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生死自在】星雲大師的生死自在與生命示現 (十六) | 人間福報

【生死自在】星雲大師的生死自在與生命示現 (十六)

THE MERIT TIMES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字級
收藏文章
31觀看次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星雲大師的生命示現:

對佛教的寧靜革命(續)

在上周的文章裡,我談到師父上人對佛教的「寧靜革命」。最早是太虛大師提出了「三種革命」的主張:一是教理革命,二是教制革命,三是教產革命,目的是為了佛教的復興,可惜未及實現。而是由師父上人將上述三點主張與自己的人間佛教思想結合,並且以「寧靜革命」的方式,感召十方大眾的護持,孜孜不懈地實踐,終於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

限於專欄版面與篇幅有限的關係,我僅就「教理革命」的部分,與各位讀者分享我得到的啟發,而「教制革命」與「教產革命」這兩部分,請大家自行參閱《我不是呷教的和尚》書中〈我對佛教的寧靜革命〉這篇文章。

上周我已經談了第一則「黃金不是毒蛇、夫妻不是冤家、兒女不是討債鬼」,這一周接著談以下數則。

佛說「人生是苦」是一種警惕與啟發,目的是要「離苦得樂」

一般大眾聽到佛教說「人生是苦」,很容易產生一種誤解,以為佛教是「悲觀、消極、厭世」的。其實,佛陀不是單說「人生是苦」,而是詳說「苦集滅道」四聖諦,也宣說成佛的境界是「常樂我淨」的,開示引導眾生要「離苦得樂」。

師父上人說:佛教不完全是講苦的,而是更注重喜樂的。佛經裡不是也講極樂世界,講歡喜地菩薩、喜樂地菩薩嗎?甚至彌勒佛不也是主張「皆大歡喜」嗎?為什麼佛教還要一天到晚講苦呢?所以,佛教應該強調喜悅的生活,喜悅的心理,也因此能開展喜悅的人生。

由此可知,佛教不是「悲觀、消極、厭世」的,而是「實觀、積極、入世」的。所謂「實觀」就是既不偏於無謂的悲觀,也不偏於盲目的樂觀,而是採取中道,如實地觀照世間諸法,如實地知見世間諸法。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本來就是染淨合流、苦樂參半,有的眾生苦多樂少,有的眾生苦少樂多,之所以有「苦」,是因無明煩惱的驅使與牽引,之所以有「樂」,是因布施、持戒等的福德因緣所感。

我們無須一味地強調「人生是苦」,而抹煞「人生有喜樂」的一面,但也必須要知道,眾生無始以來的無明煩惱,如果不加以對治、降伏、去除,確實會引發、招感、導致種種的苦厄,就像我們必須要知道如何對治疾病,才能常保身心健康,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

因此,佛說「人生是苦」是一種警惕與啟發,目的是要開導我們「知苦斷集」,最終的目的是「離苦得樂、皆大歡喜」。

四大皆空示現有

佛門所說的「四大皆空」早已成為一般社會大眾的日常成語,無論是佛教徒或是非佛教徒都已耳熟能詳,同時也是被誤解最深的語詞之一。「四大」原本是指構成色法物質的「地、水、火、風」四大性質,不過一般大眾往往望文生義,有意地戲稱或者無意地誤解為「酒色財氣」。「四大皆空」的「空」字,是梵文śūnya的意譯,其對應的名詞形式梵文是śūnyatā,意譯是「空性」。

「空」的意涵,不是一般字面意義上的「空虛、虛無、不存在或者沒有」,而是「空無自性」或者「不執著」自性的意思;而「性」或「自性」是本質的意思。

佛陀開示弟子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中論》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為世間的一切事物與現象(諸法),都是因緣所產生的,也都會隨著因緣變化而消滅,並沒有真正永恆不變的本質(也就是所謂的「自性」),所以說「四大皆空」或「諸法皆空」。也就是說:一切諸法都是「空無自性」的,「空無自性」就是「空性」,就是「不執著」事物的本質。

可惜一般大眾對於「空性」的理解,多半都是偏於其消極面──亦即過度強調「諸法因緣滅」的面向,世間一切都將歸於衰敗、毀滅、虛無;而無視於其積極面──亦即「諸法因緣生」,世間不斷有新的事物被發明、創造出來。所以師父上人說:佛法說「空」,是建設「有」的。為了闡釋這個道理,他做了一副對聯:「四大皆空示現有,五蘊和合亦非真」,同時也說明了佛教的中道思想。師父上人的闡釋,正好呼應了《中論》所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師父上人開示我們:「不要怕空,空就是有,要以無為有,以空為樂。」師父的廣大慈心悲願,將當年一片荒蕪的麻竹園,建設成如今世界級的人間佛教勝地──佛光山與佛陀紀念館,不正是一種「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的普門示現嗎?(待續)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