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禪話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禪話》寶應不在

唐末五代時候的南院慧顒禪師,是河北人,嗣法於興化存獎禪師。得法之後,便遷住到汝州(河南)寶應禪院南院,人稱「寶應禪師」或「南院慧顒」。 有一天,一位年輕的僧人前來拜會。 寶應禪師開口問說:「你從什麼地方來?」 僧人恭敬地回答:「學人從襄州(湖北一帶)來。」 寶應禪師又問:「你到這裡來,有什麼事嗎?」 僧人說:「末學特地前來禮拜寶應和尚。」 寶應禪師故意搖搖頭,說:「哎呀!寶應剛巧不在。」 僧人知道眼前正是寶應禪師的禪機,即刻回應說:「那我就把您當做寶應上座,現在向您頂禮。」 寶應禪師仍然不為所動,冷冷地說:「我已經和你說他不在了,你頂禮我有什麼用呢?」 僧人就說:「我不必管你、管他,我心中只是向寶應禪師頂禮。」 寶應禪師拿起身邊的香板,立即向年輕的僧人打去。 僧人挨了一個香板,豁然大悟,說:「謝謝寶應禪師賜我犍槌,讓我了然心地。」接著當下就地禮拜。 寶應禪師點點頭,說:「佛子可教也!」 訪客已經見到面,偏說寶應禪師不在,這對一個普通的行者來說,可能就矇混過去了。但對一個誠意的禪者來說,就不是那麼容易過關了。 而這名僧人不管你怎樣否認,他已經認定了;在此一來一往之間,禪者的答問就算相應了。你說不在,我已認定;你賜香板,我也欣然接受;如此相應,還有何事不成呢?

MORE

《星雲禪話》誰在見性

浙江天台山的雲居智禪師,是唐朝末年時候的牛頭宗僧人,為佛窟惟則禪師之法嗣。 有一天,學僧繼宗問雲居智禪師說:「請問禪師,什麼是『見性成佛』呢?」 雲居智禪師解釋說:「佛性本自清淨,不會因環境而改變,沒有淨穢、有無、長短或取捨的分別,自然天成。能夠如是洞然明白,就是見性。性即佛,佛即性,故說見性成佛。」 繼宗又問:「佛性既然是清淨的,不屬於有或無,為什麼還要強調『見』性呢?」 雲居智禪師回答說:「那只是勉強說見,其實是無所見。」 圖/李蕭錕 繼宗又再探問說:「既然是無所見,那麼要見什麼?」 雲居智禪師答說:「就算是見處之時,也無所見。」 繼宗思索了一會,再問說:「那麼如果見時,是誰在見呢?」 雲居智禪師說:「根本沒有一個能見者!」 繼宗更加迷惑不解:「禪師,這究竟是什麼道理?」 雲居智禪師大喝說:「一切所謂的有,皆是因妄想執著而有,所以才有種種迷惑。你執著於有個『誰』、有個『見』,就離道越來越遠了!一旦起了執著,就有能見、所見的分別心,這樣怎麼能夠見性呢?」 見性,就是找回我們的本來面目。一個見性的人,與凡夫同樣都有見聞覺知,但卻能夠見無所見,不受外境所染,不被境界所迷,所以他能夠了知諸法的實相,對宇宙萬物平等一如,超越一切的分別對待,安住在如如不動的佛性中。只是要如何見性?這得問自己,因為這是別人無法代替的。

MORE

《星雲禪話》一口吸盡西江水

龐蘊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禪者,湖南衡陽人,世稱龐翁、龐居士、龐大士。他家中世代以來,崇尚的是儒學,只有龐蘊獨尊佛法。 唐德宗貞元初年,龐蘊前往參謁石頭希遷禪師,頗有領悟。後與丹霞天然禪師往來,成為終生的同參道友。此外,龐蘊也與藥山惟儼禪師、百靈禪師、大梅法常禪師等禪林碩德時有往來。 唐憲宗元和年間,北遊湖北襄陽,因為喜愛當地的風土民情,於是偕同妻子、兒女躬耕在鹿門山下。那時,前來向他拜訪問道者很多,他的妻子、兒女也都參禪而有所悟道,一家人可謂菩提眷屬。龐蘊被喻為「東土維摩」,與梁代的傅大士並稱居士典範。好友節度使于←曾為他編輯《龐居士語錄》傳世,頗受歷代禪林之重視。 龐蘊居士曾經到江西參禮馬祖道一禪師,向禪師提問說:「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 馬祖道一禪師回答說:「等你一口吸盡西江水時,我再告訴你。」 龐蘊居士言下大悟,並且呈上一偈語: 「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沒有悟道的人,不要說無法吸盡西江水,就是一盆水、一桶水,肚子也撐不下。假如是悟道的人,虛空都能涵藏在心中,西江水又算什麼呢? 歷史上,傅大士、龐蘊、蘇東坡都是禪法的高手,尤其,龐蘊居士與禪門的諸大師們往來,對於禪詩、禪偈、禪語早就了然於心了,所以他覺得到處都是選佛場,到處都能心空包容一切。這則故事,在禪門裡也是很有名的公案啊!

MORE

《星雲禪話》羅漢在那裡?

道融比丘尼,父母皆為虔誠佛教徒,受他們的薰陶所影響,早歲即發心入道,禮紅木山大覺禪師為師,在他的門下學習。道融平日勤勉熱心,歡喜為大眾服務。 一日,大覺禪師以常住新雕刻完成的十八羅漢為題,授課說法。 席間,道融舉手發問說:「老師,過去的叢林道場都設有羅漢堂、祖師堂,來供奉羅漢、祖師大德們,為什麼我們的羅漢、祖師,卻供在露天的園林中,讓他們受豔陽日曬、風吹雨淋呢?」 大覺禪師率直地說:「好啊!那你把他們搬進殿堂裡去好了。」 道融聞言一愣,不明白老師所言,於是問說:「石刻的羅漢那麼重,我那裡搬得動啊?」 大覺禪師說:「那就任他風吹雨淋吧!」 道融心中仍然不解,再繼續追問說:「可是羅漢祖師在屋外受風吹雨淋,不是很令人不忍心嗎?」 大覺禪師說:「你有內外,羅漢祖師沒有內外;你有風雨,羅漢祖師沒有風雨啊!」 道融比丘尼於言下終於有悟。 目前,各地區建設露天大佛、露天彌勒或露天觀音,已成為一種風氣。世界各地的名人,也效法在十字路口豎立銅像,讓來往的路人得以觀瞻。他們每天站立在戶外,看起來是很辛苦,實際上,這許多名人聖像都很自在。你說外頭每天都有風吹,可是人們還不是特別在屋內設有冷氣電扇來納涼吹風嗎?你說戶外經常下雨,人們每天還不是用水籠頭沐浴,不都取其自在嗎?其實,為佛菩薩、祖師豎立聖像,為的是啟發人們的信心、恭敬心,但是現在卻只帶給道融禪僧的憐憫心,這不是自找麻煩嗎?

MORE

《星雲禪話》大王尊諱多

有一天,燕王、趙王帶著隨行人員一同去拜訪趙州從諗禪師。雙方一到趙州禪師的寺院,燕趙二王的侍從就暗示趙州禪師,要禪師為二王說法。 趙州禪師見他們到了寺院還官氣十足,淡淡地說:「大王的左右太多,要老僧如何說法呢?」 燕趙二王聽了,趕緊請身邊的侍從們全部退下,獨留他們兩人在法堂。 這時,趙州禪師身邊的侍者文遠沙彌隨即開口,禮貌地說:「大王,禪師的意思不是指這個『左右』。」 燕趙二王面面相覷,問說:「那麼,禪師是指那個『左右』呢?」 文遠沙彌機靈地說:「大王尊諱多,所以禪師不方便說法。」 燕王聽了當下會意,哈哈一笑說:「我們現在既然站在禪師的面前,就已經除去名諱了,請禪師安心說法,不需要有任何的顧忌。」 趙州禪師這時才點點頭,開口說:「大王尊諱多,你們應該知道,這要許多抬舉的人,他們很辛苦哦!再說,大王的尊號多,這許多從貪瞋癡而來的尊榮,你知道造業又何其多啊!不若我佛如來,不必什麼尊號,人人心中有佛,那是何等逍遙自在啊!」 燕、趙二王聽了趙州禪師以名諱和佛號為喻,心中豁然開朗,頻頻點頭表示認同。 有謂「一將成名萬骨枯」,所以一個功名富貴的成就,這要多少人的辛苦、血汗,才能把自己抬出一個稱號。富人一夕酒,窮人半年糧,這些功名富貴都是負擔在窮苦的人身上;尊號,看穿了,它裡面埋伏了多少的業障啊!能可以把佛號擺在心中,清淨、自在、平等,那才是真正的尊號哦!

MORE

《星雲禪話》明鏡照向何處?

唐朝南嶽懷讓禪師的入室弟子有六位神駒,分別是南嶽常浩、南嶽智達、南嶽坦然、潮州神照、揚州嚴峻和馬祖道一。六祖惠能大師曾對懷讓禪師說:「汝足下出一馬駒,蹋殺天下人。」後來馬祖道一創叢林,以安置禪宗僧人,從此禪僧毋須再寄居於律院。 當年,懷讓禪師對這六位弟子分別印可:常浩得眉,因為威儀具足;智達得眼,因為善於抉擇;坦然得耳,因為擅長聽理;神照得鼻,因為懂得識別根塵虛妄;嚴峻得舌,因為辯才無礙;道一得心,因為深契佛法大義。 懷讓禪師開示:「一切法皆從心生,既然心無所生,法便不能存在。若了達心地法門,所作一切自然無所障礙。然而若不是遇到上等根器,一開口便錯。」 有禪僧問:「如鏡子鑄像,像成了之後,那鏡子還有功用嗎?鏡子裡的像,會永遠不變嗎?」 懷讓禪師回答說:「你小時候的相貌,經過了青年、老年,在鏡子裡的像,不都有變化嗎?」 這位僧人不能意會,還是同樣再問:「像成了以後,鏡子還有功用嗎?」 懷讓禪師無奈回答:「鏡子雖然無相,但世間所有諸相,面對鏡子,也無所不相。」 玉泉神秀大師說:「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吾人的心就是一面明鏡,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隨著心中的生滅、分別而轉換。 所謂「相由心生」,佛說一切法,無不由心而起生滅,明鏡的功能,你是什麼長相,它當體反映本來面目,讓你懂得無相,而鏡子本身卻平靜不起分別。有相則顯,無相則滅,世間萬法緣起,生生滅滅,就如一面鏡子,這也就是「心是明鏡台」之謂了。

MORE

《星雲禪話》 大無畏

唐朝時,五台山有一位隱峰禪師,人稱鄧隱峰。有一次,他推著車子,搬運物品趕路,途中正好遇見他的老師馬祖道一禪師,坐在路旁休息,並且伸長了腳,擋住了隱峰禪師的去路。 隱峰禪師請馬祖禪師先把腳縮回去,以便讓他的推車可以前進。不料,馬祖禪師卻不肯,他回答說:「我只伸不縮!」 隱峰禪師聽了,也不甘示弱地說:「我只進不退!」 師徒兩人就這樣相持不下,最後隱峰禪師不顧一切,仍然推車向前,結果輾傷了馬祖禪師的腳。 馬祖禪師回到寺裡,立刻登堂說法,手裡還拿著一把斧頭,對著聚集在堂內的大眾說:「剛才在寺外的路上,是誰輾傷了我的腳?快站出來!」 隱峰禪師毫不猶豫地出列,直接走到馬祖禪師面前,只見馬祖禪師舉起斧頭作勢欲砍,隱峰禪師則伸長了脖子,準備引頸就斧。(圖/李蕭錕) 馬祖禪師見狀,便放下斧頭,說:「你已經肯定自己的前途,毫無猶豫,三千大千世界今後都任你遨遊!」 隱峰禪師聽了,就縮回脖子,向馬祖禪師跪拜頂禮。 馬祖禪師不禁稱讚:「能進也能退,才是真正法器。」 禪者的行為,乍看好像非常怪異,但是禪者師徒之間的機鋒往來,不可以用常情來判斷,他們其實是在論道說法。 進是肯定前途,退是真正法器;「能進能退」才是禪者大無畏的境界。所以,真正的禪者能進也能退,能退也能進;當進則進,當退則退。

MORE

《星雲禪話》超度何人?

在一個村莊裡,住著一位老禪師,只要村民家裡有喜慶婚喪,一定會邀請他去誦經祈福。 有一天,一個大財主的妻子往生了,便請了老禪師來為他的妻子誦經超度。佛事結束後,大財主問:「老禪師,今天非常感謝您特地到家裡來,請問內人能可以得到利益嗎?」 老禪師回答說:「不僅你的妻子能得到,一切眾生也能得到。」 大財主聽了,一臉緊張地問:「那怎麼行?這是我為內人祈福超度的佛事,怎麼能讓別人得到她的利益呢?」 老禪師說:「老先生,你有見過太陽嗎?」 大財主說:「見過啊!」 老禪師再問:「那麼,太陽升起來之後,這個人會得到溫暖,另外那個人也會得到溫暖嗎?」 大財主說:「當然會啊!」 老禪師繼續說:「這就對了!好比太陽升起來,不只照射到一人而已,太陽的光明也可以照射到別人,所以你的妻子也沒有少什麼啊?何必只有讓你的妻子曬到太陽,而別人不能得到溫暖呢?」 這個大財主還是不懂,仍然堅持說:「禪師,總之,我做的功德,我只要給我的妻子,我不希望把她的功德分給別人,拜託您了。」 老禪師說:「那你把太陽帶回到你家好了!」 人世間,大家都是共存共生共榮的;假如沒有農夫種田,我那裡有飯吃?假如沒有工人織布,我那裡有衣服穿?沒有百貨各業,我那裡能得到日用所需呢? 沒有別人,我們就不能生存,何必怕別人得到利益呢?別人得到利益,與我也有關係啊!所以,見到人有,感同身受,才能同登彼岸哦!

MORE

《星雲禪話》 滿了嗎?

有學僧對無德禪師說:「禪師,我在您座下參學,不知不覺已好幾年了,我覺得已經夠了,所以想跟您告假外出,雲遊行腳。」無德禪師一聽,非常不以為然,就問學僧說:「什麼是夠了呢?」 學僧回答:「夠了就是滿了,也就是裝不下去了。」 無德禪師說:「那麼在你走之前,先去裝一盆石子來吧。」 學僧就依無德禪師的吩咐,拿了一大盆石子過來。 禪師對學僧說:「這盆石子滿了嗎?」 學僧回答:「滿了。」 禪師隨手抓了幾把砂摻入盆裡,結果一粒沙也沒有滿出來。 禪師就問學僧:「滿了嗎?」(圖/李蕭錕) 學僧仍然回答:「滿了。」 禪師又抓了一把石灰摻入盆裡,也沒有溢出來。 禪師再問學僧:「滿了嗎?」 學僧照樣回答:「滿了。」 這一次,禪師倒了一杯水下去,裡面的水、砂、石及石灰,全都沒有溢出來。禪師繼續倒了兩、三杯水,同樣沒有滿出來。 然後,無德禪師再問學僧:「滿了嗎?」 學僧這時終於了解禪師的用意,慚愧的不敢回答。 「滿招損,謙受益」,自以為夠了、滿了,其實正是自己最不足的時候。 「活到老,學不了」,世間的學問是永遠學不完的。這位學僧在無德禪師門下,自以為學了幾年,已經飽參飽學,但在禪師所謂無邊的法界、無限的禪境裡,學僧所學的還是很有限。所謂「生也有涯,知也無涯」,禪師用石子、砂、石灰、水為喻,勸人要謙虛,不可自滿自大,謙虛裡才有禪。

MORE

《星雲禪話》如何契合

唐朝五台山的隱峰禪師,福建邵武人,俗姓鄧,世稱鄧隱峰禪師。他最初參禮馬祖道一禪師,但因機緣不契,轉而到石頭希遷禪師的座下參學。最後,又回到馬祖道一禪師座下而悟道,成為馬祖道一禪師的法嗣弟子。 隱峰禪師還在石頭希遷禪師處參學時,曾問石頭希遷禪師:「學人參禪學道,要如何才能與佛道相契合?」 石頭禪師沉默片刻,才淡淡地說:「不要說你不相契,我和佛道也不相契合。」 隱峰禪師自出家以來,一心追求入道解脫,沒想到石頭禪師會如此回答,情急之下又問:「老師,您都不契了,我們又怎麼能進入呢?」 石頭禪師說:「寺院不是有三個門嗎?既然中門不通,就走邊門啊!」 隱峰禪師說:「不然!學人入道,不走中門,心不甘願。」 石頭禪師讚許說:「這該是了。」 隱峰禪師心若有會。 隱峰禪師是一個有神通的人物,他一生靈異的事蹟很多,就如在一次兩軍戰爭中,他想要止戈息戰,當然在兩邊對立的情況下,那裡會聽一個出家人的勸說調停呢?隱峰禪師就將錫杖丟上天空,然後騰身與錫杖對舞,兩軍訝異不已,忘記了打仗,只有看著他跳舞,因此這一場戰爭就讓他化解了。後來,他贏得一個「鄧隱峰飛錫禪師」的稱號。 只是禪門不倡導神奇靈異,講究平常心生活。禪門中,神通自在的禪僧為數雖多,但禪門不重此道,正常來說,隱峰禪師的一生還是以平常心傳教呀!

MORE
/109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