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往事百語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往事百語76 有理想,才有實踐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本文作於一九九七年(民國八十六年)四月 在棲霞山出家的少年時期,師父志開上人恐怕我不懂發展未來,有一天特別找我過去,說道:「理想是現實之因,現實是理想之果,你要有理想,才能實踐你的世界……。」我將這段話深記腦海之中,多年後的今天,憶及往事,深深感到這是一句顛撲不破的至理名言。 回想童年時什麼都不懂,但當我見到莊嚴宏偉的佛寺道場,及長袍飄逸的出家僧眾時,心中便生起將來要出家當和尚的念頭,不料這一念後來竟成為事實,如今想來,真是印證了「有理想,才有實踐」的道理。 出家之後,受了幾年關閉式的叢林教育,有一天居然異想天開,在日記上寫著「佛教需要文藝化,佛教需要電影化,佛教需要人間化,佛教需要國際化」,日後當我「實踐」稍有成績的時候,才恍然覺悟到:這一切的一切雖然在當初只是小小的一念,卻在自己未來的一生當中,成為「理想」的果實。 小品新詩 獲得錄用刊載 為了「實踐」佛教文藝化的理想,我從青少年時期即開始在紙上塗鴉,記得第一篇作品是〈鈔票的話〉,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念頭投稿,沒想到竟然被江蘇省在鎮江發行的《新江蘇報》錄用,後來我又接二連三寫了許多小品、新詩寄到《新江蘇報》,也都獲得錄用刊載,這對於我來說,實在是一種無上的鼓舞。 及至弱冠來台,雖然當時食不果腹,依然自我勉勵,陸續以淺顯的白話撰文寫稿,《無聲息的歌唱》就是在生活最艱困的時候,為向大眾介紹佛教法器寫下的片紙隻字結集所成的書籍。我不但創作了一些短篇小說,如〈茶花再開的時候〉、〈真正皈依處〉……,佛教童話故事〈星君仙女下凡塵〉……,刊登在《人生》、《覺生》等佛教雜誌之外,又嘗試撰寫長篇小說《玉琳國師》,沒想到初試啼聲,即蒙受讀者歡迎,後來多次改編成劇本,錄製成廣播劇,在電台播放,拍攝成電影,在劇院演出。其中以數年前勾峰先生改編製作的連續劇《再世情緣》,最為轟動,連海外地區都爭相播放。 也因為當初這一念「佛教文藝化」的「理想」,我不知結交了多少文藝界的朋友。像郭嗣汾先生就是我四十年來的文藝老友。為了推動「佛教文藝化」的理念,我曾邀請他編寫了一部長篇小說〈菩提樹下的兒女〉,廣受好評。在我主編的佛教刊物中,也發表了許多像瘂弦的新詩、公孫嬿的散文等當代名家的大作。 文藝理想 結緣文壇人士 此外,著名文學家何凡、林海音夫婦也曾多次與我聚餐座談,而後來的一些作家像應未遲、端木野、陸震廷、姚家彥等人,一直到佛光山開建以後,仍經常與我往來會談,女作家協會會長劉枋女士尤其喜歡佛光山清幽的環境,曾經來此長住。天主教徒郭晉秀女士等一群女作家則組織合唱團,經常在佛光山重要的集會中獻唱。去年我赴美弘法時,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會長黃美芝率領作家多人,也專程前來邀請我擔任該會顧問。當初「佛教文藝化」的這小小一念卻讓我與海內外文壇人士廣結善緣,實是始料未及之事。 過去在大陸時,由於雅好文藝著作,因此胡適之、林語堂、巴金、魯迅、老舍、茅盾、乃至冰心、郭沫若、沈從文、許地山等人的諸多作品,我可說是無所不看,至於歐美翻譯名著如《戰爭與和平》、《少年維特的煩惱》、《老人與海》、《浮士德》等,我也多所涉獵。及至來台,像謝冰瑩、瓊瑤、高陽、徐訏等人的散文、小說,無論是古典的、現代的,我都一一拜讀,作為忙裡偷閒的一點娛樂,甚至像武俠小說家臥龍生等人,後來與我還成為朋友。我發覺:與他們無論是神交也好,是對話也罷,無形中都增廣了自己的知識見聞,甚至與經義相證,趣味盎然,對於開拓思惟,遣辭用字,助益甚多。 我努力提倡「佛教文藝化」,其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因閱讀文藝作品,而在八識田中種下菩提種子。但有些人不明此理,批評我太過重視文藝。回溯歷史上的八大山人、石濤、懷素、曼殊等出家僧眾,雖然在藝術上具有偉大的成就,卻不能列入正統佛教史中,誠為可惜! 其實,胡適之曾稱讚《維摩詰經》是世界上最長的白話詩,《華嚴經》是儒林外史式的小說,其他如《大寶積經》、《百喻經》等,是辭句優美的散文,《本生譚》則有如現代的文藝小說,凡此雖是佛法,但在文人的心目中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藝術。 發行雜誌 佛法走進家庭 此外,從佛教弘傳的歷史來看,長行式的散文、重頌式的詩歌、譬喻式的故事、論議式的雜文……,二千五百年來,不知度化了多少迷惘的眾生。敦煌洞窟中八相成道、《維摩詰經》等圖案形式的變文,將佛教文學與藝術相互結合,穿越無垠的時空,也為人類留下了不朽的貢獻。古德云:「高山不辭土壤,大海不揀細流。」大家為何獨將文藝排除於佛法之外呢? 中國國民黨之所以能推翻滿清政府,締造中華民國,文宣上的努力,功不可沒;中國共產黨憑著一枝筆桿,橫掃千軍,勝過百萬雄兵。佛教講究智慧通達、勇猛精進,為何流傳至今,佛門釋子反而昧於事實,畫地自限呢? 為了光大聖教,我決定忠於「理想」,以「實踐」來證明一切,所以我接辦《覺世》,另創《普門》,成立「佛光出版社」,以雅俗共賞的文字,讓佛法走進家庭,深入社會,如今《覺世》每期發行量逾四十萬份,《普門》是國內唯一月有盈餘的佛教雜誌,「佛光出版社」所出版的佛教圖書包括中、英、日、韓等各國文字,多達四百種,並曾多次獲獎。凡此成果,不都源於當初那一念小小的「理想」嗎? 電影上映 飽受無妄之災 我生長的年代正逢默片流行,記得十歲左右,曾走上很長的路程,看了一齣抗戰宣傳默片,心中深受影響。及至出家之後,有聲電影問世,然而礙於封閉的叢林教育,無法見識到現代化的聲光化電,只有從報章雜誌上閱讀影評,心中對電影的嚮往日以復加,從而萌生「把佛教故事搬上銀幕,將佛教電影化」的想法。 佛學院畢業後,我從宜興來到南京,在新街口的大華戲院觀賞嚴俊和李麗華主演的《文素臣》,心中深受感動,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現代有聲電影。後來,又看了林黛剛出道時主演的第一部片子《小白菜》,劇中小人物的苦難情形引發我心中的共鳴,電影的影響力又再一次地在我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象。雖說看電影與看書一樣,都是正當的嗜好,但出家人喜歡看電影畢竟不能為人所諒解,所以我也自我約束,避免譏嫌。儘管如此,「藉電影弘揚佛法」的心願已深植八識田中。 來到台灣以後,金國戲院所附設的製片廠表示有意將拙作《釋迦牟尼佛傳》拍成電影,我當時聽到這個消息,真是高興極了,自忖:多年來的心願終於得以實現!尤其想到金國戲院的負責人是我在台北的皈依弟子,那時的興奮實非筆墨足以形容。但電影上映之後,才發覺劇情根本與原著不符,遑論合乎佛法?但觀眾那裡曉得箇中原因,於是種種的抗議、恐嚇接踵而來,我首當其衝,遭到許多無妄之災。 後來又有人要將我的《玉琳國師》改編搬上銀幕,易名為《千金小姐萬金和尚》,因為是台語發音,當時我聽不懂,也無從了解它的好壞。 過了幾年之後,電視逐漸開始普及,電視製作人游娟、林登義等人又將此書改成連續劇,在台視、華視播出時,又因劇情不符原著而招致批評。 一念奇想 終生努力實踐 雖然歷經多少挫折,我依然不灰心,因為「佛教電影化」雖是我五十年前的一念奇想,但也是我終生努力實踐的「理想」。像日本片《釋迦傳》、《鑑真大師》、《空海上人》,韓國片《等身佛》、《大鵬金翅鳥》、《元曉大師傳》等,將佛教故事透過電影效果深入民間,可說是功德無量。國內的製片水準逐日提升,應該可以拍出更好的佛教電影供大家觀賞,像《維摩詰經》中「天女散花」的故事,如果能運用現代的科技效果,將大乘佛教活潑的內涵精神展現在銀幕上,必定會比京戲裡的《天女散花》還要精采。此外,若能以歷史性的手法拍攝《西遊記》,以正面的手法將玄奘大師橫度流沙,西行取經的艱辛困苦展現在世人的眼前,必定能引起觀眾心靈的共鳴。 多年來,我經常將心中的理念分享給電影界的朋友,可惜至今還未見有人敢勇於一試。儘管當初心中的理想未能開出燦爛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但多年來的努力耕耘,長出一點小花小草,也不能不視為美景的前奏,我對於未來還是充滿光明的希望。 通俗方式 弘揚佛法妙諦 我一生中著力最多者,便是將「佛法通俗化」。十九歲時就讀的焦山佛學院,有「佛教的北大」之稱,當時的老師皆是一時之選,不但佛學素養深厚,社會知識也異常豐富,講起國文、地理、歷史、生物……,都是旁徵博引,生動有趣。因此,每次一堂課下來,我就能牢記其中的內容,那時常想:如果佛法也能用類似這種講法,必定能收到更大效果。 所以,我初來台灣時,雖然在佛學院仍沿用傳統的分科、表解來教導學生,然而一旦出去面對大眾弘法,我必定走「通俗」路線。 有一天,我在一所寺院聽到一位信徒讚歎某人講經講得真好,但當別人問起講些什麼內容時,對方卻回答:「什麼都聽不懂,只知講得很玄很妙。」我聞言自忖:當初佛陀說法的用意本來就是為了利喜眾生,如果被後世的佛子講得讓人聽不懂,又有什麼意義呢? 再看看當時的佛教界普遍以趕經懺為主,對於弘法卻不重視,遑論說法的內容與方式了。也因為如此,信徒們只知道拜拜、吃素,卻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自覺覺他。因此,我更決定要以「通俗化」的方式來弘揚妙諦,設法將現代人的生活點滴和佛法印證融和。 我發覺:將佛法真理講得讓人聽不懂很容易,讓人能了解其中的奧義卻是十分地困難。儘管如此,為了使大家能得到佛法的受用,我願意比別人花費更多的心思來準備教材,甚至省吃儉用,購買弘法道具,從黑板到幻燈片,從投影機到電腦字幕,幾乎都可以說是開佛教的先例。 自一九六○年左右開始,二十年當中,我一口氣主持了數百場的佛學講座,從鄉村陋巷到國家殿堂,從大專院校到三軍軍營,從監獄到工廠,從難民營到體育館……。後來,四百多篇「通俗化」的講演稿陸續結集成書,由佛光出版社出版,最近更應大家要求,分編為單行本,每年發行數百萬份以上。想當初僅憑一點小小的理想,經過努力地實踐,得到這麼一點點的成績,雖然不甚滿意,但也聊以告慰家師當年的勉勵了。 如今我雖已年屆七十,仍繼續以「通俗化」的方式到處說法,並且每天在華視、中視、台視三家電視台主持弘法節目,像《星雲禪話》、《星雲說偈》、《星雲說喻》、《星雲說》,都是藉著淺白的言辭來解釋繁瑣難懂的名相、典故、偈頌、義理。自播出以來,回響不斷,其中有意欲輕生的少年感謝我讓他重獲新生,有貌合神離的夫婦感謝我挽回了他們的婚姻,有失和反目的婆媳感謝我讓他們一家重拾美滿的生活,有獨居失伴的老人感謝我給予他心靈的拄杖……,這一切都證明了「理想是因,實踐是果」的道理。 首次出國 至東南亞訪問 一九三八年,太虛大師遠赴歐美弘法,並且在各地倡導組織「世界佛學院」及「佛教友誼會」,但終以後繼無人、經費缺乏,而未能克盡其功。年少的我由報章雜誌中獲知此事時,雖已是走入歷史的陳年舊聞,但仍在心中引起無比的震撼,「佛教需要國際化」的理想也因此深植腦海,成為我永世奮鬥的目標。 一九六三年,我第一次出國,隨著中國佛教會訪問團到東南亞國家訪問❶,由於擔任該團的祕書兼發言人,所以有很多機會和當地的政要或佛教團體的主要幹部談話,記得在馬來西亞,邱寶光居士和我初次見面時提到:在星、馬一帶有許許多多佛教青年不會說中國話,卻會說很漂亮的英文,假使能有通曉英語的法師常在檳城弘法,一定會有更多的知識青年皈依佛教,最後他表示很希望台灣的大德法師能前來領導他們學習大乘佛法。我聽了以後,感慨萬千,世間上有多少人渴望著法水的滋潤,而身為僧伽的我們卻偏安一隅,寄佛偷生,真是何其慚愧啊! 來到印度,尼赫魯總理接見我們時,說道:「印度是佛陀的祖國,佛教崇尚和平,向世界宣揚佛教的和平主義,是我們佛子都應有的責任。」我心中為之一振,這不正是我多年以前的心願嗎?尼赫魯不愧為一國之元首,能勇於發此讜論。 僧信合作 佛法光照寰宇 一九七六年,美國兩百周年紀念,我組團赴美訪問,並視察當地佛教的發展,後來又多次應邀赴歐美等地弘法,我發覺藏傳、南傳、日本、越南等地的佛教,或由於戰爭逃難,或隨著移民而登陸西方,雖有弘法熱忱,但大多缺乏國際宏觀,因此組織散漫,無法充分發揮整體的功能。所以,一九七八年,在因緣具足之下,我於美國成立「國際佛教促進會」,隨即籌建西來寺,作為國際弘法的第一個據點,其後更以此為基礎,相繼在美洲、歐洲、澳洲、非洲、大洋洲,甚至回過頭來在日、韓、馬、菲等亞洲各地建設不下百座佛教道場及事業組織,以健全的僧團作為弘法利生的堅實後盾。 一九九二年開始,我又在世界各地成立「國際佛光會」,以凝聚在家信徒的力量為主,與佛光山各別分院並駕其驅,期能如人之兩臂,鳥之兩翼,藉著僧信合作,將佛法的光明照耀寰宇。而今已有百餘個協會,可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佛光人。他們在全球各地,有的以講經弘法,有的以文教度眾,有的以慈善利生,有的以修持安民,大家奉獻己力,造福人群。如今有人說我宿植善因,也有人說我法緣殊勝,其實什麼是宿因?什麼是法緣?當初我一無所有,如果沒有「佛教國際化」的「理想」作為動能,就沒有陸續的「實踐」工作,當然也就沒有這番成果了。 俗謂:「沒有天生的釋迦,沒有現成的彌勒。」佛道難成,但釋迦牟尼佛以利濟眾生為願力,就能夠在五濁惡世成就佛道;彌勒菩薩在燃燈佛時是一個貪著利養的人,但也憑著十大善願,在世間漸修善根,而於未來次第成佛。所以,佛門裡有一句話說:「願不虛發。」願,就是一種理想,「有理想,才有實踐」,兩者相輔相成,才有豐碩的收成。 【注釋】 ❶ 1963年,大師與白聖法師等人組成「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訪問東南亞各國,會見泰皇蒲美蓬、印度總理尼赫魯及菲律賓總統馬嘉柏皋等人。並在印度要求釋放七百名被捕華人,救出高雄漁船兩艘。

MORE

往事百語70 以智慧來代替金錢

本文作於一九九九年(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有一次,佛光山舉行徒眾財務講習會時,我問與會的大家:「你們知道佛光山處理財務有那些原則?請大家舉手發表。」在眾多的弟子當中,依諦一馬當先地舉手,他從位子上站起來說:「我記得最清楚的是,師父您常說的『要以智慧來代替金錢』。」的確,我一生處理財務的原則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智慧來代替金錢」。凡事不一定要用金錢去莊嚴,但要用智慧去莊嚴世間。 過去有一句俗語:「有錢能使鬼推磨。」說明了一般人對金錢的看法。其實一個人不論富有到什麼程度,也無法永遠持有,佛經上說:「財物為五家所共有。」所謂的五家,就是指大火、大水、盜賊、貪官汙吏及不肖子孫。這五者足以使我們的錢財銷毀殆盡,更何況金錢也不是萬能的。再多的金錢可以買得到奴隸,但是買不到人緣;再多的金錢可以買得到群眾,但是買不到人心;再多的金錢可以買得到魚肉,但是買不到食欲;再多的金錢可以買得到高樓大廈,但是買不到自在歡喜;再多的金錢可以買得到華衣美服,但是買不到氣質;再多的金錢可以買得到股票,但是買不到心滿意足;再多的金錢可以買得到床鋪,但是買不到睡眠。最重要的是,再多的金錢買得到世間的物質,甚至書籍,但是買不到智慧,因此「智慧」才是人類最寶貴的資源。 般若智慧 十方諸佛之母 像春秋戰國時代,說客遊走於燕、齊、韓、魏、秦、楚、趙各國之間,消弭了許多兵戎殘殺,就是因為他們擁有智慧的辯才;策士與君王一席話之後,往往位居極品,也是因為他們擁有智慧的頭腦;諸葛孔明雖然起於布衣,人力、物力、地利均不及曹操、孫權,但是因為他擁有智慧的策略,所以能夠與強權周旋,偏安蜀中,最後終能與魏、吳鼎足而立。所以歷朝以來,帝王善於傳世者,不但為太子物色智慧超群的老師,而且將他們的地位提升在丞相之上;在各種兵法中,軍事家都是運用智慧,運籌於斗室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現代民主憲政所謂的「內閣」制度,也是因為當初是在一個小房子裡面決定國家的政策方針,所以有此名稱。「內閣」看起來不大,但智慧無邊,甚至牽一髮動全身,可以影響到國家的政經局勢。 此外,人類文明之所以一日千里,不是金錢造就的,而是眾人「智慧」的結晶。像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讓知識的傳遞更進一步;瓦特發明蒸汽機,帶來了工業革命;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縮短了世界的距離;阿姆斯壯登陸月球,更為宇宙的開發寫下劃時代的一頁。 兩千六百年前,佛教對智慧的修行就極為重視,並且稱最上乘的智慧為「般若」,一般的智慧有善有惡,但是「般若智慧」是純善無染的。經典中說「般若智慧」如目,能引導其他五度到達圓滿的彼岸;又說「般若智慧」是諸佛之母,因為十方諸佛皆由「般若智慧」而誕生。像文殊菩薩之所以位於菩薩之首,而且是七佛之師,就是因為他長於「般若智慧」;舍利弗之所以成為佛陀的首座弟子,而且被任命為第一位沙彌羅睺羅的剃度師父,也是因為他擁有「般若智慧」;妙慧童女能受到諸大菩薩的禮敬,也是因為他的「智慧」超凡,能言人所未能言,道人所未能道;龍樹之所以被尊為佛教八宗的共主,也是因為他的「智慧」過人,著書立說,破邪顯正。 廢物利用 度過民生困乏 我從小生長在農村貧苦的家庭裡,經常衣食不周,因此就想到要用「智慧來代替金錢」。例如夏天的時候,稀飯到隔日就有餿味,我學習鄉人用韭菜和在裡面,再煮一次,就可以消除怪味;剩下的菜餚,我也知道要放在清涼的地方,可以維持不壞,第二天還能再吃;即使是燒一根木柴,我總想到如何讓火維持久一點;寫一封信,我也是將用過的舊信封套反過來再用一次。 及至出家學佛,由於正處於兵連禍結的時代,民生困乏,寺院經濟更是拮据,僧侶們大都過著清貧的生活,襪子、鞋子的底破了,就拿厚紙板墊補;衣服破了一個洞,就將報紙糊成硬紙,代替布料縫成補丁。我就在那種環境之下,學會「廢物利用」的智慧。我在佛學院讀書的時候,曾經自己動手用樹枝木板釘成一個克難的籃球架,也經常將剩飯、剩菜煮成一鍋美味的炒飯,和同學們共享。因此,我經常很自豪地說:「即使是殘兵敗卒,我也要像韓信一樣,能調御成為勝利之師。」 如今我看到現代的人,也許是經濟發達,購物方便,需要什麼東西,總是一想到需要,就買現成的。我常想:如果有「代替」品,為什麼非要花錢呢?如同撰寫文章,重在表情達意,通順流暢,我不太計較文字的工整對仗,所以我批改文稿的時候,如果有意義相同,可以代替的字,即使文詞再美,我也不輕易為人更動。物品也是如此,重在實用大方,我不一定要用精雕細琢的藝術品。像佛光山的佛像,並非金、銀、木、石的雕刻品,而是用水泥打造而成,但外相莊嚴肅穆,一樣能引發信徒的信心道念,因此來此朝拜的善男信女超過數千萬人以上。 善知因果 自他不種惡因 我記得多年前走訪印度時,曾經看到一對雕工精美的大理石燈籠,價值十多萬台幣,當時在佛光山擔任都監院院長的慈惠十分中意,建議我將它們買回去裝飾佛殿,我問她:「妳是怕佛光山沒有東西可以給小偷覬覦嗎?你當家當了那麼久,難道沒有感覺到全佛光山雖然殿堂那麼多,但是我從來都不掛念有人會興起歹念,你有沒有想過是什麼原因呢?」慈惠恍然大悟,多年之後,他談及此事,向大家說道:我從這裡學會了善用因緣的「智慧群」。一個善知因果的人,不但自己不種惡因,而且也會設想周到,不讓別人種下惡因,所以不會產生惡的果報。 我不但不花昂貴的代價來購買器具用品,甚至佛光山很多辦公桌椅都是從別人休業的公司行號裡搬回的舊貨,有些傢俱則是信徒淘汰更新而廢棄不用,我們撿回來使用至今。公家物品固然如此,私人用品也是一樣,即使是一雙筷子、一個碗也有生命,我也是反覆盡量使用,讓它的生命延長。甚至佛光山雖有些許的建設經費,我也從沒有為自己買過一張辦公桌❶。我不是不會用錢,但是我就是不為自己花錢。當初佛光山初期的建設,沒有建築師,沒有辦公室,當然更沒有辦公桌,我和包工蕭頂順先生都是站在路上比手畫腳一番,一棟一棟的建築物就完成了。我做事的原則是:用「心」去成就一切,用「智慧」去成就一切,而不要用金錢去堆砌一切。 記得在開山之初,我也請了一名劉姓建築師幫我設計了一座寺院大樓的藍圖,當他將設計模型拿給我看的時候,眉飛色舞地說道:「這棟大樓的建築即使在一百年之後,還是很合乎時代潮流。」我當即告訴他:「一百年之後,我們都已經不在世間了,更何況寺院建築最重要的是莊嚴、實用,不在於式樣新潮。」因此,佛光山就沒有再請過建築師設計。 懂得運用 世間沒有廢物 雖然沒有建築師設計,但佛光山的大雄寶殿外觀富麗堂皇,多少年來,不知贏得多少人讚美,連台北圓山大飯店後來要重新裝修時,蔣宋美齡女士都曾派人來向我們索取設計藍圖以為參考,其實大雄寶殿除了硬體建築以外,一張設計圖都沒有。像畫棟雕梁的色彩是台灣一位油漆匠的研究作品,而人人稱道圖案優美的天花板,不過是三夾板漆上油漆而已。所以,我們不一定要用金錢來做事,發揮我們的「智慧」,一樣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天上午,我站在佛光山的門口,觀察到徒眾們一部車子、一部車子接二連三地開到城裡去辦事,我當時很訝異:為什麼大家不坐一部車子下山,如此一來,不是既可以辦事,又能夠節省能源嗎?雖然「佛佛道同,光光無礙」,但「千年暗室,一燈即明」,如果一燈能抵無盡燈,也未嘗不好。 我記得三十多年前,佛教界還沒有人用汽車時,我為了弘法方便,買了一部九人座的「載卡多」,因為常識不夠,請工廠將它改裝成二十六人的座車,每次出門,我都招呼徒眾學生們一起上車,那種「皆大歡喜」的情景,至今想來,仍然覺得趣味無窮。所以我常常告示徒眾:節省是「智慧」,忍耐是「智慧」,善於處理是「智慧」,能將世間萬物提綱挈領,化繁為簡,運用自如,能為大眾所用,就是一種「智慧」。 現代人什麼物品不用了,即使出於愛惜的心態,將它們放在倉庫裡,我覺得也是一種浪費,因為一放進倉庫就不再聞問,再好的東西也等同廢物。所以我主張不設置倉庫,我認為只要你會運用,破銅爛鐵都能派上用場,所以基本上,世間上沒有廢物。如果自己不用,能讓他人使用,就是一種「智慧」的考驗了。 世間最貧 不知福利人群 記得三、四十年前,我希望把靜態的佛教帶動起來,常常舉辦一些社教活動。有人批評我:「沒有錢,還辦什麼活動?」其實我辦活動,一切從簡,不但沒有花什麼錢,而且還有結餘。因為辦活動可以陶鑄思想,凝聚力量,這些價值都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所以我力排眾議,一次一次地辦下來,不但吸收了許多青年人學佛,而且培訓了一批忠心耿耿的幹部。我們同心協力,將佛教從宜蘭發展到台灣各個角落,從國內發展到世界各個城市。近十年來,我們所辦的一些大型活動,如「回歸佛陀的時代」、「禪淨密三修法會」、「慈悲愛心列車活動」、「恭迎佛牙祈福法會」❷、「籌募佛光大學基金園遊會」,乃至每年在國父紀念館舉行的大型佛學講座等等,動輒數以萬計的人前來參加,大家看到台上台下飛天躍舞,莊嚴堂皇,實際上除了很多義工前來幫忙外,許多道具都是我們自己製作,用碎布拼湊而成,甚至自己穿袍搭衣,莊嚴場面,無形中發揮了淨化人心的力量,凡此都肯定了金錢不是萬能的,唯有散播佛法的「智慧」,用慈悲融和大眾,才能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安和樂利。 在佛經中記載:一位善生長者得到了世間上最稀有的栴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他立即向大眾宣布:「我要將這稀有的寶貝贈送給世間上最貧窮的人。」許多貧窮的人來向善生長者索討這個金盒子,但是善生長者都說:「你不是世間上最貧窮的人。」大家認為他根本沒有誠意要將這個金盒子送出去,因此要他說出世間上最窮的人是誰。善生長者於是告昭大眾:「他不是別人,他就是我們的國王。」國王聽說此事,心裡很生氣,派人把善生長者抓去,將他帶到收藏珍寶的庫房,那裡的金銀財寶,多得不可勝數,但是善生長者還是認為國王是世間上最貧窮的人,因為國王雖然有錢,卻不知道做福利人群的事情。 不計盈虧 讓人共享智慧 其實世間上像國王這樣「最貧窮的富人」多得不勝枚舉,我有幸能在佛法的薰陶下,認識到「智慧」才是人生真正的寶藏。雖然我沒有錢,但是我很會用錢,像過去的寺廟有了錢,就增設佛殿,但我卻用來建設講堂及會堂,因為我覺得身為出家人,應該運用自己的「智慧」走向社會,弘法利生,不一定把興隆佛教的責任交給大雄寶殿的佛祖。 過去的寺廟有了錢,就擴建寮房,但我卻用來建設教室及圖書館,因為我認為佛子們應該讓眾生都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過去的寺廟有了錢,就添置莊嚴器具,但我卻用來建設會議室及談話室,因為我要讓寺院道場成為智慧的殿堂;過去的寺廟有了錢,就購買房地田產,但我卻用來興學校、辦雜誌,因為我要將佛陀的智慧傳播十方;過去的寺廟一有餘錢,就儲存起來,但我卻將錢用在文化、教育、弘法、慈善等事業,甚至將明年、後年的預算都在今年用光了。雖然如此,我未曾因此而煩惱,因為我對於錢的看法是「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更何況沒有錢,就沒有紛爭,就不會為子孫留下禍端。七十多年來,我從來不曾為自己積存一點錢,我覺得這是一種最有「智慧」的作法。 我不但在支出上秉持「以智慧來代替金錢」的作風,在收入方面,我也從大眾「智慧」上著眼,而非用金錢來計算盈虧。像《佛光大辭典》一套成本要新台幣七千元,但我以每套四千元出售,結果前來購買者趨之若鶩;《中國佛教白話經典寶藏》一套成本要新台幣一萬一千元,我半價出售,立刻增加五千套的銷路,既減少了倉儲費用,也讓更多的人共享佛教的「智慧」。我一直覺得自己只是為了弘道,豈是一般的圖利者?但想當初我提出這個建議時,多少徒眾都不以為然哩! 佛法無價 應該廣為流通 記得四十年前,我辦「每月印經會」❸,助印費每本一元,連印刷的成本都不夠,但我能維持不輟,每個月還有盈餘去印更多的經本,這是因為我對於參加印經的人並不計較捐款數目的多寡。後來我辦《佛光小叢書》❹的助印會,每本助印費只收十元,每年送出去的小叢書在百萬本以上。不要看只是一本薄薄的小書,它不知讓多少失意的人絕處逢生,讓多少失和的夫妻破鏡重圓,這種「智慧」的力量,那裡是金錢所能比擬呢? 三十多年前,東方佛教學院開建的時候,一間教室成本十八萬元,但是捐獻一間教室的功德款只需要五萬元。當時擔任會計的徒眾不時來和我說:「師父!一間教室成本十八萬,您只收五萬,這樣不行啊!我們會虧本,建不起來的。」我也知道五萬元不夠成本,但是我以這種方式,在全世界建了十六所佛教學院,用佛法的「智慧」不知為佛教界增加多少事業,培養了多少人才。 佛光山開山之初,每年舉行萬緣法會,凡參加者,我們為他消災祈福,每人只收一百元,連飯錢都不夠;從台北到高雄佛光山的朝山專車,其中包括三天二宿五餐的費用,我們也只收二百元,連來回的油費都不夠。弟子們對此都不抱樂觀態度,認為我是在做虧本的事情,但是這麼多年來,佛光山不但不因此而關門,而且前來參訪的人愈來愈多。我常想:如果來的一百個人當中能有一個人認識佛法的美妙,並且將妙法帶回家庭,帶到社會、國家,不但是佛教之福,也是大眾之福。所以,我們不要用金錢去衡量一切事情,尤其佛法是無價的,我們應該廣為流通,讓大家都懂得用「智慧」來莊嚴這個世界。 人的發心 非金錢算得盡 現在的社會大眾開口閉口都是錢,甚至傳播媒體也常在推算誰有錢,誰沒有錢,佛光山也因此常遭受池魚之殃。像前幾年,有人在算佛光山的房地產有多少,後來又有人為宗教團體的財產排名,結果佛光山瞠乎其後。其實不管佛光山有錢沒錢,佛光山的建設都不是用金錢塑造的,也不是個人的,而是萬萬千千的佛光人所共有的,是用他們的誠心、智慧、勞力建設起來的。所以我覺得:看佛光山乃至看一切的事業團體,不要看錢有多少,應該看組成的分子用他們的智慧做了多少事,成就了多少功德。試問他們的發心能算得窮盡嗎? 目前外交界有所謂的「金錢外交」,工商界有所謂的「錢上滾錢」,社會上有所謂的「拜金主義」,國防上也主張花多少錢去購買武器。其實在「金錢外交」之外,我們還可以運用「智慧」去進行文教外交、宗教外交;在「錢上滾錢」之餘,我們應該想到經濟的成長只是富裕的指標之一,大眾生活素質的提升,人民智慧水準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拜金主義」已給社會帶來無窮的災害,為下一代灌輸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都具備做人處世的智慧,才是當務之急;購買武器自衛誠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衛國家的思想觀念,乃至全體的國民都應該具有臨危不亂,堅忍不拔的智慧,因為能打倒我們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愚蠢自私。如今,在一片經濟衰退的骨牌效應中,在戰亂四起的世局當前,希望大家都能傳播「以智慧來代替金錢」的觀念。金錢固然要緊,智慧更為重要,讓我們的民眾不因為金錢的有無而動搖志節,讓我們的社稷擁有更高的智慧去面對危難的考驗。 「智慧!智慧!」我們要高呼:「般若智慧才是世間至寶!」 【注釋】 ❶ 大師沒有專屬的辦公桌,往往眾人使用的飯桌、會議桌就是他的臨時辦公桌。 ❷ 1998年4月,由西藏貢噶多傑仁波切及十二位仁波切聯名贈予的佛牙舍利,迎請至台灣供奉。應行政院蕭萬長院長邀請,於台北中正紀念堂舉行「恭迎佛牙顯密護國祈安法會」。 ❸ 1964年起,大師提倡每月印經。為令普羅大眾接受,並將經文做新式標點、分段及分行。 ❹ 收錄大師講演內容的小冊子。

MORE

往事百語39 有佛法,就有辦法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圖/佛光山提供 本文作於一九九五年(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在我這一生中,俗家父母生養我的色身,固然劬劬勞苦,但十二歲出家以後,佛教卻給予我教育,長養我的法身慧命,讓我受用不盡,更是功德巍巍。我在佛教裡近一個甲子,深深體會出佛法的妙處,如果有人問我佛法有什麼妙處?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有佛法,就有辦法!」 年少在叢林參學時,我發心下山為信徒誦經,經常早出晚歸,穿越野狼出沒的荒郊,同學們都說我勇氣可佳,其實那是因為邊走邊默誦「六字大明咒」所帶來的力量。隨著年紀的增長,慧解日增,從虔誦《維摩詰經》、《藥師經》中,我勾勒「人間淨土」的藍圖;在受持《心經》、《金剛經》時,我享受「以無為有」的法喜,沒想到日後這些經文都成為我弘法利生的資糧,所以「有佛法,就有辦法」應世度眾。 宗教體驗 長養無比信心 古德常常勉勵後學:「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對於這句話,我的體驗最多。記得剛入佛學院時,才十來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難免心煩氣躁,口沒遮攔,後來藉著精進念佛,我減少了妄念煩惱,道業也逐漸成長。 一九五三年,我在宜蘭雷音寺主持佛七❶時,突然感到身心俱泯,大地空曠,此後耳邊佛號聲不斷,有時即使在室內行住坐臥,但是外面的人說話、走路,我都清清楚楚。有一次,我在大仙寺主持佛七,居然有人聽到我在睡覺時念佛,聲音了了分明。還有一回,普門寺舉行佛七,兩隻鳥兒竟然飛進大殿,與我共念佛號,應和有致,經云極樂淨土水鳥說法,誠信然也。 直到現在,無論坐車行步,我都習慣稱念佛號,路旁一畦畦田地、一棵棵樹木,也都成了我的方便念珠。我從正念,念到無念;從妄心,念到一心;從無念而念,到念而無念;從有人有我,念到無人無我;甚至念到時間、空間、天地萬物都為之一空,阿彌陀佛好像在我身上活了起來,極樂世界似乎就在當下。我深深感到只要「有佛法」,我們就「有辦法」在娑婆世間開創淨土。 宗教上的體驗,長養我無比的信心,我深信只要大家奉行佛法,啟發本自具有的佛性,一定能共成佛道。所以,在弘法生涯中,無論遭逢多少冤屈,我始終沒有退心;不管遇到多少阻難,我也沒有忘記弘法的使命。 佛法無邊 信心賜予力量 記得四十年前,初到台灣時,欲食無飯,欲眠無榻,有人說:「現在佛教衰微,耶教盛行,不如改變信仰,或許比較容易生存。」我以斬釘截鐵的口吻告訴他:「即使佛陀現身,親自叫我易服改信,我也不從!」四十年後的今天,佛教不但在台灣的發展盛況空前,即便在耶教為主的歐美國家,也有著不可忽視的潛力。 不久前,周志敏女士一行十人前往「無神論」的中國大陸,將「國際佛光會」的會旗插在長江源頭,更證明了佛法無邊,這一切都是信心賜予的力量,因此,我總是和別人說:「有佛法,就有辦法!」 多年以來,兩岸的分裂造成多少美滿的家園破碎,多少至親骨肉乖違隔離,我自己也身受其苦,飽經牢獄之災❷,譏謗之難。然而基於一份同體共生的理念,我自願從中穿針引線,默默努力耕耘,有人對我說:何必自找麻煩,去接觸這個敏感的問題?但由於我對統一融和有信心,所以還是義無反顧,為所當為。 《華嚴經》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的心中本自具足無限的寶藏,等待我們去努力開發,因此,在佛門裡講究發心。一九四九年,我孑然一身渡海來台,雖然居無定所,但每到一寺,我都自動發心服務,從典座到編寫,從司水到園頭,乃至擔米運糧,扒糞除垢,無不任勞任怨,戮力以赴,所以我不但從奉獻中拓展更多的能力,更贏得寺眾的歡迎。他們讚美我的發心,誠意地留我長住,在世局動盪,人心惶惶的當時,可說是非常難得。 心存佛法 人我和敬團結 一九六七年,開闢佛光山時,我經常在烈日寒風中,發心砌磚牆,堆石頭,鋸木料,挑砂土,拌水泥,徒眾看了,也前來自動幫忙,大家同心協力,樂趣無窮。後來每次領導弟子們做事時,我也總是率先動手,以無形的身教來代替苦口婆心的言教,往往收到更好的效果。〈三皈依〉文中,有一段是:「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如果我們能心存「佛法」,發心奉獻,人我之間的相處一定「有辦法」和敬團結。 佛教本有經世濟民之效,無奈數百年來,在政治壓迫與人為誤導下,失去原來的活力,流於避世的宗教。目睹此景,我發願力挽狂瀾,弘揚聖教,經過數十年的辛勞,終於將佛教教育、文化、慈善事業興辦起來,使佛法與生活融為一體。當雨過天青,雲開日現時,我懷抱感激的心情,更立大志,願將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於是繼續勇往直前,投注十餘年的心血,克服人情風土的種種困難,在世界各地廣樹法幢開拓淨土。我的一生並不平順,但是在「佛法」的願力驅使下,我甘於接受磨鍊挑戰,所以就「有辦法」面對現實,無畏橫逆,一步一步地完成理想。 我本身沒有什麼特長,幸而從小承受「佛法」的薰陶,培養我堅忍的耐力。因為肯忍辱負重,所以在民風保守的宜蘭,我能夠突破萬難,開辦台灣第一所佛教幼稚園,組織台灣第一個佛教青年會,興建台灣第一間念佛堂,成立台灣第一支佛教歌詠隊。由於肯忍勞耐怨,因此在人事紛擾的南台灣,我也能調和眾議,興設壽山寺,開闢佛光山。當眾人讚歎我很「有辦法」,能行人所不能行時,我想到《維摩經》裡的一段話:「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不免深自慶幸在煩惱交煎的人生苦海裡,擁有寶貴的「佛法」,使我在動心忍性之中,增益己所不能,從而不斷地超越自己,實現生命的意義。 恭敬長老 獲得鼓勵贊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首佛教偈語,對於我畢生做人處事,有著很大的啟發作用。記得一九五二年,我在宜蘭落腳,曾有人提議我擔任中國佛教會宜蘭縣支會的理事長,我自忖才疏德淺,於是推薦成一法師前往任職;在連任屆滿之後,我又再度被屬意為繼任人選,然而我還是執意辭讓給真華法師。如是十餘年過去了,當無人可繼時,我才從善如流,出任掌職。由於謙讓成風,偏處一隅的宜蘭佛教在一團和氣下,發展之迅速,連一些大都會都望塵莫及。所以,我們不要害怕先天條件不足,只要「有佛法」,自然就會「有辦法」。 剛出家時,年少氣盛,看到佛門裡一些長老的言行不能令人起敬,十分不以為然;然而當我在《法華經》中讀到常不輕菩薩的行持時,不禁起大慚愧心,從此對於一切眾生,我都抱持尊重的態度,縱使遇到與自己風格不一的長老大德,我也恭敬禮遇,並且在背後讚美他們的長處,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久而久之,長老們也給予我很多贊助鼓勵。 一九五四年,南亭法師不棄偏遠,撥冗來到宜蘭小鎮,為鄉民講說《八識規矩頌》;道源法師也曾在示寂前,南下高雄,前來佛光山為學生教授《大乘起信論》;其他如印順、默如、東初、演培等諸山大德,都曾應邀至雷音寺、壽山寺等處說法,支持我辦學度眾。我乃一介後學,又非隸屬同門,承蒙他們鼎力相助,在感激之餘,我深深感受到只要「有佛法」,就「有辦法」融和異己。 行止合度 內心清淨為要 過去在佛門裡規定:出家人必須學戒五年,方可聽教參禪。由於在律儀上受有嚴格訓練,使我雖然出了佛學院的校門,依然行止合度。二十一歲那年,我被派往宜興出任小學校長,住在祖庭大覺寺。有一天,擔任住持的師兄前來,稱讚我做人老實。原來他為了試探我,在房間的罈子裡藏著寶物,結果發現一個也沒少。其實,我一直遵守不予不取的戒規,從來不曾興起掀開罈蓋一探究竟的念頭,所以連裡面裝的是什麼都不知道,沒想到卻贏得師兄的敬重。 三十多年前,我經常搭乘平快火車,南北兩地奔波講經,因為在佛門裡慣於抬頭挺胸,目不斜視,在八個小時的車程裡,我直脊端坐,默念佛號。有一回感動了一名鄰坐的軍官,竟然跟著我下車,要求皈依在三寶座下。其餘以持戒度眾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所以,「有佛法,就有辦法」。 只是在奉行戒律時,我們必須圓融通達,否則為教條所縛,反而失去了佛法的精神。記得有一次,南亭法師與我應邀到宜蘭高中校長溫麟的家中作客,主人親自下廚包餃子殷勤款待,我們雖然明知裡面是以韭菜、雞蛋為餡,還是隱忍不語,將一盤餃子吃完,以免唐突失禮。十年前,在日本佛教會用餐,當侍者端來麵時,腥羶四溢,才知道此地的麵湯全都是用魚蝦熬成的,為了避免大家難堪,我們只有囫圇吞下麵條了事。〈七佛通戒偈〉中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法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學佛度眾,內心的清淨最為重要。 體會無常 處理多變人生 佛光山的道場,建在山明水秀之中者固然有之,但多半是設在喧囂鬧市的高樓大廈裡,樓下往往是理容院、KTV,在深夜裡飽受噪音侵擾。初來乍到者,不明其理,以為怪事,久而久之,也明了個中奧妙:幽蘭長在深谷裡,因此只能孤芳自賞;牡丹性喜南地,所以北地之人無緣親炙。如果太堅持表面的清淨,反而無法對一切萬物發揮正面的力量,必得了解「佛法」的真諦,和光同塵,不執不拒,如蓮花一般出汙泥而不染,在暑熱中吐露芬芳,才「有辦法」讓更多人分享清涼美意。 經常有很多人羨慕我定力很夠,其實我自知並非與生俱來,而是「佛法」帶來的利益:少年時出家學佛,我從排班、經行、靜坐、念佛裡修習耐煩的定力。青年時來到台灣,我在衣食缺乏,生活艱困中,增長堅毅的定力。中年時法緣漸佳,我從接引信徒,談話開示裡,培養說話的定力。老年時雲遊傳教,我從乘坐十數小時的飛機,與信徒一次合照數十張照片,應邀出席幾個鐘頭的齋飯供養中,成就適應時空的定力。懂得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有辦法」隨緣自在。 許多人告訴我:佛法裡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讓他們感到害怕。其實這些都是世間的實相,不能逃避,也無須驚懼,如果我們能順應真理而行,將會發現:「無常」真好!「無我」真美! 我回想自己本來並不聰慧,但因為體會「無常」,所以我不氣餒,加緊功行,終能以勤補拙;我原先一無所有,但由於了解「無常」,因此我不灰心,努力奮鬥,故能以福慧莊嚴一切;遇到挫折失敗,因為深明「無常」,我培植因緣,最後定能轉危為安;徒弟頑劣,由於知道「無常」,我耐心輔導,使頑廉懦立,終會成為良才法匠。因為世事「無常」,所以文明才得以進步;因為生命「無常」,所以未來才抱有希望。能夠以「佛法」的觀點看待一切,從世事無常中汲取經驗,就「有辦法」處理多變的人生。 懂得無我 方能擁有更多 「諸法無我」並不是說沒有了我,而是指世間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沒有一個固定獨立的實體存在。懂得「無我」,能夠放下小我,融入大我,方能擁有更多;體悟「無我」,博得布施成就,分享眾生,就能處處有我。 五十年前,我因為割愛辭親,出家為僧,將身心奉獻塵剎,所以才能擁有三千法界。來到台灣以後,我因為捨去北投靜修的機會,投入大眾之中,所以才能在佛教文化事業上有所建樹;三十年前,我走避榮華名利,來到偏僻的高雄鄉鎮弘法利生,所以才能發展出聞名世界的佛教重鎮;十年前,我卸下國內道場的一切行政職務,胸懷法界,才能將佛教推展到世界各地。甚至我將自己的寺院送給同道,捨給學生,所結的法緣更廣;我把每次出國弘法所得到的紅包供養,悉數饋贈給當地寺院,因此成就了海外道場的建設。緊握不舒的拳頭,怎能掬握秋毫,更遑論宇宙法界?能徹悟「佛法」的無我真理,進而喜捨布施,才「有辦法」享受更多豐美的果實。 一燈能照破千年晦暗,一燈也能分燈無盡,光照大千。擁有佛法的喜悅,應該讓眾生共同分享。昔時,維摩詰居士授予天女「無盡燈」法門,使得天宮大眾同受法益;佛陀在臨入滅時,於法華會上,授記諸阿羅漢皆當成佛,並囑咐他們,亦當為後世弟子授記傳法,於是娑婆世界有了無窮的希望。 佛法傳播 佛子攜手努力 我雖自愧才薄德淺,但於大覺佛陀的聖教總是念茲在茲,力圖發揚,所以我舉行過不下千百場皈依典禮,藉著常住三寶的功德,開發大眾自性三寶的靈光;我努力興辦各種佛教事業,順應各種眾生的根機,將佛法的智慧傳遞給十方大眾;我提拔徒眾法子晉升住持,親授袈裟法衣;我創立佛光會檀講師制度,為入選者親頒證書。 如今,傳燈不僅是神聖的使命,也成了一本書的名字。天下文化公司將我數十年來的弘法生涯記錄成冊,以此為名,公諸於世。社長高希均教授在記者會上說:「……四十年來,台灣經濟是一種奇蹟,而星雲大師將佛光山組織得有條不紊,讓佛教無遠弗屆送至全球各地,也是另一種奇蹟……。」對於他的讚美,我愧不敢當,因為這一切都不是我個人的功勞,而是千千萬萬的佛子們在佛法的感召之下,發心努力,攜手締造的佳績,這就是為什麼我常說:「有佛法,就有辦法!」 誦經念佛是佛法,正知正信是佛法,發心立願是佛法,忍耐謙讓是佛法,尊敬包容是佛法,持戒禪定是佛法,清淨中道是佛法,無常無我是佛法,喜捨布施是佛法,傳燈授法是佛法……,乃至四無量心、六度四攝、慚愧感恩、因緣果報等都是佛法。離開了世間,就沒有佛。有了佛法,生活在世間上的人才能夠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所以,「有佛法,就有辦法」。 【注釋】 1 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七日,為慶祝彌陀聖誕,大師於雷音寺舉行佛七法會,不但帶動全宜蘭人參加,許多遠赴他鄉工作的民眾也特地趕回參與,歡喜的氣氛如同過年。 2 1949年,大師來台後,一度被誣為匪諜,與慈航法師等人一同被捕,入獄二十三天。幸經孫張清揚擔保,吳經熊等人奔走,才被營救出獄。

MORE

往事百語61 疾病就是良藥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圖/佛光山提供 本文作於一九九五年(民國八十四年)二月 自從一九九一年我跌斷腿骨以來,承蒙信眾厚愛,經常接到電話或來函問候,隨著年齡漸增,我的身體狀況更是成為彼此見面時關切的話題,也有許多人看我終日忙碌,卻仍能從容應付,不見疲態,紛紛問我保健之道,其實四大五蘊假合之身,孰能無病?眾生經歷老病過程,誰能免除?只不過我從不刻意趨逸避苦,如今回顧往事,我深深感到:養生之道無他,「疾病本身就是一帖良藥」。 以病為師 妙意盡在其中 就以香港腳與口腔破皮而言,人皆畏之,然而兩者不僅長久與我為伍,而且時時交相為患。多年來,我非但不以為苦,反而深感慶幸,因為我覺得這是身體排除瘴氣的徵兆,我這一生少病少痛,想必與此有關。 年少時,在叢林參學,由於大家年紀還輕,都很喜歡發表意見,然而當時道風嚴峻,一個動作不對,眼睛稍微張望,即遭打罵,因此平常總是小心翼翼,謹言慎行,等到下課如廁時,才趁著遠離師長視線之際,隔著牆壁,彼此高談闊論,久而久之,我也感染了一上淨房就想說話的壞習慣。雖說可藉此暢所欲言,十分痛快,但是因為言語失當,事後被師長知道,叫去責罰的事例也時有所見。 後來有一段時間,我患牙病,疼痛不堪,一位老師教我一個祕方──在便溺時,不要說話,咬緊牙根。我照著去做,果然根治牙痛之苦,而原本多話的毛病,竟然也在不知不覺中革除了。此後不但減少失言之過,還增加了觀察思惟的時間。我的心地變得逐漸清明起來,在為人處事上也更為周延。這項始料未及的收穫,至今使我受益無窮。 俗話說「十男九痔」,好不容易根除牙痛,未久,卻又染患痔瘡,正苦不堪言,不知如何是好時,一位師兄在談話中無意中說到:「愈是骯髒的地方,愈需要乾淨。」這句話使我福至心靈,茅塞頓開,從此每次如廁以後,都以水洗滌。在一次又一次地擦拭時,我彷彿見到佛世時的周利槃陀伽尊者,不疾不徐地掃著院子裡隨時飄落的樹葉;又好像目睹禪門裡的祖師大德,耐煩盡心地用手一根根拔起園子裡生長不盡的雜草。我不再為痔瘡苦惱,反而以病為師,深深感到無限的佛法妙意盡在其中。也不知過了多少時日,有一天竟然發現創口不復疼痛,原來皮膚已經癒合完好。回頭檢視自心,發覺煩惱塵垢也逐漸減少,一股輕安自在的法喜油然生起。 重病痊癒 精進饒益眾生 十七歲時,罹患瘧疾,忽冷忽熱,全身無力,心想應是回天乏術了。這時候,向來對我十分嚴厲的家師志開上人,派人送了半碗鹹菜給我,令我感動不已,淚流滿面,當下發願盡形壽將身心奉獻給佛教。未幾,居然不藥而癒。多少年來,當我在弘法工作上歷經苦難,感到身心勞頓的時候,想到家師的半碗鹹菜、自己的一句誓言,便心生慚愧,感恩之心油然而起,不敢稍有退縮。 二十歲那年,我又染患爛瘡,除了頭腳以外,全身出膿,臭穢無比,尤其膿血黏著衣服,每次一脫衣,就好像剝了一層皮下來。尤其自己不懂保健,又無錢購買成藥,或許是因為有了痔瘡的體驗,雖然這次肉身所遭受的苦痛,甚於前者不止百倍,心中卻能淡然視之,不覺憂惱,只是終日臥在病榻上,想到宿世無數劫苦,不禁哀悔泣首,往往無法自已。一個月過去了,我居然奇蹟似的復原起來,步出寮房,景物依舊,身心卻有大死一番的感受,我告訴自己要加倍精進,勤求無上佛道,饒益一切眾生。 所以,次年我從佛學院結業後,有鑑於披剃出家的宜興教育不夠普及,便不計名利,自願來到鄉間的一所國小擔任校長,從事培育民族幼苗的工作。後來,目睹國勢飄零,教運衰微,我又挺身而出,結集有志之青年同道,冒著性命的危險,奔走呼籲革新佛教,期能克盡一己之力,無奈大勢已去!一九四九年,我帶著一顆沉重的心情,隨著國民政府來到台灣。 最初的幾年,我白天操持苦役,夜間閱藏寫稿,工作可謂十分繁重,加上當時物質缺乏,營養不良,我經常頭暈目眩,然而我咬緊牙關,度過每一個艱難的時刻。 患病經驗 激發求道之心 剛來台時,目睹正信佛法之衰微,即矢志撰寫佛傳,然苦於居無定所,手邊又缺乏典籍可供查閱,直到一九五五年,因緣具足,才得以如願進行。當我蒐齊資料,正要著手撰寫時,突感胸口疼痛,而且經常咳嗽,一度懷疑自己是否得了當時頗為盛行的「世紀黑死病」──肺癆,於是日以繼夜,不眠不休地振筆疾書,同時每天不斷地禮佛祈求,希望在佛陀的加持之下,能讓我完成這項神聖的使命以後,再捨報往生。 直到今天,我還不知道當時是真的患了肺癆,還是奇蹟出現?只是從自己一生患病的經驗看來,我覺得古德所說:「比丘應帶三分病,才知道發心。」誠乃不虛之言。因為生病能使自己警惕生命無常,故而能激發精進求道之心,實為行者對治放逸懈怠的一帖良藥。 多年來,我不曾因為風雨阻斷原定的行程,更未嘗因病苦而打消既有的計畫。記得一九五九年五月,我在宜蘭籌備佛誕節萬人提燈大遊行❶時,得了嚴重的風寒,雖然感到體力不支,幾度昏眩欲倒,但是我仍然打起精神,召集大家開會,四處張羅打點,等到遊行完畢,發現病也好了。 精進不懈 祛病第一良方 有一回,我赴基隆演講,因患感冒,咳嗽不已,一名信徒聽說後,自稱有特效針藥,我雖然一向不喜歡打針吃藥,但是生性不喜拒人於千里之外,便隨緣應允,沒想到打了一針後,手臂竟然痛得不能舉起,為了不使他難過,只好默默忍耐,半夜回到佛光山,才發覺連脫衣服都有困難,心想大概是打錯部位,傷了神經,因恐他被人責怪,故一直不敢向別人提起,如是隱忍疼痛達一年之久,才漸漸痊癒。 後來,一位醫生告訴我,傷風感冒無藥可治,只有多休息,多喝水,至於坊間的一些感冒藥,無非安慰心理,實際上沒有多大療效。而我則一直認為任何疾疫臨身,唯有精進不懈才是袪病第一良方。 二十八歲那年,我患了惡性風溼,兩膝關節疼痛不已,醫師診斷後,宣布必須及早鋸斷雙腿,以免殃及五臟六腑。我聽了之後,心裡一點也不驚惶恐懼,反而覺得行動不便,正好可以掩關閱藏,專心寫作,一樣可以盡棉薄之力,弘法利生。當時由於法務繁忙,以致開刀時間一拖再拖,也許正因為能夠將生死置之度外,反而容易康復,後來竟然痊癒了。事後許多人紛紛打聽我吃了什麼祕門偏方,我想如果真有什麼仙丹妙藥,那應該是多年來薰修佛法的體驗,養成我樂觀進取的個性,使我遇到任何境界,都能不為所惑。 人生意義 為眾生謀福利 十多年前,背部突感不適,經多位醫師會診,說我只剩下兩個月的生命,後來也是因為忙於南北弘法,忘了複診。事隔好久,突然想起此事,再去檢查時,才發現只是過去跌傷時的瘀血作怪。醫生大嘆虛驚一場,而我卻始終不曾因死之將至,而煩憂懊惱,也未曾因生之復得,而慶幸歡喜,反倒覺得一場突如其來的病痛,如幻似真,正好可以考驗自己的禪定功夫,增加對外境的免疫能力,未嘗不是一劑上好的補藥。 近幾年來,因為糖尿病的關係,導致視力日漸模糊,美國的羅大夫為我做鐳射治療時,曾經形容我的眼睛就像一件破舊的衣裳,經過縫補,只會再壞,不會變好,並且一再叮囑我要多休息。劉大夫則說我的眼睛只能再看幾個月。到現在為止,也不知過了多少個「幾個月」,幸蒙龍天庇佑,佛祖加被,尚能辨識前物,故而依然四處弘法。 數月以前,國內的眼科權威文良彥大夫為我檢查眼睛以後,訝異地對我說道:「我在醫界服務二十多年來,從來沒有看過一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多次鐳射治療後,還能保有像你這樣視力的人。」這使我想起多年前,曾有一位阮醫師為我檢查全身時,也是以同樣吃驚的語調,說我的胃袋構造十分特別,消化功能奇佳,在千萬人中難尋一二。 其實,我認為不管是天賦異稟也好,是諸佛護佑也罷,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世壽的長短、色身的強弱,而在於利用有限的生命,為眾生謀取福利,為世間留下貢獻。 苦樂一念 住院也是享受 我平日忙碌,難有閒時,甚至往往犧牲睡眠來成全他人的願望,有時心裡真想找個機會好好休息一場,無奈我慣於不逆人意,所以每天總有一長串推不掉的行程。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日清晨,我在浴室滑跤,將腿骨跌斷,雖說真正嘗到「寸步難行」的苦頭,但是我終於被迫休假,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既不用會客開示,也沒有一大堆的計畫公文讓我傷腦筋,感覺真是舒服極了。俗云:「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體會。想到生病在院,向來是大家深以為苦的事情,在我而言,卻是一種難得的享受,可見苦與樂都在我們一念之間。 開刀後的第三天,我竟能坐輪椅到鹿港講經❷;半個月後,在日本國會憲政議事廳❸,由多位議員和記者將我抬上講台演說。以後約三個月,我就能捨杖而行,上下自如,連醫生們都嘖嘖稱奇,而我心裡卻很明白,這是因為打從下床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沒有抱持倚賴拐杖的念頭。尤其每當走路的時候,就不禁想起過去少年時的我,為了矯正天生內八字的缺陷,不知花費多少心思,自我要求走路要既穩又快。後來,我即使走在崎嶇的山路上,也能健步如飛,如履平地。數十年後,我返鄉探母,順道遊訪萬里長城,同行的七十二人中,不乏年輕力壯的徒眾,然而我卻一馬當先,臉不紅氣不喘地第一個登上關口,贏得大家的歡呼。 不怕有病 對症下藥為要 這一段回憶為自己增添了不少信心,於是我反覆地練習走路,自然很快如願。所以有病不要緊,只要我們能正視疾病,對症下藥,就能迅速恢復健康,最怕的是逃避現實,諱疾忌醫,如此則縱使華陀在世,佛祖降臨,也難有治好之時。 住院期間,我得到許多平日鮮少注意到的保健常識,可說是因禍得福,而所見所聞的病房百態、人情冷暖,則令人倍感唏噓!尤其是兒童病房與老人病房間的差異,讓人感受到如今世間上真是「慈心的爹娘多,孝順的兒女少」,這是否也是另一種病態呢? 其實,眾生的病除了肉體上的病痛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疑難雜症值得我們去關切反省,例如:社會大眾缺乏環保觀念,使得山川大地飽受汙染、噪音的侵害,國土已開始生病了;現代人類被功利、虛榮沖昏了頭,導致世風奢靡,暴力連連,時代也罹患重病了;為人師長者不知道關懷下一代,或濫用體罰,或縱容惡行,久而久之,教育就百病叢生了;愛的觀念偏差,方法不對,對象錯誤,感情也會發生病變……。其實,追根究柢,凡此諸病都是源自一顆有病的心靈。 當身體四大不調時,身上就有疾病。當心靈被貪瞋愚痴、懷疑邪見的病毒所侵害時,出之於口──兩舌、惡口、妄語、教唆,口中就有疾病;形之於色──沒有表情、面帶敵意,臉上就有病;動之於手──殺生、傷人、盜竊、邪淫,社會就有疾病。 以病為鑑 可以提起正念 身體有病,要找醫生治療;心靈生病,除了靠善知識勸告提醒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來醫治。弘法半世紀以來,我看遍人生形形色色,曾經有感而發,仿效石頭希遷禪師的「心藥方」,也為眾生的心病開了一帖藥方: 慈悲心腸一條 真心本性一片 惜福一點 感恩三分 言行實在 守德空間一塊 慚愧果一個 勤勞節儉十分 因緣果報全用 方便不拘多少 結緣多多益善 信願行通通用上 此藥用包容鍋來炒,用寬心爐來燉,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脾氣不要大,要柔和一點),於整體盆中研碎(同心協力),三思為本,鼓勵作業丸,每日進三服,不限時,用關愛湯服下,果能如此,百病全消。 切忌言清行濁、損人利己、暗中箭、肚中毒、笑裡刀、兩舌語、平地起風波,以上七件速須戒之,而以不妒不疑、不放縱、自我約束、心性有道來對治之。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病為鑑,則可以提起正念,擴大自己。昔時悉達多太子目睹世間疾苦,心生悲愍,因而立願精進修行,終於成就佛道,做大醫王,療治眾生之病;南嶽慧思大師罹患嚴重風疾,無法行動,後以般若空慧觀照,不但豁然痊癒,而且開悟見性,後來法化一方,度眾無數。因此,我們不必祈求疾病之不臨己身,而應該效法古聖先賢,以疾病為良藥,自救救他;以疾病為針砭,己利利人。 【注釋】 ❶ 1959年,大師發起三萬人佛誕節遊行(當時宜蘭總人口僅五萬多人),於夜間舉行提燈遊行,並由每個里提供一輛花車,巡迴宜蘭四十八村里。 ❷ 於彰化鹿港文開國小活動中心舉行。此前三十多年,大師為影印《大藏經》宣傳團到鹿港弘法,之後應當地信眾一再邀請舉辦講座,然因緣總是不巧,直到鹿港成立佛光分會,日期終於確定。僅管在講座前,大師腿傷尚未復原,但為不辜負信眾多年期望,仍依約前往。 ❸ 應《朝日新聞》記者吉田實先生之邀請,大師到日本國會議事廳講演。

MORE

往事百語34 錯誤不能一直下去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圖/佛光山提供 本文作於一九九九年(民國八十八年)七月 記得二十多年前一次法會的前夕,我到會場巡視,發覺所有的設計、布置都不合理想,便將主事的弟子叫來問話,她皺著眉頭表示:「明天法會就要開始了,無法再做任何改變。」我當下責問他:「妳要知道,錯誤不能一直下去!」結果大家連夜拆除,重新布置。第二天,人人稱讚會場莊嚴殊勝,有如靈山再現。弟子伏首認錯,對我說道:「還好是當初師父的一句『錯誤不能一直下去』。」「錯誤不能一直下去」不但是我經常拿來課徒的警語,也是我一生處事的原則。 許多人覺得一點點的錯誤,何必那麼斤斤計較?其實,小「錯誤」如果任意不管,就會鑄成大「錯誤」。過去有一個死囚在臨刑前,要求吸吮母親的奶水,當母親解開衣服時,他一口咬下母親的乳頭,憤憤地說道:「小時候我偷了別人的東西,妳不但不罵我,還誇我聰明,現在我到了這個地步,都是妳造成的!」這則耳熟能詳的故事無非告訴我們:小「錯誤」也要注意,否則「一直下去」,將會貽害終生。歷史上,如戰國時代,燕國由於中了田單的連環計,一戰而潰;趙王因為聽信謠言,不顧眾人的勸諫,陣前換將,讓僅知「紙上談兵」的趙括率軍攻秦,結果一敗塗地。目前的社會新聞中,像不久前,台北捷運局因為一個小小的匣門沒有鎖好,使得兩名孩童觸電喪生;某街道一個小小的坑洞多日來沒有修補,以致經常發生車禍,造成人命的傷亡。凡此都說明了:因循苟且,「讓錯誤一直下去」,足以釀成不可彌補的災禍。 認錯態度 助益弘法事業 其實,「錯誤」具有教育的功能,但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搪塞諉過,讓它「一直下去」?像唐太宗因為具有「錯誤不能一直下去」的決心,察納雅言,從善如流,所以成就了無可匹敵的大唐盛世。羅斯福總統也是以坦承己過而著稱政壇,在他還是紐約市長的時候,曾面對大眾,訴說自己因一時不察通過議案,結果贏得了更多人的尊敬。高僧大德中因糾正過失而開悟見性者更是不乏其人,像德山宣鑑禪師因為答不出賣燒餅老婆婆的問題,知道自己所知有限,為了「不讓錯誤一直下去」,即刻將自己所著的《青龍疏鈔》燒毀,繼續參學,終於在龍潭禪師座下悟道;白雲守端禪師因為老師的一句「你連一個臉色都放不下,還不如廟前耍猴把戲的小丑」,而心生慚愧,努力參禪,因為他能秉持「不讓錯誤一直下去」的毅力,時時注意自己的舉心動念,所以也獲得了開悟。可以說,綜觀世界上有成就的人,都是因為對於自己一點的「錯誤」不肯放過,所以能日新又新,不斷進步。 我從小因為做事也力求完善,所以經常獲得親友的稱讚,不料出家之後,卻經常遭到家師無情的斥責,剛開始時也曾覺得百般委屈,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恍然大悟:家師之所以採取「以無理對有理」、「以無情對有情」的方式來教導我,是希望我能秉持認錯的態度行事,不要像一般人一樣犯了「死不認錯」的毛病。後來,我一生走來都十分注意通盤考慮,「不讓錯誤一直下去」,對於日後的弘法事業產生莫大的助益。 接受勸告 時時反省觀照 我二十歲時,從佛學院結業出來,曾極力主張僧伽也要加入社會生產工作。來到台灣之後,聽到慈航法師對我開示時說:「僧伽出家是要立志做人天師範,如果也要開工廠,難道要做工人嗎?如果也要開商店,難道要做商人嗎?……」 我聞言若有所悟,知道「錯誤」的宣導「不能一直下去」,當即發願:「我所要從事的生產工作,是要為信徒生產正信,為社會生產感恩,為大眾生產善緣,為國家生產慈悲,而不是生產工人、商人……。」後來我開創佛光山,訂立「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為開山宗旨,並以「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為佛光人工作信條,實際上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萌發意念,再經過多年以來的醞釀所產生的。 要做到「不讓錯誤一直下去」,除了必須接受別人的勸告之外,能夠時時反省,自我觀照,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佛陀不但經常強調自覺覺他,而且教導我們要以達到覺行圓滿為修行的最高境界。像中國南北朝時代的道生大師,不惜身命,提出「一闡提也能成佛」的主張;泰國的蒙昆貼牟尼法師不懼迫害,以自己修持所證,倡導「法身」的理念,就是在秉持「不讓錯誤一直下去」的精神,讓佛教的真理得到高度的發揚,以裨益更多的眾生。 破除積弊 提倡人間佛教 我雖無古聖先賢的通達智慧,但有幸蒙受叢林大海的陶鑄,歷經大時代的變遷,在一番身心洗鍊之後,我逐漸釐清佛教未來的方向,立志效法六祖惠能大師和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思想,破除積弊已久的觀念及措施,「不讓錯誤一直下去」!在諸多佛教革新的事件當中,尤以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仁山長老為革新佛教而大鬧金山寺的事件最為大快人心,因為此舉促使中國佛教會催生成立,讓風雨晦暗的佛教出現了一絲曙光。直到中日戰爭之後,當我等五位焦山佛學院的青年學生被推選列席旁聽中國佛教會的會議時,我的心中即刻為之一振,以為施展抱負的時機終於來臨了,不料時局生變,未能實現理想。 及至來台,中國佛教會在台復會,我仍積極參與會務,只可惜主事者只顧擴張自己的教權,致使教會無法發揮功能,我想結合有志之同道另組教會,但時值戒嚴時期,政府當局以與人民集會條規不符、佛教已有教會等諸多理由不予准許。儘管困難重重,我依然多次據理力爭,因為我覺得:雖然有了縱貫公路,還是可以架設高速公路、鋪設火車鐵軌、開發捷運系統,因為這些設施不但不會妨礙原有道路,而且能為大眾提供更多的便利。所謂「條條大路通長安」,多一些管道,多一些流通,不是很好嗎?進步的國家都怕一黨獨大,招致腐敗,為什麼民間的教會團體卻不能多設幾個呢?基於「錯誤不能一直下去」,雖然「中國佛教青年會」、「中國佛教會」的理想力爭無效,我還是念茲在茲,終於在一九九一年獲得大家的共識與認同,成立了「中華佛光協會」,翌年在洛杉磯成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目前除了協、分會遍布全世界之外,還有青年團、童軍團等單位,會員們在各地不但凝聚力量,融入當地社會,發揮融入本土的理念,而且在淨化人心方面也不遺餘力,各種文教活動多采多姿。但我並不因此自滿,仍經常召開會議,檢討會務,因為我確信:唯有不斷改進,「不讓錯誤一直下去」,才能不斷更新,不斷成長,自利利他,福利社會。 改善現況 培養佛教人才 剛來到台灣的時候,看到當地佛教落後的情形,回想過去大陸叢林參學的盛況,曾以〈回憶比現實美麗〉為題撰稿,抒發撫今追昔之感慨。當這篇文章發表在《人生》雜誌,再度映入我的眼簾時,卻不禁感到赧然,自覺回憶雖然能夠作為借鏡,但一味沉湎其中,就如同「白頭宮女話當年」一樣,也是「錯誤」的,「不能一直下去」,不如改善現況,前瞻末來更有意義。 當時民風保守,再加上長久以來,「山林佛教」的型態深入人心,佛教成為一種老年人的宗教。因為出了家之後,沒有什麼事情可做,許多有知識、有抱負的青年僧尼因為不甘願將歲月消磨在早晚課誦及打掃環境之中,只有易裝再入社會;一些在家的佛教青年男女起初也是滿懷虔誠悲願,皈依三寶,希望能為佛教,為眾生奉獻一己之力,但法師們除了教他們拜佛、念佛以外,沒有餘事可做,最後也只有隱遁山林或離開佛教一途。目睹佛教留不住人才,庸才方能在佛教生存,我深深感到:這種「錯誤」的接引方式如果「一直下去」,將使得佛教益加衰微,遑論光大佛教,弘法利生! 因此,我不但大聲疾呼,籲請佛教的長老們愛護青年,創辦佛化事業;自己也身體力行,即使在生活最艱困的時候,仍節衣縮食,將所有的齋供、嚫錢拿來作為維持佛教事業的經費,結果佛教事業,如文化、教育、慈善等,不但利益了社會大眾,也為佛教培養了許多人才。例如,籌設佛光大學和西來大學的慈惠、在世界各國設立寺院的慈莊、慈容,都是當初佛教文化服務處的基本幹部;為我在幼稚園、育幼院帶領小朋友的依來、蕭碧涼等,都成為傑出人才。幫我辦理佛教學院的慈嘉、依空、依恆、依淳、依華、依法、慧開、慧寬等,都是由於佛教事業而接引他們進入佛門;現時在世界各地建寺的依寬、慧豐、慧應、永祥、永全、滿禎、覺穆等,也成為經驗豐富的工程專家;在朝山會館、麻竹園、雲居樓❶服務的蕭慧華、黃美華、吳秀月、妙晉等,都因展現了行政管理的才華,而被大眾推選為佛光山宗務委員❷的候選人;曾經擔任典座的依恆、依果、永度、永均等多位弟子,現在也住持一方,領眾薰修。在出版事業、編藏及書記室工作多年的慈怡、依晟、永明、永進、永莊、滿光、滿濟、滿果等人,則是推動現代佛教文化發展的功臣。 養深積厚 是為弘法利生 事業固然具有養眾、教眾的功能,但如果沉溺其中,只知向前奔馳,不知向後觀照,行之久矣,也會發生「錯誤」。所以數年前,我陸續闢建關房、禪堂、淨業林、禮懺堂,好讓徒眾們在工作之餘,輪流靜修,但規定修持階段到了一定的時日,就必須出來為大眾服務,因為養深積厚,充實自我雖然是重要的,但是身為佛子,如果不能將修持帶到日常生活,不能將修持運用在工作上,甚至不能將弘法視為自己的家務,不能將利生當成自己的事業,就是「錯誤」的。 過去常聽人說:「中國人像一盤散沙。」佛教的情形也是如此,我在年輕的時候,就時時思考其中的原因,後來發現這是由於長久以來,中國人,尤其是佛教徒,不知道組織的重要,不強調制度落實才有以致之。其實,在佛陀時代的僧團就是一個講究現代化的組織,它的布薩舉過制度,它的羯磨議事制度,甚至比現代國家的法律程序還要來得細密周全;它通達人性的管理方式,它權巧變通的律儀規章,也足以媲美當今任何的團體機構。可惜的是,後代的佛子不知道靈活運用,擴而充之。所以,雖然歷史上曾有高僧大德如道安、百丈等人融古匯今,編纂僧尼軌範,撰修叢林清規,但終因後繼無人或宗派分歧等因素,不能流傳久遠。 建立制度 剷除錯誤觀念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同樣的,沒有組織制度,如何凝聚成員的力量?有鑑於「錯誤不能一直下去」,我在早年成立念佛會,在壽山寺時,就著手擬訂寺院規範組織及辦法章程,後來闢建佛光山,更大刀闊斧地建立制度法規,並藉此剷除教界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例如:修行人擁有日用物資雖然不是罪惡,但如果不能清貧守道,乃至遭致譏嫌,就是「錯誤」的。所以,佛光人不准戴台幣二千元以上的手表,不可用台幣五百元以上的念珠,不准私置產業,不准私蓄財物❸。化緣如果能化到對方的歡喜,化到大眾的善緣,固然是一件美好的事,但如果僧眾不憑自己的智慧道德苦勞犧牲來奉獻眾生,卻先想到別人的供養恭敬,從而損失了佛教的尊嚴、佛教的公益,就是「錯誤」的。所以佛光人不准私自化緣、不准私建道場、不可以經懺化緣為事業。度人出家固然功德無量,但如果濫收徒眾,致使僧團水準降低,甚至造成徒眾各自衛護自己的師父,鬧得人我是非烏煙瘴氣,就會變成嚴重的「錯誤」。所以,佛光人不准私收徒眾,不准私交信徒。人才派到外地駐守,固然可以多方學習,但如果放任不管,任其行事,也是「錯誤」的,所以佛光山實行輪調及巡監制度。 所謂「會得香雲蓋,到處吃素菜」,經懺佛事本來是佛教了生脫死,弘法度眾的法門之一,長久以來,卻因為維生容易,而成為一些僧侶的職業。眼看不知多少出家眾埋沒大志,墮落僧格;多少社會人士誤解佛教,喪失道心!在深惡痛絕之下,我決定從自己做起,「不讓錯誤一直下去」,所以凡有人要求我做功德佛事,一定要先成為我的會員或佛教信徒,否則我都堅持拒絕,甚至為此不惜得罪名門大戶。但久而久之,我發現經懺佛事雖然行久弊生,卻也有其存在的理由,因為每個人根性不同,有些信徒可以一輩子不聽經聞法,但是百年之後,卻不能不找法師念經超薦;有些信徒可以在平日不參加法會誦經,但是在喜慶節日,卻一定要延請法師念經祝願;甚至有些人任你舌燦蓮花,講盡了佛教的道理,他也不信,但是參加了一場功德佛事之後,立刻就被莊嚴的壇場所攝受而皈依三寶。自忖:對於經懺佛事如果一味抱持禁止的態度,徒然失去了度眾的方便,也是「錯誤」的,所以後來我訂出一套程序、辦法予以淨化改善,並且一再告誡弟子們,要讓經懺佛事做得莊嚴如法,而不以熱鬧應酬為能事;要讓經懺佛事作為和信徒結緣的方式之一,而不流於世俗經營;要讓經懺佛事能真正地超度亡者,安慰生者,成為一種了生脫死的修持,而不是虛假的應付;要讓經懺佛事促使大家了解佛教對日常生活的美化作用與實用價值,而不只是死後的追思。 共修講經 提高教徒水準 三、四十年前,佛寺爭相舉行法會,但都是以誦經消災、聚會吃齋為號召,徒有「法會」之名,而無「法會」之實。因此,我除了在例行法會中添增說法項目之外,更應當時信徒的喜好需求,到處成立念佛會❹,在共修中兼帶講經,一方面讓大家知道佛教的好處,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學佛;另一方面藉此提高佛教徒的水準。不久,佛教果然適應大家的根機,逐漸興盛起來。記得當時我曾有一理想:「希望將來有一天,世界各地的信徒都能在周末同一時刻,同聲念佛。」 二、三十年後,這個願望果真實現了,我卻又在佛光山開會中提議:「為大眾在周末假日籌畫多樣化的弘法活動。」有些弟子不能了解,前來問我:「師父!周末同時同聲念佛❺,不是您過去以來一向的理念嗎?為什麼突然要改呢?」我回答他們:「因為時代不斷地變化,念佛會有其時代的意義及功能,在目前多元化的社會裡,如果我們依舊以過去的方式一成不變地推行念佛共修,就是『錯誤』的!」 一九九七年,佛光山封山之後,首度推出「假日修道會」,列出禮懺、禪坐、念佛、朝山、抄經、齋戒、佛學講座、頭陀義工、親子營、青少年營等十種修持方法,供參加者選擇,就是一種嘗試性的突破。從目前教育界、軍警界、政府官員、醫護人員等紛紛組隊報名參加的情況看來,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從而更加警惕自己:「無論是個人或團體,無論是內修或外弘,故步自封,墨守成規,都是『錯誤』的,『不能一直下去』,我們必須像海水一樣,時時激盪,時時更新,才能具有充沛的活力。」 因時制宜 凡事靈活變通 舍利弗曾經問佛陀:「為什麼您制定的戒律,有時開,有時遮呢?」佛陀回答他:「這是為了因時制宜,因為有些事情,在此時應該要這樣做,在彼時必須要那樣做。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把握自利利他的原則來行事。」又說:「我所制定的戒律,如果在其他地方不宜實施,就不要實行。」偉哉佛言!什麼事該不該做,必須因人、地、時、物等背景的不同而有靈活變通,否則也是一種「錯誤」的繼續,為害或許更深。例如:慈悲為懷是對的,但如果放縱歹徒,姑息養奸,就是「錯誤」的;隨緣無求是好的,但如果喪失原則,不知變通,就是「錯誤」的;男婚女嫁是對的,但如果認識不清,勉強湊合,就是「錯誤」的;養兒育女是好的,但如果視為己物,任意處置,就是「錯誤」的;孝順父母是對的,但如果助其惡行,耽誤前途,就是「錯誤」的;廣交朋友是好的,但如果結黨組派,陷害他人,就是「錯誤」的;考試掄才是對的,但如果偏重成績,選人失當,就是「錯誤」的;出國深造是好的,但如果浮誇虛榮,不切實際,就是「錯誤」的。「錯誤」有時是因為自己的一念之差,有時是由於前人的偏差誤導,但無論如何,一旦發現了「錯誤」,就必須要以無比的決心及毅力,阻止它「一直下去」,唯其如此,才能圓滿自己的人生,促進社會的進步。 【注釋】 1 乃佛光山集聽經、用齋、掛單、禮佛拜懺、研習會議等多種用途之大樓。 2 1967年,佛光山組織宗務委員會,為本山最高決策機構,下設宗務委員九至十三人,及候補宗務委員三至五人。 3 佛光山制定有十二條門規。即:不違期剃染、不夜宿俗家、不共財往來、不染汙僧倫、不私收徒眾、不私蓄金錢、不私建道場、不私交信者、不私 自募緣、不私自請託、不私置產業、不私造飲食。 4 大師於1954年成立虎尾、龍岩念佛會;1956年,成立頭城、羅東、台北念佛會。 5 佛光山每周六在世界各地道場同時舉行念佛共修。

MORE

往事百語63 三分師徒,七分道友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圖/佛光山提供 本文作於一九九五年(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大師!您有千餘名出家弟子,百萬在家信徒,您是怎麼領導他們的?」每回我在受訪時,聽到這個問題,就不禁想起我偉大的師父志開上人曾對我說過的話:「三分師徒,七分道友。」他是棲霞佛學院的院長,平日不苟言笑,對我十分嚴厲,但是從好幾件小事情來看,他其實是一位通達事理的長者。 良師益友 戮力以赴目標 記憶最深刻的是,有一天早課剛完,天色未明,大家正在晨跑,我發現一條人影戴著帽子在前漫步,於是我以班長身分,大叫一聲:「你這個拖拉鬼,還不快一點跟上前面的人!」再定睛一看,竟然是院長家師啊!他居然沒有生氣,反而還對我微微笑著。他雖然經常對我責深言切,但有的時候,他也給我轉圜的餘地,讓我感到他不僅是一位良師,也是一位益友。 在我心目中,家師真正的好,不僅在於他的明理嚴教,也在他那恢宏的器識與開闊的胸襟。從大陸到台灣,從叢林道場到子孫寺院,我見過不少師父,他們收徒弟進來,或服侍防老,或繼承家廟,或為謀道糧,或增添氣勢,而我偉大的家師則送我到各處參學苦修,讓我在大眾中薰修磨練。 一九四九年,神州板蕩,家師聽說我將赴台灣參訪,不僅辦齋送行,還給我兩枚銀元以為途中不時之需。家師那種為眾育徒的慈心悲願永遠深印在我心中。 自古以來,前輩大德們的師徒傳燈,心心相印,我只能仰望羨慕,何敢相比?何況我一生中,為徒不孝,為師不嚴,但想到恩師和古德所云「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確實是我戮力以赴的目標。 為教培才 未想占為己有 從家師的為教培才,我意識到收徒度眾確是一件非同小可的重責大任,所以儘管剛來台灣時,曾有許多人想隨我出家,但我自忖一介雲水衲僧,居無定所,又沒有自己的寺院道場,無法盡到教養的責任,豈不反而愧對弟子,故均予婉拒,轉而介紹給其他善知識。像慧瑞、明藏、覺律、普暉等,都是在這些因緣下,皈投到印順、白聖、月基及德熙法師等人座下。其他的在家徒眾由我介紹到其他道場參學者,也是不計其數,像黃麗明三十年後,還是又回來拜我為師;翁覺華❶在聖熹法師處忠心耿耿地奉獻了四十載青春,不久前與我不期而遇,淚流滿面,欲言又止,彼此雖無師徒傳道之實,但這份佛法因緣也不曾因時移事遷而中斷無痕。 數年前,我應邀到宏法寺、澄清寺等道場說法,有許多過去數十年前結緣的在家信徒見到我,向我跪哭,請求我原諒他們成為其他寺院的護法。其實我一生只是為佛教,為眾生,為國家,為社會培育徒眾,從沒有想要占為己有,因此,我對他們說:「大家所拜的佛祖都是同一個,到那一家寺院道場不都是一樣嗎?」 成就弟子 不惜犧牲自我 說起自己收徒剃度,是三十年前在雷音寺落腳以後的事了。最早的出家男女弟子是心平與慈嘉、慈怡、心如等數人,那時我雖然經濟困窘,但還是勉力湊錢,發給他們紅包,而且親手為他們製作僧衣,從買布到染色,從剪裁到縫紉,都是我幫忙完成的。直到現在,我還記得當他們接到僧衣時那種欣喜的神情。 後來,我才知道當時在本省,需要身懷相當財物,並自備衣單者,方能如願披剃,而我卻常常為了成就弟子出家,不惜犧牲自我。記得曾有一個年幼女孩向我請求剃度,我答應她後,她竟然還附帶條件:「我要先穿一次牛仔褲、玻璃絲襪後,才要發心出家。」於是,我從日本回國時,託人購買。回國通關時,關員開箱檢查,取笑說:「出家人竟然買這些東西!」天下父母心,有誰能了解? 三十年前,還有一位徒眾為學佛而逃離家門,我念他倉皇離家,沒有攜帶一衣一物,所以即刻掏出五百元,沒想到他卻對我說:「那麼俗氣做什麼?」二十多年前,一位小姐來山念書,我見她腳蹬高跟鞋,身穿迷你裙,來參加早晚課誦,於是拿了三千元給她,意在資助她添購海青、制服、棉被、文具等日用物品,她竟然當下拒絕,並且說道:「不要想用金錢來買動我的心!」 師情隆厚 為盡道友之情 雖然有好幾次令我愕然的經驗,我還是不曾失望,看到別人有心學佛,總是歡歡喜喜地關懷幫助,凡有所匱乏,我也想盡辦法,滿足所願。我不但供應日用物品,衣單嚫錢,連春節時都未嘗少發過一份紅包。記得一九六四年在壽山寺,眼看著年關將近,無奈阮囊羞澀,為了趕在除夕夜發給每一個人兩百元壓歲錢,我還是冒著寒風細雨,在除夕夜等候信徒前來進香。 近十年來,經濟稍微寬裕,每次出國弘法之暇,我常常進出百貨公司,購買便宜的紀念品,帶回國內送給徒眾和育幼院的孩子們摸彩。雖然攜帶大箱小箱不但行動不便,而且每經過一次海關,總要接受一番拆箱盤問,才能通過放行,但看到徒眾人手一份,皆大歡喜的樣子,自覺再困難也是值得的。弟子中百般珍惜者固然有之,但是也有些人覺得大家都有,沒什麼稀罕。姑且不論運送途中的迂迴周折,然為師的一番愛心,他們何曾體會?還有些人溜單時,將我送的物品丟棄地上,更是令人見了傷心。也不禁讓人想到古德「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名言,而今師情隆厚,徒義何存? 對於弟子日常的衣食住行,乃至疾病醫藥、探親路費等一切福利,雖然我都考慮周詳,並且督促有關單位張羅齊全,有時還是難免老婆心切。心平、永平開刀療養期間,我一次又一次地去醫院探視,其他徒眾臥病吊點滴時,我也經常提著稀飯、醬菜前往慰問……,力有未逮處,則遣侍者攜補品、瓜果代為致意。旁人看了,都笑稱我是個「孝順的師父」,其實我只想盡一點道友之情罷了。 不辭辛勞 探望留學弟子 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我並不以為自己比徒弟高明,除了傳道、授業、解惑以外,我更希望他們能「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所以不但延聘名師前來教學,也鼓勵他們出外參學遊訪,經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增廣見聞,拓展胸襟。 十八年前,依空到東京大學深造,我親自陪他遠赴東瀛,託付給水野教授;依昱在駒澤大學讀書,我去日本看他,他竟然安排隨侍我同行的弟子睡在房間,我則伴著日月星辰,在陽台上睡了一晚;心中懸念慧開的生活起居,我專程前往費城的天普大學;想要了解依法的學習情況,我不辭辛勞,去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講演;甚至我藉朝聖之名,數次至印度,走訪詩人泰戈爾所創辦的梵文大學,探望正在攻讀學位的依華;我乘出國弘法之便,巡視各地道場,其實真正的用意,無非是想看看在海外開山拓土的弟子是否安好。我忍耐風霜雨雪,受著暑熱嚴寒侵逼,這份愛徒之心,恐怕只有為人父母者才能體會。 早期的弟子出國參訪,我努力籌錢,自掏腰包,但後來留學的人數日益增多,而常住財力也比以前稍好,我恐怕徒眾只知道有師父,不知道有常住,於是改由常住支付學雜費用。雖然如此,每回出國,我還是做「散財老爹」,拿錢給他們購買書籍文具,將身上帶的盤纏,沿路收的紅包全都送光了,才安心回山。去年(一九九四年),我環球弘法,給五大洲的百餘名留學弟子每人百元美金,兩萬元的美鈔就這樣從口袋裡消失了。在飛機上俯瞰漸離視線的青山綠水時,我衷心默禱他們日後能學有所成,對國際佛教的交流有所貢獻。 察納雅言 思想溝通交流 至今佛光山每一個弟子都有出國的經驗,有人曾對我說:這樣會使一些人才流失,豈不是白費心血?其實,如果真是這樣,也可以散播佛法,與大眾結緣,未嘗不是「傳燈」的方式之一。只要盡其在我,努力耕耘播種,一旦開花結果,不一定只留給自己欣賞,也應該讓世人共同分享,這原本就是我一貫的度眾信念。 東京佛光協會的陳逸民先生有一次對我說:「大師!您真了不起,不說別的,光是適應這麼多不同個性的徒眾,想必要費很大的功夫吧!」我未曾覺得自己了不起,因為我與弟子之間不是上令下從,而是思想的溝通,佛道的交流。所以,我同中存異,欣賞他們不同的性格;我異中求同,居間調和不同的觀點。當他們向我請示事情時,我傾囊相授,用心指導;當他們前來告假銷假時,我招呼喝茶,款待用餐。我不想以威權強迫他們接受我的意見,故採循循善誘的態度,保其尊嚴。我不認為自己是至尊至上的,「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觀念,讓我察納雅言,廣集眾議。 在佛光山,每一個人都有自由發言的權利。有時,我才說了一句話,周遭的人也爭相表達意見,如同小犬齊吠。有時,我話還沒說,徒眾反倒先開口: 「師父!您聽我說……」 「師父!您都不知道啊……」 師徒協力 大家其樂融融 真是誰大誰小?儘管有時對於他們所說的話不以為然,我還是耐煩傾聽。有人對我說:「他們是弟子,禮應恭敬,你何必要對他們那麼客氣?」話雖不錯,但想到過去古德對於弟子的自矜,曾留下「老為大,小有用」的教誨,這何嘗不是「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襟懷?佛寺的山門前面,總是有一尊大肚能容的彌勒菩薩,笑容可掬地接引來者,等到入了山門,回頭才看到手持金剛杵的韋馱護法,這正說明了佛門的教育,既有彌勒菩薩愛的攝受,又有韋馱護法力的折服。唯有先讓徒眾敞開心門,暢所欲言,我們才好觀機逗教,以種種方法調伏慢幢,讓對方窺見佛法的堂奧。 過去佛光山的人手還不是很多的時候,每到假日期間,來山信徒絡繹不絕,我便經常到果樂齋、朝山會舘炒菜煮麵供養大眾。廚房裡鍋碗瓢盆和著人聲笑語,師徒共聚一堂,協力合作,大家其樂融融,倒也忘了彼此是誰。十年前,我到西來寺弘法時,曾獨自一人入廚典座,效率之快速,色香之俱全,至今仍為信徒津津樂道。今年(一九九五年)春節,我為台北道場的信眾煮了一道百味齋,大家也是有口皆碑,讚不絕口。不知如此之身教,是否比言教更好? 亦師亦友 互相切磋成就 昔時,閔員外送兒子道明至九華山隨地藏菩薩出家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裴休宰相所作的〈送子出家詩〉,至今讀來,仍令人動容不已。現代的閔員外與裴休似乎更勝一籌,像在佛光山,親人眷屬互相成就,父母、兄弟、姊妹先後出家者,就有四十多對。近幾年來,隨著時代思想的進步,父母送子女來山出家的更是愈來愈多,每當聽到他們改口叫自己的兒女為「法師」時,除了感動以外,更覺得世俗上所謂大小尊卑,豈有一定? 文殊菩薩雖貴為七佛之師,但在釋迦牟尼佛面前,也得禮拜請法;鳩摩羅什與槃頭達多之間「大乘小乘互相為師」的美談,更是傳揚千載。禪宗六祖發出「迷時師度,悟時自度」的豪語,不但在當時令五祖擊節讚賞,即便在今日,仍是膾炙人口的名言;黃檗、臨濟師徒之間的凌厲機鋒,不僅無礙兩人的道聲,而且還成為後代佛子參禪的最佳公案。所以「三分師徒,七分道友」對於個人的成長而言,意味著如果光靠自己,沒有指引,則無由因指見月;但一味的依賴別人,則將有如附木之靈,無所成就。 因此,為人父母者,能有「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認知,則子女不僅是自己的骨肉,更是自己的朋友,可以分享成長的喜悅;為人師長者,能有「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涵養,則弟子不僅是自己的晚輩,更是自己的同參,可以互切互磋;為人長官者,能有「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體認,則部下不僅是自己的袍屬,更是自己的同事,可以共同承擔苦樂;夫妻之間能有「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觀念,就能彼此包容,互相尊重。能做到「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緣分,是多麼美妙! 【注釋】 1大師於宜蘭雷音寺弘法時的皈依弟子。四十多年前,大師南下弘法,勸翁覺華不要跟隨前往,繼續留在台北護持金山寺。

MORE

往事百語86 滿樹桃花一棵根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圖/佛光山提供 本文作於一九九九年(民國八十八年)七月 一九九四年四月,是我十年來的第三次赴大陸探親。從揚州來的兄弟,從廣西來的姊姊,從上海來的表親多人,都來到南京的雨花精舍,擠在母親的床前。母親看到三、四十位子孫濟濟一堂,圍繞在身邊,沉思了一下,若有所感地說出一句:「滿樹桃花一棵根。」這句話表面的喻義是說:兒女們雖然散居各處,但都來自同一個家庭;再深一層的意思,是希望子孫們做人處事都能夠懂得飲水思源的道理,注重根本,因為唯有根本穩固了,才能枝葉繁茂,花開果成。雖然母親已經過世三年❶了,但每次想到「滿樹桃花一棵根」這句話時,仍帶給我無限的追思與啟示。 記憶中的母親生長在貧困的家庭裡,不曾上過學堂讀書,也不認識字,然而由於她從小受到香火戲劇及講古故事的薰陶,對於因果、忠義的道理了然於心,所以不但通達人情世故,在成語詩詞方面也能夠運用自如,尤其母親務本重源的性格,提綱挈領的做事原則贏得大家一致的尊敬與讚歎。 母親一生中最歡喜的事便是為人排難解紛,但有些人卻批評她多管閒事,母親則經常對我們說:「排難解紛是正事,不是閒事。」記得小時候,鄰居一位做媳婦的因為婆婆待她不好,跑來向母親訴苦。母親聽完了之後,告訴她:「妳婆婆到我這裡來,都在說妳的好話,說妳如何勤儉持家、如何相夫教子……」就這樣一席話,便解開了婆媳之間的芥蒂,從此和好如母女一般。 不念舊惡 凡事尊重包容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之後,中日戰爭爆發,國軍幾乎每天都到民宅裡搜尋壯丁。有一天,二舅父也被抓了走,母親向當地的警察局申訴:「我兄弟上有老母,如果你抓走了他,一家孤兒寡母,無人維持生計,只有統統到你家去生活。」警察局長聞言,立刻放了二舅父。許多人以為母親有什麼背景,紛紛朝她前面一跪,央求她搭救親人,後來有些人竟然也讓她救了出來。 諸如此類的事情不勝枚舉,母親都能以三言兩語解決,令大家佩服不已,其中也曾遇到對方恩將仇報的情況,而母親也總能本著不卑不亢的態度,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記憶中最深刻的,是鄰居一位姓解的老先生在家裡被水桶絆了一跤摔死了,由於無錢辦理後事,全家坐困愁城,母親好心承諾為其購買棺木,立即搭船到城裡備辦所需,就在回程的船上,才聽說解家的兒子解仁保因為貪財,找了很多人將屍體抬到我家,想要嫁禍於父親。母親立即退回壽衣、棺木,回到家中,見鄰人的屍體已腐爛發臭,血水都流了出來,老實的父親又被巡捕逮往揚州收押,但是她仍然不慌不忙,一如平常般料理家務。當案子被送往蘇州高等法院時,因為解家無人敢出面,而母親在回答法官的問話時,不但簡明扼要,而且神態自若,所以當下就被宣判無罪。 數年之後,我出家在佛學院就讀,母親竟然不念舊惡,來信要我為解仁保找一份工作。家師志開上人有感於母親寬大的胸襟,將解仁保找來,在寺院裡從事打雜的工作。而母親與我雖然關山遠隔,但她的明理與寬容對我一生的影響卻至為深遠。隨著年紀長大,我深深體會到在這個世間上,不必怨恨,不必不平,凡事都應該以平常心來對待,以尊重心來包容,世間上沒有不能解決的事情。 文化大革命時期,因為謠傳我已易服改裝,在台灣當了某軍營的師長,全家人因而被打入「黑五類」。母親雖然每天都出外做工換取口糧,仍然三餐不繼,只得以撿菜葉、吃野草維持生計,此外,三天兩頭還得被抓去審問。但母親從容不迫的態度,往往令公安人員為之目瞪口呆,眼見問也問不出什麼名堂,終於放棄。 行善積德 留因緣給別人 雖然年高七十的母親在文革期間吃足了苦頭,但還是一本善心待人,每天勞動服務之餘,還到運河邊挑水回家,將水煮沸了以後,分置在碗裡,方便鄰近的學童放學回家途中解渴之用,後來大家都稱她為「老奶奶」。 十年的文革總算過去了,大鍋飯的時代逐漸遠逝,個人可以擁有一些私財。每次鄰居請母親代為買菜,當菜錢不夠時,母親總是將自己省吃儉用所剩下來的錢拿去貼補。大家以為母親能夠買到便宜的好菜,紛紛託她購買,母親也高興承諾,從不說出實情。由於母親性情敦厚,凡事不斤斤計較,為她廣結了許多善緣。 母親不但是左鄰右舍口中慈祥愷悌的老奶奶,也是兒孫心中「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菩薩。有一個晚上,孫子李俊、李正向一個叫賣豆花的小販買了一些豆花回來吃,母親知道了以後,感嘆:「這麼冷的天,還在外面賣豆花,一定很缺錢用。」說罷,立刻叫他們多拿些錢給那個賣豆花的人。還有一年春節前夕,她為孫子李春來買了一雙新鞋,但在回程的路上看到一個窮苦的人在寒冬中赤足行走,不禁心生悲愍,立即將家裡的鞋子送給了對方。眼見春來回家找不到新鞋,焦急萬分,母親在一旁說道:「找得到,是好兆;找不到,是佛光普照。」春來聽到這句頗富禪機的話,念及奶奶一向樂善好施,知道鞋子一定是被送出去,所以穿著舊鞋,也過了一個愉快的好年。 像這些故事,都是母親往生之後,兒孫們在談話時透露出來的軼聞。我在感動之餘,經常思忖著:母親的一生真如「桃花滿樹」般,繽紛燦爛,馨香遠播,令人懷念不已,這其中的原因,正如她生前所說:「我不是在為自己做善事,就算我明天會死,我還是要繼續行善積德。我之所以做善事,只不過是想留一點因緣給別人罷了。」正因為這無相布施的點滴因緣,為她帶來寬廣的世界。記得母親經常引用自己的例子,告訴大家:「為人要存好心,給人欺負不要緊,你看,我經過北伐、抗戰、文化大革命,多少的磨難,多少的艱辛,還不是照樣活到九十幾歲?」母親能返璞歸真,感悟到心存善念才是人間至真至美的「桃花源」,可說是一個深具慧根,而又真正生活在幸福中的人。 眾生需要 兒子是大家的 一九七八年,我聯絡上母親之後,十多年之內,我曾千方百計將她老人家迎奉到日本、台灣、美國等地會面、小住。每次我問母親:「住得還習慣嗎?」母親總是說:「江都是家,台灣是家,美國也是家……,到處都是我的家,我在自己的家裡,還有什麼不習慣的?」再問她:「喜歡什麼?」她回答:「不愛吃,不愛穿,就愛大家聚在一起。」一九九○年,母親在洛杉磯安養期間,不慎將腿骨跌斷,被送往醫院開刀,那時我正在澳洲弘法,她在病榻上一直告訴圍繞身邊的徒眾們:「不可將這件事告訴你們的師父,讓他安心去弘法度眾。」等我得知以後,母親幾次傳話給我,都說:「不痛!不痛!」並且要我寬心,不要耽誤行程。母親出院之後,一再告訴大家:「我這一次因跌倒而骨折,開了兩次刀,不但沒有痛,而且很快地好起來,這都要感謝佛祖的庇佑,還有西來寺和佛光山的法師為我誦經的功德。」是年二月二十五日,佛光山舉行信徒大會,我親自開車送母親到會場與大家見面,在近二萬人「老奶奶好」的問候聲中,母親毫不怯場地向大家揮手示意。到了台上,母親向信眾們說:「佛光山就是極樂世界,天堂就在人間。人人心中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我要我兒子好好接引大家,讓大家都能成佛。觀音菩薩在大香山得道,我也希望大家在佛光山成道。大家對我這麼好,我沒有東西可以送給你們,我只有把我的兒子送給大家。」全場立即報以熱烈的掌聲。後來我私下問母親:「你怎麼可以把我送給別人,難道你不要我了嗎?」母親說:「這麼多人需要你,我怎麼敢獨占?你已經不是我一個人的兒子了,你是屬於大家的。」 一九九三年,為了讓母親居有所安,我在南京雨花台附近添購了一座洋房,定名為「雨花精舍」,但母親從不將此地視為私有,經常要我派人到南京主持法務。 由於南京冬日嚴寒,加上幾個兒孫輩都在美國,一九九四年,我設法將母親接到陽光充足的洛杉磯長住下來。每逢佛菩薩誕辰紀念日,母親雖然行動不便,但一定會使喚兒孫陪她到西來寺參加慶典。一九九六年佛誕節這一天,母親儘管身體微恙,依然堅持坐著輪椅到西來寺禮佛,因為在她的心目中,沒有什麼比「信仰」更重要的了。不料在路上受了風寒,從此一臥不起,但母親直至臨終前,仍感謝佛恩加被。 凡此都可以看出母親是一個隨遇而安,以眾為我,卻又公私分明,注重「根本」的人。 用心待人 最切實的修行 平常我都是說法給別人聽,但在母親的身邊,卻只有聽她說法的份,因為母親隨緣觸目就能信手拈來,講出許多深刻雋永的道理來。例如,母親到大佛城禮佛,看到麻竹彎彎地垂下來,和揚州直挺挺的竹子大異其趣,便說:「在佛祖前面,什麼都得低頭的。」母親在佛教文物陳列館看到千手觀音,就雙手合十,讚言:「菩薩的千手是去幫助人的。」有一回,我陪她從山下走到西來寺,來到一扇鐵門前,我掏出鑰匙,告訴母親:「我們今天改走後門,上去比較近。」母親卻答道:「上等人,主人迎上門;中等人,有人接待人;下等人,求人都無人。前門、後門不要緊,只要到了西來寺可以看到人。」到了西來寺的佛殿,我說:「我來點香給您拜佛。」母親卻回答:「佛祖那裡要我們的香?那裡要我們的花?佛祖只要我們凡夫的一點心。」有一次我在講《金剛經》,不知道母親就坐在後面聽,等我下台之後,母親批評我講得太過高深,並且問我:「怎麼可以告訴大家『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呢?『無我相』倒也罷了,如果『無人相』,心中、眼中都沒有別人,還修什麼行呢?」聽完母親這一席話,我當下啞口無言,回想過去母親所說的一切,乃至現在所堅持的「要有人相」,不正是在為佛陀「以人為本」的人間佛教寫下最佳的注解嗎? 母親住在佛光山的時候,佛學院的學生曾問母親:「奶奶!您平時修持的法門是什麼?」母親答道:「我一個老太婆,那有什麼修持法門?我只知道本著一心,從善心出發,地獄、天堂隨心轉,清淨佛道、榮華富貴都在一念之間。」雖然母親自謙沒有修持,但是她以「心」為「根本」,平日用心待人,其實就是最切實的修行了。 機智對談 令人感到歡喜 記得我小時候,常看到母親一大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燒一大壺茶,而且每一餐一定會多燒兩人份的飯菜,以備不時之客來到。直到年老,母親還是很注重待客之道,儘管一大堆兒孫圍在她的身邊,只要有客人來到,不管對方的輩分是尊是卑,她都會噓寒問暖,親自招呼你坐這坐那,生怕忽略了任何一個人。而母親與來客之間對答流利,出口成章,連我都自嘆弗如。 統一企業創辦人吳修齊居士特地上佛光山拜訪母親,當我介紹吳居士是「從小生意奮鬥而成功發大財的大老闆」時,母親說:「前生有根機者,今世則鴻福無盡。」中國佛教會理事長趙樸初老居士前來南京探望母親,母親一見到他,便豎起姆指稱讚:「了不起!了不起!」樸老說:「老夫人,您有福氣啊!有一個既孝順又了不起的兒子。」母親從容地答道:「您才了不起,把中國佛教復興起來,讓大家都能修福修慧。」樸老環視房子一周,說道:「您住的地方很大,很氣派。」母親則回答:「您復建的寺院更大,更雄偉莊嚴。」母親雍容得體的應對,總能讓對方感受到誠摯的心意。 數年前,我接母親到台灣靜養,曾有記者問她:「台灣好?還是大陸好?」聽到這樣的問題,我在旁一直緊張,認為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沒想到母親神色自若地說道:「台灣人民生活富裕,經濟發達,但是我年紀大了,在大陸住得比較習慣。」母親就是這麼一個富有機智,面面俱到,讓大家都能「皆大歡喜」的人,因此無論走到那裡,都能廣受歡迎。 觀機逗教 勸世文如警鐘 母親也非常善於觀機逗教,見到什麼人,就能想到講什麼話。有一次,母親正在和兒孫輩講說抗戰北伐的軼事時,看到幾位在家的信徒前來探望她,突然口風一改,說起「勸世文」來。母親說:「有一個兒子在外經商,寫了一封家書給妻子,信中對妻子說: 秋海棠身體保重,金和銀隨意花用, 麒麟兒小心養育,老太婆不要管他。 那知這封信,做妻子的秋海棠沒有收到,反而給他的高堂老母收到,因此做媽媽的回了一封信給兒子: 秋海棠病在床上,金和銀已經花光, 麒麟兒快見閻王,老人家愈老愈壯。 這段故事說完之後,母親緊接著說另一段故事:有一頭驢子馱了一個人,半路上不肯再往前走,主人打牠,牠就倒在地上,不久,來了一個仙風道骨的人,吟了一首偈子:「前世穿你一雙鞋,今生馱你十里來。」說後,突然不見。母親慨嘆地總結說:「善惡因果絲毫不爽。」就這樣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母親可以口若懸河,讓在場者莫不動容。最後,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表示:「今天社會風氣敗壞,老奶奶的話真有如警世鐘聲啊!」 一次磨練 增長一分根機 看到出家的徒眾來探望她,母親就說:「你們出家都是有根機的,出了家就算是受了一點委屈也是值得的,因為多受一次磨練,就會多增長一分根機。一個人出家學佛,都是因為有『根』的關係(指有師父),你們要懂得珍惜,好好修行才是。」如果有人問她:「出家有什麼好處?」她會像背書一樣,說道:「出家,可以── 一修不受公婆氣,二修不受丈夫纏, 三修沒有廚房苦,四修沒有家事忙, 五修懷中不抱子,六修沒有閨房冷, 七修不愁柴米貴,八修不受妯娌氣, 九修成為丈夫相,十修善果功行圓。」 有一回,母親看到就讀西來大學的徒眾們前來請安,立刻打開話匣子,為大家開示:「你們在團體人多,可以有意見,但要懂得融和啊!因為你們師父的事業大,佛法大,你們也要跟著他把心發得大起來。」說完,又換另一種語氣,對前來參學的勝鬘書院❷學員們說:「在家小姐在人間也可以修行,我常鼓勵一個做法官的朋友說:『公事門中好修行。』後來,他把死刑改為無期徒刑,無期徒刑改為有期徒刑,十年的改為五年,這些受刑人受了恩惠,出獄之後,都改過向善,真是功德無量。帶髮修行,更方便在各行各業中積德。」看來,母親還會為我教育徒眾呢! 紹隆佛種 發揚真理妙諦 母親對於我,也有很多的訓誨: 一九九○年,母親來佛光山小住一個月,臨別的時候,曾經向我諄諄教示:「佛陀、莊周、孔子……都是有母親養的,你收徒弟也要如母親一樣,要盡心地度他們成佛。」 一九九○年,我與母親在香港會面。當我即將出發到紅磡香港體育館主持佛經講座時,母親對我說:「我們是多年枯木又逢春,你要用心把大家帶到極樂世界去。」 這些話,言猶在耳,九六高齡的母親卻已含笑捨報。母親過世之後,海內外徒眾發起興建「老奶奶紀念館」❸,本來我認為母親是我個人的,不必如此擴張其事,但大家都舉出母親的話──「滿樹桃花一棵根」為例,不約而同地說道:「沒有老奶奶,就不會有師父;沒有師父,我們那裡能在佛光門下安心辦道?我們這樣做,是為了讓後代子孫們懂得追本溯源,發揚感恩報德的好事。」我感到所言有理,尤其母親一生「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佛光山的精神,她全都做到了。念及於此,對於「老奶奶紀念館」之事,我也就抱著樂觀其成的態度。 回憶年輕時,禪門典籍中「臨濟兒孫滿天下」的詞句,激起我無限的壯志,我立誓要圓滿臨濟祖師的弘願,將佛法傳遍世界各地,如今法水果真流遍世界五大洲。遙想佛世之後,多少祖師大德為了紹隆佛種,不惜身命,前仆後繼,菩提種子就在他們的努力下,不斷開花結果;而母親儘管歷經危難,但憑著對佛教堅定不移的信心,故能本著善心待人處事。所以,「根」的觀念,誠然是十分重要的。今後,希望身為佛子的大家,不但要以歷代前賢為「根」,努力發揚他們利眾無我精神;自己也要健全起來,立志成為萬世子孫的「根」。讓我們根莖相連,將真理的光明延伸到永久的未來,將妙諦的影響擴展到三千世間。 【注釋】 ❶1996年,大師的母親李劉玉英女士在美國西來寺往生。臨終前二十分鐘,特囑旁人不要讓二太爺(大師於兄弟中排行老二)知道。她說:「他應該為大眾忙,不能為我個人費心。」 ❷1994年,大師首創「勝鬘書院」,為中、青代女性提供佛門短期進修的機會。 ❸位於宜蘭佛光大學。2004年,舉行「老奶奶紀念館」致贈典禮。

MORE

往事百語13 忙,就是營養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圖/佛光山提供 本文作於一九九七年(民國八十六年)七月 有一段時期,一連有好幾位徒眾因身體有病而住在如意寮中靜養。為我開車多年,曾經擔任人事監院的永均法師問我:「那些人看起來身體很好,但每天又無所事事,為什麼那麼多病?我們每天忙碌不已,身兼數職,為什麼反而身體健康不生病呢?」我隨口回答他:「因為忙,就是有營養啊!」不料這句話在徒眾間流傳起來,成為一句法語。回想起來,我的一生的確是因為「忙」,才少病少惱,身健心安。 發心作務 體會緣起妙用 童年時代,我就很喜歡忙。每天雞鳴而起,忙著幫大人插秧、除草、放牛、養雞,忙著和同伴捉泥鰍、找蟋蟀、玩紙牌、說故事。甚至連吃飯、睡覺都是在忙中度過。即使生病,也是在忙的裡面,似有似無地打發過去。忙,不但強健我的體魄,也長養我的耐力。 及至我十二歲出家之後,雖然生活方式有所改變,但是忙碌依舊,所以我從來沒有適應上的困難。記得那時我忙著早晚課誦、上課讀書,忙著出坡作務、挑柴擔水,忙著看守林園、捉拿山林小偷、護衛山門,甚至忙著立菩提願、發增上心,忙著念佛號,忙著打腹稿……,幾乎到了無事不忙,無處不忙的地步。這樣從早到晚,忙此忙彼,不但於己絲毫無損,反倒強化我的身心,增加我的人緣。 由於我經常自動自發幫忙菜園工作,所以園頭不時送我兩棵白菜、幾粒番薯薑,讓我帶回去燒湯煮麵,與同學共享,彼此皆大歡喜。尤其在隆冬的夜晚,三五好友蹲踞廚房一角,一面忙著偷吃麵條,一面忙著閃躲糾察老師,既刺激,又溫馨。如今回味起來,依然樂趣無窮。 每個月常住創辦的《中流》雜誌❶出刊時,我也總是義務地前往協助包裝寄發。一天忙碌下來,不但贏得師長的讚美,而且還能獲贈一份雜誌作為酬勞,使我能免費閱讀,先睹為快。這對於嗜書如命,卻阮囊羞澀的我而言,真是無上的珍寶。 就讀佛學院期間,我不但每天發心煮放參(晚飯)供養大眾,也時常到常住的織布工廠裡幫忙。雖不曾多吃一粥一飯,也未嘗得到一絲一縷的賜贈,但在忙的同時,我深深了解物力的艱難與緣起的妙用,一生受用無窮。 忙是利行 即是佛法真諦 所以,在「忙」中,有數不盡的樂趣;在「忙」中,有無限的喜悅;在「忙」中,能安身立命;在「忙」中,能多所體悟。「忙」的生活實在太美妙了!在「忙」中,我感覺到懶惰懈怠實在就是罪惡。 為了照顧一窩剛生下來的小老鼠,我將牠們偷偷藏在抽屜裡,每天咬破飯粒慢慢餵食。看著牠們從全身無毛到一身烏亮,從未睜雙眼到活蹦亂跳,我感受到生命之可貴在於躍動不息,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焉能不將自己「忙」起來呢? 為了同學贈送的幾條蠶寶寶,我在讀書作務之餘,跑全山,摘桑葉,一面注意牠們的溫飽情況,一面還要避免被老師發現,一直養到牠們長大成蛾,破繭而出。這些點滴體驗,讓我及早深入「雖忙猶閒」的三昧,對於我未來的弘法事業具有莫大的助益。 在佛學院圖書館兼任管理員期間,我除了夜以繼日整理「活頁文選」之外,還經常忙裡偷閒,翻看《水滸傳》、《三國演義》、《基度山恩仇記》等中外名著。甚至在開大靜之後,點著線香躲在棉被裡偷偷閱讀,直至天亮。就這樣數年之間,拜忙中自修之賜,我不但得以遍覽群書,更激發對文學的深厚興趣。 老師的一聲令下,我忙著奔走油印,供給教材;同學的一句要求,我忙著整理講義,裝訂成本。忙,使我得到師長的肯定;忙,使我得到同儕的友誼;忙,使我意識到集體創作的重要;忙,使我感受到同心協力的意義。在閉塞的深山叢林裡,雖不曾閱讀〈青年守則〉,但我早已體會「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真諦。觀世音菩薩因為二六時中忙著尋聲救苦,地藏王菩薩由於時時刻刻忙著地獄度生,所以贏得佛子們的頂禮讚歎。因此,忙是善舉,忙是利行,忙是情義,忙是功德。忙,才是佛法的真諦。 服務奉獻 領略無上法喜 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點燃中日間的戰火;八年後,艱苦的抗戰終於結束,未曾休養生息,又遇國共之爭。十餘年間,我與一般苦難的中國人一樣,忙著逃難,忙著流亡,忙著防空襲,忙著躲戰火,忙著救濟傷亡,忙著收容孤老。忙,給我機會,讓我從揚州鄉下來到南京棲霞,讓我由童蒙無知直至出家求學,讓我從山林僻野走向社會群眾,讓我從徐蚌會戰來到台灣施展弘法利生的抱負。 剛開始時,為著一個開示,我往往忙了幾個通宵,準備講稿;為了一篇文章,我經常忙了幾個夜晚,搜索枯腸。雖然未曾領過任何鐘點費,亦未曾得到任何稿酬,但是看著台下的群眾由少而多,由點頭會意到拍手鼓掌,看著自己的一筆一畫印成方方正正的鉛字,刊在每期的《菩提樹》、《人生》、《覺生》、《自由青年》等報章雜誌上,一股強烈的成就感不禁油然而生,充塞胸懷,實非錦衣玉食、華廈美屋之樂所能比擬。在忙中,我充分領略服務奉獻,不求報償的法喜。所以,我能有能無,能苦能樂,能大能小,能進能退。 為了讓一本書及早付梓,我曾經守在深山草棚裡達一個月之久,趴在塵泥地上,以大地為桌案,奮筆疾書,寫出我對人間佛教的理想。為了讓一本雜誌如期出刊,我時時餓著肚子,從台北大理街走到萬華火車站,坐火車到老北投,再轉公車到新北投,摸黑步行至山頂,將一本新印的刊物交到老法師手上,才鬆了一口氣。每次完稿,望著魚肚白的天色,再看看表,往往已是凌晨時分。雖然我整天忙得無人無我,無日無夜,但在我不僅未曾減少什麼,反而增進了信心道念。 弘法不歇 增長生命力量 一九五一年,我擔任佛教講習會教務主任,每天起早睡晚,忙著帶領學生做早晚課誦、出坡勞動,忙著準備授課及批改作業。此外,還得忙著圈點八十餘本的學生日記及輔導學生的生活。一個月下來,整整瘦了五公斤。儘管如此,我的心靈卻在忙碌中逐漸提升,我的視野也在忙碌中逐漸開闊。忙,開啟人人本具的潛能;忙,發掘方寸自有的寶藏。所以,我喜歡忙。藉著忙,我精進奮發,自強不息。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四、五十年前,正是民生困乏的時代,有人又說:「教書自有香菇麵,教書自有好供養。」但我覺得,教書之樂不在豐衣美食,而在灌輸大家正確的觀念。所以每次收到些微稿費或嚫錢時,我總是拿去購買佛書,與佛子們結緣。忙著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實在比黃金屋、顏如玉、香菇麵、好供養更有價值。記得那時我常常為了一場講座,從宜蘭坐上一天的火車到高雄,演說完畢,又從高雄乘夜車回到宜蘭。在北宜線、縱貫線上,我雖然耗費了無數光陰,但生命的力量卻隨著滋長,怎不叫人歡喜?除了定期的講演之外,我馬不停蹄,忙著到工廠為勞工開示,到碼頭為漁民佈教,到監獄為受刑人皈依,到軍營為官兵們說法。有人說時間難捱,我卻覺得一天二十四小時瞬息即過,恨不得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時可以使用。 那時,台灣的計程車剛剛開始營業,我偶爾為了趕路,不得不以計程車協助自己奔忙。每當里程表跳動一次,我的心臟也隨之起伏跳動。又要忙碌,又想省錢的滋味固然頗不好受,但是每當望著台下聽眾心開意解的表情,看著身邊的工作能夠完成,心中的喜悅真是無與倫比。 忙碌度眾 長養慈悲包容 民國五十年以後,各個大學紛紛成立佛學社團,廣播電台也增闢佛教節目,一向喜愛文教的我益形忙碌起來。我不但為寺院服務,為信徒講經,還要為學生授課,為電台供稿,整天像個陀螺一樣轉個不停。雖然如此,我仍感到忙得不亦樂乎。 為了寺院的落成開光、住持晉山,我經常南北奔跑,親往參加;為了信眾的婚喪喜慶,我往往毫不猶豫,前去致意。漸漸地,應酬日增,但因深恐人情不夠,所以只有自己忙碌,不願對別人失禮。雖說凡事已克盡己心,無奈仍有未如人意之處。我深深感到,未成名時,忙,是一種快樂的修行;成名之後,忙,有時卻成為一種艱難的負擔。俗謂「人為名累」,其實,再忙再苦,我也不累,人情難卻才是累人最甚。所謂「魚與熊掌不能兼得」,我還是歡喜忙,所以仍然繼續地忙下去。 隨著佛教的發展,五十歲以後,我又忙出另一片天地。在建寺安僧、辦理學院、成立養老育幼事業、從事出版文化工作等方面,我都寫下了「忙」的歷史。但有誰知道,我常常為了開導一個頑皮的小孩,忙著想盡辦法;我往往為了疏通一位固執的老人,忙得舌乾唇燥。時間在忙碌地思考,忙碌地做事中飛逝而過。佛經上說:「常做佛事,永不休息。」在忙碌的度眾工作中,我學習到謙虛耐煩的美德,也長養了慈悲包容的雅量,真是人生一大收穫。 做地球人 歡喜遍撒十方 佛光山開山之初,我忙著帶領弟子們披荊斬棘,啟建山林;平日裡,我忙著在全山掃除各地落葉;假日時,我忙著進廚房供應香客素齋;山洪爆發時❷,我忙著以身擋水,保衛道場,事後還要忙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颱風來襲,我忙著巡視各地,災後還要忙著修補搖搖欲墜的草寮。經云:「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在「忙」的生活中,我對於這句話有很深的體會,因為佛光山的一沙一葉中,有我全部生命的虔誠供養。 近十年來,我的弘法腳步拓展到國際舞台。我曾六去印度朝聖,八赴歐洲弘法;我曾七往澳洲、紐西蘭等大洋洲地區巡視寺務,三到巴西、阿根廷等南美洲國家視察佛光山的別分院。為了將大乘佛法傳入西方世界,我去過北美洲的美加一帶三十次以上;為了每年為期三天的佛學講座,香港地區我來往不下十五次。在馬來西亞的莎亞南體育館,我主持過八萬人的集會;在印度的拉達克,我爬上海拔四千公尺的高地,向當地信眾弘法。聯合國大廈曾有我過往的足跡,印度總統府、泰國皇宮、美國白宮也留下我和各國領導人會談的歷史。中國的長江三峽,我曾親炙過它的風采❸;世界的七大奇觀,我也曾一一佇足觀賞。在倥傯的弘法行程中,我瀏覽過莫斯科的紅場風光❹;在繁忙的北歐之旅中,我見識到瑞典和平幸福的社會主義。走訪德克薩斯州的美國太空總署,使我對尖端科技的成果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參觀加利福尼亞州的環球影城,讓我對聲光化電的功用有了深一層的認知。我忙著做一個地球人,將歡喜遍撒十方世界,將自己融入萬物之中,每天過著既充實又幸福的忙碌生活。 滾石不生苔,流水不生腐。忙,才能發揮生命的力量;忙,才能使我們身心靈活起來。經云:「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又說:「人所欲為,譬如穿池,鑿之不止,必得泉水。」藉著忙,將自己動員起來,才能一鼓作氣,先馳得點。如果能善於忙碌,「忙」就是一帖人生康樂的最佳營養劑。 【注釋】 ❶  1940年,由圓湛法師創辦,為江蘇鎮江焦山佛學院院刊。內容包括:佛教經律論解釋、佛學研究、外國佛學論著、佛教古蹟文物介紹、國內外佛學活動報導等。此刊並與中國各大叢林、日本及東南亞佛教界做刊物交流。 ❷ 例如,興建觀音放生池時,工程屢遭豪雨洪水沖毀,大師率領弟子們拿棉被、床單覆土。 ❸ 1989年,大師率領「國際佛教促進會弘法探親團」前往大陸探親訪問時,曾至此地。 ❹ 1993年,大師應國際佛光會莫斯科及聖彼得堡協會之請,率領弘法團前往俄羅斯訪問,並了解當地發展佛教機緣。

MORE

往事百語55 結緣總比結怨好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圖/佛光山提供 本文作於一九九七年(民國八十六年)五月 我從小雖然就具有圓融隨和的性格,但也與一般男孩子一樣,喜歡伸張正義,打抱不平。有一天,在一本書裡看到一句話「結緣總比結怨好」,深深打動我頑強的心扉,回憶過去經常因為我執、好鬥而結下許多怨尤,想想實在沒有必要。從此以後,我將「結緣總比結怨好」奉為圭臬,果然為我一生帶來許多方便。 「物以類聚」是眾生的習性之一,在我初出家的僧團裡,也難免有此情況,有些人以地域結合,有些人以師承聚集,有些人以性格交友,有些人以興趣相知。如果覺醒能力欠缺,往往陷入黨同伐異而不自知。我向來喜歡融和無爭,所以保持中立態度,從未加入任何一方,或許正因為如此,也為自己引來一些困擾。 記得當時的同窗還度法師與我素無淵源,但大概是法系不一,他總喜歡找我麻煩。那時我年紀還小,遭到學長的欺負,心中不免感到委屈,但想到「結緣總比結怨好」,便按捺心中的不平,以低姿態的方式和他相處,因此平息了許多紛擾。數年後,我們雖然各分西東,但友誼仍然持續維繫得十分長久。 遠道來歸 共同振興佛教 棲霞律學院結束後,我進入焦山佛學院就讀。由於這是一所聞名全國的佛教高等學府,來自各地佛學院的精英均集中於此,但也因為這樣,大家意見不一,時有齟齬。當時有一位來自竹林佛學院的大培法師,對我存有誤會,經常冷語相譏,暗中醜化。我明知如此,仍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予協助。後來我到南京華藏寺擔任監寺時,他也遠道來歸,齊為振興佛教而共同努力。可見「結緣」能化解嫌隙,「總比結怨好」。 一九五一年,我應聘至新竹青草湖的台灣佛教講習會負責教務,某法師意欲將我排擠於外,寧可將講習會遷至台北,可是部分學生不願同往,想和我一起留在原地,我還是鼓勵他們到台北去發展。後來幾十年來,大家仍舊十分友好。因此,我更肯定「結緣實在比結怨好」。 四十年前,初到宜蘭弘法時,林松年居士剛從耶教轉信佛教。他護持佛法不落人後,而且做事能幹,頭腦聰明,唯性格剛烈,所以得罪不少信徒。信徒紛來向我投訴,甚至由於他護教太過熱心,偶爾一些言辭對佛教造成傷害,也使我迭遭怨言。他對我雖禮敬三分,但究竟習氣難改,有時說起話來,仍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模樣。儘管如此,想到人「要結緣,不要結怨」,所以我對他更加友好。後來成立「宜蘭念佛會」時,還選派他擔任總幹事。一向處處挑剔的他,在工作上竟能十分配合,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其實,這就是「結緣,不結怨」的結果啊! 容忍化度 獲得對方尊重 一九五五年,我協助完成高雄佛教堂的建設,原先那一帶的信徒像宋仁心、陳明等人,最初是由於接觸附佛外道普明燈居士的因緣而信仰佛教,對於佛法真理了解淺薄,只知倡導自性三寶,不知禮敬常住三寶,尤其每次一到我說法的時候,他們總是群集在講堂外面,或奏樂擾亂、或聚眾座談,一副倨慢傲然,不肯合作的樣子,我照樣在台上講經說法,平常也依舊禮遇他們。久而久之,這批人終於被我感化,不僅對我竭誠擁護,而且重新皈依三寶座下,成為正信佛子。類似的經歷使我深深感到:平日待人處事如果不將別人的短處視為缺失,而抱持「結緣,不結怨」的態度,容他、耐他、化他、度他,待時機成熟時,一定可以獲得對方的尊重。 我生性不喜歡因為一點小事和別人成為冤家,甚至在經濟拮据時,對於財務處理,也是寧願自己吃虧,盡量避免紛爭。像宜蘭雷音寺大門前的一棟民房,時價三萬元,屋主提出以十萬元作為讓售代價,一個禮拜以後,待我們籌好款項時,他卻索價二十萬元,再隔幾個月,他又提高到四十萬元……。價碼持續提升,徒眾得知,無不憤怒切齒,但我最後還是滿其所願,多年後以四千萬元成交。目前我們將寺內土地整體規畫,加建十八層大樓❶以為佛光大學的城區分部,預見日後將發揮文教功能,帶動當地文化建設,地方朝野莫不歡喜踴躍,雖說多花了點錢,佛祖還是獲得最後的勝利,因此「結緣總比結怨要好」。 結緣誠意 開發佛教事業 佛光山三十年前是一片荒涼的麻竹林,一甲土地一萬元不到,但是現在一億元都買不到一甲,其中簡直有天壤之別。儘管如此,三十年來,我們本著友好「結緣」的誠意,在經濟萬分困難下,一塊一塊地買下了五十甲土地,以此為基礎,慢慢發展出世界五大洲的佛教事業,裨益眾多的生靈。如果我們當初眼光短淺,和鄉民僵持不下,不但徒然「結怨」,更無法與全球信眾「廣結善緣」,豈不因小失大? 數十年來,台灣小型書報雜誌社及其他各界人士以種種名目前來募款時,我固然多少都給予一點補助;對於中國大陸的寺院道場,無論是化緣建設經費,或是募取獎助學金,無論是需求慈善基金,或是索贈汽車、電視,我也都隨分、隨力地幫忙。雖然經常阮囊羞澀,不勝應付,但想到能夠藉此機會與大眾「結緣」,還是心存感謝,因為「結緣總比結怨好」。 多年來,我自以為很慈悲行善,但有一天當弟子將建寺功德名錄拿給我看時,見其他寺院同道如菩妙、開證、印海、浩霖、靈根等法師動輒捐獻數十萬、上百萬,才感到別人「結緣」的心胸比自己更為可貴,慚愧之餘,唯有勉勵自己更加盡力廣結善緣。 敦親睦鄰 異教訪西來寺 一九八八年,美國西來寺落成時,召開第十六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議,洛杉磯華人的耶穌教會天天在寺外舉牌遊行,抗議吶喊,引起當地居民反感,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本著宗教的慈悲,請信徒端熱茶給他們解渴驅寒。一位從公家機關退休的美籍老太太自建寺伊始,便每日以望遠鏡觀測西來寺,寫給縣政府的密告黑函達數百封之多,我們不斷嘗試與其溝通,起初她相應不理,有感於我們的誠意,去年她終於出面和我們協談。每屆春節期間,西來寺均舉辦敦親睦鄰餐會,懇請附近居民同來聯誼,那些向來持反對意見的人也都應邀在列。或許由於我們「結緣」的誠意,成立九年以來,西來寺不但未被惡勢力擊倒,反而目睹愈來愈多的耶教朋友、各國人士前來參訪。這不正是「結緣總比結怨好」的明證嗎? 「感謝主,祂的大能給我們在這裡施予博愛,給予需要的人。」當一些不知情的信徒參觀「仁愛之家」,看到院門的牌匾上寫著這樣的文字時,不免驚怪:「師父!怎麼會這樣呢?『仁愛之家』不是佛光山辦的嗎?」其實「仁愛之家」原名「蘭陽救濟院」,乃基督徒董鴻烈先生於一九六三年創立,但兩年後因財務困難,由當時的宜蘭縣縣長林才添先生從中斡旋,交由我來管理。當初接辦時,許多信徒建議拆除這塊牌匾,但我不僅斷然拒絕,而且向大家宣布:「耶穌教肯將救濟院交給我們接管,我們怎麼可以如此回報?我們不但應該善理院務,更要好好保護這塊牌匾,因為歷史的軌跡是不容更改的。」後來依融、紹覺從佛學院畢業之後,自動發心前來服務❷,在院內增設佛堂,雖然如此,我們對於各種信仰的無依老人均一視同仁、收容照顧,讓崇尚耶穌基督的,向耶穌基督禱告;讓皈依佛陀座下的,向我佛如來禮拜。三十餘年來,院中的老人們相處融洽,安然無事,是我心中最大的欣慰。 宗教交流 彼此水乳交融 無獨有偶,倫敦佛光寺的建築本來也是一所天主教神學院,創辦人Authur Micheal Ramsey大主教在大門口所立的碑銘至今依舊保持原狀。一九九二年,倫敦佛光寺舉行開光典禮時,鄰居教堂的賀特神父(Rev. Hunt of Vicar All Saint's Church)特來道賀。四年後,我每次走訪英國倫敦弘法,都邀請該修道會的上級主教參加我們的集會,彼此之間水乳交融。去年(一九九六年)八月,在該寺舉行的「和平對話」,以「宗教與社會的融和」為主題,當地各教派均派人前來共襄盛舉,大家踴躍發言,氣氛熱絡,我感到十分高興,因為這表示在當地弘法的徒眾也能依照佛光山的宗風行事,「與人結緣,不與人結怨」。 早期自願到佛光山工作的人很多,我一向來者不拒,但部分的人因為不能與別人相應,造成一些糾紛,使得事務難以進行,讓主管不得不將之遣離。我每次聽說此事,即自願親自出面和對方溝通,由於我好言安慰,真心勸告,最後這些人都是歡喜而去,甚至一些已經積為怨懟的事情,結果也都化解為善緣。他們離開以後,不但與佛光山保持聯繫,而且還經常回來擔任義工。可見「結緣」能化怨懟為助緣,是人生最美好的經驗。 多年前,洛杉磯一位作家每次在報章雜誌上發表作品,只要提及佛教或西來寺,總是挖苦幾句,不少信徒向我反應,表示憤怒,我聞言不語。一天,我邀當地作家協會至西來寺「素齋談禪」,他也應邀在座,我一句責怪的話都沒有,臉上也沒有慍色,有的只是讚歎與尊重,從此以後,他的大作裡再也沒有出現批評佛門的言辭。 主動結緣 圓滿解決事情 中部某報社記者也是經常惡意傷害佛教,當我知道以後,透過別人,邀約他來山一遊,讓他了解佛教對社會的貢獻,不久,他的文章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可見人與人之間的「結怨」,都是誤會所引起,如果能夠多一點溝通交流,或者有一方肯主動「結緣」,沒有什麼解不開的冤業。 像《台灣時報》因為經常以不實的新聞歪曲佛光山,終於激怒了信徒,於一九九六年二月間,發起包圍報廠,靜坐抗議行動。我得悉此事,立即電請前監察院院長陳履安先生由台北南下,以佛光山信徒代表身分前往化解,《台灣時報》立即表達歉意,如今偶爾也刊登有關佛光山正面的報導。所以,主動「結緣」並不表示自己矮了半截,相反地,它比「結怨」更能將事情圓滿解決。 多少年來,拙作《釋迦牟尼佛傳》與《玉琳國師》一再被改編成劇本,搬上舞台、電台、電視及電影銀幕,但都因為劇情被改得不如法,而使我頻遭責難,也曾三番兩次想向演藝公司抗議,但自忖一旦如此,以後誰還有心做佛教的節目呢?況且既然已經「結緣」在先,又何必「結怨」於後?種種考慮之後,我打消前念,如今,勾峰先生編導的連續劇《再世情緣》,改編自《玉琳國師》,不但佳評如潮,而且其中因果觀念的傳播更有助於人心的淨化。後來許多導演、編劇紛紛來問我有關開拍佛教影片的事情,我常想:當初如果據理抗議,讓佛教與演藝界「結怨」,恐怕今天又是另外一番情景了。 共尊共榮 賡續友誼緣分 許多人見我人緣很好,都說我是上一輩子修來的。其實,我曾經遇過不少公務人員在辦事的時候,不肯給人方便,總以磨人為樂,損人為快,儘管如此,當他們需要佛門的協助時,我仍給予幫忙,從此結下好緣,無形中也讓他們對於佛教「以結緣、服務代替官僚、結怨」的理念有了更深一層的認知。 與大陸闊別四十年期間,一些投機的鄉人趁機欺負我俗家的親眷,甚至以我在台灣為由,給予種種打壓抹黑。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陸的家人全都被列為黑五類,清算鬥爭、盤查審問接踵而至。一九八九年,我率團返鄉弘法探親之際,對於家鄉附近社區的每一戶人家,都以一個紅包、一份禮品與他們「結緣」。尤其曾經極力傷害過我家人的一些鄰居親友,我更加厚待,贈予電視機、錄影機、電冰箱、收音機等電器化製品。兄弟們都怪我怨親不分,但我覺得:「冤家宜解不宜結」、「冤冤相報何時了」,對於心性澆薄的眾生,給予他們多一點因緣,讓他們未來也有得度的機會,非但自他受益,整個社會也將蒙利,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嗎? 我在世界雲遊弘法,發現各地的僑團甚多,有的以同鄉組合,有的以宗親結社,有的以職業類聚,有的以性別集會,但彼此之間大多貌合神離,多少年來互不往來,甚至黨同伐異,視如水火;但是自從他們參加佛光會以後,都能在同一個信仰之下賡續友誼,引起許多人的好奇,紛來問我是何原因?其實,這不是我個人有什麼魅力,而是因為佛光會本身實踐佛教「結緣,不結怨」的精神,奉行「平等共尊,和平共榮」的理念有以致之。 化解惡因 結緣成就美事 「結緣」能助成善業,能化解惡因,比「結怨」要好,乃古有明訓之事,像三迦葉兄弟原是拜火外道,陷害佛陀未果,反被其慈悲精神感召,率領一千門下投皈三寶座下,使佛教在初傳世間時就擁有強大的聲勢;呂洞賓原本志在長生不老,在拜訪黃龍禪師時,因為對於「莫做守屍鬼」的勸言不甚明白,在惱羞成怒之下,抽出劍來,欲殺之為快。結果不但不能傷彼,反被其智慧之語點醒。從此不僅勸人以「慈悲度世」為成道途徑,更以斷除貪、瞋、痴取代劍術之學習,使得北宋道教教理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佛門也多添一位護法神仙。齊桓公於即位後,不記管仲昔日射殺之過,舉其為宰相,掌理國政,成為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唐太宗在登基之後,盡棄敵對前嫌,任用魏徵、王珪為大臣,輔弼朝綱,乃有貞觀之治大放異采……。凡此不都是因為「結緣」所成就的美事嗎? 反觀佛世時,琉璃王還是太子的時候,因被釋迦族譏為「婢子」,乃心懷怨恨。即位之後,立即進軍迦毗羅衛國,盡滅釋種九千九百九十萬人,佛陀雖阻道三次企圖止戰,但終因宿業無法挽回,只有回到精舍,黯然神傷,後來琉璃王也死於非命,受地獄苦報。項羽雖有雄才大略,但自矜征伐之勇,氣度狹隘,進入關中之後,坑殺降卒,焚燒秦宮,姦淫擄掠,而後又中了陳平的反奸之計,誤以為謀臣們皆與漢王劉邦通好,心生怨怒,百般冷淡,自以為是,結果眾叛親離,盡失人心,最後在烏江敗亡自刎,這一連串的歷史悲劇,不都是「結怨」造成的嗎? 經云:「不可以怨止怨,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又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誠乃不虛之言。當今的社會充滿暴戾氣氛,其實,夫妻不和是兒女的不幸,兄弟鬩牆是父母的傷痛,員工相爭是企業的損失,人民鬥亂是國家的悲哀。「結怨」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大家何不以「結緣」的胸襟來莊嚴我們的世界,美化我們的人間呢? 【注釋】 1.即1997年重建的佛光山蘭陽別院。 2.佛學院畢業前夕,大師問及誰願意發心老人服務工作,依融、紹覺法師毫不考慮地舉手,此後三十多年,他們在宜蘭仁愛之家無怨無悔付出。

MORE

往事百語42 佛法所在,必為第一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本文作於一九九七年(民國八十六年)十月 僧信弟子經常問我:「如何才能將接引眾生的工作做得有聲有色?」我都回答他們說:「佛法所在,必為第一。」每次和弟子座談接心,我也一再強調「有佛法,就有辦法」,因為這不但是兩千六百年來從佛陀到高僧大德弘法度眾的鐵律,也是我數十年來修持生活的經驗。 所謂佛法,就是慈悲、忍耐、結緣、精進、慚愧、感恩、樂觀等,說之簡單,行之則有大威力啊! 擁有佛法 才是世間第一 記得童年略懂人事時,目睹鄉里鄰人,窮者憂悲苦惱,富者也未必快樂,幼小的心靈裡一直思索著:什麼才是世間第一呢?直到出家以後,恭誦《金剛經》,裡面說到:「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我若有所悟:擁有佛法,才是世間第一。一九四九年,渡海來台,隨著世事磨鍊,眼耳見聞,感觸良深,遂在日記上寫著:「佛法所在,必為第一。」 那時世局不安,人心惶惶,為使大家能從佛法中覓得解脫憂苦之道,我拾起塵封已久的筆墨,在報章上撰寫文章,沒想到竟然獲得廣大讀者的回響,我知道這並不是因為我的文采優美,而是「佛法」的宇宙觀擴大了我的想像空間,「佛法」的因緣觀加深了我的思惟觸角,所以能言人所樂聞之法,於是我更加努力在佛學上精進用功。相繼完成的一些作品,像《無聲息的歌唱》、《玉琳國師》、《釋迦牟尼佛傳》、《普門品講話》、《十大弟子傳》、《八大人覺經十講》等,不但在當年風行一時,即使在今天,仍然是佛光出版社的暢銷書,而佛光山的一些殿堂更是有賴這些書籍的出版所得作為建設經費。 著作暢銷 帶動佛化生活 近十年來,我又將自己在各地的演講開示結集成書,坊間也都爭相轉載,像希代出版公司的《琉璃系列》、圓神出版社的《開示錄》、皇冠出版社的《雲水隨緣》、《剎那不離》、《提起放下》、《真心不昧》、《遠見》雜誌連載的「星雲百語」等等,甚至連中國大陸的出版公司都爭取替我出書,聽說《星雲禪話》在當地發行時,讀者為免向隅,一大早就在書店門前大排長龍,等待購買。如今歐美耶教國家,像英、美、德、法、荷蘭、西班牙、巴西,甚至蘇俄、印度、日本、韓國各地都相繼將拙作譯成各種語言的書籍、卡帶、錄影帶發行問市,我更加堅定「佛法所在,必為第一」的信念。 過去幾年來,我每日在三家電視台主持的弘法節目繼續不斷,徒眾都笑我是曝光率最高的主持人;天下文化出版社為我寫的傳記,在金石堂連鎖書店的暢銷排行榜上連續將近一年高居首位;以拙作禪話故事為藍本的廣播劇播出之後,同步設立的「無德禪師」諮詢電話成為佛光山的熱線❶;拙作改編電視八點檔的連續劇《再世情緣》下檔之後,電視公司應觀眾的請求,立刻重播。凡此都令我感到欣喜,因為這表示人們已逐漸從物欲的泥沼中覺醒,了解到生活裡有了「佛法」,才是「第一」可貴之事。 敷演妙諦 以法回饋大眾 三、四十年前,台灣民風保守,但正信「佛法」的魅力卻是銳不可當。我在宜蘭各地鄉鎮佈教,青年們一擁而上,總有談不完的話題,有人說,我好像一塊糖,大家都喜歡黏著我,其實是「佛法」如同糖一般,能滋潤心田,人們自然喜歡親近;在溪州講經,台糖總公司派鐵路汽油專車接送,看到大家對「佛法」渴望的神情,我發願要精進弘法,永不休息;一九五五年,到彰化田中開示,全鎮的人都出來歡迎,甚至抬神轎,舉出「迴避」、「肅靜」等木牌遊行,大街小巷好像在慶祝節日似的,充滿著歡欣鼓舞的氣氛。我知道他們是欣喜「佛法」甘露的降臨,因此更賣力地敷演妙諦;每月在高雄的例行講座更是熱鬧非凡,沿途信徒的住家紛紛放長串鞭炮,並且請樂隊一路奏樂接送。後來,我毅然南下建寺,希望南部的人們也都能飽餐「法」味。 直至今日,佛教普及全台,有「佛法」的地方,群眾依然趨之若鶩。我一年一度在國父紀念館主持的佛學講座,總是場內場外人滿為患,後到的觀眾沒有位子,甚至甘願席地而坐,貼牆而立;每次在北、中、南三區舉行的禪淨密三修法會❷也都是人山人海,來賓獻花、禮拜,那種熱情直叫你感耳動心,難以忘懷;每年在國家音樂廳舉辦的梵唄音樂會❸,法音宣流,滌盡塵慮,往往座無虛席,一票難求;平日我為機關剪綵開光,信眾匍匐跪拜,恭敬供養,那種虔誠也是令人情緒澎湃,久久盈懷。工商業社會競爭激烈,分秒必爭,賺錢十分不易,我明白他們的付出是為了恭敬「佛法」的緣故,因此,我更加以「佛法」的言辭、「佛法」的音聲、「佛法」的威儀、「佛法」的祝福來回饋大眾。 榮耀佛法 報答三寶厚恩 所謂「一襲僧裝無價寶」,誠乃不虛之言,它使我在海內外各地雲遊弘法,經歷許多意想不到的方便。像年節期間搭火車通常是一票難求,但我總能無往不利;警察在交通阻塞的高速公路和我的車子相遇,得知我趕著去講經,不但優先通行,有時還派前導車為我開道;知道我要前往弘法,東京佛光協會的西原佑一會長、巴黎第十八佛光分會的陳夢膺會長分別買車為我接送❹;計畫到歐洲佈教,中華航空公司獲悉消息,頻頻來電,希望我能坐他們的飛機,加持大家吉祥如意;赴日本講演,亞細亞航空公司總經理親自接送;搭機去荷蘭視察,機長特地邀我到駕駛艙,坐在他的位子上參觀電腦設備,欣賞藍天白雲;我的白皮書過期,無法入境,香港當局居然破例讓我不必簽證就能入境;途經夏威夷島,我與弟子多人來到一處民俗表演的地方,經理一看到我們,立刻請門外站了長排的人龍挪位,讓我們優先進去;在日本搭錯公車,司機特意下車,帶我們走到正確的站牌,才回到駕駛位上,全車的乘客一致鼓掌嘉許司機的善行;在桃園辦理登機手續時,櫃檯人員發現我沒有預訂素食,為了準備素料,班機竟延遲四十分鐘,讓我愧不敢當;近幾年來,我因跌斷腿骨,曾兩度住院開刀,承蒙各界關心探訪,榮民總醫院還特地召集各科醫師為我會診,令我慚愧不已,一具臭皮囊竟勞煩這麼多人擔心,心臟科王主任的夫人卻告訴我:「您即使不在榮民總醫院開刀,到三軍總醫院、台大醫院,他們也會十分禮遇您的。」直至今日,慰問的信函、電話依然不斷,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大師!您要為法珍重啊!」我一直覺得:佛法榮耀了我,我也要以榮耀佛法來報答三寶的厚恩,所以我建寺安僧,弘佛妙旨;我設立佛學院,培育僧才;我四海行腳,淨化人心;我席不暇暖,雲遊度眾。 佛光緣美術館的設備無法和世界一流的美術館媲美,但是因為它的書畫文物具有「佛法」的內涵,因此推出以來,佳評不斷;佛光山百人碑牆❺的規模不及西安碑林壯麗,但是由於它的詩偈辭句富含「佛法」的意義,發人深省,所以吸引無數信徒香客佇足欣賞;佛光大學才剛起步,但是因為它本著「佛法」的理念辦學,所以受到各界擁護支持;佛光衛星電視台初擬計畫,但是由於它的節目具有「佛法」的精神,所以大家殷切期待,關懷備至。 正確理念 擁有更多財富 「佛法」感召眾生的力量可說是無與倫比!我組團至共產國家中國大陸弘法探親,所到之處,萬人空巷;我前往極權政體俄羅斯主持莫斯科佛光協會成立大會,國立東方博物館米達莎館長致辭時,慷慨激昂地說道:「目前俄羅斯人心正是空虛的時候,佛光正好普照而來,這真是全俄羅斯人的福氣!」我到回教國家馬來西亞主持講座,八萬觀眾虔誠聞法,三千義工殷勤護法;一九九二年,我抵達美國時,正逢洛杉磯黑人暴動期間,舉國譁然,大家膽顫心驚,下班以後不敢出門,但晚上我在紐約主持的佛學講座依然座無虛席;數天後,於洛城音樂中心舉辦的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成立大會,居然也有四千餘人親自前來參加,盛況空前。 港人以賭馬、麻將為娛樂,對佛教素無好感,因為他們認為出門遇見出家人光頭會影響財運,一切都會輸得光光的。但近幾年來積極弘法的結果,位在當地的佛香講堂的信徒日有所增;計程車司機不但載出家人免費,有的還奉上一筆油香錢;香港貿易發展局也主動邀請佛光書局在港九成立分社。有一次,我在紅磡香港體育館弘法時,說道:「出家人是財神爺,能帶給眾生精神和物質上的財富。」台下兩萬名聽眾一致鼓掌不斷,因為大家瞭解「佛法」是舉世無雙的真理,能帶來正確的理念;有了正確的理念,就能擁有更多的財富。 歸佛座下 能得真正安穩 澳洲臥龍崗市市長習禪多年,深知佛法的妙用,因此將一處風景優美的坡地獻給佛光山興建南天寺。一九九五年,道場落成,轟動全球;過去遠從台灣到澳洲探望兒女的父母往往還沒住上半個月,就吵著要走,但是自從中天寺的菩提班開設之後,來此親近佛法的老人們常常簽證都要過期了,還捨不得回去;英國國家電視台教育部門經理萊斯先生親自到倫敦佛光寺拍攝教學節目,當地醫院教育學部的董事、監獄輔導長也經常前來請法,學校的負責人甚至希望寺方永有等人協助,將佛法教材編入課程之中;西來寺在美國落成之後,當地房價高漲,許多父母特地遷居此地,並將子女送往西來學校就讀,看中的就是其他學校所沒有的佛法課程。大陸四大女記者之一──戈揚,曾在此小住,臨別時曾說:在西來寺所感受到的溫暖,就好像回到中國人自己的家中。聞名於世的經濟學者千家駒,一生信奉唯物理論,但到了八十高齡時,卻在西來寺皈依了佛教。凡此都說明了:眾生皆有佛性,只有回歸佛陀座下,沐浴在「佛」光「法」水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安穩。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曾告訴我,有一回他到雲南視察災變情況,當地居民說:「住家倒了,我們都沒有哭;但是寺廟塌了,我們一個個淚流滿面。」儘管中國人「家」的觀念牢不可破,但內心深處還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留給了寺院道場,因為它是住持「佛法」的慧命根本。 異教皈投 全力護法衛僧 我的徒眾之中,也有許多人將「佛法」看得比什麼都來得重要。像陳潮派本來是一貫道的點傳師,自從皈依三寶之後,奉行一師一道,護法衛僧不落人後,每當知道有人詆毀佛法時,他總是一馬當先,不惜軀命,前往抗議;企業家張勝凱捨宅為寺❻,在耶教國家巴西大力推行佛教;東元機械代理商游次郎不但在春節前夕上佛光山捲起袖子吊掛花燈,當佛光大學嘉義校區開工後,還發心監督工程,每天早出晚歸,廢寢忘食;藥材行老闆陳永和每天率領家人及佛學班的同學,前往西來大學擔任義工,燒煮美味的素菜供應大眾;此外,每值大型法會活動期間,更有不計其數的信徒,或出錢出力,或分擔寺務,甚至甘願席地為床,以寺為家。 我不過是平淡無奇的山僧,但道士命兒女跟我學佛,神父前來隨我出家,牧師轉投三寶座下,回教徒要求我為他們皈依;我不過是個年屆七十的老翁,但官場政要、異能人士,甚至中國小姐、籃球國手都來向我請法;我不過是個才疏學淺的凡夫,但泰國國王、王子跪拜頂禮,皇宮貴冑遠來隨我學習大乘佛法;我不過是個農家出身的子弟,連一張小學文憑都沒有,但博士、碩士拜我為師,請我指導論文……。總之,雖然我一無所有,但幸賴「佛法」以為舟航,讓我在在處處謬享尊榮。 前年,全印度佛教大會頒發「佛寶獎」給我,在場觀禮者有印度福利部部長克斯利先生及當地信眾五十餘萬人,獎牌上寫著:「全印度佛教大會所有會員於一九九五年二月十五日,在印度馬哈拉士達省那格普郡,特頒佛寶獎給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星雲大師,以表揚尊座實現佛陀友愛與慈悲的理念,及建立世界和平的貢獻。」我一生得獎無數,自覺都是虛名,並不放在心上,但獨獨為此感到欣喜,因為它代表佛教的祖國對一名中國比丘在「佛法」實踐上的肯定。 以法信服 才是真正勝利 古德說:「佛法在人人尊,在處處貴。」你看!平凡的木頭雕成了佛像,就有人頂禮膜拜;廉價的紙張印成了經書,就被人以香花供養;剃頭匠優波離、淫女蓮華色之所以被後人敬仰,也是由於他們出家證果之後,具足佛法,堪為人天模範。歷史上著名的阿育王南征北討,所戰皆捷,雖然四方臣服,稱臣朝貢,但所到之處,百姓的目光都充滿了仇恨;後來他皈依三寶,政風丕變,改以佛法化民,因而德風遠播,人民愛戴。至此,他才明白:力的戰勝,不是真正勝利;「法」的信服,才是真正勝利。 憨山大師曾作一偈: 寒梅帶雪嶺頭開,冉冉天花落講台, 好遣上方香積國,為予一缽盡擎來。 「佛法」是充塞在宇宙自然中的真理,也是眾生本自具有的性能,只要我們依循佛法行事,一切因緣不請自來;否則,縱使富甲一方,權傾天下,也終歸失敗。現代社會之所以亂象頻仍,乃是因為許多人為了求得福祿榮利而不擇手段,倒行逆施,結果大眾失去了幸福,自己也終遭禍害。所以,我們尤應發揚「佛法所在,必為第一」的理念,讓所有的人類都能永享和平安樂的日子。 【注釋】 ❶ 1990年,佛光山文化院視聽中心將大師的《星雲禪話》錄製成台語廣播劇,於中國廣播公司播出,並成立「無德禪師」專線,為大家解疑釋難。 ❷ 1993年,大師首創禪淨密三修法會。 ❸ 1992年,於台北國家音樂廳推出「梵音海潮音弘法大會」,這是台灣第一次將佛教梵唄音樂帶入國家音樂殿堂。 ❹ 1994年,大師前往歐洲弘法,陳夢膺會長特地買了一輛賓士轎車要為大師服務。大師平常習慣多人共乘的載卡多,好讓每個人都能同車結緣,因此,多次婉謝會長好意。偶然看見會長失望的樣子,於心不忍,便請他開車帶著自己到附近街上走走。見到陳會長緊繃的臉上綻露燦爛笑容,大師心裡一下子也覺得舒坦許多。 ❺ 收集歷代文人及佛門高僧等百家具啟發性、教育性之名言字句,將之鑴刻在黑花崗石上。1996年落成,為全台及佛教界首座碑牆。 ❻ 佛光山於南美洲設立的第一間道場、中南美洲最大佛寺巴西如來寺,初由張勝凱居士捐獻住宅作為弘法道場。

MORE
/11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