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說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說偈--人心

文/星雲大師 不怕虎生三個口, 只怕人懷兩樣心; 逢人且說三分話, 未可全拋一片心。 ──古德 「不怕虎生三個口,只怕人懷兩樣心」,老虎很可怕,長了三張嘴的老虎更是兇猛,但是真正可怕的是虛偽的人,是懷有陰陽兩樣心的人。 俗語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有形的敵人或者是明刀明槍,並不算可怕,反而是看不見的貪瞋癡、邪見、偏激、傲慢……,才是真正可怕的敵人!因此,防人容易,防杜自己潛意識的欲念才是難啊! 「逢人且說三分話」,老於世故的人,都懂得說話要謹慎,不把話說得太滿,尤其在一切都還沒有實現之前,更是不輕易曝光,以免樹大招風,後果難以收拾。與人相處交往,則「未可全拋一片心」,這倒不是說我們對別人不必真誠,最主要的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在這個無奇不有的社會,有的人表面上與你非常親近、友愛,一腔的甜言蜜語非常動聽,其實心裡懷著鬼胎,你救度不了這樣的人,只好節省力氣,把心力奉獻給更需要救度的溺者。 現今社會裡,長養自己的真心、誠心、慈心與愛心的同時,也要有防範別人的假心、偽心、害心與恨心的保護措施,才能安然自在的面對人群。 佛教中的防範未然,也是吾人進德修業的一項重點,我們除了提防他人的惡心惡念,更要慎防己身的惡意惡行,才是符合潮流、符合佛法的身心環保。

MORE

《星雲說偈》智慧的重要

圖/妙顯 悲歡離合多勞慮, 何日清閒誰得知? 若能了達自家事, 從此回頭不算遲。 ——〈讚僧詩〉清.順治 這是清代順治皇帝〈讚僧詩〉裡的一段話。 「悲歡離合多勞慮,何日清閒誰得知」,人的一生在世事無常中掙扎,在人情冷暖中計較,多少的悲歡,多少的離合,種種辛苦、種種勞慮,誰不希望享受一點寧靜、享有片刻的安閒?可是在現實人生中,真正的清閒難求,寧靜難得,也難怪連順治皇帝都要慨嘆「朕為大地山河主,不及僧家半日閒」,可見在忙碌的日子中,擁有一顆清閒的心是多麼重要! 今日社會,放假制度普遍受到重視,因此每逢周末假日,有的人會安排各種休閒活動,讓自己放鬆身心,待養足了精神,才好走更長遠的路。然而也有很多人不懂得清閒的逸趣,被名韁利鎖牽絆拖累,每天盡是忙忙忙,忙得忘失自己,不知道生活的樂趣! 「若能了達自家事,從此回頭不算遲」,自家事,不是指黃金、美鈔、功名、感情……,而是指自己有沒有信仰?有沒有發心?有沒有慈悲、智慧?能不能與人結緣?可不可以安住身心?這些本分事都能了達完成,就「從此回頭不算遲」了。 人在世間生活,往往因為無知、無明,所以有種種的煩惱痛苦;有了智慧,則能夠引導我們人生的方向,幫助我們提昇自己、擴大自己。 為人處世,除了要有向前的勇氣,也要有回頭的智慧。回頭,就要改心,將貪瞋痴的心,換成戒定慧的心;將污穢骯髒的心,換成清淨無欲的心;把瞋恨心改成慈悲心。此外,還要換性,轉換自己的性格,如將懶惰的性格換成勤勞的性格,把貪婪的性格換成喜捨的性格,把傲慢的性格換成謙虛的性格。惟有不斷的改心、換性,人格道德自然會日益增上。 一個人如果只是一直往前走,會佔去很多空間,沒有一點轉身的餘地。所以話不要說得太絕,留個轉身的空間;做事也要敦厚一點,給人一點寬裕的空間。心地寬廣,有豁達大度的胸襟,才能得到真正的清閒!

MORE

星雲說偈--廣修福業

生天本自生天業,未必求仙便得仙;鶴背傾危龍背滑,君王自古無百年。 ──唐.知玄 這段偈頌提示我們,人要守本分,不妄求,凡事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功道自然圓熟。所謂「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雲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正好為此做了最好的詮釋。  「生天本自生天業,未必求仙便得仙」,生天,要有生天的福報、生天的業緣。一個人福德因緣具足,不要說求富求貴、求聖求賢,就連成佛作祖都是很自然的事。世間沒有天生的彌勒,沒有自然的釋迦,也沒有不勞而獲的事功,一個人不肯勞苦奮鬥,不肯流汗播種,只是一味妄求,希冀僥倖得富貴,那是不可能的。  比方:一塊石頭放到水裡,自然會沉下去,可是你祈求神明:「神明啊!神明啊!請讓石頭浮起來吧!」這是白費力氣;同樣的,油是浮在水面上的,你祈求神明:「神明啊!神明啊!讓油沉下去吧!」這不合乎因緣果報,當然也是不可能的。  「鶴背傾危龍背滑」,不自量力的人想一步登天,簡直難上加難,就算是騎在白鶴的背上要飛上青天,也很危險;乘龍飛天,一不小心失手滑落下去,也會成千古恨。因此,人貴在自知,不要妄求。  「君王自古無百年」,中國歷史綿延五千年,歷經多少朝代,多少君王,何曾有人是百年皇帝?世事無常,種種忙碌,種種辛苦,到最後什麼都是一場空,什麼都不是我們的。唯有及時行善,廣修福德,才是人生的長久之計。

MORE

星雲說偈 --上賢也不認識

從來共住不知名, 任運相將只麼行; 自古上賢猶不識, 造次凡流豈可明。 ──唐.石頭希遷 「從來共住不知名」,久遠以來,我們就和一個自己最親近的人住在一起,只是不知道他的名字罷了!他是誰呢?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 人,最可悲的就是不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家的「本來面目」。禪門裡也常要人「認識本來面目」,就好比我們每天對著別人,都可以叫得出「張三」、「李四」,卻不知自己是何等人物!因此要自問:我懂自己嗎?我有認識自己嗎?如果自己都不認識自己,要如何讓別人來了解你呢? 「任運相將只麼行」,一個人除了要認識自己,還要任運隨緣、自由自在地生活。 如何才能任運隨緣的過日子?一,要隨緣生活;二,要隨境安住;三,要隨心度眾;四,要隨喜自在。《大乘起信論》有句話:「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是為人處世最好的性格。然而「隨緣」,不是隨便行事、因循茍且,而是隨順當前的環境因緣,從善如流;「不變」也不是墨守成規、冥頑不化,是要能擇善而固守本分職責。「隨緣不變」,即不模糊立場,不失去自己的原則;能通情達理,就能處事圓融。 然而現在的社會,大多數的人都是逆著緣在生活,既不能隨順因緣,當然就不可能隨境自在;不能隨境自在,就不容易安住。連安住都不能做到,還談什麼隨心所欲的度眾結緣呢? 世間上,多少的麻煩、是非,都是由於不認識自己而起。所以說「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古來多少成聖成賢的人,都還不能認識自己,何況是我們這些白地凡夫,又哪裡會明白呢?我們對於佛道,如果不去研習、自修,真理就永難明白;不明理、不精進,就不懂得修行的可貴;不修行,當然就不會明白自己了。 所以,人在世間上,凡事都要講求「認識」,認識的人多、事多、物多;認識的因緣關係越多,自然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方便。然而真正說來,最重要的還是要認識自己。這首偈語主要就是告訴我們認識自己,才能提昇生命境界,任運隨緣,不再造次、沉淪於凡流之輩。

MORE

星雲說偈--醒世詩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載憂; 自身病始可,又為子孫愁; 下視禾根土,上看桑樹頭; 秤錘落東海,到底始知休。 ──《寒山子詩集》 在佛門裡,唐代的寒山大士有不少神異事蹟傳世,他與國清寺僧人拾得常在一起郊遊、吟詩作對,留下不少雋永的詩集,這些詩作都白話易懂且富含深意。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載憂」,雖然現在科技發達,人要想活到百歲以上,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一般人對生命的憂苦不安,遠超過一百歲的悠長。 家庭、感情使我們掛礙,名利權勢令我們執著,健康、容貌讓我們擔憂,人我社交使我們傷神。人生歲月只有短短數十寒暑,人心卻時時被種種的憂悲煩惱捆綁。 「自身病始可,又為子孫愁」,自身的煩惱病痛才剛剛康復,事業也有了一點基礎,又要為子孫煩憂,想到我的兒子、我的孫子,擔心他們的生活、事業等等,除了背負衣食住行各種欲望的包袱之外,還要為身邊的人牽腸掛肚,可以說,人活在世間上很辛苦,心裡的負擔很重。 「下視禾根土,上看桑樹頭」,我們生活在這個人間,往下看,各種禾苗的根深植在土壤中,不斷生長;往上看,從桑樹枝頭的變化,可以看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 「秤錘落東海,到底始知休」,人活著的時候意氣風發,三寸氣可以作千般用,計較、比較,爭奪、算計,只見利而不見害,就像魚見食而不見鉤。等到有一天無常大限一到,呼吸一停,一口氣上不來時就如同「秤錘落東海」,什麼都帶不走,再多的比較、計較都是枉然。這時候才知道人生苦空無常,都是兩手空空而來,兩手空空而去。 如何才能享有人生的自在安樂?寒山大士的這首詩偈,給了我們現世人生一個很好的警策。

MORE

星雲說偈--向自己革命

文/星雲大師 若人善巧解戰鬥,獨自伏得百萬人;今若能伏自己心,是名世間善戰鬥。──《佛本行集經》 世間上有文人、有武人,也有文武雙全的人;有的人能與十個人戰鬥,更有人可以萬夫莫敵,甚至還有在百萬軍中百戰百勝的人。古今沙場上,驍勇善戰的兵家武將固然是很多,然而不論再怎麼懂得戰鬥,兵法再精,戰力很強,可以降伏百萬大軍,但就這首偈語而言,仍然不能算是善於戰鬥的勇者。 怎麼樣才是勇者?唯有能戰勝自己,才是真正勇敢的人!有的人雖然能戰勝他人,卻沒有辦法調伏自己的心;唯有能調伏自己的心,勇於屢屢革除內心的陋習惡念,才算是善戰,才算是勇者。 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善於戰鬥的勇者,同時也是一個革命家。他的革命,不同於一般「向外」的革命,而是「向內」對自己內心來革命。他看清人類心中自私的小我,正是痛苦煩惱及世間鬥亂的根源,最後他戰勝了自己,降伏心中貪瞋愚痴的煩惱,發現了宇宙的真理「緣起法」,為世間人指出幸福快樂的道路。所以,我們不必跟別人戰鬥,也不要想著去降伏別人,而是要降伏自己! 不過,降伏自己的心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戰場上,武將只要一聲令下,百萬大軍都要聽從他的軍令;可是一回到家裡,他可能連自己太太的河東獅吼,都降伏不了,甚至自己心中的貪瞋愚痴,也降伏不了。《金剛經》裡,須菩提問佛陀:「如何降伏其心?」可見這也是修行者重視的課題。 世間真正文武全才、善於戰鬥之人,必定是能降伏自己內心煩惱、勇於向自己革命的人。能夠戰勝別人,並沒有什麼了不起,能夠戰勝自己內心的煩惱敵人,勇於修正自己,改變習氣,才是真正的勇者。

MORE

星雲說偈--弘法是家務

文/星雲大師 覺樹枯榮幾度更, 靈山寂寂待重興; 此來不用傷遲暮, 佛法弘揚本在僧。 ──民國.太虛 太虛大師在抗戰期間,曾一度到訪印度靈鷲山(靈山),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偈語。 所謂的靈山,就是我們常說的靈山會上,佛陀當初說法時,有百萬人天聆聽。現在靈鷲山雖然還在,但是卻已荒蕪,因此太虛大師說「覺樹枯榮幾度更,靈山寂寂待重興」,菩提樹茂盛了又枯萎,枯萎了又茂盛,經過好多變化,如今靈鷲山也很寂寞,需要重新發揚,把佛陀時代百萬人天聽法的盛況,重新振興。 我們常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我個人曾經六度到靈鷲山,每次到了靈鷲山,也像太虛大師一樣不勝感慨!是的,現在的靈鷲山既荒涼又蕭條,但是在我們佛教徒的心中,仍有它神聖的意義。所以,我每次在靈鷲山禮拜,都想終老於此。 「此來不用傷遲暮」,我們到了靈鷲山,不必悲傷來得太遲,也不必悲傷年華老去,或有不見如來金色身的慨嘆。「佛法弘揚本在僧」,弘揚佛法本來就是我們僧伽的家務事,若佛法只靠佛陀來宣揚,那我們這些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做什麼呢? 做為一個出家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發心,要紹隆佛種,要光大如來遺教,要弘法度眾。我們弘法的方式有很多,如教育、慈善、文化等等,只要對人間眾生有利益,就應該把佛法傳揚出去,有謂「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願我們佛教僧信二眾都共同精進,互相勉勵!

MORE

星雲說偈-- 快樂在哪裡?

應時得友樂, 適時滿足樂, 命終善業樂, 正信成就樂。 ──《法句經》 快樂,是人人所嚮往追求的。有的人以享用種種的珍饈美味、滿漢大席為快樂,可是吃多了也會生病;有的人以遊覽名山大川、到處玩樂為快樂,可是玩樂很快也會成為過去。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呢? 《法句經》的這段偈頌告訴我們: 第一、應時得友樂。好友相聚的時光,是讓人感到愉快的。古人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個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有好朋友來指引迷津;徬徨失措,不能做決定時,能得到朋友的建言、支援、贊助,就可以讓自己振作起來,所以朋友對人的一生很重要。 孔子說,益友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耿直的朋友,能做我的老師;寬厚的朋友,能諒解我的不足;有知識、見解的朋友,能處處教導我。有了這三種朋友,人生會很快樂充實。 第二、適時滿足樂。每天的生活當中,你能感覺到滿足快樂嗎?有的人有錢、有名利、有地位,心中還是不滿足,不快樂。不滿足的人生,怎麼能快樂得起來呢?所以我們如果每天都心存歡喜、滿足,富貴就在我們的身邊。 第三、命終善業樂。人到了臨命終時,算一算他一生中的所作所為,善業比較多,人生就有存款;如果惡業比較多,就是負債。善業多,必然快樂;惡業多,負債多的人,就不快樂了。 第四、正信成就樂。真正的快樂來自內心的信仰,信仰就是我們的寶藏,信仰是快樂的泉源。人不能迷信,當然也不能不信,更不能邪信。如果有正信,正信就是我有了目標,做事有了方法、有了道路。一個人有正信,前途有目標,在各行各業就能有成就。 因此,善友是人生旅途的良師,知足是心靈快樂的妙方;你有正信的法寶,朋友會歡喜你,大眾會信賴你,就能擁有很多的快樂。

MORE

星雲說偈-- 行道

文/星雲大師 近道名顯, 如高山雪, 遠道闇昧, 如夜發箭。 ──《法句經》 這段偈子出自《法句經》,提醒我們當自省思,自己是親近道德或遠離道德。 世間上,不論哪一個宗教或學說,都十分重視「正道」。什麼是正道?比方佛教講「八正道」,要時時反省自己:我的思想有近於正道嗎?我的念頭有近於正道嗎?我的語言有近於正道嗎?我擁有的財富有近於正道嗎?我的行為有近於正道嗎?八正道能指引我們趣向正道,是我們終身當奉行、學習的善法。 佛教講「五戒」,就是做人的正道。不亂殺,不侵犯他人的生命;不偷盜,是不侵犯他人的財富;不邪淫,是不侵犯他人的身體;不妄語,是不侵犯他人的名譽;不飲酒、不吸食迷亂心性的毒品,是不任意侵犯自己的健康和別人的安全。能夠奉持五戒,就是親近道德。 又如「四攝」,要我們行布施、愛語、同事、利行;「六度」是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十善道」,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這些都是正道。廣義來說,一切的佛法都是正道,不管遇到什麼事,有佛法就有辦法!人在世間上,能奉行佛法,就不會偏離正道,如同一個人懂得遵守國家的法律,就不會做出貪贓枉法的事。 自古以來,有道之士多為世人所崇敬。如商朝孤竹君的兒子伯夷和叔齊,因恥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他們的人品高潔,被後人稱頌傳揚;三代的桀紂幽厲,貴為一國之君卻殘暴無道,如果今天有人要拿桀王紂王來比附他,人人都會不高興。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沒有道德人格。 「近道名顯,如高山雪」,有道之人,聲名高顯,人人無不盡知盡見,就如高山上的白雪,遠遠就能望見。 「遠道闇昧,如夜發箭」,一個人遠離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正道,就像行走在黑暗中,目不視物,前途必定危險;遠離道德良知,又如夜間射箭,看不到目標,也可能招致可怕的後果。所以行步正道,就像火車在軌道上馳行、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行進之間,都能讓我們確保安全。 「道」是自尊、自重、自愛、自立、自強的人格展現。為人行事,要像車有車道,火車有軌道,飛機有航道,人有人行道,各自有各自的「道」,自然不會喪失道德人格。

MORE

星雲說偈--說話之道

 常說柔軟語,遠離於惡口,令眾生歡悅,智者所愛敬。 ──《大方廣十輪經》這四句話告訴我們說話的妙訣。人與人交流往來,主要是靠語言,語言的目的無非是給人歡喜,讓人接受。如果說出的話讓對方難堪、不歡喜,就如同送禮給人,對方不接受,不但自己要收回,也可能傷了彼此的感情。  所以在《四十二章經》裡,佛陀以譬喻的方式教導弟子,惡言惡行就如同「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以惡口辱罵他人,對方不接受,也等於辱罵自己,對自己多有不利。因此一個賢德之人,不會因他人毀謗而有所損傷,後果往往會回到出言毀謗的人。  經典裡告訴我們,出言吐語,要做一個「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妄語者」,一旦開口,就要說慈悲的語言、善美的語言、幫助他人的語言、道德的語言,才能「口中無瞋出妙香」。  「常說柔軟語」,常說柔和、謙卑、低姿態、恭敬、讚美的語言,人人聽都都會心生歡喜。  「遠離於惡口」,常說柔軟語,久而久之,自然不會再有粗暴、損人的語言,漸能成就高尚德行,予人溫厚正直的形象,進而「令眾生歡悅,智者所愛敬」了。  你和家人、朋友,乃至與生活周遭的人相處,不妨問問對方,喜歡聽什麼樣的話?他們必定是歡喜你講柔軟的好話。因此,要讓人接受你、聽從你的話,不一定用大聲、強勢的語言,那往往會適得其反,讓人更不敢接近你。  一個人習慣講好話、柔軟語,不僅一般人歡喜和你來往,有智慧的人也會很歡喜你、敬愛你,收益最大的是自己。

MORE
/10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