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生死自在】現代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念佛三昧」與「念佛四感」?(一) | 人間福報

【生死自在】現代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念佛三昧」與「念佛四感」?(一)

THE MERIT TIMES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字級
收藏文章
33觀看次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從一般大眾心目中對於「念佛」的印象

與認知談起

提起「念佛」一詞或者「念佛」這項行為,在各位讀者的心目中,會是什麼樣的印象與認知?在一般社會大眾的心目中,對於「念佛」又會是什麼樣的印象與認知呢?他們會如何看待與理解「念佛」這件事呢?至於「念佛」的實際行為,又會帶給大眾什麼樣的感覺?這些問題值得大家好好思考,我們來大略分析一下。

首先,談到「念佛」帶給大眾的印象與認知,對於深信淨土法門的行者而言,會遵奉為安頓身心的修行法寶,乃至往生佛國淨土的門徑與必修功課,至於不信淨土法門的人士,則會蔑視為老太婆的迷信行徑,二者反差之大,有如天壤之別。

接著,談到「念佛」帶給大家的感覺,有人會心存恭敬且心生歡喜,有人則會嗤之以鼻而不屑一顧;有人聽聞佛號會聯想到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尋聲救苦而感到庇佑與心安,有人則會聯想到「魂歸西天」或者告別奠禮等喪葬禮俗而覺得恐懼不祥,乃至心生排斥,有人深信念佛、回向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其功德能夠澤及過往親人,乃至歷代先人,有人則深感懷疑乃至根本不信,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此外,還有一些與「念佛」密切相關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念佛簡單嗎?念佛困難嗎?如果我發心要修持念佛法門,應該如何念佛?要在什麼時候念佛?什麼時間念佛?又如何能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感應道交」?針對以上所述的這些問題,就是我著手寫這一系列文章〈現代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念佛三昧」與「念佛四感」?〉的動機,目的是要幫助大家能夠跳脫傳統的思惟框架,因應現代人的認知模式與現代社會環境的脈動,不但能為自己也能為他人而解惑,而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付諸實踐,身體力行。

為了幫助大家對於「念佛」及「念佛法門」有一個脈絡完整的全盤理解,在進入上述問題的分析與討論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本專欄之前的一篇相關系列文章。

回顧〈「念佛」與「念佛法門」的現代理解與釋疑〉一文

在疫情期間,從二○二一年九月十九日至十二月十二日,我在本專欄刊載了系列文章〈「念佛」與「念佛法門」的現代理解與釋疑〉共十三篇,這一系列文章主要是就印度佛教在佛陀時代(乃至部派佛教時代)所固有的「念佛」及「念佛法門」,做一綜合的解說,各位讀者若有興趣一讀全文,可以上《人間福報》的網頁蒐尋。在此將該篇文章的概要,以文中的小標題為導引,來做個簡要說明:1.前言、2.「念佛」與「念佛法門」概說、3.「念佛」修行概說、4.「念佛」修行的功德、5.「念佛」修行功德之解析、6.「念佛修行」與「生命永續經營」之內在關連性、7.從「生命的永續」到「修行的永續」、8.貫通「永續的生命」,實踐「永續的修行」、9.以「念佛修行」法門貫通「永續的生命」與實踐「永續的修行」、10.「念佛生天」的修行意義、11.綜合結語。

在這篇系列文章裡面,我特別引述了一部在南傳與北傳大藏經中都有收錄及流傳的《闍尼沙經》,透過經文的解讀與義理的詮釋,來深入分析「念佛」修行的豐富內涵,並且解析出「念佛修行」與「生命永續經營」之內在關連性,從而發現能夠生生世世「永續修行」佛法的保證,就是建立在「念佛修行」的法門上。也就是說,一心繫念佛陀的慈悲、智慧與功德,就可以突破「分段生死」的局限,而將「念佛」修持的功夫貫穿於三世生命,能夠生生世世持續不斷,終至解脫。因此,我們能夠以「念佛修行」法門來貫通「永續的生命」,以及實踐「永續的修行」,讓我們在佛道上的修持,能夠跨越「分段生死」的門檻,生生世世地持續下去,直到證得圓滿菩提。

綜觀《闍尼沙經》,其主旨是「念佛生天」,但其意義絕非享受福報,而是「不墮惡道」,不被「分段生死」所束縛,不但能繼續修行,而且能進證菩提。是故,不墮三惡道、生天、決定趣向菩提,就是「念佛」法門的主要意義及功德。

因此,「念佛生天」有了更上一層的修行意義,就是以「念佛修行」法門來貫通「永續的生命」,以及實踐「永續的修行」,讓我們在佛道上的修持,能夠跨越「分段生死」的門檻,生生世世地持續下去,直到證得圓滿菩提。(待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