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69) | 人間福報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69)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122觀看次
寒山大士詩 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 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君心若是我,還得到其中。──唐‧寒山大士
圖/莊美昭
圖/莊美昭

寒山大士詩
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 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君心若是我,還得到其中。──唐‧寒山大士

【作者小故事】
一提到寒山大士,有人在腦海中馬上會浮現出他「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的畫面。
其實,相傳寒山大士是唐代帝都長安人,出身官宦人家,由於多次參加應試落榜,三十歲後隱居浙東天台山。
有學者根據《北史》、《隋書》等大量史料與寒山詩相對照,認為寒山是隋皇室後裔楊瓚之子楊溫,因皇室內部的紛爭與排擠而遁入空門,隱於天台山寒岩。這位富有神話色彩的詩僧,曾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近代以來,他的詩文慢慢被世人接受並廣泛傳誦,甚至被翻譯成英、日等語言流傳於世界。

【賞析】
寒山大士長居天台山寒岩,狀似瘋顛,經常語出驚人,相傳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有人問,寒山的層次、境界到哪裡?由於一般人內心還存有見聞覺知的分別,因此無法體會寒山的境界。
「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人心如水,本是流動自在,因為一念執著,水會凍結成寒冰,即使是炎熱的夏天,也無法將冰融化成水;又如陽光,太陽可以照破大地,但一念妄想無明起,猶如雲霧朦朧,縱然太陽出現也無法使它消散。
「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我(寒山)的心境就像虛空寬廣無邊,你(指凡夫眾生)的心是有限、有量,我們的境界大不相同。
「君心若是我,還得到其中」,你的心境若能像我一般,將人我分別的冰山消融,把知見的迷霧吹散,就能破除障礙,轉迷為悟,自然能與我的境界相契合了。

生活的層次
文/星雲大師

人類的生活隨著精神層面的提升,而有不同的層次。
第一階層的生活,是物質的生活:物質是人類維持生命所需,也就是居家日用、衣食住行的滿足。為了追求溫飽的物質生活,所以必須要有工作、必須要有勞動,所謂「衣食足,而後知榮辱」,所以物質的生活,是人類賴以生活的基本修件。
第二階層的生活,是精神的生活:人類在衣食住行生活滿足後,就要求精神層次上的所得,所以人就必須要讀書求知、增加智慧、需要愛情、需要娛樂、需要運動,讓精神生活得愉快泰然。
第三階層的生活,是藝術的生活:有了精神的生活外,還需要有藝術的生活,例如文學、音樂、繪畫,人們需要這些來涵養自我的心靈,來增加品味與氣氛,以不落於低俗。
第四階層的生活,是宗教的生活:人類有了物質、精神、藝術的生活後,必定要提升自己超俗的境界。所謂宗教的生活,就是有信仰,要超越,要自在,要解脫,要有希望,要有未來,要讓心靈昇華,讓生活的領域能夠超越對待,超越時空,超越人我的生活。
人類不同於動植物。植物只要有水分,肥料,陽光、空氣就能成長;動物只要能填飽肚皮,就能滿足,但是人類有思想,有追求的目標,對生命的內涵,以及生命的未來,有無比的期許與無限的追求;人類所求的是又多又好、又美又精的享受,所以人類會不斷地改進生活的品質,增加生活的需要;人類最高的生活需要是探討生命的真諦,追求生命的完美,最後,人類除了滿足個人的所需,他還要講究大眾的福祉,全人類、全世界的幸福都寄予宗教來完成大我的世界。
人類不斷的昇華生活品質,就是為了達到心靈的解脫,求取自己本來的面目,真正做到自己的主人,甚至於把自己融入於天地間,與宇宙同在,與萬物共存,那就是所謂宗教的生活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求解脫、求證悟,而歷代的宗教人士,也都希望不受愚昧、無明的束縛,不做貪心欲望的奴隸,不在生死中沉淪,不在苦海中沉浮,不在五趣六道中輪回。
人生如《法華經》所說,「盲龜浮木」、「人生難得」,所以在宗教裡,所能得到的安然、自在、超越、涅槃,那才是生活的最高層次了。

──摘自《迷悟之間》第十二冊 p.197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