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70) | 人間福報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70)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90觀看次
玄奘大師西行印度求法,前後歷時十七年。歸國時,唐太宗及文武百官在長安城盛情迎接。圖/(澳)羅伯英潘繪 佛光山提供

題中嶽山
孤峰絕頂萬餘嶒,
策杖攀蘿漸漸登;
行到月邊天上寺,
白雲相伴兩三僧。
      ──唐‧玄奘大師

【作者】
玄奘(602~664),洛州緱氏(河南洛陽偃師)人。當時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為探求佛法原貌,於貞觀元年,自中國西行五萬里,歷盡艱辛到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經。前後歷時十七年,遍學大小乘學說,帶回佛舍利、佛像及六百餘卷梵文經論原典,返國後長期從事譯經及講學工作。重要譯著有《大般若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與鳩摩羅什、真諦、不空並列為中國四大譯經師。其著作《大唐西域記》記述遊歷印度、西域之見聞,提供大量印度史料,也是研究中國佛教史的重要文獻。

【賞析】
玄奘大師二十七歲時,孤身西行印度取經,歸國後受到唐太宗及文武百官的熱烈迎接,但他並沒有從此停下腳步,而是繼續投入忙碌而繁重的經典翻譯和講學工作,一直到人生最後。這首詩表達了玄奘大師在人生後期,放下沉重,一切歸於平靜的心境。
策杖攀蘿,只為在孤峰絕境處,尋訪心靈的歸處。行到縹緲頂峰的寺院,明月已上天邊,唯有幾位僧人在白雲中往來,顯得格外地悠然自在。

悟道詩
千峰頂上一間屋,
老僧半間雲半間;
昨夜雲隨風雨去,
到頭不似老僧閒。
       ──宋‧志芝禪師

【作者小故事】
廬山歸宗志芝禪師(或稱志芝庵主),臨江人。壯年出家,嗣法於黃龍慧南禪師。黃龍慧南禪師在歸宗寺說法時,志芝禪師深受法旨,說偈:「未到應須到,到了令人笑。眉毛本無用,無渠底波俏。」不久,黃龍引退,志芝禪師在大眾中隨眾作息。
後來他獨自到深山群峰之間,以稻草結廬而居,每天就是明月清風和山川白雲相伴。有一夜狂風驟雨交加,雲霧也隨著消失得無影無蹤。一覺醒來,眼前的山色特別清朗,頓時徹悟本心,寫下一偈:「千峰頂上一間屋,老僧半間雲半間;昨夜雲隨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閒。」我在千峰頂上築了一間茅屋,一半老僧住,一半留給白雲。經過昨夜的一番風雨,白雲也隨著散去了,到頭來還不如老僧清閒呢!
閒,並非閒散懈怠,而是回歸自心本性,從此不再受塵緣所牽纏,自然能無心於萬物,不為外境所動搖。

忙與閒
文/星雲大師

你的生活是忙呢?是閒呢?
忙與閒是兩種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的人喜歡忙,愈忙愈奮發,愈忙愈有精神;把忙看成是動力、是營養,認為安閒是偷懶、是懈怠、是無所事事,與死亡無異。
但也有人認為閒是放下、是清淨、是自在、是修養;認為忙是對世間的愛好、是執著,是做工作的奴隸。
也有的人忙中有閒,例如勞工要求周休二日,或者力爭每日上班八小時;甚至有的人在忙碌工作中,他希望喝茶看報,他想辦法藉機出差,總希望忙中偷閒。也有的人閒得發慌,閒得不自在,因此自己出錢出力去拜託別人給他一份工作,無非是希望用忙碌來打發時間。
忙是法喜、忙是發心、忙是進步、忙是安住。從「忙」當中,我們可以體會生命的價值和工作的意義;忙也讓我們獲得許多知識,認識很多朋友,結下許多善緣。
然而「忙」也有不同的層次,有的人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而忙,有的人為社會的富樂而忙;有的人忙著替人排難解紛,有的人忙著扶弱濟貧。
我們看到飛機場、火車站裡,每天人來人往,他們必定是忙人。只不過有的為名,有的為利,有的為情,有的為愛;當然,也有的人像孔子周遊列國、像佛陀到處行腳。他們傳播和平的福音,穿梭於人群之間;也有人宣揚真理,雲水在世界各地,每天為己忙,也為人忙,更為世忙。
有的人以忙為樂,以忙為喜,恨不得一天能再增加二十四小時,以供自己忙碌;有的人閒得無以維持生活,只想別人來救濟,只想希圖別人的賞賜,寧可伸手向人企求,也不肯自己去勞動。
忙固然苦,閒何嘗不苦?與其閒著無事苦,不若忙碌較有意義。忙,是身心最滋養的補品;忙,更為今生和來世播下善美的種子。人的生命有限,因此吾人要儘量使自己忙起來;因為忙,才會進步,才能成就。
其實,說忙說閒,不過是事相上的對待,若能理事圓融,則雖忙猶閒。最好能夠在忙碌的時候有空閒的心情,在空閒的時候要有忙碌的感受;能夠「心閒人不閒,人忙心不忙」,才是最好的生活態度。

──摘自《迷悟之間》第四冊 p.232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