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公益 | 人間福報

生活

秉持全人關懷 陳美惠推動山區診治

文/李宗祐 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院長陳美惠,自少女時代即投入天主教中華聖母傳教修女會,長期致力於推動山區醫療服務。她當年是被美籍華淑芳修女圈粉進入修會,秉持「全人關懷」信念,帶領醫療團隊深耕嘉義地區,並於2015年獲得第25屆醫療奉獻個人獎。 1970年陳美惠就讀嘉義女中時,創辦人華淑芳修女來校教授英文,她長得漂亮又親切,很多學生因此成了「粉絲」,陳美惠也是其中一個。儘管家人反對陳美惠成為修女,但她堅定的意志,最終獲得家人的支持,順利進入修會。 1966年聖馬爾定醫院創立後,有感於合格護理工作人員缺乏,為充實基層護理人力,在1971年成立崇仁護校(現為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陳美惠自靜宜大學畢業後,即在崇仁護校當英文老師10年,中華聖母會栽培她到美國學習醫院管理。 「美國醫療觀念先進,尤其已電腦化管理,當時台灣還在手寫記紀錄,有些醫師的筆跡龍飛鳳舞,護理師推敲字跡,常有發錯藥方風險。」因此,陳美惠返國後,首要的改革是將所有業務電腦化,降低醫療風險。 陳美惠坦言,要讓老一輩醫師改變手寫習慣並不容易,但這工作必須由醫師帶頭做起,只要習慣後就沒有問題。她透過舉辦院內比賽,成功激發醫師的好勝心,使聖馬爾定醫院成為嘉雲地區第一間實施電腦化管理的醫院。 提升醫療水準不僅需管理和電腦化,還需要聘請更多優秀醫師。為此,陳美惠親自拜訪醫學院和大型醫院,尋找優秀的醫師加入醫療團隊。 參與山區義診 體會居民困境 在崇仁護校任教期間,陳美惠常帶領學生參與阿里山鄉的義診活動。讓她深刻體會到山區居民的生活困境,於是1998年在海拔約1400公尺的阿里山公路64公里處成立聖馬爾定阿里山醫療站。醫療站的成立不僅提供醫療服務,更融入了社區生活,成為居民的寄託之地。 2000年,聖馬爾定醫院率先成立護理之家,床位258床是嘉南地區最具規模的護理之家。然而,當時民眾對將父母送入護理之家的觀念仍存在疑慮。隨著時代觀念的轉變,護理之家成為協助家人分擔照顧壓力的良好選擇。 面對人口老化和失智問題的嚴重性,陳美惠說,失智症雖無法治癒,但可減緩惡化,照護常是家人沉重負擔,因此嘉義縣中埔鄉隆興村成立多功能長期照護園區,結合「失智症團體家屋」、「日間照顧中心」和「幾點了咖啡館PLUS」等服務,提供失智症患者和其家人更全面的照護。 簡化出院流程 迅速提供病床 護理人力短缺是當前各醫院面臨的共同問題,即使聖馬爾定醫院有培育護理專才的崇仁護專,仍難以應對。 陳美惠指出,疫情對護理人員的影響尤為明顯。因此,聖馬爾定醫院除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外,也積極提高薪資、福利和護病比,以吸引更多有志從事護理工作的人才。 面對病床不足的問題,陳美惠採取了簡化出院流程的策略,使家屬可以在每個病房樓層完成出院手續,以迅速提供急診和等待病床的病人使用。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陳美惠以走路當作休閒。她強調,這段寧靜的時間讓她能夠冷靜思考,「走路當中學著看自己、反省自己」每天的早禱和默想也是她最好的休閒時光。

MORE

徐季幼 與寄養童幸福相遇

文/陳清貴 人生最美的相遇,就是一群原本無依無靠的幼弱兒,進入真心相待的陌生人家中,獲得猶如父母一般的關愛,讓原本枯萎的心靈,重新獲得滋養,在鼓勵和陪伴下發芽茁壯,長成最好的自己,並終生繫念這段恩情…… 「人世間有一種相遇,不是在路上,而是在生命裡;感謝你們對我多年的養育之恩……」在寄養家庭待了8年的夢夢,在110年過年前,和小婷、小彤、東東、阿仁等4位「家人」,一起回到撫養他們長大的陳耿周、徐季幼位於中和區莒光路家裡。 5位寄養童如今都已是30歲左右的「社會人士」,其中阿仁和小婷已為人父母。5位當年的寄養童,帶著花束、卡片等禮物,原本是想陪爹地、媽咪吃頓歡喜團圓飯,卻因每人一番誠摯的感謝話語,讓徐季幼不停地擦眼淚…… 化工作為真情付出 徐季幼今年54歲,24年前,在另一半的支持及協助下,通過成為新北市家扶體系的寄養家庭,夫妻倆同心協力、互相補位,前後一共扶養過40多位變故家庭的孩子,陪他們走過人生艱難的第一哩路。 徐季幼坦言,當初的起心動念,只是想找個能兼顧家庭又能貼補家用的「工作」,沒想到一頭栽下去後,種種愛的牽絆讓她無法自拔,真心盡力照顧來來去去的寄養孩童,成了她生命中最珍貴的資產。 真的可以睡床上嗎 徐季幼回憶,每位寄養童剛接手時,她都會先了解孩子原生家庭的狀況,再分別採取不同的教養方式,慢慢導正孩子。她永遠記得,小朋友東東第一天住進來時,指著床舖問道:「我真的可以睡這裡嗎?」讓徐季幼聽了心很酸。 原來,東東一直是睡在公園椅子上,甚至曾經抱著自來水管睡,經社會局保護安置,才來到徐季幼家;另外一位個性頑劣的阿仁,來時已9歲,一開口總是問候別人的爹娘,更在校常拿著掃把跟同學打架,還一直吵著要回三峽阿嬤家。 扮黑白臉導正孩子 有一天,徐季幼終於忍不住跟阿仁說,如果真的要翹家,「零用錢放在那裡,搭X號公車就能去三峽……」說也奇怪,自此阿仁反而安定的住了下來。 為了改正孩子頑劣的個性,徐季幼常和家扶中心督導范淑芬分飾黑白臉。有一次她故意當著阿仁的面,向淑芬老師抗議說:「我的兒子這麼乖巧,你的紀錄怎麼可以寫他頑劣、愛打架呢?」除了保留了阿仁的顏面,也間接鼓勵了他。 成就不足無顏探親 如今29歲的阿仁,除了育有一子,經營鋁門窗業,還是某家建設公司的工地主任,當天在吃團圓飯的過程,阿仁不停接聽客戶和建商的電話,可見能力足以獨當一面,更受到公司及合作夥伴倚重。 倒是功課一向極好的東東,目前在做網拍生意,雖然很想念徐季幼,幾度騎車經過樓下,卻始終不敢上樓。原因是:媽咪對他期望很高,東東總覺得成就還不夠好,自覺無顏見媽咪、爹地……讓徐季幼聽了,熱淚又像斷了線的珍珠。 畫一張溫馨媽咪卡 5位回家探望徐季幼的孩子們,小婷無疑是眾人心中的「老大姐」。她目前在一家通信公司擔任客服主管,說話貼心逗趣,有如明星林美秀。 她回憶高中時第一次跟男友約會,轉頭一看,卻見淑芬老師帶著徐季幼來查勤,所幸男友沒被嚇跑,現在成了她的另一半。 小婷此次特製了一張大卡片,描繪在徐家時感受的溫馨,每一條細線,牽引著寄養童用手指頭捺印的心,每一顆心都藏著對媽咪的思念。 第一餐吃40顆水餃 小彤幼時常吃不飽,長大後特別喜歡做菜,也具備廚藝天賦,高職就讀觀光餐旅科,曾在花蓮某飯店實習,目前在一家早餐店工作。 徐季幼憶及,小彤來的第一天,她下了20顆水餃給小彤吃,不料吃完這份後,小彤竟眼睜睜盯著徐季幼的盤子,最後媽咪心疼的將自己的一份也給了小彤,那餐,小彤一共吃了40顆水餃。 團圓餐會由小彤掌廚,她在徐家的廚房裡,和媽咪合力煮了滿滿一桌大菜,讓5個曾經命運交疊的寄養孩子,宛如久別重逢的浪子,重新投入母親的懷抱,再度品嘗媽媽的味道。 模範母親澤被弱幼 飯吃到一半,有人嚷嚷「要吃爹地的黃金炒蛋」,徐季幼狐疑:「我煮得不夠豐盛嗎?」5個小大人說:「你不懂啦,那是我們童年共同的回憶喔!」原來以前媽咪有事外出忙碌時,從事弱電工程的陳耿周,就會自動補位煮食,不過就是一千零一招──黃金炒蛋! 徐季幼110年獲得新北市模範母親,在市府接受侯友宜市長表揚時,因疫情寄養童無法到場祝賀,但仍貼心獻上康乃馨花束,托家扶社工邱玟菱送來,花束上寫著:「恭喜媽咪獲獎!您是全世界最偉大的母親,我們有幸與您幸福相遇!」 (本文摘自《方寸間最美的人》,遠景出版社) 爹地的肩膀比天高 徐季幼的女兒陳溫壎,和這幾位寄養童幾乎同時間成長,小時候偶爾彼此會爭寵:「媽媽是我的!」有回做錯事被處罰,陳溫壎不平的問媽媽:「為什麼他們做錯了不用受罰,我就要被處罰呢?」徐季幼總是耐著性子解釋:「他們需要更多的愛啊!而你已經很幸福了!」 團圓飯在回味往事和彼此吐槽中飄香,要送給爹地和媽咪的禮物卻悄悄展開。小時候愛做夢、走路總是輕飄飄的夢夢,拿出厚厚的2封信朗讀,一封給媽咪、另封給爹地。 「人世間有一種陪伴,不是在身邊,而是在心裡……爹地是我們的大家長,也是離天空最近的肩膀!」真摯的語言和豐富的情感,不僅媽咪潰堤了,連爹地也溼潤了眼眶。 編按 家扶基金會推動寄養服務42年,以「打開家門、讓愛住進來!」及「雖然沒有血緣,但會讓你結一輩子緣!」為號召,希望有更多的家庭投入寄養的行列。

MORE

弘道攜手卡米地 青銀共演素人脫口秀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去年首創銀髮素人脫口秀「爺奶萬萬說」,20位平均67歲素人長者經過三個月培訓後,在台北場和台中場的演出皆場爆滿,歡笑聲席捲900位觀眾,好評不斷、一票難求下,今年4月更獲邀於新竹文化中心售票演出。 時下單口喜劇正盛行,年輕人喜愛看台上演員用源源不絕笑點來闡述各種議題,並大笑釋放生活壓力;相反的,長輩說話表達方式和內容,就不容易被耐心聆聽。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表示,深知要促進世代共融,就必須創造跨代交流機會,甚至是讓長者跨入年輕人的世界,讓代間少一些隔閡,多一些溝通與理解,才能打破刻板印象。 她很開心看到弘道去年結合年輕人喜愛的單口喜劇,首創銀髮素人脫口秀「爺奶萬萬說」獲得熱烈迴響,更讓年輕人看見長者驚人的表演學習潛能,還有笑翻全場的幽默,而長者的人生經驗和觀點,也在說說笑笑中被聆聽了,「這是很棒的代間交流共融方式!」 今年弘道不僅持續舉辦「爺奶萬萬說」,更進階推出「青銀共演」方式,由參與長者和青年共同討論創造演出的段子,讓跨代隔閡直接化為代間交流的笑梗段子,也讓流行文化成為世代共融的媒介。 弘道今年再次攜手「卡米地喜劇俱樂部」舉辦第二屆「爺奶萬萬說」,並進階創新為「青銀共演」,演出場次也新增新竹場,將在台北、新竹、台中三縣市分別於7月進行徵選、7月底到10月免費培訓和11月登台演出。 弘道歡迎對站立喜劇、脫口秀有興趣的60歲以上樂齡者和18至30歲青年,即日起至6月底止線上報名參加,詳情請上「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官網」查詢。

MORE

楊立綸 勤練滑板就想飛高高

文/淳恩 4歲時,楊立綸(Allen)每次下樓梯,常一手抓著扶手,一手牽緊爸爸的手,才敢走下樓梯;如今楊小弟8歲,不但充滿自信的帥氣走跳,甚至敢在極限運動場,操控著滑板,靈活的在U型坡道上,做出連大人都不一定敢嘗試的滑板技巧及騰空翻滾…… 這段挑戰高難度動作的過程,在有線電視系統工作的爸爸楊慶仁,全程在一旁陪伴,親眼見證兒子勇敢圓夢的成長之路。 美麗錯誤引發好結果 「起初Allen會接觸滑板,肇因於一場美麗的誤會。」楊慶仁回憶,為了鼓勵女兒及兒子多運動,4年前的年末,他帶回兩個包裝好的禮物,其一是直排輪,另一是滑板。 女兒眼見直排輪包裝精美,愛不釋手抱在懷中,楊小弟沒得挑了,只得抱著滑板,央請爸爸陪他到公園練習。一開始不得要領,楊小弟慘摔連連,幾個月後,在公園看到有教練在進行教學,楊小弟才終於被師傅「領進門」。 害羞個性轉勇敢積極 「Allen在同年級中個子一向偏小、個性內向害羞,怕摔也怕痛,甚至下樓梯都要牽著我的手,可是只要一練滑板,他就彷彿變身鋼鐵人,摔一百次、一千次也會爬起來一練再練……」 楊慶仁雖不免望子成龍,但深知不能揠苗助長,絕不強迫兒子苦練,只要求孩子練熟技巧,不冒險或躁進,父子間經常進行著「超齡對話」: Allen:爸爸,這個動作我想試試看。 楊慶仁:有把握就試試看,沒把握的話,練習好再試也可以。 Allen:我上個禮拜擺盪到最高點時,我就覺得應該可以了!我們試試看吧!你以前不是告訴我說,不試試看怎麼知道自己可不可以呢? 苦練翻騰挑戰大魔王  楊慶仁猶記,5歲時楊小弟一心挑戰「大魔王」(從5公尺高U台drop in下滑)的前一個月,先不斷觀看國外影片練習翻騰、摔落,逐漸熟悉場地到把U台當成超大型溜滑梯,也終於能盪高到5公尺時,才決定嘗試挑戰滑降U型坡。 結果第一次滑下來時,重心沒踩穩,整個身體翻飛出去,滑板噴飛到2、3層樓高,楊小弟一屁股跌落在U型谷底,痛得整個人捲曲起來,呆了幾秒,忍不住嚎啕大哭,一旁原本在拍攝的爸爸,心臟瞬間皺縮一團,立刻丟下手機衝過去抱住兒子。 摔飛仍不忘修正錯誤 「那次我哭得好慘,還好摔出去時我立刻修正姿勢,按照教練說的『六點著地』,所以只有身體撞到的痛,其他完全沒有受傷。」楊小弟勇氣十足,抹抹眼淚,和爸爸說:「我想再試一次,如果成功了,記得要媽媽煮咖哩飯。」 第二次站上高台,Allen為了掩飾心裡的小緊張,再三大聲跟爸爸確認:「是不是成功了晚上就吃咖哩飯?」逗得旁邊的板友個個笑得人仰馬翻。Allen後腳踩好板子,眼神堅定,身體開始前傾,隨後前腳就踩了下去!大家都屏住氣息,期盼楊小弟能順利滑到底部。最終,伴隨著歡呼聲,Allen踩著滑板成功平穩落地! 全身烏青絕不輕言退 成功時喝采及掌聲不斷,但更多時候,楊小弟常一身摔得青烏紫紅,不是摔到臉、撞到肚子,就是摔疼屁股,甚至流血,卻依然勇敢站起來,繼續挑戰完美的滑板動作。楊媽媽和阿嬤難免心疼,也會問楊小弟:「不痛嗎?要不我們就不練了?」 沒想到楊小弟比誰都堅持,不但每天堅持練2小時,最後還感動爸爸將頂樓改造成小型極限運動場,讓他每天都能飛高高。 「遇到要比賽時,Allen會練4~6小時,眼神專注,無比認真,不休息狂練各種帥氣的滑板動作。」楊慶仁旁觀別的小孩,練個半小時就累得在一旁休息,自己的兒子卻一遍又一遍的狂練,說不感動是違心之論。 媽媽牌咖哩飯最療癒 「Allen唯一的要求就是:只要當天有很大的進步,或是比賽得獎了,就要媽媽煮咖哩飯以示獎勵。」在楊小弟眼中,楊媽媽咖哩飯堪稱是「人間美味」,只要能吃到,再辛苦的練習也是最甜美的回憶。 在滑板的無窮魅力及楊媽媽咖哩飯加分下,楊小弟開始練習滑板的第一年,就報名參加各種競賽,先後拿到第17、18、19屆總統盃錦標賽低年級男子組亞軍,連續兩年新北市青年盃半管錦標賽亞軍及冠軍,全國極限運動錦標賽幼童男子冠軍,新北市青年盃滑板錦標賽幼兒組亞軍及國小組亞軍、112年Mini Ramp錦標賽U10(10歲組)男子組冠軍,及第3次全國積分排名賽國小中年級男子組冠軍…… 也因為Allen的表現一直在進步,獲得許多產品代言的機會,滑板、滑板教室、滑板鞋和服飾品牌都找上楊小弟代言,讓他可愛又堅毅的形象,提升民眾對滑板運動的熱愛。 堅持不懈 豐收成果 楊慶仁始終不認為兒子玩滑板的歷程「是一個天才的故事」。在他眼中,Allen從4歲到8歲,藉由滑板運動一次次克服自身的恐懼,從5公尺高台一躍而下,學會在飛越高台後轉體360度,更像是一個勵志成長過程。 4歲時的楊小弟,某天在前晚玩遊戲輸給姐姐後,產生一個小心願,就是「想要比姐姐厲害」。他請教爸爸方法,爸爸很睿智告訴他:「偷偷告訴你一個方法,就是同一招式做一百次!」 之後,楊慶仁也在生活上的大大小小事情,刻意把「堅持」刻在楊小弟的習慣中。例如教楊小弟練習自己穿制服,一個星期後,他已能反過來吆喝「姐姐你快一點啦」,同時還斜著眼對爸爸偷笑,Get到熟練的好處…… 學習滑板這段艱辛的道路,更能讓楊小弟體會到「做一百次」的意義! 每天數十次的摔倒,就算楊小弟眼角含著淚,還是要做到成功才肯離開滑板場。往往一練習,就忘了該回家吃飯,逼得楊慶仁硬把他「提」回家,還要忍著心疼他沒練習夠本而掉下不甘心的淚水。 然而,也正是滑板,楊小弟的心態成長很多,讓他更自律掌握自己練習、寫作業、玩遊戲的時間,而且明白「跌倒是成功的必經過程」,唯有堅持練下去,才能自由自在灑脫玩滑板。「如果昨天我哭哭就不來練習的話,今天就不會成功了!」楊小弟說。

MORE

孫雅雯 柬國女豪傑成台灣教育生力軍

文/陳清貴 來自柬埔寨的孫雅雯,從小不愛穿裙子,喜歡與男生混在一起,調皮又野性,曾與哥哥撿拾未爆彈丟進水裡炸魚,18歲高中畢業嫁來台灣後,生命從此開掛,不但從國小一路讀到科大,更將柬埔寨語言和文化,透過教學在北台灣傳遞開來…… 孫雅雯本名Sokom,在柬埔寨文中是「幸福、平安」之意,但因婚後連生兩個女兒,婆婆有所責難,孫雅雯差點憂鬱喪志,決定帶著女兒從宜蘭到新北市打拼,最後一路爬升為知名火鍋連鎖店高級主管,同時監管多家分店。 在前途一片看好之際,孫雅雯為了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毅然選擇回歸家庭,不僅挽回了差點走錯路的老公,也讓兩個女兒重拾笑容和信心,在課業上揚眉吐氣,各項比賽的獎牌掛滿脖子,重新找回家庭幸福。 個性海派調皮又野性 今年即將跨入40歲的孫雅雯,身高168公分,溫柔的外表下多了一分大姊大的海派性格。原來,她在從小就跟著哥哥和其他小孩一起在野外活動,個性調皮又野性,膽子也比同齡人大,甚至敢幫能手作二胡的爸爸晒蛇皮做共鳴箱。 當時「紅色高棉」戰亂未歇,偶爾必須躲空襲警報,但對5、6歲的孩子來說,「戰爭」就是可以撿未爆彈,丟進河裡再迅速跑開,如果炸彈炸開了,就可以撈些死魚回家加菜。 音樂比賽獲獎卻被打 父親偶爾會到喜宴場所演奏二胡增加收入,但當時的社會氛圍,讀書人、音樂老師很容易被批鬥,因此父親嚴禁子女玩樂器,孫雅雯偷偷學,國中時還參加音樂比賽拿到首獎,結果回家被打個半死,原因就在於父親怕她一旦成名,一方面會離家外出表演,另方面會有生命危險。 國中畢業後,孫雅雯到金邊投靠從事導遊兼翻譯的阿姨,邊讀高中邊幫忙接待,結果因緣巧合,遇到日後的公婆隨朋友到吳哥窟旅遊。 奉母命初見面便訂親 一個月後,公婆再度帶著兒子到柬埔寨和她「相親」,在媽媽和阿姨的遊說下,孫雅雯和另一半張盟芳訂下婚約。孫雅雯坦言,當時並不想嫁人,但母親說:「女孩子嫁人比較重要!」在重視孝道的柬國文化下,孫雅雯只得順從。 2002年底,孫雅雯隨先生到台灣宜蘭定居,也才知道公公在開聯結車,常一出門就好幾天才回家;先生從事地下室工程的鋼板電銲工,工作地點並不固定,必須租屋在台北市,宜蘭老家則只有雅雯和婆婆居住。 水土不服與觀念衝突 人生地不熟,加上語言、飲食差異,孫雅雯初來乍到幾乎無法適應,公公形容她寫的柬文有如「畫符咒」,事實上因為柬國是個佛教國家,柬文正是從梵文佛經演變而來……文化上的差異,讓她有點水土不服。 所幸公公很疼她,聽說媳婦想外出工作,公公便安排她到附近一家成衣工廠當裁縫學徒。她帶著臨來台灣時阿姨送的5本書,包含柬文、英文與中文的對照本,希望早點融入台灣社會。 重男輕女常暗夜啜泣 可惜婆婆重男輕女,求孫心切。2004年她生下大女兒,婆婆懷疑是不是抱錯別人的孩子了。2005年,懷第二胎7個月大時,婆婆得知是女娃,難掩失望之餘,甚至要她出養給別人……凡此種種,都造成日後婆媳問題。 孫雅雯曾常暗夜哭泣,有次打電話回娘家訴苦,媽媽卻勸說:「這一切都是你的命啊!」一語驚醒,已無回頭路,她決定跟先生攤牌,搬到新北市板橋,努力走出困繭。 不足處用其他能力補 朋友介紹她到101美食街火鍋店工作,因語言能力不足,孫雅雯只得從洗菜、排菜盤開始,一步步學習。經過3年多歷練,因工作認真有效率,獲得主管青睞,孫雅雯被提升為後場主管。 在工作期間因辦理居留證和身分證,結識南洋台灣姊妹會,在姊妹會的協助下,順利取得身分證。之後她便常去姊妹會參加各項成長課程和活動,學習當柬國文化及美食料理講師。 公私難兼顧女兒自傷 隨著2個女兒就讀板橋重慶國小,孫雅雯也開始到後埔國小上夜補校,努力學習中文和台語,希望更融入生活和社會。 此時,孫雅雯被升為台北車站站前廣場新店的廚房總管,因為責任心強,從不喊累,每天自動工作15~16小時,就連假日也如此,所以常一整天都沒機會和孩子說到話。 孫雅雯一心希望給家庭和小孩最好的經濟支柱,沒想到小孩在學校卻因新住民身分,遭到同學異樣的眼光,被排擠、霸凌,一度不想上學。 思及孩子童年不能等 「女兒問我:媽媽,你不愛我們,不要我們了嗎?我討厭妳,我的媽媽為什麼是外國人?我聽了心裡好難過,一直問自己:怎麼會這樣?」想到好不容易薪水、福利比一般台灣朋友都高,一旦離開就難以回頭,內心十分糾結掙扎。 但一位友人的話,猶如定音一錘:「錢沒了,可以再賺;但孩子的成長,無法重來。」2010年,孫雅雯決定從如日中天的職場退下來,回歸家庭陪伴女兒。 甘為陪女兒放棄事業 孫雅雯到學校擔任義工,2名聰慧的孩子開始展露頭角,參加閩南語朗讀獲得第一名,其他競賽也屢獲佳績,拿到各式獎學金,逐漸找回信心。 孫雅雯也帶孩子回柬埔寨探親尋根,張鈺婕、張馨云兩姊妹,隨後也將一路心得和點滴發表在南洋台灣姊妹會發行的《南洋風、南洋事》上,以母親和身為新住民第2代為榮。 如今張鈺婕就讀致理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張馨云則就讀中和高中,母女3人感情親密猶如姐妹。 柬文教學 桃李滿天下 好學上進的孫雅雯,在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自己也一路從後埔國小讀到中山國中、海山高中,如今在致理科大就讀休閒遊憩管理系,希望重續當年在母國的旅遊志業。而女兒也一如約定,成為她的學妹,如今就讀致理科大應用英語系。 2012年,孫雅雯在老師及學校推薦下,進入新北市教育局國中小柬埔寨母語教材編輯小組,和其他柬國媽媽編寫出適合國中小學習的教材,之後更在新北市板橋、中永和、新莊、三重、蘆洲、新店……多所國中小教授柬文母語課,幾乎跑遍半個新北市。 其實教柬文完全是「不敷成本」的工作,一方面柬文老師和學生都少,加上每一校頂多就是1、2堂課,跑一趟路只教一兩堂課,相當不符合「經濟效益」,但孫雅雯衹要時間忙得過來,都很願意進學校,還自編教材貼錢買教具、教美食、教手作……而看到孩子們熱情學習,熱愛柬國文化,孫雅雯覺得:付出很值得呀。

MORE

盲人環台6年 公益路跑不間歇

文/彤彤 「陪盲人跑步」聽起來簡單,其實困難重重,沒想到國內卻有一群「傻瓜」,自願陪著幾十位想自我挑戰環島路跑的盲人朋友,連續6年繞著全台跑了一圈又一圈,為當地公益團體募款……而之所以能夠默契絕佳的放膽在繁忙車道連續16天日日全馬,靠的是平日風雨無阻的鍛鍊和合作…… 每年12月的凜冽寒風中,一群充滿傻瓜精神的扶輪社友,各自向工作崗位請假,陪著挑戰環台路跑的盲人朋友,每天跑步超過一個全馬(42公里195公尺)的路程,連續16天完成1100公里環台公益行程…… 或許一些長跑好手會說,「環台一圈大概8天就能跑完了」,然而不論個人創造多麼快速、驚人的紀錄,全都只是冰冷的「數字」而已,但對台北公益路跑扶輪社、台灣盲人環台為公益而跑協會、中華視障路跑運動協會的成員來說,一趟環台路跑下來,卻有一整年說不完的故事和感動…… 逐日苦練終圓環台夢 活動的起因是2015年,扶輪社友郭瑞和偶然得知盲人朋友吳春成(職業為按摩師)想一圓環台路跑的夢想,他基於成人之美,便傾個人力量,偕同熱心的視障陪跑員楊鍾鼎、陳雨德等好友,經過大約一年多的陪跑及苦練,終於在跑了22天後順利完成環島。活動結束後,大家都有滿滿的激動和感動,所到之處也四方響應,希望這個活動能持續舉辦下去…… 為了活動能永續長存,郭瑞和先是號召好友成立台灣盲人環台為公益而跑協會,之後因為擔心活動財務無以為繼,繼而創立以支持盲人環台路跑為年度公益事項的「台北公益路跑扶輪社」,希望讓單純的環台跑步行動,「加碼」成為惠及弱勢團體的公益行動。 為跑步加碼公益募款 他們規畫:盲人朋友每跑到一個縣市,就結合當地熱心的扶輪社友,為該地區的公益團體募款及募年菜,每年合計募得上萬份年菜,讓弱勢機構的孩子、婦女及老人們,都有機會過一個溫暖的好年,同時也讓原本同為「弱勢」的盲人朋友,有機會和能力以路跑募款助人。 從2017年起至今,連續6年舉辦環台公益路跑活動,幫助過的團體包括: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桃園市真善美社福基金會、台中市惠明視障者教養院、匠愛家園、花蓮家扶中心、台東縣牧心智能發展中心……等多達9個弱勢組織,持續不斷接收到愛的捐助,並非放完煙火就人走茶涼。 陪跑員甘做盲人的眼 台灣盲人環台為公益而跑協會創會理事長郭瑞和,可說是為整個壯舉點第一把火者,然而他從不居功,反而一再感謝眾扶輪社友願意和他一樣「傻」,相信他參訪過後推薦的受助團體,也願意每周定期陪著視障朋友,練跑「劍中劍(劍南路、中社路再折返劍南路,18公里山路)」、「風中劍(風櫃嘴、中社路到劍南路,爬坡路)」,甚至不遠千里陪視障朋友挑戰「關山9連馬」(連續9天跑全馬而且幾乎都在爬坡)……為環台路跑預做心肺鍛鍊。 當了20多年科技宅男的台北公益路跑扶輪社副社長楊鍾鼎,如今已是盲人陪跑員訓練講師。他坦言,埋首美商科技公司瘋狂工作多年後,曾經對生命和生活產生懷疑,即便攀上高峰也不覺得達到「人生勝利」, 內心反而空蕩蕩的總覺得不快樂。 不找藉口規律勤練習 楊鍾鼎開始運動、跑步、騎車,藉著運動消除負面能量,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也開始加入公益行列……沒想到擔任陪跑員,竟成為他「重生」的起點。「很多跑友在跑完馬拉松,已經不太有什麼感動,但陪著視障朋友一起跑,卻讓我體會到很多新的感動,也確認自己其實擁有很多!」 一開始,楊鍾鼎看著吳春成師傅跑得「七零八落」(嚴格來說是「慘不忍睹」),根本不覺得他日後真的能夠跑完環島,可是後來發現視障朋友的毅力比一般人還要來得堅定。他們總是不會忘記跑步的時間,當一般人常把工作或其他事情當作藉口時,視障朋友都會打電話跟他確認「今天要跑步喔」! 共創多項人生第一次 如今和吳春成師傅情同父子的楊鍾鼎,覺得最開心的一件事就是:「人生很多第一次,是和視障朋友共同完成的」──第一個100公里連馬、第一次出國跑馬拉松(2017澳洲黃金海岸馬拉松)、台灣第一位全盲陪跑(2018波士頓馬拉松,2019倫敦馬拉松)、台灣首位陪盲友跑完關山9 連馬的陪跑員…… 當兒子眼睛發亮的對著楊鍾鼎說:「爸爸,你好厲害喔!」楊鍾鼎內心充滿對視障朋友的感謝,也終於體會到當初中華視障路跑運動協會中山團團員陳雨德說的:「就算是成為第一個沒有完成視障者環島的人,不也是一種紀錄嗎?有夢想比成功更重要!」更何況,這些視障朋友以行動證明:即便是「白日夢」,最後也靠著努力和勇氣「夢想成真」了。 跑步募款跨新年 全台扶輪社大多以地名或地緣為社名,「台北公益路跑扶輪社」是少數高舉年度重點工作的特色扶輪社,為了完成一年一度的神聖任務,他們不但年年舉辦公益募款活動,而且很多社友都一鼓作氣跳下去,接受嚴格培訓成為「陪跑員」。 「台北公益路跑扶輪社」現任社長許漢隆,本身經營科技公司,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十分樂於投入環島公益路跑行動,一度還不獲太座諒解,不能理解為何平日忙工作,假日也忙著練跑步不回家……所幸另一半親身參與後,非常肯定這項活動,2022年12月16日全家出動環台16天,在跑步募款中,跨入特別有意義的2023年。 在今年7月任期屆滿前,許漢隆將籌辦包括公益高爾夫球賽等多項活動,為今年12月23日舉辦的「第7屆盲人環台為公益而跑」募足舉辦經費,還要聯絡沿途各縣市願意共襄盛舉的友社。 「沿途會有許多弱勢朋友,站出來參與陪跑或吶喊加油,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行動,但能夠讓他們勇敢走出家門,本身就很激勵人心。」許漢隆堅信,盲人公益路跑會一直跑下去,集結更多善的力量,也激發更多人生命的熱情。

MORE

王甄羚 嘻遊於音樂美學生活

文/黃作炎 ■二胡演奏家王甄羚,就讀國小音樂班時,主修鋼琴、副修小提琴,小五時,學校規定要選第二副修(中國樂器),她選了二胡,沒想一拉二胡就深深愛上這個迷人的樂器,儘管高中學業忙碌,她依然拉琴拉到廢寢忘食、愛不釋手,最高紀錄曾一天練超過6小時…… 爸媽一直想不透:日後教鋼琴、小提琴,一個小時學費可收台幣2000元以上,拉二胡最多可能只收800到1000元,「為什麼女兒傻到要選二胡?」王甄羚坦言:「沒什麼原因,就是感覺二胡的音調特別細膩、有層次……再難學,都不覺得累。」 一路走來,總選擇「事倍功半」事情來做,王甄羚偶爾也會自嘲:「可能我真的很傻吧!」但其實這或許正是老天爺冥冥之中為她舖排的路──以「吃力不討好」的二胡,做為一生的摯愛,反而激發她產生源源不斷的創意和動力。 總選擇走上辛苦之路 2000年大學畢業後,為了能有多一些時間練習二胡,王甄羚選擇在台北市興雅國小任教,沒多久,就在該校成立第一個非營利樂(劇)團,而且是超級大冷門的「國樂親子劇團」,原因無它,「因為從來沒有人以國樂為元素,進行親子戲劇的創作,所以我想嘗試看看……」 在大家普遍不看好的情況下,王甄羚埋頭創作劇本、導戲、排戲、進劇場,雖然不知道最終能否呈現出令人滿意的結果,卻無怨無悔一頭栽下去。 因經費有限,劇團曾經在炎熱的夏天裡,站在校園穿堂反覆排練,常因此弄得衣服溼了又乾、乾了又溼……狼狽到極點,王甄羚卻極富感染力的,讓大人、小孩都樂此不疲。 熟稔於現代絲竹音樂 「這是我選擇的喜愛道路,辛苦點本來就是應該的,沒想到竟能感動那麼多學生和家長,願意一起苦練圓夢……」資源儘管捉襟見肘,王甄羚卻讓夢想成真,劇團終於能正式站上舞台表演。 王甄羚在國小任教期間,還抓緊時間攻讀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除了對二胡音樂情有獨鍾,更深入鑽研各種樂器,也對演奏現代絲竹音樂有了豐富經驗。 期間王甄羚勇於嘗試新的作品,經常在「采風樂坊」團長黃正銘的帶領下,與許多優秀的當代作曲家合作,共同創作新曲或新的展演形式。 執著於對美學的追求 在民間推動「國樂+劇團」前後12年,王甄羚受過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也遇過許多不想成人之美者橫加阻擾,即便耐性幾乎要被磨光,王甄羚仍然執著於美學的追求,不斷創新展演形式、整合藝術領域…… 樂評人評述王甄羚陸續發表過的朱雲嵩《幻影》、劉昱昀《甄樂》等樂曲;二胡樂曲:《莫愁女幻想曲》、《椰島風情》、《梁祝高胡協奏曲》等音樂,認為她製作的音樂,極富特殊巧妙之處,演奏音調細膩有層次,特別動人心弦,且勇於嘗試新作品,處處有獨到見解。 2007年,王甄羚發表「點嘗音樂的味蕾──王甄羚二胡獨奏會」,嘗試將戲劇、舞蹈及音樂,經過故事情節的包裝,將獨奏會以多元藝術結合方式呈現,豐富中樂的展演層次。 十年磨劍終獲獎肯定 2009年更首創二胡兒童音樂劇「跳舞吧!孫悟空」,成功地以兒童音樂劇的形式呈現二胡音樂的多元面貌。 2010年創立跨領域藝術團隊「甄藝樂場」,擔任團長暨藝術總監,集結一群志同道合及對藝術充滿熱忱的音樂、戲劇、視覺藝術家,以優異之製作與演出水準,獲得各地觀眾熱烈的回響。 十年磨一劍,辛苦終獲成果。2012年,王甄羚歷時兩年、第一次製作的兒童音樂專輯《嘻遊記二胡遊台灣》,奪得第23屆傳統藝術音樂金曲獎「最佳兒童音樂專輯」,這個獎項撫慰了王甄羚曾經歷的各種困難,也激勵她繼續勇往直前。「很感謝自小學習二胡、鋼琴與小提琴,扎下深厚的音樂底子,對我日後製作音樂專輯有深厚的影響。」 跨界拉近藝術的距離 2016年,王甄羚成立「新美學整合行銷有限公司」,積極籌畫跨國、跨界的藝人來台演出,像是:《邁可森琴音狂想鋼琴音樂會》、《英國美聲團體布雷克電影情緣演奏會》、《胡言亂語之真善美音樂會》、《101巨擘午間音樂會》……等不同於傳統的音樂演出活動。 不斷跨界串連,王甄羚主要希望能「拉近觀眾與藝術家的距離」,讓更多人生活在藝術裡。 之後她成立「新美學藝術平台」,將海內外優秀的藝術家介紹給國內樂迷,不僅多次受邀參與「文化就在巷子裡」社區藝術巡禮演出,更多次主辦慈善演出與公益募款活動,發揮「樂傳樂樂」的精神,用行動愛台灣,也幫助後輩學音樂的學子,培養出國際視野和競爭力。 2021年,王甄羚病後再度出發,發行首張音樂專輯《新美學樂》,一舉入圍第32屆傳統暨藝術音樂金曲獎「最佳錄音獎」。「能天天活在充滿美感的生活中,讓我充滿感恩的心。」 從茶香中找回人生 ■長時間勞心勞力、親力親為,王甄羚最後病癱在床,鎮日與藥物、點滴、醫護人員共生,直到多年後才重拾健康和動力。 病痛中,王甄羚重新思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也決心重新找回自己。在偶然機會中,她喝到一款令人驚艷的自然農法蜜香紅茶,淡淡茶香開啟她對於好茶的熱情與追尋。甚至把家搬到北海岸的三芝,過著喝茶看山看海的自在美學生活。 「我高中時,父親因工作手受傷,不得不改行從事藝品與茶具買賣,短時間就做得風風火火,家裡時常客人川流不息,當時我一直無法理解:父親如何有辦法瞬間轉彎,並立刻就能站起來……」 歷經生命困頓,她才終於明白。「命運的安排總是非常有趣。」走過無數個失眠的夜晚,王甄羚竟然因品茗而一夜好眠,她終於能體會父親當年的衝勁和熱情,就是來自於一心想向別人推薦台灣好茶。「原來,生命的韌性,總能找到出口。」 「喝茶及泡茶的整個過程,對靜心與緩和情緒有很大的幫助。」這幾年,在音樂演出及創作之餘,王甄羚入手過幾把宜興壺的藝術品,但她不會只擺在、藏在櫃子裡,而是怡情養性的「拿來服務茶葉」,盡量讓對的茶款配上合適的壺,提升茶的口感,也順帶把壼養好,「找尋的過程很有趣」。 如今,她以全新的視角看人生,凡事順勢而為,不再勉強,無拘無束,舒服就好。 

MORE

雲林夜市慈愛會體現90度慈悲 助5000艱苦人圓滿身後事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生、老、病、死是人一生必經之路,對在世親人來說,為往生者圓滿身後事,是對已逝至親傳達愛與不捨的儀式,但對貧困家庭而言,卻往往連喪葬費都湊不出來。因不忍見弱勢民眾無法安心下葬,於二○一○年成立的「雲林縣夜市慈愛會」,十三年來默默幫助五千多名往者有尊嚴走完生命最後一程,迄今捐出善款已逾兩億七千萬元,而發起者正是慈愛會理事長陳鴻榮、及一群在夜市揮汗打拼的攤販。 「起初只要看到報紙報導哪戶人家籌不出喪葬費,我就跑去包奠儀幫忙送終。」談起善行緣起,現年五十九歲、在夜市擺設夾娃娃機的陳鴻榮說,一開始是自己去慰問喪家,後來被夜市同行知道後,就熱心表示也要參加,漸漸從一個人變成一群人,匯集的愛心資源也如同心圓般擴大。 秉持「相揪做好事」信念,投身公益的民眾愈來愈多,陳鴻榮與在夜市賣火鍋、鐵板燒的潘茂榮、林治平、謝嘉郎、蔡文堂、陳金塗、楊富程等創始成員,決定進一步成立雲林夜市慈愛會,集結十方愛心助更多貧戶圓滿送終,迄今已有六千多人加入。 會員來自各行各業與海內外,當中有每個月努力省下買菜錢的家庭主婦,也有平凡上班族,還有來自香港、荷蘭、美國的台灣華僑,因在網路看到慈愛會故事覺得很感動、主動捐款。陳鴻榮說,這些會員就跟你我一樣,都是賺辛苦錢的市井小民,每筆善款都是靠大家三百塊、五百塊積累起來、聚沙成塔。正因得來不易,因此他堅持無論是捐一元還是十元都要開立收據,讓款項清楚透明。像疫情三年期間、不只夜市生意不好、許多人更得勒緊褲帶過生活,導致捐款入不敷出,但對慈愛會來說,即使負債也要助人,因為行善不容等待! 陳鴻榮總是行九十度鞠躬禮,雙手奉上善款給家屬,給予受助者尊重。圖/陳鴻榮提供 最令人動容的是,每當陳鴻榮與會員利用白天前往受助家庭時,總是行九十度鞠躬禮,雙手奉上善款給家屬。陳鴻榮語重心長表示,行善應將心比心,他希望透過彎腰鞠躬體現「九十度的慈悲」、給予受助者尊重,讓他們內心不會有被施捨的感受。 也因這樣的同理心,陳鴻榮說自己獲得的感動遠比付出的還多,甚至還有往生者入夢道謝。他表示,有一年幫助一位年僅三十七歲就因鼻咽癌過世的男性入葬,夜裡他夢見對方穿著西裝前來答謝,詢問家屬後得知,那套西裝正是往者入殮火化時穿的壽衣。 陳鴻榮說「雲林縣夜市慈愛會」十三年來幫助五千多名往者有尊嚴走完生命最後一程,迄今捐出善款已逾兩億七千萬元。圖/陳鴻榮提供 不僅如此,「雲林縣夜市慈愛會」還幫助許多仍在念書的年輕學生完成父母身後事,像是有位來自單親家庭、與奶奶相依為命的高中女生,家庭收入全靠父親一人工作支應,沒想到父親肝病住院,病逝後連喪葬費都無力支付。陳鴻榮知道後,立刻送上善款,允諾未來將協助讀大學的費用,讓高中女生感動落淚,直說長大後也要助人、回饋社會。 「每筆善款都代表一個家庭的辛酸故事。」回首一路走來的行善路,陳鴻榮說,慈愛會幫助過最年輕的往生者,是剛出生不久即夭折的八個月大早產兒,年紀最長的則是上周過世  的百歲人瑞阿嬤,因臥床二十幾年,兒子為照顧母親散盡家財、經濟陷入困窘。 除助貧戶辦理後事、捐勵學金助學外,「雲林縣夜市慈愛會」更結合立委之力,推動修法、催生讓低收入戶受惠的「艱苦人條款」,使弱勢民眾往生後可免費使用公家殯葬設施塔位與火化。但對陳鴻榮來說,這樣還不夠,他表示,目前正努力推動,希望將族群擴大至全台「中低收入戶」,幫助更多艱苦人家庭沒有遺憾地為親人送終、心無罣礙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善款得來不易,慈愛會堅持無論是捐一元還是一百元都要開立收據,讓款項清楚透明。圖/陳鴻榮提供  

MORE

葉晉玉 讓太平藍全球發光

文/酉方 1999年發生的921大地震重創台灣,這場二戰後台灣傷亡最慘重的災害,不但國際人士紛紛加入救災,災區更歷經長達10餘年才得以重建,因此近年當許多人在國際展場看到美麗出眾的藍染藝術作品,竟是出自921重災區之一的台中太平,無不驚豔讚歎…… 1998年,任教於國立台中科技大學的葉晉玉,本身專長雖然是微積分,也教授通識課程,卻一心追本溯源,在台中育才街舊名「水源地」的水場舊址,成立水源地文教基金會,也召募一批學生義工,希望能對故鄉台中太平區頭汴坑有所回餽和貢獻。 因震災而許下承諾 隔年地震發生當天早上,基金會的一群年輕人決定挺進災區救傷,青輔會也一通電話找到葉晉玉,希望水源地基金會可以成為南投國姓、埔里,及台中東勢、石岡、太平一帶災區的「救援中繼站」,接駁各地有意前往救災者,以免救災亂無頭緒或物資不知送往何處。 921第三天上午,青輔會及葉晉玉帶領第一批來自北部的青年志工前進災區,看到大地滿目瘡痍,太平一江橋斷成數截,葉晉玉除了震撼和心痛,更高瞻遠矚的想著:「一旦捐贈資源用完,捐款不再有,災區還剩下什麼?」 帶動地方創生永續 就這麼一念之間,葉晉玉決定待在太平區頭汴社區、東汴社區,及和平區松鶴部落、北區水源地社區……長期耕耘,進行人才培育、帶動產業活絡、做好水土保持及環境保育……營造成一個充滿綠意、地方創生、自給自足的社區。 葉晉玉善用政府中高齡就業方案補助,鼓勵當地農戶種植馬藍、木藍,並撿拾原本要丟棄的枇杷、荔枝、龍眼等的枝葉,淘汰後的薑黃及洋蔥,打出「無條件收購」口號,研製出各色染料……接著召募當地中高齡及弱勢婦女學習染布技法,製作出藍染及植染作品,送往各大展場,並志氣高昂的參加文化部出國參展甄選。 辛苦過程獨吞苦敗 「過程真的是苦不堪言,屢敗屢戰拚轉型,卻始終找不到方向,從2011到2014年,至少歷經20多次的出國徵選鎩羽而歸的打擊……」葉晉玉不得不面對現實:日本、泰國有藍染,歐洲及非洲也有藍染,同樣都是藍衫、布巾,太平的藍染真的太缺乏特色了! 葉晉玉獨自吞下所有挫折感,反過來鼓勵婆婆媽媽們:「妳們做得很棒,再努力一下,作品更特別一點,就成功了。」因為他堅信,只要品質、品味夠好,消費者會樂意掏錢購買。「出於同情的消費行為,無法撐起一個產業。」 走上國際獲獎無數 葉晉玉商請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林青玫教授指導,又聘請藍染專家湯文君老師,教染布工作坊的更富設計感的工藝作品,終於,2015年,以「太平藍Taiping Blue」為品牌的藍染餐墊、檯燈、抱枕獲選參加文化部工藝中心泰國國際工藝創新展,首度讓國際人士大為驚歎客家「藍金」藝術之美。 2年後,「太平藍」又獲選參展新加坡國際家具展,並榮獲最佳裝飾評審團大獎;連續3年參加日本東京國際家居生活設計展;更獲文化部工藝中心推薦及徵選:參展2022英國倫敦工藝周,及2022法國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並獲邀在美國前台灣大使館雙橡園及2022美國華盛頓台灣形象展展出,多國大使當場訂購多樣展品;更獲法國春天百貨設計師下單…… 從肯定中找回自信 除了讓「太平藍」成功走上國際舞台,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在國內外更是獲獎無數,除了數度入選「台北時裝周」展出,在全台各大百貨公司設置專櫃,政府部門包括行政院、文化部、經濟部、勞動部、環保署、教育部,乃至最近也在中央大學舉辦的第七屆台灣尤努斯創新創業競賽中,榮獲「社會企業組」冠軍…… 葉晉玉坦言,基金會成立25年來,獲得各方肯定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曾為921重災區,及因為74號快速道路通車而迅速沒落的台中太平頭汴坑一帶帶來生機。原本應為弱勢的中高齡婦女及農民,因為能在當地靠藍染及植染工藝、養鹿羊雞、水果酒莊、養蜂、旅遊導覽……永續經營生計,不但年收入比一般上班族還好,還能走上國際時尚舞台為國爭光,重新找回自信和尊嚴。 而這些,正是葉晉玉積極創新、永不疲累的最主要原因。 10多年後 蝙蝠洞風華再現 50多年前,全台旅遊業尚未興盛時,台中市太平區頭汴坑蝙蝠洞,有多達上千隻葉鼻蝙蝠,曾是全台著名景點之一。可惜隨著生態破壞及旅客驚擾,當地蝙蝠量日漸減少。1982年發生大水災,大量土石流沖入蝙蝠洞,導致「蝙去洞空」,成了名不符實的蝙蝠洞。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開始經營太平頭汴坑一帶社區後,決定重新恢復蝙蝠洞舊日風華,首先第一步就是聯合保育團體,說動鄉親同意合力清出土石流,種植葉鼻蝙蝠愛吃的果樹,接著封洞休養生息,經過10多年的努力,2014年蝙蝠終於重返家園,如今當地有多達4個蝙蝠洞,合計有超過上千隻葉鼻蝙蝠。 讓蝙蝠洞風華再現,居首功的就是基金會董事長葉晉玉及社造員侯水河。「當初村民合力清了好久,一共從洞中清出6噸多的土石,接著展開艱難的復育工程,才終於重新看到蝙蝠……」葉晉玉坦言,失去才知擁有的可貴,何況蝙蝠就是環境重要指標,水質一旦變差,蝙蝠就會遷居…… 如今的4個蝙蝠洞,僅開放一處做參觀教學之用,其他3處依然封洞保育。「我們成立一個旅遊中心,和這幾年陸續吸引來的綠色農家,共同推廣頭汴坑的休閒農業,讓到此一遊的朋友,覺得好吃又好玩……」 每年3、4月遊客到此採枇杷,還稱頭汴坑是「枇杷的故鄉」;6、7月採荔枝,不少人採用認養方式,時候到了,就來豐收每年生產的果實。由於附近種植不少蜜源植物,養蜂人家產出的蜂蜜,也成了「水果之鄉」太平的重要農產品。再加上農家「蚯蚓哥哥」養雞,農民養鹿及養羊及釀水果酒……讓附近成為了生態教育、登山、健行、攀岩、賞景、遊憩、自行車旅遊,一日遊或二日遊,農業生活體驗最佳活動場所。

MORE

《送給我的熊》 用繪本說漸凍人故事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漸凍人協會攜手實踐大學,今(10)日舉辦了一場別具意義的《送給我的熊》繪本發布茶會。活動於台北市兒童月期間舉行,不僅表達對於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關注,更是對漸凍病友家庭送上一次溫馨的擁抱,同時也是用繪本增進公眾對於「漸凍症」(ALS,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認識與理解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實踐大學與漸凍人協會自2023年合作推動教育部「漸凍症病友科技生活設計」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旨在藉由科技與設計的力量,改善漸凍病友的生活品質。第一期成果包括一系列以病友需求為出發點的創新作品,證明了跨域合作的巨大潛力。 《送給我的熊》繪本是合作產出的亮點之一,由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媒體傳達設計學系楊東樵老師撰文,帶領學生共同創作,繪者邱筱涵同學為大二學生,筆觸細膩、溫暖療癒,搭配純真、堅強的敘事,描繪了一個關於愛、勇氣與家庭支持的故事。 圖/漸凍人協會提供   繪本的語言設計考慮到多元讀者的需求,提供中文、英文、注音版本,不僅適合中低齡兒童和家長一起閱讀,也是啟發同理心,鼓勵面對挑戰的寶貴教育資源。 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許鳳玉表示,此繪本由實踐大學出版,捐贈給漸凍人協會運用,這不僅是對漸凍病友與照顧者的一份支持,也是對於社會多元包容性的一次探索,「它提醒我們,每個人都值得被理解與支持,無論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挑戰。」 漸凍人協會理事長屈穎表示,期待透過《送給我的熊》繪本發布,進一步提高人們對漸凍症的認識,也希望鼓勵人們面對生活挑戰時,要能夠感受愛、知道支持的力量就在身邊。「正如繪本封面上,大熊的眼裡映出的美麗星空,希望每個人都能發揮自身力量,成為照亮他人的神奇星星。」

MORE
/12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