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火箭阿伯吳宗信 帶台灣飛向宇宙 | 人間福報

火箭阿伯吳宗信 帶台灣飛向宇宙

THE MERIT TIMES
文/陳昭妤
字級
收藏文章
28觀看次
吳宗信致力於製作台灣火箭,去年7月10日,由台灣研發的小型探空火箭成功升空,成為他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天。圖/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吳宗信退伍後赴美至密西根大學攻讀航太工程博士。圖/吳宗信提供
吳宗信(前)多年來在第一線帶著學生與團隊一塊研發與測試火箭。圖/ARRC提供
因為接觸太空和火箭,讓吳宗信更相信人的潛力無限。圖/沈昱嘉
吳宗信在交大教書期間帶著學生研發製作Sugar Rocket。圖/ARRC提供
文/陳昭妤

2022年7月10日,屏東旭海發射場裡,橘紅色的小型探空火箭緩緩升空,眾人齊聚場邊,一瞬爆出熱烈吼叫聲,短短兩分鐘,承載的是整個台灣醞釀多年的太空夢,也成了吳宗信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天。

瘦小單薄的身軀,卻曾是台大橄欖球隊的靈魂隊員之一;前年8月,再接下國家太空中心主任一職,領著團隊打造看似遙遠而巨大的太空夢,一路以來,吳宗信總選擇超出自身極限的路走。

道地台語混雜著帶有腔調的英語單字,笑起來時而憨直時而開懷,興奮時還會將整個身軀提起,離開沙發表面,被暱稱為「火箭阿伯」的吳宗信儘管已近60歲,卻不時像個男孩,急切地想將一路以來因火箭和太空帶給自己乃至身邊人的悸動,擴散出去。而他也確實有此能力。

「我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台灣用自製火箭載著太空人上月球,但在那之前,我們要先整合台灣太空產業的上中下游,把最後一棒跑完。」

留學美國 開始研究火箭

吳宗信出身台南市安南區鄉間,對念書不太上心的他,下課只想著去踢球,但回到課堂上,過目不忘的本領,卻讓他穩穩讀進全校前幾名。

但他坦言考上台大機械系只是因為分數夠,加上數理念起來得心應手,對於未來,其實一直處於茫然狀態,課外跟著校隊練橄欖球,看同儕考研究所就跟著考,該當兵就去當,加之當年風行的口號「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退伍後他亦沒想太多,就跟著申請國外研究所,恰巧錄取自己的密西根大學以航太專業著稱,他才又順水推舟地將機械改為航太工程。

咯咯笑著,他卻坦言自己出國念書時算是「置之死地於後生」,「只要一年沒拿到獎學金基本上就沒錢了,還好天公伯對我不錯,有個機會讓我遇到後來的教授,開始跟著他做火箭研究。」1990年代的美國在太空發展上已有一定基礎,因此吳宗信也投入相關的學術研究。

帶學生做實驗 點燃熱情

於是1995那一年,儘管在美國已有工作機會,他仍決定回台灣,某部分還包含他對家鄉開始有了認同,但彼時台灣的太空產業還停留在戰略科技的定位,市場和想像都偏狹隘,眼看國內航太科系的教職缺動輒上百個博士搶,他決定轉申請成立不久的太空中心。

當時的他僅是個負責熱真空研究的小小測試工程師,兩年後他再申請上交大機械系教職,重回學術研究領域,真的接觸到火箭相關計畫,已是2005年,彼時陳水扁政府規畫了「哈比特計畫」,要送兩顆微衛星給中科院做衛星載具,吳宗信和一群跨校教授負責做獨立驗證與確認相關的模擬分析,儘管2008年計畫因故中止,卻也成了吳宗信的火箭夢起點。

「與其說對火箭有興趣,倒不如說我是享受那種『從不懂到懂』的樂趣。」因接觸了「哈比特計畫」,吳宗信開始帶著一批交大學生「玩玩看」,先從試做沖天炮性質的小型「Sugar Rocket」開始。

他回憶起,首次帶著學生發射自製的Sugar Rocket時,其中一組上去天女散花,整組碎掉,但第二組發射後,降落傘意外打開,「全部人開心得要死!我在交大教書快10年,從沒看過一群人可以為了一個Project這樣沒日沒夜地做,不管失敗成功,痛哭流涕,那時就覺得這東西很Amazing!」

太空經濟 相信台灣實力

也就是那時,太空夢終於在吳宗信的心底成形。2012年,吳宗信與一群跨校教授,集結企業和私人捐款,成立了ARRC(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就此投入第一線的研發計畫,而後因優秀又有潛力的幾個學生將畢業,吳宗信興起出外創業以留住整個團隊的想法,沒入過商業叢林的小白兔,就這樣沒想太多地衝了出去。

或許是出身農家,某種硬頸精神使然,他屢敗屢戰、一步一腳印,四處演講吸納人才、找尋資金,從零建立起軟硬體,最終打造出上百人規模的私人公司,無奈最後還是因理念不合黯然離開,「以結果來看,我算是被打趴在地上。」

然而這段創業經歷,卻成了他如今主掌太空中心的堅實基礎。

吳宗信觀察,現今國際間的太空計畫走向,已經從戰略科技變成太空經濟,除了正熱的太空旅遊,擁有最大產值的還是衛星系統,包括可拍攝地面和宇宙的「遙測光學」、其次就是通訊,他邊說邊拿起手機,「你看這裡面的GPS定位、還有你每天看的氣象預報,靠的都是衛星啊!」

伊隆馬斯克創立SpaceX後啟動的「Starlink星鏈計畫」正是想將原先的平面網路通訊變成3D立體通訊,而讓台灣切入這整個太空經濟產業鏈,就是吳宗信想努力的目標。

而成功送上太空的衛星晶片因要抗輻射,難度高,台灣的半導體實力恰好能補上這塊,「我看大部分抗輻射晶片都是台積電幫他們做的,所以台灣整個產業鏈其實足夠投入這塊,那剛好太空中心的衛星系統跟次系統設計能力、測試能力都非常強,如果和業界強項結合起來,未來幾年應該可以做一些事情。」



努力堅持不懈 支援自然到來

「我們整個社會其實對太空是有夢想的。」他觀察台灣的教育體系,其實讓不少人失去做夢的能力,「你看你可能會買機器人、飛機、火箭模型給你家的小朋友玩,但到國中為了升學,就全部收起來,所以很多人都把小時候的夢想放在心中,有的一放就是5、60年,當看到社會上有一群人不是短期、而是長期在耕耘這一塊,很自然就會想要幫忙。」

就像中年才確立目標的自己,吳宗信認為,做夢不必分年齡,還沒找到目標也無需慌張,但只要找到,就要好好堅持,「我一直都喜歡做一些別人覺得超出我能力範圍的事,像打橄欖球、做火箭都是,好像不自量力,但通常你只要堅持做,旁邊的人,甚至整個社會都會給你support。」

「讓一群人互通有無、把不同專長的人湊在一起,我覺得我好像有這個專長。」這也是他之所以想接下太空中心主任一職的主因,「我就覺得應該試著站在不同的戰略高度跟戰鬥位置努力看看,在這裡可以做的事情既深又廣,可以站在政府的角度擘畫政策,又能直接面對產業界,替台灣打造一個可長可久的太空產業環境。」

但回看這一路,他仍坦言從沒想像過能走到今天,「好像一直在突破自己的極限,可是也因為太空跟火箭,讓我認識到人的潛力無限,真的不要小看自己。」他期待著有生之年,能看到台灣有太空人登上月球,「坐在你造的火箭上嗎?」「不,是我們大家一起造的火箭。」他笑起來,中年男人的浪漫裡閃著孩童般的純粹,火箭展開降落傘,落於海上,下一個夢想,已在男人的心底緩緩升起。

本版與聯合報「優人物」合作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