奇怪!奇怪!忍不住問道:「老和尚,究竟是空對呢?還是有對呢?」老和尚說:「你的對。」 誰對?老和尚最對。老和尚講的空就是有,老和尚講的有就是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講空講有都對。說空是有上的空,說有是空裡的有,空和有是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空和有是一物的兩面,不是兩個東西,它們是分不開的,它們是「即是」,它們是「不異」。 什麼是空?什麼是有?它們怎麼會有關係呢? 舉個例說,空是黃金,有是器。一塊黃金,把它做成耳環,戴到耳朵上;做成戒子,戴在手上;做個洋娃娃,可以把它當裝飾用。我們說這是耳環、這是戒子、這是洋娃娃,其實耳環、戒子、洋娃娃都是黃金。黃金是本體,器具只不過是種種的差別相。 供在桌前的佛像,無論是紙的也好,布的也好,泥塑的、木雕的也好,它在我們的心裡也已經不是泥塑、木雕、紙做的佛像,他在我的心裡是佛祖,是我拜的佛祖。 其實,真正說來,佛教是不拜偶像的,佛教教導我們的是從有相歸於無相,是沒有偶像觀念的。偶像是有相,有菩薩、有佛、有羅漢、有高僧。空才是無相。 講到色與空,就是講有和無的關係,就是講精神與物質的關係。所謂「色不異空」,就是說有和無沒有不同,精神和物質也沒有兩樣。色和空、精神和物質、有和無的關係如何表示呢?《般若心經》以「不異」和「即是」來表示。 「不異」就是「同而非異」。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也就是色不離開空,空不離開色;精神不離開物質,物質也不離開精神。把空和有說成「不異」,用現代話來講就是破除我人的舊思想,因為在我們的思想裡,空和有是兩回事,精神和物質也是兩回事。 這裡講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謂「即是」,就是在「建立我人的新觀念」。「即是」又比「不異」更進一步,精神和物質、有和無不但是「不異」、不離開,還是「即是」,精神就是物質,物質就是精神,有就是無,無就是有。 我們或許會想:這個新觀念怎麼建立得起來呢?有就是無,無就是有,這太矛盾了,精神怎麼會是物質呢?物質怎麼會是精神呢?物質是物質,精神是精神啊! 讓我舉個例子。有一天,我帶了好多學生,進行一道水泥牆壁的工程,由於砂石、水泥很笨重,我看他們做得很累,就說:「我們休息十分鐘!」利用這個時間,我就和他們說:「我們做的這一道牆壁,它是物質的,但是唯識家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個宇宙世界與精神是有關係的,因此,現在大家要把我們的精神,把我們的發心,灌輸到物質裡去。我人死了,精神與物質還是存在。你們說這棟房子是物質的,但是經過了設計師的畫圖,這棟房子就有這位設計師的精神、智慧在裡面;一磚一瓦的建築裡,有工人的血汗、力氣與精神,有多少藝術師的裝潢,他們的智慧精神也都在這棟房子裡面。」 看起來是物質的東西,裡面卻留住了精神的力量。光是物質的砂石,沒有精神的內涵,怎麼成為一間房子呢?所以,物質裡面是有精神的。如何表現我們的精神呢?你說我很有精神,是什麼精神?是我勤勞的精神、禪的精神、忍耐的精神,還是悲願的精神?精神有很多種類,要想表現精神,就要從具體的、有相的物質來表現無相的精神。精神和物質是有關係的。 中國人有「三不朽」的思想,所謂立德、立言、立功。好比佛陀要涅槃的時候,諸大弟子都來請求佛陀不要涅槃,常住世間。佛陀就說了:「我說過,有為法是苦空無常,那麼現在你們要我有為的身體不死,這就不是真理,就不合理了。你以為我是死了嗎?死不了的。我說的佛法如果流布在人間,大家都遵照佛法來奉行,不就等於我在世一樣嗎?你放心,如來的法身,永遠留在人間,法身就是精神,如來的精神永遠存在這個世間,與宇宙大化融為一體,永遠的照顧大家。」 有人也會這樣問:「信佛的人常講,『你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在極樂世界;「『你要念藥師佛』,藥師佛在哪裡?」東方琉璃世界;「釋迦牟尼佛在哪裡?」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你說:「我怎麼沒有見到呢?」有一句話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心湖裡的水是骯髒的,清涼的月當然就不能映現出來了,我們不能怪天上沒有月亮啊! 所謂「般若的花朵處處開,般若的花朵處處在」,佛也是一樣,佛的法身處處在,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你若能懂,一色一香都是中道,一花一草皆是般若。故華嚴家說:「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妙諦。」你如果懂得般若,青青楊柳、綠色翠竹,都是如來的法身;你如果懂得般若,小溪裡的流水、冷氣發出的聲音,都是如來說法的音聲。 我們可以看到歷代的祖師大德們,有的人看到桃花開了、桃花謝了,他就覺悟了;有的人聽到殺牛、殺豬的音聲,他就開悟了;有的人聽到人家打鐵的聲音,他開悟了;有的人在除草中開悟了,有的人在磨豆腐時開悟了。打鐵、除草、磨豆腐,甚至花開花謝與佛法有什麼關係?其實只因機緣到了,因緣就成熟了。

MORE
/33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