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一座只能仰望的高山(節錄) | 人間福報

一座只能仰望的高山(節錄)

THE MERIT TIMES
文/依空法師(佛光山文化院院長)
字級
收藏文章
34觀看次
1997年「佛光學──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思想」學術會議,星雲大師頒發感謝狀予依空法師。圖/佛光山提供
文/依空法師(佛光山文化院院長)

《論語‧子罕篇》中,孔子最優秀的學生顏回讚歎他的老師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表示孔子的境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無法臆度。〈里仁篇〉中,有學生問孔子的學問道德,曾子回答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從1973年參加大專佛學夏令營,自覺地皈依佛教以來,親近師父倏忽已50年了。愈親近他,師父愈像一座巍峨的高山,愈無法掌握他的形與貌。

師父一生閱歷太多的奇人妙事,一個人能在有限的數十寒暑,活出如此飽滿、睿智、欣怡、多采的生命,本身就是讓人驚歎的奇人妙事,實在無法以二三言語來管窺、概括。

佛手接引 成就菩提種子

幼小時,台灣整個經濟尚未起飛,每年宜蘭雷音寺的佛七是我們小孩子最盼望的節日,每晚七點半到佛堂乖乖唸二小時的佛號,聽佛教故事,然後等著甜甜軟軟的點心,有沙其瑪、素菜包子、壽桃等,其中我最愛麵粉做的佛手。「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因緣不空過,上大學時,我就被這雙佛手接引進了佛光山。

回想1973年時,佛光山舉辦第五屆「大專佛學夏令營」,我把握千載一時的機緣,上山參加為期二星期的夏令營,接觸了正信、喜悅、充滿智慧的佛教僧團,從此決定了一生的方向。兩百位學員就是兩百顆菩提種子,灑向十方,如師父文中所言,許多的種子都已開花結果,在各自的領域福蔭眾生。

在活動中,我們感受到師父對青年幾近縱容的重視與接納,滿山的龍眼、鳳梨,被我們這群蝗蟲似的莘莘學子,幾天內吃得精光,師父始終不減他的深深笑意。其實早在1956年,師父以而立之齡,就在財力、物力缺乏的情況下,在台北借別人的場地創辦大專佛學夏令營,接引知識青年學佛。沒有師父創辦的夏令營,大專青年不知走出知識的象牙塔,去探求佛法的堂奧,去體悟謙沖的涵意。沒有師父的創辦夏令營,恐怕自己至今還躑躅在真理門外,師父的智慧遠見嘉惠了多少的青年學子!

1975年我辭去彰化高商的教職工作,帶著一身的新奇、興奮、熱忱,「為求真理登淨域」,上了佛光山。師父給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將他的一篇演講稿加以潤筆、謄寫,並要我提出意見。一星期後,我初生之犢不怕虎,竟然大剌剌地批評起文章內容來,只見師父慈祥可親地聽著,頻頻點頭稱許,而一旁幾位出家師兄早已臉色鐵青,原來我不知天高地厚冒犯了師長,而師父的開明、民主、包容風範,深深烙印我的心中,種下日後我記錄他演講集的因緣。

1977年9月,「中日佛教關係促進會」在日本召開,師父擔任台灣的會長。大會結束之後,師父帶著我去拜訪日本巴利文權威、駒澤大學副校長水野弘元先生,央請水野教授擔任我在日本留學期間的監護人。步出水野先生宅第時,師父悠悠地說:「世間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正是我現在的心境寫照。」我問師父要攻讀哪一個宗派,他淡淡地說:「把僧衣、僧鞋、僧襪穿好了。」日本佛教因為特殊的歷史因緣,自鎌倉佛教時代親鸞創淨土真宗以來,逐漸走向「妻帶」的在家佛教化,師父要我們把出家人的本分守好,本固自然道生。佛光山派去日本留學的弟子都能不辱所望,學成歸國,服務常住。

有一年寒假返台,師父本想借用某個佛教寺院興辦中國佛教研究院,培養佛學人才,不料卻遭對方拒絕。面對一籌莫展的大家,師父淡淡地說:「過年快到了,我們回佛光山把地掃乾淨,把麵炒得好吃,信徒高興,自然會添油香。」信徒回山禮佛,要向星雲大師拜年,找不到師父,原來他正在朝山會舘廚房炒麵。我因為開學在即,向師父告假。他捧著一大鍋剛炒好的熱麵,油光滿面地問我吃飯了沒有?並且順手抓起一大盤麵叫我吃。我驀然想起志開老和尚給師父「半碗鹹菜」,鼓勵他發大菩提心的前塵往事。我捧著一碗熱騰騰的炒麵,轉過身去,和著熱淚一口一口地咀嚼起來。心中發願:「師父!感謝您今日一碗麵的因緣,我要效法您的以教為命,發廣大心,弘法利生為家務。」

以教為命 慈悲攝化眾生

師父念茲在茲的是佛教如何弘揚、擴展、延續,他到印度傳戒,希望「回歸佛陀的時代」,把佛教重新傳播到佛陀的故鄉──印度。師父不僅率領信徒去朝聖,並且帶去大批的毯子、食物,贈送給當地的印度人民。

我永遠記得當有人向師父問起,為什麼他不辭旅途的顛沛,飲食的不方便,疾病的纏縛,氣候的惡劣,千里迢迢一次一次率領大眾跋涉千山萬水,到印度來朝聖時,師父那一番充滿悲願睿智、語重心長的言語,在我們弟子內心留下刻骨銘心的震撼與永不磨滅的記憶。他說:「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認識萬種人。我為什麼幾度帶著佛弟子們到印度來朝拜佛陀的聖地,是為了擴展佛教青年的視野,去呼吸大地的遼闊廣袤,去體悟佛陀的慈悲偉大。透過對聖地的巡禮,去肯定自己對佛教的堅定信仰,去培養愛教護教的菩提種子。尤其重要的,我希望藉著佛教一批一批的朝聖人潮,能夠喚起印度政府的注意,好好地去保護佛陀聖蹟,發揚佛教文化。不久的將來,寄望佛教也能像回教徒朝拜麥加,基督教徒巡禮耶路撒冷一樣,百萬人天一齊朝禮藍毗尼園。」這就是以教為命、至情至性的師父。

師父更關心佛教在台灣乃至大陸的正常發展,修訂一部健全的《宗教法》,是他多年鍥而不捨的心願。1970年代,立法委員楊寶琳等一行人到佛光山拜訪,了解佛光山對於《宗教法》的看法,師父當時是宗教諮詢顧問。全山嚴陣以待,師父帶著我們親自招待。當一群貴賓參觀完佛光山的殿堂回到朝山會舘時,師父對著恰巧站在他身旁的我交代說:「泡茶!」我跑到櫃台轉達師父的指示,不想櫃台的師兄對我說:「全山停水。」我少不更事又小跑步到師父身邊說:「沒水。」老人家用嚴厲的眼光喝斥我:「這個時候跟我說沒水。」我嚇得轉身跑回櫃台:「趕快泡茶!」廚房裡於是人仰馬翻想辦法去提水,最短時間內泡出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琥珀顏色的茶水來招待貴賓。客人茶足飯飽離開佛光山之後,師父集合我們二十餘位弟子檢討工作得失,他語氣凝重地說:「今天第一個應該被檢討的人就是依空,漫說沒水泡茶,我恨不得將身上血液化為清水,煮成好茶來供養客人,以解他們的飢渴。」 我師父他所實踐的是佛陀的大悲心,這是累劫多生所長養的慈心悲願,遇緣自然噴發。

深耕文化 佛法弘傳五洲

師父是個勤於筆耕的人,除了典座是他的最愛之外,文教一直是他最關心的佛教事業。汗牛充棟、學富五車、著作等身,都已無法形容他的文化耕耘成果。2022年,更完成395冊的《星雲大師全集》鉅著,將他八十餘年來畢生推動人間佛教的理念,展現於世間。

早年他寫的《釋迦牟尼佛傳》、《玉琳國師》、《十大弟子傳》,一直是佛光出版社的暢銷書。當時初生之犢不怕虎的我,滿懷年輕人的熱情對他說:有一天我也要寫出佛光山的十大弟子傳。他告訴我一段公案:他少年讀書的棲霞禪寺,山後有座千佛窟,有一位僧人雕刻了一千尊佛像,仔細一數,咦!怎麼少了一尊,再補一尊,小心翼翼再數,哇!還是少了一尊。這位僧人於是縱身一躍,飛入石窟中,成為第一千尊佛。剎時我感悟到師父對我們的期許,他要我們每個弟子都要成為那第一千尊,這是一位慈祥的長輩希望他的子弟「向上一著」的殷殷教誨。

五十年過去了,他讓我承擔各項如來家業,諸如佛光山叢林學院、普門中學、南華大學及西來大學的教育行政工作,國內外的寺院法務、傳燈會、文教基金會、國際佛光會、文化院、人間福報等等歷練。讓我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萬種事、結萬種緣、度萬種眾、修萬種行,他希望弟子們個個傑出,成聖希賢。做為佛光山的弟子有一種大福報,就是永遠有一位諄諄善誘的長輩,老婆心切地教導你。

佛陀在印度創建了佛教,阿育王派他的王子把佛教傳播到斯里蘭卡,師父則把佛教推廣到五大洲,讓有陽光處就有佛光,有流水地就有法水,人間有佛法,推動佛教人間化、現代化、制度化、國際化,為佛教寫歷史,師父自己也在歷史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定位。(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星雲大師的身教與言教》)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