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全集122】隨堂開示錄 548 隨堂開示錄─青年勉勵 39 為學佛法入寶山 3-1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122】隨堂開示錄 548 隨堂開示錄─青年勉勵 39 為學佛法入寶山 3-1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30觀看次
精神上的寶藏值得每個人去追尋和探索。圖為佛光山頭山門。 圖/道璞
為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新生開示    
時間:2007年8月29日    
地點:佛光山傳燈樓法堂會議室

我一生覺得,話說太多對大家並沒有多大用處,反而一句話更能說服人。
人在成長過程中,孩童時期,凡事都聽媽媽的話;上了幼稚園,改聽老師的話;升上國小、國中,就聽「同學說」、「朋友說」;到了青年階段,則聽自己說的、自己想的或是愛人說的,對於他人的忠告,甚少入耳,總是「講者諄諄,聽者藐藐」;到了老年,有的人聽「兒子說」、「女兒說」,或者有的人關心時事,便改聽「報紙說」、「電視說」、「統計數字說」。我想,各位選擇來到佛光山念書,都不是聽別人道聽塗說的,是自己願意來的。
最近我在書上看到一則故事,作者是李家同先生,他是個天主教徒,曾擔任暨南大學校長,也寫過好多精采的散文、故事。這本書裡提到,他擔任律師時,南投深山一座小教堂裡的神父,託人轉告他:「我快要死了,希望你能為我在遺囑上簽個字,以示證明。」他想到自己是個天主教徒,又是老神父的請託,實在義不容辭,於是舟車勞頓,專程趕到南投山區,抵達時,老神父已瀕臨死亡,無法言語,這時有人遞給他一份遺囑,旁邊還站了一位年輕的神父。
雖名為遺囑,卻不像遺囑,因為這份遺囑上並沒有任何的財產分配,只是寫著:「請年輕神父替我做到:第一、某處有一個孤獨、窮苦的老人,請前往協助,令其老有所依。第二、某處有個頑皮、不肯讀書的初中學生,要為他補習英文,幫助他升學,不可讓他流落至卡拉 OK 店玩樂。第三、有一對夫妻感情不好,請給予家庭補助、家庭輔導,令其婚姻不致破裂……」一共寫了七條。他心想:「這為何還需要我簽字?」再往下看,遺囑寫道:「另有兩百元要給年輕神父。」「兩百元有什麼了不起?」他心裡更納悶,便向老神父詢問:「這份遺囑的內容都是您的意思嗎?」老神父點點頭,他也就簽了字。
往後每隔一段時間,他都會收到年輕神父的報告,內容不外是年輕神父對老神父交辦事情的執行狀況。幾次來信之後,他覺得這些都只是幫助人的事,不須負法律責任,便不再過目。
事情過了十幾年之後,他當上暨南大學校長,有緣再回到那座小教堂,這時候年輕神父已經是壯年了,看到律師一來,歡喜地說:「一別十年,你可好?」接著又說:「告訴你一件事,其實老神父給我的遺產不只兩百元!」他一聽,驚訝地問道:「這樣嗎?難道是兩百萬、兩千萬嗎?」年輕神父回應:「過去,教會保送我到美國名校就讀碩士,畢業後回台灣,教會又派我來到這間小教堂服務。一時之間,我研究的機械、化學及所學的英文,都派不上用場了,心裡感到很挫折。但是自從我按照老神父的遺言,一 一完成交代的事情之後,十幾年來,我內心無時無刻不感到滿足、平安、自在。老神父給我的遺產不只是兩百元,是超過幾十萬、幾千萬的價值。」
我想,大家來到佛光山,絕不是為了找尋財富,即使找尋財富,也不是找鈔票、股票、鑽石,而是為了尋求精神上的寶藏。也絕不是為了求得學位而上佛光山。其實,在座有些人學歷很高,不是大學、專科畢業,就是碩士、博士,都已具備教人的資格,哪還需要被教?所謂「小池塘哪能容得下大蛟龍」,實在是大家不嫌棄,自願投身到這裡的。
不過,說池塘小,其實也不小,記得在我還是青年時,有人帶我到宜興大覺寺附近的龍池山參觀,對方告訴我,在那小小的龍池裡藏有如四腳蛇般的小動物──龍,還叮嚀我不要小看牠,牠可是如小說神話裡說的,可以飛天入地,行動自如,神通廣大,法力無邊。以此做比喻,是希望大家能夠打造屬於自己的龍池,將來出了龍池,就可以翻天覆地了。
各位願意進來佛學院,因緣是很特殊的,有的人一生循著正規的學習道路走,從幼稚園、小學、中學,一路讀到大學,甚至還到國外留學,但是得到學位之後,他們的成就如何?也有一些人不走正規路,就以近代人物來說,錢穆博士和王雲五先生,他們雖沒有進學校讀書,而日後,一位在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上,功績卓著,一位在商務印書館主編《萬有文庫》,還做過財政部長。最重要的是,他們一生展現的讀書人風骨,令人感到敬佩。
世界上許多偉大人物,都沒有走正規的學習道路,可見捷徑、奇徑走得好,一樣可以到達目標。我出生在一個貧窮家庭裡,如果當初沒有走「奇徑」,學佛、出家,現在可能只是個農夫、工人,但由於福德因緣,及某些特殊性格,使我至今能安住佛道,還有機會和世界上許多奇人異士、飽學之士往來,人生的舞台、眼界因而更廣闊。所以,人生的因緣很重要。
大家來到叢林學院讀書,也是一種因緣。來此的目的也無非是「為學佛法入寶山,為求真理登淨域」,因此,希望幾年後的畢業典禮上,我還能看到各位。
雖然南華大學有八千個學生、佛光大學有三千個學生,但是我一個也沒看見,只看到今年首度招生的佛教研修學院二十一個碩士生及三十五個大學生。在大學部的學生裡,有的已具有碩士以上學歷,我不了解他們為何選擇從大學部念起。這個現象看似反常,卻也實在,畢竟沒有到達某種年齡、程度,很難領悟佛法,就如同要一個荳蔻年華的高中生理解佛法,並不容易,佛法是心理學,需要藉助人生的體驗來幫助理解。
大家都不是為了名聞利養、功名富貴而來,當然也不是為了吃飯而來,再說,今日的台灣,哪裡沒有飯吃?既然生活物質的問題容易解決,那麼大家到底為什麼上佛光山?是為求安心,求內心的保障,探究生命之學而來的。
生命之學是無法用常情、常態、常識來理解的。佛光山既不是天堂也不是淨土,天堂、淨土就在每個人的心裡,各位的心可以莊嚴佛光山,讓它成為天堂、淨土。佛光山是成就大家的一點因緣,我不知道未來大家在佛光山的學習情況會如何,不過可以預想的是,未來學院老師的年齡可能比各位小,經歷也可能比各位少。或許有人會想:「那他們憑什麼做我們的老師?」他們憑的是佛法,佛法也是專科。也許又有人說:「不見得!他們也是凡夫,一樣有貪瞋痴,連做人都不會。」這也是事實,但是他們的煩惱與世俗五欲的煩惱不同,他們之所以發脾氣,是為了你好,是慈悲的,並不帶恨意。這是有別於世間教授學問的「老師」,他們是心懷慈悲,用身教來表現生命的學問。(待續)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